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15 10:58:4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与生活第一部分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相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练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倒顺词的规律。通过理解词义让学生总结出倒顺词会使词义发生变化的特点。第二部分的教学先让学生把每一对词读一读,再认真体会每组词语的意思是否相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有的一组倒顺词词义有区别,有的没有大的区别。第三部分是开放式的教学,这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个性化的'体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生活经历等来填充相声中省略掉的内容。这题不仅巩固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优美和有趣,激发对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是以“把握阅读材料为大意”为主要的阅读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然后我让他们学习前面的方法,去学习其他段落,找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最后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得出“团结就是力量”。但是还有些同学读得不认真,找不出其他手指的特点,有待在作业时去补讲落实,还有读书读不出那种风趣幽默的情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选择这篇课文,首先是被课文内容所感动。文中的老妇人对青年人的帮助不正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应该学习的教育之道吗?《唯一的听众》讲了一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故意装聋对一个琴艺糟糕、差点丧失自信的青年人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他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在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一个小提琴手,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学生马上说是老妇人。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描写老妇人言语的句子,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我”听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再让学生思考:除了有特色的语言描写之外,还有人物的什么描写?学生自然说是神态描写,然后抓住有特色的`三次神态描写,进一步领悟老妇人的品质,让学生在品读这几个句子的同时将“我”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的变化穿插其间。其实这是课文的难点,在今天的教学中我觉得学生还是比较积极的,他们能够联系上下文去体会这种平静的眼神中所包含的意思,第一次那平静的眼神是鼓励,第二次平静的眼神从鼓励到更多的是赞美,第三次平静的眼神仿佛是深深的潭水,这眼神中包含着更多的东西,在理解这层含义时需要有前两次的情感铺垫,我不断地启发学生去发现老人那细微的动作,“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还有那省略号和我心理的变化,通过这些铺垫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都有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这眼神包含着对我的爱、对我的赞美、对我的鼓励、对我点滴进步的高兴、对我的期望……这一句句话从他们的嘴里迸出,让我看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此时我又顺势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像,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的时候,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都在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这一练习使学生对老人“平静”眼神的解读到达了情感上的再一次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平静”眼神背后无声的力量和老人那颗伟大的心。

  但是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反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也有很多:

  1、朗读形式较少,指导不够深入。

  学生虽然能够理解老教授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关心爱护年轻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对角色的情感把握还不够大胆和准确,所以朗读老教授的语言时放不开,语气不够到位。

  2、感悟不够。

  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够深入,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够,所以,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3、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

  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自主朗读品悟,并安排了句式转化的训练,省略号的补白,小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写,只是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得就不够了。

  课后在 许多老师的点拨帮助下,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课文教学中学生实践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学生都必须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我们的课堂应当还给学生,整个语文课程如能让学生参与起来,这要比教师一人“一言堂”的教学效果要好,本篇文章开始教师只讲了索溪峪景色的“野”,紧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还描写了其他景色是怎样的“野”法,同时抽两个学生讲这两部分内容。班中有一名学生异常活跃,自告奋勇讲第一部分内容,在他的带领下,整个课堂变得活跃起来,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动性,充分参与话题的讨论,许多教学问题迎刃而解,真理也许是在这种轻松的讨论、辩论环境中自然而出吧!

  但其中,也发现强调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活跃的同学谈得较多,没有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评价也存在不足,在场面热闹,积极参与背后还应该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切活动都应该为语文学习服务。

  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一名同学在日记中竟然模仿本篇课文写了一篇《猕猴区的“野”》,语言活泼,猕猴所独有的、天生的野在他的'笔触下富有灵性,他能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很欣喜的。同时,引导学生作文写出自己的特色,这样你的文章也有新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一、成功之处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古桥、树林、山泉……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让学生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同时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

  针对本课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特点,我通过感情诵读法:教学生读散文,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审美学文,通过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音乐渲染、图像再现、语言描述等形式,让学生观察思索,入境悟情。数据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点,让学生在诵读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文章特色。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法:运用第二人称及拟人、想象等手法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他为朋友的原因,培养写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练习,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文分析时,用第三段做例子,重点讲解。其他的段落,学生自己读,先说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他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最后强调,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以“山中访友”为题,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来引起共鸣。

  二、不足之处

  进行本课,在仿写时处理的比较粗糙。朗读的时候学生对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

  三、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足够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这篇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即将购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一封回信,被誉为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转让土地,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授这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步,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以上目标在教学中贯彻得较好,遗憾的.是,课的最后,在对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时,我处理得比较仓促,有点喊口号似的结束了学习。课下认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以及歌唱家关牧村的歌曲《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来结束本课,我想效果可能会比口号好得多,学生也会更深刻地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匆匆》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本课文质兼美,是学习语言的典范。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时间匆匆而逝。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提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鼓励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珍惜时间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学完课文后,我再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体会、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然后畅谈学文的体会。学生明白文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做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在教学《凡卡》一文的结尾时,一学生提出:“凡卡没把地址写清楚,爷爷是不能收到他的信的,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这样写呢?”文章似喜实悲的结尾确实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我抓住契机,激发疑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讨。我说:“是呀,凡卡怀着强烈的愿望把那封宝贵的信塞入邮筒,可万万没想到爷爷是永远不可能收到他的信的。那凡卡的命运又将怎样呢?”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同情、悲痛的情感。这时,我又把提问回到刚才那位学生的疑点上,我说:“既然凡卡无法摆脱这悲惨的命运,那文章这样结尾的用意是什么呢?”

  这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以梦结尾,暗示凡卡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只是个不能实现的`梦。”有的说:“这个结尾看似美好,其实隐藏着不幸,更激起我们对凡卡的同情。”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展开的求异思维,激起了他们情感的涟漪──对凡卡的同情。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本课的时候,我启发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如在理解“青蛙跟着松鼠登山”时,课文中说 “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时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饿了,找几个野果充饥;热了,到大树下乘一会凉;冷了,互相拥抱取暖;腿不小心被树枝擦伤了,咬紧牙坚持住;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向上跳”……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得到发展,在说话中得到感悟。因此,当课文学完后,我请学生谈谈你们喜欢故事中的谁?大家谈得有声有色,煞有味道!有的说:“我喜欢松鼠,它帮助小青蛙实现了看海的愿望,好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有的说:“我喜欢青蛙,它不怕困难,终于看到了大海。”有的说:“我喜欢青蛙,因为它一心想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以后我做什么事情也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成功。”……至于苍鹰,没人主动提及喜欢。我说:“苍鹰及时给青蛙指点,告诉它怎么样看到大海,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不成功,就是没有人给我们指点方向。”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我想,学生能说到这些,一定是对文本有了深刻体会,自身也受到了教育,我为师者也就满足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这段时间,六年级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总复习。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是学生能否获得大丰收的关键。因此,复习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好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纲*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如拼音、字的音、形、义,古诗的背诵默写,积累运用中的读背内容,要求会背诵的课文等,必须让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

  二、根据学生特点及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方式灵活多样。平时学生看的题样少,练的题型也少,现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如连词成句,把句子写具体,如何区别运用形近字、同音字,句式怎样互相转换,扩句缩句、写比喻拟人夸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都应让学生勤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还应多关注中下生。

  三、应加强阅读理解的课堂限时训练

  并重点讲评答题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难句、长句,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走向思维正确的方向。还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不同题材的课外短文,设计多样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去完成。特别是用好复习综合卷和复习册,在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习作方面

  教给学生如何根据题目要求把一文多用。写作在试卷中占40分,分值不小。但多数学生平时不愿意写,也惧怕“写”,认为这是丢分题,其实不然,通过强化训练,学生都可以拿到分。还要不断地给学生总结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要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这个练习中出现了学生喜欢的鲁迅的相关内容,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方面的读书方法。对他们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古今贤文》蕴含深刻的道理,读起来琅琅上口,并给人以启迪,上我们再次感悟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先辈们的的智慧!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提起陈忠实,缘于他的《白鹿原》。当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也是他所写,就有了好好读读的想法。读了文字,更是被他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课前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出示了几组描写青藏高原环境的词语,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让学生充分感受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抓“锻铸”“撑立”等词语,无疑,“撑立”和“锻铸“这两个词语是全文融人文内涵和语言魅力于一体的“抓手”,“巍巍然撑立”是对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在意象的'刻画,而“独特锻铸”则是体现了环境对这株柳树的磨砺,更是突出了他的精神。是对“神奇”的最好注解。从字面到精神,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主主要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二、课堂不足

  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尽管如此最后一段也没能落实。而且有些地方学生说得也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三、课后小议

  在组内活动上,大家给了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对于“神奇”一词。不管是一唱几叹,都应该是不同层次的神奇,应该是提炼拔高的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对于课后的三大问题,再看,真是可以成为挖掘的目标。教学目标,目标的评价,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关注啊!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习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平时的交往中,运用在平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花脸》这堂课要通过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对花脸的热爱是对英雄的热爱,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这是教学目标之一。同时,如何引领学生,走哪条路是设计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课文的切入点。这堂课的第二教学目标从这点入手:抓文眼体会红线串珠的写作方法。既随文渗透隐性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又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实现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是组织学生沉浸于文本,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带着这些理念,整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导入——演一演,展示花脸。一般来讲,导入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为主。我在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找花脸,愿意的还可以做花脸,体验了戴花脸的感受。所以,导入中更有为课文学习铺设的.情感准备。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理思路,使学生对文章的大致内容了然于心。“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熟读是阅读感悟过程的第一步。我采用了默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静下心来真读书。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即研读课文。这个环节也是引领学生走向文章的精神实质的过程——先让学生找出文眼“喜欢”,再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感悟作者如何围绕文眼表达对花脸感情的发展变化。于是,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两个大问题,贯穿于整个环节:每一段是如何表现“喜欢”的?每一段的“喜欢”有何不同?学生扣住了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了个性化的体验,有共识,也有异见。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师生在文本中前行,随着课文内容从一般的花脸——特别的花脸——关公的花脸——关公花脸的深层内涵的展现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由喜欢——崇敬——自豪——孩子的炫耀,知之越深,爱之越切。

  学生是主体,老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需求,第四个环节更是为他们设计的,那便是主题之外的多元解读。“童真”、“童趣”、“对过年的渴望”、“传统民俗”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读出的,丰富多彩又各圆其说,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说到“情”,就想到“情趣”、“情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追求:有趣生动,情真真意切切,以情动人。我们常认为有情自然能打动人。

  可我们小学课堂中的情从哪儿来?怎么来?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例,传统的课堂,我们可能这么上:听歌曲《我爱你,中国》,营造氛围,拨动心弦;然后激情导语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欣赏祖国图片,想象画面,感受美丽风光,激发自豪感。面对这样的`教学,我在想:教学手段越感性,教出来的学生越缺乏感性的能力。初中教学是否也这样?小学六年级是否还应该这么教?如何实现小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接轨?我以为:传统的教学多以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步入特定情感,更适用于小学中低年级,到了高年级我们应尝试理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挖掘文本情感,学会欣赏。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如此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大量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认识,帮助学生在脑中建立情境,由衷发出感叹:祖国真大、真美、历史真悠久……读中感悟、深化认识、抒发情感;从句式表达出发,学会鉴赏,挖掘情感。

  (1)主线分明“我们爱你啊,中国”,反复吟诵,发自肺腑。

  (2)句式整齐,层次分明。读,感受情感步步高昂。

  (3)定语后置。如“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感受情感迸发点;仿写,深化情感,转化为表达需要。

  a寻找材料,分类(文化遗产、壮丽山河、丰富物产……)

  b选取典型事物,收集大量相关材料,丰富自己的情感。

  c仿写,以“我们爱你啊,中国”为题,以“我们爱你——”为起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07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3

小学语文《翠鸟》教学反思02-14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2-09

小学语文《画》教学反思05-26

小学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0-29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反思04-15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