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
“境”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场景,“情”则蕴含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之中。“情”与“境”的和谐统一就是情境。情境创设因人因时而异,可以有很多种,这节课,我主要运用了音乐画面、回归生活等方法来创设情境。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一组带音乐的画面,音乐是刘和刚的《父亲》。这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再配上歌手深情、凄婉的演唱为文章创设了情境,渲染了气氛。从外部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为本节课的教授奠定了情感基础。
课堂的最后我用画面和语言创设情境,播放韩红的《天亮了》讲述其中的故事,并亲自讲述了我和父亲的故事,让学生陈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这里运用了回归生活,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学生从课本引回到现实生活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实践证明,这些情境的创设是成功的,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更深入地融入了课文的情境。
美中不足的是,老师最终没有以“情”开始,以“情”结篇。这篇文章的中心点就是要读懂一个老农民老父亲的心,而课堂最终响起的不是类似《父亲》一样的歌曲,而是唱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与文章的中心偏离了。且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动情之处:是作者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的气氛的原因所在。可是这个案例里缺乏了这个方面的分析。如果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从作者对父亲的一颗关爱之心中学到如何表现对父亲的爱。这也不乏为对人生的一种有益的启示吧。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2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范人物,他的事迹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孩子来说比较遥远,要想从孔繁森抚养孤儿,献血为其交学费这一故事中体会他的无私与伟大,关心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感知其优秀,我觉得难度较大。文章末尾诗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学生更觉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学生内在的潜力是无穷的,等待着去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是灵动的,等待着去点燃。我用什么去开发、点燃呢?当然是文本这个媒介。本节课上我着力让学生体验文本角色,近距离亲近文本,不仅要知其表面意义,更要领悟出深层次的内蕴,从而很自然地衬托出人物的精神,并对文中难点——歌词的感悟能有了突破。个人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深入浅出,高潮迭起。几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解读教材的深入浅出。
1、读厚教材。
于永正曾说过:“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择取了孔繁森的一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其高大形象,怎样把教材读厚,丰满人物的内涵呢?课前,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孔繁森的资料对本课进行反复还原解读,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让人感动,最后一个自然段藏民们深情唱的歌词中的“光明”一词,也就深刻起来,让我出现了灵感。如在教学难点文中的歌词时,我先以“小朋友们,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一问题为引子,多元化地读出“深情”的不同内涵,(感激、热爱、自豪、团结等)。再适时地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走进孔繁森,对孔的优秀品质有更深的感受,激发情感进一步升华。接着问:听了这些故事后,你认为孔繁森为西藏带来了什么?(学生回答为:富裕、爱心、无私、奉献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师:是呀,这些美好的东西带给了藏胞们无限的希望,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所以他们唱到(生深情地读)。这一环节,对全文的难点进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纸背,带给学生的是强烈心灵冲击。
2、读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读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让学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尝试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方法引导孩子抓住课文精要之处,把教材读薄,提高课堂效率,激活学生思维。(1)把这篇课文读成两个词“优秀”“感动”。如以“哪些词语让你感动”贯穿全文,抓关键,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品位朗读。(2)对教材进行重组。在品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导出第一小节的“优秀”。此时的“优秀”,在学生眼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是有着学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为支撑的“有情物”,学生朗读地释放自然更加精彩,学生在一笔一画地跟着我写优秀这个词语的时候,心里装着的是敬佩和感动。(3)抓关键词,品味阅读,抓住“恳求”“深夜”“悄悄地”“亲生儿女”等品读出人物的精神实质,这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易接受,学生品读得也较为精彩。
二、语文教学要朴实扎实。
这节语文课我想充分体现这一点。语文教学的真谛是高屋建瓴,但又朴朴实实,可以模仿,可以借鉴,没有故弄玄虚,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对文本的个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仅仅是图片和文字而已。如课堂上我以关键词“亲生儿女”为契入口,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回味体验,填补课文空白,发挥想象,活化感动,由己及他,由表及里深入体会孔繁森的优秀精神品质。再如课堂上我结合语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人物有全面地了解。在理解“再三恳求”时采用换位阅读的方式,把自己假设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说,我只是自然地引导,这样学生离文本最近,最容易读懂。就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我想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为学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个个平台,学生的精彩来源于课前精心设计的训练,也想让课堂因扎实的训练而精彩。
三、着力体现“语文味”。
本节课着力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积累语言,因为我知道将语文的工具性夯实了,语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语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语言文字背后的。多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多读也是教师教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重点句子“像亲生儿女一样抚养”“再三恳求献血”以及歌词时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入情入境,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在反复地读中对句子的体会越来越深入,同时也读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们的语文课,除了知识点的认识,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语文味”。我必须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开始以“地图“导入到一个个过渡语和评价语以及描述性语言的设计我都注意激起学生的情,让学生真正做到“情动而辞发”。
此外在这节课上我还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我也进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学中我问学生:成为孤儿的孩子,他们会过怎样的生活?可是你们看?(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看到了什么?这样有效利用插图资源,反衬突出了人物的高贵品质。在过渡到第三小节的教学时,同样借助插图的内容导出:孩子们尽情享受着孔繁森的爱和关怀,一天天快乐健康的成长起来了,他们从不会想到,为了帮助他们上学交学费,他竟然去(献血)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化。思维的启迪。
当然,这节课也有感觉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处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过于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过高了,还请专家评委们给予指正,谢谢!
我们呼唤有活力的课堂,我想这不仅需要学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师有“定力”,“宁静以致远”我需要的守住一颗平常心,在活力课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伊始,我和学生以谈话展开,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欣赏图片,游戏识字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本课要求一节课认识8个字。我采用领读、开火车、摘苹果游戏等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汉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乐。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识字环节。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课堂上首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遍课文,把文中生字圈出来,体现了生字从文中来。先学字再学词,学生在文中能认识绳子后,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绳子提出来,强化生字的读音,然后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时又创设了新的语境,使学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巩固了生字。
三、识字和语言思维训练结合
在识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识字个语言训练思维结合起来。如:在学生认识“梨”时,学生说:“我喜欢吃梨。”就记住了“梨”字。随即提出“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梨?”学生说说出了各种梨,这样即认了字,也把说词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如说“勤”字时,学生说“勤劳”,就启发学生用“勤劳”说一句话。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拓展了识字。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文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开始时是自由读课文,同桌对读。大声读文来初步感知课文,待生字学完后,又回到文中。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怎样朗读就怎样朗读。同时分句进行朗读指导。有指名读,自由速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尽管有一些收获,但也存在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导方面,由于课堂读书时间长,写字知道没有进行,而是放在第三节写字课指导。以后我会更加合理安排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4
这是我第一次执教习作的公开课,感受颇多,收获颇多。可以说一直是怀着忐忑和不安度过了这一个星期,备课的过程是艰辛的,磨课的过程更是痛苦的,但是当有一定的成效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又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习作教学一直是我常规教学中最薄弱的,平常也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孩子们说,指导怎样写,但是通过这次的培训或许给了以后的习作教学有了大致的方向。
在第一次磨课之前,其实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查了几十篇《秋天的画》的习作教学,但都不是很满意,但在这过程中慢慢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材料,为我自己的教学奠定了基础。由于这次是看图写话,在图的选择上我也思考了很多——到底选哪幅图,选这幅图到底适不适合……
通过两次的磨课,通过指导老师的意见,我也慢慢摸索到一定的方法,可以说引导他们写具体、按顺序完全没有问题,但如何点评他们的习作,指导他们修改还是我以后要不断提高的。
或许是城北小学的孩子们真的'特别的优秀,虽然我的引导,我的点评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孩子们地表现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听课的老师们也一致认为我的指导是有价值的,老师们也给以了大大的肯定。当然他们也提出了他们宝贵的意见,如怎样引导孩子按顺序地说一说图画上的景物,如如何指导孩子点评、修改等等,为我后续的修改做了很好的指导,感谢他们。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5
一是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感受鲜花的美丽。再让学生进行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初步了解“花钟”不同于一般的时钟。另外,我设计了钟面,让学生根据花开放的不同时间把这些花填入钟面并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鲜花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
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写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不足之处:
一、在学习中,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重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由于急着赶进度,所以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本班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以后要多加强本方面的指导。
三、由于本课容量较大,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完成,学生的小练笔来不及,所以没有做到读写结合。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6
在讲《父亲和鸟》这课时我先让学生们回顾了一下七单元的一些文章,让他们自主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护环境”,在七单元中识字七是爱护动物的拍手歌,《“红领巾”真好》中表达了“红领巾”对小鸟的呵护,《浅水洼里的小鱼》小孩子对小鱼的在乎,所以在读本节课课题,我就说:同学们猜猜父亲和鸟的关系?或是父亲对鸟儿会怎样?轻松认识到本节课的主旨后,利用一个问题“从哪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爱鸟”贯穿始末。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句子画出来,很多孩子很快找到了句子,我发现大多数孩子能找到“喃喃的,轻手轻脚”这些动词,体会出父亲爱鸟。接着让同学们反复读引导孩子在读中体会父亲爱鸟,因为爱所以才会轻手轻脚,但是大部分同学没发现父亲了解鸟也是爱鸟的一种表现,我适当的加以指导,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干什么?”他们有的说:玩游戏、有的说下棋,等等。我就说:“你喜欢这些东西你先得怎么样?是不是必须知道它怎么玩,怎么操作,了解这个东西才能说明自己喜欢。”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父亲懂鸟,对鸟的习性了如指掌:知道鸟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被打中,这些也是爱鸟的表现。“焐”这个字我采用演示法来解决,让同学们做了做“焐”的动作,活跃了氛围,提起了孩子们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我顺势抛出问题:父亲这么懂鸟,如果他是猎人,会有什么结果?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会打到很多鸟,有的说父亲会是好猎人,收获大大的……我见时机成熟,马上问:为什么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孩子们恍然大悟“我”受到父亲的.感染也很喜欢鸟,我很想保护鸟。这样层层引导,由潜入深,不漏痕迹地解决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效果不错。
总的来说这节课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学生们比较轻松的就把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解决了。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7
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因此,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在触摸人物灵魂,感知人物精神内涵。这一教学设想起到了人文素养教育作用。也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是本节课的最大的亮点之一。
其次,采取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这可从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投入的热情程度和解答问题的质量上得到了明证。在第一大块引导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某些词语的品味、某些语段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感悟。这在教学实际中也充分得到了体现,但在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卓越的学者第二大块上,朗读不够充分,品味的时间较匆促。这是这堂课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这篇课文语言是诗化的语言,而这诗化的语言又特别集中在这一部分,实际上我在备课的当下和课堂的实际操作上,我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特点,并作了详细的朗读文本、体验语言情思的教学设计,也付诸于实践;但实际操作上由于时间关系而漠视了有些语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应该多朗读、多品味,通过语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闻先生的思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触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灵倾听闻先生的呐喊。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的。
再次,在导入新课时,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于,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心里或多或少有些紧张。于是我采用鼓励的方式进入教学,效果较好。(导入语:今天,有这么老师来我们班做客,对同学对老师来说,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同时,也把这掌声送给自己,希望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长)。不足之处:
(一)难点没有突出。
在理解比较这一过程中,即讨论作为前期卓越学者的说和做和作为后期大勇革命家的说和做有什么异同点。这是这课堂的难点,解决它,就可以达到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内容的理解,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我在实际的课堂上也忽视了一个小细节,每能强化一个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这是这堂课上的一个较大的遗憾。
(二)缺少对关键词语的鉴赏与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花样翻新。语文课不能缺少朗朗的读书声,不能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对优美精彩文段的欣赏和必要的独到的分析见解。
(三)板书不工整,需注意。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我用一节课去完成,显得有点仓促,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就不够主动积极,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较好的学生能大胆回答及发言。最明显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诗人,在搞文化学术这方面的说和做的态度,这个环节上显得有些仓促,不少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从而未能发言,这是一个缺憾。
再有语文课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语文课的“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在合作学习中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同时,自己也要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实践。力争每天都有一个台阶的进步了,加油!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8
《老人和鸟》这篇课文是个感人的故事,娓娓道来,耐人寻味。“老人和鸟”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文章脉络清晰,情感发展自然:老人通过充满诚挚爱心的行动,使鸟儿由怀疑到信任,直至与老人亲密无间。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一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画卷中。人之爱,鸟之语,树之情,花之意,无不充盈着温馨和美之情。本课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想象老人与鸟儿们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体会老人的诚挚爱心。
我在教学中除了结合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之外,我重点让学生展开想象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故事,达到了读写结合。从整堂课的效果看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一些设计上不完善的地方,在课堂中显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没有很好的进入角色,表现为在和学生对话过程中总是游离在“自己还是老师”的角色中。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角色扮演影响感染学生情感的迸发。
2没有很好的渗透工具性。具体表现在对文中比喻句(多像硕大的蒲公英,多像明亮的神灯)和标点符号(主要是省略号)的指导不到位,不具体。学生显然就失去了自我感悟、个性化理解的空间。恰当的做法应该是读完这一段后,谈谈那句话最能体现鸟儿对来人的赞美。请学生在品味句子的过程中体会比喻句的好处。利用省略号省略的'部分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还可以。
3指教后半部分稍偏离了中心话题,原因是由于课件的利用和制作没有最好的服务教学。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欠缺。板书没有体现文章的主线,板书的利用不够科学合理。
以上欠缺,与我个人的讲课习惯有直接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尽量改进。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9
《秋天的图画》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秋天的图画》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色彩的搭配,寥寥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的喜悦心情描绘出来了。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在教学中抓住“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然后闭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学生的脑海中闪现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有的好象看到一盏盏灯笼般的梨子,有的好象尝到了又大又红的苹果的香甜,有的.仿佛欣赏到金黄的稻子在广阔的田野上跳起的优美的舞蹈……那么,你能不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或加动作表演读,或表情丰富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秋天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使其领悟其中的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范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教师引导恰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使一千个学生便有一千种不同的朗读方式。我们要用多种方法导“悟”,启发学生看、画、演、议、说,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不知不觉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0
本课是描写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读感悟背诵之后,带领学生模仿写四季。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结构特点:第一句,呼唤秋天来啦;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山野里的景物的样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飞,来表达对秋天、对劳动那个人民的赞美。
接着,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相同季节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互相说出、补充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组内交流展示。
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相机指导筛选板书出季节里特有的景物,并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启发学生说出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特点,学习“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表达方式,并借鉴。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准确,比如:“桃树挂起粉色的灯笼”,“挂”自用的'不是很准确,变引导学生看幻灯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认识,学生便体会到“桃子露出粉红的脸颊”更好一些。……
放学的时候,陆陆续续,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开花。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动笔,虽然稚嫩,但“我愿写”,比“写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来!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1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洋溢着对泉水的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情感熏陶的好教材。因此,本节课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齐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读课文时,我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以读文本,读中对话,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提高了审美的情趣。
二、重视积累,灵活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也来打比方;用“泉水流到哪?遇到谁?说了些什么话?”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这些练习,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积累语言的乐趣。总之,这节语文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代教,读中有悟,读中有想的教学理念。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2
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展开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远看长城时,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谈收获,适当时机教师给予补充。如:长城的“长”,有了学生发现的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说明,我询问了“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哪个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跨越了这么多省,那会有多长?而从它的“姿态”方面入手时,我在教学中又抓住了一个“龙”字,让学生自主发散思维去想象。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3
《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课文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乔依,这也不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主要还是写了两个“帮助”的小故事。第二个片段则从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的段落,再围绕“读了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来交流。第二个片段换了个角度,从“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这件事入手,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我觉得第二个片段的可取之处在于,由“扶”到“放”,渗透方法。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完成填空练习,从而,对课文内容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这是一种爱的接力,又形成了一个爱的链子。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都能抓住主要内容完成练习,填的很好。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从女店主的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得乐观态度。但是,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也有的学生联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关爱,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此时,老师再点题: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这样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4
在本课教学中,我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遵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每个环节都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听音乐欣赏图片,游戏识字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本课要求一节课认识8个字。领读、开火车、摘苹果游戏等趣味性很强的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汉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乐。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识字环节。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坚持“生字从文中来,再到文中去”的识字顺序。课堂上首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遍课文,把文中生字圈出来,体现了生字从文中来。先学字再学词,学生在文中能认识绳子后,引导学生把文中的绳子提出来,强化生字的`读音,然后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把绳子又放回文中。同时有创设了新的语境,使学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巩固了生字。
三、识字和语言思维训练结合
在识字教学中,指导学生把识字个语言训练思维结合起来。如:在学生认识“梨”时,学生说:“我喜欢吃梨。”就记住了“梨”字。随即教师提出你们都喜欢吃什么梨?这样学生说说出了各种梨。即认字,说词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如说“勤”字时,学生说“勤劳”,教师就启发学生用“勤劳”说一句话。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拓展了识字。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文朗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练习,指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从读中感知、感悟。本节课处处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开始时是自由读课文,同桌对读。大声读文来初步感知课文,待生字学完后,又回到文中。喜欢哪句就读哪句,想怎样朗读就怎样朗读。同时分句进行朗读指导。有指名读,自由速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5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句子、诗,欣赏画面,品读词句,背诵积累,实践体验等方法使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一些体会: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给孩子一个充满秋意的课堂。
1.教师引述:老师这儿有几幅图画,同学们想欣赏一下吗? (《语文园地二》习作要求: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并把它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2.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色的几幅图画,选一幅图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说一说,然后生生评价。
3.同桌相互介绍自己的画,师生评价。
因为是学生自己作品,这本身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直接感受秋的情境。我从唤起学生已有生活感受,激起学生情感需要入手,让学生容易走近文本,愿意走近文本,接受美的感染,为整节课铺设一个“美”的基调。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语言,说一说有关秋的`词语和古诗。
二、走进教材,超越教材,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改反复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高明的教师,在于能通过教材上例子,巧妙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在生活中,学生无时无地不在运用语文,学习语文。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用联系的观念来处理教学,教学必然由单元走向多元,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浅薄走向厚重。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开放性、选择性、适应性的特点,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去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根据学生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大语文观、大课堂观和新教材观,把语文教学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不要隔断语文教学的生活地联系,让语文回归生活,让语文教材成为心中的活教材,这就是我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正确处理教材,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思考。
三、关注语言积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的过程,只有积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以及在生活中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力,极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出示了几句描写四季的诗句让学生猜,再听一首秋天的歌来引入新课,配上舒缓音乐,问:“能说一说你积累有关秋天的词句或诗吗?”“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背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吗?”学生结合平时积累的语言,说一说有关秋的词语和古诗。即检查了学生平时积累情况,又将积累与课堂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也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四、锦上添花与画蛇添足,预设与生成。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一一出示秋天的图画,学生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走进了文本描述的情景中,学生兴致浓厚,效果超出了想像。
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和反思中,带着新的收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堂。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6
【教学案例】
《秋天的图画》这篇小短文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最后点明中心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美丽的图画。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拿出笔来,看看课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把它们找出来,在下面画上小圆圈。我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画什么,有的画出一整句话。我叫大家暂停,对他们说:“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树。”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梨树”然后在下面画上小圆圈。这下,同学们懂了,快速地画出了“苹果”、“稻海”、“高粱”。第二个要求提出来了:“同学们读书,看到‘挂起’这个词了没有?梨树后面是挂着,苹果、稻海、高粱后面都是什么词呢?能不能用曲线画出来呢?”“能”学生们兴高采烈。画完了,我紧跟着追问:“梨树上挂起了什么?”“灯笼”“在灯笼下面也画上曲线,后面的同学们自己就能找出来,我看谁找得快,别忘了画上小曲线啊!”看着一只只小手在书上认真地画着,我说不出的高兴。“同学们画得真好,下面轻松轻松,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接一个词好吗?游戏开始了。挂起”“灯笼”“露出”“脸颊”……“真好,现在这样,男同学说前边的,女同学说后边的。”一声声稚嫩、欣喜的童音欢快地飞出教室。紧接着第三个要求出台了:“我有两个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个好,记着要告诉大家你的想法啊。听好了:梨树上挂起金黄的灯笼。梨树上挂起灯笼。两句哪句好?”又是爱表现的金举起了手,他慢条斯理地说:“是第一句好,金黄的是颜色,有了颜色就告诉了我们梨是黄的,我们就像看见了黄色的梨挂在树上。”“真好,掌声鼓励!”“那你们把‘金黄的’这样的词找出来画上括号好吗?”“又做游戏了!词语搭配开始,金黄的”“灯笼!”“红红的”“脸颊!”……我高兴地和同学们一起“玩”着,意犹未尽地说:“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这种朗读的意境是我这些年来一直追求探索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7
《花钟》通过牵牛花、午时花、夜来香分别提醒小白兔起床、吃午饭、睡觉,告诉了我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开花时间。课文抓住了每一种花说话时的神态、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每一种花的特点,让读者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些可爱的花,从而激发了读者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兴趣。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在识记汉字方面已熟练地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借助拼音、联系生活实际、找姐妹字、编顺口溜等,这些好方法能帮助学生积累汉字,提高识字效率。在阅读方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已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唱读、不顿读,从中体验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8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有关鲸的大小,种类,进化过程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这篇课文很简单,学生在读一遍后,往往觉得他什么都懂了,没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被刻板的教学程序消解的干干净净.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获得切实的言语训练,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很多生动的环节,比如看图片,吸引住了学生.我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他的学习成果.如,同学们通过读每一段,总结鲸的特点,并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鲸生活习性这一部分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当成鲸来介绍.可以画出来,可以表演,可以谈感受,在鲸吃食时,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在鲸睡觉这一部分,学生的画更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长,也使学生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他们自主选择正是他们自主意识,自主行为,自主能力的具体体现.
《鲸》这篇课文,最重要一点是要让学生感知说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书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内容,故意将数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长"等模糊的概念,让学生下课后与原文对比,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举例子,作比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关于写作技巧这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文中说明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就可以了,我们不能贴标签,硬灌输.
在理解须鲸与齿鲸特点不同时,我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从"牙齿""吃食""呼吸时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对比,一目了然.并在理解"呼吸""睡觉"时采用简笔画,学生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做到了语文与美术,语文与数学的整合.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19
课堂教学后,组内老师给我很多诚实地点评,让我受益颇多:
1、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只仅在于教给同学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考虑和表达方式。本课教学的伊始,我和同学以谈话展开,激起同学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使同学一下子走进了课堂,和老师一起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语文的魅力。这种独具匠心的欲设,是同学学习本课文的起点。值得考虑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首先要和同学平等地对话,要让同学真诚地说话,真诚地表达感情,表达自身内心的真实体验,使同学的个性知识,体验被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2、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是一堂高质量的对话课。《语文课程规范》指出:
阅读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中和同学阅读感悟,不失时机地组织交流,让同学把自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语言的领悟释放出来。在老师的激发,点拨下有所感,在同学的启发下有所悟,在老师有深度的言语提炼中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堂课中,针对自身的评价语,颇感不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评价语,尽量做到语言优美、精练,情感真切,这要求自身要努力提高思想修养,生活的积累和社会阅历。以李吉林老师的一句话:语不惊人,誓不罢休,作为自身的努力方向。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20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
1、教学内容要开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这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课文为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绝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我们应该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于漪语),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
2、教学形式要开放
比起过去“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大步骤的语文课堂教学,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许多本来不乏科学性的新的教学形式又逐渐在“语文教改”的包装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语文教学。在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讲究模式,但决不模式化。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课文教材及不同的训练重点,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甚至让学生也参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与实践。共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总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充满勃勃生机。
3、学生思维要开放
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课堂阅读教学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即使结束以后,学生的思想也不会停止,他们的思想仍在继续展翅飞翔。
4、教师思想要开放
中学语文教师的确不应该仅仅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而首先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人生的导航者——即真正意义上的“高师精神”(法国作家季洛杜语)的体现者。语文教师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当然,这绝不是要让语文课又成为“政治课”,而是要恢复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面对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应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审视、感受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而产生联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但是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现在,我们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课文)的平等对话,进而让读者(教师和学生)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在这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感动等等)和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对符合学生求知欲望、阅读心理、知识背景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导的线索是学生对课文的质疑(这是学生主动钻研的思想火花),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展开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欣赏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课堂是实施新课轮的主阵地,而阅读教学又是课堂的重头戏,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来组织阅读教学呢?接下来结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现代文阅读部分的特点,我想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二、九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材现代文阅读的特点及分析
九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材现代文阅读部分共五个单元,在这些篇目中既有现代名家旧作,又有当代名人新作,外国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课文负载的文化内容比以往要丰富得多,价值取向也更为开放和开阔,一眼望去,荡漾着斑斓的文化色调,这样更为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为了与编者意图相巧合,切实保证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我打算从如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一)采用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把体裁、题材或表达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阶段,从整体出发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课时等等,这样就变一册教材几十个教学目标、要求为几个教学目标要求。这样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体现教学的阶段性,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知识,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中25篇文章,我是这样处理的:
1、以单元知识为纲。
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弄清概念、要点,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客观上把握知识结构、规律,做好学习课文进行训练的理论准备,使学生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具有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学生若能把握不同文体的知识结构,明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从而准确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课前我针对散文、议论文、戏剧文学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了如下知识体系,并将本册书一至五单元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本册书有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
知识体系
散文
1、散文的特点: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线索: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记叙线索、感情线索还有含义深刻的语句贯穿全文。
3、散文的表现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见大,侧面暗示,象征等艺术表现形式。
4、散文的语言:优美、细腻、亲切含义深刻。
5、散文阅读要求:了解分类,明确特点;理清线索,抓住文眼;品味语言,领会意境。
议论文
1、论点的判断和归纳。
2、论据的判断与补充,论据的要点,论据与论点与关系。
3、论证的方法与判断。
4、议论文论证的方式:立论和驳论。
5、议论文的阅读要求:把握论点,理解论据,分析论证。
戏剧文学
1、戏剧是综合语言、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成像所构成的舞台艺术。
2、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3、戏剧冲突的构成:(1)人与人之间的冲突;(2)人与社会间的冲突;(3)人物本身内心矛盾冲突;(4)喜剧性冲突和悲剧性冲突。
4、戏剧语言: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21
在教学《“神童”的秘诀》这一课中,我从以下四方面朴实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理念。
一、读的充分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执教以来我一直把这句话作为钻研教材的座右铭。在语文教学中,我不仅把朗读作为钻研教材的起点,而且在课堂中,我也务必安排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因为反复的朗读课文,就是对课文细细咀嚼玩味的过程。让学生对无声的语言符号,用有声的'语言去感悟文章语言的神韵,掌握文章结构的脉络,体会文章思想的精髓,从而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深刻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二、问的宽松
老师的问能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例如读熟课文后提问“你读了以后,了解到了些什么?体会了写什么?”这种提问“适而不死”。学生每说到一点再继续深入,“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解到的?”从而又回到了课文中,同时也把词语的理解和感悟也融汇其中。过后又问“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想了解的?”这一问调动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也表现出一种求知欲望。
三、说的自由
教师宽松的问能让学生放开的说,促使学生说的自由:“我体会到了多学多问的好处”,“我知道了好的学习究竟指什么?”整堂课上,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氛围轻松,自由,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秋天的图画语文的教学反思03-17
《秋天的图画》的语文教学反思01-17
《秋天的图画》语文教学反思01-06
小学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范文02-06
语文《秋天的图画》教学案例及反思02-05
关于《秋天的图画》语文教学反思03-18
秋天的图画语文教学反思01-18
《秋天的图画》语文课教学反思01-14
有关《秋天的图画》的语文教学反思01-14
有关秋天的图画的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