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8 13:44:2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5篇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一节写字指导课,全校的写字指导老师们都来听了我的课。看到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变得和孩子们一样紧张。课后,通过交流,使我进一步了解该如何上好一节写字指导课。

  第一,教学目标要明确。既然是写字课,那么所有的教学环节设计都必须从“写好字”这个角度出发,不能散乱、偏题,做一些无用功。

  第二,教学设计要围绕“怎样写好”。汉字是方块字,具有表义性,是由一个个基本笔画组成。本节课中,我发现虽然孩子们写的字都将我们提出的写字要点达到了,但写出来的字还是不够美观。其实,问题就出在学生的基本笔画的书写掌握得不扎实,不能做到“横平竖直”等基本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醒孩子写好这些基本笔画。正如老师说的,基本笔画的写法要铭记在学生的心中,变成学生的基本功,成为他们的写字习惯。

  第三,把准字的个性特点。教师应事先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即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该如何具体指导汉字。但也不能琐碎,要抓住汉字的主要特点和哪些关门过街的关键笔画,思考并试验把哪些部分或笔画写好了,这个字就能写好看,做到“准、精炼”。例如,本节课中,在指导“菜”这个字时,我只提到中间的爪子头中间的点在竖中线上,但学生写出来后不好看。就是因为我没有告之他们三点分布要均匀、间隔要适中。

  第四,注意评价。首先,要让学生根据书写要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其次,要让学生评价基本笔画的书写。

  第五,教师要成为专家,要使用写字规范用语。教学中,学生讲了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教师不能跟着他说,而应用书法专用语,如起笔、运笔、落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书法知识。

  第六,注意细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一些细小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我在每个字的旁边都打了笔画要点,但孩子提到的.比我写的更多,那么我的提示不如就不要出示;而且由于是竖着的文本框,双引号是竖着打的,不规范,这很容易给孩子留下错误的信息。又如,课一开始,我设计让孩子说出字的结构,帮助他们回忆我们学过哪些汉字的结构,这是一个低效的环节,与本节课没有紧密的联系,不能对下一环节有所作用,可以改为复习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引出上中下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律的不同。

  总之,非常感谢其他老师们给予我许多帮助和指导,使我更加明确了写字教学的模式。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2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只有反思才教得活、教得深、教得透、教得新。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使自己在反思中得以成长。

  今天上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从兵器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这时我引导学生“如果把它们集合起来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进入课文。整堂课学生用图画一画坦克发明经历的几个阶段;演一演那场比赛,我乘机引导学生品味了“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句;辩一辩矛和盾各自的优缺点。然后出示坦克图,展示坦克的威力,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读出坦克的威力,读得激动,读得痛快。接着让学生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使学生懂得以后写一个道理的时候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最后“你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对本文进行拓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反思。

  反思一:阅读为本。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然而这堂课对于三、四两段,学生读的还不够,读书指导上还有点不到位。

  反思二:文本中感悟语言。

  在辩论赛环节,当学生在针锋相对的辩论矛和盾的优缺点的时候,我只是停留在展示优缺点的位置上。细细想来,此时我应该趁机让学生回归文本,从中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

  同时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可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

  反思三:让学生自己去展示。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如在出示坦克图时,可让学生自己上来介绍坦克吸取了矛和盾的哪些优点。这种直观演示的教学过程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反思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生思考:“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时,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于是我提示了带橡皮的铅笔,后来学生还是没有多大反映。其实这时候我是不是可以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五:注重实践,拓展知识。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然而小学生阅读比较随意、盲目,不知道读哪些书。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经常搜集课外知识、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学生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对语言有一个深刻的、独特的感悟。

  最后我想说:“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舞台,他们不展示谁来展示呢?”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继续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3

  从xxxx届学生入学以来,我在文科班依然进行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但总的感觉就是现在的学生不如前六届学生进入状态快,大多数同学不喜欢课上主动发言,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度不很理想,为了改善此种状态,我课下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调研,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健康课堂”的概念。认为健康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控制他们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有存在的价值感,自尊、自信、乐与他人交往,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寄予了期望,并尽可能地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这种“健康课堂”必定建立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交流基础上。交流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健康课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以此“学会学习”,这里的“交流合作”,主要指的是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因此在我在教改实践中,为达此目的,我采取了多项措施。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寻找到学生很好发展的内驱力,这一点,通过我的课上语言的风趣、幽默。对知识的灵活分析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历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对我的历史课产生了“渴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你这一学科产生兴趣后,就会很容易投入到你的课堂教学中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后,就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真正找到了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

  其次,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的作法是把我的每一个学生都当做“人”,把他们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把他们当成真正的朋友。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尊重,并给他们充分的发挥自我、展示自我的空间。如《历史上的今天》课前三分钟演讲,锻炼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另外为了更好的与学生拉近距离,让他们真正接纳我成为他们真正的良师益友,我通过与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沟通,(就是给每个孩子写一封信的形式)还有个别的交流,通过交流师生关系融洽,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是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为进入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

  第三、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由于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课上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展示自我和表现自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加之我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更增强了学生参与者教学的意识,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每堂课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发言(我的课堂上同学们无需举手示意,有想法就可以站起来讲)站起来次数多的或同时多人起立,我就会争求同学们的意见,把机会留给从来发言的同学,因此在第三阶段,同学们设计问题后,由老师组织后下发给同学们,同学们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到第三阶段,分组设计问题,临时指定一组其他小组抢答来完成,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阅读、归纳、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组与组的竟争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归纳的合作交流能力也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觉得是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我们师生之间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我的多元评价,给每个同学都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另外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学生感到了他们的存在价值,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在我的课堂上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每名学生的发展”,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围绕这一核心来完成。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4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是第一次从事了,每次都有新收获,在城轨半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由于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课堂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教师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生的学情比较复杂,这与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经历关系紧密。首先,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整体较差,这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给学生布置过作文,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错别字、病句、前后矛盾等现象很严重,一次语文课讲到诗歌,我问学生“这首诗写了那些意象?”,话没落音一位学生就接口道“老师,什么是意象?”,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中职学生很多是初中没读完辍学后重新走进校园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为学习成绩太差不想读了才走进中职学校的,换句话说他们很多是“没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来到中职学校的。此外,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很特殊,比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当然也有一些误解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表现的比较叛逆,觉得很多事都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这些特殊的原因使这些孩子在常人眼里被贴上了“不听话的孩子”“坏孩子”等标签。上述的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里很常见,也是他们情况复杂的重要表现。

  面对这样复杂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须适应他们的心里,学生叛逆、逆反不能说他们是“坏孩子”,在他们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接近他们,用语言真情打动他们。

  一、接近学生,触及心灵

  我教的学生是14级春季班的学生,所以以讲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教学为例。下册课本中经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欢树》,开学第一课讲亲情非常好,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讲这一课时,我结合自己在外读书的经历告诉了学生“家”“亲人

  ”的真正存在。讲课时,我没有以名人名事导入,也没有以自己从书本里看来的事例导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读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实事情导入,由自身的经历激起学生的感同身受,进而告诉学生“家”不是没钱时的“提款机”,也不是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避风港”,它是我们迷茫时、困惑时的照明灯,是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安慰”,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家都在我们身后,只要转身,我们就看得到,这样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课堂走,而在结束时,同样以自己的做法告诉学生要多和父母沟通,那次的课中我很惊喜地发现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觉得他们的叛逆只是表现,背后是他们的迷茫。

  二、以课堂为主,时刻跟着学生的“脚步”走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之间,正值花样年纪,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影响,而网络等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它们能比教师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课时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也会使课堂别具一格。在讲《口语交际·演讲》时,我选用了《超级演说家》的一些小视频进行讲解分析,视频的演讲内容都是近一段时期内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事件,演讲的方式也不是常见的从开头讲到结尾的很严肃的传统方式,所以学生很喜欢去看,看完后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针对不足的还能提出改进意见,自然的课堂效果也很不错。在社会新话题这一块,很多时候学生都走在教师面前,若能跟上他们的脚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并端正对一些为题的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点激励,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但同时这一时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小大人”,对“尊严”看得很重,所以教师应在保持师者的威信同时尽量做到和学生平等相处,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而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位孩子表达了自己想学好但又很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在写评语时我写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会在课堂上关注你的”,下次课前当着全班的面不点名的表扬了他,结果自那以后,课堂上不管身边的怎样他都能认真听课。还有一个孩子,刚开始基本没在课堂上出现过,偶尔出现也是在玩手机或睡觉,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给他留足了面子,结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认真听课,并且还能监督身边的人好好听课。这些小事情都让我很有感触,孩子们还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时需要被人关注被人鼓励,更多的是被重视。

  四、用故事语言拯救课堂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们中不少人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大部分中职孩子对教师的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根本不感兴趣,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尤为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处在14--18岁的孩子很多时候愿意学习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和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有孩子对我说“老师,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没用,学的不是真知识”,我回答他说“你说对了,学校课堂里学的不是真知识,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识,我是在教大家见识,教大家和学校外的朋友聊天时的优越感,我平时给大家讲的小故事不是让大家一笑而过的,是在给大家积累和朋友聊天时的素材”,这样的回答让那些孩子静了下来,低着头若有所思,此外,在讲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时,一段配乐的朗诵也让学生瞬间进入了情景。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或动情的语言是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教学中去的,因此,要善于运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中职语文教学是比较特殊的教学课题,其中值得探究的很多,虽然在之前的教学工作中已经有所得但要学习的仍然很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多地去向其他的老师学习请教,也会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进行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总结,以此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5

  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课堂,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为语文教学改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多媒体进入语文教学课堂,减轻了教师的劳动负担,节省教学时间,增强课堂密度,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细微,化静态为动感,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打破了时空局限,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独特性。但近年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乱用多媒体,有的教师不管教材特点,无视语文学科特质,无视目标主次,注重形式忽视内容,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特别是公开课,几乎无多媒体就不能上,而且评课时也往往会把有无使用多媒体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语文课堂在内容呈现上,以影片剪辑代讲解,以录音代范读,以屏显代粉笔板书,图解文本,热衷于语文课堂表面的热闹繁荣和娱乐化,语文课堂的本色原味在淡化。多媒体失去了它应有的教学辅助价值。笔者近来听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开课示范课,很有感触,就上述现象以案例具体展开。

  案例一:课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导入:师生集体背诵《长亭送别》中“端正好”曲﹝完毕﹞

  师:《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曲很好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怀旧》,把张生和莺莺的离别场面写得凄美伤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一词,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师提问,学生回答作者简介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进入范仲淹的世界,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名家的诵读和赏析。﹝放录音总长三分钟,一分钟诵读,两分钟名家鉴赏点评﹞

  生:﹝认真听,纷纷点头感叹名家诵读精彩﹞

  师:名家的诵读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来集体朗读。

  生:﹝集体读,完毕﹞

  师:好,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首词,有了大概了解,下面我们具体鉴赏,词的上片写什么?

  生:﹝集体回答﹞写景。

  师:那作者向我们展示什么景色呢?﹝学生沉默﹞

  师:﹝追问﹞上片写了几幅画面,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生沉默﹞

  师:﹝投影三张秋景图片﹞

  生:﹝注视投影图片,由沉默到小声议论﹞

  师:什么样景色,有何特点?

  生一:天空碧蓝,秋高气爽。

  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间色彩斑斓,天空晴朗,黄叶满地。

  生三:远处水天相接,而且云雾缭绕,景色优美。

  师:﹝总结﹞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细致……

  反思:

  这节课,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有两处值得商榷。第一处,诗歌鉴赏读为先导,但读也有讲究,也有层次性。本节课教师在放名家诵读录音的时机的选择上欠妥,而且名家范读后无强化措施。依笔者之见,就本篇而言,应先学生读,可点名读,后老师范读,再名家范读,最后集体诵读,体现出层次感,也符合学生情感认知升华的规律。同时学生在倾听和朗读中自我修正,体味文本情感。另外,放完名家诵读录音后再放名家鉴赏评论,对语文课而言似乎有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的嫌疑。名家点评是权威解读,学生听了很容易固化认识,限制了学生的思索空间,不利于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和个性化多元性的解读。即便要听,也应该放在鉴赏完全篇后,这样去听,学生在认知上就会有成就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处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图解文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文字不同于画面,诗歌鉴赏是鉴赏充满魅力的诗歌语言而不是几张图片。上片写景不假,但我们在带领学生鉴赏诗歌时,不可以以一两张风景图片代替含蓄蕴藉的写景文字啊,更何况上片写景还有虚实之分呢。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象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发散思维的挖掘。本节课中,学生对上片写景的描述完全脱离了诗歌文本,被几张图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鉴赏诗歌变成了欣赏风景图片。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的.诗歌变成了一杯毫无想象力的白开水,掩埋了语言文字的美。

  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时要大胆让学生去想象联想,多启发,多引导,多前后融会贯通。图解文本是短视行为,只会扼杀学生应有的想象力,毕竟诗歌语言的外延大于图片的外延。

  案例二:课题人教版沈从文《边城》节选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就要求预习《边城》这篇文章了。今天就让我们在悠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边城》世界。﹝示多媒体课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乐,三张题为“美景湘西”风景图片,两张题为“湘西姑娘”图片﹞

  生:﹝抬头注视图片,传出笑声,课堂气氛渐涨﹞

  师:我们欣赏了湘西胜景的图片,你们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师: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游。

  师:这个地方的确令人向往。

  生三:老师那个图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导游小姐,她身上挂了导游证了。

  师:﹝笑﹞你观察的很仔细。

  ……

  师:﹝总结﹞这是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风淳朴,那小说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爷爷傩送天保

  师:好,那这些人物之间有何关系?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孙恋人

  师:﹝投影﹞①祖孙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傩送天保——三角恋

  生:﹝众笑﹞

  师:这是小说基本的人物关系。本文是节选内容,下面我们来欣赏电影《边城》中的片段。结合课文,感受沈从文所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示电影《边城》中与文章节选有关的视频,大约六分钟﹞

  ……

  师:电影片段与文章的内容基本一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个课堂应该说学生配合积极,表现踊跃。但沉静下来,总觉得这节课多媒体的内容呈现与小说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与教学重点相距甚远。以几张山水图片代替湘西胜景,以导游小姐的照片代替美丽善良纯朴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恋概括翠翠、傩送、天保三者复杂的情感关系,以看电影片段代替阅读具体文本,这些机械式的呈现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与小说力求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驰。究其根源,过于依赖课件,多媒体的使用忽视了教学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文本重心,无视教与学的关系,缺乏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

  一开始,选择音乐背景,在小说阅读中无意义可言,属无效设计,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音乐声中呈现的不伦不类的图片更是多此一举,无论怎么看也无法反映沈从文笔下人情风土质朴的边远小城。新奇的画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显然老师也有哗众取宠,迎合学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显现于小说的情节,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中。至于电影《边城》片段欣赏,也非高举。因为电影《边城》,它只是导演和编剧一种视角呈现,只是演员的一种诠释,根本无法包揽文本巨大内涵。因此切忌,盲目“拿来”,不加甄选。

  师:什么样景色,有何特点?

  生一:天空碧蓝,秋高气爽。

  生二:典型的秋景,天地之间色彩斑斓,天空晴朗,黄叶满地。

  生三:远处水天相接,而且云雾缭绕,景色优美。

  ……

  师:﹝总结﹞很好,大家看的非常细致……

  反思:

  这节课,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有两处值得商榷。第一处,诗歌鉴赏读为先导,但读也有讲究,也有层次性。本节课教师在放名家诵读录音的时机的选择上欠妥,而且名家范读后无强化措施。依笔者之见,就本篇而言,应先学生读,可点名读,后老师范读,再名家范读,最后集体诵读,体现出层次感,也符合学生情感认知升华的规律。同时学生在倾听和朗读中自我修正,体味文本情感。另外,放完名家诵读录音后再放名家鉴赏评论,对语文课而言似乎有越俎代庖、喧宾夺主的嫌疑。名家点评是权威解读,学生听了很容易固化认识,限制了学生的思索空间,不利于诗歌的进一步理解和个性化多元性的解读。即便要听,也应该放在鉴赏完全篇后,这样去听,学生在认知上就会有成就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处移花接木,偷梁换柱,图解文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文字不同于画面,诗歌鉴赏是鉴赏充满魅力的诗歌语言而不是几张图片。上片写景不假,但我们在带领学生鉴赏诗歌时,不可以以一两张风景图片代替含蓄蕴藉的写景文字啊,更何况上片写景还有虚实之分呢。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情感性,把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象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利于发散思维的挖掘。本节课中,学生对上片写景的描述完全脱离了诗歌文本,被几张图片吸引了注意力,由鉴赏诗歌变成了欣赏风景图片。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的诗歌变成了一杯毫无想象力的白开水,掩埋了语言文字的美。

  笔者认为,在诗词教学时要大胆让学生去想象联想,多启发,多引导,多前后融会贯通。图解文本是短视行为,只会扼杀学生应有的想象力,毕竟诗歌语言的外延大于图片的外延。

  案例二:课题人教版沈从文《边城》节选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就要求预习《边城》这篇文章了。今天就让我们在悠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边城》世界。﹝示多媒体课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乐,三张题为“美景湘西”风景图片,两张题为“湘西姑娘”图片﹞

  生:﹝抬头注视图片,传出笑声,课堂气氛渐涨﹞

  师:我们欣赏了湘西胜景的图片,你们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师: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游。

  师:这个地方的确令人向往。

  生三:老师那个图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导游小姐,她身上挂了导游证了。

  师:﹝笑﹞你观察的很仔细。

  ……

  师:﹝总结﹞这是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风淳朴,那小说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爷爷傩送天保

  师:好,那这些人物之间有何关系?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孙恋人

  师:﹝投影﹞①祖孙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傩送天保——三角恋

  生:﹝众笑﹞

  师:这是小说基本的人物关系。本文是节选内容,下面我们来欣赏电影《边城》中的片段。结合课文,感受沈从文所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示电影《边城》中与文章节选有关的视频,大约六分钟﹞

  ……

  师:电影片段与文章的内容基本一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个课堂应该说学生配合积极,表现踊跃。但沉静下来,总觉得这节课多媒体的内容呈现与小说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与教学重点相距甚远。以几张山水图片代替湘西胜景,以导游小姐的照片代替美丽善良纯朴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恋概括翠翠、傩送、天保三者复杂的情感关系,以看电影片段代替阅读具体文本,这些机械式的呈现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与小说力求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驰。究其根源,过于依赖课件,多媒体的使用忽视了教学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文本重心,无视教与学的关系,缺乏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

  一开始,选择音乐背景,在小说阅读中无意义可言,属无效设计,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音乐声中呈现的不伦不类的图片更是多此一举,无论怎么看也无法反映沈从文笔下人情风土质朴的边远小城。新奇的画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显然老师也有哗众取宠,迎合学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显现于小说的情节,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中。至于电影《边城》片段欣赏,也非高举。因为电影《边城》,它只是导演和编剧一种视角呈现,只是演员的一种诠释,根本无法包揽文本巨大内涵。因此切忌,盲目“拿来”,不加甄选。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就要求预习《边城》这篇文章了。今天就让我们在悠美的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边城》世界。﹝示多媒体课件,放笛子演奏的背景音乐,三张题为“美景湘西”风景图片,两张题为“湘西姑娘”图片﹞

  生:﹝抬头注视图片,传出笑声,课堂气氛渐涨﹞

  师:我们欣赏了湘西胜景的图片,你们有何感想?

  生一:山美水美人也美。

  师:很好。

  生二:我想到湘西去旅游。

  师:这个地方的确令人向往。

  生三:老师那个图片中的湘西姑娘是导游小姐,她身上挂了导游证了。

  师:﹝笑﹞你观察的很仔细。

  ……

  师:﹝总结﹞这是一个神奇的世外桃源,山水秀美,民风淳朴,那小说中有那些人物呢?

  生:﹝七最八舌﹞翠翠爷爷傩送天保

  师:好,那这些人物之间有何关系?

  生:﹝七最八舌﹞兄弟祖孙恋人

  师:﹝投影﹞①祖孙②兄弟手足③翠翠傩送天保——三角恋

  生:﹝众笑﹞

  师:这是小说基本的人物关系。本文是节选内容,下面我们来欣赏电影《边城》中的片段。结合课文,感受沈从文所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示电影《边城》中与文章节选有关的视频,大约六分钟﹞

  ……

  师:电影片段与文章的内容基本一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为什么我们感受到悲哀的分量呢?

  ……

  反思:

  整个课堂应该说学生配合积极,表现踊跃。但沉静下来,总觉得这节课多媒体的内容呈现与小说的感情基调不相吻合,与教学重点相距甚远。以几张山水图片代替湘西胜景,以导游小姐的照片代替美丽善良纯朴的湘西姑娘,以三角恋概括翠翠、傩送、天保三者复杂的情感关系,以看电影片段代替阅读具体文本,这些机械式的呈现和看似幽默的表述,似乎与小说力求表现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背道而驰。究其根源,过于依赖课件,多媒体的使用忽视了教学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文本重心,无视教与学的关系,缺乏身态行为、情感表达、现场板书设计。

  一开始,选择音乐背景,在小说阅读中无意义可言,属无效设计,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音乐声中呈现的不伦不类的图片更是多此一举,无论怎么看也无法反映沈从文笔下人情风土质朴的边远小城。新奇的画面,花哨的形式,反而弄巧成拙,显然老师也有哗众取宠,迎合学生之嫌。人性美、人情美在本文中更多的是显现于小说的情节,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中。至于电影《边城》片段欣赏,也非高举。因为电影《边城》,它只是导演和编剧一种视角呈现,只是演员的一种诠释,根本无法包揽文本巨大内涵。因此切忌,盲目“拿来”,不加甄选。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6

  教学了《詹天佑》一课,有很多感触: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流畅。教学本课,我抓住“爱国”和“杰出”两个中心词,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我分为五大环节,分别是:⑴复习导入,温故知新;⑵情感铺垫、整理脉络;⑶精读感悟,感受“爱国之情”;⑷自主探究,感受“杰出之才”;⑸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各教学环节基本能自然过渡,使整课的教学浑然一体。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铺垫和扩展。詹天佑是写人的文章,为了丰满人物形象,我补充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筑铁路的宣誓词、写给诺索布夫人的信和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一些事迹,作为情感的铺垫和文本的扩展,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3、课堂要求明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路线”三大材料时,我都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向导,这样既可提高课堂效率,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在黑板画出居庸关、八达岭的形状,让学生用简单的箭头划出开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线路的时候使用简图和视频动画相结合的形式,力求让抽象的语言变成直观的视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更清晰地理解,从而充分地领悟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7

  《丑小鸭》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被称为“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自传”。课文给人们启示:丑小鸭的成长虽然艰辛,但他在困难面前从未轻言放弃,它让我们明白,生活是一个不断追求美的过程。课文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学生对这篇童话很感兴趣,引发了他们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和表现,远远超出了我预想的范围。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教学中的“变”。

  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不应该一个教案走天下。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的教学环节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变。学生要“先学”,教师应“以学定教”,对教学内容胸有成竹,为课堂资源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无论教学过程如何变,我们的课堂依然精彩。

  一、教学设计因学生的思考而“变”

  《丑小鸭》第一课时的学习,我将新课的切入点直接放在学生对丑小鸭“丑”的认识,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因为丑小鸭长得丑,他的生活变得很悲惨,运用电脑课件展示小鸭子孤苦伶仃地生活、被身边的各种人欺负的片段.孩子的心是纯真而善良的,课件的展示直观、生动而且深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同声情并貌地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学生很快便走进童话宫殿,与主人公“丑小鸭”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我打算以“他是一个()的丑小鸭”为关键问题,引导孩子们深入体会课文,进而拓展阅读。所以,我让孩子们根据问题补充词语,并板书在黑板上。孩子们可积极了,“可怜、悲惨、孤单、坚强、善良……”黑板上满是他们点点滴滴的感受,真挚而诚恳。我很满意,一切都按照我的预设在进行。

  我接着提问:“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可怜……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联系原文资料,找到相关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本以为我的课堂即将一帆风顺,可学生的回答和我原来设想的完全不同。他们的句子丰富而繁杂,课文、课外拓展的原文资料一起上,毫无条理可言,原本一个完整的故事,一时间被分析得支离破碎。一方面优秀的孩子滔滔不绝,而另一面,后进的孩子却只剩下了听的份,有的甚至开始走神。我意识到是自己的教学设计需要变化了,如果再这样继续,许多孩子便失去了感悟这篇童话完整的语言美感的机会,课堂会变成我和几个尖子生的表演场。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重在感知语言,感知的重要途径就是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为讲话、写话做准备。班上的同学平时就最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我当下改变思路“这个丑小鸭如此可怜,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逐渐变成了天鹅,变得坚强?”后进的孩子眼睛亮了,语言虽然简单,但也能完整地把故事复述出来。优秀的孩子手舞足蹈,边读边演,把故事读得声情并茂,还加上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如果不理会学生的思考,依旧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走,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会使提问环节形同虚设,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主体,适时的改变教学思路,让我们的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这个“生本之变”,“变”得有价值。

  二、教学设计因生成的教学资源而“变”

  由于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比如,当讲到离家出走后的丑小鸭,仍然受欺负,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时,一个孩子兴奋地打断我,因为他想为为我们介绍这只猎狗的样子,那是他在原文看到的。这本来是我拓展阅读时打算讲的内容,现在孩子主动提出来我,我何乐而不为?我大力表扬了他的好学,还奖励他大声地为大家朗读了这句描写猎狗的句子。孩子们激动不已,纷纷举起小手。我趁热打铁:“好啊,你们就看看原文,哪些内容跟我们课文是故乡补充的?”有的孩子读到“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还找到了在丑小鸭冻僵前,他也曾经勇敢地奋斗过的句子,全班同学激情朗读,深切体会到丑小鸭的坚强。有的同学读到了安徒生原作中的最后一段话:“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善良和高贵。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变奏,成就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三、教学设计因教学效果而“变”

  在《丑小鸭》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扩展的环节。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用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回味全文,然后谈谈生活中,阅读经验中和“丑小鸭”有相同经历的人。孩子们由于之前做了练习册,查了资料,掌握了不少课外资料。如果就此下课,应该是很愉快的,我们的教学任务也已经完成了,但是,怎么样能让学生的心灵更贴近安徒生?亲近安徒生的经典呢?我为孩子们深情朗读了了安徒生十年创作,从“丑小鸭”变成“天鹅”的艰苦经历,这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对爱迪生充满崇敬,迫不及待要走进安徒生的童话王国!

  其实,对学生多一些信任,用好学生这个我们课堂最生动的资源,学中求“变”,教中求“变”,将是教育莫大的快乐。只要把“以生为本”的理念放在心间,这将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常胜法宝。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8

  《白杨》这篇精读课文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语文白杨教学反思。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单元模块教学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展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发展”,注重能力的形成,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圈画、思考、讨论、汇报……加上足够的时间保证,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空间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例如在“围绕主题、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加深体验和感悟,为学习做好知识和情感的准备同时,还能带着问题走向老师和同学,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更明确,也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深刻,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

  预习内容是这样设计的:

  1、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结合预习提示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可在空白处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提出自己的疑问。

  3、搜集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图片、音像)以及跟课文主题、体裁相同,思想内容相近或同作者的文章。又例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反馈及感悟新疆的恶劣环境和白杨的特点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大家把自己的见解说一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如理解“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一句,体会大戈壁的特点,学生经过自主阅读,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句中的‘茫茫’,意思是不清晰,看不清楚,在本课的`意思是大戈壁一眼望不到边,很宽敞。”“我认为‘浑黄一体’在课文中指不管天和地都是黄色的。”“我认为‘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意思是说大戈壁很荒芜。“我想‘不那么清晰’在课文是指天地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高大挺秀’这里是说白杨树的身影很壮美。”“我知道了戈壁滩浑黄一体,十分荒凉,可白杨树却在这儿长得高大壮美,生命力很强……”这样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议、自得,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方式,充分表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完全符合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这一阅读原理,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正确的阅读方法,教学反思《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二、注重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但要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即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有点困难,这也是本课的难点。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引导学生抓联系,合作探究文体,让学生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主要以学生读、悟、问、议的合作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先自读自悟,再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带着前面提炼出的问题,直奔课文重点,最后小组合作交流心得。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交流情况,及时引导。在学生展开研读时,仍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思考分析,边读边划边注。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自学研讨活动,并注意吸收反馈信息。这一小环节从表面上看往往是静的,看似一段空白,实则是充满了学生整个思维过程的一段宝贵时空。学生只有有了自读自悟后的独特感受,才能更好的参与合作小组的讨论,倾听和评价他人的发言,接纳别人的合理见解。

  在小组作交流,相互合作探究文本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参与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落实训练点,如: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这样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让他们围绕自己的最深感受来进行深入研读,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而后再展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三、侧重听说读听写训练,落实写作方法的指导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默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通过口诵,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在读的过程中还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再次说、写并举,理解白杨的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句完成,即找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等到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这段文字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让学生用这两组句式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而可放手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时,还不忘指导文章的写作方法,如在文章结尾写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沉思,看到白杨树,他又微笑了。这是又一次由树联想到人,托物寄意,借物喻人。我们在作文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写《植树》,我们就可由小树联想到人(包括自己),联想到一代人的成材;写《蜡烛》时可以联想到辛勤工作的老师或默默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让学生学会在写借物喻人的作文时,首先要像《白杨》一样,写出物的特点,再由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性格品质。要注意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喻要恰当、得体。正所谓我们要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还得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其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单元模块主题教学课题实验的思想。

  《白杨》教学反思

  还深深的记得着装小学宋海燕老师关于文本细读的观点,那就是以不同的身份来读文本,以读者的身份来读文本,以作者的身份来读文本,以教者的身份来读文本,最后就是以学者的身份来读文本。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适用于我们教研的课题------文本细读。在《白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尝试,虽然说还有很多不足,但是,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也有很多收获。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环节进行细读。

  第一处是在讲解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时,让学生先找出相应的段落,然后让学生细读该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浑黄一体”、重点词来理解大戈壁的环境的恶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白杨树的敬佩之情;抓住“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一句话来体现白杨树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另外从 “高大挺秀”一词中,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白杨树的适应力及顽强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谈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文本,让孩子们的感情来源于文本,在归结于文本。这样,就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学会理解文本,再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读来展现。

  第二处文本细读的设置是在讲解爸爸的话时,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短短的三句话不但向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同时也借白杨表白爸爸的心。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9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撰写的优美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我班的孩子比较喜欢动物,对动物有爱心,所以我选择这篇课文进行教学。从上课的情况看,我的教学有以下亮点:

  一、创设情境,注重激发学生情感。开课伊始,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耳畔萦绕,各种美丽的鸟儿图片一张张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姿态万千的鸟儿,清新、幽静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人看了有种和谐的感觉。这不仅触发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感情,也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巧妙地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设计这堂课时,我没从头开始,而是叫学生找找“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由此引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中心。指导学生读这句后,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针对这句话提出问题。学生毫不犹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团:“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谁信赖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将四个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个问题:“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词、字探究。问题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无论是自学,还是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时也妙语连珠。

  三、结合学生的感悟,随机指导朗读。在交流“作者是怎样照顾和呵护珍珠鸟”时,有一个学生谈到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突出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结合父母平时称他为“小家伙”进一步说明。我觉得他体会得很独特,随机让学生找到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的句子,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学生自由读完后,我又指名读、部分读、齐读,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爱。

  四、对教材的合理拓展,为课堂增添了精彩。教学快结束时,我设计了两个很有创意的环节:一是“给文中插图起名”。在学生读完第13自然段后,我出示书中的插图,并深情地配上话语:“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你能试着这幅图起个名字吗?请写在插图的旁边。”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起的名字五花八门:“爱”、“信赖”、“特殊的父子”、“温馨的一家人”……二是“自行编写信赖格言”。这一环节的精心设计,从学生的精彩发言(如,“信赖是阶梯,让我们走向成功”、“信赖是一双紧握的手,我给你力量,你给我力量”、“信赖是一座彩虹,让我们心相连”……)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学生在编写格言的时候,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教学中我也觉得有遗憾,最主要的是朗读指导还少了些。这也是阅读课文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我们的阅读课文篇幅比较长,但要求一节课完成,容量可想而之,因此,很多时候是匆匆而过。在以后的阅读课文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如果各位同仁有好的建议请赐教。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0

  《掌声》这篇课文写得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整篇课文虽然语言朴实无华,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

  “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怎么把这篇课文上得精彩,又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呢?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点设线

  “掌声”是课文的文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个文眼,从引导学生说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入手,抓住小英的前后变化。质疑,让小英如此难忘的掌声究竟是怎样的?同学们为什么要送去这样的掌声?掌声产生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即扣住“掌声”这个点,步步深入。

  二、加强朗读教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己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或是小英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

  但课上完后,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根据师父对我提出的一些建议,我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一、导入不合理

  上课前,我让一个学生把她的一篇作文背给大家听,然后让其他学生给她掌声,然后我顺势问她“得到掌声是什么感觉”。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对这个导入进行了反复地思考,最后才决定用这个,因为我的意图是想让学生自己体会得到掌声是什么感觉。毕竟我的经验还不足,考虑事情还不够周全。事后师父对我说,一个成人要把他自己写过的文章背诵出来还有点难,更何况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而且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的这个导入并不成功,学生并没有我预期的那么情绪高涨。

  二、自主悟读还不够

  让学生对比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原因时,我没有等学生悟过来就把原因告诉给了他们。

  演讲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姑娘。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让学生自己看出小英的忧郁和自卑。但是我却直接把这个答案早早地写上了黑板,然后再让学生从第二三段中画出最能体现小英忧郁自卑的词句。这个过程就是显示出了我一个新教师的缺点。

  三、沦为了教案的奴隶

  教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教学而准备的文案。它的作用是让教师在上课时有个明确的教学任务和方向。但是我在上课时却处处依照教案,脑子想得是下个应该问什么问题了,根本就不去理会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总是往我们教师设计的方向去。我却没意识到这一点。

  当我问“同学们为她送去第二次掌声后,小英为什么微笑?”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而我只是稍微点评了一下,此时我应该就势问“此时,她有哪些心里话要说?”这个问题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又使得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主人公的形象也立体化了。但是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里没有,那我也就没有把文章给深入下去,错有了一次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机会。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以教材为凭借,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语文素养;应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努力的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本因素。我们三年级是新课程,作为教师更应该有一种创新精神,让教材“活”起来,而不要被教案牵着鼻子走。

  上完这节课,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要学的东西也还有很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寻找智慧的花朵,愉悦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1

  《秋天的雨》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将秋天的一些景物描写串连起来,形成了一个多彩、丰收、欢乐的秋天,秋天的雨教学反思。语言内容感染了幼儿,他们从视频中的确也感受到了秋天这季节带来的丰收和快乐。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及巧妙比喻的意境,我以提问方式。(小朋友有见过雨吗?有见过秋天的雨吗?你想想它有可能是怎么样的?)引发幼儿带着思考导入主题,给幼儿逐一看课件和故事,让他们找一找秋天有些什么景色,并边进行提问: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视频中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秋天?引发幼儿学习并回答,把秋天的雨比做一把钥匙,秋天有很多的'水果,也有很多非常漂亮景色。师在逐一进行边讲解边视频边谈论。

  但是由于准备不是很充足,缺少了单张图片展示,因此,幼儿在理解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的方面都不是很顺利。尤其是“把黄颜色和红颜色给了谁?(银杏)(枫树))”,没有孩子能回答出来,说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以后在活动之前,我都应该考虑到前期经验的灌输,使活动能很好地开展。比如说,秋天的气味方面,我可以让他们先闻一下橘子的香味,菠萝的香味……这样,他们就能充分的体验到秋天的好多气味。

  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视频中学习到比喻手法和欣赏观看的讨论形式充分表现及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2

  武松打虎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就《景阳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说,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接受。但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通过一遍遍的读和繁琐的提问、回答来进行教学,学生必然会产生阅读厌烦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采用了“为武松写简历找工作”的形式,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读书变成学生自主的行为,自读自悟,并在其中结合写的训练,从而更好的感知文章内容和人物特点。

  “打虎”部分重点是过程和人物英勇,通过一默读、二对读,激发想象的方法理解了过程,“吃酒”部分重点是人物性格,通过小组研读,角色对读,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现体会人物性格。

  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学习语言文字离不开读写训练,只要安排恰当,形式灵活,方法得当,这样一节语文读写训练课同样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课文时,很多同学质疑:“武松这种不听别人劝告,一急孤行,这不叫勇敢,是鲁莽”,还有同学指出武松在同猛虎搏斗后,手脚酥软、筋疲力尽的状态不应写,似乎有损英雄形象,

  同学们读后能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进步。我先肯定了同学的思考,我再请同学们联系武松性格特点及自己的实际来理解,同学们领悟到:这样的描写,非但无损于英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朴实、丰满、逼真、可信。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3

  《童年乐趣》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写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里的节选。在用先学后教的方法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将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三大点:认识生字词;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了解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乐趣到底是什么。

  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我认为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开始上课时,我采用让他们自己放出声音来自己读课文,在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学习生字词。这一环节就学生的反应状况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文中比较容易读错,且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我也及时地进行了纠正。相信这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第二个环节中就是重点去理解克利斯朵夫童年的乐趣到底是什么,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有体会的段落。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整体的反应不是很好。有的同学已经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任务,而有的同学却仍停留在读课文的阶段。由此可见,学生对我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还不是很理想。今后在这方面,我认为还是要下力度去培养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最后引导学生来说:你认为克利斯朵夫是个怎样的孩子?我设计这个问题的主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克利斯朵夫的快乐,是源自于他所热爱的音乐。让学生明白兴趣爱好对于学习,以及自己的'将来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热爱某件事情才能把它做好做精。我希望能够借此来培养学生发现自己到底爱好的是什么。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够像克利斯朵夫那样有个快乐美好的童年,让他们的花季永远沐浴在阳光之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认为在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方面还是不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4

  【摘要】为了更好地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展团队合作学习,希望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最先开展合作学习,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发现,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形式化太严重、忽视合作学习的内涵等。因此,需要给实际的教学过程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主要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目前,我国在探究新的学习模式,目的是改变学生的一个思维方法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通过研究表明,小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最佳阶段。所以,目前在小学阶段大量推行合作学习模式,这样能够让我国小学教育事业实现很大程度的推进。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发展的学习方式,而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其思维方式和速度比较不一,一般的学习方式很容易消磨小学生以上特性,但是合作学习就可以使其特性得到很好的保留和发展。近年来,合作学习越来越被广泛利用,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差,因此探讨如何更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就是目前所需要研究的重点。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合作学习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打造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以前,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主要依靠教师,而学生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学生理解的东西比较少,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主动的理解和思考,使其理解能够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够成为学生的知识。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合作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得小组的成员各补所短,进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团队合作是当前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如果从小对学生进行团队意识的培养,可以对其今后的学习或是未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一般使用的是小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成员之间的合作。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合作的技巧以及培养了团队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虽然合作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还是因为种种原因会存在不足,例如教师个人经验不足,无法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引导;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等。

  (一)教师的个人经验缺乏

  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学生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不太成熟,其个人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对其不当行为进行纠正。但是很多时候教师由于缺乏对合作学习的理解,缺乏一定的经验,使得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低

  有些时候,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教师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价,还存在统一答案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了。还有些教师比较注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成绩较差的,因而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落差,导致其不想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极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第一,给定学习目标,小组学习探究。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给既定的目标,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向。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普遍较弱,无法全面理解课文,而且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其理解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教师在事先就制定好了学习目标,这样会让他们更有目的性进行讨论,而且其结果也有一定的针对性,从而让小组成员进行组内投票,选出最佳答案,在进行最后的答案阐述时,对他们进行表扬,这样不仅会让学生有一定的团体荣誉感,而且能够激发他们下次参与讨论的激情。第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合作学习的主体,因此,需要时刻注意。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讨论背景,例如讲故事或是谜语、音乐等方式,这样首先可以吸引学生参与的目光,让其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接着教师需要适度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起到一个纠正方向的作用。因为,小学生看待问题比较片面,而且没有办法深度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时候需要教师帮助遇到理解难题的学生。同时,教师和可以适度参与学生的讨论,这样可以最直接了解到学生的想法,当小组内存在较多的争议时给予一定的引导,减少发生不和谐事情的概率。但是教师需要把握参与的身份以及合理性。比如说在学习《少年闰土》一文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定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在稍后的合作学习中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的分组需要讲究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配置奖惩制度,使学生更有动力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观念在不断转变,并且教育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而合作学习就是当前提出的一个新教学理念,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应用的最为广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达到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二是提高其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度,而且能够极大发挥学生的个性,进而使教学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推广合作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玲.谈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20xx(11).

  [2]马莉娅。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xx(30)。

  [3]张永锋。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xx(11)。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5

  今天在城关镇组织的课堂教学展示课上,我执教了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我喜欢》,《我喜欢》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章在语言结构上两个特点:

  一、音乐美。文章语句优美动听,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使人很容易进入语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二、结构美。文章结构整齐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情感贯通全文。

  针对这两个特点,我教学中也从两方面入手。

  一、“以读代讲”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以“读”这个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读出文章包含的韵味,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独特感受,品味文章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底,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生活的多姿多彩。体现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的理念”。通过读让学生去读,“以读代讲”打破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读,让学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生与文本的共鸣,生与师的共鸣,生与生与的共鸣。

  二、仿写延伸,激发习作兴趣。学生读中悟情,披文以入情后,此时学生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心中一定也会有不吐不快之欲望,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仿写课文,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以“我喜欢”开头来抒发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从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灵感,放飞学生想象,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教学过程中,由于熟悉学生时,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在朗读课文时,出现了许多读错字的情况,虽然创设了一定的情境,也试图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情感,可是感觉总不到位。因此课前预设的应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仿写只好作为课下的作业。 教研室张老师在点评时指出:

  1、让学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我觉得确实应该让学生把本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进行比较,对散文的特点有初步的认识。

  2、朗读感悟时,在独处作者的喜欢之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作者喜欢的不一定学生就喜欢,比如,作者喜欢在雨中去拜访朋友,喜欢秋天的芒草等,可能学生会喜欢其他的。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没有考虑到。 散文题材的课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通过这次展示课,我收获很大,在学习其他教师优点的同时,也让我对散文的教法多少有了一些尝试,这也许就是课改吧。 在课改中尝试,在课改中反思,在课改中成长。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01-13

对语文课教学反思01-12

语文课教学反思01-12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09-30

语文课教学反思10-30

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02-24

语文课文《马》的教学反思01-09

《比尾巴》语文课教学反思01-10

语文课《手指》的教学反思01-10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