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篇[合集]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
周二上午,和六(5)班这群多愁善感的孩子们一同经历了《苏幕遮》的课堂六十分,尽管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但留给我的却是一种异样的感觉。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当时还是懵懵懂懂。这几天,自己一直在琢磨和反思,也有幸和善于“挑刺”的冯老师交流,渐渐明白这种异样的感觉缘于自己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脱节,缘于自己的课堂引导不到位。
还记得那天上午,我上第二节课,于是就在第一节课来到教室准备和孩子们联络一下感情。六(5)班的孩子个个能说会道早有见识,也听陈老师说起他们已接触过词,但总认为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孩子们很热情,一下子就熟络了。为了摸清他们学词的起点,我就在角落里找了个不太声响的男生来读这首词(这首词已提前一晚发下了)。这一读,不仅读出了词的节奏和韵味,也读出了词人的情感;这一读,也把我给读惊了:试教了好几次,孩子们学词都是原生状态——处于零起点的,初读时没一个孩子能读到这个层次的。我不敢相信,就再请了几位来读,结果让我不得不相信。只记得当时笑着说:“孩子们,你们都读到这份上了,那下节课我就没什么可教了。”
走出教室,我开始为自己不早点和孩子们接触而后悔,也为接下来足足六十分钟的课而担心。诵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贯穿各个环节,从“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韵味”直至“读出情感”、“读出意蕴”,在层层深入中读透词心,可孩子们似乎都一步到位了,该怎么调整教学预设呢?混混沌沌地过了十多分钟,也理不出个头绪来,就走上讲台,准备将教学进行到底。
不出所料,上课伊始,孩子们在初读时就掀起了教学的高潮,不但读得有滋有味,还声情并茂。那个女孩边读边做手势,到后来情不自禁地闭上了眼睛,完全沉浸在词的意境里。也许是被孩子们那投入的样子给蒙住了,初读环节就草草收场。现在想来,正如老师所说,可用自己预设的“字正腔圆”的要求来指导,这样他们可能会静下心来好好读这首词。另外,指名读时那个()女孩语调偏上扬,本想指出,可想到是初读就没说,想通过自己的范读来感染他们,但从后来的诵读来看,孩子们的语调都偏上扬。可见,该及时引导。
在“读懂词意”和“读出词情”环节中,功底深厚的.孩子们侃侃而谈,大量引用相关诗词来助读,尤其是对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更是情不自禁地吟诵,时不时地引用。从课堂来看,孩子们读得很投入,说得很精彩,可是不是真的融入词的意境了呢?我觉得未必,因为孩子更多的是在展示自己积累的诗词,而不是真正地潜心入境来理解这首词的意蕴,这也是自己引导不到位造成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而这点点滴滴的遗憾让我学会思索。如梦令教学反思容积教学反思日月明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2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面对这一趋势,我推出了“六步”教学法,即:情境导入-----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当堂检测,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基础薄弱的班级,也进行了尝试,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有限,也许是我的思考不够深刻,也许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有收获更有困惑。
一、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雨巷》是一首现代诗,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欣赏,对朗读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读”中落实“悟”,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了课件和音乐,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相关的句子,一次不行来两次,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示范,全班同学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读抒发情感。这个环节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是教学重点,需要25分钟。接着用5分钟让他们去写一两句诗,当他们的情绪掀到高潮的时候,配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缓缓地、缓缓地全班配乐朗诵。美文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把欣赏课的教学效果继续延续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为写作奠基。在那节课中,学生的“获得”时间恰到好处,剩余10分钟“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二、学生课堂获得的内容深浅度如何把握?
还记得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自己感觉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坚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原则,课前重点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深层感悟“别出什么乱子”一语,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卡在了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感悟上(,结果在这一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体会,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没有消化。反思这个环节,由于没有正确看待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对学情估价过高,“合作探究”环节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我对他们进行了强硬的灌输,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专家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学生的主动“获得”没有落到实处。
三、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理想”?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努力去尝试让学生都不同程度达到(部分学生只是接近)教学目标,也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感觉还是收获甚微,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简单知识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讨。文言文教学对于我这个班级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降低难度,改变教学策略,以“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力争读出语气”为底线目标,以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和背诵名句为主要目标,以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提升目标,只点到为止。如《陈情表》是要求背诵的名篇,课文很长,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望书兴叹,我于是分三层要求:能力强的全文背诵,中间层背诵重点段落,学困生要求朗读全文再背诵名句。在“课堂检测”环节,我就他们重点抽查,长期坚持我想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接近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当然,我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落实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认真编写导学案,课前下足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3
我的教学生涯开始了。这一个月,经过近期对学生的观察以及课堂和课后的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我的学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他们平时非常的散漫,而且根本做不到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表现的也很随意,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可以督促他们的方法:在开始讲课之前,我会找到一个和本节课相关的典故或者讲一个有趣的事件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导入新课的时候尽量的让学生去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让他们来发现问题,先从简单的开始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他们自己身上时,就相对的避免了课堂上互相说话的场面,课堂的纪律也好很多。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不是很重视文化课,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所以在理解知识内容方面表现的不是特别的积极。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在每一节课上都把生字和生词用多媒体展示上让他们去读去写,采取小学老师的教授方式,领着他们读和记,然后在下一节课的时候随堂考他们。今天在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看小说,虽然题材都是些穿越的或是校园的,但是他们的兴趣在这上面很浓,我就借着这个机会要求他们在看小说时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查会,并让他们做一定的积累,毕竟让他们认真的在课后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有些困难,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希望可以有一定的效果。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喜欢在课堂上睡觉,我就制定了一个课堂的规定,睡觉的学生就站起来给同学们唱首歌,我其实是想用这种轻松的方式打消学生的睡意,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我的本意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但这个规定实施后,结果是没有学生再睡觉了,因为他们都不想在同学们面前唱歌,虽然我有点意外,但效果还是达到了,现在只要是上语文课,不管是下午第一节,还是下午第二节,都没有学生睡觉,我觉得这种方式针对职高的学生还是很有效果的。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我了解到我的学生有好多人竟然没有理想,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好像除了玩就没有什么兴趣和爱好。我在这个周一的时候专门上了一节课,让他们谈谈自从来到职业高中后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他们的理想、爱好、特长。我的初衷是想借此来激励他们自信,激励他们积极向上,但我发现实际效果并不是我想的那样。面对这样的结果,我
虽然有一点意外,但还是很快的把自己的思路调整过来了,因为我觉得他们会表现出这样的反应是和他们从前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关的。从生活方面来看,学生们的家庭大多是父母没有什么文化,所以这些因素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的取向,他们更重视的并不是学习,所以大多数人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就不是很好,可能是当时老师的不重视、家长的忽视让他们在学业上放任自流,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兴趣和自信。面对这个问题,我经过一段的思考,我想通过让学生改变自己的方式来激励自己。比如,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会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课程的深浅度,一定要让他们学得会,听得懂,从基础改变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觉得人如果没有理想就缺乏动力,所以我要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可能在开始时会是我强制的,但是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内在动力,有必要的时候我会请班主任帮忙加入到我的计划中去。以后的每一节课,我都要找一个学生来谈谈自己的理想,要求他们先查找一些在理想支撑下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实例,然后对比自己,用理想来激励自己。
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会有价值,希望在我的努力下能够不断提高我的教学能力,并且让我的学生都可以成为有理想的人。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4
回顾本阶段的工作,我感觉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就目前工作来说,我现在要做的是:分析现在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点,寻找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制定下一步可行性的目标,所以,我更应该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整理心情,积极备战,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明天的工作。
鉴于此,针对本学期各种考试情况,我应多谈问题,多研究对策,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对症
一、存在问题:
1、我在平时在语言积累方面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教学中有所渗透,但平时读和背的训练不够到位。往往以少数好学生的回答代替全体学生的说和练,忽视了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导致后进生不能牢记在心,考试时不能应答。
2、从卷面上反映出来的部分学生基础题错误率高,也反映了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训练不够到位,或者说对后进生基础面的掌握程度有所忽视。
3、新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为了赶进度,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会有所压缩,往往在学生一时不能回答关键问题时,教师就会代替他们来解答,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由于缺乏方法指导,导致学生在答题时思考角度错位,有的甚至于无从下笔。
而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对考试的重视度不够,考试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潜心答题和检查的学生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之甚少。以致粗心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样,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尤其是作文部分最为突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题能力较为薄弱,需要老师加强训练和方法的指导。
二、改进措施:
1、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课前必须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设计一个中心问题,预设几个疑点。目标制定要准确,目标落实要到位,文本的训练点要找准。每一教时的字词句篇的训练要层层把关,并要做到及时反馈。
2、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立足于课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的意识,并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意思。
3、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写作教学中,不能以统一的要求要求所有的学生,要有分层意识,对于写作基础一般的学生,要强调把一段话写通顺,在此基础上递进。
4、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加强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写作方法的训练。
5、对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要有针对性的补缺补差,帮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难。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如何使学生会写作文一直是我反思的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这一直是我反思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作文教学。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支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我教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时,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
1、看:
一看:课堂上,我积极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带来的水果是什么颜色,它们颜色有没有发生变化,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闻一闻、尝一尝:
让学生知道,光凭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水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东西,通过我们的鼻子闻一闻,亲口尝一尝,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些水果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摸一摸:
大千世界,水果品种繁多,它们的外表也不尽相同。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水果。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6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7
一、初高中语文文言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从初中入学成绩看,不少语文成绩不低的同学,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半个学期考试后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时表现得比较发愁,大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感,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疑惑感。
有的学生竟然放弃了高中语文文言的词法学习,觉得特别没意思,个别人甚至对语文逐渐失去信心,将精力转向专业课的学习,当然,职业中学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原本在入学初就不是优势,选择职业学校本来就是要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但是,表现为大批的学生厌学文言,甚至影响到整个语文的学习,另外,高一讲的文言文,学生对一些语法现象,如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学生初中没学习过,这些新的生的知识,与现代汉语,根本不理解,老师还必须补充讲解才行,而职业中学的大多数学生原本就有文化课的厌学情绪,讲解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成因分析
首先,由于初中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大部分要求低难度的,是简单知识型的,没有稍高难度的知识要求,能力型的更少。
虽然考试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充分养成,应有的能力没有完全培养出来。加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这样初中教师认为不考的就可以少教,甚至不教。特别是文言文,初中教师一般不再强调字字落实,学生只要凭语感、直觉,大致意对即可,这样,造成升入高中后的学生文言学习的困难是可向而知的了。
而久在高中的教师却觉得以前的学生语法知识学得比较系统,扎实,而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主、谓、宾、定、补、状都一团乱麻,特别是文言文,问起句法、词法,问起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造成了前后不衔接的局面。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
如:靠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此,一些必要的知识要求相应增加,难度上也在增加,就说文言教学,职业中学教材虽然没有普通高中的高难,但也旨在培养学生相关的知识技能,要求职业中学的毕业声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应对策略分析
要想初中高中衔接”,使得学生知识能保持、强化在初中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进一步习得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
首先,研究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目标的差异。
初中“理解基本内容”,高中“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译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由此看来,文言文阅读,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其次,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和语文学习达到的程度。我们采用问卷和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文言文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在下一步能有针对性进行教学。
注重对学情的了解是成功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
其一、通过学习文言文,拓展现代汉语知识与能力。
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的支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现代汉语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的结果。
仅仅掌握现代汉语,并不能保证我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更高的语言能力应该是融会古今的。
而识读文言文的能力是汉语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割裂了古代汉语,则我们的语言能力是不全面的。
其二、学习文言文,提高识读文言的能力是继承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必然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这些文化的载体是通过文言文来完成的。如果不能识读文言文,则必然失去了了解这些文化的依托。
反之,如果我们的文言能力水平高,则在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方面会减少许多障碍。
其三、学习文言文,是我们在弥补我们过去语言学习的不足。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不很在意。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削弱的危险。
而要保证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更多的人能读懂文言文,需要更多的人具备识读文言文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从高中阶段起认真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识读文言文的能力。
以上这些,是我从本次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习得的,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 第四,改进文言文教学,努力接近学生实际 传统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大都诵读与串讲。
在要求学生普遍熟读课文的前提之下,经过老师的串讲,使学生明白大义,理解基本的内容,再综合提高。虽说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相当大的成分是合理的。
但今天,各种社会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反复记诵某一课文内容已经比较为难。由于多年的现代汉语教学已经弱化了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了解得越来越少,学习的难度已然加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习文言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样 。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8
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像一条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又得返工。语文教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从xx—xx年的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从字音、字形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试题的改变,我们打响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
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中,是天下第一题。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
(一)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
批阅学生的作文,许多教师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
(二)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
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60”分(“X”是该专题分值,“6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不错的效果。
(四)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
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己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教师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在教育领域,最热闹的就是语文教学,最容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好的是语文。领略教坛风骚的是语文教师,误尽苍桑的也是语文教师。我仅就本月语文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共同借鉴,互通有无,彼此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译、文章赏析,名篇佳句的背诵。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变以往教师主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疏通文义,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决。当然,有些固定的知识,老师还要传道指点。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2、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名主管学习的组长。帮助讲课的学生组织材料,每次讲课随机抽出几人讲解课文。学生事先知道讲哪篇文章,有准备的时间。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几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讲情节,有的讲人物形象,也可以讲全部内容。学生讲完后,他们会给我意外的惊喜,同样的话题,几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阐述。是多元的思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讲练结合法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帮助。讲完每课后,学生稍做总结,进行习题练习,从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纠正问题。
4、总结归纳法:学习了两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疑难句子翻译,名句默写等。学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这样,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知识。
5、落实是文言文知识得以扎实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利用自习或课上十几分种抽查,一次不会,两次,三次,直到彻底掌握。
用心实践,真心体会,认真反思,尽快成长。语文如海,博大精深。语文如宇宙,浩瀚无穷。真正把语文教好,真的不容易,能做的该做的只有继续努力。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9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亦然。一味的教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不得其解。因此,要使教学相长,反思必不可少。本学期我主要担任了高二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一学期来的工作,引发了不少的思绪。
一、 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把人的智能分成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语言技能(语文应用能力)位于首位,由此可见在教育家的眼里,学生的语言智能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学校的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究其原因在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一个基础的问题,一个长期积累语言材料的问题。一个人语言贫乏,必然带来思维的贫乏;而思维的贫乏必然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我所带的两个班(073班和075班)中,学生语言材料贫乏表现得十分突出,特别是理科班073班。课堂上比较活跃,课后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其他科目,因而语文知识积累不够,语文能力也不高,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最大难题。
二、 教师在教学上的最大困难——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
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要靠积累才能丰富;语言能力是由无数点点滴滴细小琐碎的知识汇聚而成。语文的学习是一个“聚沙成塔” 的过程。因而如何有效地加强积累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难点。对此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认为不就是背背名句名篇,积累字词嘛,有什么难的。其实,我这里所说的积累并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名句和词语,真正的语文积累,内容更为丰富,不仅有词语和古诗文名句,还应有学生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感兴趣的内容在记忆里“自由出入”时,才能活学活用;只有做到活学活用,才能为阅读、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三、 采取措施,迎难而上
针对以上教学中的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夯实基础
字词句的`抄写和写作素材的积累。本学期一开学,在目标定位和思想动员课上,我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明确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准备两个作业本,一个用来抄写课本中出现过的生字词,一个用来抄写名句美文及写作素材,每周要求学生交上来给老师捡查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二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其次,加强阅读。
语文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有效的阅读课文起步,这是对阅读主体——学生的尊重,也是对阅读规律的遵循。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 “读”,反复的“读”,再从“读”中获得感悟和体会,提高阅读能力。这才是有效的阅读课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阅读效果。因此,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
再次,自我充电。
“一日不学则落后,三日不学则无知。”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学习显得优为重要。一位教师要会教书,首先要会学习,我深知教师的自我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重性,因此,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采取了多种不同途径进行学习。如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及高考动态;积极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校视通”里的优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等。特别是对学校订购的“校视通”学习资源,不敢说我是用得最好的一个,但可以肯定,我是学得最多的一个。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继续为我们开通“校视通”这一学习资源,让我们老师能向高水平的教育看齐。
四、 今后的教学重心
学生的年龄在增长,知识也在不断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他们阅读的好习惯、方法,为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丰富而独特的心灵体验,真正感受的课文语言的魅力。因此,如何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加强学生感受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积累,让他们找到源头活水,给语文学习带来清泉溪流,成为今后教学的工作重心。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和同仁们不断的交流切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0
1、自己没理解的问题,不要提问学生
导课的时候用了李冬梅老师的导课方式,提问学生:信息从哪里来?信息长什么样?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信息究竟是什么?
结果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尤其是在信息看得见?摸得着吗?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解释这个问题,无法判断学生说的是否正确。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真不明确。我的第一反映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因为我们就是通过看、听、摸等方式获得信息的。但是,又想到,我们看见的、听见的、摸到的都是信息的载体,而不是信息本身,那么信息是不是有不能看得见摸得着呢?混乱。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求证。
2、及时反思
第一个班级教学时这样问的,结果发现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第二节就没问这个问题,先回避了。第二节引课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举例说明。效果明显好于第一节课。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说出了信息的含义。而且当时感觉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为我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大的`铺垫。可惜这个反思写的晚了些,现在想不起来学生是怎么回答的了,否在下次上课时可以利用这个内容来上课了。看来及时记下发现的问题或灵感是非常有必要的,下回一定有了感受马上记下来。
3、如何提问
此外,感觉自己在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上还存在问题,提问了几次,效果都不是很好。除了这样的提问,适合找多少学生回答合适呢?通过这些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我觉得提问的目的应该是:1、引发学生的思考。2、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引导,引出信息的定义、并初步引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依附性等。3、活跃课堂气氛。
下次备课的时候应该把问题设计的目的明确了,否则这个提问对后面教学的作用就不大了。
4、喜欢的故事
学生还是喜欢“海军陆战队野外生存选三个工具”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既能体现信息的价值性、也能帮助学生对“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力的第三类资源”的理解。
感觉剥夺实验对理解信息对人的重要性,和“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力的第三类资源”也有很大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1
阅读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至深,要学好语文,必须进行广泛而扎实的阅读。高中学生的课外测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涉及到个性化、阅读方法等内容,它规定: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意在通过阅读鉴赏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但在现实教学中,阅读教学却存在着诸多误区,其中最关键处在于教师常忽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一种程序化的分析代替学生自身对材料的理解,压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萌发。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了“主问题”教学设计赖以支撑的理论背景,其中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以及整体教学理论为我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尤其是对话教学和现代解释学中的文本理论,为我在探讨的切入角度方面提供了思路,进而,我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和一些优秀教案设计或课例的研究,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并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比较流行的三个模式去践行我在本论题中提出的一些策略。但在几个地方还是值得反思:
其一,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本文并未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但是,我们可以发现,适宜“主问题”教学设计的大部分文本都是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本文就采用了大量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材处理案例。这些“主问题”教学设计案例如果按王荣生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四分类标准,应该都按“定篇”进行教材处理,而不是按“样本”或“用件”或“例文”进行教材处理。换言之,真正设计、实施“问题教学”的只能是对“定篇”的教材处理,也就是说对“例文”“样本”和“用件”的教材处理是不适合“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此一说成熟与否,请诸位同仁、专家批评指正。
其二,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问题设计策略。但一切课前的预设,都是为了课堂的生成,一切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问题意识,创造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本文在这个角度上并未展开讨论,但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其三,新课改赋予了广大教师对语文课程开发的广阔空间。就教学设计而言,本文主要探讨了单篇课文的“主问题”教学设计,如何将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运用到单元整合的教学设计、主题化组元的教学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中,这是我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要做的工作。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主问题”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也需要进一步调整,我将继续沿着这个道路一直探索下去。我也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主问题”教学设计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放出越来越亮的光彩。
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对学生的语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作文方面,而当今我们的学生写作水平着实堪忧!学生作文中套话多,千篇一律的东西多,选用材料单一固定,李白、张海迪、爱迪生等是常客;写到亲情,所举事例就是父母如何连夜把发高烧的我送到医院;写到友谊,就是原来有个好友,后来闹了矛盾,彼此不相往来,等原谅了对方后,发现好友已转学了酿成莫大遗憾等等。他们的很多文章远离如今变革的时代,脱离现实鲜活的生活,思想内容肤浅僵化,立意近浅,缺乏灵气,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甚至许多学生在作文时会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无话可说。
细想来,不难发现,学生平时缺乏课外阅读是重要原因。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活水之源,当然也是作文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作文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就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样: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如果不能很好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而要想纯依靠课堂教学死抠课本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是一种奢望!一个从不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他写出的文章必然视野狭窄、思路不开阔、阅读分析能力不强,死板生硬、味同嚼蜡就不值得奇怪了。因此,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迫在眉睫!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培养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在班上努力带领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鉴于如今应试教学的压力,想学生在课余饭后看些课外书几乎已成奢望,家长反对,其他科目教师没收,学生本身也被繁重的各科作业压得脱不开身,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尽量在课堂上开设一些阅读课,帮学生排除一切干扰,让他们自由徜徉于书的海洋!那一刻,你会感受到课堂上是无比宁静的`,干涸的土地正沐浴在课外知识的细雨滋润中!
其次,鼓励学生在看的同时,多思考,多动笔。教师可以在班上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比如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也通过阅读对人生对社会多了一些思考与感悟,并能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让他们从若干篇习作中,进行仿效和借鉴。从此,他们在作文时,就不会发愁了。
2、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用这种方法阅读,对于爱读书报,却无充分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3、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读。比如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让学生在校内外的课余时间或回家之后,去反复阅读,并按教师预先提出的思考题去思考、去解答。
4、摘读法,即用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教师可以要求班中的学生人人都备有摘抄本,平时注意摘抄。作文时,要求学生翻翻自己的摘抄本,从中选用资料,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必须正视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厚积定能博发!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2
1.语文课程应该抓住语文教学的实质
语文教学的实质应该在于紧扣文本理解基础上,加强学生在概括、组织和表达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课才上得扎实有效。本节课设计的拓展环节,将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本环节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抓取画面、融注情感、组织语言、恰当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课堂上佳段频现。学生乐于动手写作,敢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学习过程扎实、朴素、真实。
2.放手学生,引导学生
学习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语文学习的学科长和发言人,可以一人兼任,但是提倡学科长固定,发言人随机。学科长在每次的学习中,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课前的自主预习;课堂上组织讨论,收集问题,形成观点,参与全班交流;课后督促检查该科作业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会尽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有所乐,学有所获。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诗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交流中来,在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自选角度,进行赏析”这个环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自由赏析,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展示自己的赏析心得,其他小组评价补充。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读者和听者这两个角度去赏析文本,更容易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还可能生成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比如,有小组在赏析“天地一沙鸥”的“一”字时,他们说这个“一”字除了有一种孤单孤苦渺小的感觉外,更能够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志趣的一种坚守。
3.突出重点
本节课学习目标严格依据新课程的宗旨来设定。
①依据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情,确定的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学习的难点。
②从局部到整体,从品悟到实践,梯度呈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
③每一个环节中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让学生感受阶段性学习的学习效果,为后面学习的推进做铺垫。
4.语文课要突显语文味
语文味的首要体现即读。课标要求“涵泳”,本节课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环节,设计了齐读初步感知、听范读跟读赏析、个性化诵读、小组合作诵读等诵读形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对诗歌情感有了更深地把握。在反复的朗读中,兴趣浓厚,自然而然完成了背诵这个学习目标。
5.课件的恰当使用
课件的使用,其定位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不能将其变成一个图片资料的堆积。本节课一共制作了7张幻灯片,这些幻灯片整体风格一致,相得益彰。
6.遗憾与不足
环节设计过多。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在设计教学时,老是想着面面俱到。一节课的高效在于本节课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有效突破,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不需要多而杂。这节课中,如果学生能充分地从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自主鉴赏评价诗歌。通过这个环节领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所感有所悟,时间充裕,学生就能分析鉴赏的深刻。但是,在设计时,我加入了在理解赏析鉴赏之后的改写环节,时间非常紧张,功底好的同学也是勉强完成,更别提评价点拨。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就显得不实效。如果能够大胆地调整课时,在本环节留作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并适时加以改写指导,留足时间让学生写作,并充分在小组内交流,推选小组的精品参与全班交流,师生及时评价,学习效果肯定会大不同。
教师点评过多,学生点评略少。因为教学设计环节过多,在教学时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都是由我代替学生点评评价,这样做似乎是节约了几分钟时间,但是这是与新课改的要求不符的。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学生。学生的点评、补充、质疑,也许不一定准确,但是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的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3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年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是每一次讲解,都会有新 的收获,新的体会。
过去每次只是力求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授给他们似乎就达到目的了,然而现在发现灌输式的学习确实不再适应课堂,定然也不适应高考。模式化的教学,绝对不是优秀的语文课堂。高考我们固然要让学生掌握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题目的做题方法,但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学生去体会语文,感悟语文。
课堂之上语言应当简练,要相信学生,教师确实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应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设置一定的台阶让学生去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语文是绝对学得好的。
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高三语言基础知识的量比较多,需要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将一些基础的知识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而得到很好的掌握,这时候老师的督促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能够自觉的'对自己进行检测,积极的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班主任的对班风的把握必不可少,语文的课堂也可以发挥一些育人的功能。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看了高三很多的现代文阅读后,我正在尝试一种能够连接现代文与作文的写作方式,还有许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最成功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愿意去写,愿意表达,虽然他们的语言还是比较的稚嫩的,但是我很高兴。愿意再接再厉,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喜欢的母语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4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 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文化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课堂上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正所谓“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他们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促进本小组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师“导”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能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羊”,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课改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民主而不迁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口头的赞扬和鼓励
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站立起来独自发言,害怕回答错了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我们要给大家以口头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多些自信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爱默生曾说:“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家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2、 适当的分数奖励更能让学生有自我肯定的价值。
我在课堂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比如课堂展示讨论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确就可得2分,课堂上提出质疑即可的1分,回答质疑可得1分,有了分数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只是慢慢我发现学案上的难题被遗留了下来,一了解才知道,大家为了让自己小组分数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难题,这样一些语文程度好的同学优势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家的答题水平和能力可能会降低的,于是我改变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数我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标在导学案上且对分数进行了区分,根据提的难易程度,分值设在2分至5分之间。分值有区别了,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展示的题目,同学们开始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不仅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只有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只是才得以巩固。
五、学案落实要到位。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后,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学案上,学案上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画出来,并写好课堂反思。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检查,督促同学们把学案完成,教师需要对学案进行批改。
课改之路注定是充满荆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披荆斩棘赢得属于自己的桂冠。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15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但新课改毕竟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在教学实践中就难以准确把握标准和尺度,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一味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挖空心思、花样百出,穿插了诸如游戏、表演、画图、采访、辨证会、播放课件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结果,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听课者也倍感轻松。可静心一想,这节课学生读了几遍书?提出了几个疑问?思考了几个问题?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发展了哪些语文能力?课文
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开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层的思维方向,结果这节课便只剩下活泼有余,扎实不足,空洞的热闹了。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7-07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7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6-12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5-06
高中语文课教学反思08-30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优秀12-27
(必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7-06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热)07-06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推荐)07-06
【精品】高中语文教学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