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6:13: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通用)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5篇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文章思想的领悟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使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得到提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地位;阅读技巧;教学情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该采取怎样的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做出论述。

  一、更新教育理念,确定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我们就不应以自身阅读行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而是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建立学习主体地位的意识,并对阅读文本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然后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对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进行概括,并分段分层,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我们则以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加以适时点拨和引导,以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此,我们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课上的学习自主性,既是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很好落实,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自主分析也能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在让学生对材料进行阅读时,学生经常表现得心不在焉、漫不经心,他们的注意力很快会从阅读材料上转移到其他对他们更有吸引力的事物上去,这样,一节课下来,阅读教学的效果常常是难遂人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他们无法专心投入到对死板、冷冰冰语言文字的阅读当中,加上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阅读技巧指导,他们不知如何去阅读、如何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就应教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技巧,有了技巧作为指导,学生能很快投入到阅读状态中,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静下心来读文章,绝对不能一心二用;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出自己想不通的问题。对于阅读理解材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步骤,如首先对阅读材料后面的题目进行认真通读,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带着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仔细阅读,并通过认真思考来组织答案;最后,对答案进行检查,看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切题。这样,有了正确的阅读技巧作为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就能有章可循,对于学生阅读效果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

  三、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单纯枯燥的语言讲解,难以让学生快速进入对文本内容的阅读状态中,而生动形象的阅读情境的创设,则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兴趣盎然的心态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依据具体的材料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创设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以此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比如,在学习《埃及金字塔》这一课时,在正式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之前,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金字塔的图片与视频片段,看着巍峨屹立的金字塔,学生的眼光立即被吸引了,然后,我趁机说道:“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金字塔,是世界十大奇迹之首,那么,你们想不想对金字塔有更多的了解,想不想探索出更多的未解之谜?下面,就请大家读一读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阅读教学情境,学生迅速进入了对课文的阅读状态中。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积极探究各种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悟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性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xx.

  [2]杨会贤.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J].学周刊,20xx(8).

  作者:朱平 单位:长春市双阳区城中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2

  我教八年级语文,感觉学生读的书少,基础薄弱,就会影响到阅读能力,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我相信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感悟。

  课内阅读得到方法,课外阅读运用延伸,出现问题,再具体到课堂内指导解决。

  我以八年级上册《老王》一课教学为力,散文中的事件虽然繁杂,但是中心事件突出,详写的内容同学们都知道,是老王在临死前给我们一家送香油和鸡蛋。但在做题解答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具体描写方法的判断上学生回答有丢落的现象,在人物性格的认知上只能知道其一善良,而忽视了他的知恩图报,能够知道杨绛的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却感受不到杨绛看到老王时的悲酸和感动的心情。在与作者作品的交流中没有完全的'融入到作品中,读书的境界还停留在表层。因此不能将自己转变成作者,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老王的送香油和鸡蛋中的复杂情怀,老王不要钱却攥的紧紧的将钱拿走,在评价作者时,学生没有想到作者自责,愧怍,善于反思,只知道她善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在课外佳作阅读中,学生积累运用的名言,诗句,在阅读中出现,学生记得不牢固,因此拓展的不会。原因是读文次数少,读书读得浅,没有深入进去,感受作者的精心描述,在读得层面上,读书的方法上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并且逐渐培养读好书的习惯,这样会不断的丰富知识,带动学生的语文基础,形成阅读能力。

  我平时的教学,在练习的巩固环节一定要精讲一个,不能只停留在课内的几篇文章上,我想,能力的形成虽然慢,但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逐渐提高。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受益终生。在树的海洋中畅想,遨游,开阔视野,汲取营养,变贫瘠为肥沃,变愚昧为聪颖,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被熏陶渐染,一定会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3

  摘要:随着近年来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改革,素质教育也越发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教师开始积极地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积极探索开展语文阅读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本文就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兴趣;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从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能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拓展阅读教学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间接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积极分析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完善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内容过于严谨

  在进行拓展阅读时,学生阅读的作品都是经由教师仔细筛选的,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人生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教师在筛选阅读作品时,常常主观性地将自身认为有趣的与蕴含哲理的作品挑选出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却忽略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与理解能力。许多学生在进行拓展阅读时会出现难以理解阅读内容的情况,对拓展阅读提不起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造成影响。

  (二)阅读氛围严重缺乏

  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会不自觉地遵循大多数学生的选择。若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部分学生受到氛围影响,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就会带动其余的学生,使所有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学生没有受到氛围的影响,在阅读时经常受到其它事物的诱惑,不愿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使得拓展阅读的教学效果受到极大的影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开展方法

  (一)合理筛选阅读内容,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较为浅显,并且思维还未发展成熟。受知识储备与思维水平的限制,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若是教师选择的拓展阅读内容较为深奥,就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使得学生无法通过阅读明确作品的内涵,无法理解作品,从而影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筛选拓展阅读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阅读体验,明确每一位学生的状况,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地筛选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课本内容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阅读。例如,在学生学习《狐假虎威》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狐假虎威》类型相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如《伊索寓言》。让学生在《狐假虎威》的基础上理解作品,更快地接受作品,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学生学习《听听,秋的声音》之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描写秋天的作品,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使学生享受阅读,深入了解作品,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良好的阅读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得部分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带动其余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让拓展阅读发挥出应有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布置图书角,在图书角中放置经过挑选后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在教室内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阅读同一本书。随后,教师提出一个关于这本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充满热情地进行阅读,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丰富拓展阅读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在网络时代的阅读也更加广泛。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来丰富拓展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使阅读呈多样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阅读内容,从而打破传统课堂阅读的局限性,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总结

  阅读,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是一个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阅读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地去进行阅读,开阔自身的视野,增长自身的见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平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xx(8).

  [2]高利婷,宗和杰.有效开展拓展阅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3).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4

  3月8日夜自习三节课,评讲了全国Ⅱ卷中的文言文。由于是第一次开始操作,我用心编织着课堂的每个环节,以期达到师生心灵的高度交流和融合。第一次形成一个好的模式,学生以后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了。我一直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当成我的教学目标之一。

  课堂流程如下:第一节课,我提前到,检查同学们准备试卷和笔记本情况(老师的督促很关键,不可放任自流,高中生不会做笔记的大有人在,这是一个养成教育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20分钟做题,20分钟自我检查(对答案,看翻译,查字典)。时间上同学们把握的还可以,可能是文章不是太难吧。快下课时,我让两个同学把自己最初的翻译板书到了黑板上,供第二节评讲用。第二节课,我开始评讲,先对答案,统计了三道选择题的全对人数,有三分之一多,然后挑了一个同学背诵我提供给大家的古文翻译原则,并且提示大家,我将随时提问这个原则,因为那就是我们古文应考和平时训练的法宝。那个同学回答的不是太熟练,我觉得一个抽象知识的总结是需要时间的,更重要的是在每个时间段里对知识的默默消化,而老师总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肯定会,而实际上学生不会,也可能根本就没引起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需要老师的`督促,引导,才能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而老师往往高估了学生。当然有时,也会低估了学生。只有适时地检查统计,师生真正的思维交流才能有较准确的判断,才能有教学相长的局面。就像这个古文翻译原则,我在班里重复了无数遍,我想当然地认为,同学们肯定烂熟于心了,其实不然,而且很不然。我想得坚决打倒乐观主义,躬耕于教室才行。接着我开始领着同学们按照那个原则给黑板上两位同学评分。结果两位同学总分都是7分,但小题得分有区别。一个同学是知道那个知识点,但掌握不是太全面,即省略的部分要补出来并用括号括起来,他没有带括号,我说这是规范问题要注意。一个同学在翻译时加进了自己的过多的理解,我说这是精确问题,要注意。规范和精确的训练是有效的对付应试的策略。同学们有同感。接着,我就开始领着同学们疏通文意。交代了两个阅读文言文的小门路,一是放慢思维,文言文是高度凝练的语言,想和看要一致,横向思考要多于纵向思考,而大部分同学会看很快,看着看着就摸不到文路了。二是古文中单音字多,也就是一字一义,如果看不明白时,不妨这样去试试。我在讲的时候,让同学们拿着笔,把我读的时候停顿的地方用笔断开,方便理解。我把一些生字,重要的字词、句式都给同学们指了出来,讲完后,我让一个同学读了一遍文章,基本还行。接着,我在文中挑了几个重要的实词,延伸到文外,把它们的重要意思略做了一下总结。板书到了黑板上。

  完成以上教学,用了两节半课的时间,由于是第一次,我的阐释语言多了些,以后就用两节课完成以上内容。同学们做一节,我讲一节。每讲新课之前要求同学读熟上一篇,凡是读不熟的要抄三遍原文。另外老师提到的知识要一一整理到专门的本上,方便以后复习时用。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5

  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2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

  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那么,四年级的学生应该怎样读好书呢?

  首先说说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

  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的。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材中引导积累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背诵,二是抄写。其中有的是指定背诵的部分,有的则是由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背诵、抄写的练习,应该通过交流、检查,使之落实,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教材中比较多地采用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语句的形式,其用意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培养兴趣,使之逐步形成习惯。据我所知,很多老师都有一些好办法引导学生积累,如采蜜本、美词佳句本等,效果很不错。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6

  有人说:关于阅读,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是的,高度决定视野。语文教师的高度在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教师应反复阅读和咀嚼文本,从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点,加以发掘和发挥,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这样可以高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全文很长,学生初读感觉读不懂,我们初读亦有此感。我们深入阅读就会发现,文本的引文部分有两个很有价值的`词语:“丑陋”和“敏锐”。这两个词涵盖了整篇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很有价值的语言信息。抓住这两个词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只有深入文本,把与文本相关信息进行对比、整理、取舍、提炼,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宽度与厚度,才能“披文入情”,做到不误读、不死读、不俗读、不浅读。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7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课程。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课程,其优美的文字,多变的词汇等都为语文的美增添了很多色彩。语文是中华文化的沉淀,是学生学习传统精神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语文本身的美去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发现语文阅读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阅读是小学语文中的教学重点。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阅读也是一个学生学习和实践有效的渠道。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和阅读练习,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意识到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效果提高的重要性,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导致阅读教学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阅读教学停留在静态分析的层面。在面对一篇文章时,教师往往只是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并将阅读材料分成几块一块块的进行分析和讲解等。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挖掘到阅读材料中的部分内容,而对于文章的总体结构、布局、语言等,了解不够深刻。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对传统阅读分析教学的方法进行革新。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和单一,学生往往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当前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阅读基础知识掌握的`要求较高,往往要求学生不断的练习,对于生字生词的教学也只停留在默写、听写、练习的层面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语文教学带来新活力。

  二、阅读中的美

  从审美角度反思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中机械重复、单调无味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审美的角度培养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1.结构美

  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材料往往是经过多次挑选、删改的最适合小学生使用和学习的文本。因此我们小学语文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小学语文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高。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文章分段分节的剖析和讲解,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掌握了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却对于文章的结构等了解的不多,从而难以在作文中进行有效的实践,提高自我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同时语文的学习也讲究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结构美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文本中也是体现的非常明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阅读知识,文本多为总分总、总分、分总等。文章的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这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结构美。

  2.语言美

  语言美是语文的一大特点之一。发现文章的语言美要求学生不断的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咀嚼。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中的语言都是简单易懂却又非常丰满。如课文《鸟的天堂》中对绿叶的描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这一句话中,作者只是为了表达树叶的颜色很明亮,用了“翠绿”“明亮”等形容词使描写的对象形象更加丰富。使那种树叶的颜色通过描写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作者还通过拟人的手法指出“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对那绿叶的喜爱,以及绿叶那种充满生命活力的颜色。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之美,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通过美的教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并通过美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在语文作文中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小学阅读中,语句中的各种修辞手法也是非常多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将语文修饰得更为美丽,更全面准确的表达了作者的视觉。如在《珍珠鸟》这一课文中,作者就将珍珠鸟比作一个小球“它好肥,整个身体就像一个蓬松的小球。”通过这样的比喻手法,没有看过珍珠鸟的我们也能透过作者的比喻想象出珍珠鸟那种可爱的模样,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阅读中的语言美,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语句进行鉴赏外,还要求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多看课外书,实践课堂知识,并通过接触更多的阅读文本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语言教学方面,对语言语句进行模仿和理解是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方法之一。

  3.情感美

  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美对于小学生情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美有利于学生先进精神的培养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体会阅读文本的情感之美要求学生通过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和词句进行探索和思考,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我们生活的常识和实例等,对文章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摸索。如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作者通过描述母亲生病了“我”在抱母亲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母亲很轻,从而想起了“我”一直以来都是受到母亲的照顾,并没有照顾过母亲。这篇文章通过这件事情的描写展示出了儿子对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的悔恨,同时也可以表现出母亲伟大的爱。通过品味文章中的情感美,学生能够感受到母亲那种伟大的爱,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文章中的情感美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我思想认识。

  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其他能力的提高,阅读是个积累的过程,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帮助学生体会阅读文本中的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文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J].时代教育. 20xx(16)

  [2]张文学.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xx(08)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中心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8

  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当然不例外。虽然把语文课和数理化一样以40分钟为单位设置不尽合理,虽然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课外学习,但是老师的作用依旧是不可替代的,否则学校不就成了空壳?有一个忽略过程的观点是,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也确实切中了很大程度上存在的只重灌输,不顾接受的问题的要害。但是细想起来,根据教学实践者的探索经验,老师切实的引导和步步落实的强化教育为学生奠基自学的路径,适时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是学生少走弯路,尽快步入学习学习轨道的有效途径。省略了这个艰苦的过程,强力灌输一种理念,接受者形而上的盲目施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自由放任,甚至使学业荒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是对的,但缺少了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达到自主合作探究。不能从一面走到反面,把一切责任都交给学生。某种意义上说,新理念过于理想化,理想化到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做了过高的估计。确实有个别学生会生发自觉的探究和求知的欲望,而且获得了喜人的成功。我们可以随时观察学生中的脱颖而出者,因材施教。但不可以以极少数的实例为追求模式,确定教学方针和策略。导致假大空,使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要引导有效,引导得法,引导有序,引导深入。

  教师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语文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必然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有广博的知识,有敏锐的语言感觉,同时有相当的专业艺术和专业精神。学校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组织性,强制性,系统性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学校的功能。要想提高教师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还要有足够的投入,不能搞花架子,搞形式。加大对课堂教学有效行为的研究,使教学行为更加科学,符合认知规律和学科自身特点,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应该成为工作的重点。

  学生不知读什么,他们的眼前是一片漆黑,是层层迷雾,登山者尚知山在哪里,看得见山的高度,才可能准备攀登。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读什么、怎么读,教师有必要做出示范,引领他们感受阅读的趣味,领悟阅读的方法。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现有的教学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忽视了学生的建构过程,无视学生的自觉感受,应试目的的驱动,偏离了语文本身的学习航向,纯粹是技术性的操作。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在调整教学思路,更多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策略,不是要减弱教师的引导,而是要提高教师的引导能力。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阅读什么的问题。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零碎到整合。什么是浅呢?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读得懂,没有疑难的文本应该是“浅”,适当的、逐步的提高难度,使阅读呈现一种梯度。我深切的感觉到教材出现的问题,最突出的,概括起来,是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强迫学生阅读距离他们太遥远的作品,二是强迫学生阅读思想内容艰深的文章。前者如历史作品,后者如冯友兰、鲁迅、庄子、钱钟书...年龄差别大,时代距离远,地位很悬殊,文化差异天壤之别...不是说要拒绝阅读优秀的古典文学,也不是要一味迁就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是一定要重视认知规律,保护学生的认知积极性不受挫伤,逐渐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难度,提高阅读速度。必须注意,正在进行着的阅读教学是强迫性的,教材被奉为圭臬,爱不爱不由你,愿不愿不由你。学生还没有读文本,教师就急于把现成的解读强加于学生,学生完全被动。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室一言堂的局面,学生昏昏欲睡,无奈的接受似懂非懂的高深理解。强迫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这几乎是一种精神折磨。编写教材者自有其良苦用心,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又都是蜻蜓点水,孤鸿一瞥,指望学生能自主探究,而事实上学生已经被挡在了文本之外。编写教材者也有苦衷,难易、深浅、梯度如何把握,面向广大的学生如何在有限的教材中涵盖更多的信息,还需顾及方方面面的评议,也有诸多无奈。

  但是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为了短视的应考,为了安心的服从,为了自己的俸禄,为了自己的差事,就可以不顾学生的心理,无视学生的需求。要细心的呵护孩子们好奇心,探求欲,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充满耐心、温情地铺设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读什么?有几个因素需要考虑:地域、年龄、时代、人文、难易。

  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学生首先愿意关注的是与自己有关的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活动状态。最先产生兴趣的.动力来自于对照比较的心理动机,进而斟酌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以求改变或推动生活。所以如果学生能够一开始就从阅读反映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的人的生活状态的文本开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所有与阅读相关的手段,全身心投入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行动中。在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潜移默化的完成文化浸染和人格建构。

  对学生最惹眼和惹心的是所读文本中所反映的人物在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的生活状态,与之加以对照,修正自己的生活状态,见贤思齐的生命本能促使孩子们寻找更高的人生目标,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目光会投向更广阔的空间,搜寻与之相关的信息,不断建构适合自己的人格因素。《赤壁赋》《逍遥游》《滕王阁序》《人生的境界》《宇宙的未来》……与孩子们的世界相距遥远,甚至老师的解读都欠说服力,让学生怎么解读?所写内容既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硬着头皮读下去,又跌入不知所云的万丈深渊,无论怎样读都达不到“其皆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不是不要读这些经典,只是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时先入为主的设定了阅读的高度。学生只好茫然地望文兴叹,找不到些许自信,哪还有继续阅读的兴致?《阿长与山海经》《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童趣》……其中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在我们离开学校许久后每每想起,心头还会闪现中学时代七彩的生活,内心泛起阵阵青春的涟漪。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抓住这样的契机,让教材牵着我们的鼻子,从一个有趣的地方及时离去,把孩子们带入荒僻的原野,然后继续跳跃,好像有意识地在跟孩子们的读书趣味捉迷藏。当然可以引起学生阅读浓厚兴趣的不止是童趣,只是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小心翼翼地呵护,使其能保持长久的活力。

  教师毕竟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你的阅读可以是示范阅读,示范精读,示范诵读,示范方法,示范批注,示范疑问,示范解疑,示范误读,示范探究——示读读书经验。和学生一起阅读,毫无顾忌的阅读。

  有个技术性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筛选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但同一篇文章不一定引起每个同学的兴趣,让喜欢该篇文章的同学将文章复印留存,待课后细细咀嚼品味。逐渐积累,作为阅读的基础,引起继续探求的需要。循序渐进,就有希望达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境地,这时才好谈得上自主阅读。但老师的引导还在继续,不觉间也可能会到达《人生的境界》边沿。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9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是最多的。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凭借书本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在这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更加注重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学生们在一起进行阅读教学时,收获很多,师生彼此间也多了沟通。但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技巧掌握不当,阅读时“虎头蛇尾”的现象,阅读完没有及时反馈复习等等,就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总结: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提高阅读效益的基础,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壮游。我们应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还应该揭示作品中的艺术技巧;比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我给学生们大致讲述了有关《红楼梦》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用高品位的书籍和文章,以崇高的人生境界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强烈兴趣。

  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老师应做到:

  1、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2、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3、保证阅读自由。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4、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在讲完《读书人是幸福人》之后,我有意让同学们多阅读好书好文章,然后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手法,继而进行训练,写作以“珍惜......(时间,亲情,友谊)”为话题的议论文,是学生在阅读后有所收获,有所体悟,并将所学知识转化到写作中去,是语文学习有长足的进步。

  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我们常说“教无定法” 。多样性,是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世上没有只用一个音符的好歌,也没有仅用一种教法的好课。尤其是阅读教学,更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课堂的情况来进行阅读教学。而我们教师只有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又要善于恰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奏出最美的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交响乐”。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0

  【摘要】阅读教学是常谈常新的问题,教师们实践着、探索着,以新课改理念指导着阅读教学,逐渐探索从阅读到悦读、乐读的质的飞跃的策略,创新“以人为本”的互动阅读模式,阅读课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文章以《轮椅上的霍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有效教学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

  语文教学既要“语”,也要“文”。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怎样才能突出“语”和“文”,关键是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这又决定着语文课堂的“品质”和“灵魂”。下面,以《轮椅上的霍金》为例,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追求语文阅读的本体回归,构建自主高效的阅读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抓住题眼,注重导读

  文题是文章的主题的高度浓缩,而文题的中心词——“题眼”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纲举目张”之作用。因此,对于文眼的挖掘应画龙点睛。

  (一)通过“题眼”,明确课文写的什么

  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认认字、组组词、读通顺课文的简单阅读,而是让学生明确一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么写、受到什么感悟、得到什么启示等。而题眼的分析和把握,就可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如《轮椅上的霍金》这个文题,让学生反复读题目,分析这个文题的词组结构:“轮椅上的+霍金”显然是个偏正结构,中心词是霍金,霍金是个怎样的人?修饰成分“轮椅上的”,定位了霍金是个离不开轮椅的人。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想:霍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促使学生迫不及待进入阅读状态。

  (二)故事导读,引发阅读兴趣

  故事导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小学生喜欢故事,故事可以把他们带进阅读的情境中。《轮椅上的霍金》教学导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题“轮椅上的”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自己知道的“轮椅上的”名人轶事,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特殊的“英雄”。教师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张海迪的生活情境的图片,和学生一起聊聊张海迪:她就是张海迪,从小学就高位截瘫,但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病魔……古今中外,身残志不残、敢于挑战而创造奇迹的人也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习这样一位奇人,他的名字是“霍金”,他的事迹和精神会更让你感到惊讶——世界上竟会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让人不敢相信,但就是事实。那么,霍金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你想了解霍金吗?请打开课本,阅读《轮椅上的霍金》,阅读后,你会收获颇丰……这样,由故事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的`欲望,为悦读埋下伏笔。

  二、有效引读,注重内容的把握

  (一)借助于插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轮椅上的霍金》中有一幅霍金的生活情景的插图,借助于这个插图,或者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更多的轮椅上的霍金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插图,从整体上概括描写一下霍金的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毋庸置疑,在学生没有读课文之前,对霍金不了解的前提下,学生眼中的霍金是病态的、“丑”的,尤其是对于霍金的龇牙咧嘴、面部扭曲等,更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致,甚至有:这个人怎么长这个样、有这样的人会是怎样的奇人、会有怎样的“奇事”的疑团,从而,更加促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阅读一般情况下,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浏览的方式,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高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如读课文,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而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效把握课文内容——一写霍金的辉煌成就、二写霍金的悲惨命运、三写霍金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四写霍金的精神和人格力量震撼了大众。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再说一说课文中是如何评价霍金的,把霍金称为什么?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如:霍金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是一个()。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再简单对霍金进行评价,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单揭示,这样,学生通过读——思——练,纵观全文,把握中心。

  三、读、思、悟结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多样化阅读,促使学生悦读

  阅读的方法很多,常说的有扫读、精读、推断读,构建互动课堂,阅读方法还有赛读、表演读等。对于《轮椅上的霍金》的朗读,就可以让学生采用表演读的方式,促使他们走进文本中的人物,用心灵和主人公对话。如女记住采访霍金的一段,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扮演女记者,向“霍金”提出问题,一个扮演霍金,和女记者“对话”,体会女记者提问时的心情,以及“霍金”的内心表现,从而更加了解霍金。

  (二)品读,领悟文本真谛

  教师提出对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和领悟文本真谛。如命运让霍金失去了什么?在女记者、一般人眼里,认为霍金失去了什么?女记者提问后,为什么现场鸦雀无声?等的问题,促使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章中,不再局限于读通的层面,实现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双重功能。

  (三)以写促读,实现读写结合

  传统教学,割裂读和写的关系,使语文教学呈现块块教学趋势,而新课标明确规定“读写结合”,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训练后,引导学生写作训练,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方法。如“以轮椅上的霍金,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显然,这个写作任务相当于读后感,通过写作,使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霍金对话,与霍金进行心灵的沟通。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与低,阅读教学,应通过任务的设计、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真正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受到熏陶,语文阅读教学的课改之路,就在我们自己脚下,改革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作者:许功言 单位:江苏省盱眙县观音寺中心小学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1

  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一是要突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教师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卢比说,未来是个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工作的时代,如果人们没有阅读和沟通能力,没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就没有通往工作的渠道,也没有通往文化的渠道。这就启发我们阅读教学也必须把教育对象引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使学生得到更多的信息;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单纯偏重理论灌输一种形式,这一种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限制。现代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信息双向交流,是师生合作,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质疑,大胆创新。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开放性阅读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开放阅读空间,体现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阅读空间,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在开放性的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这样和谐、活泼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例如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默读2—6自然段,要求用“——”划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圈划重点字词,在书旁空白处写出你的体会,并练习感情地朗读。这样让学生在阅读圈划字词、写点评,旨在教给学生边读边悟的读书方法,随时记下思维灵感的火花。然后,给学生充分读书、感悟、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时间,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灵感,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组交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谈体会、细分析、感情读。不仅体会作者对周总理的真情实感,而且掌握文中表达的情感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样,把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上,使学生学得自在,学得轻松。

  二、开放阅读兴趣,满足阅读需求

  “需求是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媒体进入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利用多媒体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点,让学生有如置身在画中游玩,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东西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我在设计《惊弓之鸟》一课时,变平时的阅读为学生感兴趣的配音,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评论。变平时的教师给目标、方法为学生在兴趣中自主探索,确定目标;变平时的分析理解为讨论后的争辩;变平时教师总结寓意为学生联系实际自我归纳,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保持一份愉悦、健康的心态,并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三、开放思维发展的质疑点,培养阅读能力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例如《一夜的工作》中有一句“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象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有学生质疑,这句话是说花生米跟平常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自主探究,大体把握全文脉络,启发学生抽丝剥笋:先由“一小碟花生”感受其少,其次由“可以数得清颗数”表明其“少”,再由“好像”的辨析提示其“少”,这样环环相扣,步步蓄势、层层进逼,突出花生米“少”与总理生活简朴有机融合了,花生米如此之少,但是总理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对比何等鲜明!学生对此感触甚深,自然悟解,总理的精神印入心中。

  四、开放学习资源,培养获取信息能力

  获取信息能力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课内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阅读能力、搜集、积累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1、从阅读中获取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1)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提取信息,掌握各单元、各课的学习重点,对全期的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时,又要让学生通过多遍阅读分步解决基础知识,内容分析、归纳掌握等方面的信息,打破学科界限,使教科书的阅读过程成为获取语文知识信息与综合运用信息的过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们要努力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各科教材中获取信息。从自然教科书中了解地球的知识;从社会学科中学到有关我国的资源、气候、从面深刻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各学科互相渗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谓水到渠成。

  (2)指导学生从课外书中提取信息。

  阅读课外书,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课内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课内所没有的新鲜信息。信息有多种多样,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指导学生读书首先要有选择地读书。如读有价值的科普著作、期刊杂志、文学名著、优秀诗文等。其次是养成阅读中有所得,通过写简要笔记或做摘录积累贮存信息的`习惯。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的信息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和丰富,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增多、容量扩大,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的成果,指导学生适应电子阅读的需要,掌握通过电子阅读从互联网迅速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方式和技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带着自己提出的疑问,去读书、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感受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快乐,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开放性阅读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理念,实施开放性阅读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以及想象的表现的欲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活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2

  这几天,我一直在听专家的讲座,深有体会。也知道了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些知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浅显的体会。

  一、弄清“课标”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二、分析教材中阅读训练的重点

  (一)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二)重点语句的勾画

  目的:指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把握重点语句,加深对课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训练学生能够根据要求找到相关信息;同时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渗透分段、概括段意方面的教学

  《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从中年级起可以渗透分段、概括段意方面的教学。降低要求,避免繁琐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提供空间。学会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非常重要,不能放弃)

  1、找中心句。

  2、用记叙的要素来概括。(手不离文,言必有据,据在文本)

  3、学习上一平台的词语。

  4、删除次要词句,甚至不能再删。

  (四)阅读中学习习作

  三、认真把握好教学的底线

  课文学习的底线:

  1、完成要求认、写的字。

  2、掌握语文“中”各项练习(读一读,写一写加点的词语)。

  3、读通课文,合理地回答课后思考题。

  四、把握好阅读理解的“度”

  讲深、讲透、讲全、是不可能的,是不合理的,是不必要的。分清“讲”课文和“学”课文的区别,所谓“讲”完,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设计,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学生“学”课文:学懂(理解课文),看学生理解的程度——如果我们依照成年人的思想和阅读水平,每篇课文“讲”下来,肯定是课时不够。而学生能不能读懂一篇文章,理解到哪个层次,是随他们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的`。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我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不懂到懂一点,再到读懂。

  课文篇幅长、课文内容难、课后要求多。

  1、提倡整体感知、感悟——对内容大体初步了解,抓典型的词句进行有个性的体验。

  2、重在积累。

  (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认识的积累)

  五、继续指导学生学会默读

  1、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的手段,更是一项发展学生内部语言、提高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十分重要的语文训练。

  (朗读出情感默读出智慧)

  中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加强默读指导,提高默读速度。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鼓励边读边动笔圈点,画出重点,标出疑问。

  六、关于教学内容的整合

  (一)单元内主体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整合。

  (1)预习时读通所有课文内容,解决课后生字。

  (2)自己阅读后理解每课后的思考题。

  (3)第一课时,几篇课文串起来,就思想内容进行理解。

  (4)第二课时,针对每课的句群关系,重点词句,讲练。

  (5)每天早上花一定时间听写生字词。

  (二)主体课文和语文天地中的内容有机整合。

  (三)阅读教学和笔下生花的有机整合。

  (四)教学内容和学生当时学习情况有机整合。

  七、关于三年级的预习。

  1、看课题,质疑,简单批注问题。

  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文。

  2、初读课文,通过一看二查解决字音,读通课文。

  目的: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快速识字,读通课文。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整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目的:学会边读边思考,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自主释疑,质疑。解决自己课前提的问题及课后思考题,在新产生的疑问处作上记号(如字、词、标点、句子)。

  目的:检查自己读书的收获,同时产生新的思考。

  5、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识记难点字,做好课后交流的准备。

  目的:课内向课外拓展,了解文章背景,为学文打基础;记住难点字,分散识字、写字的难点。

  注意:预习意识——预习时机——预习内容——预习方法——预习检查——贵在坚持——养成习惯

  八、建议与希望:

  (一)通读教材,疏理“深后思考题”和“语文天地的内容”。(进行哪些方面的语文训练)

  (二)细读教参说明,明确本册教材编排特点及要求。

  (三)浏览单元检测题,明确本期语文训练的重点。

  (四)不断磨炼自己,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1、在“磨”字上下功夫(研读文本)

  2、在“舍”字上做文章(择其要点而教)

  3、在“适”字上找出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4、在“学”中求发展。(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招:(善于)提问——(有效的)朗读指导——(巧妙的)点拨

  (1)带着目的读,读出收获来。

  (2)带着问题读,读出思考来。

  (3)带着情感读,读出韵味来。

  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3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最基础的阶段。搞好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自主读书,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通过识字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现就学习《夏夜多美》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注重总结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的识字时,教师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读句子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句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人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张贴到图板上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一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如授课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魔方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见字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五、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关注知识的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反复的美读,在读中识字、读中感悟文情、文意与文美。此外,教师要适时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入情入境地朗读。发挥其感染力,关注每个学生。在此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有严格要求,又要有温馨提醒。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文情,又能感悟出课文的价值所在。此环节后,及时开展“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达到训练、运用与拓展的目的。

  因此,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语文识字与阅读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4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小明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他说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他买了哪些商品?”接着看图观察思考。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几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图画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比尾巴》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

  (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

  (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

  (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比尾巴》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自主学习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真正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5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是最多的。通过阅读能使学生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的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凭借书本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知识的领域,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

  一、自读感悟,领略美的旋律。孩子是一群思想的精灵,在他们看似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他们已经有了对生活、自然,以及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独到看法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不断陈述、分析,灌输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去模仿,那学生就会变成一个没思想的克隆人。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读懂,去感悟,去体验,去领略文中美的旋律。

  1、初读课文,感悟整体。要学懂一篇课文,知道课文说些什么,首先就要让孩子去读。读过课文,对语言的感觉,对文章思想的感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在教学这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并且提出一个要求:"你能读懂些什么?"一读好,学生们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是那样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是最粗浅的感悟,他们也是欣喜若狂,跃跃欲试。那是他们真正的思想在努力呀!这种极具个性的思维火花,是多么令人兴奋。

  2、再读课文,感悟语言、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文中的语言都是十分优美感人、如果让学生慢慢再读,就会有更深一层的感悟、例如《九寨沟》一文,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巧妙的修辞手法,把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描写九寨沟的雪峰、湖泊、森林、

  彩池、飞瀑时,让我们仿佛是身临其境,领略了九寨沟的童话世界,好像进入了人间仙境,让人留连忘返。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而作者大多都通过不同的手法间接的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在大家的谈论声中解决问题。例如,在分析《月球之谜》一文前,可以设计一连串简单而又连贯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月球什么样?这堂课写了月球那些谜?这些谜解决了没有?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思考边看书,就能更快的了解文章内容,为老师的进一步分析打下好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标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俗话说,一人见短,两人见长。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着问题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既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强自信心和集体感。另外,可以让合作学习延展到课外中去。根据课文的需要,布置学生按学习小组集中或分别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在上课前介绍给其他同学或出黑板报等的方式,把资料转化成知识,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学《颐和园》时,我让学生收集有关北京有名旅游景点的资料,更可以扩展到全国或全世界的著名旅游景点后,综合起来把资料绘制成一张旅游景点地图。

  四、运用现代化教具进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把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激发学生自主探知的主动性。由于传统教学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阅读容量少,即使是很形象化的饿语言描绘,始终不是形象本身。而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光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包罗万象的事物、如诗如画的盛景等,有选择的再现于课堂。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紧扣课本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探知的主动性。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在只读精读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动画效果,显示“迎,追,游”三个教学重点的动感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其演变的全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课文,还将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转变到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位置上来。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现行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果学生只阅读课内的范文,一个学期才阅读几十篇文章,即使篇篇读得滚瓜烂熟,所得又有几何?必须让学生利用掌握的方法、知识去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的规划、目标、内容、总量、活动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措施。阅读量依据大纲的规定。阅读目标首先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从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等方面分解出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自主性”和“计划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定课外阅读的内容。“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教师只要求学生在选择读物时要涉及到时事新闻、科学知识、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等不同的门类,进行广泛地阅读,而不是具体指定读哪本书。“计划性”是指着眼于本校的办学特色,思考“我班的学生毕业时应该有怎样的文化积淀”从而确定我班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100本左右的书

  2、结合阅读教学,教给阅读方法。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的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作文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要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结合阅读教学,向他们介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读。比如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我常常使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校内外的课余时间或回家之后,去反复阅读,并按我预先提出的思考题去思考、去解答。三是摘读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这是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我班中,人人都备有这样的摘抄本,美其名曰《大海拾贝》。每当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就要求学生翻翻自己的《大海拾贝》,从中选用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它既可以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教师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篇三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长期以来这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实际上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并不好,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本人一直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教学中花费了很大力气进行语文阅读的训练,却总是达不到基本过关的要求呢?学完这些视频后,反思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虽然早就形成了共识,但真正去实施的教师并不多,它只是成为了一个口号,直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只是一个接收知识的囊袋而已。因而我们还要多学,多研究学生的心理。

  二是教学方式单一。也许我们还沉于老习惯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采用的大多是接受式学习,而且是采用被动式地接受学习,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思考不够,理解不充分。教师就算设计问题,也是要引导学生从嘴里说出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不尽人意,学生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学生只能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思考。初中学生直接阅读文章和思考感悟的时间少,不能够积极去思想,去理解探究,努力形成自己的看法。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自然阅读题失分也就多了。

  1、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学生,把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学”、“培养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归宿于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变,但是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的引导能力在这时尤为重要。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学方式的改变。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自主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应当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尊重学生想法,挖掘其闪光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1-06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5-15

(经典)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5-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1-25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范文05-15

(合集)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5-15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热门)05-15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精)05-15

[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5-15

九上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