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09:23:06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4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课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通用14篇)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1

  《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围绕着对生命的感悟组织教材的,本课更是身残志坚的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独特的感受。本文短小精悍而充满哲理性。作者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感悟生命”、“ 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回归课题,感悟升温”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一、由题入手,感悟生命

  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生命”这个词,然后问学生,“你们想过生命是什么吗?”“这篇课文的课题和以往课文的课题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问题初步引发学生对“生命”这个词的理解。一开始学生对“生命”这个词没什么感觉,也没什么深刻感受,所以问题提出举手来说自己对“生命”一词理解的学生很少。

  二、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 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 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1、紧抓重点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词语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句中重点词语,那么对句子的理解就更加轻而易举了。例如在理解第一段中,我引导学 生抓住“只要”、“稍用用力”来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抓住“极力”一词来感受飞蛾的生命又很顽强,这样一个既脆弱又顽强的飞蛾在学生头脑中徐徐而飞了。

  2、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如果你是飞蛾,你会怎么想呢?”孩子们把自己当成飞蛾,想到了飞蛾虽然生命脆弱,但也和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飞蛾也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事情。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的`深入,把对生命的感悟引入更深一个层次。

  3、联系生活经历,感悟生命真谛。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糟蹋是什么意思?怎样做是糟蹋生命?怎样做又是好好地使用生命呢?我让学生用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算白白地糟蹋,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举例,讲到了上网、不写作业,犯罪是糟蹋自己的生命,在举例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感悟文中的含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三、回归课题,感悟升温

  结尾处我又回归课题:“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么?生命是什么?出示课件,说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对生命独特的感受,形成了一句句属于自己的。通过学习,孩子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四、不足之处。

  1、课文讲了三件事,在处理这三件事时,我侧重不太明显,在授课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来谈感受,并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第二、三件事上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授之以渔,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

  2、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洁明了,有的话说得有点啰嗦。3、学生回答问题后、朗读后,教师的评价还应再多样些,艺术些。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2

  本课是我与学生第一次使用课件教与学的课程。

  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且形式多样,有快速阅读,听读,跟读,背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读中获得知识,在读中明白道理。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情,设置本文的重点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并归纳出短文的论述的中心论点。难点为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但不够深入。

  知识点过多,时间显得很紧,教学就显得急促匆忙,幻灯片的出示有点罗列样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多。

  由于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许多,幻灯片出示的知识点比较全面,学生还是可以掌握文言文的有关知识和了解文章的大意,懂得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但也有同学过于专心抄袭幻灯片中的板书知识,从而失去了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和记忆中的例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后提出思考,拓展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4

  选择《游园不值》这课,缘于去年与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实录的“偶遇”。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不遇”?怎么会有如此深邃的课堂?记得当时那份实录给我的震撼简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尝试古诗教学的念头已久,但在几年前上过一节古诗公开课后,就再没有勇气尝试第二次。看到窦桂梅能把这短短二十八个字精彩演绎四十分钟,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个超越”“主题教学”等前卫精深的教学理念与精湛自如的教学技艺。当时,我已经上过这课,颇感遗憾,总觉得如果不把这么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奉献给我的学生,那简直是一种“罪过”。基于这样的心态,我又一次选择了古诗教学,选择了当一回窦桂梅的追随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窦桂梅老师说“激情是她的一种状态。”而我则性格比较含蓄,教学风格也相应比较恬淡平和,再说,她的学生都是城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而我们的孩子一直住在农村,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接受能力等稍逊城市学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种渠道解词

  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相对农村学生就有优势,果然,一个女生生动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教师在表扬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观察周围的学生,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感受“红杏”的美,我没有出示图片,因为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第一朵杏花》,肯定领略过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实景图片的话,势必与书上插图中水墨杏花有所区别。权衡再三,大胆舍弃。

  二、舍弃教学环节

  窦桂梅老师的实录中,还几次引用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因为考虑这首诗学生不熟,而且本人没有特级老师丰厚的人文素养,缺少炉火纯青的巧妙引导,另一方面担心课的容量过大,学生会如走马观花,收获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删掉了。省下时间,让学生练习扎实的朗读。先读好词,再读好句,继而读好整首诗。

  三、寻“诗眼”悟诗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艺术”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五、板书“丰富多彩”

  不知道窦桂梅老师的板书是怎样的?这是我根据自己改动的方案而设计的板书。绿色的苍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红的红杏,我试图用五彩的粉笔向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比以往单色的板书来得丰富生动?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5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说实话,我虽然这几年一直是这么上略读课文的,但还是在这堂课下课后才听到吴老师说到“任务驱动”这个词。回家后,我马上上网查,才知道这就是“任务驱动”。这两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略读课文的教学,因为两年前一次异常失败的略读课让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种信息积累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话“能常规的就常规,能不变的就不变”。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眼前的云雾一下就拨开了。教学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琐呢?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学习提示的,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最后,我只想说,上一次公开课是痛苦的,但收获是丰硕的,“磨”出来的硬道理。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6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我觉得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必要小心翼翼,极力将文章讲的透彻仔细。我记得我们学生时代学习这篇课文是在初中,那时大概是讲读课文吧,我们的老师是位中年教师,他把这课给我们罗嗦了好几节课,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篇很寡味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跟孩子们烦琐的分析。

  但是,这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才更有失效,还值得我认真思考。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7

  在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定了《雷雨》作为自己讲课的篇目。《雷雨》是经典话剧,也讲过三遍,感觉比较熟悉。但是就是这种熟悉,这种经典,给自己讲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是大家都讲过,如果老生常谈,毫无新意,这个课就让人感觉很一般,创新难度很大;二是这部话剧潜台词太丰富,没有一定的阅历,有些地方读得不透彻,难以解读到位;三是篇幅长,可讲的点太多,很难梳理出一条非常清晰的带点创新意味的思路。所以,这次备课让我感觉难度很大。

  教案写了三次,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次定在赏析语言,分析形象上,感觉太传统,毫无新意,被推翻;第二次从情节设计、场景选择等角度来解读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觉为了创新而丢掉了话剧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从场景选择的匠心处来分析,有新意,品读语言感受形象,又体现了话剧的特点,二者结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终的教案。而这时已经是周三了,时间很紧,任务很重,熟悉稿子的时间很短,好在没有因为这个乱了阵脚,认真准备,认真参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这次备课、讲课的过程虽然让人饱受煎熬,但让我收获很大。

  一是从选课的角度来说,越是经典,越难讲,越是讲课的点多,越难讲,从选课上我有了一点经验。以前讲《湘夫人》时,也没选课的经验,就感觉这首诗歌讲的故事很感人,就选了。没想到正是这个大家都避开的篇目,让我开垦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读出了大家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内容,这是我的成功之处。所以,选课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的,能将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样新的口味,那技艺就高一筹了。

  二是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可能是当班主任当的吧,现在总害怕学生没有听清要求,于是会反复言说,这样不仅使得自己的语言听起来不简练,还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思维。以后上课,要求在前,说过了之后就不再讲话,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再来回答。语文课堂的语言应力求优美、有文采,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这一点也是今后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读的书少,见到的优秀课例不多。这次讲课前我翻阅了语文的很多杂志,特别是《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感觉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动人心,在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热爱语文的人在这片田地里默默耕耘,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执着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虽然平时的工作很累,也有诸多抱怨,我相信语文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会让我们受益终生。这上面的优秀课例也很多,如果我们平时多加参考,多思多想,我们的观念不仅会得到提升,我们的课堂会有很大的改进。

  第四是外出讲课的经验不多,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学生少。在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上,还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课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预期讲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虽然还有种种的不足,但不管怎样,每一个比赛的环节我都认真准备了,虽历经磨难,但收获颇丰。这就是这一次参赛的感受和得到的经验教训。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8

  初三语文教学与初一、初二有明显不同,他所有的指向都较势利,那就是一切为了中考,为了中考的一切。所以它的教学导向旨在引导学生应对及操作中考试题的策略和方法上。

  中考语文试题分为三大版块,即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作文。这三大版块在初三语文教学上侧重点各有不同——文言文阅读教学具有浓重启发性味道;现代文阅读教学侧重在查漏补缺及得分方法的总结性指导上;作文训练将向语言更优美,感情更浓厚的高深方向发展。

  首先,文言文考查试题越来越具有强烈的背诵及迁移性质。中考文言文试题中解释加点字意义的出题范围内容基本上全是从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来的,另外翻译句子的评卷方针是意译不给分,直译时关键的一个字漏译也会被砍去一半分。这种严格到残酷的评卷方式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当严肃。总结以往的失败教训,初三的文言文教学更应偏重于授课的细致,细到每一个字的意义都不能马虎。老师讲课时绝不允许只串大意而不通词素,必须引导学生养成一字一字的翻译习惯。另外,要求学生课文下面的注释除专有名词外一率得会背,包括个别较难句子的整句翻译也要张口就能背出来。背诵的实惠不仅能应对课内文言文的试题,课外文言文的好歹也全仰仗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记忆。我发现前两年我们进行课外文言文训练时,花了近一个月时间,集中讲了几十篇,结果中考收效甚微。从去年开始,我改变了以往的方式,先抛开课外文言文不讲,把课内文言文从初一开始回头查一遍,要求学生把课文下面的注释重背一遍,学生一课一课背,教师一课一课落实,然后再让学生见识课外文言文,引导学生把课内字词意思迁移到课外。刚开始时学生不会迁移,一见到课外文言文就懵了,再加上我们罗芳的学生差生面比较广,不喜欢动脑筋想,一见生面孔就怕,一怕就放弃,所以课外文言文得分率历来都是比较低的。我在教授课外文言文时告诉学生,考的文章你绝对没见过,但你绝对会做其中的试题,为什么呢?一是不会的内容它一定会给你在下面注释出来,二是他不要求你翻译,只要求你知道个大概意思就可以了。课外文言文中解释加点字更是容易的事,他其实是变相考查学生对课内文言文字词背诵的功底,学生只需要回忆一下这个字在课内做什么讲,那么这个字在课外还是同样的`意思,把课内的意思写出来就行了。教师把课外文言文问题简单化了,学生畏惧课外文言文的心理也就随之消失。我们再也用不着如临大敌般地的花大价钱用大气力对课外文言文讲来讲去了。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启发性背诵是初三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措施。

  再者,就是学生最没把握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了。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成绩的唯一方法当然是老套的做题战术。但初三上半期及下半期开端,不应该是学生的题海战术,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身上。其实我发现初一初二时,学生基本上不明白现代文阅读得分技巧,问十个同学十个同学回答现代文阅读答案是蒙的,甚至很多同学拿着笔不知道怎么表达他蒙的那点可怜的答案。所以,现代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是学生提高阅读分数的心锁。教师把重点放在答题技巧上而不仅仅停留在对标准答案上,学生阅读分数提高就有希望了。比如告诉学生议论文、说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来;写景或写物的散文大胆的往人身上靠,写人或叙事的散文尽量地往情上靠;写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议论和抒情答题就简单化了,写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问题不笼统回答而用条理分割的办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赢取得分机会。当然并非所有现代文

  阅读题目的答题方式都有技巧,有的直接考查的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标点、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病句、仿句造句和语言的得体等就另当别论了。

  最后说说作文,深圳市语文教研员曾把作文分成四等:又华又实,华而不实、实而不华、不华不实。又华又实是任何时代任何人追求的最理想境界,这里不做赘述。具说华而不实已不再时髦,实而不华反占先机。对此我有不同理解,让学生一本正经地下功夫写实比让学生耍笔杆子写华更难,而且出力不讨好,得分往往更底。华美的文字和华美的装修一样更容易引人眼球,它最起码体现了学生运用文字的娴熟性,如果不慎不实了,评卷老师也不忍心痛下杀手,得分往往比预想的高。这些学生已经在初三以前训练过了,初三时要学生训练在华丽语言掩盖下尽量撩拨评卷老师的情,让他在枯燥而雍长的评卷过程中怦然心动,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讳的是他不动情。所以在让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充满感情的写,要求学生先打动自己,然后才有可能打动别人。二是尽量在作文里出现带感情色彩的词,让评卷老师不知不觉地受你蛊惑;三是尽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畅;四是感情强烈时可独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结尾处议论和抒情,让抬笔打分的老师所看的最后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靓丽的地方。

  我天生愚钝,来深七年的初三语文教学才总结为以上三点,尽管疏漏处很多,但很愿意与大家共享,并希冀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9

  两个星期以来,在课堂上,我一直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总想让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一种好的效果,于是,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也有许多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做到真正的合作,而不是流于形式?有时,学生在合作的时候,看上去也在合作,可是,当展示时,却只有组长展示,其他同学似乎从来都没有展示过,原因就是他们根本就不会,可见,他们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如何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呢?于是,我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合作的时候,问题的解决在整个小组中统一观点,做到人人都会,展示的时候,由我随便点名,不再由组长决定,如果展示的同学回答错了,那么,该组便得不到奖励,在下课时,小组评比中,他们就会失败。所以,用这种办法,就会迫使每个小组在合作交流的时候,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同学,特别是成绩最差的同学。这样,合作学习就落到了实处。

  只是,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费时太多,有时预定的内容完不成。如何做?有什么好法?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10

  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中学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了共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种各样的语文读本接踵而至,大多是名人担任主编,理念新,选文美,包装精,诱惑力强。有的学校,给人手一册。再加上配合新教材的各级各类的辅导用书、练习训练,铺天盖地而来。这样,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汲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课文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在有的教师思想中弱化。同时,有的学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种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1)“提示框”要很好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真正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作用。

  (2)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读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能丢。 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品析”的目的,不是要把美文弄得支离破碎,肢解得体无完肤,而是要在一词一句的认知基础上,养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最后几段,如果不熟读,就很难完成练习四中的第一小题。

  (3)背诵、默写小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首)篇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背诵的,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他们会说能道,但真正让他们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就差多了,学生手写出来的文字潦草,难以辨认,尤其是默写,错别字多。因此,我们要挖掘课文中的优美句子、段落,甚至全篇让学生背诵和默写。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基本解决了说和写的素材来源问题。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二、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什么是课堂?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当前,不少教师把课堂变成演戏的舞台,展示矫情的东西太多。学生回答个个到位,时间把握分秒不差,教学环节极为流畅自然,全堂可谓浑然天成,不着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教师把教材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听了这样的课,感觉就像是在读学生虚情假意的作文,感觉缺少鲜活的生命气息。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警惕“新八股” 公开课的目的是开展教学研究,探讨教学方法,但在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得请同组的老师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学校也号召献计献策,集体协作。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翻开字典,对“改革”是这样解释的: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这样说来,新课程改革不应是对以前的教育彻底否定,而是批判地继承。面对课改,有的专家雷厉风行,大张旗鼓,恨不得一下子把他们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陈旧教法与教材改个天翻地覆,全面彻底。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之路,难道没有可取之处?如何继承发展传统教与学的精华,为新课改所用,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转变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的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却对此予以全盘否定。我认为,不能抛弃中国传统,而应该弘扬中国传统的.成功经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大语文观”,强调开掘各种课程资源,提倡网络、电视、图书等进入课堂。但是,“跳出语文教语文”,是否就是跳出课本不要课本,一味追求“轰轰烈烈”呢?突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和僵化,就要放弃传统阅读文。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要“抓好基础,当堂巩固”。教育部有关专家在北仑课改评估反馈会上指出:“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值得继承之处,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三、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之所以被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它对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创造性运用。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不注意这种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虽然轮流发言,但实质仍然是个体独立学习,没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有的学生成为“常驻代表”,组内外一言堂;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做好三点:因需而置,因时制宜,贵在指导。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老师说了算。我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老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11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从事小学工作已经31年了。在这31年的工作历程中,我即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举世瞩目的功绩。和所有的个小学教师一样,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地奉贤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就是在这忙碌的工作中,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职责的重大,就是在这平凡的工作中,体现了自己在人生中的价值观。

  在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班主任老师给我留下了个性深刻的印象。我期望自己也能够像她那样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榜样,记忆中完美的回忆。当我带着大学校园青春的激情踏入一高校门时,当我怀揣着满腔热情和赤诚,登上三尺讲台时,才真正懂得了这已不再是一种游戏,而是一种事业,伴着这种事业要求我具备高尚的教师道德、素质。

  在我上师范学校之前以前问她:“怎样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她说:“要有爱,很多的爱。”此刻,已经成为一名老师的我发现,虽然在其他的地方,大家说的最多的都是名或者利,但对于一名教师,最重要的还是她的爱,这份爱里包括了所有的爱心与关怀,牺牲与奉献。

  我们班里有一个个性调皮的男同学。他大概是因为从小由老人带大的缘故,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有不是太规范。虽然是男孩子,却很留意眼,爱告状,甚至撒谎。有好几次,他犯了错误,怕被老师批评,就说一些自以为能够蒙混过关的谎言,期望能够避免被老师追究。但他毕竟年纪还小,撒的谎都比较幼稚,很容易就被我识破了。渐渐的,我开始对他不信任起来,小朋友有时候告他的状,我会不怎样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而立即批评他。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爱说谎的捣蛋的孩子。

  直到那一天,上完课后,班长告诉我他上课的时候吃东西。我吃了一惊,立即感觉到他真是太过分了。班长早已经尽职的把他推到我面前。我沉下脸问:“是不是上课在吃东西?”他低下头回答:“没有。”我观察他的嘴巴,很明显的含着什么,对他这种总是撒谎的毛病反感到极点,于是狠狠的批评了他,让他回教室里坐着反省。我看他眼睛里含着泪花,慢慢的下楼去了。我想:“总算掉了几滴眼泪,期望他能够从此理解教训。”回到教室里,课代表把作业本拿给我,我问:“他到哪里去了,我不是叫他在教室里反省的吗?”课代表回答:“他这天不舒服,好象有点发烧,喉咙痛,不敢和你说。其实他吃的是治喉咙痛的含片,此刻在厕所吐呢。”我大吃了一惊,脸顿时红起来,为自己方才的行为感到羞愧难当,我竟然这样伤害了他,使他倍受冤枉。就在这个时候他进来了,看见我连忙不好意思的一笑,怕我再批评他,赶紧到座位上做好。看见他似乎很怕我的样貌,我对自己平时对他的态度做了一个深刻的反省。我发现自己其实根本没有真正很好的关心过他,没有了解过他的想法,他的内心。他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来到我们这个陌生的环境,我就应更多的爱护他,帮忙他克服困难,适应新的生活,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与批评。

  我走到他面前,亲切的问他是不是病了。看到他对我的态度仿佛很吃惊的样貌,我的心又难过起来。他点点头,说昨日晚上发烧,但早上有些退了,父母亲很忙,家里没有人看护,还是决定送他来上学。我问:“你刚才吃的是药吧,还有没有。”他立即拿出一盒含片给我看,留意翼翼的说:“刚才上课的时候喉咙很疼,忍不住吃了一粒……”我拍拍他的圆圆的脸,第一次发现他有明亮的眼睛和动人的微笑。我说:“这天是陈老师错了,不就应没有问清楚就批评你,你愿意原谅老师吗?”

  他对我的态度和说的话都很吃惊,他更加不敢相信的望着我,我说:“你不肯原谅老师,老师心里会很难过的。”他立即说:“原谅的,原谅的。”旁边的孩子们都笑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说:“老师还向别人道歉啊?”我回答他们:“这天确实是老师错了,有了错误当然要承认,不然,我怎样还能够去批评别人呢?”我一点也不觉得向孩子认错很伤自尊心,反而有如释重负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他其实有很多优点,比如:他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虽然我总是批评他并且很可能有几次是他受了委屈,但他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对我十分亲热。他热爱劳动,总是抢着帮我擦黑板,扫地。每当我问:“谁来把窗台上的灰擦一擦。”立即能够听见他响亮的回答:“我来!”他的理解潜力和理解潜力都很强,也很有上进心,不久他的学习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步适应了在上海的生活。

  孩子们当然有缺点,但做为老师的我同样如此。我也和孩子们一样,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件事情使我意识到老师的职责与目的,那就是爱孩子,给他们很多很多的爱,让他们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

  教育学家以前说过:“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我要做的,就是真诚的热爱工作,真心的热爱孩子,和他们心心相印,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帮忙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开创完美的未来。为祖国的明天,为祖国的未来,我愿终身奋斗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事业上,用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去描绘更加完美的明天。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12

  人们总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学生,要想雕琢出洁净、高尚的灵魂,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人性的关怀,作为教师,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学工作中,我感慨颇多,兹述于此,敬献给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学中,置换角色,强化自信

  我在教学中无意间提到魏书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说魏老师让学生自己上课,自己命题,没想到283班的同学反映很热烈,纷纷表示欢迎,愿意尝试。我意识到这是强化学生自信心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欣然同意。

  同学们推荐语文课代表肖文烨做小老师上课。11月14日早自习,我把课件给肖文烨看了,告诉他重点难点,教他进行电脑操作,具体细节都留给他自己设想。第一节课,肖文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上了20分钟。

  在肖文烨上课期间,我和同学们都称之为“肖老师”,而且一有疑问马上就提出来,课堂气氛似乎比往日还要热烈些,我很欣慰,同学们懂得尊重他人的尝试,学习上又积极主动。

  肖文烨作为学生来上课,当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他上课始终面带微笑,当他发现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后面同学讲小话时,他则义正词严的批评他:“易丹波同学,你在干什么?!”我很欣慰,肖文烨的微笑和魄力实在难能可贵,他所具备的这两种素养,一定可以促成他将来的成功。

  肖文烨上完课以后,我对他勇于尝试,挑战自我的精神给予了极大的赞许。我当场奖励他四颗怡口莲糖果,肖文烨当场剥了一颗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内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学们也高度赞扬了他的勇气,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还有好多人跃跃欲试,希望这样的活动每个月搞一次,给更多同学以机会。

  当天晚上,肖丹霞同学要求下个月也给她一个机会,让她来上一节课。我对她这种见贤思齐的精神表示嘉许,欣然应允。

  我又趁热打铁,在11月15日要求同学们再次置换角色,做一做命题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中考试试题。同学们共同推举了肖文烨和肖丹霞作为男女生代表,两天后,他们俩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试题。别说,还真有许多和我出的题不谋而合。我推荐给同学们,在后面写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请传阅!”

  因为我鼓励同学们说:“不仅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题试一试。”后来邓新桂同学又出了一些生物试题。

  语文期中考试时,肖文烨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虽然不是特别高的成绩,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坚定的自信,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他们沮丧。

  教学体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但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置换角色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会继续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发现需求,传递温暖

  11月中旬,天气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课,发现有些同学感冒了,穿却穿得很单薄。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是月假时根本就没有带棉衣来。其实我已经几次跟学生们说,没有衣服穿的同学可以到我那里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没有人来。这一天可能是实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说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没想到是两位男生。

  我把他们领回了家,给彭洲找了一件温绮的里面有绒的夹克,给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线衣。他们是很娇小的男生,我现在又长胖了,实在只能从旧衣服里找到这么两件凑合一下。我们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谈谈心,他们觉得很温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们俩穿着我的衣服坐在教室里,我也觉得很温暖。我想,曾经穿过一个女老师的`衣服,将作为一种特别的记忆而长久的存留在他们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中考试之后,邓久思到我家里来找我谈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电热水包,说:“老师你也有这个啊!”我说:“是啊,是给我儿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热。”他又问:“那怎么没看到你儿子?”我回答说:“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迟疑了一下,然后说:“老师,那就把这个借给我用一用吧。”我欣然应允了。

  因为我觉得邓久思是一个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数理化很好,但是语文和英语都不怎么样。我曾经批评他的字迹潦草,他虚心接受,现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阅期中考试的作文时,发现他在作文中写到,他很感激语文老师肖老师对他的关怀,因为肖老师指出他的书写问题,单独教他写作文,考前把基础训练借给他复习。我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这才知道那么一些细小的事情,竟然给他带来了许多温暖。考试之后,他又及时把基础训练还给了我。我觉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关怀。

  充电之后,邓久思拿着热乎乎的热水包走了,我觉得很温暖。

  我的体验:从生活上关心学生,也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作为科任老师,相对班主任来说,对学生可能没有那么了解,那就更加要细心,用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一件衣服,一个热水包,甚至一句话,就可以温暖一个灵魂,洁净一个灵魂,何乐而不为?况且,在向他人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净化了自己的灵魂,何乐而不为?

  三、情感上,热心沟通,创造和谐

  在上完《小狗包弟》时,我曾布置了一篇周记:

  由人及己请问你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吗?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勇敢地来说一说,写一写。

  在批阅周记时,我发现肖文烨写了一篇《友人邓卢》,文章大意是说,邓卢是他初中时的好友,曾经陪他度过很多美好的课余时光,曾经给过他很多生活上的帮助。但是后来他们疏远了。如今他很内疚,听说邓卢学习不是特别努力,他没能帮助他,虽然两个班教学楼相对,他却没有勇气向邓卢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鉴于肖文烨同学的内向,11月18日,我从278班上完课后,来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邓卢,把《友人邓卢》给他看了。邓卢看完以后倒是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谢谢老师”。我鼓励他也可以主动找肖文烨聊聊。在场的其他同学觉得很感动,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这么有爱心,这么细心。我笑一笑,我觉得很平常。

  让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邓卢在期中考试的作文里写到了这件事。20日晚批阅作文时发现这样一段:“前几天我读到一位老友写给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对我很愧疚,其实我没做什么,那都是小事,应该愧疚的是我,我没有他那么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奋……”我便知道是邓卢写的。我很激动。

  不管肖文烨和邓卢还能不能成为以前那样的好朋友,我认为,至少他们关于《友人邓卢》的记忆是美好的。

  教学体验:关怀学生的情感,作文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学生们在情感交流与沟通方面可能还有种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热心一点,多做点什么。我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带来这么多反响。帮助同学们进行沟通,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事情,我还会继续努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多多的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来温暖他们,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来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如此,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要达到那种境界,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蕴含着很多的新理念和要求,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而实施探究性、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我们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平台。语文,呼唤智慧的教学,让学生潜心读书,学习语言,自主探究,自由表达,获得丰富的体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读书实践,感受语言。

  教学中,教师充分让学生读书,感知课文的语言。一开始,请同学读感兴趣、印象深刻的段落,体现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选择性,学生拥有了对学习内容选择的权利,读自己想读的句子,谈自己想谈的体会,凸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指导朗读时,注重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语言的内涵,特别是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老师提出“哪些词语读好了,小珍珠鸟的胆量也就越来越大了!”在学生自己、他人的听读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可以说,读的指导顺其自然,而又匠心独运,在学生扎实有效的读书中读出了文章的意、情、趣。

  二、驰骋想象,个性解读。

  学生学习语言,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的思维空间,大胆想象,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与文本对话,获得课文丰富的、多元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假如小鸟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作者看着小珍珠鸟在笑,他在笑什么?”“小珍珠鸟扒在我的肩上做梦,它梦见了什么?”让学生驰骋想象,学生凭着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与小珍珠鸟之间友谊的多元解读,发言不时闪现充满个性、智慧的语言,或庄或谐,或智或趣,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浮现眼前,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一一褒奖,学生思维开阔,无拘无束地表达,享受到了课堂学习的快乐。

  三、情感体验,提高认识。

  学生读书后,都有一种“读完了就想说一说”的冲动,为此,在教学结尾,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出此时的感触,学生说出了“人与小鸟相处得这么友好,真令人羡慕。”等真实的感受,对动物的关爱,对同学的友爱,对信赖的理解,都在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了感性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提高了道德的认识。学生有感而发,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篇14

  本课是我在学校组织的级部大比武中讲授的一课,课文用优美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在课堂上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理念。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配合比较默契。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是生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识字是二年级教学的重点,()识字量又很大。在教学生字时,我不仅让学生会读,而且学会方法,每个孩子交流识字方法时都很积极活跃,而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其实,几乎每个生字孩子们都能想出不同的办法,甚至能根据每个字的特点编出字谜或者顺口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只要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再难的生字,孩子们都会想方设法记住它,使生字教学不再成为难题。学习”垂“的写法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记住每一笔的的特点及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再在黑板上范写,所以,这个最难的字,学生也掌握得较好。

  本课的朗读指导也比较到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感受了雷雨前的自然现象的变化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就带着这种感觉读,所以读得很有味。在引导学生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句子时,”垂“比较抽象,难理解,我用多媒体制作蜘蛛垂下来的动作变化画面,将抽象变为直观。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而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第一个”哗“拖得稍微长一点,后两个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描写而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让学生畅谈想画什么,然后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本课每一个自然段的朗读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孩子们非常投入,读出了变化,这是我很满意的一点。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由于没有试讲,对时间的把握不是特别好,前面的识字教学还是有点松,所以后面的环节就显得急促了些,本来学完课文还安排了三名同学读整篇课文,由于时间来不及了,只是做了个简单的总结。拓展处的苏轼的古诗,也应该领着读一遍,让学生从诗词中再来感受雷雨的来势汹汹,也领略诗词的美。花钟教学反思落花生教学反思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10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1-03

《春笋》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09

《荷花》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22

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反思02-07

初三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07

《生命生命》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12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20

忆江南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31

语文课程《海底世界》教学反思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