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7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课文按时间的顺序先写竺可桢问孩子第一朵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孩子答不上来。接着写第二年春天,孩子告诉竺可桢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可桢爷爷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最后写竺可桢爷爷正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两次对话是全文的主线索,虽极其简单,却是人物心灵的镜子,是阅读故事的眼睛。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第一朵杏花”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思考:作为老年人,竺可桢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2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小事例中蕴涵着大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竺可桢动作的`词语,以及竺可桢与小姑娘的两次对话,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动态。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言文中人物对话过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得到素养。
但是我认为文中杏树评价家的那个小女孩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更大,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是他们的同龄人。因为这个孩子记住了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桢爷爷交给的任务,使竺爷爷能精确的记录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种遵守承诺的精神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认为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让学生谈做人,谈诚信,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3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这就意味着新的教学工作又将有声有色的展开,学期刚开始,我和学生都抱着满腔的热情去学习,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投入带来的快乐。讲《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时我提前便让学生朗读,同学们也很听话,但在我检查时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主要的一点便是字音读不准,再就是感情也读不到位,经过细致的纠正同学们这才改了过来,讲课文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同学们很积极,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接下来便是精读课文,我向同学们提出了第一朵杏花是何时开放的问题,同学们很快便找出答案了,接着又讲竺可桢爷爷认真观察的语句,起先同学们找到几个,但不是很全面,我本想把正确答案告诉他们,但还不等我开口同学们又开始认真的读起课文,读完了又讨论,讨论完了这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了出来,我看着同学们那股高涨的学习热情,内心的高兴劲无以言表,当讲到第八自然段时需要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起先同学们读的都很平淡,读不出应有的急迫感,我便给同学们分析,“经过一年的等待,小男孩看到杏花开了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到“急迫”“那谁能把这种急迫读出来呢?”起先只有一两个人举手,但越来越多,到了最后就出现了你争我抢的局面,以至于下课后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
通过对《第一朵杏花》的教学我明白了书中自有你想要的答案,只要认真细致的读便能证实那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4
一、话题要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反应上来看,学生主动思考得不多,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越是这样,就越要训练。新课标也提倡主动探索精神。因此,话题的构建要建立在有思考深度、有探究价值的基础之上。
话题一:在这个明艳的春天,竺可桢爷爷和孩子之间又有了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你能发现第二次对话和第一次对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已经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的时间。第一次不知道。
师:你真会读书,这是两次对话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二次对话孩子回答说是,第一次回答不上来。
师:这还是内容上的不同。
生:第一次对话孩子有些奇怪。第二次孩子告诉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朵开花的`时间。
生:第一次有提示语,第二次没有。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真是好样的。
(话题促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自主阅读的兴趣)
二、话题要与语言训练相结合。
语文是姓语的,任何话题偏离文本偏离语文都是无效的话题。只有建立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话题
才不是空中楼阁。
话题二: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些对话,看看他们在说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竺爷爷,杏花开啦!”小孩()地说。
“什么时候?”竺爷爷()地问。
小孩()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 )地说:“是。”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之上,充分鼓励和赞赏,并提出尽量要准确贴切。填入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这一话题的讨论既训练了学生对话朗读的技巧,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又知道了用词要准确。对深
入地体会人物也有帮助。)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5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上课比赛,收获颇多。从拿到教材到备课、上课,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字词教学应扎实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占一定的分量,结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应加强字词教学的力度。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的字词时,单单用小黑板出示了本课生字词,带领学生读了两遍。这样的字词教学显然不够扎实,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能会读。也许是因为上的是比赛课,我将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压缩到了一课时中,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出于时间上的考虑而忽略了。但是,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时间充分却也未能细致教学每课的生字词,导致生字词默写几遍,都有学生仍然出错,学生写起作文、日记来错别字连篇。看似简单的字词教学可真是不能小瞧啊!
二、抓课后问题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5题“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本文教学的有效切入点,如能抓住这个问题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使整个教学环节更有整体感,也能更准确的扣紧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课堂小环节处理不到位
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课堂中的小环节把握是否恰到好处。而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则恰恰疏忽了这些。比如:在第二年春天,孩子观察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兴奋地去告诉竺爷爷的那个片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给人物对话补充提示语的环节,有三个学生发了言,我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补充的提示语把人物对话分角色朗读出来便草草结束了。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有的提示语很符合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理,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不够妥当,或值得推敲。在这里教师不妨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来作个对比,通过这样的处理,帮助学生揣摩特定语境中的人物表现,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6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 “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 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7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学的小故事。叙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告诉学生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学会审题,比如课题《第一朵杏花》,要求学生将“第一朵杏花”与“一朵杏花”作比较,思考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反复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断:“一朵杏花”显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来,都可以讲是“一朵杏花”,谁也否认。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随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称的,关键在于“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围绕“第一朵”展开的`,人物、事件都紧紧关联着“第一朵”。我以为学好课文,审题是关键,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不仅对学好课文铺路造桥,而且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审题基础。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文中的语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这一句子要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阳光明媚,红杏出墙,酿就了一派烂漫春色,作为老年人看了之后,一般会驻足欣赏,沉浸在美好的春光里。可是这一句写竺可桢爷爷却迥然有异于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简单地流连光景,而是“走近”,继而点算“数了数”,四朵杏花已经绽开,数字精确,并且发现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绽开,亦即有的盛开,有的刚开,这是什么原因?关键在于竺可桢爷爷是从事物候研究的,从下文可知,他关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错过了时机,只好询问孩子了。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在于对课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于表现竺可桢爷爷对周围植物变化多么留意,观察多么细致,对错过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又不无遗憾。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01-19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01-30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04-24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02-21
《第一朵杏花》语文教学反思01-15
第一朵杏花的语文教学反思03-19
语文《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范文04-24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1-15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08-16
语文第一朵杏花的教学反思11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