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5篇[热]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
童话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正是因为同学对童话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如何让学生在感受到童话带来快乐的同时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话以及其中蕴涵的道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堪称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乐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为主轴展开故事情节。在教学本课时我从美丽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园入手,让学生从中感受花园的美丽,为之后花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做好伏笔。在引导学生找出主线“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后进入课文的主导部分,引导学生找出“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学生通过对比,反复的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园冬天时的寒冷与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独,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孩子加入花园后的春景。然后以“原来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丽的花园,为什么巨人的加入会使花园产生如此大的变化”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为。通过想象巨人发火时的神态动作引导学生从“生气、训斥、叱责”的意思中感受巨人这三次发火是一浪高过一浪,指导读出语气,加深理解。再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最后揭示巨人终于明白的道理,让同学随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起进入这美丽的花园。
在揭示课文的道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发现童话语言上的特点,让同学体会到童话可以带领我们去到现实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童话中也可以通过奇妙的语言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中进一步感受童话带来的无穷魅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心应手。对于读的部分读得不是很透彻,尤其是描写有孩子与没孩子时花园的`情景变化的内容,由于在时间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读得不够透,不够深刻。另外内容的衔接也不够紧凑,在请同学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巨人与接下来揭示寓意这一环节连接不够紧。此外,教育机智发挥不到位,对于学生的问题处理得不太妥当,这些都是急需要改进的地方。当然促使课堂教学进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虚心地向师傅或有经验的老师指点迷经,借鉴好的教学经验,再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成长。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2
离别,一个伤感的话题。虽说“若是两情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谁愿意让沉甸甸的思念、牵挂萦绕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人重情,因而文人之间的离别常常会演绎成一段动人的故事,如李白与孟浩然的黄鹤楼之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其实就是 作者对诗句的一种解读,并将这种解读呈现在动人的故事中,从而使读者在读文中获得对诗句内涵、意境的深刻感悟。阅读这种文章,基本的方法是:诗文对照。这一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也并不陌生,学文之前大多已能琅琅背诵。
针对如此学情,我们的教学还能仅仅着眼于“诗文对照,理解诗意”吗?不。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向文本深处行进,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学习文章表达情感的方式。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方式,于是,《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定位于——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一、诗文对照,初解诗意。
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绝不是一无所知。初读之后,已大致了解诗句讲的是暮春三月,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当然,如此粗浅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必须诗文对照。高年级的学生,应该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文包诗的学习方法。于是,从“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读懂了“故人西辞黄鹤楼”;从“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读懂了如此美景,便是诗句中的“烟花三月”;从“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读懂了诗句中的“下扬州”;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读懂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该放手时且放手,让学生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于是,诗的意思便了解了。很不喜欢那种为了突出学法指导一味地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归零”的做法。事实上,漠视学情的学法指导正是不重视学法指导的体现。
二、品读场景,涵咏真情。
《黄鹤楼送别》一文,将送别时的三个场景娓娓叙来,细细描绘,无需画面的呈现,音乐的渲染,就那样“洗尽铅华,素面朝天”,让学生走进文字中,步入画面中,咀嚼,品味,潜心会文滋味长,文的背后的那份情,便悄悄地撞击心弦了。
首先,是“‘观赏’美景”。“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那不是真正的观赏,是掩饰离愁,是排遣别情,是将依依惜别的情意深深地藏在心底啊。为什么藏呢?“情深深,雨蒙蒙”那样地唱不行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般地哭不可以么?不,那不是属于李白和孟浩然这样的男子汉的离别,他们藏着的别情后,是满腔的深情,真情和豪情!细细地品读一个“藏”,读懂的是藏不住的情,直抵人的心怀。
然后,是“敬酒话别”。人常道:言为心声。送别的话语里倾诉的是心声,满满的酒杯里装着的是情意。敬仰情,感激请,留恋情;师生情,手足情,朋友情,酒满情更满。而孟浩然语重心长的劝慰中,是关心,是爱护,是对友情的珍视,信任。薄酒一杯酬知己,一个是“请满饮此杯”,一个是“一饮而尽”,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传递的都是那不朽的友情,那样真挚,那样深情。
最后,是“伫立吟诗”。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小船,白帆翩然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凝视江面,既然是“凝视”,他的视线应该有一个焦点,那个焦点,便是渐行渐远的孟浩然。纵然是孟浩然乘坐小船已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视线却能飞越千山万水,久久地追随,随着牵挂的人儿走向海角天涯。因为人有情,物也有了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习俗“折柳相送”,“柳”——“留”谐音,那杨柳依依似乎也在伸手依依地挽留;那点点沙鸥仿佛也在一路追随相送,声声呼唤珍重;那一江春水绵绵不绝地流淌,诉说着思念和祝福绵绵无绝期,真挚深厚的友谊在天地间长存,永世不绝。而文末的一个省略号,又蕴含着多少道不完的情!
就这样,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味有了,情懂了,心动了,这一份依依惜别的真情,深情和豪情,如一棵树,在心头静静地长起来了。
三、反复诵读,读中抒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千古流传,脍炙人口,为何?文采斐然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诗中动人的`情。原来,诗跟人一样,有了情,便有了生命,便能生生不息地传承。所以,多少年岁月流逝,静静伫立的黄鹤楼在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长江水滔滔不绝,在吟唱着这一份感人的友情。一遍遍地诵读,渐渐地,便分不清诗中的情,自己的情,只知道强烈的感情喷涌而出,融进这千古的绝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传诵着这首动人的诗。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将它改写成了一曲《烟花三月》,歌词就是一首诗,写得情意绵绵。课堂上,歌不必听,歌词却很值得一读。用心地读一读,一切尽在诗中了——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黄花瘦……
四、读写迁移,表达真情。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仅仅读懂文章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课文表达情感的写法。纵观全文,在送别的三个场景中,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使文章洋溢着感人的情意。细细回味,撷取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习运用这些方法来表达与朋友间的友情,与家人间的亲情……一则小练笔,由“得意”走向“得言”,“情”便如溪水般自然、活泼地向前流淌。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3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详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文本的线索:
(1) 揭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片段一: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进山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学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他在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学生纷纷回忆到:春游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鸟和树枝随风摆动,我们觉得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高兴,小鸟在快乐地唱歌,树枝好象也在欢乐地舞蹈。我通过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线理解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4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赵小利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针对“抓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语气”这一研究主题,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图理解“傲慢”一词的意思,与“谦虚”做对比。课上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读的火候不够,下次我想改进为观察后模仿铁罐的表情,帮学生打开局面,烘托气氛,免得学生放不开,不好意思带着语气读。
2、通过工具书理解词义,我把字典中对“轻蔑”的解释原样呈现给学生,此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能读出瞧不起的感觉。
3、替换词语感受“恼怒”中暗含的蛮不讲理,表现出铁罐一心用自己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在一些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我发现这个环节他们会出现重复,“先问恼怒什么意思,让学生换个词,后来又问为什么恼怒用的好”,浪费了时间。并且,此处几经引导学生都没有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读出来,于是我讲解“恼羞成怒”一词,并板书“羞”,点出铁罐的无理取闹,接着范读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有几个孩子能读好,可“住嘴”一读出语气,他们就怕别人笑,果然在我先读后,就有学生恰到好处的.模仿我读出了铁罐不讲理,恼怒的样子。于是我马上表扬他,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都放开了自己的拘束。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到第四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并浅层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最终选择了“气急败坏”这个比较恰当的词。
通过四组对话的朗读指导,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帮学生印证他们的想法。后来便水道渠成地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抓提示语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切合自主教育的课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小组探讨合作展示交流相结合,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二)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多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
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6
[课前]
李广很独特。一,与韩信比,作战都很神勇,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李广“飞将军”则是“善射”,更突出自己个人的勇猛;同是出悲剧,项王更突出其个人主观因素,而李广则重写外在原因,司马迁更有一番“同病相怜”的苦滋味。前些人物是时势造就时英雄,而唯“李广难封”,生不逢时。
除了重点的字词句掌握,提高自读文言的能力外,还想在引导的过程中,引《〈史记〉菁华录》(清姚荣田选评)的精彩点评,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2、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同上1、3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吾乃飞将军李广也”
一、导入
由成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处《藤王阁序》起:(回忆背诵下文)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广家族:
1、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刺秦五未得,致使秦发兵攻燕。秦将李信追太子丹,燕王斩太子丹头献秦。”(见第一段)
2、李广死后第二年,从弟李蔡因罪自杀。
3、幼子李敢随霍去病征战,功高,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卫青。后被霍去病射杀。武帝辩称:“鹿触杀之”。
4、李陵,李广孙子。服匈奴。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读之。
2、字词句:
(1)故——(1)老家。“故槐里。”(2)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3)特指旧法、旧典、成例。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4)旧的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5)原来的,旧时的。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6)衰老。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7)仍然,还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8)前任的。“故李将军。”(第四段)
被动句——“首虏,为流中郎”
“虏”(敌人)、“秩”(俸禄)、“折关”(破关)
3、本段注意两点:
一,“广家世世受射”——贯穿全文始终。(《水浒》中不是有“小李广花荣”吗?)
二,文帝之叹惜,如何分析?(《菁华录》云:“非谓高帝时尚武而今偃武修文也。文帝时匈奴无岁不扰,岂得不倚重名将?帝意正以广气跅(tuo4)驰,大有黥、彭、樊、灌之风,当肇造区宇之时,大者王,小者侯,取之如探策矣。今天下已定,虽勒兵陷阵,要必束之于薄书文法之中,鳃鳃纪律,良非广之所堪也。故叹惜之。此实文帝有鉴别人才之处,广之一生数奇,早为决矣。”
三、学习第二段“上郡之战”
1、找学生读,然后请学生自述故事经过。
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若此:
突出三个字:略、胆、暇
乃归
纵马卧
射杀白马将
止,下马解鞍
前
数千骑;大恐
自射杀彼三人
从百骑往驰
其骑杀且尽
图略(发不上来)
2、字词句:
“勒”、“纵”、“陈”、“所”、“虏”、“即”(表示假设)、“用”、“护”(有白马将出护其兵)、“从”(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走——(1)逃跑。“中贵人走广”(2)往。奔向某地。“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唐· 杜牧《阿房宫赋》“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使动用法——(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2)用坚其意。
四、学习第三段“雁门之战”
1、学生读之,注意读得一张一弛,读出情境。
2、字词句:
“络”“详”“暂”“腾”
注意读音——(1)骁xiao1 (2)骠piao4,骠勇(骁勇);骠壮(刚烈健壮);骠骏(刚烈骏逸);骠悍(勇猛) ;骠骑 piàoqí
致——(1)送。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2)招引,招致。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3)求取,获得。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表达。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5)放置。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因——(1)趁势。“因推堕儿”(2)于是。“因引而入塞。”
下——(1)递送。“汉下广吏”;“下话”(犹言传话)。(2)歇宿。“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当——判决罪人,断狱。如:“吏当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再如:“臣知欺大王罪当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请结合本段说明“飞将军”是什么意思。
“实慑于其一人之勇,非叹服其御众之能也。”
五、课下整理课堂所学,并能熟读课文。
[课后反思]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7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赢了》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现谈谈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与课后反思: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习欲望
这节课我先进行复习铺垫,出示了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刚过几时的时刻让学生认读,然后再向学生拨出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问:你会读它吗?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不会”、“不知道”或是学生读错时,我就借此契机说:好,同学们,像这样的时刻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设置此悬念,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能力
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读写时间,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比较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在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探讨时分的关系及几时几分的读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训练我设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拨你说”同桌游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对于一些问题的设置留有太大的空间,导致有些学生胡乱回答;
2、在探求时分的关系及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虽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掌握不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有的已经遗忘,造成教学上的困难。
3、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也稍有点欠缺,在探讨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花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点匆促。
4、没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更多的是对积极举手的学生的关注。
以上是本人在这节课后的所感所想,总之,面对新课改,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会积极钻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强学习,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8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饶有趣味的儿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受学生们的喜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石萍老师在课前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去收集观察长有种子的各种植物,观察它们的特点。教学中,她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交流已经了解的各种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她紧紧围绕“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读课文,去思考,去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她适当点拨一下,巧妙引导。整个教学活动,她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
在第三小节课文的教学中,实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铠甲”一词,二年级孩子很难理解,而由于学生联想到电视中曾经看到的铠甲和手中苍耳种子那坚硬的外壳,他们对“铠甲”一词,有了正确理解,还使他们掌握了联系生活实际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她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苍耳的种子是如何挂住小动物皮毛的有了真实体验。本小节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感到枯燥乏味。苍耳虽小,价值高,它的使用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我们身边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可以为我们传授知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过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过于烦琐地分析课文。现在呢?教师的讲少了很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这又使许多语文课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弱化了对表达方法的领悟。而石老师既强调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又抓住了词语训练,抓住了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让学生逐渐懂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9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
首先运用课件,展示北大荒,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行的契机。因此在我们级部共同讨论这堂课时,上过这堂课的戴老师和丁老师都强调了北大荒图片的重要。是呀说到北大荒,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更不用提学生了,但是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样了,那么如何让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确实让学生亲眼见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这美丽的北大荒,其实我已经看过无数次这些图片了,可是当在课上再次看到还是禁不住和学生们一样为此惊叹,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次,加强朗读的在课堂上的时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其实我自己非常想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练习朗读,但是总是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充分的朗读时间,在备课中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但连自己也觉得读得太少,形式太单一。在级部教研中,大家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帮我想出许多好办法。可以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配乐读。比如在教学小河时,因此小河的净静两个特点,采用让学生先静静地读。然后知名再读,让学生遭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小河平静的特点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还有课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课文的一个高潮和主题的深化。我在课的最后,出示“现在的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问题,接着,我展示了几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 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是学生更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最受益匪浅的是和级部老师的.备课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师、王老师这样的老教师的丰厚教学经验。在备课开始时,我对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样,怎样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呢?在于丁老师的讨论中,他向我提到了一点,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个新名字叫北大仓,仓库的仓。使我对北大荒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对讲这节课有信心,通过回去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图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当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师这样教学骨干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备课中戴老师提到北大荒生长什么农作物和植物,本以为自己对北大荒的资料已经很了解了,可这样一个小问题却忽视了,也许在教课中这个小问题不会用,但是对教学的细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学习
在教研小河这一段时,不仅仅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从“静静”这样词语看出小河的平静,因此在朗读中避免齐读,静静的朗读,真的是从读中悟,在悟中读。在级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这节课我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能从中有所收获也是值得的。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0
自己初读课文《草虫的村落》就觉得有趣,草丛是村落,甲虫是村民,还有游侠,远方亲戚,音乐家,工程师……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有意思的故事啊。我想这篇文章学生也一定会喜欢。果然,大概学生天生对小虫感兴趣,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充满了热情,也追随着作者的目光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草虫的生活以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一、抓住关键词,享受乐趣
在解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住“又”字说作者肯定经常这样来观察草虫;有的学生抓住“躺”说作者看似悠闲,其实在动脑筋;有的说在静谧中观察作者也不害怕,反而很惬意。于是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可能怎样地躺着,姿势会有哪些。学生就展开了想象,有的说躺成一个“大”字;有的说手托着头,翘着二郎腿;有的说嘴里叼着一根狗尾巴草;有的.说趴在地上,托着下巴,翘着小腿……在学生的说中,发现他们真的仿佛就是作者,仿佛也就在草丛中,看喜欢的小草虫。
二、抓住标点,展开想象
文章末尾,作者写到:“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于是问学生,作者在这村落里还可能看到哪些村民呢?他们有什么职业,都在干什么呢?可以仿照课文的写法,像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你可能看到的一种或两种小虫。
由于前面感悟的到位,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他们纷纷拿出笔和纸开始写,后来的小练笔都还不错。
这课堂小练笔,在学生感悟文字,体悟写法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没有一点负担,反而是轻松上阵,一蹴而就。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加上自己练笔,知道了动物、小虫也有家庭,也有父母,也有兄弟姐妹,也有爱人,也有可爱的一面,也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对学习文章的表达也更感兴趣。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1
优点:本节课认识了三种笔画和12个汉字,在讲授汉字的同时我又结合着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识字、多种方法识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本节课组词中出现了耳目、手足等词语,学生理解起来较有难度,虽然教师进行了相应的讲解,但是能够感受到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今后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转换这样较难理解的词语,让学生尽量做到组词后基本理解。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2
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开始接受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主要性阶段。在小学中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然而小学阶段中识字是为了小学生阅读做起点和基点的,并且识字教学阶段也是全部语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诸因素的存在,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教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获取知识能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小学中年级中尤其应该注意对学生方法的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一、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一直觉得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好,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向导。一些学生每天勤苦读书而收效却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习的方法不得当。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非常重视对方法作用的引导,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怎么去学。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的学习都应该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脑思(心到)、手写(手到)。譬如“比较法”和“重点突破法”。
比较是思维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作比较,可以区别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不同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达到正确的认识事物的目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作比较。如多音字进行分析字义比较法。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字义。比较体会句子怎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学习重点的突破法。对课文里存在的含义深奥且不易理解的词句,常常会使学生记忆卡壳。这就要让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花些时间和力气去弄懂,并反复体会不理解的词句促进记忆。如《爬山虎》等一些课文要背诵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和背诵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学习
在教学课后中我不断去研究教材、发现教材并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二、辅以基本知识。”中明白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教材就必须从教材抓起。
在班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对学习语文学习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语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学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针对这样一中情况来说,要想让学生系统地学生就必须抓好、掌握基础知识。如何抓好并掌握基础知识呢?1.拼音文字过关,积累大量词汇;
2.词句理解过关,准确表情达意;3. 朗读背诵过关,发展记忆能力;4.基本写作过关,掌握写作要领。
只有这样对所学的基本知识抓牢并过关,学生才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如发现“学困生”完成得较好时,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以此来达到增强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坚持以阅读为本
我发现要想学好学问也要多抓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文中的阅读尤为重要,那如何抓住阅读内容就需要以教材为主要:
1、重“句段”贯“全文”。根据单元的知识要点,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分析课文时,要把精力放在体现知识要点的几个段落学习的基础上。整体去感受课文内容,针对课文中的语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单元的教学,知识点确定为“感受自然之美”,讲授时就围绕自然之美来写的,分析其写法,就是引导学生可以推荐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地方给大家,能说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讲读”促“自读”。对于不同类型课文的学习,多采用以讲读促自读的教法。在学生熟读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讲读,而讲读的课文则从课文各个方面对重点段落进行剖析,让学生学会方法且能把讲读中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文当中来、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训练课,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四、加强学习强化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启示就是不仅抓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还要对学生基础训练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学生练习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学习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则,强化了练习。教材课文后的习题为基础练习题;其次一个单元册后的多项练习、综合阅读练习也要强化训练。这样有效的训练及相互联系又可以让学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课文中的课文后题可作为一项作业,根据不同类型课文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其中讲读例文的练习以记忆性练习为主;巩固例文的练习以理解性、巩固性练习为主;自学例文的练习以运用性练习为主,渗透创造性练习内容。
通过自己不断总结与反思我相信这对学生系统的指导学生能很快并有效的掌握牢固语文知识并能帮助学生有效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3
在教学《狮子和鹿》这篇阅读课文时,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第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从而懂得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重点是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朗读目标而采取不同朗读教学策略。第一次朗读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于是,我通过齐读的方式,在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板书到黑板上,在齐读后,马上对这些字词进行正音,并让学生把正确读音标到书本上。然后,进行第二次的朗读——自由朗读。第二次朗读的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第三次朗读,是重点句段的品读,此次朗读的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读,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所以,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鹿对角、腿态度改变的原因、懂得道理的重要手段。
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根据有条理的主要内容初步接触划分意义段等方法,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理解鹿对角、腿态度变化的原因上,我让学生自主发现、自己找出能够体现鹿对角、腿态度的重点句段,然后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读中体会鹿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至于道理的把握,在整篇课文完结的时候,我编写了一个后续的故事,利用这个后续的故事,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在教师的点拨下,悟出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我认为,《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第一,教学时间安排显得前松后紧。前面正音、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划分意义段的部分花费太多时间。另外,在品读鹿讨厌自己的腿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做动作“噘嘴”“皱眉”,一边抱怨,这个环节太罗嗦,先全班读、再个别读、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指名表演、再全班齐读。一个句子就足足花费了5分钟,实在没有必要。所以,到后来道理的`感悟和拓展部分就由于时间的限制而显得十分仓促.如果能够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感悟道理上,在出示了续写以后,给充分的时间学生讨论、思考,再让学生发表他们的看法,从而得出道理;在得出道理后,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再次说明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安排和组织,就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了。
第二,引导和指令语言未能切合学生水平。在点明朗读要求的时候,我只是说“请同学们读出紧急的气氛”。这就忽略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他们不能理解“紧急的气氛”应该怎么读。经过思考,我认为,指令一定要包含引导,如果在下达指令的时候,再加上引导“你们觉得很着急的时候说话的速度会怎么样?语调会怎么样?”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清楚地明白如何读出“紧急的气氛”,并且在以后的课文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状况,他们就自然理解应该如何读了。
第三,教态不够自然。由于个人习惯和紧张两个原因,上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走来走去,这种情况必须尽量控制、减少。因为学生的目光总是会跟随着老师,老师如果不停地走动的话,会影响学生精神的集中。
最后,语调和语速问题。语速偏慢是我一直存在的问题.另外,语调起伏不大,缺乏抑扬顿挫,这样学生会很容易觉得沉闷和疲累。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课文、语段用不同的语调,整节课堂会生色不少。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教学基本功上还有十分多的改进空间。希望以后能够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有效的教学。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4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的4张卡片;
3. 画有”动物名称、主要特点、动作”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九寨沟名字的由来。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摄影师,老师带领你们到九寨沟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神奇瑰丽、蔚为壮观的迷人风光!
2、(板书课题:9、九寨沟(ɡōu))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读中感悟):
(1)导入:同学们带好你的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童话世界看一看。(多媒体配乐播放九寨沟的美景及课文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
②用做记号的方法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
(3)学生交流,跟随着学生的“镜头”,教师相机指导:
①“雪峰”:(板书)
A、(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
B、指导读。
②“湖泊”:(板书)
A.(出示湖泊图片)说说你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来?(多媒体出示湖泊的相关句子。)
B.同位互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C.学生交流,体会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结:九寨沟真是水的世界,到处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们说“平湖飞瀑石上流”啊。
(4)小结
(5)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合作学习为主):
(1)(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同学们继续向森林深处行进,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
(3)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个动物合影?
动物名称:
主要特点: 动作:
(4)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谁合影,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
(7)小结:由此可见,九寨沟不但是一个风光奇丽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儿,动物们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呢,真是“异兽珍禽林中走”啊!让我们再次轻轻地走进密林,去欣赏动物们那可爱的身影吧。
(7)师生共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课文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儿。接下去,请大家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05-16
中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语文的课后反思11-26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02-14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3-01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02-24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05-16
语文的课后教学反思【合集】05-16
[经典]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05-16
[经典]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5-16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