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2 20:44: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

  新学期开始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进入了《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给学生和老师勾勒出一个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选修内容按不同的主题来区分的,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硬记历史,而是希望他们能对中国小说自古至今的历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国小说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认识社会与人物的个人命运。

  下面综合本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分别叙述如下:

  程俊飞老师从“抓住文本,多多解读”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本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陈丽璇老师则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原则着眼,分别是

  原则、语文属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林美灿老师从“祥林嫂”的小说教学反思当前的“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探讨人物悲剧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进修教学反思

  陈丹老师从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终身学习”不再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龚建花老师从单元教学的重点,反思了解3月份对小说教学的方向,第一单元为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是小说在技巧,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上的独到之处,第三单元是了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陈爱琼、蔡礼聪、柯丽霞老师则从对《中国小说欣赏》整个选修模块的认识谈3月份的教学反思。

  总之,在3月份的教学中,全体备课组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具体地分析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的特点,整个的教学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及是教学生学。”的方向进行教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2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随着凛凛寒冬的到来,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里有着几分充实,几多感慨……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305、1306两个班的语文。一期来,我对自己的的工作未曾有丝毫的懈怠,也因此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教师平时不认真学习,教学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我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认真备课、辅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善学才能善德,善德才能善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认真撰写教学论文。作为新老师,我积极参加科组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紧抓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有关教学录像,尽可能地扩展自身学习的空间;另外,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作,较熟练地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基本技能。

  三、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力创佳绩

  我组语文教师立足新课改,瞄准高考,一起仔细研究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精神及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并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和教学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在学习和教学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热情主动听老教师的优秀课,并谦虚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期来,我没缺过一次教研活动,听课37节,勤写听课记录和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到玉林师范学院进行培训,到平南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收获了很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四、重基础、激兴趣、上活每堂语文课

  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把每堂课上活。一期下来,我所教班级的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年级举办的20xx届书法比赛和《弟子规》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比赛前期,还通过扑克牌pk背诵比赛,在班内掀起背诵的热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获得较大提高,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将在下一学期工作中,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乘风破浪、勇于开拓,争取更佳成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3

  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论辩类散文。篇幅虽然不长,但其文言知识丰富,人文意蕴深厚,论证说理透彻,行文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课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的文言知识得以充实,论辩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对其人文意蕴的挖掘及现实意义的引导还很欠缺,即没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的价值。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的问题有待解决:一、课堂上诵读声太少了。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也知道这样做是有悖于语文特点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舍弃了朗读的环节。例如,在课堂上教学预设没有充分做好,学生的反应没有达到预期,那就需要延长时间,而卧惯用的就是把朗读舍弃。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二、“文”与“言”的关系该如何来处理。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们安排了两个课时。当然,要完成这两节课的内容,前提是学生对这篇课文充分预习,所以,当学生预习不到位的时候,我就把重点放在了字词的解释上。因为我个人就认为字词必须讲解,而文意及文章采用的手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在一节课的结尾,我对与挖掘它的现实意义几乎为舍弃。对于此,我还要继续学习及调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4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1班和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1班是理科实验班,6班是理科普通班。虽然两个班的层次不太一样,但在语文学习方面,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语文兴趣偏低,信心不足。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教有耐心,教有定法”的原则,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欲望着手,坚守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坚持“每课能得、每课必得”。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

  回顾半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感慨多多,收获多多,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传统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教学过程,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重视文言文教学。

  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把学习重点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指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庄子》的学习,帮助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强调对古诗文名篇的记诵,补充有关文言知识,巩固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基础,并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四.及时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我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高考热身、小作文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并且可以据此随时调整教学。

  五.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本学期,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评比。推荐学生阅读《名著导读》和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帮助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和素质,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每周,我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并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反思。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这些方面多加改进。

  1.在课堂上还要要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

  2.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能力。

  4.和学生多进行交流,特别是给学生强调一种意识,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要多读多记多写,切莫想一口吃个胖子。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完善我的教学工作。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5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试卷出得如何呢?学生考得怎样呢?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抽样分析,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这次考试的整体结果,却多少是让人有些吃惊的。

  从试卷涉及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围绕新的高考说明来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方面,注意到了各个知识点的涉及:语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识的应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纲的说明。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试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实际性。这份试卷主要从可操作的实际上做文章。

  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课本的教学反馈,两篇课内阅读取材《逍遥游》和《项脊轩志》,考查点侧重文中有思想内涵和有语言表现力的字词句的理解。

  2、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我们曾经选用的试题,但结合了课内文言知识的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现代文阅读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体会和把握,重视语感的考察,重视文章的整体理解。

  4、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牵挂”,注重细节描写,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重记忆不重思考。默写中主要问题是背诵不足,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得分不高,反映了许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偏于记忆、重复、巩固,而如何联系语言环境分析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等方面相对薄弱。

  2、基础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表述上。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可错误率高。阅读题的文字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都有较多学生错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标点混乱,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不扎实。

  3、作文不够具体,没有写出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牵挂”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完全可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辞藻,搬弄陈词,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计划

  根据这次考试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现状,拟订了以下几点教学计划: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课内的文章而放弃对课本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思想观点等,该记忆的要记忆,该借鉴的要借鉴。

  3、夯实基础。在生字词的积累,课文的朗读,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以及书写等方面加强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要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语文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去学习和训练。

  5、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除了督促学生熟读记诵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课内外的联系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定有成效。

  6、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一篇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广闻博览,多读多吸收一点。利用语文拓展课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随时指点阅读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收一举多得之功效。

  7、加强作文训练。还应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经常进行个别指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6

  今天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两段,在了解了组要战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事迹的基础上,对联纵的失败也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过鄙人在这并不想多费一点周折,我大概概括几点:用人失当、战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刘老师问我们目前有什么想法,我有所思却不知何以言明,周围的同学被一个个叫起,道着大同小异的看法。我不问自答:“要做到绝对信任这是不可能的事,当他们在联合攻打秦国时一定会量着打败秦国以后自己怎样才能吃掉这个大肥肉。”

  当时心里还有别的话,不过不善言语,所以作罢了。

  先说说看灭秦失败的见解吧,以鄙人对战国时期各国的恩怨模糊的记忆,和个别诸侯国主上的失策,可以断定“合纵缔交”的战略是终归失败的。若不是齐人私下撤军,亦不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失败退场;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函谷关)”;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于“从散约败”!说到底,“从散约败”的原因仅说是私心作怪导致的也不足为过。

  我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六国灭秦以胜利而告终,结果又会如何?在那时候,秦国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谓地大物博。这块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来者会怎样对待它,我们可想而知!必定是强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丝毫不拥丝毫。战国时弱小者如中山国、卫国和楚国等,这些小国命中注定被欺负,不论孰胜孰败。如齐国和赵国,这类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无疑是获利最多的。当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自己以后,固然走秦国的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假设齐、赵中一国举兵天下,而各诸侯国又恐惧,又“会盟而谋弱‘齐(或赵)’”,我想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国那样是哪里了。毕竟两家都在亡秦的时候占据了肥饶之地。因此,统一天下者要么是齐国,要么是赵国了。

  回到史实中来,在“从散约败”以后,各国居然“争割地而赂秦”,简直可笑之极!难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慢性自杀的行为吗?我想并非如此。毕竟缔虽败,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这是不行的,我想问题出在诸侯国的君王身上。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国土和人民考虑在内。

  不论是谁统一天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和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循环法则。

  以上就是《过秦论》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7

  《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有六个意象,分别是“风”“天”“猿啸”“渚”“沙”“归鸟”,意象的特点是“急”“高”“哀”“清”“白”“飞回”,《登高》教学反思。其它意象和特点以及构成的氛围都好理解,但“渚清”“沙白”绝对是一个难点。

  如何理解呢?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同时兼顾整个意境的总特点。

  “渚”是水中陆地,“沙”是水中沙石。如何理解“清”和“白”呢?

  从色调出发:二者皆是冷色调。

  从联想出发: 暮秋时节,水中的小块陆地上能有什么景色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飘飘,随风而舞,教学反思《《登高》教学反思》。蒿草满地,枝败叶衰,随风而动,迎面扑来的满是萧瑟和衰败。所以“清”应该是“凄清”“凄凉”。

  暮秋时节,江水寒彻,水中的沙石或出水或不出水,同样寒凉无比,沙石白的透彻,冷的凄凉。一石一粒无不折射着丝丝的寒凉清冷之意。触类旁通,发挥想象,深秋,月色洒在地面上,有“天街月色凉如水”的诗句,这时月色也是白色的,同样传达出“清冷”之意。所以“白”是“凄清”“清冷”。

  清冷 ,是符合整体画面意境的。

  律诗和绝句是浓缩的'精华,我们解读诗歌是追求和作者有更多的交集,而细读文本,发挥合理的想象就是一把钥匙。

  这样的尝试是有效的,应该坚持。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8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9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

  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很有见地。

  这篇散文,文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和复杂的情感,成了这一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强了朗读的分量。在分析语言时,我着重围绕一个“恨”字设疑,较好地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讨时,我不但组织、参与,而且结合文本描写的历史事实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

  实践经验一再证明:要想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重要,选材更重要。语文课本里面的文本,文学性应该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学性不强,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别说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爱教。看来,喜欢是硬道理;要喜欢,就得有魅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0

  1.高二语文《老人与海》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感受小说主人公的“硬汉精神”。

  2、学习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以语言、心理描写为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人物独白与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当堂习作,练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心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请学生就自己的课前了解,谈谈对海明威的认识。

  (对海明威的生平或他的创作特点,就你印象最深的一点谈谈感受)

  2、请学生简单复述《老人与海》的主要情节。(放图片)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为了帮助大家回忆,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3、明确选文情节:四次遇鲨

  (课文中节选的是哪部分情节?一共几次?)

  4、分析人物:

  1)明确情节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四次遇鲨的情节是否重复单调?不重复,因为老人每次遇鲨的情况不同,体力工具等都不一样。

  那么作者详细交代这些情节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帮助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通过比较老人每次遇鲨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从内容上看,在四次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四人讨论,可针对其中两次进行比较,也可全部比较。

  武器、信心、对鱼的珍视程度——身为渔夫的存在价值)

  3)总结:

  (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活动、语言——内心独白,刻画了一个勇敢坚毅面对失败依然不屈不挠的老人)

  5、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除了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人自己的心理与内心独白外,还描写了什么?鲨鱼、环境

  有什么作用?衬托人物在孤独无依的处境下依然坚持抗争的坚韧意志。

  虽然主人公一直和鱼搏斗,但小说的题目不是“老人与鱼”而是“老人与海”,为什么?比起鱼,“海”更可怕、强大,而个体的人非常微小,面对无法抗衡的强大力量老人仍以其微弱的力量对抗,更能显示其硬汉形象的悲壮性,更有震撼力)

  6、复习人物描写的多种手法:

  7、教师给出图画,请学生发挥想象,用100字左右描写画面,突出人物形象。

  2.高二语文《老人与海》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参看注释。

  二、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主旨

  1、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评注。读后填表。

  回合鲨鱼种类、数量使用武器较量结果老人状态鲨鱼大马林鱼。

  第一回合一条巨大的鲭鲨鱼叉绳子头脑清醒决心坚强死定残缺不全少40磅肉。

  第二回合两条星鲨刀子绑在桨把上好好休息,攒些力气,手痛,肩痛,手淌血死了被吹掉1/4竟是好肉。

  第三回合一条犁头鲨刀子绑在桨把上把手泡在水里沉水。

  第四回合两条星鲨短棍脊背靠在船艄,身体疼痛、僵硬、寒冷一条逃走,一条滑进水里半个身子被咬烂,剩下半条鱼。

  第五回合成群结队

  的星鲨棍棒、舵把、桨把喘不过气来,嘴里有铜腥气一个接着一个扑上来残骸。

  2、交流问题。

  ①在与鲨鱼的一次次搏斗中,老人的精神与身体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和冲击,而自己经过艰辛努力获得的收获最终一无所有。桑迪亚戈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来衡量?

  坚强、勇敢、无畏地面对痛苦的硬汉子的形象。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②描写鲨鱼的特征有何作用?

  反衬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师补充:何为反衬,借助于对立面之强来烘托主体性格之强。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小说中,不少地方都极力描写鲨鱼的勇猛、凶狠,从而衬托出老人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③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总结

  题目是《老人与海》,而表明上,小说是写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经历,但实际上,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老人桑地亚哥就是“硬汉子”的代表,大海则是生命旅途的象征,鲨鱼则是我们行走中的“强物”,厄运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所阻挠,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

  生活中,能压倒一切的不算是强者,不被一切所压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你应当首先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充实自我,以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将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懈努力,以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3.高二语文《老人与海》教学反思

  课前仔细读了读教材,我们集体备课组也经过了仔细的讨论,因此准备是充分的,但是,事与愿违的时刻总是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今天的课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习学生自学了生字词,课堂中先检查了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表现就不积极,除了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其他学生纹丝不动。但是教学任务在几个学生的配合下还算完成的。接着,找出文中描写老人和海鸥关系的一句话,这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学生坐在座位动眼不动手,在我的几番催促下他们才勉强拿起了笔,但是我也看出来了,他们只是在画句子而已,画的并不太准确。

  今天上的是第一节课,是学生精神最为充沛的时刻,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呢?我有点不太明白,但是课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于是我继续投入课堂中。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学课文中的老人对海鸥像亲人的部分,让学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片段,然后写下自己的体会。由于我在布置任务前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此时学生的表现还算积极。

  学生自学了大概15分钟,开始交流学习的时候,课堂又出现了沉闷的气氛。这课啊,真够压抑的!我的情绪在几番打击下,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幸好,没过多长时间就下课了。

  课间我调整了情绪然后精神饱满开始上第二堂课。第二堂课的时候,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回答问题的,并不是心甘情愿主动举手。

  课后我想是不是我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课堂中学生能踊跃发言。不过换种思维想想,学生既然会谈了,读懂了,老师又有何用呢?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口若悬河只是我的善良愿望,本就不善言辞的农村学生,既然不会说,那就让他们写,我们也不该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滔滔不绝,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外交家,能够与他人顺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作家,他们能用语言表达日常需要表达的就可以了。读书本就有一种意境。

  不可言传,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允许这样的意境的存在呢?身为老师,有的时候真觉得悲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1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一、备学生:

  任教现在的两个班级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二、备教材

  本学期我们将要完成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教材的目标:

  1、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三、备自己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思考:

  1、 教学内容要能体现主体需要,能激发主体兴趣

  备课时要勤思考,多动脑。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选择他们的学习兴奋点。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有利情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重难点知识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加以呈现。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努力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2、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我们的学生更为重要。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建立成功目标。 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例如 :默写满分的学生、背书最积极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最快的学生、进步明显的学生、书写认真的学生、作文完成好的学生等等。还有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 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还要继续探究。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2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林黛玉进贾府》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这回主要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实写或虚写,都有了简要的轮廓。篇幅相对有点长,但层次鲜明,语言优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经比较突出的显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课文是出现在高二的教材,现在让高一的学生学,相信会有一些难度。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让高一学生学习是有好处的,借此机会接触《红楼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这部大部头。

  上此课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电视连续剧和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记得了05届教授此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让他们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但后来我发现,观看电视剧,学生对人物形象较为关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电视剧后,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在介绍完作家、时代背景及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后,就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引导学生点评林黛玉,从“众人的眼里”、“凤姐的眼里”、“宝玉的眼里”,从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进行点评,并且告诉学生: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如宝玉眼里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时,我还插入了脂砚斋的评语:“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贾宝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别人对宝玉的'评价、两首《西江月》的判词以及黛玉眼中的宝玉来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为了进一步理解贾府中的人物,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和笑,从人物的哭和笑当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视贾府的环境。并且让学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踪,和林黛玉一起细心观察贾府,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还布置了练笔,让学生写“我眼中的黛玉”,在写之前,我先读了“网友之黛玉”和“专家之黛玉”。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本课也旨在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授完课后,我开玩笑似的问学生:学完这课,有没有激起你们一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呢?文科班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但理科班的同学则表示兴趣不大,看来,文理科班的教学应有所区别才行。

  本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还有课时严重超时,原计划用四课时教学的,最后用了六课时,这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来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结果有可能反倒让学生厌烦,估计理科班的情况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依然是我今后教学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3

  第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谓的路线图应该是由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节点构成。“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理清这个路线图对于把握本段的内容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任何阅读的过程中,“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应该是第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去“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进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示宁荣街与贾府的繁华富庶。这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平铺直叙,往往会运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现。比如“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便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衬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初步展示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和几个重要人物,特别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而第一段有句话非常关键,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点原因,一是寄人篱下的特殊心理状态,二是她印象中与亲眼所见贾府的与众不同给她的心理压力,三是她的性格特点。而性格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与她相同处境的薛宝钗并不会这样,刘姥姥也不会这样。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点,就得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为只是怕人耻笑,这应该说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能忽略的,虽是高一学生,但因为是农场的孩子,自觉性不高,所以对《红楼梦》的内容梗概、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德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一环节我交给已经读过《红楼梦》的同学完成,效果比我自己讲要好,能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我觉得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力求少用图片,课后再播放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又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在课上,又以为语文功底不错的同学提出了这一问题,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我成此时提示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时注意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细节”,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3、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狡诈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 “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从这些词中,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叹服。

  再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在学生点评时,已有学生点评出王熙凤夸黛玉其实是为了讨好贾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语言的妙处,让学生重点注意在场的人物,让学生思考“这段话,使谁欢心?使谁感到温暖?使谁感到愉悦?使谁觉得内心平衡?”在学生有了一定体会后,让学生明白 假如让王熙凤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词来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则陷入“一味浮词套语”既平庸又没有什么表达效果。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笔,随手写出,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却有着如此神奇的表达效果:既夸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没有冷落了在场的相关人员。既表现了她逢迎、周到、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又契合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身份。只有曹雪芹这位大师才能写出这独一无二的王熙凤。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4、需要改进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效。

  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科学。可以把重点放在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夸黛玉的语言部分,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在涵咏品味语言上,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语文味”更浓厚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4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5

  本期,我担任高二587班和58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很忙碌,也很充实。不知不觉,这一期又接近尾声,回顾起来,收获不少,也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小结如下:

  一、合作互赢,努力做好教学、教研工作

  本学期,我们仍然承接高一的语文教学经验,按教师人数将一期教案与导学案的撰写任务分工到个人,然后通过教研方式交流探讨,力争写出较为合适的导学案。我在拿到教案与导学案后,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认真研读课文,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案与导学案,力争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因为587班是创新班,589班是青苗班,他们是高二最为优秀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比一般班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下列几点:努力备好每一堂课,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将作业反馈给学生,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注重系统性与阶段性的'融合互通,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承。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针对优秀学生吃不饱的情况,适当增加课外知识,增补课外阅读。同时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以及自己的教学得与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兴趣和语文水平。其实,不断总结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平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与分享,听课交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知识不断更新,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如果不注重学习,很可能就会被社会的进步淘汰。本期,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学校特点分给每位教师一本书。我选的是《如何形成教学风格》,里面有很多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对我启发很大。例如:语文的教学教学,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教材的价值与师生教学行为怎样才能实现限度地教学价值,就很能引起我的思考与钻研。为此,我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论文《追问反思与教学风格的形成》。另外,暑假的时候,我听了来自湖北和广东等地的几位名优老师的报告,印象比较深刻的两场报告是《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和《寻找教师的幸福密码》,颇受教益。通过这些手段,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三、参与作文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高考离不开作文,作文不但没有减少,占的比重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我会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为此,我曾两次让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两次大赛中,有多人次获得全国二三等奖。例如思颖同学获得“为先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和湖南省一等奖;楚楚同学和美霞同学分别获得“神笔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讲评作文时注重实践,归纳出学生作文的弊病,并用本班或同龄人的作文比较阅读,扬长避短,知彼知己。通过这些激励机制与有效措施,学生的作文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自己本身也喜欢阅读喜欢写作,也不断励志,本人的作品也多次获奖,入选多本文集。这对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激励作用。

  四、宽严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两个班虽然生源不错,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自觉,可是,人是有惰性的,他们也不例外。有一部分同学尤其是青苗班的部分同学,有许多不良习惯,例如:背书只背在口上,转背便忘记;导学案发下来不到一天便丢了,找都找不着;作业赶任务,甚至抄答案;回答问题不深入思考,浮于表面,抓不着重点,落不到实处等等。因此,在本期刚开始,我便给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背书必须先理解,导学案整理成册,不定期检查,作业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提醒,个别辅导、谈话,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了解答题的方式方法,思考问题时如何更深入更透彻,答题更到位。总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该严厉的时候必须严厉。但一个人的弦不可能总是紧绷着,也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在平时,对待学生我一向温和宽厚,笑脸迎人。

  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只能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教师,是学生前行的引领者。因此,在前进的路上,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工作不管有多么繁琐,都来不得马虎。“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期结束了,下期又在前方挥动着双手,等着我再次扬起风帆,继续前行。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05-17

高二语文优秀教学反思02-17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11-17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02-03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02-23

高二语文上《祝福》教学反思08-13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15篇)08-01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04-14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3篇)06-19

在线咨询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

  新学期开始后,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进入了《中国小说欣赏》的选修模块,中国小说欣赏这个模块给学生和老师勾勒出一个中国小说的大致模样,选修内容按不同的主题来区分的,当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硬记历史,而是希望他们能对中国小说自古至今的历史有所了解,掌握中国小说的主要特征,熟悉小说中的人物及其性格特征,认识社会与人物的个人命运。

  下面综合本备课组的全体成员分别叙述如下:

  程俊飞老师从“抓住文本,多多解读”入手,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本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陈丽璇老师则从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原则着眼,分别是

  原则、语文属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林美灿老师从“祥林嫂”的小说教学反思当前的“中国小说欣赏”教学,探讨人物悲剧社会环境,人物形象等角度入手,进修教学反思

  陈丹老师从新教材对教师的要求角度,反思了“终身学习”不再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每位教师的要求。

  龚建花老师从单元教学的重点,反思了解3月份对小说教学的方向,第一单元为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形象分析,第二单元是小说在技巧,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上的独到之处,第三单元是了解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

  陈爱琼、蔡礼聪、柯丽霞老师则从对《中国小说欣赏》整个选修模块的认识谈3月份的教学反思。

  总之,在3月份的教学中,全体备课组充分地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具体地分析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的特点,整个的教学思路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及是教学生学。”的方向进行教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2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随着凛凛寒冬的到来,即将接近尾声,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心里有着几分充实,几多感慨……本学期,我任教高二1305、1306两个班的语文。一期来,我对自己的的工作未曾有丝毫的懈怠,也因此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教师平时不认真学习,教学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我积极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认真备课、辅导,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善学才能善德,善德才能善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认真撰写教学论文。作为新老师,我积极参加科组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二、紧抓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在教研上观看有关教学录像,尽可能地扩展自身学习的空间;另外,为了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我积极参加课件的学习和制作,较熟练地掌握了幻灯片制作的基本技能。

  三、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力创佳绩

  我组语文教师立足新课改,瞄准高考,一起仔细研究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和精神及高考考纲、考试说明,并以此作为我们平时学习和教学的准绳,重点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在学习和教学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热情主动听老教师的优秀课,并谦虚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取经,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一期来,我没缺过一次教研活动,听课37节,勤写听课记录和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到玉林师范学院进行培训,到平南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跟岗学习,收获了很多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四、重基础、激兴趣、上活每堂语文课

  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得,把每堂课上活。一期下来,我所教班级的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年级举办的20xx届书法比赛和《弟子规》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我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在比赛前期,还通过扑克牌pk背诵比赛,在班内掀起背诵的热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获得较大提高,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将在下一学期工作中,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乘风破浪、勇于开拓,争取更佳成绩!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3

  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论辩类散文。篇幅虽然不长,但其文言知识丰富,人文意蕴深厚,论证说理透彻,行文思路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课导学案的设计,学生的文言知识得以充实,论辩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对其人文意蕴的挖掘及现实意义的引导还很欠缺,即没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的价值。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的问题有待解决:一、课堂上诵读声太少了。曾经有人批评过,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课堂上居然没有读书声。我也知道这样做是有悖于语文特点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某些原因而舍弃了朗读的环节。例如,在课堂上教学预设没有充分做好,学生的反应没有达到预期,那就需要延长时间,而卧惯用的就是把朗读舍弃。当然,如何让诵读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二、“文”与“言”的关系该如何来处理。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们安排了两个课时。当然,要完成这两节课的内容,前提是学生对这篇课文充分预习,所以,当学生预习不到位的时候,我就把重点放在了字词的解释上。因为我个人就认为字词必须讲解,而文意及文章采用的手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在一节课的结尾,我对与挖掘它的现实意义几乎为舍弃。对于此,我还要继续学习及调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4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年级1班和6班的语文教学工作。1班是理科实验班,6班是理科普通班。虽然两个班的层次不太一样,但在语文学习方面,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语文兴趣偏低,信心不足。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教有耐心,教有定法”的原则,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拓展常规教学思路。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和欲望着手,坚守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坚持“每课能得、每课必得”。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

  回顾半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感慨多多,收获多多,现将教学方面的体会和工作总结如下。

  一.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开学初,我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与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以此为据我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既考虑到教材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充分备好符合学生水平的课。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传统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教学过程,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重视文言文教学。

  重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把学习重点放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强学生文化功底之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指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庄子》的学习,帮助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强调对古诗文名篇的记诵,补充有关文言知识,巩固文言文阅读的知识基础,并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四.及时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每篇课文教学结束后我都根据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布置作业。作业有字词抄写、课后拓展、高考热身、小作文等形式。对作业的批改我一直坚持。全批全改才能对学生知识落实情况有更好掌握,并且可以据此随时调整教学。

  五.利用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本学期,我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只要有征文比赛我就让全班学生都写,再挑选出优秀的作文进行评比。推荐学生阅读《名著导读》和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帮助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课外阅读活动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和素质,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积极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每周,我准时参加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研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听课、评课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一至二节,并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七.教学反思。

  回首这一学期,我收获的相当多。但是,我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等。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在以下这些方面多加改进。

  1.在课堂上还要要更加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想多说多练。

  2.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和理解能力。

  4.和学生多进行交流,特别是给学生强调一种意识,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要多读多记多写,切莫想一口吃个胖子。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完善我的教学工作。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5

  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试卷出得如何呢?学生考得怎样呢?通过对学生考试情况的抽样分析,结果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的,又似乎是意料之外的。但这次考试的整体结果,却多少是让人有些吃惊的。

  从试卷涉及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紧紧围绕新的高考说明来命题。语文基础知识及应用方面,注意到了各个知识点的涉及:语音、病句、以及文言知识的应用,都符合新的高考大纲的说明。主要考查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程度,特别是在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是试题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实际性。这份试卷主要从可操作的实际上做文章。

  一、试卷分析本次期中考试试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注重课本的教学反馈,两篇课内阅读取材《逍遥游》和《项脊轩志》,考查点侧重文中有思想内涵和有语言表现力的字词句的理解。

  2、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我们曾经选用的试题,但结合了课内文言知识的考查,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3、现代文阅读仍然是突出能力考察,重视文章内在情感的体会和把握,重视语感的考察,重视文章的整体理解。

  4、写作能力的考查,作文为命题作文,题目是“牵挂”,注重细节描写,学生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言文重记忆不重思考。默写中主要问题是背诵不足,以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得分不高,反映了许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偏于记忆、重复、巩固,而如何联系语言环境分析进行思考,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等方面相对薄弱。

  2、基础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积累和语言表述上。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全是常用词语,可错误率高。阅读题的文字表达,作文的语言表达,都有较多学生错字多、病句多、词汇贫乏,标点混乱,反映了语文基本功的不扎实。

  3、作文不够具体,没有写出自己真切独特的感受。“牵挂”是一个有话可说的题目,完全可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遗憾的是许多学生不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感受,而是堆砌辞藻,搬弄陈词,甚至套搬作文。

  三、反思和计划

  根据这次考试反映出的主要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现状,拟订了以下几点教学计划: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本次考试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方面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加强语文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它的基础在于有厚实的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生活和思想的积累等等。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不考课内的文章而放弃对课本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教材的学习,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思想观点等,该记忆的要记忆,该借鉴的要借鉴。

  3、夯实基础。在生字词的积累,课文的朗读,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以及书写等方面加强训练,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要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语文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要在各科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去学习和训练。

  5、文言文教学上,古诗文名句的积累,除了督促学生熟读记诵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外的短小精悍的好文章。在课内外的联系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相信坚持下去,定有成效。

  6、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一篇文章,相关的知识背景越丰富,文章越容易理解。因此要努力引导学生广闻博览,多读多吸收一点。利用语文拓展课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随时指点阅读方法,以收更好的效果。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以收一举多得之功效。

  7、加强作文训练。还应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一周一大作,一周一小作,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经常进行个别指导。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6

  今天学习了《过秦论》的前两段,在了解了组要战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事迹的基础上,对联纵的失败也有了初步判断能力。不过鄙人在这并不想多费一点周折,我大概概括几点:用人失当、战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刘老师问我们目前有什么想法,我有所思却不知何以言明,周围的同学被一个个叫起,道着大同小异的看法。我不问自答:“要做到绝对信任这是不可能的事,当他们在联合攻打秦国时一定会量着打败秦国以后自己怎样才能吃掉这个大肥肉。”

  当时心里还有别的话,不过不善言语,所以作罢了。

  先说说看灭秦失败的见解吧,以鄙人对战国时期各国的恩怨模糊的记忆,和个别诸侯国主上的失策,可以断定“合纵缔交”的战略是终归失败的。若不是齐人私下撤军,亦不至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失败退场;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于“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函谷关)”;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于“从散约败”!说到底,“从散约败”的原因仅说是私心作怪导致的也不足为过。

  我大胆做一个假设:假设六国灭秦以胜利而告终,结果又会如何?在那时候,秦国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谓地大物博。这块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来者会怎样对待它,我们可想而知!必定是强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丝毫不拥丝毫。战国时弱小者如中山国、卫国和楚国等,这些小国命中注定被欺负,不论孰胜孰败。如齐国和赵国,这类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无疑是获利最多的。当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壮大自己以后,固然走秦国的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假设齐、赵中一国举兵天下,而各诸侯国又恐惧,又“会盟而谋弱‘齐(或赵)’”,我想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国那样是哪里了。毕竟两家都在亡秦的时候占据了肥饶之地。因此,统一天下者要么是齐国,要么是赵国了。

  回到史实中来,在“从散约败”以后,各国居然“争割地而赂秦”,简直可笑之极!难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这是丧权辱国、慢性自杀的行为吗?我想并非如此。毕竟缔虽败,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这是不行的,我想问题出在诸侯国的君王身上。他们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国土和人民考虑在内。

  不论是谁统一天下,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进和发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史的循环法则。

  以上就是《过秦论》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7

  《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有六个意象,分别是“风”“天”“猿啸”“渚”“沙”“归鸟”,意象的特点是“急”“高”“哀”“清”“白”“飞回”,《登高》教学反思。其它意象和特点以及构成的氛围都好理解,但“渚清”“沙白”绝对是一个难点。

  如何理解呢?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同时兼顾整个意境的总特点。

  “渚”是水中陆地,“沙”是水中沙石。如何理解“清”和“白”呢?

  从色调出发:二者皆是冷色调。

  从联想出发: 暮秋时节,水中的小块陆地上能有什么景色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飘飘,随风而舞,教学反思《《登高》教学反思》。蒿草满地,枝败叶衰,随风而动,迎面扑来的满是萧瑟和衰败。所以“清”应该是“凄清”“凄凉”。

  暮秋时节,江水寒彻,水中的沙石或出水或不出水,同样寒凉无比,沙石白的透彻,冷的凄凉。一石一粒无不折射着丝丝的寒凉清冷之意。触类旁通,发挥想象,深秋,月色洒在地面上,有“天街月色凉如水”的诗句,这时月色也是白色的,同样传达出“清冷”之意。所以“白”是“凄清”“清冷”。

  清冷 ,是符合整体画面意境的。

  律诗和绝句是浓缩的'精华,我们解读诗歌是追求和作者有更多的交集,而细读文本,发挥合理的想象就是一把钥匙。

  这样的尝试是有效的,应该坚持。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8

  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各式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怎么改,基本的几个理念,语文教师是应该具有的:

  一、语文课堂要有趣味性;

  二、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

  三、要以学生为主体。

  基于上述观点,对人教版必修二中的《孔雀东南飞》这篇经典的篇目做了如下设计: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给出一些基础的讨论话题,各组同学根据兴趣来选取(或者自己命题),并展开讨论研究。在讨论的基础上,下节课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研究的成果。

  于是,自己根据“积累整合”“阅读鉴赏”中的新课标理念选择列出了如下问题:

  一、悲剧产生的原因。

  二、刘兰芝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四、本文文学常识归纳分析。

  五、本文写作手法分析。

  在学生自己的分析提议下,后来又列出两个待研究的问题:

  一、文章结尾感情色彩、行文特点之比较分析。

  二、同样性格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社会,会有怎样的结局?

  各组同学开始当堂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并展开讨论。教师此时适当地加以点拨、指导。

  下一节课,各组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积极、踊跃地向大家汇报。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组的成果展示。他们的幻灯片比较简单,只有一张,但内容应该是最好也是最充分的。他们系统而又深邃的思维,严谨的论述令我大为惊喜,他们研究的话题是悲剧产生的原因,发言归纳如下:1、门第观念 2、儒家文化 3、人物性格 4、多年无子 5、“恋子情节”。

  第一组的一个同学具体阐释道:故事发生在汉末,当时的家族、门第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是比较大了,这为焦母休兰芝埋下了祸起之根,同时也为后文刘兄逼迫兰芝再嫁做了“门第上”的铺垫;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一些礼法观念渐行渐深,“长兄为父”等观念的影响也为悲剧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还有人物性格的关系,兰芝的聪明而又刚强的性格,婆婆那让普通人不可理解的性格,焦仲卿勇于反抗但又不敢违背母命的性格,这些人在社会门第观念、儒家文化部分糟粕的影响下,将命运交织在一起,将语言行为交织在一起,最后两个男女主人公纷纷走向了自己的不归路。他们组的第二个同学这时着急地补充道:古人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受此影响的焦母无缘无故的向聪明美丽的兰芝大发脾气,也是大有可能的。这种情况即使是现代社会,也会偶有发生的。天生丽质的刘兰芝真的是可怜而又无辜;当然焦母看不上兰芝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学上所说的“恋子情节”。焦母孤身一人将焦仲卿拉扯大,而美丽、能干、多才的儿媳妇的出现大大影响到了母子之间的关系,深怕失去“子爱”的焦母定会找各种借口来休掉刘兰芝。

  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同学们充沛的活力和广阔的想象力,他们开拓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很大的。前提是只要你敢于放手,敢于给他们机会和空间。

  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也真的开始佩服孩子们所具有的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了。由此想到,自己包括很多老师可能会有着共同的一个教学弱点,面对着“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可能会将一些简单的知识归纳交给学生去“做”,去“探讨”,而将一些感觉重要的知识自己来讲。孰不知,这么做是在浪费学生的人力资源,也是在浪费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时间,更是浪费好的教学理念。学生要学到“不会的'知识”的真正含义,不仅包括老师要讲的,当然更包括同学自己研究讨论来的。

  另外一组同学的发言也博得了全体同学的喝彩。

  他们研究汇报的问题是:你是怎么看待“焦仲卿的性格软弱”这一观点的?

  小组在分析完文章相关内容后,总结到:我们的观点是赞同这一观点。事情之所以到了这个地步,与焦仲卿的懦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当初他再坚强一些,勇敢一些,最后也许会和刘兰芝幸福地生活在一块。总之,和谁过一辈子是自己的事,不应该轻言放弃。

  最后精彩的一句话赢得了全体同学的欢呼。

  当然,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和推动。

  在他们进行分析的同时,教师适当地抓住主要的一些细节描写进行更深化的推动。比说说讲到兰芝性格时,教师应强调关注的一句话“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即使在最后要走的时候,都不忘叮嘱小姑要好好照顾老人。可见其品行之优,言谈之妥。在谈到刘兰芝与焦仲卿性格异同的时候,在“不同”的方面可强调分析兰芝死前的“掩口啼”,“出门啼”,未告母,十分隐秘,而焦仲卿死前的“明告母”这些细节;“同”的方面(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可关注刘兰芝最后“举身赴清池”的“举”,说明她还对焦有所牵挂,所以才如此之重,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这之后的焦仲卿“自挂东南枝”的“挂”,爱妻已逝,多活无益,才如此之轻。

  一节好课,真的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积极地投入。对于一些教学理念也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的在每一堂课上去总结,去反思,去探索,去创新。

  给学生几只自由想象的风筝,他们会给你一片美丽的充满知识的天空。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9

  核心提示: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

  余秋雨的散文在当代学者文人作品中影响极大,学生喜欢,我也喜欢。在《文化苦旅》里边,我尤其喜欢这篇《道士塔》。当初在教读这篇作品时,我读的慷慨悲愤,学生听的.义愤填膺。在品味语言时,学生的发言更是积极踊跃,很有见地。

  这篇散文,文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俱佳。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和复杂的情感,成了这一课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案中,我增强了朗读的分量。在分析语言时,我着重围绕一个“恨”字设疑,较好地实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在分析探讨时,我不但组织、参与,而且结合文本描写的历史事实和作者情感自然引导,激发同学们的忧患意识和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

  实践经验一再证明:要想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重要,选材更重要。语文课本里面的文本,文学性应该是第一的。文章的文学性不强,文采不佳,不值得玩味,别说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爱教。看来,喜欢是硬道理;要喜欢,就得有魅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0

  1.高二语文《老人与海》课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感受小说主人公的“硬汉精神”。

  2、学习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以语言、心理描写为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的人物独白与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2、学生当堂习作,练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性格、心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请学生就自己的课前了解,谈谈对海明威的认识。

  (对海明威的生平或他的创作特点,就你印象最深的一点谈谈感受)

  2、请学生简单复述《老人与海》的主要情节。(放图片)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为了帮助大家回忆,先给大家看一些图片)

  3、明确选文情节:四次遇鲨

  (课文中节选的是哪部分情节?一共几次?)

  4、分析人物:

  1)明确情节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四次遇鲨的情节是否重复单调?不重复,因为老人每次遇鲨的情况不同,体力工具等都不一样。

  那么作者详细交代这些情节的真正作用是什么?帮助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通过比较老人每次遇鲨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从内容上看,在四次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作者如何通过不同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四人讨论,可针对其中两次进行比较,也可全部比较。

  武器、信心、对鱼的珍视程度——身为渔夫的存在价值)

  3)总结:

  (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活动、语言——内心独白,刻画了一个勇敢坚毅面对失败依然不屈不挠的老人)

  5、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

  (作者除了描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人自己的心理与内心独白外,还描写了什么?鲨鱼、环境

  有什么作用?衬托人物在孤独无依的处境下依然坚持抗争的坚韧意志。

  虽然主人公一直和鱼搏斗,但小说的题目不是“老人与鱼”而是“老人与海”,为什么?比起鱼,“海”更可怕、强大,而个体的人非常微小,面对无法抗衡的强大力量老人仍以其微弱的力量对抗,更能显示其硬汉形象的悲壮性,更有震撼力)

  6、复习人物描写的多种手法:

  7、教师给出图画,请学生发挥想象,用100字左右描写画面,突出人物形象。

  2.高二语文《老人与海》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家作品

  参看注释。

  二、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主旨

  1、默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评注。读后填表。

  回合鲨鱼种类、数量使用武器较量结果老人状态鲨鱼大马林鱼。

  第一回合一条巨大的鲭鲨鱼叉绳子头脑清醒决心坚强死定残缺不全少40磅肉。

  第二回合两条星鲨刀子绑在桨把上好好休息,攒些力气,手痛,肩痛,手淌血死了被吹掉1/4竟是好肉。

  第三回合一条犁头鲨刀子绑在桨把上把手泡在水里沉水。

  第四回合两条星鲨短棍脊背靠在船艄,身体疼痛、僵硬、寒冷一条逃走,一条滑进水里半个身子被咬烂,剩下半条鱼。

  第五回合成群结队

  的星鲨棍棒、舵把、桨把喘不过气来,嘴里有铜腥气一个接着一个扑上来残骸。

  2、交流问题。

  ①在与鲨鱼的一次次搏斗中,老人的精神与身体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和冲击,而自己经过艰辛努力获得的收获最终一无所有。桑迪亚戈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在你看来,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人生的成败到底应该如何来衡量?

  坚强、勇敢、无畏地面对痛苦的硬汉子的形象。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②描写鲨鱼的特征有何作用?

  反衬老人的勇敢、智慧

  教师补充:何为反衬,借助于对立面之强来烘托主体性格之强。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小说中,不少地方都极力描写鲨鱼的勇猛、凶狠,从而衬托出老人桑地亚哥的刚毅顽强。

  ③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三、总结

  题目是《老人与海》,而表明上,小说是写一位老人及其在海上的经历,但实际上,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老人桑地亚哥就是“硬汉子”的代表,大海则是生命旅途的象征,鲨鱼则是我们行走中的“强物”,厄运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所阻挠,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

  生活中,能压倒一切的不算是强者,不被一切所压倒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所以,你应当首先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充实自我,以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将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懈努力,以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3.高二语文《老人与海》教学反思

  课前仔细读了读教材,我们集体备课组也经过了仔细的讨论,因此准备是充分的,但是,事与愿违的时刻总是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今天的课堂,我很失望。

  昨天晚自习学生自学了生字词,课堂中先检查了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表现就不积极,除了几只小手举起来了,其他学生纹丝不动。但是教学任务在几个学生的配合下还算完成的。接着,找出文中描写老人和海鸥关系的一句话,这时出现了两种情况,学生坐在座位动眼不动手,在我的几番催促下他们才勉强拿起了笔,但是我也看出来了,他们只是在画句子而已,画的并不太准确。

  今天上的是第一节课,是学生精神最为充沛的时刻,学生为什么会这样的表现呢?我有点不太明白,但是课堂上容不了太多的其他思想,于是我继续投入课堂中。

  紧接着,我让学生自学课文中的老人对海鸥像亲人的部分,让学生找出让自己感动的片段,然后写下自己的体会。由于我在布置任务前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谈话,此时学生的表现还算积极。

  学生自学了大概15分钟,开始交流学习的时候,课堂又出现了沉闷的气氛。这课啊,真够压抑的!我的情绪在几番打击下,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幸好,没过多长时间就下课了。

  课间我调整了情绪然后精神饱满开始上第二堂课。第二堂课的时候,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们只是在我的“威逼利诱”下回答问题的,并不是心甘情愿主动举手。

  课后我想是不是我对学生的要求高了,希望我的课堂中学生能踊跃发言。不过换种思维想想,学生既然会谈了,读懂了,老师又有何用呢?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口若悬河只是我的善良愿望,本就不善言辞的农村学生,既然不会说,那就让他们写,我们也不该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滔滔不绝,毕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外交家,能够与他人顺利交往就可以了;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当作家,他们能用语言表达日常需要表达的就可以了。读书本就有一种意境。

  不可言传,我们教师是不是应该允许这样的意境的存在呢?身为老师,有的时候真觉得悲哀。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1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适应,对高中语文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高二这一年对学生来说是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一年里我们更有必要不断反思,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期中考试即将来临之际,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做一个梳理,这对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将有很大帮助。

  一、备学生:

  任教现在的两个班级快一年了,我对他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感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信心,应付学习

  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想过自己在学业上有什么发展,对学习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大致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学习表现全凭个人喜好

  有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很不稳定,对学习缺乏思考,没有轻重也没有主次。是否要学全凭个人喜好,喜欢这门学科,听讲就认真,作业就完成。喜欢这个老师就发言积极,主动参与。有时候即使是喜欢的学科喜欢的老师也要看学习的内容,没兴趣的内容即使是难点重点,也不会多做留意。

  3、没有方法,效率低下

  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好,整天都在学习,但考试结果总是不怎么理想,这类学生大多是女生,上课笔记记得书满本满,实则并未掌握。课堂上不掌握解题思路,基本方法,而是满足抄抄写写。课后不能有效复习,而是机械完成作业。学习没有科学方法,效率很低。

  二、备教材

  本学期我们将要完成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教材的目标:

  1、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三、备自己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 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思考:

  1、 教学内容要能体现主体需要,能激发主体兴趣

  备课时要勤思考,多动脑。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选择他们的学习兴奋点。教学实践中,要创设有利情境,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重难点知识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加以呈现。一篇文章要讲的东西太多了,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每节课都有所取舍,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要素,运有各种条件和手段,努力创设情境,使每节课都有亮点,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

  2、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

  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自信心对于我们的学生更为重要。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建立成功目标。 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例如 :默写满分的学生、背书最积极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最快的学生、进步明显的学生、书写认真的学生、作文完成好的学生等等。还有上课时有针对性地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 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 ,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问题还要继续探究。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2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为中国四大小说之首。《林黛玉进贾府》是历来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取自原著中的第三回。这回主要讲述宝黛的初次会面,以及为以后的感情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贾府中的主要人物,或实写或虚写,都有了简要的轮廓。篇幅相对有点长,但层次鲜明,语言优美,主要人物的性格已经比较突出的显现。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即是对《红楼梦》的初次感受,也是为以后的整篇阅读奠定兴趣的基石。

  在以往的教材中,此课文是出现在高二的教材,现在让高一的学生学,相信会有一些难度。但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让高一学生学习是有好处的,借此机会接触《红楼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这部大部头。

  上此课前,原本打算找86版的电视连续剧和一些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记得了05届教授此课时就把学生带到多媒体,让他们看林黛玉进贾府的电视,学生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不少。但后来我发现,观看电视剧,学生对人物形象较为关注,对人物性格也有了一些把握,但看了电视剧后,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在介绍完作家、时代背景及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后,就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引导学生点评林黛玉,从“众人的眼里”、“凤姐的眼里”、“宝玉的眼里”,从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进行点评,并且告诉学生:点评,就是圈点并批评。圈点,是在需要评论的地方画圈或点点,做些符号;批评,就是评论。点评的方式有圈点、总批、眉批、夹批等。如宝玉眼里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时,我还插入了脂砚斋的评语:“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贾宝玉的分析中,主要抓住别人对宝玉的'评价、两首《西江月》的判词以及黛玉眼中的宝玉来理解宝玉的性格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为了进一步理解贾府中的人物,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题: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和笑,从人物的哭和笑当中理解人物性格,透视贾府的环境。并且让学生跟着林黛玉的行踪,和林黛玉一起细心观察贾府,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最后,还布置了练笔,让学生写“我眼中的黛玉”,在写之前,我先读了“网友之黛玉”和“专家之黛玉”。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本课也旨在通过这节课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授完课后,我开玩笑似的问学生:学完这课,有没有激起你们一点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呢?文科班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阅读《红楼梦》的兴趣,但理科班的同学则表示兴趣不大,看来,文理科班的教学应有所区别才行。

  本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还有课时严重超时,原计划用四课时教学的,最后用了六课时,这无形中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本来想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结果有可能反倒让学生厌烦,估计理科班的情况就是如此。如何做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依然是我今后教学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3

  第一是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是比较清晰的,学生可以容易地找出,所谓的路线图应该是由一些时间和地点的节点构成。“弃舟登岸”后由东向西先后经过“宁国府”—“荣国府”—“西边角门”—“一射之地”—“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三间厅”—“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理清这个路线图对于把握本段的内容是有重要意义的,在任何阅读的过程中,“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应该是第一步,只有做到这一步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去“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进而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及研究人物心理性格的合理性。

  第二是作者通过哪些手法来展示宁荣街与贾府的繁华富庶。这属于写作技巧的问题,任何文章在展示事物本来面貌的过程中并非单纯地平铺直叙,往往会运用一些技巧更好更充分的表现。比如“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便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使用了正衬的方法。

  第三是林黛玉的心理与性格特点。《林黛玉进贾府》初步展示了贾府的环境特点和几个重要人物,特别是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而第一段有句话非常关键,学生很容易便能找出,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想法恐怕有三点原因,一是寄人篱下的特殊心理状态,二是她印象中与亲眼所见贾府的与众不同给她的心理压力,三是她的性格特点。而性格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与她相同处境的薛宝钗并不会这样,刘姥姥也不会这样。如果要再深入研究她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点,就得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她的所有想法和行为只是怕人耻笑,这应该说她性格的很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我意识强,自尊心强。

  阅读经典作品需要注意的地方:

  1、语文的基础知识是不能忽略的,虽是高一学生,但因为是农场的孩子,自觉性不高,所以对《红楼梦》的内容梗概、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德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一环节我交给已经读过《红楼梦》的同学完成,效果比我自己讲要好,能够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节课堂气氛。我觉得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从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在上这节课时,力求少用图片,课后再播放一段电视剧,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又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在课上,又以为语文功底不错的同学提出了这一问题,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我成此时提示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时注意不要忽略了这样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细节”,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3、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如:很多同学在点评王熙凤的外貌神态“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时,只点评出她的“漂亮”或“美丽”而完全没有看出她的凶狠、狡诈来。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重点引导学生被他们忽略的“三角眼” “吊梢眉”以及“春”和“威”几个词,并在这些词上加了着重号或圈符,使之格外醒目。引导学生从这些词中,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至此,学生对王熙凤的认识已从外表深入到了灵魂,对大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蕴含独特的匠心的高妙技巧不得不由衷地叹服。

  再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在学生点评时,已有学生点评出王熙凤夸黛玉其实是为了讨好贾母。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语言的妙处,让学生重点注意在场的人物,让学生思考“这段话,使谁欢心?使谁感到温暖?使谁感到愉悦?使谁觉得内心平衡?”在学生有了一定体会后,让学生明白 假如让王熙凤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类的词来形容林黛玉的美貌,则陷入“一味浮词套语”既平庸又没有什么表达效果。曹雪芹不愧是大手笔,随手写出,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却有着如此神奇的表达效果:既夸了林黛玉的美貌,又没有冷落了在场的相关人员。既表现了她逢迎、周到、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又契合她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身份。只有曹雪芹这位大师才能写出这独一无二的王熙凤。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4、需要改进之处: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

  (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3)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更紧凑,更科学,更有效。

  从教学设计的初衷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但整个教学过程还不够紧凑,科学。可以把重点放在王熙凤的外貌描写、夸黛玉的语言部分,这样就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在涵咏品味语言上,既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语文味”更浓厚些。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4

  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无法评估学生需求,就无法对教材进行评估、取舍和整合,进而影响教学策略的制定。可以说一节课展示的绝不仅仅是课堂上四十五分钟师生的“你来我往”,更是一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积累,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从这些问题上,能够折射我的种种不足。

  但是,这节课的整体效果我还是满意的。其一,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其二,多多少少放弃了上公开课、比赛课时的“功利心”,教学更加“本色”,展现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当然也略微有些随意和放松,教学语言不如比赛课那么精练。其三,我鼓足勇气到兄弟学校,上了一节交流课,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准备。当然大家的点评还都是以鼓励为主,批评较为委婉,让我非常感动。其四,这节课让我有机会把最近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付诸实践,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最后,在此感谢一中的张老师,给我这次上课的机会。其实,人生何处没有良师益友呢?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想一个教书人也是如此。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我算是见过自己,懂得了一个人不能像是枝头的树叶,只懂得迎风飞舞、轻狂,终究吹落于北风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众生浩渺。这是我参加各种比赛后最大的感触。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15

  本期,我担任高二587班和58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很忙碌,也很充实。不知不觉,这一期又接近尾声,回顾起来,收获不少,也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小结如下:

  一、合作互赢,努力做好教学、教研工作

  本学期,我们仍然承接高一的语文教学经验,按教师人数将一期教案与导学案的撰写任务分工到个人,然后通过教研方式交流探讨,力争写出较为合适的导学案。我在拿到教案与导学案后,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认真研读课文,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案与导学案,力争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因为587班是创新班,589班是青苗班,他们是高二最为优秀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比一般班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下列几点:努力备好每一堂课,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将作业反馈给学生,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注重系统性与阶段性的'融合互通,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承。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针对优秀学生吃不饱的情况,适当增加课外知识,增补课外阅读。同时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以及自己的教学得与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兴趣和语文水平。其实,不断总结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平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与分享,听课交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知识不断更新,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如果不注重学习,很可能就会被社会的进步淘汰。本期,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学校特点分给每位教师一本书。我选的是《如何形成教学风格》,里面有很多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对我启发很大。例如:语文的教学教学,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教材的价值与师生教学行为怎样才能实现限度地教学价值,就很能引起我的思考与钻研。为此,我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论文《追问反思与教学风格的形成》。另外,暑假的时候,我听了来自湖北和广东等地的几位名优老师的报告,印象比较深刻的两场报告是《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和《寻找教师的幸福密码》,颇受教益。通过这些手段,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三、参与作文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高考离不开作文,作文不但没有减少,占的比重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我会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为此,我曾两次让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两次大赛中,有多人次获得全国二三等奖。例如思颖同学获得“为先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和湖南省一等奖;楚楚同学和美霞同学分别获得“神笔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讲评作文时注重实践,归纳出学生作文的弊病,并用本班或同龄人的作文比较阅读,扬长避短,知彼知己。通过这些激励机制与有效措施,学生的作文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自己本身也喜欢阅读喜欢写作,也不断励志,本人的作品也多次获奖,入选多本文集。这对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激励作用。

  四、宽严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两个班虽然生源不错,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自觉,可是,人是有惰性的,他们也不例外。有一部分同学尤其是青苗班的部分同学,有许多不良习惯,例如:背书只背在口上,转背便忘记;导学案发下来不到一天便丢了,找都找不着;作业赶任务,甚至抄答案;回答问题不深入思考,浮于表面,抓不着重点,落不到实处等等。因此,在本期刚开始,我便给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背书必须先理解,导学案整理成册,不定期检查,作业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提醒,个别辅导、谈话,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了解答题的方式方法,思考问题时如何更深入更透彻,答题更到位。总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该严厉的时候必须严厉。但一个人的弦不可能总是紧绷着,也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在平时,对待学生我一向温和宽厚,笑脸迎人。

  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只能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教师,是学生前行的引领者。因此,在前进的路上,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工作不管有多么繁琐,都来不得马虎。“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期结束了,下期又在前方挥动着双手,等着我再次扬起风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