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卧薪尝胆》是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进行了一场战争,结果越王兵败会稽,勾践无奈向吴王求和,带夫人到吴国为奴仆,受尽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二十年,终于使越国转败为胜,用奇兵灭掉了吴国。
在执教这一课时我确定文章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了解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顽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利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多读书、多交流,从而进一步了解越王,也能了解夫差;明白故事的道理,从中得到启发。
在学习第二节吴国的谋臣们纷纷给吴王建议时,我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假设他们就是吴国的谋臣,面对越王勾践的求和,提出自己的建议。假如你们就是吴国的谋臣,你们会怎么说?“我还引导他们想象,越王勾践在吴国除了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屈辱外,还可能会受到哪些屈辱。学生们大胆想象,发散思维,踊跃发言。
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弄清楚勾践在什么时候卧薪尝胆的'?又是如何卧薪尝胆?他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提出这些疑问,以引起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兴趣。当学生读到“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卧薪”当学生读到“。。。。。。总要尝尝它的苦味。。。。。。”时我就说这就叫做“尝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说出卧薪尝胆的意思了。紧接着引导学生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学生答报仇雪恨,引导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
上课过程中,我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越王为什么要向吴王求和时要抓住“万般无奈”这个词,反复朗读、品味万般无奈的心情。在学习越王在吴国的生活时抓住“受尽屈辱”这个词来展开、探讨越王在吴国受过哪些屈辱并且结合“奴”和“仆”这两个字的象形文字来引导学生来感受这种屈辱。这些关键词要反复体会、朗读、感悟、想象、深刻把握文本的内涵。
在课文快要结束时我问孩子们,从越王勾践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学完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这两个问,能够让学生巩固文章的重难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我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不错!”“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一字不落,也不错!”“我喜欢默读!”“看得仔细,也很好!”“好那就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再读)“作者是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很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哦?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了。”“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再读此句)学生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400多年了”。“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二个词说明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填空)-----------------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距今为止已经很久了”;“历史悠久”;“古老”;“年代久远”,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顺性。然后全班评议决定使用年代久远(历史悠久)。这样边读边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
二、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自主选择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我决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同学们读课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们一定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比如说:划重点词句,画画等!接下来就请你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自已学习第二自然段!”“老师,我是用划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学习的。我找到了‘赵州桥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些句子来说明赵州桥的结构。”“嗯,你找得真不错!还有同学用了别的方法吗?”“老师,我用了画图的方法。”“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吧!”“嗯,你画的赵州桥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把这四个小桥洞画在一起呢?”“那样看起来就不舒服了!”“哦,原来赵州桥在设计时还体现了一种对称的美!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对称的物品呢?”“蝴蝶!”“不错!”“天平秤!”“你真聪明!”“人!”“对!我们生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对称的物品,希望我们同学以后能够多留心地来观察它们!”(至于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内容书上都写得较为清楚,所以我没有花大力气去讲,只作了简单的分析)。接下来,我请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作一个评价。学生的评价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仅仅指桥吗?”“我觉得设计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没有卡车、挖土机这些机器帮助,全都是靠当时的劳动人民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嗯,听了你的介绍之后老师也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师,我觉得古代的人很伟大也很聪明!”“嗯,老师也跟你有同感!”这时全班都有了共鸣,师生共同来探讨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这种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从课本当中去感悟更多,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新课程下,有很多老师都能够理解这一点,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像多年都以讲读教学为主的老师,忽然一下,几乎什么都不讲,就要学生在一节课里反复地朗读,还真觉得不习惯,甚至还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敬业,以至于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多说了两句”再“多说了两句”。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光嘴上说说“要加强朗读教学”,而应该彻底地切实地在课堂实践中转变观念,把加强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的,我们要时刻记得要“回归人文关怀”。《灰雀》这篇课文只要学生了解了列宁怎样喜爱灰雀,以及在他爱鸟的影响下,小男孩怎样自觉地改正错误,体会小男孩诚实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要当个知错、诚实的孩子。我们不要也没有必要过多地深入下去,因为他以后还要学习类似这样但更深入的文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历的丰富,他们将会有更深更广甚至更独特的体会,我们不要有"放不开手""一步到位"的想法。所以课堂上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一节课主要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自由读,教师加提示语引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列宁和小男孩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地丰满起来,感受到读书真有趣,越读越有味。这样的朗读教学就好象引领着孩子们在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玉雕,细细把玩,细细体会,个中感受尽在孩子们表情生动的朗读中。这感觉又好比一首诗歌,朦胧的更显意境,更有韵味,更能入胜。这又使我想到先前的私塾先生,反复地要学生诵读,让字里行间的美,让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中滋生、发芽、开花,以至张满孩子人生理想之帆。我觉得这就是“人文关怀的回归”。可以这么说,低年段的阅读教学就是朗读的教学。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过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疑”和“悟”总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中,两者总是不断交织、不断深入的。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学生的感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在品读重点段落的时候,在反复朗读之后,我常问:“你们知道了什么?”“你们懂得了什么?”例如在辨别爱鸟异同这一环节教学时,我这样设计: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爱什么颜色》是一首小诗。诗歌很是简练,结构比较简单,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诗歌时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阅读、思考,鼓励孩子在朗读中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孩子在自由选择诗歌的小节来赏析,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理解作者所喜欢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先自学,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然后交流。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就是教学显得清晰、连贯。
二、拓展自然、恰当。
通过结尾的拓展既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
其次,也存在不足:
一、过分注重预设,忽略课堂生成。每堂课我们都有自己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会跟着自己的预设走,致使课堂中的生成点就这样被放过了,使学习效率并不那么理想。有时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说自己的理解,而说出了从这句话中感到孔子是个怎样的人时,我几次打断,生硬地将学生拉回到我地问题上,到最后还是没有理解好。所以,有时过分注重预设会使课堂失去很多活力,会导致学生积极性低落,更甚是不能达成学习目标。
二、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
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
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
读《雪儿》真的爱雪儿,也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伤的雪儿与“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独特,孤独的“我”许久不再孤独,与雪儿同时好起来,飞向蓝天。这也许就是人与大自然的一种融合吧。
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妈妈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怎样面对跌伤,而是用那只“信鸽”来传达父亲那种特别的叮咛。爸爸给“我”带回一只受伤的白鸽,爸爸和“我”给它洗澡、敷药,爸爸对“我”说信鸽不怕任何艰难险阻,能飞越千山万水。文中写“爸爸”有五个动词——给、带、捡、洗、说,这五个词改变了“我”,让“我”的注意力从此转移了,让“我”懂得了“关注”,让“我”有着美丽的期盼,终于有一天“我”为雪儿欢呼了,这种欢呼其实就是“我”的自我欢呼,这种欢呼,“我”的爸爸、妈妈都能看见,这种欢呼属于这个忙碌而极具爱心的家庭……
也许我们无法让我们的学生理解这一切,我想在引导学生阅读中,也会自然渗透这种特殊的“爱”,特别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阅读,学生如果边读边想,也会在无形之中,把这种“爱”转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为,其实就是引导三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思考,通过“我”对雪儿的所为,思考如何自主面对生活。这一课,“我”的行动,其实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最好的药。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秋天的雨》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学习本课重点放在让学生以各种形式的读来感受和想象秋天的美。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在这节课中,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特别是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时候,通过简短的小诗与课文内容的比较学习后,指导学生逐句朗读,然后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背景,让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画面,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课文写具体形象的好处。
二、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两个重点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呀飘呀,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并让学生在读中观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共同点,然后再入情朗读,体会句子的韵味美。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个句式,在学完第三句后,出现这样一个句式训练:“它把金黄色给了田野,像(),(摇)啊(摇)啊,(摇)来了。”让学生活学活用。在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的基础上,然后再给出水果和植物的的图片,让学生看图仿说。由扶到放,给学生一把拐杖,降低了说的难度,学生愿说,乐说。
三、注重关键词的学习
在让学生感受秋天色彩美时,我这样说:“孩子们,看看,秋雨过后,银杏的黄、果子的红、田野的金黄、菊花的紫红、淡黄、雪白……大自然有这么多的颜色,老师数也数不完,难怪说秋天的雨有一盒()的颜料,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在音乐中想象秋天的美。
不足:学生读书的时候,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学生朗读缺乏感情,没有把喜爱之情读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上好每一堂课。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我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抓住重点,读出特点,抓住重点句,让学生朗读感悟。
课文第一段中的语言拟人化,很有趣味。这篇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通过两种句式的对比表达。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抓住三点:
一、激趣朗读。
我所教授的第二课时,通过实物“石榴”展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兴趣阅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自读喜欢的语句。达到了了解石榴果变化的特点。
二、朗读领悟。
第三自然段我让学生选择性的朗读,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师生互动的方法,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如:?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师)是呀,石榴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变换着外衣的,先……逐渐……最后……(逻辑引读)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设疑:1、看图,这就是咧开了嘴,这就是笑破了肚皮(学生看图);2、指名读;3、它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啊?会说些什么呢?4、再读课文,高兴的石榴娃娃还会做什么动作呢?(结合“扒开、张望”指名表演)。
第四自然段我不急于让学生朗读学习,而是先让学生看我手中拿的“石榴”果,让同学们猜石榴果实里的子儿是什么颜色,猜一猜石榴子儿的味道,这时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我用刀打开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再让同学们到书本中朗读品尝。领悟第四自然段石榴的样子、颜色和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扩展练笔。
第四自然段为学生写水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学之后,我给同学们一个水果(香蕉)展示,让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观察香蕉的颜色、样子和味道,并写成一段话,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上完这节课,有很多地方令人遗憾。
一、重难点突出,可完成不够充实。由于时间紧,学生在朗读这一块花费很多,导致后来设计的许多环节都一带而过。
二、在朗读方面达不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们朗读中体会不出语言文字的美,即石榴树的形态美、色彩美,主要原因是老师不够重视。
总之,这节亮相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探索,争取一天比一天上得好,不断提升自己。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301班语文教学工作,就语文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写好生字,学好词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所以要写好汉字。写好字,就要先观察汉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琢磨汉字的特点。如学“舱”字时,左边的“舟”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一”不能在右边通头,为什么?有学生答曰:这是谦让。写字如同做人,从学写“舱”字知道了谦让很重要。一字一理,写好汉字能让人学到很多道理,学好语文汉字始。
三年级正是积累学习词语的好时候。遇到生词先读熟,读熟之后可以放在句子中理解,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还可以通过询问别人知道其意思,当然在做不到以上途径时,可以通过猜一猜或者换个词语等方式。课堂上一般通过用词语写句子来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只有词语丰富了,句子才能顺手拈来。
二、摘抄优美语句,学会积累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优美语句大多意境优美,有许多流芳千古的佳句,积累多了,应用起来得心应手,表达也就能出口成章了。
学生摘抄的优美语句,可以是课内所学文章,也可以是课外阅读的文章。摘抄之后,还需要经常读读看看,平时的作文与日记中学会运用。
三、注重朗读实践,去指读启默读。
朗读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好的读书方式之一,古人学习大多采取的是“朗读”。在私塾里,每天都要朗读,几年下来,读了几千万字,就这样轻轻松松把经典的书读完了,把知识掌握了。所以说大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课堂内外,我都鼓励学生大声朗读。
对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指读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有限的注意力,并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令识字事半功倍。但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识字量增加,指读应逐渐放弃。因为,它会严重影响阅读体验和阅读速度——眼睛扫描总比手指移动快。因此,在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去指读,学会默读。默读时,不会影响他人,它不受空间环境的影响,只要你有时间,手上有书,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默读,默读的应用可谓非常广。刚开始,学生不太适应,但我先让学生从一小段一小段开始,慢慢地可以读一篇课文,字数越来越多,学生也就习惯了默读。默读时,速度要比大声朗读快得多,这样就使得我们可以大量阅读书籍。可以说,学会了默读,才是帮学生真正打开了阅读之门。
四、范文引路,写好日记与作文。
写好日记首先要明白日记的格式以及写作的技巧,日记是对自己一天生活的回顾总结,对自己的要求以及一些事情的看法。写日记前要简单构思,达到语句通畅,意思表达清楚。三年级学生才接触日记,我通过写示范日记,让学生消除写日记的困难。其次通过每天的批阅及时指正和鼓励,帮助孩子养成每天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期末通过评比,看看谁的日记最好,谁写日记进步最大,调动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作文,还得注意观察,注重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其次要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最好有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但这得慢慢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当然,本学期我对教材的研读还不深,对学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以后我在这些方面还要做得更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3
今天这节课教学了古诗《元日》 ,遵循古诗教学的步骤: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引导学生从我国传统节日入手,体会春节的热闹喜庆场面,透过古诗悟诗情,了解诗人的远大理想:除旧布新、富国强民。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抓关键字词理解,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本课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是:教师范读的少,学生诵读的少;时间安排欠缺,课堂节奏感不强,在规定的四十分钟内没有完成预设教学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训练不到位;总觉得不放心孩子,老是在牵着学生走, 让学生真正读懂 “老古诗” 还做得不够好。 因此,我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质疑,教学的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4
镇期末语文成绩出来后,整个三年级的语文成绩很差,我班语文成绩也是很不理想。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就是主观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的原因是这次试卷出题超出大纲要求,有些偏难;加之改卷老师对阅读理解题和作文压分严重,学生普遍在这两道题上丢分严重。
客观原因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不够扎实,不少学生在默写古诗句和默写课文原句上存在错字现象,结果整个句因为错一个字而全部分被扣。其次阅读理解能力、写做能力太差,学生在这两道题上丢分严重。因此基于上面的情况,特制定下学期的教学计划:
一在教学上采取分层次教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1)学困生严抓基础知识,主要抓好读背课文,认真书写生字词,每单元后的读读背背全部会默写。
(2)对待中等生除了抓好他们的基础知识外,要抓好他们的写作能力,通过优秀学生作文的范例给他们做引导,多读背作文来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3)提高中上等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除了需要学生多阅读之外,还需要学生做一些阅读理解题来锻炼,这次学生阅读理解题失分严重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练习还是太少了。
失败不可怕,关键是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下学期的努力了。虽然学生的基础很差,但是我心中仍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别忘了在你感受很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我觉得通过“默读”“边读边想”,潜心会文,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又通过学生“放声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品味语言,让学生经历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的阅读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8-08
小学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13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1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2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07
语文上册雪孩子教学反思02-16
语文上册园地四教学反思03-16
语文s版上册教学反思03-11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通用09-27
三年级语文上册《掌声》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