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14:41:1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精选9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精选9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1、 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管道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29 名学生,其中男生17 人,女生 12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阅读理解能力偏差。

  3.教学内容分析

  《管道》记叙好朋友柏波罗和布鲁诺在能提水挣钱后,布鲁诺安于现状,并享受生活,而柏波罗宁可少挣钱,也要实现铺管道的梦想。管道铺成后,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也给柏波罗带来了金钱和荣誉。而柏波罗又因更宏大的计划找到布鲁诺。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将被历史淘汰。同时也告诉人们:明日梦想的实现,不但要有不气馁的精神,而且要有牺牲今天利益的勇气。

  4、教学目标

  1、教导学生不能安于现状,要善于思考,积极为将来谋划。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整体归纳能力。

  5、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整体归纳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明白着眼未来、善于在劳动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二)快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1、学生自由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速读的`体会。

  3、引导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1)对比布鲁诺和柏波罗的做法和结果,你得到什么启示?

  (2)给文章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8.课堂练习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短期的痛苦等于长期的回报”的?

  9.作业安排

  写一篇作文:主题为“为明天而努力”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2

  “迎新年”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会分数的再认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知识内容,教材以呈现淘气和笑笑调查全班所以同学在元旦上午10点的活动项目,并用统计表的形式记录下全班活动情况。备课时,我仔细钻研教材和教参,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应该很简单,知识点都是旧知,没有新授的知识内容,一节课足以结束本节知识。

  教学时,我信心满满地。首先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开班会啦,班主任宣布了今天的班会主题——“你怎样过元旦节?”班上的同学乐开了花,顿时大家都商谈如何安排这一天短暂的假期。同学们,元旦那天你想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的安排真是多姿多彩呀。淘气和笑笑班上呀也在讨论这件事情,而且活动还真不少呢。淘气和笑笑把他们班上同学元旦活动情况还列一个统计表呢。(请学生观看书本上的表)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吗?

  学生在此次学习兴趣浓厚,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接下来,我乘胜追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你能把这张表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吗?(各项活动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请把它在书上填完整。看着学生很有默契的配合,感觉这部分导入还比较成功,顺利结束本节课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往往平静的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波浪。当我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数据时,发现学生的数据都是填正确地。我追问他们:外出游玩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3/10,为什么?你是怎么得来这个数据的?学生一片茫然。我追问了几次,结果无人举手发言。

  我仍不死心,点了班上成绩拔尖的几个学生回答,可结果却令我更加灰心,他们也说不出。怎么办呢?学生会做,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原理。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就是用部分的人数除以整体的人数,再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除式变成分数的形式,最后把这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就是我们所要求的几分之几。我再次引导了学生读这个问题,并找出了整体和部分,可是学生还是不理解用部分人数除以整体人数就是它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实在是身心疲惫,人都崩溃了。

  真理不会在人崩溃时蹦出来的。在这环节我只有搪塞,揭示真理。为了尽快结束本节课,后面我调整心情,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可是学生的心情和兴趣被我一扫而尽。为了再次巩固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概念,在学生提出分数数学问题后,我组织学生分小组活动方式,调查本班同学在元旦节活动情况。8个小组长利用表调查本组同学意向,然后将情况统一汇总给班长,班长做最后的统计,最后汇报,在黑板上列出本表,结合表再次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于后来活动的组织有序,学生热情再次被调动了,但是这节课的知识却没有按计划上完。

  本节课结束后,我深深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堂课中的知识都不是新授,为什么学生对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的答复,出现卡壳的现象?难道是我引导学生理解方法有误,还是在学习理解分数的意义上没有讲清楚这个意义?还是学生没有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呢?或者是由于我初次教数学,没有教学经验,更甚至是因为我没有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而导致的?在本节课创设情境教学应该是不会存在很大问题的。可是,我无从找到解决方法,我想,此时我遇到了教学的另一个瓶颈:自己懂得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更简单、直接、深刻地理解其原理?只会做题目,而不知道来的缘由,长期以往,学生会被我们教成了类似于“石匠”或“木匠”的解题工人,而不是一个懂得思考的“工程师”。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3

  1、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利用教材

  我的第一个活动设计是感受最深刻的。为了让激发学生兴趣,在第一个活动中,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从自己班级的节日活动调查入手,再与淘气班的来比,孩子更喜欢也更自然。原来计划让学生随意说出自己在节日里的活动,教师及时板书,接着整理分类,再让学生调查填表分析的。可是后来再仔细想一想,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值得吗?再回过头看一看教学目标,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而是主要让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对分数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教师提前做好了解,大致分了几类活动,让学生调查统计填表。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另外,调整了长跑接力中的前2个环节。由于这幅图如果让学生先按教材上的顺序标出不合理的位置之后,对于后面自己重新设计产生视觉障碍,本来就不长的路线上面标的都是点,混淆了学生的视觉,易产生错误,所以教师就让学生先来设计,再通过对比,认识到表格中设计的不当之处。

  2、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前提。

  本节课营造民主的和谐的共生的课堂氛围,很利于思维的开放。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激烈辩论,甚至几次与老师争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的课堂那强大的生命力。说到此不由的想起一句话:课堂是师生生命的历程,课堂上,师生不就在共同创造和欣赏着美景吗?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为了创造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吗?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4

  本课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数学与生活”中的一课时内容,本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由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的计算两方面内容组成。

  上完小组教研课后,让我认识到在第二个部分“长跑接力”确定5个接力点时,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利用表中给出的.5个分数标出大致的位置,学生有两种方法:根据分数意义表示5个点,用尺子量出长度将接力点平均分成6段。在反馈时我认为这道题要标出几个接力点,就要先确定先标哪个点,为什么。在此引出1/2的那个点,因为1/2就是中点非常容易确定,然后确定1/4和3/4,最后再确定1/3和2/3。通过这样一个顺序,学生就容易标出5个接力点。

  第三个部分“有奖活动”要先把每一种活动获奖的可能性表示出来,再说一说每个学生愿意参加的项目,并说说理由。说理由时学生会根据获奖可能性的大小确定参加的活动,也可能根据奖品的喜好程度选择参加的活动,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都是可以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5

  今天,我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阅读课的赛课活动,我选择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生死攸关的烛光》。由于是临时决定,学生没有预习,我的准备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在教学中,我扎实地渗透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大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课堂显得张弛有度,和谐活泼。

  我以理解词语“生死攸关”入手,直接进入文本,要求学生找到能够理解这个词语的句子。理解的同时,抛出金属管为什么会在蜡烛里的问题,把烛光和情报联系起来了。通过这个词语的理解孩子们已经能够充分了解烛光的重要,情报的重要。然后,通过小组学习(填表),把握母亲、儿子、女儿怎样通过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从德军手里巧妙地拿走蜡烛。从母子三人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理解当时情况的万分紧急。最后,我们一起来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更加突出了事件的紧迫性。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展示出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这堂课也是一节原生态的教学课,孩子们没有预习,而我的准备时间也只有20分钟左右。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欣慰,这节课不但是一节提升学生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课,同时也是一节不怕考试的课。

  一节课的好坏,不在于它有多“精密”,而在于对课标理念的融入和渗透,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课堂上灵动的生成。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6

  根据课时安排及五年段学生的特点我决定上《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带译文的古文,对于这种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对于初次接触这种文体的学生,又应该如何让他们学懂?个人认为,学习不仅应让学生学会本文,而更多的应该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样才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学观念。因此,这堂公开课,我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教学中突出以读带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老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最后读懂文言文,明白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他们并不是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而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

  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做到把激励带进课堂,多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通过这堂课,绝大分学生知道了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落实到应用层面还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多操练几回。

  总的来说,这堂课教学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可能还需进一步思考。而如何提高我们班学生的阅读水平,这是我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7

  本课的语言较有特色,在作者的笔下,马群之中无论大小,各个皆为勇者,虽然暴风雨不期而至,他们却都能勇敢的共同应对。文字极为朴素,却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令人折服的壮美气象。为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

  这一重点的确立,我在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会所的情感;二是也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感,即其他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语文教学心理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继而达到“入静始于情”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并在旁边作上批注,然后全班再交流。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只会概括说,不结合具体词语、句子或上下文的内容去理解,而我又没有恰当的引导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今后还要加强对学生结合重点词语、句子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设计的理念是: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因此在本课的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汇报课前布置查找的相关二战的资料,初步理解了“生死攸关”的意思,然后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汇报读懂了什么,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堂课上主要学习课文的主体部分,上课伊始,我通过三组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秘密、绝秘、绝妙”;“危急、危机、厄运”的读、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复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巩固了生词,练习了说话能力。并设计将“生死攸关”一词归类,又一次深入理解了“生死攸关”一词,也由此导入了学习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思考:伯瑙德夫人一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这时,老师及时地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抓住关键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引导学生找出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的句子,画下来,然后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在这里,学生的“悟”也就比较准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找出了课文中直接描写“烛光”的句子,体会到“烛光”就是死亡的威胁,只有让烛光熄灭,才有生的希望,才能保证情报站的安全。通过反复的练读,学生感悟到当时的危急情形,同时也体会到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冷静和默契。于是,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起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十万火急、岌岌可危、千钧一发、……生死攸关。此时此刻,学生对“生死攸关”这个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这一课的评课后,我更加明白了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靠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进入五年级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后朗读水平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虽然有朗读指导的设计,但在课上的指导没有到位。,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

五年级上册语文北师大版教学反思9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掌握生字词;二是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是抓住文中对父亲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来体会父亲爱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语句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在这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先指导学生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劳累;再接着从父亲的形象上读出他沉甸甸的爱和肉体的痛苦;继而在体验父亲心理活动中读出他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紧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场景,通过音乐的渲染等,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可是,作为语文课堂,仅仅让学生感动就够了吗?在教学中如何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时促进语文知识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我以后要思考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