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经典]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9岁那年,我不得不帮家里挣钱。我去找邻居米卡里先生帮忙。米卡里先生在一家报社专管分发报纸。他告诉我,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他就分给我一条送报路线。早先,爸爸给我买过一辆旧自行车,但是,他还没教会我骑车,就因肺病住进了医院。我把自行车推到米卡里先生面前,于是得到了一份送报纸的工作。
开始,我把装满报纸的大口袋挂在自行车车把上,推车送报。渐渐地,我熟识了每一位订户,他们对我都非常客气。送了8个月的报纸,我这条送报线上的订户就从36家增加到59家。这都是老订户极力推荐的结果。
爸爸出院了。因为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家里的账单积压下来。爸爸无力偿还债务,不得不卖了我的自行车。于是,我只能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送报了。
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我每送一份报挣一分钱,星期日的报纸每送一份挣五分钱。每星期四晚上,我去收报费,订户们总是多给我五分或者一角钱。这样,交了报费后,我总能得到一笔和送报费相当的小费。圣诞节前夕,正好是星期四。晚上,我照常去收报费。我按响第一家的门铃,没人开门,走到第二家,也没人……走了一家又一家,每一家都没有人开门。我急得快哭出来了。明天———星期五,我必须交上报费。难道他们都在圣诞节前夜逛街去了不成?最后,我来到基尔恩先生家门口,按响了门铃。门忽然大开,我几乎是被基尔恩先生一下子拉进去的。
只见满满一屋人,我的59位订户无一缺席。屋子中央是辆崭新的自行车,淡红色的喷漆锃亮发光,车把上装着一只充电车灯和一个亮闪闪的车铃,一个鼓鼓的邮袋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信封。
“这是给你的圣诞礼物,”基尔恩先生把我拉到车前说,“我们大家凑钱买的。信封里是圣诞卡,还有一个星期的'报费。”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位太太叫大伙静一点,然后对我说:“你是我们遇到过的的送报人。”
骑上这辆崭新的自行车送报快多了。当然,我从没想学会在马路上就把报纸扔到客户门口的“绝活”,依旧下车把报纸放到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把报纸放进门里。因为我永远记住了:诚实的劳动,换来的是难忘的关怀与爱意。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三个特点,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我主要以雄伟、坚固、美观三个特点为主线,重点品读,体会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最终升华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体会雄伟时主要经过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体会,尤其是几个数字,在学生找出之后,我帮忙学生和我们的教室做比较,用真实的长度来体验赵州桥的雄伟,能够说效果还是不错的,同学们都在赵州桥的长度和宽度上体会到了赵州桥的气势,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雄伟。
在介绍坚固时主要是让学生经过赵州桥的设计特点来体会坚固,首先读懂赵州桥的四个小桥洞的设计意图,再读懂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从而明白赵州桥为什么坚固。这个地方的处理显得有些拖沓,尤其是有几个好处这块,如果当时直接出示“既”和“又”也许会让课堂变得更为紧凑。欣赏赵州桥“美观”的教学部分我觉得是这节课比较不足的,开始创设了不错的欣赏环境,经过配乐朗读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可是那些精美的图案并没有带领学生细细欣赏,也没有经过朗读来体会赵州桥的美观,而是直接让孩子
去背诵,这显得有些仓促,应当让孩子也来一次配乐欣赏,再经过图片的感染,让学生更深刻的体现赵州桥的美,然后再背诵,效果也许会好很多,会有更多的同学当堂完成背诵的目标。
最终经过这些特点的结合,以及历史的悠久,让学生感受到这桥建造的多么了不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还有一个“过渡句”的处理不是太得当,应当放到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间,那样会显得更加自然。
总体来说,感觉自我在品读课文上有了提高,对教材的分析能更加深入透彻,对课堂的教学结构也更为清楚,手段更多样了,明白了第二课时应当上成什么样的课,朝什么样的方向去努力,去打造自我的课堂。收获还是不小的。
《吹泡泡》是s版第五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冰心奶奶回忆自己小时候玩吹泡泡的.游戏,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的留恋之情。
在教学时,我安排吹泡泡这个活动同学们很喜欢,我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肥皂块、杯子、吸管等工具。上课时安排15分钟时间让同学们玩吹泡泡的游戏,当他们看到泡泡从管子里吹出来时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这真是太神气了,体验到自己吹泡泡的乐趣。
还有一个环节里发生了一点的小插曲,我在让孩子去抓泡泡时,由于泡泡吹出来的不是很多,同学们就挤在一起你推我,我推你的很危险,于是我就让孩子们想办法,让泡泡不要飘到地上让它飞到天空中去,这样泡泡会很高兴的。这么一说,有的同学就赶快跑回教室取书当扇子扇泡泡,可是一不小心用力过猛就把泡泡给扇破了,于是我就停下来问,谁有更好的办法,同学们就想到了用嘴去吹的办法,然后我们就开始用嘴吹,结果泡泡真的飞上天去了,同学们看得可开心了。然后我让他们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体会泡泡的美丽神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这么多漂亮的泡泡,它们是怎么飘的?会飘到哪里去?干什么呢?说一说你还有什么更美的想法?再回到教室让同学们练习说一说怎样玩吹泡泡的游戏。先说怎样制作肥皂水。用上放、加上、和弄等词,说出制作的简单经过。接着说怎样吹。先是用一根吸管沾上肥皂水,接着慢慢地吹、再轻轻地提等词具体说出吹的过程。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尝试把吹泡泡的整个过程写下来。
整节课下来学生在学习当中得到了乐趣,体会到生活当中处处有学问,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在观察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同时,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给这篇课文赋予了更多的灵与肉。在组织教学中,偶尔出现个别同学玩闹现象,我及时引导观察,学习气氛浓烈,整体效果较好。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本课是长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间情”这一版块中的一课。
本文讲述了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无限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善良。文章篇幅短小,却给人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间。本文采用白描的写法,写了病重的吉姆对同样病重的的大卫给予的鼓励和希望,以期使之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则当吉姆死后,大卫搬到靠窗户的那张床时,他惊奇的发现被吉姆描绘得如诗如画的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的、光秃秃的水泥墙之外,什么也没有……课文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限回味空间。
在教学时我首先从课题引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此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分别谈出了自己的疑问,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病房里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为什么了发生在病房里?这件事发生在谁与谁之间?”我马上追问“好的,同学们现在就带着你的这些疑问,我们到书中去寻求答案吧!”孩子们在初读课文之后,都能简单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语言上还是有些啰嗦,我因势利导,马上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孩子们马上就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定位。
“同学们,在读文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为什么说这个病房是特殊的`病房?它特殊在哪?”“为什么吉姆要把窗外描述的那么美好?”……这些问题产生之后,我并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合作处理完这些问题后,我又请同学分别扮演两个人物,通过读吉姆描绘的外面美好世界,请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那么你能为文章补白吗?这样处理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独特感悟!
文章结尾,当结果大白于天下的那一瞬间,不只是大卫,就连所有的读者都为之振撼,窗外是一堵墙,什么都没有,当读到这时,我感到孩子们有些振撼了,我引读“孩子们,窗外没有……没有……没有……”此时我发觉孩子们的眼角湿润了。他们饱含深情的朗读着文本,读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感动!
“你是大卫,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大卫会怎么对待疾病和其他困难?如病房里又来了病友,大卫会怎样做?”请学生动笔写写你的感悟,借此小练笔训练学生的文笔,同时在孩子们内心深处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珍重自己的同时,树立一种“大爱”之情!
当然了在教学中,不乏一些遗憾。在问题的情境设计上有些不紧凑,孩子们在朗读上的时间分配还是不够,分析过多,教师牵的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使每节课都精彩!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黄山奇松》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提示我们,学生阅读《黄山奇松》这篇文章,不仅需要感悟作者对黄山奇松的热爱、赞叹之情,而且需要体会出作者是怎样将这个中心表达出来的。课文中值得学生学习的表达方法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总分总构段方式——描绘黄山奇松时,首先粗略地勾勒出它们的“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刻画出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最后总结全文,揭示中心。第二个是点面结合——黄山奇松数不胜数,但作者仅仅重点描绘了三大名松,使读者既感受到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又对三大名松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第三个是比喻拟人——写三大名松时,将他们当做人来写,让它们具有人的情态,显得形象生动。通过“根据课文中心,引导体会表达方法”,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够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三大名松的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三大名松的姿态,说说各自的特点。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多媒体的展示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讲到: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时,我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就体会到“奇”,而是让学生先通过“遒劲”和“郁郁苍苍”来感受奇松顽强的生命力,再读出这种生命力来,接着抓住“饱经风霜”一词体会奇松生长过程中的艰辛,再读再悟,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松树的“奇”之所在,读为悟服务,悟反过来促进朗读的提高。
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9课的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因患了小儿麻痹症而腿脚落下残疾的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下她从一个文静、忧郁的女孩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的故事。《掌声》一课作如下教学反思。
掌声”以后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掌声”的探究。这一切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境中。正是这精心的情境设计,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情感的铺垫。接着,我以故事形式导入,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出重点段第23掌声的内涵,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爱除了可以用掌声表达外,爱还可以用什么表达?”最后再体会英子的来信,寄托美好的心愿。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方法独特新颖。“”掌声也是一种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掌声所蕴涵的是同学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爱,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同学之间的那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
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情感教育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语言实践时,我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如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的句子,感悟掌声所蕴涵的爱,体验爱。读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交流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骤然间”等词语,从中品出了同学之间的那份浓浓的爱;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涵的意义,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我通过拓展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可以给英子写上自己最想说的话,也可以抄一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加强了学生写的训练,并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搭船的鸟》是一篇内容浅显而富有童趣的文章,作者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来写自己观察到的自然中的景象。文章语言虽然简洁,读起来却耐人寻味,不仅介绍了翠鸟的美丽,而且生动刻画了翠鸟捕鱼时动作的敏捷、灵动。
1、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有两个学习要求:一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二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而这篇精读课文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为接下来的习作打好基础。为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环节:第一,整体感知,了解内容。先从整体入手,了解作者观察到了哪些事物;第二,聚焦外形,习得方法。整堂课,以第二自然段的外形描写为主,通过抓关键颜色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在观察时抓住了外形中最有特点的颜色。而后,通过交换语句,联系图片,进一步理解作者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最后拓展《翠鸟》片段内容作为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有顺序地观察。通过以上种种方法,步步紧扣,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理解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并将观察所得写下来。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于作者使用的观察方法理解较好,也能使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一课一得,参与性较高。
2、成功之处:
接下来重点教学第二、四自然段,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在学习翠鸟的“外形”时,首先学生带着“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的问题自读思考。我叫了几个学生来谈,其实应该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切实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让学习真正发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真正关注学生学习。我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边读第二自然段边想象画面,并出示翠鸟图片进行观察,说一说翠鸟的样子,感受翠鸟外貌的.美丽,体会“我”观察的细致,学习作者从整体到部分并把每一部分观察得清清楚楚的方法。然后,出示鹦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个地方我没有因为太害怕孩子们写不出来,就给与过多的提示,限制孩子们的思维。
3、不足之处:
回顾整节课,预设的东西还是有点多,忽视对学生的生成性指导,当学生提到“鹦鹉”这个词语也能让他感受到美丽时,急于下定论,而没有静下心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4、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明确以后在备课的时候不只要备教材,还应该备学生,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需要下功夫,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更上一个新台阶。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清实验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对蜜蜂有什么了解呢?
2、学生汇报。
3、师: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能力,无论被抛弃到哪里,它都能自己飞回原处。这种能力是怎样发现的呢?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本课我们来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蜜蜂的。
二、初读课文
1、分小组读完课文,给难读的字正音。
2、自由读,讨论:你对这篇文章印象深的部分是什么?
三、理解课文
1、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
验证内容
验证过程
验证结果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内容。
3、质疑
(1)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从哪里发现的呢?(要求学生读出有关词句)
(3)看到这样的'验证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尝试用你的体会到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5、从作者的做法里你得到什么启发?
(凡事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动手动脑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6、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体会。
四、总结:
大科学家法布尔以严谨求实,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认真研究蜜蜂辨认方向的本能,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一个人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要从小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极探索,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
五、作业
1、完成相应习题。
2、选做:读读《昆虫记》这本书或选段。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蜜蜂引路》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蜜蜂真的会引路吗?”并组织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从文章的后一句话中可以知道蜜蜂会引路的,因为列宁说:“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向导就是领路的人,蜜蜂是向导,所以蜜蜂会引路。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因为列宁仔细观察,又认真地想:蜜蜂的家一定也是养蜂人的家,只要跟着蜜蜂回去的路走,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虽然蜜蜂也有功劳,但主要还是列宁自己的功劳。我告诉他们每位同学都能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方同学都是胜利者,但是认为“蜜蜂不会引路”同学的表现更佳,因为他们能认真读课文,细心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另一方同学应该向他们学习。课文中,列宁这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值得大家学习。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积极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从整节课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有待加强。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而这时学生对作文的知识还知之甚少,写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如果教师在习作前为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让学生顺利地进行写作。
怎么准备?必须从现成的模式出发,教给他们基本的作文知识,这个模式就是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明白:怎样一步一步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学生接触多种多样的模式,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事物,掌握更丰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因素,不失时机地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小语第五册第三单元就是一篇写秋景的习作,写景对于写人、写事来说,比较难写,如果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秋景的美丽,那美景扣动学生的心扉,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也不是难事。
一、指导有顺序地观察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秋天在我们宜昌变化很大,如:我们身边的树木有的四季长青,有的枝枯叶黄,还有的树叶颜色正慢慢由绿变红、变黄……如何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节气的变化?我从先交流自己眼中的秋天,再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入手,让他们发现秋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再配以美丽的秋景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二、引导学生先说后写,做到有顺序
学生虽然敢说、想说,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并不一定能把想说的说出来,也不一定能有顺序地说出来,更不一定能把它写下来。怎样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好呢?所以本节课我在训练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教学生学习观察方法,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观察,并以一学生的讲述为例具体说明,然后再指导学生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部分,也可以先中间再四周等等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并将积累的好词佳句用进自己的讲述和习作中去。
三、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作文来说,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会使文章神采飞扬。有了想象,我们可以把山写成一个伟岸的巨人,把春风写成一个神圣的神者,我们的笔下的景物才会生动。因此本节习作指导教学中我抓住了想象来指导学生说说树叶被风吹起的样子,果农收获果实的情景等。从图画中回到现实,再从现实中回到画面,这样让学生在说话和习作中时能够做到有话可说,在里面加上好词佳句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了。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为实现这个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课文时,进行一个说话训练:你们玩时爸爸妈妈会怎么样说你?说时加上爸妈说话时的动作或表情,然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谁玩出了名堂?玩什么呢?怎么玩的呢?玩出了什么名堂?学生都能够答出来,可都说是做出显微镜,发现微生物,为了区别发明和发现,我顺势引导,我让学生补充板书,显微镜,填上一个用“发”字组成的词。突破了词语关。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很简单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而第4自然段是难点,我递进式的提出几个问题:怎样玩放大镜?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又有什么新玩法?结果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袋,了解微生物。总结课文时,让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会玩出名堂?带着赞叹的语气读文后的泡泡,最后对学生温馨提示:玩可要节制哟,否则的话就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哦。
在教学中,既注重了学生基础知识词语的理解,又进行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前的说话训练教给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注重突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表情以表现人物,实质上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培养,总结时,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读泡泡,充分运用教材,提升了学生情感。尤其是最后的温馨小提示,根据学生特点说明玩的两面性,又提醒学生如何合理的玩,用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出来更能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有点脱离学生,没能融于课堂。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的愿望,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将她实现了,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
曾记得在立洋外国语学校贾志敏老师也是用这一课作了示范。但是因为学生朗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贾老师把课文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指导学生书写上。 今天我面临的学生和贾老师面对的学生如出一辙,学习本课时,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引导学生加以理解。教学效果不错。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要读出妈妈生气,金吉娅的沉默自责,兄弟姐妹的'兴高采烈。从对比中产生疑问,这么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怎么会乱花钱,她的钱都花到哪儿去了?请学生带着疑问再次阅读课文,从第四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再抓住“却什么也没有”进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先说我们有的,然后用括号括起来,告诉大家这些小女孩都没有,把小女孩的可怜无助,与金吉娅的善良再次对比。
在文中出现了一些看上去简单,但是寓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如“善良”、“仁爱”,本身有很深的含义,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的是,“心地纯洁的”“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的解释。而有的词语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深入体会,例如:学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别人一起享受”,但老师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课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是分享了礼物,还分享了快乐,金吉亚还和一个陌生女孩分享爱。
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的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时,我提问:“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学生对此问题回答的较到位,金吉娅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课,让我们明白了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作文课,内容不是书中园地的习作题目,通过设计一个情境,获得一次体验,完成一次写话练习。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大环节:
一游戏亲自实践
二动笔写写体验
三作品简单展现
设计理念: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对于他们来说,写作可能还是个难题,缺乏的不是写作的.热情,而是不知该怎么写,写什么。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活动式导入,选择了一个小游戏,想通过游戏,提供一个写作素材,激发孩子的写作灵感,学生不会感到厌烦,不会把写作当做成一种机械,枯燥乏味的任务去完成,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孩子不害怕上作文课,期待下一次的作文课。
这节课没有提出太多的写作要求,孩子不会望而生畏,只要能用通顺流利的话来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就值得赞扬和肯定。
课后名师点评:
1在说一说游戏过程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说。
2作品展现的同时要加入现场的点评。
课后自我反思:
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作品在上完课后检查,基本都很充实完整,经过评改,已经抄写在大作文本上。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用平和、简朴的笔调向我们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外婆去世后,通过和爸爸谈话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接着他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并因此受益无穷的经历。这篇散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是一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文章。
两周前,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引领学生读好课文,培养良好语感”,我开始了备课。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格外重视语文课堂上的读,都清楚要上好语文课必须引导学生读好。可是对于怎样指导学生读好的具体策略更多的是茫然,致使语文课堂上的读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状态。这项小课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也兴奋地投入了其中。忙忙碌碌中,思考着、也收获着……
为了上好《和时间赛跑》第一课时,我查阅、学习了大量的资料,对林清玄和他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也没有太陌生的词语,但是我意识到要引领学生全身心地走进语言文字中去,去体会林清玄内心那深深的触动、去感受他的哀痛和忧伤并不是很容易的。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去?如何提高读的有效性?我想要恰当运用多种方式读文,借助老师的情境创设、语言渲染及有价值的问题,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的读书活动:
一、初读,在读中规范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六年级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在课前预习时能把课文读准、读顺,能够独立地解决读文中遇到的各种字词问题。上课伊始,我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做到有安排有检查。
初读,主要是通过开火车读来发现学生预习后存在的读书问题,并及时纠正。开火车,一方面能够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课文,增加了读文的学生量;另外可以使好生和弱生融合在一起,以好带弱,兼顾弱生。读的好的学生也是课堂很有价值的资源。读后,让学生浏览课文,说说主要内容,这一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的快速把握文章整体脉络的能力。我班学生对于浏览,以前有过许多训练,本篇课文篇幅不长又比较浅显易懂,因此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概括出来。
二、自读自悟,在读中批注,个性化感悟。
这部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由的品味中走进那份忧伤与无奈。这里,我尊重学生的喜好,想默读就可以默读,想出声读也可以出声读。但鼓励默读,因为默读能够保证课堂的安静,便于学生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就给了学生自由品味的时间,他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必然会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期间,引导学生在读的同时,动笔圈一圈、画一画,做一做批注,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共同品读,在读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
第一课时,我计划品读课文第1—7自然段。这里我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渲染、图片的提示和问题的探究来实现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通过朗读表达这份忧伤的情感。主要分四个层次:
1.谈话导读:第1、2自然段,我用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哀痛,帮助学生把这部分读好。“外祖母过世了。最亲的人离开了自己,心底的忧伤和哀痛是深切的,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同学们,你能理解他内心的哀痛吗?”然后在这种营造好的氛围下让学生来读这两个自然段,自由读后可以对比读。
2.拓展深读:爸爸的话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段落。理解了爸爸的.话,是学生读好这部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爸爸的话的实质,我在指名学生朗读时,让其他同学思考:爸爸想告诉我什么?学生回答出“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后,紧接着又用两个问题引领学生理解爸爸的话。“爸爸通过哪些事例进行了说明?”“你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吗?”在这样的思考与探讨中,学生便深刻理解了“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紧接着让学生来扮演爸爸讲一讲这段话,指导学生把声音放缓,语气深重,来突出爸爸的语重心长。
3.体验引读:“我们读懂了爸爸的话,小学三年级的林清玄懂了吗?自由读第5—7自然段,寻找答案。”这里又一次把自由品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期待他们在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5自然段的品读中,我重点抓住“……还让我可怕”“……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两处,通过探究“什么让我害怕?”“什么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说不出的味道是什么味道?”等问题,引导学生读懂课本、作文范本上的名言和爸爸的话带给我的触动。时光的脚步匆匆,它从来不停歇一分一秒,它带着所有的事物,走向永不复返的过去。这种感伤和无奈是我期望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的,然后在这种情感体验中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心声。
4.师生连读:第6、7自然段不是重难点,我做了略处理。先利用课件出示插图,加上老师的独白,继续带着学生行走在对时光流逝的忧伤与无奈中,然后借助老师的朗读来带动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实现师生连读。
四、化诗诵读,在读中深化情感体验。
这里我把课文的第1—7自然段改写成一首诗歌。用“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作主线把文本中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男女生配乐诵读。在这种诗一样的语言中,期待深化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对主句“所有在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的每一次吟诵,都如重锤敲击着每一颗心灵……
按照设想上完了这节语文课坐下来看课堂教学录像的时候,我反思了很多。虽然我努力实现多种方式的、有效的读,运用了默读、轻声读、领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接连读、引读、男女声读、快速浏览等不同方式的读,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缺乏有效性。总觉得有蜻蜓点水之感,对学生的指导不具体,缺乏富有实效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比如指名学生读第1、2自然段时,有的学生朗读后,评价都没有跟上,这势必会造成孩子们迷失方向。后面指导学生朗读爸爸的话时,处理还算可以。“假如你是爸爸,请语重心长地说出这段话。”这种鼓励其实就是一种指导,孩子们的读在这样的方向指引下很有效。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的时候,我表现出了十足的无奈。这是四行字连成一句话的很难读的句子。三句名言不能在朗读中突显出来,它们要服从于整个句子。录像课中,我对学生的“指导”只是——“他读得很好。”“谁再来读?”“谁还想读?”缺乏富有实效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回想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的《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在朗读表现杂草被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的那句“完了,我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仍显出力气很足的样子。显然,学生的理解还不到位。于老师就启发说:“要么是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便朝这名学生做了个喷洒农药的动作,还发出“哧——”的声音。在一片愉快的笑声后,这名学生再读课文时,便真是“有气无力”的了。于老师利用信手拈来的幽默指导学生实现了有效的读,堪称指导朗读的经典案例。这种朗读指导背后的思想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思考与学习的。
总之,从这节录像课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课堂上读的指导还远远不够。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我也十分渴望进步,真诚希望有更多的人给予我指导。谢谢大家!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三年级上册习作6是一篇以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的文具的作文,生动有趣,如何教给孩子写呢!首先要把自己当成这个文具,以我的口吻来写。在借鉴了别人的优秀经验之后自己缕出了思路:
一、第一段开头。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来历或者是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自己是哪种文具。
二、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第一方面写自己的外观,从材料、形状、颜色、图案等方面进行书写。第二方面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顺序介绍一下自己的`结构。第三部分介绍自己的用途。这一部分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写。
三、写一写和小主人的关系、感情。
还有就是要把例文中是如何写的要给学生分析透彻。在写的时候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护林员马哈多救了一只乌鸦,乌鸦成了马哈多和猎狗的朋友,它们友好相处。有一次,猎狗掉进了枯井里,乌鸦怕它饿死,就一次一次地给猎狗送食物。这篇课文在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保护动物、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意识。
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是放手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索。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标段序,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请孩子们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寻找课文对应的`段落。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马哈多是怎样发现乌鸦给猎狗送食物的。
2、当马哈多找到猎狗后,为什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对课文进行了适当延伸,引导孩子们思索:
1、马哈多流泪后,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2、讲一讲自己怎样与动物友好相处的故事。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启发孩子们更加爱护动物,与它们友好相处。
孩子们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发言很积极。从作业反馈的信息来看,也还可以吧。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设计了“槐乡的.孩子,你是从第小节知道的?划出句子,读一读,说说理由。”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读句子、划句子对学生来说只要通过读就能解决的,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让学生愉快地投入新的学习。学生自然跃跃欲试,积极寻找答案,在说说理由时,学生同样争先恐后,情绪始终处于饱满状态,体现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读的同时,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1-30
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02-22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4-04
语文教学的反思10-29
考试语文的教学反思10-26
语文《穷人》教学反思06-14
语文教学反思06-12
语文识字教学反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