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6 12:22: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华)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华)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水乡行》是作者沙白写的一首诗歌。全诗共五小节,节奏明快,韵律优美。

  教学开始,通过对以前课文《水乡歌》的回顾,及众多优美的水乡画面介绍,把学生带到了环境优美的水乡,让学生自主去感受文本《水乡行》,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感悟水乡的各种美,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在交流中形成语感,在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在交流中陶冶审美情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水乡的路,水云铺。”“榴火自红,柳线舞。”“踏停蛙鼓”等文字,我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引领学生启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认真感受这些文字,很多孩子表达出了自己感受:水乡的环境优美,作者沙白的表达之精。学生发言积极,例如:林培鉴同学说通过家家门前锁一副;要找人,稻海深处;我读懂了水乡人特别勤劳;高易达同学说通过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我体会到了水乡的孩子热情好客,水乡人更是热情好客,而且水乡人划船的技术也特别高;王佳睿同学说通过水乡的路水云铺读懂了水乡的路是用白云河水铺成的,和我们家的不一样,我觉得很美;张永其同学说通过榴火自红,柳线舞。我知道这的景色不但很美,而且水乡的人们也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我觉得孩子们真正的走进了文本,仿佛亲眼看到了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水乡人的热情好客,并且孩子们领悟的也挺到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我们班在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中成绩虽然居于年级前列,但是,我仔细研究了一下试卷上的失分情况,发现还有很多不足和薄弱点。比如:一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牢固;阅读、分析能力较弱;作文水平也有待提高……

  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一直觉得我们班学生的表达能力比较差。虽然我在课堂上尽量让多数的学生去发展,但是由于我们班级的学生都不主动要求表达,于是出现课堂还是较多学生只是听众,学习较被动。这一点我也该反省:也许是自己的独断,快节奏,使得自己没有多少耐心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改正自己。也没有耐心引导学生克服内心的胆怯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在学生的作业方面,我能做到作业按时认真批改,而且设置的作业也较完整。抄写生字、写字本、《补充习题》《同步探究》认真指导批改,日记一周一次,习作三周两次,批改有眉批、总批。听写、背诵也要求学生一个个过关。所以,这一方面我的努力还是很有成效的.。

  总的来说,我们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够,班级凝聚力不强,学习竞争氛围不够浓!打算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六认真”工作要按要求努力做好、做实。

  2、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抓得更细,更实。课本知识要求百分百地掌握。

  3、利用空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语文一些技能的专项练习、指导。

  4、认真做好补差工作。

  5、更扎实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6、家校配合要紧密,尽可能获得家长的支持,以期提高家庭作业的质量。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将心比心》是一篇很简短的小文章,文中用两个小事例展现出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将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这样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教学策略:大胆放手,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自由阅读,同桌,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1、学生自己查字词典理解“将心比心”字面上的意思。

  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将自己感动的语句画出来并写出感受,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纵观整节课,切实有效的学习效果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肯定。但是在上课、评课的整个过程中也引发了我很多的反思。

  2、自学课文,弄懂课文用什么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含着的意思的。

  (1)阿姨帮助奶奶开门,是希望自己的母亲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母亲宽容与体贴护士,是希望别人也能这样对待她那即将当护士的女儿。给人的感觉是他们帮助别人是希望别人也能给他们给予帮助。

  (2)护士在为母亲输液时,两次扎针都没有成功,“我”正要埋怨,被母亲拦住了,还说了一些鼓励和关爱的'话,让“我”和护士都很感动。

  两个小故事都涉及到了尊老爱幼,,该如何把握呢?是两个都具体展开还是选择其一?在反复的思考后我选择了后者,我就课文中第二个故事而展开具体化,从而揭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理,事实证明这样既节省时间、不显重复,教学效果又良好。

  所以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用过分注重朗读等方面的重复指导,应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大胆自学,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受拘束。最后在教育意义上,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作为老师的我,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也深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学中也学会了将心比心,这是我更有价值的意外收获。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天窗》这篇课文写得比较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后完成填空题,再让学生质疑。学生非常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为什么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因此在课上我主要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一、通过品词品句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句子。我让学生围绕作者将他看到的,想到的写得好在哪里,找句子,品一品。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悟出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闪电的外形,云朵的.变幻多端。作者的想象主要是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展开,十分合理。

  二、指导学生朗读。因为学生理解了句子,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也就有了感情。加上暴风雨的呼叫声,小虫的鸣叫声学生的朗读有起有伏,抑扬顿挫。多次,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到了不少优美的句子,给写作提供了素材。

  三、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整节课,我设计了4处说话训练,因为平时我在课上就注意这一方面的练习,特殊是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如:《我爱三峡》、《繁星》、《桂林山水》等课文,我都让学生背诵积累,所以在今天这节课上,学生就非常巧妙地运用到了积累的句子。除了平时就能说会道的,我还特别让好同学帮助那些平时不太开口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这节课的遗憾:

  1、感觉自己在教法上没有突破,教学手段不够有新意。

  2、说话练习时用了比较多的时间,造成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全部完成。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教学时我主要努力是创设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设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浸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正是因为学生已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才能深情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

  这节课的教学亮点在第三和第四步。第三步:教师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放手让学生说看到的画面。这样,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即:给了学生打乱顺序理解诗句的自由。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第四步:让学生披文入境,再现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内心世界,与诗人达到情感共鸣。最后的感情朗读自然会很到位。学生批文入境,情景交融,读出了离别的伤感和心境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颖、高兴。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称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毕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预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苏教四下习作4是要求针对某一话题发表看法——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间谈谈看法,再写下来。

  教学目标

  1、发现生活中值得关注的事;学会倾听他人的话语,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2、思考值得我们关注的事。用一颗爱的心,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

  3、把自己所听到的描述下来。

  4、知道有详有略的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写好人物对话片段,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点

  1.学会有详有略地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这次习作,话题的选择很重要。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争议的热点问题、具有普遍性现实性的现象才会让学生有话可讲,有理可据。以前我引导学生就“雾霾”展开讨论,从四个方面入手:雾霾是什么?雾霾形成的原因。雾霾对身体的危害,我们该如何预防雾霾。但总觉得不痛不痒。这次上习作4课前的晨会在表扬刘睿哲同学在春游时捡到20元交公的好事时,有同学反映小S同学捡到60元却偷偷花了的事实,我灵机一动,就此事确立讨论话题“捡到钱自己花,该不该?”课上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增强了。再辅以写作方法,学生写得都得心应手,解决了一直困扰的写作难题。

  附:

  学生习作一

  捡到财物不能占为己有

  20××年4月13日,一场原本美好的春游,被搅乱了,因为两位同学的不诚实——他们捡到了60元,自己花掉了。一时间“捡钱”成了我们班人人都关注的话题。为此,老师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讨论会,要大家谈谈对捡钱自己花了的看法。

  讨论会开始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捡到钱不能占为己有,要交公;有的同学觉得捡到的钱不花白不花;有的同学提出钱要还但联系不到失主怎么办?有的对失主表示了同情,万一捡到的钱要付用医药费的呢……

  徐慧妮斩钉截铁地说:“捡到了钱一定要交公,诚实善良是做人的.根本。”

  王欣仪推了推眼镜说:“如果找不到失主,也可放到失物招领处呀!”郭子舒连比带画:“失主该多着急啊!万一那钱是别人用来交医药费的呢?你竟然把钱用了,你就是见钱眼开!”

  汝老师来了一句:“你俩上次捡到一元钱交给了我,为什么这次六十元钱就没有呢?数额大了,就抵不住诱惑了吗?”

  “别人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就算捡到了也不能贪财!这次春游中赵佳琦的手机丢了,但有拾金不昧的好心人放到了售票口。你们捡到的钱也可以交给老师啊!”陶淳像大人一样说得语重心长。

  ............

  汝老师说:“古有‘路不拾遗’的好风尚,我们要拾金不昧,做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社会风气会越来越好。”

  学生习作二

  60元?!

  今天春游时,发生了一件大“新闻”------某同学在wc门口捡到60元,私自花掉了。为了养成同学们拾金不昧的好品质,班主任汝老师借此机会展开了一场讨论会。整个讨论会上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甲方的观点,认为捡到的钱应该立马交给老师或警察。第二种是乙方的观点,认为捡到的钱归自己,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甲方的A同学对乙方的B同学的这种行为表示强烈反对,并说道:“如果捡到了钱不归还,是违背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但乙方的c同学却撇撇嘴说:“不偷不抢不骗,‘天上落下,地上捡着’不捡白不捡,捡到60元交给老师和警察太可惜了。”对此,甲方的D同学义正辞严回应道:“如果你丢了60元,你会怎样?从小就贪小,长大会怎样?”瞬间,全场死一样的寂静,但紧接着却是雷鸣般的掌声,这不仅仅是对D同学的敬佩,也不是对甲方的敬佩,而是对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敬佩。钱,固然重要,但守住自己的底线更为重要!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个性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资料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透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此刻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主角,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简单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主角,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用心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

  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搞笑,读得津津有味。透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资料,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透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能够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务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到达“入境”的效果。之后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资料;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能够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到达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透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简单,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潜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

  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龙卷风》是一篇介绍奇特自然现象的说明文,本课教学以“体会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感受那令人谈虎色变的恐怖”来贯穿全文的讲解,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课堂气氛活跃。对于龙卷风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是生活在我们地区的人很少感受到的,缺乏类似的生活经验,因此对龙卷风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少的,课前,我为学生提供了有关龙卷风的视频资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龙卷风的感性认识。课上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学生大都能抓住文中描写陆龙卷和海龙卷形态特异、狂暴威猛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谈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学生对龙卷风特异的形态和狂暴威猛的`气势产生了深刻的体验,朗读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已初具模式,所以本节课并未对思维导图的绘制方面过多指导,只是把它作为对整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总结,学生当堂思维梳理,准备绘制。经过课下检查思维导图,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路清晰,有条有理。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虽然引导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但没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挖掘。比如写陆龙卷肆虐后大地的“面目全非”,如果再进一步追问,引导深入理解,效果会更好。

  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临近结束部分环节不够紧凑,以致学生没有了课上画思维导图的时间,还稍有拖堂。今后还要在时间把握上多加注意。

  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应该深钻教材,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体的特征上出课的味道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抓住主要的词句,采取不同的策略,多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产生深刻地体验。总之让语文教学走向体验和表达。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小语八册第二单元第8课《冰激凌的眼泪》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有三:

  1、感知全文内容,感受真挚的师生情。

  2、理解文末的难句“冰激凌也留下了白色的眼泪”。

  3、了解我国西部经济、教育的落后,引发学生的关注。

  由于以往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或是由教师代讲,或是让学生读读而已,学生在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无处操练同时语言的积累与表达训练也不能真正落实。这种无视语文教学特点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必须加以改进。

  我认为对语文略读课文的使用应把握住以下几点:1、严格落实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语言的积累。2、尝试语文阅读方法的实践。3、扩充阅读量,加强感悟。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在处理本课教材时做了如下的设计

  1、审题激疑。文章的标题是“眼目”,或揭示文章内容或耐人寻味、引人深思。学会审题可培养学生深思质疑的习惯。我在板书课题后,请同学们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冰激凌的眼泪?”“冰激淋怎么会留下眼泪?”“本课的题目为什么叫冰激淋的眼泪?”等疑问。

  2、感知内容练表达。本文内容很好懂,但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通顺连贯地复述出大意,对我班学生而言并不容易。为了分散难点,我在初读前提出问题,要求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读后给一分钟思考组织语言。然后同桌交流,要特别注意纠正不通顺、完整的句子。同桌交流后指两三名同学发言,好的地方要积极鼓励,不足的地方大家纠正。

  3、深入理解抓词句。在感知全文内容后,我引导同学理解文中“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分别提出了如下问题:我初来时心里怎么想?当得知孩子们连冰激凌都不知为何物是心里怎么想?我为孩子们买来冰激淋看到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心情怎样?两周后当我读到孩子们的作文时心里怎么想?在解答每一问题时,我要求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同学们分别找到了“知难而退”、“不平静”、“安慰”、“感动”这些词,我再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样自然过渡到对句段的理解。

  4、“打破砂锅问到底”与“拓宽视野做比较”。在教学第三段时,学生找到“知难而退”后我连续追问到“为什么我会知难而退?”“条件怎么艰苦?怎么累?”“为什么一个人要教好几个年级?”“那里为什么缺老师?”“那是怎样的地方?”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追问,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感受到了我国西部经济、教育的落后现状。讲到这儿,我又提到了我班的几名外地借读同学,他们有的也来自祖国的西部、南部,那里确实很艰苦(可惜,课上没能及时请他们讲一讲)。而我们现在的条件与他们比起来怎么样呢?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教育学生珍惜感恩、为改变祖国西部落后面貌发奋努力。

  5、类比阅读。在学习完本课后,我又安排学生读了一篇语文读本上的文章《爱你的理由》。文中讲一个女孩子在受到老师的夸奖后暗暗努力,老师又鼓励她的故事。选这篇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深入感受真挚的师生情谊,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认识。这篇处理得较简单,读读、议议、说说就结束了。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的设计。在课堂的具体实施时,总体感觉思路比较清楚,表达训练落实到位,有了拓展阅读,基本像个样子。但在具体环节如“请外地借读同学介绍家乡的情况”,“文末难句的研讨”有遗漏,此外,课上的激励表扬不够,部分同学不爱发言。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反思教材

  新教材的优点是改变了老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强调了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还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地中的习作,改变了老教材习作的独立性,而新教材的习作是与口语交际融合在一起的。这样对提高学生的习作大有好处,练习册的内容也是和教材配套的,即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每篇课文结束后,练习册都有相对应的基础知识题和能力提高题,与教材相辅相成,深浅适度。

  同时,这册教材也存在不足,例如:《语文园地四》的习作,让学生写田园风光或乡村景色,对城市的孩子来说,多数都不知道田园是什么样的,田园里有什么,乡村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为去过乡村了解乡村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这样的文章让城市里的孩子来写简直就是无从下手;可是对农村孩子来说写此类文章就轻而易举。

  要想改变这一问题,只有改变少数不合理的篇章,找出适合农村或城市不同地域的学习内容。

  二、反思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传统教法。采用了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动脑、动口,加之教师适度的引导、点拨、强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三、反思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1、教法与学法的困惑

  新课改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小学语文课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例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某一段,再如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那么其他的段落就不需要学吗?其他的阅读方法就不需要掌握了吗?表面上看,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题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吗?看起来是一堂热热闹闹的课,其实学生在这堂课上学会了什么?掌握了那些写作方法?明白了哪些写作顺序?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成了教学形势,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从零开始。还有,在汇报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指导什么,教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教师完全处在被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怎么能有益有效呢?学习

  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就让出主导作用,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时没有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度”。

  2、作文指导与学生写作的困惑

  一提起作文,多数语文教师都有同样的困惑,作文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才能会写,指导细一点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差不多一个内容,不细指导,差一点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下手。可是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中心环节。

  对学生来说作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的确,提高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难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作文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让学生养成看书的好习惯

  让班级的图书角发挥作用。每学期我都让学生每人拿两本以上自己喜欢看的书,放到图书角,大家换着看。书的内容不要限制,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有人喜欢“大江东流”;有人喜欢“小桥流水”。个人有个人的兴趣,个人有个人的口味。我们不必强求一致,只要有益的,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无害的都可以。看什么书都增长知识。看书时间是利用课余时间或作业完成后。刚开始都不习惯,但是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开始时是我提醒他们,引导他们去看。看的时候允许他们讲,允许他们说,允许他们笑。有时他们看到有趣的地方,笑得前仰后合;有时为了争论一个问题都面红耳赤。有时还让我来当裁判,说他们谁说的对谁说的错。在说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所带过的班级学生有80%的都有自觉看书的好习惯。多看书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2)让学生多积累

  语言在与积累。一年级时,我让学生每天积累一个成语,二年级时,我让学生每天积累两个成语,一个名言警句或一个好的片断,随着年级的升高,积累量逐渐增大。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写作时就有话可说。

  (3)认真领着学生分析课文

  我告诉学生,老师领你分析课文,实际上就是在教你学写作文。说到这,实际上我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喜欢哪一段,就先分析哪一段。有时是从中间开始,有时是从最后开始。而我还是老教法,从前往后逐渐分析。我觉得这样分析,能使学生清晰地到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动笔写时,屡清了思路,打下了基础。

  (4)让学生多动笔写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一、《独坐敬亭山》: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二、《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忆江南》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这是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的理念。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忆江南》的教学中,正因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如此有滋有味。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⑴多层次的诵读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⑵要求学生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从上课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忽然不再狂乱,因为我相信在这三十五分钟内我需要的是镇静。面对着我的同事、领导、专家我所需要的就是能够把自己那份不完美的教学设计做到最完美的呈现。

  从专家对我的评课中我收获了许多:

  一、备课的时候做到认真看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我认为作为新教师在备课前是不能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的。作为新教师,我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教材理解也可能有偏颇,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这就需要详细、具体地翻阅教学参考书。尤其是语文教学参考书,无论从教材说明还是各单元的单元要点、各课的重点难点都有详细分析和说明。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当张老师问我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的时候时,我竟然回答不上来,是啊!想想自己只是把这篇古诗单纯地割裂出来,认为它和本单元其他课文是没有任何联系的,我才惊异地发现自己在平常的备课中犯了严重的错误:没有注意到教学参考书中单元提示。其实这短短的几行字的一字一句都在告诉我们这样的“新手”自己应该在这一单元完成的“线”是什么。也就是因为我的满不在乎,把这样重要的一点就匆匆略过。

  其次,我深知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课文也有不同的讲授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先“入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现在就是一个门外汉,最重要的是“入门”。通过专家的讲座,我深知:在课下备课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课后习题的设置选择教学内容,而且在处理课后题的过程中,要做到无形的渗透。语文的教学做到“整体掌握——部分分析——回到整体”。我一直告诫自己,不要迷失自己,我只是一个新教师,我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任何一位老师身上的闪光点都是他们积聚了数年的。

  第三,虽然在备课的时候不能看教案集,但当教学设计完成后应该看一些教学设计,了解自己设计时的缺点,即使进行补充、完善,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及时改进。

  二、下课后及时做到反思。

  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2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是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

  我深知自己在课堂上的缺点很多:比如教学时的手势、过渡语的欠缺、自己语文方面很多能力的欠缺等等。这些都是我我需要努力、提高的地方,但我坚信“天道酬勤”,用自己的汗水会得到进步。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狂犬病可怕的词语,如“一但、就”等词语,突出如果染上了狂犬病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身亡,狂犬病确实令人感到“可怕”;然后让学生读,通过朗读再次感受狂犬病的“可怕”;体会“令人谈’’犬’’色变”这句话的含义。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时,围绕一个问题: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心理上有哪些变化。看到这么多人染上了狂犬病,巴斯德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一部分我抓住“孜孜不倦”一词,通过理解、找同义词体会巴斯德研制疫苗的`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

  我就让学生找到答案,巴斯德最后征服狂犬病了吗?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征服狂犬病意义重大。那么巴斯德的成功来得容易吗?然后教学4——12自然段,重点找出实验的过程巴斯德的心情的句子和词语,通过找句子,找重点词,小组交流,谈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科学家当时“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等心情,体会巴斯德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然后质疑作为巴斯德这个“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进行辩论。再给课本插图加标题。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辩论后深化学生认识,加深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家造福人类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我想如果抓住了这两部分的教学,前者略讲,后者精讲,心理变化线所贯穿全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学生实际,问学生想对巴斯德说什么。再拓展介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爱科,学科学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核心提示:《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个性化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结合本次校本研究主题: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味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谈理解,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比如: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这位老舍先生太喜欢这只猫了,等等。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我还结合了这篇课文渗透了学生在写作文和日记时所应注意的写作手法,比如: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准确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遵循这个原则,这节课我在课上以学生谈理解、谈感受为主,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完《猫》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除感动之外,还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得与失。

  得1.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我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句,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比如:抓重点词语乖;抓关联词语任凭……也;联系课文理解古怪等等。

  3、挖掘了文章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

  首先,我的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我的激情,情绪不够到位。如果多注意用儿童语言巧妙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而且,我今后要继续加强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并且,应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迅速地成熟起来。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3-30

语文四年级教学反思07-14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4-19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学反思01-16

语文听课教学反思11-11

语文蜜蜂教学反思04-19

语文zcs教学反思11-21

语文《酿》的教学反思09-27

语文bpmf教学反思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