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华]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
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2
《紫藤萝瀑布》在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作者为宗璞,现代著名女作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作者借紫藤萝的兴衰寄寓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语言一如作者一贯风格:清新,典雅,隽永。为最大限度体现藤萝的美丽,作者不惜运用大量修辞,极尽比拟之能事。授课中,为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本人把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中寻找修辞,反复讨论并体味个中蕴含的感情和哲思,而后以汇报的方式反馈,师生共同赏析。不妥处,再让其他学生补充,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并指正,因而整堂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极大地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足处在于太过注重赏析,而忘了笔记,重视了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知识性。憾哉。《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五》这一教学反思,来!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3
下课铃敲响后,课堂任务刚好完成,我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课堂内容这么多,教学任务已全部完成;课堂气氛也热热闹闹的,似乎有一点新课改的样子。但仔细想来,这一节课内容确实比较充实,但在课堂上学生又究竟学到多少东西,掌握了多少东西,这些似乎都要打个问号。
这节课我安排的内容确实不少,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所以我不得不计算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如果哪一个环节耽误了时间,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此以来,有些环节就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没有让大多数学生都认真思考细心领会。比如“品析语言,重点研读”这一环节,正是学生自由发言加深对课文熟悉程度的大好时机,但是我却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挑选了几个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只能“细心聆听”。这是不是一种失误呢?再如在“总结分享”这一环节中,本是打算让学生自己总结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还是我“主动”去完成的,这又算什么呢?
细细想来,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少数人的课堂呢?这与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是否还差得很远呢?
其实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当我真正地去操作的时候,又我行我素起来,这堂课的教学仍然是为了完成我预设的目标任务,只要有学生回答上来我就尽快地结束这个环节,让少数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多数人的思考,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近一段时间我们先是学习杜郎口,后又学习兖州一中,他们教学的共同点是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关注的不只是少数好学生,而是所有的学生,所以他们的成绩突出了。因此只要我们能真正地关注全体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指日可待。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
改变现况,莫让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这是我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会为之而努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4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5
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绿色蝈蝈》课文后面有一个这样的练习题,即“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当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上的习性?”课文后的练习题是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文后的练习题还告诉学生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根据我的了解学生在小学也学过类似的写动物的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场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在写作中掌握文章写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至于教学思路,我决定这一课的主角由学生来唱,让学生自己从已知入手,通过回顾小学学习过的类似课文,来达到自主学习本文的目的。
这节课因为有了我的主导基本上按我预计的那样顺畅地结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由旧知入手,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拓展,你们在课外还见过类似写法的文章吗?
一石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努力搜索贮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全班同学沉默了大约两分钟后,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好一点的同学说,“我看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过郑振锋的《猫》”。我这下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众所周知,无论是屠格涅夫的《麻雀》还是郑振锋的《猫》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实质不在物本身,而仅把其当作一个感情思想的载体而已。而《绿色蝈蝈》所描述的就是蝈蝈本身,虽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敢情学生是把这两类文章的写作特征弄混了,学生还是没有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这个问题暂且抛开来,继续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
教学进行到结尾,学生开始写作训练,写有关自己喜欢的动物。
“我想写我家的小狗。写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我想通过写我家的小狗表达我对小狗的感情。”
“我想写猫。写我乡下爷爷家里的那只猫,写那只猫的外貌、生活习性,并通过我与猫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那只猫的难以忘怀”。
……
好几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与动物相处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动物的'情感。
糟,学生还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里去了,而且以他们的思维本文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情,压根没把这篇文章的真正特点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颇为踌躇满志,认为这堂课效果肯定颇佳。因为我无论是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单篇思考都进行了整体思考,无论学生的已知还是学生的需求我也进行过反复斟酌,最大限度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教学的现实让我陷入沉思。
教学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精彩。教师在上课前的确应该有一个统筹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致于脚踩西瓜皮,但是这个布局一旦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教师不应该固执地坚守我们预设,不应当固执地忽视学生的需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信息,而应该及时地改弦更张,迅速地敏锐地捕捉这点小小的火花,并把它当成教学的新契机。诚然“抓住蝈蝈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小学学过类似文章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一个上佳的导火索,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我们在教学之前的教学揣测,我们的教学是需要这样的拿捏。但教学目标不仅是我们教师生成的,更是学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学不是让学生入我们的彀,而是我们入学生的彀。其实在教学一开始学生就显现出对本文文体特点的拿不准的征兆,如果及时稍微调整一下思路:用比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与科学小品文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点,学生一方面既能够顺着我的预设思路学习下去,另一方面又把临时生成的借物抒情与科学小品文写作特点的混淆克服,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结束的教训,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之初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响应。记住,别让此情可待成追忆,要让惊鸿成精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6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在学过《论语》、《世说新语》中的选段、选文之后,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同时,从文章的形式来讲,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学的多是记叙文,从文体来讲,对议论文不熟悉,不能过分强调文体和论证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7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8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占着主动地位,霸着讲台照本宣科给学生满堂灌,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的参与者,就教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并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有以温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平等的态度,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让思想的溪流汇成浩瀚的江河,让思想的火花汇成灿烂的礼花。
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发的精彩,往往超出我们教师的想像,也是我们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
越俎代庖──是平日授课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在本课时的授课中,我注意避免老师的侃侃而谈,增加学生自己感悟的机会。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与平凡,让他们与课文亲密接触,自感自悟,踊跃交流,在交流中对人物总结升华,全面认识,这样人物的描写方法也就跃然纸上。教师无须多言,学生感悟更深。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层次,选择难度不同的作业。这样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9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
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0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1
反思一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
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
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特别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2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那么,新课程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学生的是一堂充满“激情”的课。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在整堂课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经给过我快乐的小熊来练拳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就创设了一个语境,学生真正领悟了作者的自责、内疚、惭愧,那种情很自然的溢于言表。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孩子的说话练习一直以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是,在教《童年的朋友》时,我逐步引导让孩子们自己思考,你曾经和你的玩具有什么形影不离的情景,学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师想象的空间,“当我乘凉时,我把小熊抱在怀里,和我一起欣赏月亮里的嫦娥”。当我踢足球时我也让他坐在旁边,他举着双手好似在为我鼓劲加油……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最后,我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变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学课文的第三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文中的作者与玩具小熊之间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朗读时孩子们充满着激情,饱含着对玩具小熊无比的喜爱之情……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如何把文中的语言加以积累,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把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
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3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因此想,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老师,也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
何谓“冒烟”?何谓“燃烧”?
比如:教读王家新的诗作《在山的那一边》,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的`诵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很流畅。”另一位老师很动情地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诗人对大海的渴望,也读出了诗人不断追寻梦想的信念!我为你的精彩诵读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前者是“冒烟”,后者是“燃烧”。“冒烟”就是不冷不热、不疼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燃烧”则是火光熊熊,痛快热烈,映红了一方天空!
我常常想,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染力的学科,那么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课堂上,我尽量用最优美的语言,用最亲近的笑容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正在追求“燃烧”的语文老师。
我得先从让笑容“燃烧”起来做起,因为老师的笑容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亲和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4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文。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探索精神。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从云字字体的演变导入,着重分析云字的繁体字,以引导学生从子入手就看是了解一点,云和天气有关,那又和天气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其次,在完成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关系这一环节时,我给学生推荐了两种形式,一是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而是一天气预报主持人的身份来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将同学们分成不同的云族成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在本课的结尾我采用了留有疑问式的结束方式,引导同学们对自然现象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仍然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憾之处。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文本的挖掘不深入,急于将课文内容向课外延伸,使得学生们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掌握的并不是很清楚。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仅仅扎住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将文本分析透彻,清楚地掌握云和天气的关系。
2、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将准确答案告知他们,而是要自如地加以引导,水到渠成的获得教师想要的答案。
3、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所以在同学发言的过程中精彩之处应加以适当褒奖,对学生的回答应给与及时的评价。
通过此次全市的同课异构活动,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虽然已从教八年有余,但在从容自若驾驭课堂这一方面还需锻炼和加强。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
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顺利,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三读,一速读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读感受老王品质,三细读精读感人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感动的原因,并想具体说说是哪个字打动了你。由事情到细节到句子到词语,逐步提升情感领悟。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在教学设计中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可是我们有六个小组,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们抢题,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这堂课但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一语文的教学反思11-23
初一的语文教学反思04-19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10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6-13
(精选)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7-06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选)07-09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6-13
初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4-05
(优秀)初一语文教学反思07-05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精华)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