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优选)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本单元以《冲突》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戏剧,寓言。还有外国的小说,产生共鸣。
共五篇课文《寓言二则》、《小炒写员》、《大自然的秘密》、《我看见了大海》、《甘罗十二为使臣》。
《寓言二则》:文字特别简练却又生动形象,《矛与盾》其中心就是告诉人们说话办事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教学本单元要实终围绕矛与盾为文章主要线索。
《鹬蚌相争》: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还要顾此失彼。《小抄写员》学习本课要理解叙利奥默默忍受父亲的误解,偷偷帮父亲抄写签条挣钱养家的事,教育学生要主动承担家务劳动。
《大自然的秘密》:本文通过作者一行人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说明各种动物都有生存之道和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我看见了大海》:本文讲述了一个身体畸形女孩在继父的鼓励下,对生活充满了乐趣,同时也赞扬继父高尚品德。
《甘罗十二为使臣》:学习本文要通过甘罗的'语言体现他的机智勇敢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时间匆匆而逝。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珍惜时间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体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然后畅谈学文的体会。学生明白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做事。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烟台的还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天的轻盈、夏天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烟台人民的劳动与生活。
教学时,我用简笔画画了一幅地图,让学生了解所在的地理位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该地会形成特殊的海上景观的原因作一些初浅的认识。文章层次十分清晰,按季节描写了景色,所以,我也让学生分自然段找出每个季节烟台的海有哪些景观,哟什么特点,通过自渎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认识。三是精读感悟,这一环节我也是分节进行,先让学生充分地读每个季节景观的句子,在找出重点词语理解,如春天这一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这个句子要读出海浪的轻盈和孩子似的可爱,抓住“微波泛起、触摸、摸”等词语理解,然后总结春天的特点—轻盈。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1)由于课文围绕“乡村”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尔人热爱生活、豁达乐观的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词语的正确读音,在朗读中体会文字之美。第二、要求学生能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尤其是品味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感受维吾尔乡村的风情,并且理解和田维吾尔的精神。
我想,我应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拓宽自己的思路,引导他们在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相互合作与独立思考中提高综合学习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展示小组共同制作的小报的环节,让他们谈谈在学习课文之前他们心目中的和田的样貌,从而对和田风情有个初步的了解。
我还运用音乐《达坂城的姑娘》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感受浓郁的西域风情,这一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不仅融入了文章,而且积极性也被激发了出来,能够完全投入地思考我提出的问题,结合他们小报中表现的部分提出自己在看过文章后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在他们交流的同时,我又以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主动地感受文本,在富有表现力和具有地方色彩的词语上做深入讨论,学生们不仅抓住了关键词句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且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一名学生发现文中用到很多具有强烈新疆地方色彩的词语如“都帕”、“艾得来斯”等,我便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有没有同样的词语或者句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经过共同的思考,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些词句能够体现出强烈的西域色彩,让读者感到自己身处新疆。我再抓住这一结论引导他们思考我们在写作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学生立刻领悟到:写作时可以运用特定的词表现特定的地点或人物。
又如在谈到“歌一样的维吾尔”时,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和田维吾尔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一群热情、好客而且快乐的人。但仅止于此的话,和田维吾尔的形象又过于单薄。于是,我便启发他们思考“歌”与和田的维吾尔的关系,有的学生从文字中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她说,和田的维吾尔人本身就是一首歌,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歌舞已经成为了他们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就像那歌舞一样,热情奔放,没有悲怆。这是多出色的想法!在对她表示赞赏的同时,我又引发学生们继续思考:这样一个民族,在他们的载歌载舞中是否可以看到一种精神?有的学生在熟知课文的前提下,马上就联想到了前文提到过的一个汉子在刮着沙尘暴的夜里引吭高歌,这正体现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欢歌的性子,也体现出了他们的乐观精神。由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样的师生共同交流中,我随时准备着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断地为他们积累思想的结晶,也随时准备着将他们的思考引导向更深的层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也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并且通过课堂最后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加深了对和田维吾尔的理解,最终达成了我的教学目标。
这一堂课,既提高了学生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感受到和田维吾尔独特的西域风情,同时提升了他们的价值观,使他们懂得无论生活怎样,我们都要以一颗乐观的心去面对生活。同样,这堂课也使我得到启发: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学生的感受是需要教师去培养的,他们如何思考也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感受,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地感受与思考中逐渐形成更为高雅的审美情趣、养成更为深刻的思考习惯,更积极地去探索身边的世界。
(2)《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第9课。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新疆的和田地区和维吾尔少数民族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课前布置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自己查找资料,做一份有关新疆维吾尔族的手抄报,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对新疆有所了解。课前十分钟,请学生欣赏了视频《我们新疆好地方》,感受新疆的美,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自己在这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抓住本文的重点句段进行学习,是我教学这篇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围绕着“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这个中心句来展开学习,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风俗习惯及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最后又回归到课文最后一段:“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还是甜的。”感受和田维吾尔人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整节课的教学比较有条理,容量也比较大。学生对课文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二、总结全文,体会写法。在教学中我主要侧重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写法指导,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写法指导。在课后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心句,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从重点词语入手来理解句子。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了多种方法:联系课文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
遗憾的是,在时间的把握上,还做得不够,有些前松后紧。因为是略读课文,有些地方还可以讲得更简练一些。留给学生更充分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再次在读中品味和田维吾尔族的独特风俗习惯。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地加强。还有待于更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以便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培养其各种能力。另外,语言不够精练,个别环节衔接得不够自然。课前没有仔细检查,在制作的幻灯片中有一个错字竟然没有发现,是下课后学生给指出来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设计一处亮点:老师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师生共同入情的诵读文本之后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黄河的壮观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由自主的想要抒发对母亲河的热爱。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一、成功之处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二、不足之处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今天在精心的准备下,教学《草虫的村落》,正在引领学生走进“草虫的村落”,让孩子们领略在虫虫世界里的宁静:其中有英勇的游侠,有俏丽的少女,有它们的远房亲戚,有音乐演奏着,有智慧的建筑设计,更有一群群勤劳的“村民们”……引领学生感受虫虫们对生活的热爱。正在我边引导感悟,便指导朗读课文的兴头上,课堂也渐入佳境的时候。 一个学生站起来举手提问:
“文章一开头作者就说,在无限的静谧中,我忘记了世界,忘记了自己。那为什么他还会想起世界里的虫虫呢?”
我实在无法解释,为什么在课堂如此激昂处,学生会泼出这样的怪问题,马上就是学生举手示意,他有不同的看法:
“或许,在作者的世界里,他有很多的烦恼,生活不躁动。只有在看到草虫的时候,自己仿佛忘记了身边的许多事情。”
我没有过多的引导学生讨论“忘记世界”的理解,而是继续引领学生,去感受草虫的可爱。
课后,我进行反思。首先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我想,无外乎学生,没有正确理解“世界”一词的含义,他以为世界便是物质的万事万物,却不知道在精神上,每个人也有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这种属于典型的词语理解障碍未扫清。
其次,当学生突然发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只有老师通过他的问题进行有效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他的问题,明显很幼稚,我该如何引领学生在他们自身问题的基础上走进文本的纵深处呢?后来我想如果,我能接解答学生话头,坐如下的过渡,或许能更好地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
“感谢XX同学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都每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在我们的心里。作者忘记了自己的世界,走进了草虫的世界。看,在草虫的世界里,是否更加让人向往?让我们继续去寻找去感受。”
夜深,无力思考,也许还有更好的办法。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语文与生活第一部分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相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练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倒顺词的规律。通过理解词义让学生总结出倒顺词会使词义发生变化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教学先让学生把每一对词读一读,再认真体会每组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第三部分是开放式的教学,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个性化的体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生活经历等来填充相声中省略掉的内容。这题不仅巩固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和有趣,激发对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
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命工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本篇略读课文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类故事,十分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基于此,引进阅读方法的指导,既避免了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深化了课程的内容,又使学生得到了阅读的一种方法,架起了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震撼了我的心。
教学当中,科学地运用了把说话训练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堂迁移、课后延伸的方法,学生学得容易,掌握得也好。而且,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精读课文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在略读课文上练习,又在课外阅读文章中巩固加深,层层递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坐下来细细分析教案,回忆课堂的细节,我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了课外,走向了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基。必须把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衔接与整合。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为契机,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的重点环节应一步一步,层次分明,帮助学生来到“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例如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我是采用了概括小标题的形式,但是一开始的错误估计学生起点,忽视了学生的困难,和同组老师商量时认为可以略处理,以节约更多的课堂时间指导朗读,让课堂上书声琅琅,给听课者美感。不过,思来想去,我并没有放弃这个训练点,因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概括能力,这是本年龄段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学生的困难就是课堂学习的资源,学习,不就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吗?学生的能力就是在这样踏踏实实的训练中培养起来的。另外在说话训练中让学生结合人物的身份和自己阅读过的动物故事通过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实践中培植学生热爱母语、尊重母语的情感,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让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
二、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拓展生活空间,“以课外促课内”使之相得益彰。把说话训练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松鼠的生活习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我做到了细致指导,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要求“朗读课文,批批画画,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段,细读,将自己的理解写到书上”。在小组合作交流的时候,我不断巡视,参与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有效的研讨。此环节的教学采用了先整体感知再深入感悟,最后写的训练,做到了读写结合,此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又让学生抓住“喜爱”松鼠的情感划出有关语句,深入交流理解重点语句。在这一过程教学中,对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情感的训练较多。要求学生直接从句子感悟较多。做到读体现悟,悟促进读,使感悟和朗读有机地结合。最后相个环节在播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时,学生一个个啧啧赞叹,很受感触。于是我就相机给学生推荐一本优秀的课外读物《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时学生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展课内外阅读的衔接与整合的研究能更好引导学生既从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所以本环节的设计从理论上说有利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大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最后让学生进行写作练笔,写写身边喜爱的小动物并表达喜爱的情感。做到了读与写的结合,为以后写作服务。然后启发学生总结本文的表达特点,使学生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这一主题。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所以在对本节课设计之前,我本着这样的目标: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塑造美好的心灵。当然,今天的课堂上的效果,和我的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一篇充满了诗意的文章。在本课时,我将重点定位于理解鸟是树的花朵的意韵,感受鸟儿给冬日带来的.温暖与快乐、生机与活力,享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所以我重点从以下几点入手:
1、通过对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落光了叶子的树显得寂寞、沉闷,而有了鸟的树则显得生机盎然,借此突出鸟儿给树带来的活力,带来的美丽。
2、我们都知道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所以我抓住了一根主线——鸟是怎样的花朵?以它为切入点,把握文章的脉络,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鸟是树的花朵”表现了鸟对树的重要性,树缺少了鸟就没有了生气,而鸟则少不了树的支撑。
3、贯彻“以读为本”离不开“读”和“悟”,有悟才有得。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提高阅读能力,达到“得”的目的。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去读,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这一基础上,才指出重点句、段,让学生细读,在细读中找出精彩语句认真品读,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地“读”和“品”的机会。通过“鸟是什么样的花朵?”这一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在读的实践中就有了悟的方向。然后,再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你该怎样去读?这样学生不但在读中有所悟,而且又以“悟”促进“读”,形成读与悟的良性循环。这正应验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千古名言。
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的目的性不强,选择朗读方式的随意性比较大,学生朗读效果提升的不明显。此外,教师与文本的融入度不够,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高度不够。通过此次研讨,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首先解读教材是根本,同时,引导学生有目标的读,恰当的选择读的方式也犹为重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一节课下来,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锻炼。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索溪峪的野》一课教学谈合作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合作”、“探究”和“思考”。在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
教学中,为了体现合作探究,教者经常用到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但这样,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其实,合作探究不仅是小组之间的合作,还有个人与全班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同学之间自由选择伙伴、自由选择合作方式等等,多种合作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快乐的学习中打开思维,进行创造,最终实现自主的创造性学习。
李苏苏老师所授的小语十一册《索溪峪的“野”》这一校内研究课,在这方面就做得很成功。
一、打乱座位,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索溪峪的“野”》这一课,作者从山野、水野、动物野、人变野等四方面描述了索溪峪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在带学生初读完课文,了解课文脉络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教师把代表课文四部分的图片分别置于教室的四个方位,然后说“同学们现在可以自由下位,你喜欢课文的那个部分你就坐到代表那部分的图片旁边去,喜欢同一部分的同学在一起说说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部分。比比看,哪部分同学的理由最充分。”老师的话刚落音,教室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很快坐到新的座位上,各抒己见。之后的反馈环节更是一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激烈场面。
二、合作互动,自由选择合作方式
为了进一步体会索溪峪的野,进一步发挥合作的作用,教师又提出:各部分的同学分工合作,采用各种方式来展示你喜欢的那一部分,如,读、画、展示搜集的资料等等都可以。这个任务一下达,小组内又马上分好工,开始准备,大组合作下很自然地产生了小组合作。擅长朗诵的同学组成的小组,有感情、有表情的朗读;擅长画画的小组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画展示出来;搜集了资料的那些小组则整理着各种文字、图片资料;还有的小组则对课文用到的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一轮的反馈,场面更热烈。课堂上同学们的“野”把索溪峪的“野”展现得淋漓尽致。
像这样的课学生就“动”了,而且“动”得好。
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当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的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本班学生58人,总分4510.5,平均77.77,优秀率31%,及格率93%。
本次试卷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度适宜,覆盖面较广。试卷紧扣语文训练的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阅读、作文,对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书写习惯进行考察。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语文基本功方面:
试卷答题中可以看出:字、词、句基本功的训练不够到位,同音、形近字不能正确辨析,该掌握的基本字也容易出错,对要背诵的语段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记忆。
2、阅读积累方面: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缺乏对一篇文章整体意思的把握能力,对部分含义深刻句子不能准确领会,特别是语言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欠缺,缺乏从文字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习作方面:
个别学生习作审题不清,选材新颖的不多,不善于从生活中选取真实、鲜活的事例来编写寓言,所选事例不够具体生动,思路不够开阔,部分学生习作内容空洞,能把一件事情完整、具体清楚表达的能力较弱。文中出现错字、错句情况严重。反映出学生语言基本功不够扎实。学生的试卷书写不够工整、卷面不够整洁。
4、学习习惯:
学生的书写习惯不是太好,部分试卷卷面乱脏。答题时不能认真审题,仔细思考。有G题漏题现象。
二、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并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从本次检测中,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基础知识对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试卷中从字音、字型、字义考察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型:形近字、同音字、四字词检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考查的字、词都是本册教材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些知识在学生的练习中出现,仍有学生的失分较多。
要提高学生的成绩,首先应重视字、词的过关。期中试卷中,字、词类的题目只要学生平时稍加努力,就可以得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词语听写,词语抄写和组词的训练作业设计更科学、合理,尝试分层作业,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同时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
2、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答卷情况分析,学生阅读的能力还不强。虽然本次试卷的阅读题并不难,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但学生失分还是较多。所以以后的教学中还课堂给学生,引导自读自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心读书,获得个性化的体会。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还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3、注重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积累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试卷情况看,课内的积累,课外的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语文教学必须采取语言积累和语文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核心提示:教学中,我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中,我希望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勤劳、淳朴、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在讲课时把字词句的训练,句式训练,标点符号的运用。人物描写等方面内容穿插在教学中,让人觉得实在、不空洞。整堂课节奏明快,水到渠成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2.注重人物的心里活动。从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犹豫、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从桑娜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感受到她的善良、爱心。
二、不足之处
当然,一堂课也不是完美的,总会有那么一些遗憾,这堂课值得探讨有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显不够。
三、改进措施
1.从读中感受,从感受启发。
2.让课堂上的语言技巧富有激励生动,会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敢说、有说、会说,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会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六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教材是“艺术的魅力”的主题。钟子期善听俞伯牙弹奏,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蒙娜丽莎之约》这一杰出的画作更是让我们感受到神秘而永恒的美。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课文《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给学生上的一堂课,让学生走进麦地去采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却收获了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会,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
文章本身的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认为学生有学习潜力,他们已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已有经验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有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思考和体验,他们更有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激情。这是我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它提示我的教学设计中该如何整合利用学习资源。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把自己的感悟、理解写在书的旁边。给足了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让他们在小组讨论,发挥大家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在班上交流。这样做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了学生脑筋。
当学生都找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时,我再进一步提问-----学生是用心寻找,麦地里明明有最大的麦穗,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怀疑自己已有的理解,促使认真研读课文,更积极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充分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真的希望自己能有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我希望适时的引导能让学生加深认识,我希望巧妙的点拔能让思维混沌的学生豁然开朗,我希望精要的引领能帮助学生思维提升。可我经验不够,机敏不足,现实的课堂或许和理想有一定距离。尤其在预设中我是希望孩子在谈关于最后一小节的理解中结合实际来谈的,可是我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汲及。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教学片段:
……
师:白骨精第一次变作美貌的村姑,第二次变作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可惜都被他逃之夭夭,还害的孙悟空——
生:被迫背上了“无故伤人性命”的罪名。
生:还别唐僧斥责“无心向善,有意作恶”。
生:他还遭到师傅的惩罚,被折磨得“头痛难忍,连忙哀告”。
师:第三次,白骨精又变作——
生:白发老公公。
师:这一次,悟空是怎么对付白骨精的?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这次,悟空有没有仓促动手的?
生:他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不莽撞。
生:他知道如果这次再让白骨精逃走,后果不堪设想。
师:悟空是怎么做的'?请你们朗读相关词句,并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读懂什么?
生:“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中的“藏”字,写出了孙悟空考虑问题很细心,白骨精看到我的金箍棒,一定会有戒心,时时刻刻提防我,随时都做好逃跑的准备。
生:孙悟空还等你心唐僧看到金箍棒,以为他又要行凶,便会横加阻拦。所以,江金箍棒“藏在身边”,不让师父看到。
……
后记:
《语文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上教学片段显示,我是通过三条途径来贯彻课标,实现预设教学目标的:一、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空,促使他们干预死牢、乐于求异、善于表达。二、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表:动作、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悟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六年级教学反思02-22
六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1-24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2
六年级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3-28
六年级语文《匆匆》的教学反思05-16
[精选]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7-09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2
六年级语文《灯光》教学反思04-21
六年级的语文《手指》教学反思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