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
转眼,又过了一个学期。回顾半年来的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既获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反思:
这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在同事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词汇量窄得要命,一些常用的词语不但不知道意思,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句子成分一概不懂,连主语、谓语、宾语都不会划分;基本没读过什么书,用“一穷二白”形容他们的知识面一点都不过分。作文类似小学生习作,句子很多语病,且无话可说。
2、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阅读、理解、分析、表述能力特差,问个问题,集体发言说着还挺热闹,可一旦让一位同学起来发言,话都说不清楚。课堂笔记和课外学习的自觉性不够。
3、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上还算较配合,记得第一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讲了“韬光养晦”“韦编三绝”“曲突徙薪”“未雨绸缪”四个成语,结果学生还挺爱学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只要学生肯学,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二、上学期语文教学采取的措施如下:
1、下大力气,加强语基训练,尽可能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语基上的不足。
2、强调课前预习,坚持每堂课上课之前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学生,否则,宁愿用上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弥补预习。
3、课堂上尽可能地采取“就文提问的'方针”,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文可依,不怕答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迫使学生多读、多看、多理解、多感受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并且慢慢地趋向敢说、想说、爱说。
4、坚持每堂课后都布置作业并及时做好检查、讲评的工作,在迫使学生学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地掌握知识。
5、写作训练从“基础”入手,指导记叙文写作,尤其是记叙中的描写方法,并进行了片断训练及综合训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6、让学生明确认识: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工具学科,也是以后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科,没有学好语文今后的生活将出现“步步为难”的困境。
7、要求、监督学生从描摹入手到仿写到会写到想写到爱写的书法练习过程,并让学生认识到:“写一手好字正如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样,给人以美好的第一印象”的道理。要求学生养成坚持每天起码练习一页书法的习惯。
三、取得的成效如下:
1、学生中开始养成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书写格式习惯按时完成作业。
2、学生的良好的书写习惯在一定程度有了好转。
3、“朗读习惯”的养成,为整个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学习基础,活跃的年段的语文学习的氛围。
4、“就文提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依,有情可言,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述的能力。
5、从仿写入手的作文训练,降低写作要求,再加上教师在批改学生文章时都采取:“针对学生文意,倾心相谈”的作文批改方式,促使学生敢写敢说。
6、学生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已经养成,由于要求教师把语基知识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之中,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进一步强化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今后的教学设想:
因为学生在语文方面存在的缺漏实在太多,仅靠一学期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倘需在今后继续努力,只有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要学、想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最根本的保证。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2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有效。有效备课,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要让教师有效地教,让学生有效地学。备课,要从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要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地动了脑筋,思维活起来;要疏密有致,为课堂教学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有时越是设计得过分精致的课,反倒越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窒息师生的灵性,使课堂变得低效。
经过长时间的探究摸索,我校逐渐形成了“三板块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时,我这样设计《齐桓晋文之事》的教学环节:首先是预习环节,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预习学案,教师点拨学生处理疑难问题;第二环节在预习学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总结“之”的用法、宾语前置的类型与用法;第三环节由知识的积累转为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合作探究问题,通过设置四个问题(孟子如何将话题由“霸道”转为“王道”?孟子列举“以羊易牛”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孟子列举“不能举一羽”“不能见舆薪”“不为长者折枝”“挟太山以超北海”等一系列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孟子认为“王之所大欲”是什么,列举邹人与楚人战的目的是什么?)来探讨孟子如何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由此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延伸,要求学生思考孟子游说策略带来的议论文写作启示;第四环节巩固课堂内容,检测课堂学习结果。
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预先设计的问题力求简易;考虑到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知能与技能并进,设计预习学案重在梳理文言体系,使学生掌握主要的文言知识;而领悟文学语言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则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孟子辩论技巧)来完成,使文言文教学做到“言”“文”并重。为使学生能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我在设计教法与学法时主要采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成果展示、教师点拨总结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虽然备课时,我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继课堂实践之后,发现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第一,备课设计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有些笼统,不够具体明确。《齐桓晋文之事》的知识目标设为“完成预习学案,积累文言知识”、“总结之字用法、宾语前置的类型与用法”,显得模糊不清,重点不够突出。以后,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有知识的落实,又要有能力的提升,也要体现出教学与学习的方法、过程。备课设计三维目标时,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设计的情感目标流于形式,隐性目标与显性目标关系处理不当。
第二,备课对学情的把握不够深入,预留给学生的活动空间、展示的舞台还不够宽广。比如第二环节,总结“之”字用法,因为预习学案已经显示得很清楚,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归纳,课堂上可以由学生展示,教师不需要干涉,而宾语前置用法的归纳,虽然学生不能完全展示,但教师也不必全部代劳,完全可以采用学生展示、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完成。因此备课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如何使课堂疏密有致,是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地摸索总结。
第三,要进行动态备课,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断调整预设教案,注意知识的生成过程。回顾《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蓦然发现,难道第三环节只限于合作解决四个问题、明白孟子政治主张吗?面对学生“出轨”的回答,只能点拨引导到预设问题的轨道上,不能由此生发成新的问题吗?其实我们备课时要深入理解文本,多方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备好课,课堂上才能根据动态的课堂情境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才能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困惑,捕捉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今后的教学,要继续进行“三板块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面对教材,要放飞思想,明白学生会什么、该会什么,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从而搭建一个让学生走近目标、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学中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应对各种教学变数。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3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老师,我觉得素描画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很含蓄。您看:树色阴阴象一团烟雾,远山也只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与山的界线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觉得用素描画不好。”
“那你认为用什么画比较好呢?”
“用水彩画吧!”她想了一会儿,“因为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朦胧、含蓄的美”。
“不对!不对!”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发表他的观点。
“水彩画的颜色太明丽,一般用来表现白天的景物。这段文字写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鲜艳?”
我又问:“你说说看,用什么种类的画表现要好一些呢?”
“我还没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你学过画吗?”我问。
他摇头。
“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凭感觉!”
哦,感觉!好玄的词儿!这不正是语感吗?
“好!班上有同学学过画吗?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
一个男生很神气地站了起来,还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黑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就是整幅画并不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给欣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最适合表现空灵、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表现的淡淡忧伤与落寂,也就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通过整个画面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讲得多好啊!我们的学生总会有让老师惊奇的潜质。我从他的一番话中知道了许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回答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了。
同学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话十分有说服力。上课,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汇聚了许多闪光点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想,我应该把这节课记下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4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正因为本文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理解几千年前智者的思想无疑是不容易的。因上让课时有必要给学生讲解本文的背景知识,也就是孟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和梁惠王进行谈话的,孟子描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还有,在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今天现实国情下,我们如何理解孟子的人口论。上课过程中,宜引导学生理解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5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因而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候会遵循这个套路,忽略了语文教材选文本身对教学的指向性。王荣生将语文教材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不同的选文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定篇”里,学生学习经典篇章的丰富蕴涵;在“例文”里,学生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在“样本”里,学生学习的是阅读过程中读写的方法;在“用件”里,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文章介绍的信息、资料等。《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选文,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们可以将《六国论》视为学生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样本”。
(一)分析文本,归纳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六国论》是典型的三段式议论文,即引论、本论、结论。文章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了是论证更严密,紧接着又提出了“赂秦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在本论部分就着重论述了这两个分论点,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一系列论证法法进行了有力的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为国者无始为积威之所劫”,并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这样层层分析下来,这篇文章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磅礴。
通过分析文本,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加之议论文写作要求规范性,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作为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模板”,归纳出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思路,即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这样清晰明确的思路使学生在学习写议论文时有清晰的框架,在写作时可以遵循文章的思路,写出自己的论文提纲。
(二)练习巩固,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写作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不知从何开始写起,文章思路不清晰,论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文章枯燥,缺乏文采等,这些主要是议论文写作训练较少和对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不了解造成的。因而,学习了《六国论》这篇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文,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对于提高议论文写作很大的帮助。
首先,学习《六国论》结构的严谨。对于中学生来说,为了使一篇议论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写作前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是很有必要的,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由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选取论据来论证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六国论》是总——分——总式的论证结构,这样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也非常便于学生学习,因而在进行以论文训练时,学生也可参照这个结构来写提纲,就会让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其次,学习《六国论》论证的严密。文章在一开始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后为了是论证更严密,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便提出了两个分论点,贿赂秦国的国家是因为力亏灭亡的,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失去了援助而灭亡的,这样就无懈可击了。在论证“赂秦力亏”这个分论点时,先运用了两个对比论证,将秦国战与不战获取的土地同诸侯国失去的土地,诸侯国先辈创业的艰辛和子孙守业的不珍惜作对比,论证了“赂秦”导致灭忙的必然性。接着在论证“不赂秦”时,从三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说明了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又是怎样灭亡的。中学生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参照这篇文章的处理方法,让自己的论证具有力度和可信度。
再次,学习《六国论》语言的精确。议论文写作重在说理,而说理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数学生在说历史语言显得枯燥乏味,要么写的冗杂,要么表达不清晰,有理说不清。《六国论》中,作者在论述“赂秦力亏”这个观点时,引用古人的一句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赂秦力亏的必然性。在写作时,也可以教导学生学习古人论述自己观点的方式,引经据典,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自己所知道的论据像讲故事一样一一罗列出来,而是要详略得当,注重语言的组织,这样即能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又能增强文章的文采。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注重技巧与方法的讲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同时也要根据教材选文类型的指向性“因材施教”。议论文写作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问题也会引刃而解。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6
课前,师傅陈老师和李老师都给我做了悉心的指导,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如何展开,每一个细节该如何把握,时间方面应该如何安排,都给予了详细的指导,在自己的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遗漏了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环节。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本应该是在探究诗歌意象环节之后紧接着进行的,但是由于我的疏忽直接进入了下一个鉴赏方法的环节。等到总结鉴赏方法的最后一个诗歌艺术特色时才想起来还没有讲这个,于是又匆匆返回去讲解。导致整个课堂显得有些脱节,很混乱。究其原因,紧张在所难免,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准备不够充分。如果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所以,课前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次,我是真正体会到了“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课后,徐斌老师跟我讲,遗漏的'环节索性就不要讲,直接总结鉴赏方法,让学生按照总结的三点去分析其他的诗歌,灵活处理课堂的突发情况,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徐老师的这个点评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能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和自身的状况,正是体现出一个老师的教学艺术之所在,在这一方面我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提升。
二、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
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根据总结的鉴赏方法来鉴赏陶渊明的另外一首《归园田居(其三)》。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把这首诗读了一遍就下课了,没有达到训练方法应用的目标。因为前面诗歌分析用的时间太长了,有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繁荣拖沓,浪费了时间。比如,“知人论世”的环节让学生直接填空就可以检查预习情况,分析意象的时候也可以再紧凑简略一些,这样就可以在后面留3—5分钟的时间完成课外阅读鉴赏训练。
以上是我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诗歌鉴赏这类文章的教学法,我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如何设计最优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活动起来,真正的掌握这类文章。师傅为我写的精彩的点评让我感动,更是受之有愧,彭主任的精当专业的点评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公开课上完,收获是丰厚的,以后,我争取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虚心听取各位专家教师的意见,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7
昨夜睡前偶尔翻开《庄子心解》,在161页处,赫然发现克里虚纳的一句话:“不要去顾虑结果,只要做任何在此时此地必须做的,然后把结果留给我,留给神。不要问说将会发生什么,没有人知道,要去关心手段,而不要去想结果,不要成为结果导向的。”这句话很是让我的心震颤了一下,也许一直以来,我的问题就是太关注结果了,喜怒哀乐为结果所控,一切努力便显得不那么自然了,说的更坦白点,其实就是内心深处尚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自卑存在。因着这自卑心,就愈加要向结果来求证,为了求证便两眼鳏鳏、目光呆呆,最终丢失了过程应有的乐趣与意义。
同样的事情大家都在做,但心态却迥乎不同,内蕴贫乏者捉襟见肘;鸢飞戾天者目无余子;虚怀若谷者海纳百川;游刃有余者气定神闲。因心态之不同,所成之事业自然也判若天地。最近读到李镇西老师《冬天》一文的课堂实录,堪可为证。
这堂课是李老师在20xx年应邀到郑州铁路二中讲学时,难却校长盛情而临时决定上的,由于事出无备,李老师只好从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中选了篇朱自清先生的《冬天》来讲。李老师说这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一篇散文,于是我从网上调出先看了看,内容确实是典型的朱先生风格——于质朴中蕴含细腻之深情。当时我就想李老师这课一定上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
待我细细地看来,却是大大的失望了。这就是李老师的课吗?这就是传说中大师的水平吗?一开始上课,李老师不是马上吸引同学们,赶紧切入主题,而是悠悠然地和学生们聊天、拉家常,谈什么“怎样才算是读懂了一篇课文”,而且自己还长篇大论地说个人的看法——这不是新课程最反对的教师占据课堂的法子吗?当李老师大谈当年他看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是如何流泪时,我实在忍不住了。我甚至在心里祷告:李老师,我敬爱的李老师,你赶快切入正题吧!大家把你从大老远的地方请来,不是听你侃大山,而是想见识一下你高明的课堂艺术的啊!你就这么对付大家,实在是……,唉,我简直都想替你钻地缝了。
不紧不慢地,李老师总算开始让学生读那篇文章了,我意少舒,静待下文。接下来,李老师自己朗读一遍课文,让学生勾画出打动心灵的语句。从实录中看得出李老师读得甚是投入,因为读完后,课堂上悄无声息,看来大家都沉浸到了课文之中,这不能不归功于朱先生散文的动人魅力了。
还是来看李老师都做些什么吧,他说:“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感受,就按照刚才我说的:‘读出自我,读出问题’的顺序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说喜欢的句子,这个不难。有同学说“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这句不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父亲讲的小时候吃豆腐的故事。李老师借题发挥说:“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迅速地拉大。在现代家庭,到了晚上,一家人都各做各的事情。像你们,可能是做作业,爸爸妈妈呢可能是看电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多么怀念那种吃豆腐的生活呀!所以,朱自清这篇文章就勾起了我对一种久违了的温馨人情味的回忆。”我心想上面那位女生赶巧听过父亲小时候吃豆腐的事,其他学生就未必有此同感了,李老师能把同学们的心拢到“温馨的人情”这个主题上来吗?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对这几句特别感动:‘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我感到这句话特别温馨!”“呵呵,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呀!”李老师说着还真和这位同学握上了手。如此又问了两位同学,之后,李老师看到一位女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表情非常急切,便请她发表意见。她先读了文中的一段文字:“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然后停了一下说,“读到这一句,我特别感动,引起了我的共鸣。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突然说不下去了,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但她稍微顿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继续说:“爸爸,爸爸,总是把,把……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夹……”行课到此,出乎意料地出现了一个高潮,一个情感的高潮,在这个高潮里,李老师借机渗透了理解教育、爱心教育,很自然地,师生的心是在一起的。这一点我比较赞赏。
接下来,是课堂结构的一个过渡点。李老师说:“除了欣赏之外,我们还要进行研究,同学们同样可以发表看法的。哪些同学有什么问题呢?甚至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也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就由情感共鸣转入了疑难理析。一位男生提出来:“我发现这篇文章通篇并没有写到冬天,好像有些文不对题。这是为什么?”李老师马上肯定这个问题非常具有科研价值。继而学生们围绕着这个中心话题展开了讨论,以这位男同学为一方,其他同学轮番进攻。李老师绝不以势压人,一直捍卫着这位倔强男生的话语权,最终这位男同学点头说:“嗯,我基本同意作者以冬天来衬托家庭和友情的温暖。”“好,他基本接受了那几位同学的观点。这种勇于服从真理的精神更加可贵!”李老师友好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课堂就在这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即使学生们提出再简单的问题,李老师也保持着微笑,和颜悦色,循循善诱。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不时发出的会心的笑声,它也仿佛一缕和煦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的紧张与矫情。不知从何时起,我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引领着,已完全出离了这狭小的课堂,悠游于作品勾画的历史场景之中。至此我方才醒悟,原来李老师那看似不经意的插科闲聊都是在与学生交心啊!都说课难教,我们的课为什么难教?对比李老师我发现了大家的和蔼、亲切,也看到了自己的局促与拘谨。
课堂固然是需要有目的的,但更需要像李老师这样煦暖如春风的人格魅力。好课是心底的流泉,而不是箭矢的标的!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众所周知,学生不是一只等人喂的鸭子,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平等、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学习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都应做到的`。
除此之外,我认为本节课体现了教师是“促进者”而非“带领者”。在整节课中,我的活动虽不很多,但并不清闲,我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己去实验、观察、研究、探讨,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9
给这届学生讲解《雨霖铃》,正好是在天气渐暖,柳絮纷飞的,春雨微濛的暮春时节,文理科分班刚刚结束,整个校园高一学生之间里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感伤气息。这一切都为《雨霖铃》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感氛围。于是,我在导入时播放了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快就把就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到课堂上来,然后又由“长亭”、“古道”自然过渡到柳永歌咏离别的这首《雨霖铃》上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顺理成章:畅谈作者,师生互读,配乐朗诵,由声入境,尽情地去感受曲词的情韵之美。
接下来的工作该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去找意象、品情感、析手法、评语言。这届学生也赶上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校也实行了将尽一年的时光,有迷茫,也有收获,更重要的是它为我的语文教学工作悄起一扇门,打开了一扇窗,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使我更加快乐地带领着学生在语文的百草园中感受到更多奇异的芬芳。
新课程“基本理念”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的创造力。”于是,我把对诗词的鉴赏分析设置成了一道开放行的题目:小组合作,任选一个角度(从意象、情感、技巧、语言方面)对本词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学生们热情很高,我的工作则是到更小组去做点拨,引导。大约十分钟后,各小组准备好了自己的答案。意象组的同学找到了: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点明共同特点是凄美。情感组的同学认为:全文抒发了一种离别之痛和羁旅之愁。技巧组的同学看出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语言组的同学说出了轻新、自然、优美。这些答案有的是在我的点拨下得出来的,有的在具体的表述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在此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地开动了脑筋,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方法,收获了快乐,学会了合作。正所谓是“受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
接下来的环节是“说出记忆中离别的故事”(要求:用诗词名句回答)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苏轼《水调歌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运用与课文情感意象相似的诗词作答,同类比较,再次让学生领悟词凄婉的情感之美。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最后,布置作业:选择某种景物写几句话,赠与昔日的好友,寄托自己的一种思念之情。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
1、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身边的一是一物,才会变为一种很好的语文资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应该想办法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课堂开放,才能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语文教学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如果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用重视实践,语文学习才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0
“知人论世”是读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让学生掌握好这把钥匙是尤为重要的。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对写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绍,所以学生在理解文章思想时显得不是很困难。在课堂上可以用此法着重解决作品的思想意义甚至文化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精心设计问题。
在语言的赏析上,有学生提出“徘徊”是来回走动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这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认为这里的“徘徊”是写月亮移动缓慢的意思。有认为是侧面写了作者的.心理,他觉得月亮对游人含情脉脉,不忍离去,因而对冰清玉洁的月亮产生愉悦之情。我对后一个回答评价道:这位同学的解答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词真是一字千钧,体现了苏轼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由此可见,只要学生积极思考,有时会给老师意外惊喜。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1
回顾一学期的高一语文教学,我觉得有几点做法让我颇感欣慰。
1、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习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
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我是这样设定的——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将结合中国文学史讲授《诗经》的产生、内容、艺术手法等知识,努力提高自学《诗经》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立足于《氓》与《采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立足于品味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人物形象与人物情感,并结合文学史作适当大拓展,达到“点、面”认识的目的。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重在从古代婚姻制度及妇女特殊的社会地位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对女性的尊重上来。适时联系现代社会的婚姻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家庭观念,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的好男人。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时,采用“话外音”,即把现代流行音乐中关于爱情主题的歌词作摘要引用,以浅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讲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时,我就引用流行歌词——“爱你没商量”。同时,为了配合这种教学方法的落实,我把课文内容的解读设计为五个“乐章”,即“婚姻的第一乐章:我的美丽的追忆”;“婚姻的第二乐章:我的伤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乐章:我的难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乐章:我的痛苦的呐喊”;“婚姻的第五乐章:我的毅然的决绝”。
2、带学生去“写景”,是本学期作文最成功的一次。
由于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平时时间大多被数理化等占据,对语文接触较少,多数学生仅仅在语文课上与语文“见面”。因此,每周一篇作文,除了让学生练笔与练思维之外,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去寻找相关的作文材料,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讲评作文最好是与范文相结合。因为范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切合每次作文的要求。这样,学生在每次作文之后,能获得更深一点的体会,有助于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如果就拿本班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有,对作文写作的指导,最好是每次讲一种写作方法,而下一篇的作文就要求学生尝试着用上这种写作方法。但必修二第一单元是学习写景散文,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在写景中突出自己的感情。而景物因人的主观色彩而异,因此,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写自然、抒发情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带学生到自然里去。不过,在写作前教师一定要结合第一单元课本的写作特色先与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在亲身体会下再结合学过的写作方法来作文学生是不怕的,而是他们都觉得很有内容可写,也明白写景文章该怎么写。
3、对文言文的复习,我觉得多让学生朗读课文、背诵重要篇目更能让学生产生文言语感,更容易掌握文言文浅易的知识。
比单纯讲解古代汉语知识效果显著。另外,我觉得复习文言最好是贯穿于每天语文课里,让学生天天接触古文,天天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有助于今后独立阅读古代文化典籍。
4、教师要有一颗钻研的心,要博览书籍。
教师钻研不仅指要钻研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具体的模快要形成一个系统,而不必拘泥于现成的参考书、辅导书或参考答案。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复习。例如,我教《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时,我就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指导学生理解课内容,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认识也深入了一些。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2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时的一组重要的诗歌作品,写于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厌倦了官场的繁缛礼节,迎来送往,向往山川田园的陶渊明,最终结束了时仕时隐的生活,选择在挚爱的田园中度过余年。
《归园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诗歌本身的特点,上课时紧扣一个“归”字来预设问题,从“归”来鉴赏诗人的情感,体会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个问题:“缘何归”、“归何方”、“从何归”、“归如何”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并在中间穿插了陶渊明身世简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尤其是从“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体会陶渊明笔下淡泊宁静的田园之美。领悟诗人对真实的追求与坚守,考到陶渊明的那份纯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太过依赖于自己预设的问题,教条地只会按着多媒体的播放顺序上课,却忘了学生是活动的,他们的思想是与我不同步的,因此当学生的思想跳跃时,我却未能跟上他们的脚步,有点手忙脚乱。
其次重点不够突出,在授课过程中喜欢面面俱到,导致重点不突出。为了“全”却失了“全”也是此堂课的最大的缺点。虽然我的教案写得密密麻麻,做的认真、仔细,学生也由于是赛教课更是积极努力的配合,尤其是连发言也努力猜测我预设的`答案,让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为我和学生都缺少了对诗个性的解读。我们都参考了大量的资料,都被这些资料束缚的展不开自己的解读,让我们的想象与联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炼字与比喻、白描等写景角度时,我更没有充分地信任学生的能力,我怕他们基础差,不能说出我预想的答案而使课堂教学无法顺畅的进行。所以我掌握着整个课堂,依然重复着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老套路。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这堂课看似滴水不漏,教学环节齐全却毫无生机。
写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设想难道就是要看到这样的局面?在他们点头的同时是否真的走进了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领略到了诗人笔下那个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是否知晓了“复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诗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这些,我真的对于自己这堂失败的赛教课懊悔万分,明明是为了求“完美”,却上成了支离破碎,毫无亮点的一堂课。
课后说课、评课时,听着同僚给我提出的意见,我深深地明白了:诗歌教学切莫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将这种求“全”却失“全”的做法戒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此,这堂课成了我教学路上的警钟,让我时时牢记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成了我课堂追求的目标。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少一点后悔吧!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3
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创设情境、符合考纲、整合知识、有效评价,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自己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将这些要求全部落实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因此,我便结合所讲课文的特点,将情境创设作为落实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
明确了这一方向之后,我开始精心的准备课件、反复推敲教学语言、选择适合的朗诵配乐,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在课堂上营造出词人柳永想通过《雨霖铃》传递给我们的意境。但是,在进一步分析课文之后,我发现,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学生如果对诗词本身没有较深入的理解,那么这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没有载体的。因此,我改变了方向,将问题设计作为创设情境的重点,或许能获得相对好一些的收效。因为,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着学生探究文本,主动思考,从而揣摩出诗词的味道。
于是,我开始在教案中加入问题设计的环节。针对不同的诗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执手相看’的动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暮霭沉沉’的设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寒蝉凄切’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面对‘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景象,诗人会想到什么?”等等。可是在第一次试讲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反应十分不好,大家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积极回答,思考问题的热情程度也不高,课堂氛围呆板压抑。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开始反思原因,是学生对这篇课文本身不感兴趣吗?我翻看了一些学生的教材,发现他们的教材上记了大量的笔记,这证明学生们对这一课是很感兴趣的,他们希望对这首词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课堂上没有进入充分思考的状态,只是简单直接地接受了老师的想法。导致了学过以后对于诗歌的印象并不深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没有调动起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指点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问题的设计上。我发现,我所设计的问题没有梯度性、区分性。很多问题的设计是雷同的,让学生感觉回答完一个问题后,剩下的问题就无话可说了。此外,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让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
也就是说表面上出现了学生不与老师互动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问题设计不科学。
针对这个问题,我将我所设计的问题做了修改。将原来的问题改成“词的上片没有写‘情’却处处含情,是如何表现的?”、“‘念去去’一句出现在婉约词中是不是显得不协调?”、“‘经年’二字有怎样的`味道?”、“‘虚设‘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经过这样的改动,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自己感觉课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学生们开始进入了思考的状态,他们开始不再排斥我的提问,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课文中找寻问题的答案。
但是,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仍然存在,学生们虽然在思考,但是却不能够的得出较好的答案。这个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问题设计的太难了,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过对老教师的咨询,我体会出,这次的问题出在环节设计上,缺少了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诗词的过程,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课堂不仅需要科学的问题设计,更需要学生对于课文的品读,以读促解,以读促悟。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4
一、我的教学设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总体的连贯中有局部和阶段的跳跃,教师无法全面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需求,多媒体课件围绕课堂主线设计,播放顺序相对固定,无法实时更新内容,只能为教学提供辅助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书展现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进度和现场情况,自由书写和发挥,所以在准备本堂课时,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
(三)教学的互动性——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2、学生定位。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 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受益。如在刘邦和项羽性格分析这一环节中,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辨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四)课堂的开放性——重视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的衔接。我充分利用《鸿门宴》这篇经典课文在教学中的代表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1、通过普遍性体现开放性。强调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重点突出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较强的文言文自学能力,为日后学习其它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2、通过联系性体现开放性。把《鸿门宴》放在整个《项羽本纪》甚至是整个《史记》中学,通过读本上的《乌江自刎》的学习,分析项羽英雄末路的豪迈与无奈,批判项羽“自矜攻伐”的错误观点,揭示项羽性格对其鸿门宴后政治命运的重要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史记》中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本纪、世家、书、传、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读史鉴史的能力。3、通过研究性体现开放性。把学生搜集资料、研究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来设计,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飞的过程,避免不了磕碰,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避免“扶上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鱼、渔”的关系,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向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要知识,使他们搏击知识长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锻炼。
二、 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一)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努力为自己“充电加水”,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这堂公开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全面审视的好机会,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15
今年我担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语文教学。我深知高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关键的学年,这关系到他们初高中的衔接问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素质,还要有科学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背记的习惯。首先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强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求学生做好课内外学习笔记。不仅要记课内的知识、扩展的知识,还要主动去记自己平常接触到的课外知识。
2、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阅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文以载道,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离不开与伟人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和交流。阅读能够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限制,与大师为伍,让学生们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潜移默化。而且学生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学生影响。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再者说,从应试来说,也必不可少。阅读,开拓其视野,丰富其内涵。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的质量和数量到了一定程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慢慢上升。所以,本学期,我让学生们购买一两本名著,进行每周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在寒假和暑假里,也会让他们继续阅读,保持好这个良好习惯。
3、动手练笔的习惯。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对他优秀作品的高度盛赞。好的作品离不开频繁的练笔。很多的学生背诵了不少,讲起话来那是滔滔不绝犹如长江之水,可到写的时候,却是吞吞吐吐犹如挤牙膏。不要以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实还不是都写出来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而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讲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后学生发表评价。还有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并且把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将发言纳入小组得分中。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时刻学习,不断反思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直都是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位新老师,更是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无论是向其他老教师学习,观摩课堂教学实录,还是进行文本阅读,都不可或缺。我在教两个班语文的同时,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时候占据了我过多时间,使得我还不能够有太充分的时间进行大量学习。本学期我跟着科组老师去了三亚一中、海南中学进行课堂观摩学习,也参与了网上教学交流,还听了本校老师的语文课和其他课。只是后者的听课数量还太少,下个学期我将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听课、学习力度,不断完善自我。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03-05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09-20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3-23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6-12
(精选)高一语文教学反思07-10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07-08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优秀03-24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精选20篇10-17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13篇03-13
高一语文的教学反思1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