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7-05 11:42: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优]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本次综合性活动容易实施,且是学生和家长乐意接受的内容,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家庭,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认识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很多同学以前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洗碗、铺床、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以为父母挣钱供我上学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顺心时我就发脾气,不上学,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我应自己做事,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再为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体谅我们……”“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开学初打算辍学的郗宗祯同学的母亲亲自到学校为他交上了书钱,并且说为了孩子将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读书。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家长,真是一举多得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我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我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以往教学相比,八年级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分化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基础仍然要重视,尤其是字词积累;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写作方面应该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同时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进,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

  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以往教学模式,突破新天地。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叙述、描写与说明的区别,能够鉴别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说明要点,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得清楚明白。

  1、要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同学们可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体会中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在学完课文后,再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要把握说明文的各方面要求在各篇课文的显现。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馆》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在学习课文时,要各有侧重。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重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重温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学习说明方法;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体会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有侧重地学,能够使学习任务化整为零,便于把握知识。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2)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次地介绍故宫的。

  (3)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引用等。同学们不必死记这些说明方法的定义,只要细致体会每个类别中的一两个典型例子,就能心领神会了。例如: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③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④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

  3、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

  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了。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理清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应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了解以空间为序的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培养学生按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能力,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性,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一、 导入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看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故宫博物院的宏伟壮丽,建筑精美,有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 在文中画出故宫博物院特征的句子。

  (2) 根据课文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示意图。

  (3)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阅读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所以提出阅读要求。

  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括故宫的特征的语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下文对故宫建筑群的介绍就是围绕这几个特点来写的。

  画出故宫示意图,便于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故宫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并初步认识到课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2你有什么疑问?

  老师整合探究问题

  (1) 本文为什么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2) 本文为什么运用这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样运用这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设计意图: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主动质疑。老师整合学生的问题,给学生确定探究方向。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探究问题。

  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

  (1) 本文为什么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怎么写?

  (结论的结果:如果运用逻辑顺序,写故宫的特点则有主有次,选感兴趣的方面来详写,对故宫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如果运用时间顺序写,则写明清、解放后故宫的修建和维修,也不能全面认识)

  友情提醒:B如果用逻辑、时间、

  空间顺序,哪个好? 练笔《我们的学校》,注意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注意重点突出。

  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三结合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的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此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 、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 、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对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写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识的文章,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如果老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识?问题较浅而且范围很广,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他们在生物课上学的关于细胞学的知识,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还设计院一个辩论题:正方——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男女双方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争得面红耳赤,场面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一环节里,课文的一个难点: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轻松。

  虽然是按照课文内容把预计的知识点都贯穿完毕,但总感觉有少许的不踏实——挖掘得不够深入,之后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要走出文本,类化迁移,读以致用。这种“致用”,不只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去思考克隆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兴利除弊,还要立足语文,从写作学、阅读学的视角去吸取克隆技术的精神营养。这是语文课区别于生物课的分水岭,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远的界碑。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难道不类似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吗?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恋花》一词本是写离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登高望远的宏伟志向;柳永《凤栖梧》一词本是写痴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忠贞不渝的奋斗毅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本是写失恋后的落寞,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豁然开朗的成功喜悦。如此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王国维的榜样,运用“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学到家了,“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就算学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这么深层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术与我们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们会发现,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语文原来也是那么充满趣味,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通过认真吸取、理解,就可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了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积累词语。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光学知识上,但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科普文不单单要讲科学知识也要讲语言的形式。

  从文本来说,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不必专门做讲解。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语文不是科学常识课,上语文课要搞好:知识,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一、朗读中感知: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设计三个层次的读,第一次是学生的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字读、自悟;第二次是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第三次是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二、表达中领悟: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石榴》一文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第十一篇课文,在教学这一文时,正好是十月初石榴成熟上市的日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加上本班学生大部分长在城市,对石榴的感性认识还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读,空洞讲读,学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观察石榴,并让他们有可能的话把石榴带到教室里来。那天上课时,我调查了一下,说观察过石榴的有二十九个同学(全班五十人),还有五个学生把石榴带来了。我让这五个学生把带来的石榴放到讲桌上。

  五个石榴一字儿排开放在讲桌上,有的是青绿色的,有的是青中带黄,黄中带红的,有的一半红一半黄学生热情高涨,坐在位置上议论纷纷。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你看到的石榴的颜色。我看到的石榴是黄里有点带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有点青有点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红色的,还有一个大口子哪!看到学生学得那么开心,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那么,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那么多的石榴长在树上时是怎么样的?它们像一个个胖娃娃挤在一起。它们有的笑歪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同学们说得都挺好,下面我们来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由于学生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和体会,因此,很容易就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好地把握了第三小节朗读时喜悦的基调。外形讲完,该说石榴的子儿了。我用刀打开最大的一个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到此,再讲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对有难度的字、词、句多角度辨析、练习;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能够用书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能够正确对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极情绪;能够进行求疵阅读和比较阅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不失时机的点拔和指导,使学生既有对课文深度的透彻领悟,又有广度的拓宽拓展,能够新旧联系,渗透迁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宣告结束,虽然力图使工作更出效果,但往往功效甚微,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仍未解决好。总结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众人智慧,再谋良策,定能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总结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学生学习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习惯。学校地处民族聚居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疏于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到八年级时,一部分男学生思想变化特别大,直接影响了学习态度,表现为: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求知欲望不强烈;上课学习不积极,不认真,自己不愿动脑筋;课堂作业照抄;不积极课下预习,不积极完成家庭作业。在语文活动中兴趣不大,不认真搜集资料。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学生厌学的典型表现。

  二、作文教学缺少计划性和指导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虽然每单元中都有写作活动,但有些综合性语文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学生缺少体验过程,导致写作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教师只根据单元主题练写或依某一篇课文仿写(或改写、续写等)一篇。这样的写作训练就缺少科学性和计划性。每学期应在开学初制订出学期写作训练计划。另一方面,由于平时的作文训练没有充分的指导,造成学生作文成功率不高,学生写作热情下降。个别学生迟交作文,甚至怕写作文,不交作文。作文批改是费力不讨好,老师花大力气详细地批改,学生却不认真看,收效甚微,后来尝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批改作文,把批改方法逐步通过批改练习教给学生,可多数学生还是不会批改,批改也不认真。作文批改走入了困境。

  三、阅读能力难以提高仍然是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学生依赖老师的思路和提出的问题被动的阅读,而主动在阅读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很差,在阅读中缺少思考的好习惯。在自读课上,指引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教师给出自读提纲及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时,学生好像心不在焉或者失去主心骨的样子。

  在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课外阅读中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差。更为可怕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是空白。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外书的意愿和习惯,许多学生想读课外书却没有条件读书。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注重学生兴趣,不讲究简洁,实用,不关注学情变化,只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学的太累。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评判。新课程更关注学生学的情况。在一堂课中,学生兴趣不浓,教学设计烦琐,也很实用,可学生感到节奏太快,学得累,这堂课的效果也是不好的。

  我的教学设计总是注重于思维的'训练和内容的深入理解,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考虑不多,恰恰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情,今后我应多在这方面下功夫,多请教。让学生有兴趣,学的轻松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多从调动学生兴趣,学得轻松,学习效果等方面考虑,学生会更有兴趣上课。教师不能只顾及自己不多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五、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够高。

  养成自觉地看课外书的习惯,能独立思考,有所得,有记读书心得的习惯,自觉积累增加自己的经典储备,有意识的运用语文的能力都远远不足。一大批学生不能坚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道路坎坷,还需要硬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提醒和督察。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本单元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写,代表了一个时刻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只是分子的.个人价值与情感归宿,在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时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来教学。现现谈谈我对本单元教学的感受: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文章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概括出,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古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一个高度。

  再次,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学生背诵文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时代性。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这一学期在紧张匆忙中结束了,期间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为使今后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学生与教材方面的问题做出总结,并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

  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爱心》一文中提问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众所周知,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在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已经不是教学重点,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又成为难题。所以,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我通过学习王法宝老师的教学反思,知道了备课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所以对每一节课一定要用“心”去设计,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层次不清、缺乏明确的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其次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学法指导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

  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二次备课很重要,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又是“灵光一现”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这样经过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这些在本周学习旅鼠之谜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极的图片,让学生对旅鼠有个直观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用了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几个问题都由集体智慧来归纳总结了。自定义动画生动地再现了旅鼠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

  收集的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异现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素材。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成功地运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来写其他动物的奇异现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口头表述不清晰;解读课文的思维不够开阔。如果让学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多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篇精读课文,本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旧知识。

  (1)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词是根基,根基不稳语文就不可能学习好,所以第二课时上课时,我以复习字词导入。

  (2)新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第四条中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课时,还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

  2.注重积累词语。

  学习语文贵在积累,而积累词语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词语才不会贫乏,而且会正确运用。本节课中,我通过四种方法让孩子们积累了十个词语。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静”、“犹豫”、“骤然间”、“歧视”。

  联系补充的图文资料理解“小儿麻痹症”、“残疾”。

  通过和“说笑”作对比理解“忧郁”。

  我还联系课文内容补充理解了“自卑”、“开朗”“自信”。

  3.注重说话训练。

  英子是个怎样的姑娘?

  后来英子变成什么样了?

  两次掌声,大家想对英子说什么?

  以此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得体。

  4.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三个学段对朗读都提出了一条相同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一课时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时要做到有感情。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理解词语;读出层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动物不适合当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对词语很敏感,读文本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看到的、听到的,从而融进文本,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教朗读方法。

  5.注重情感熏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声前);英子变化为她高兴;同学掌声激起关爱他人之情;英子变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鲜事例激起勇敢面对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总之,所有的注重都是为了落实课程的两条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永久的悔》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据现代学生娇骄并重,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聋生阅读量少,结合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感觉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运用了许多的成语,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字典和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成语,使其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本文的表达极其朴实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情而不在文,懂得了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感情流露的表达才是好文章。

  3、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要“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在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教学: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与指导,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诗人对词语的选用的分析,排比、对比手法与细节铺叙的写法的分析,更好的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从课堂实效来说,比较成功的方面有:

  1、朗读指导有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在课堂上朗读投入,有感染力为品味理解奠定了基础。

  2、学生对诗歌语言赏析与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准确,这也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比较重视赏析诗歌方法的指导。

  3、对于长诗的教学,教师选中了教学切入点,突出重点,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尤其能及时纠正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失误,及表达不准确的现象。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留下了遗憾。如: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的问题,“大堰河是一个的人,大堰河是一位的母亲”为学生设了个坎,如果合为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在品读环节,感知大堰河的形象时,很突然的出现了对诗歌9——11节所表达的特殊的感情的理解,这样破坏了教学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到一时思维转不过来。还有如果有时间把拓展延伸练习放在当堂处理,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学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过程,我们只有争取下次更好。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但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从此入手?仔细斟酌后,决定以探究“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趣味导入(谜语导入)—感知知识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为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有准备的课才上得有滋味。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自学,学生得知要上公开课,也预习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的解读不留痕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怀。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拟人句的分析与感悟,让学生体会了作者对大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为把握作者的情怀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写法,领会作者在分析对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从而表达喜爱之情。再次,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过对目前世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形势严峻,总结出本文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应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优]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2-14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2-15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2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2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31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3-02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反思04-21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19

八年级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3-13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09

在线咨询

[优]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课前作业导学,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帮助别人的`喜悦。而且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本次综合性活动容易实施,且是学生和家长乐意接受的内容,所以效果较好。同时我对新课程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了家庭,学生通过与家长交流,认识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是合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的一次有益尝试。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健康成长。很多同学以前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生活,现在他们已经开始洗碗、铺床、提水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着:“以前我以为父母挣钱供我上学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不顺心时我就发脾气,不上学,现在我真正认识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我应自己做事,好好学习,不让他们再为我操心。”可以看出同学们从生活上到思想上都受到了教育。有的父母在学生日记本上也写了几句话:“感谢老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体谅我们……”“孩子在家比以前懂事多了……”更可喜的是开学初打算辍学的郗宗祯同学的母亲亲自到学校为他交上了书钱,并且说为了孩子将来,无论如何也要让他读书。一次综合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教育了学生,感化了家长,真是一举多得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我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我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以往教学相比,八年级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分化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基础仍然要重视,尤其是字词积累;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写作方面应该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同时向中考靠近。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在摸索中前进,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

  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

  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以往教学模式,突破新天地。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叙述、描写与说明的区别,能够鉴别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说明要点,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得清楚明白。

  1、要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同学们可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体会中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在学完课文后,再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要把握说明文的各方面要求在各篇课文的显现。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馆》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在学习课文时,要各有侧重。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重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重温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学习说明方法;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体会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有侧重地学,能够使学习任务化整为零,便于把握知识。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2)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次地介绍故宫的。

  (3)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引用等。同学们不必死记这些说明方法的定义,只要细致体会每个类别中的一两个典型例子,就能心领神会了。例如: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③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④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

  3、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

  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了。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理清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应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了解以空间为序的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培养学生按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能力,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性,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一、 导入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看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故宫博物院的宏伟壮丽,建筑精美,有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 在文中画出故宫博物院特征的句子。

  (2) 根据课文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示意图。

  (3)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阅读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所以提出阅读要求。

  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括故宫的特征的语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下文对故宫建筑群的介绍就是围绕这几个特点来写的。

  画出故宫示意图,便于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故宫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并初步认识到课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2你有什么疑问?

  老师整合探究问题

  (1) 本文为什么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2) 本文为什么运用这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样运用这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设计意图: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主动质疑。老师整合学生的问题,给学生确定探究方向。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探究问题。

  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

  (1) 本文为什么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怎么写?

  (结论的结果:如果运用逻辑顺序,写故宫的特点则有主有次,选感兴趣的方面来详写,对故宫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如果运用时间顺序写,则写明清、解放后故宫的修建和维修,也不能全面认识)

  友情提醒:B如果用逻辑、时间、

  空间顺序,哪个好? 练笔《我们的学校》,注意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注意重点突出。

  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三结合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的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此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 、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 、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对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写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识的文章,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如果老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识?问题较浅而且范围很广,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他们在生物课上学的关于细胞学的知识,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还设计院一个辩论题:正方——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男女双方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争得面红耳赤,场面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一环节里,课文的一个难点: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轻松。

  虽然是按照课文内容把预计的知识点都贯穿完毕,但总感觉有少许的不踏实——挖掘得不够深入,之后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要走出文本,类化迁移,读以致用。这种“致用”,不只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去思考克隆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兴利除弊,还要立足语文,从写作学、阅读学的视角去吸取克隆技术的精神营养。这是语文课区别于生物课的分水岭,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远的界碑。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难道不类似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吗?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恋花》一词本是写离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登高望远的宏伟志向;柳永《凤栖梧》一词本是写痴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忠贞不渝的奋斗毅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本是写失恋后的落寞,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豁然开朗的成功喜悦。如此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王国维的榜样,运用“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学到家了,“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就算学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这么深层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术与我们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们会发现,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语文原来也是那么充满趣味,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通过认真吸取、理解,就可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了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积累词语。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光学知识上,但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科普文不单单要讲科学知识也要讲语言的形式。

  从文本来说,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不必专门做讲解。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语文不是科学常识课,上语文课要搞好:知识,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一、朗读中感知: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手段,我在教学《石榴》这课时,没有用繁琐的串问让学生被动地去回答,而是通过精当的提问,实物的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有层次、有形式、一遍一遍的朗读过程中感悟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的特征。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设计了几个简短、精当的提问,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个季节?石榴有什么特点?同时相机板书:春天,叶;夏天:花;秋天:果;接着又设计三个层次的读,第一次是学生的自渎,边读边想石榴叶、花、果的样子,有什么特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字读、自悟;第二次是让学生边听同学读,边看插图,视听结合,使学生对石榴的样子有形象、直观的感受;第三次是通过实物的演示,教师引谈,师生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二、表达中领悟:在学生通过多读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表达,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如课文中写花时有这么一段话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在教学这部分时,老师不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读中领悟,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双双小手如林般树起,有的同学说:小喇叭写出了花的形状。有的同学说:正鼓着劲在吹呢。讲花开得多,开得旺。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表演,同学用手做出了喇叭的形状,涨红了脸,摇摆着头,多么像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学生对这样形式的表达、领悟非常感兴趣,同时也让老师感受到孩子们在课堂上有一颗灵动的心。

  《石榴》一文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的第十一篇课文,在教学这一文时,正好是十月初石榴成熟上市的日子。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加上本班学生大部分长在城市,对石榴的感性认识还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读,空洞讲读,学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观察石榴,并让他们有可能的话把石榴带到教室里来。那天上课时,我调查了一下,说观察过石榴的有二十九个同学(全班五十人),还有五个学生把石榴带来了。我让这五个学生把带来的石榴放到讲桌上。

  五个石榴一字儿排开放在讲桌上,有的是青绿色的,有的是青中带黄,黄中带红的,有的一半红一半黄学生热情高涨,坐在位置上议论纷纷。于是我就因势利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说说你看到的石榴的颜色。我看到的石榴是黄里有点带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有点青有点红的。我看到的石榴是红色的,还有一个大口子哪!看到学生学得那么开心,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那么,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那么多的石榴长在树上时是怎么样的?它们像一个个胖娃娃挤在一起。它们有的笑歪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同学们说得都挺好,下面我们来读读作者是怎样写的.。由于学生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和体会,因此,很容易就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很好地把握了第三小节朗读时喜悦的基调。外形讲完,该说石榴的子儿了。我用刀打开最大的一个石榴,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学生忍不住叫出声来。我举起手中的两半石榴:谁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我觉得石榴子儿是淡红的。我觉得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为了鼓励同学们,也为了让每个同学都体验一下石榴的滋味,我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两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甜甜的,有点酸的,滑滑的,有股香味的到此,再讲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对有难度的字、词、句多角度辨析、练习;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能够用书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能够正确对待文中所流露的消极情绪;能够进行求疵阅读和比较阅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既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又不失时机的点拔和指导,使学生既有对课文深度的透彻领悟,又有广度的拓宽拓展,能够新旧联系,渗透迁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宣告结束,虽然力图使工作更出效果,但往往功效甚微,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仍未解决好。总结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集众人智慧,再谋良策,定能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总结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学生学习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习惯。学校地处民族聚居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习惯疏于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到八年级时,一部分男学生思想变化特别大,直接影响了学习态度,表现为: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求知欲望不强烈;上课学习不积极,不认真,自己不愿动脑筋;课堂作业照抄;不积极课下预习,不积极完成家庭作业。在语文活动中兴趣不大,不认真搜集资料。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学生厌学的典型表现。

  二、作文教学缺少计划性和指导性,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

  虽然每单元中都有写作活动,但有些综合性语文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学生缺少体验过程,导致写作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教师只根据单元主题练写或依某一篇课文仿写(或改写、续写等)一篇。这样的写作训练就缺少科学性和计划性。每学期应在开学初制订出学期写作训练计划。另一方面,由于平时的作文训练没有充分的指导,造成学生作文成功率不高,学生写作热情下降。个别学生迟交作文,甚至怕写作文,不交作文。作文批改是费力不讨好,老师花大力气详细地批改,学生却不认真看,收效甚微,后来尝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批改作文,把批改方法逐步通过批改练习教给学生,可多数学生还是不会批改,批改也不认真。作文批改走入了困境。

  三、阅读能力难以提高仍然是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学生依赖老师的思路和提出的问题被动的阅读,而主动在阅读中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很差,在阅读中缺少思考的好习惯。在自读课上,指引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教师给出自读提纲及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时,学生好像心不在焉或者失去主心骨的样子。

  在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在课外阅读中迁移和运用的能力差。更为可怕的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是空白。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外书的意愿和习惯,许多学生想读课外书却没有条件读书。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注重学生兴趣,不讲究简洁,实用,不关注学情变化,只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学的太累。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不好,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评判。新课程更关注学生学的情况。在一堂课中,学生兴趣不浓,教学设计烦琐,也很实用,可学生感到节奏太快,学得累,这堂课的效果也是不好的。

  我的教学设计总是注重于思维的'训练和内容的深入理解,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考虑不多,恰恰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情,今后我应多在这方面下功夫,多请教。让学生有兴趣,学的轻松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学生教师的课堂设计应多从调动学生兴趣,学得轻松,学习效果等方面考虑,学生会更有兴趣上课。教师不能只顾及自己不多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五、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够高。

  养成自觉地看课外书的习惯,能独立思考,有所得,有记读书心得的习惯,自觉积累增加自己的经典储备,有意识的运用语文的能力都远远不足。一大批学生不能坚持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素养的提高是道路坎坷,还需要硬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提醒和督察。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本单元以文言文的学习为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写,代表了一个时刻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只是分子的.个人价值与情感归宿,在学习本单元的文章时我采用了讨论的方法来教学。现现谈谈我对本单元教学的感受:

  首先,我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记叙文,作者借虚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陋室铭》和《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和节操的表白;《核舟记》介绍一件工艺品,内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又选有杜甫诗三首。

  其次,在教学中通过文章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概括出,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有的反映我国古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谈到知识分子处世立身的态度,有的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赞美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一个高度。

  再次,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学生背诵文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时代性。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1.运用分层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阶段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长评价;学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阶段主要由教师评价和学生推举代表来进行评价。

  2.运用分项评价的方式。可以分别对搜集查阅资料、口语交际、写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发现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强弱,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长补短,重点加强。

  3.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态度、行为表现尤其是情感态度的.变化和能力的提高。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这一学期在紧张匆忙中结束了,期间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为使今后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将学生与教材方面的问题做出总结,并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

  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爱心》一文中提问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众所周知,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在教学过程中识字教学已经不是教学重点,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又成为难题。所以,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我通过学习王法宝老师的教学反思,知道了备课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所以对每一节课一定要用“心”去设计,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导致课堂教学层次不清、缺乏明确的目标。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不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生的兴趣牵引,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是比较低的。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认真备课是关键。备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吃透课程标准、熟读教材、充分了解学生,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其次要考虑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要关注全体学生,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学法指导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

  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有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二次备课很重要,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又是“灵光一现”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这样经过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这些在本周学习旅鼠之谜时,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交流含“鼠“字的成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出示的旅鼠和北极的图片,让学生对旅鼠有个直观的了解,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也吸引了学生好奇的目光,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研读课文。

  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我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并采用了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多种评价方式,几个问题都由集体智慧来归纳总结了。自定义动画生动地再现了旅鼠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思考问题。

  收集的其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奇异现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素材。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能成功地运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来写其他动物的奇异现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口头表述不清晰;解读课文的思维不够开阔。如果让学生以“我是旅鼠”的身份来自我介绍,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趣味性,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敢说、多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掌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篇精读课文,本课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课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言简情浓,透过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词句,展现了两次“掌声”带给英子的内心变化过程。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和尊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引领学生从阅读出发,钻进文字的里面,透视到文字的背后蕴藏的情感,主动索取文字里的巨大财富,亲历情感体验。基于上述理念,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线索,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在教学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旧知识。

  (1)语文就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字词是根基,根基不稳语文就不可能学习好,所以第二课时上课时,我以复习字词导入。

  (2)新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第四条中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课时要做的事,但在第二课时,还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

  2.注重积累词语。

  学习语文贵在积累,而积累词语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词语才不会贫乏,而且会正确运用。本节课中,我通过四种方法让孩子们积累了十个词语。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静”、“犹豫”、“骤然间”、“歧视”。

  联系补充的图文资料理解“小儿麻痹症”、“残疾”。

  通过和“说笑”作对比理解“忧郁”。

  我还联系课文内容补充理解了“自卑”、“开朗”“自信”。

  3.注重说话训练。

  英子是个怎样的姑娘?

  后来英子变成什么样了?

  两次掌声,大家想对英子说什么?

  以此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得体。

  4.注重朗读训练。

  新课标三个学段对朗读都提出了一条相同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稍有不同的是,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一课时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第二课时要做到有感情。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理解词语;读出层次(例如第一自然段);以情激情(冷血动物不适合当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对词语很敏感,读文本会联系生活、联系自己、联系看到的、听到的,从而融进文本,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教朗读方法。

  5.注重情感熏陶。

  感同身受激起同情(第一段、掌声前);英子变化为她高兴;同学掌声激起关爱他人之情;英子变化激起感激之情;新鲜事例激起勇敢面对之情。这些美好的情感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

  总之,所有的注重都是为了落实课程的两条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永久的悔》是一篇现代记叙文。文章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回忆了过去的家庭生活,通过平凡小事来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根据现代学生娇骄并重,不懂生活的艰难,不理解父母苦心、缺乏爱心以及聋生阅读量少,结合本文的特点,我通过引、读、思、品、写六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感觉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运用了许多的成语,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字典和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成语,使其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本文的表达极其朴实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了本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情而不在文,懂得了自然流露的感情才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感情流露的表达才是好文章。

  3、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要“以情感人”,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父母的苦心,健全人格,懂得尽孝,懂得关爱他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在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教学: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与指导,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诗人对词语的选用的分析,排比、对比手法与细节铺叙的写法的分析,更好的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从课堂实效来说,比较成功的方面有:

  1、朗读指导有效,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在课堂上朗读投入,有感染力为品味理解奠定了基础。

  2、学生对诗歌语言赏析与人物形象的感知理解准确,这也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比较重视赏析诗歌方法的指导。

  3、对于长诗的教学,教师选中了教学切入点,突出重点,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评价及时到位,尤其能及时纠正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失误,及表达不准确的现象。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留下了遗憾。如: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的问题,“大堰河是一个的人,大堰河是一位的母亲”为学生设了个坎,如果合为一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在品读环节,感知大堰河的形象时,很突然的出现了对诗歌9——11节所表达的特殊的感情的理解,这样破坏了教学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到一时思维转不过来。还有如果有时间把拓展延伸练习放在当堂处理,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学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过程,我们只有争取下次更好。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但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否可以从此入手?仔细斟酌后,决定以探究“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趣味导入(谜语导入)—感知知识性—品味形象性—感受抒情性—把握主旨”为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有准备的课才上得有滋味。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自学,学生得知要上公开课,也预习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的解读不留痕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怀。首先,在品味形象性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拟人句的分析与感悟,让学生体会了作者对大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为把握作者的情怀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写法,领会作者在分析对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从而表达喜爱之情。再次,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过对目前世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形势严峻,总结出本文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应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