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4:38: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1

  《五花山》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描写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赞美了五花山优美的风景。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以疑导学。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然后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秋天的五花山这一段的'学习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五花山的色彩,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3、读中感悟。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读写结合。写是读的延伸和深化,通过三个季节美景的阅读,我在课要结束前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有吐露的机会,训练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虽然只有一半的学生写得流畅,一两个学生写得不切合实际,但是学生总的表

  现还是在以前基础上提高了不少。

  总体来说这节课整个环节较流畅,学生掌握的也很不错。在比喻,联想等的知识点运用上还要更加深入,再落实。经过这一次与学生积极地学习探讨,觉得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比如朗读,应该更有感情,对学生的评价语也应该丰富等。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2

  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吗?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有的树林变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屏布一样。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3

  《五花山》这篇课文五个自然段,层次清楚,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结尾回扣课题,中间分春、夏、秋季节描写。三个段落都是先总写颜色,再通过“看到的,联想到的”具体描述,但联想具体在高段才涉及,《月光曲》一文就是重点品评联想。要突出三年级学段特点,最后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之美;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颜色丰富之美,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之美。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重点在朗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理解朗读,配乐朗读和积累背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秋天之美,学会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原本普通的景色变得灵动丰富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前几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不知道如何通过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因此在最后上课前,我反复的斟琢老师的评价语言,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真正的知道如何朗读。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帮学生创设情境,让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就来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满树杏黄的叶子,这一片像杏,那一片像梨,满树的叶子就像是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你看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吗?”让学生在朗读中把画面感读出来,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试着把这片火红的树林读活起来!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紫红紫红”,一个紫红不够,还得两个紫红。

  描写“金黄色”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抓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不是一丝丝阳光,也不是许多的阳光,而是“所有的”阳光。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读中去品。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但是整堂课的教学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几次试教,都超时了,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读书,要在一节课里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难;仿写,学生语言贫乏。而正式赛课的班级,和我配合得非常顺,几乎一问就到位,很快就顺利地走完教程,发现还有7分钟。其实课堂有许多生成的资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总担心教学设计完不成,担心超出备课设计,自己无法驾驭。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没有顺学而导。

  2、如检测学生词语的朗读情况,第一位就读的非常正确,我就没有再进行教学了。也许正好叫到一位好学生,但她的预习情况不能代表全体。这里的检测还可以请一组同学轮读词语,大家都读对了,才能判断,所以最少都要检查2、3位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再如“梳理文脉”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再有个学生“自读各段,画出这段写了什么?”的学生学习过程再交流,更务实。

  4、“品读第四自然段”这一过程,八次朗读,后六次朗读的细节就程式化了,没有融入教学,不扎实。

  5、另作为语文老师,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硬伤。

  虽然从教十多年,但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结果也不令人满意。课后想想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其实本来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要珍惜。另指导朗读也一直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困惑很棘手的地方,通过这次的比赛,让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也学到了一点。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4

  《五花山》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描写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赞美了五花山优美的风景。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

  1、以疑导学。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然后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秋天的五花山这一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紧紧围绕五花山的色彩,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3、读中感悟。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总体来说这节课整个环节较流畅,学生掌握的也很不错。在比喻,联想等的知识点运用上还要更加深入,再落实。经过这一次课,觉得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比如朗读,应该更有感情,对学生的评价语也应该丰富等。

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5

  《毛主席在花山》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

  一、揭题质疑,理清文路。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说说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再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主席是怎样一个人。

  二、研读课文,走近主席

  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通过理解这些句子,让学生对毛主席作为伟人的高尚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通过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表现人物品质时所采用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丰满人物的形象。

  三、聚焦矛盾,升华主题

  在探究文中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后,让学生思考一下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略,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知道从三件小事体现的伟人的普通人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