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3 10:19:5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篇)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这篇精读课文写了一个有趣的动物故事。故事以“我”的观察为线索,通过山雀的动作、叫声来想想它们的语言,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读书后思考:你喜欢文中的两只山雀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只山雀说的话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是根据什么猜想到这两只山雀的对话内容的。本课有些词语、句子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我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和指导。如“”警告一词,让学生先读读上文,读完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再启发学生想想:“我”此时已走到一旁,不再折磨拘谨中的小山雀,并且“站在那儿等了很久”,洞里的山雀这时候会怎样想?结果怎样?而树枝上的那只山雀见“我”站在那儿没有走又会怎么想?让学生仔细琢磨,理解“警告”一词的意思,体会出自由的山雀那种担心和焦虑的心情,从而更深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风筝》一课讲的是作者儿童时代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事情,文中写了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也写了因风筝丢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课文充分展现了儿童时代的天真、快乐,也展现了儿童内心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指导,进行引读,不断提高学生读和说的能力。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xx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xx。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吃西瓜、吃雪糕。”“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的快乐就是用柳条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的快乐就是丢沙包、跳长绳。”等20多种说法,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积极性再次调动了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一个小练笔:仿照《风筝》的写法写童年的一件趣事,孩子们这一次的作文似乎比以往写的都好,多数学生都能按一定的顺序写,能初步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了。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三年级是一个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阶段,也是一个在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一个年级,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但到了三年级就开始练习习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就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在教学中让学生精读感悟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进入角色,也就是进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动力,坚持不懈至关重要,但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方式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本学期的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

  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努力创新,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掌声》,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我通过让学生对小英前后的对比,在轮到小英上台演讲,及小英一摇一晃走上讲台时的同学们目光的对比,及同学们两掌声的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同学们的掌声中包含了对小英的鼓励、支持、信任、赞美、欣赏,正是同学们的爱心,才使得小英由原来的自卑、忧郁变为自信开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从而懂得生活中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已的掌声送给别人的道理。

  这节课上,我和学生都进入了状态,因而教学效果比较令人满意。不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可以更进一步。

  1.两次“目光”,第一次是:轮到小英上台演讲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小英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小英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没有抓住这些,未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目光到掌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同学们对小英态度的变化。

  2.文中“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这句,我只引导学生对“骤然间”的.意思进行了理解,而未想到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骤然间”在这句中使用的准确,是“突然间、忽然间、一瞬间”所不够替代的。这是本人对文本解读不够到位造成的。

  3.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还是较有深度的,但在读的指导上不够到位。

  4.在通过三次对比之后,学生体会到了小英的来信的意思和作者在文章最后发自内心的感慨。教学中我设计了写诗的环节但由于时间有限只是匆匆带过,这也让人感到些许遗憾。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5

  《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学生兴趣浓厚。表演得很好。学生对“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但蒲公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不是很清楚。陈蕴涛同学提了个问题很好,他问:“我知道蒲公英是白色的,这里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怎么成了金色的了?”接下来,我们通过同学们拿出查找的资料了解到蒲公英花的样子,明白了草地为什么成金色的原因。同学们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爬天都峰》的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这样一件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天都峰位于我国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内,是最为雄伟壮丽的一座山峰,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对天都峰有直观的印象、真实的感受就是我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课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欣赏这里的景色奇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感官上取得第一印象,激发起极大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语言文字学习做好铺垫。

  激趣导入之后,应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从总体上作以把握。初读课文是必不可少的。读后让学生自己交流初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之后,老师梳理这些问题,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即读懂爸爸最后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二、整体感知,导读体会。

  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老师讲得再好,没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去边体会边读好。以多种形式读,个人读、小组读、小伙伴合作读、齐读等。先读感受黄山的雄伟,天都峰的险峻。通过读书,学生就能够体会到:摆在小作者面前的难题就是他即将要爬的天都峰原来是这么的高,这么陡,这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信息才能爬上去的。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

  我把目标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体会李四光善于思考和执着的精神。我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思考来理解课文,把学生带入情景,扮演李四光和老师进行对话感知问题,学生对扮演李四很感兴趣;最后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一读再读,深入思考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经过共同的讨论,我们得出结论:

  1、李四光思考了许多年

  2、李四光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知识

  3、李四光专门回家乡对石头进行了考察。

  4、继续研究发现长江流域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通过这样的结论和总结,我立即引导学生谈收获,通过看李四光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学生一开始不太敢谈,只有几个举手的,但我抓住这几个同学的带动作用然后启发,学生就谈的好多了:不放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爱思考、不轻易放弃,甚至连士兵突击里许三多的名言“不抛弃、不放弃”都有学生谈到。我又抓住学生平时积累成语的习惯来激励学生,有同学用上成语了,你也可以用平时积累的成语来描述,学生又谈了不少,而且让人感觉到学生对课文的主旨体会的比较到位,最后以我的“锲而不舍”做了小结。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启发与鼓励下变的更爱思考了。也更会思考了。第三节课,我乘着东风让学生写上课的收获,结果有的学生写了两页还多,从知识方面到精神方面,学生确实能把收获谈出来了。我又趁势告诉学生,能写出这么好的收获,你就已经会写很棒的读书笔记了,在收获前边再加上对课文的介绍和对重点句段的体会等等,一篇很棒的读书笔记就诞生了。孩子们为自己的这一收获兴奋不已,纷纷举着手告诉我,“老师,我写了两页多收获呢!”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完《翠鸟》这课后,我思考了很久,如果每一课都像上公开课这样去认真备课,认真准备,那每一节课都会上出高质量的课。我觉得我这节课教学环节还是安排得合理、恰当。

  《翠鸟》一文,备课中考虑到对于翠鸟这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小鸟,学生们知之甚少。针对本课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在与同学科老师交流时决定采用网上下载的课件,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

  在教学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教学,让学生抓住翠鸟外形美、捉鱼本领高这两部分时朗读,我适时播放了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借助了画面由爪子→头部→背部→腹部,颜色不断叠加,呈现了五彩斑斓的羽毛变换,同时配以小鸟清脆的鸣声,朴棱着翅膀箭一样捉鱼疾飞的身影,鱼儿机灵吐水泡的声音,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了翠鸟外形的艳丽之美,而且极好地体会了翠鸟“钓鱼郎”的美称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们饶有兴趣之时,我的一句:“你们喜欢翠鸟吗?原意背下来翠鸟的美丽和它捉鱼本领高的描写吗?”学生们齐声“愿意”继而兴趣盎然地背起来,全然没有了畏难情绪和被动状态,而此时我依然用课件演示外形分环节画面,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这种分层指导课后效果得到检验,绝大多数学生均能背诵下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句、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指导朗读,采取范读、引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议论、理解相结合,在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当然,今天这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没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老师只是一味地讲自己的课,担心自己上课的时间不够,就没考虑学生学习的空间。

  第二、学生仿写重点段的`训练时间也没把握好。本来这节课还设计了仿写第一自然段的小练笔训练,但是时间不够,这个任务就根本没完成。实际学完第一自然段,再叫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鸟的外形特点,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对学生的习作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

  总之,这次上课,我有得有失,我会扬长避短好好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把它作为经验教训激励自己以后的教学,使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7

  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友人和海鸥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一上课,我就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又见过海鸥呢?说说你见过的海鸥。见过海鸥的学生积极踊跃说个不停,没见过的同学认真地听着,尤其是当我补充海鸥市海港“清洁工”是海员的“气象预报员”这个知识点时,学生兴趣盎然,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修筑的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它表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聪明能干、有能力、有志气,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 设计简单的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观点。为了这个“简单”,我背后做了“不简单”的事情:收集大量关于赵州桥的资料,例如现在的以前的赵州桥的图片,赵州桥的结构特点,还有地震中的赵州桥,洪水后的赵州桥等等。解读完课文,赵州桥的形象、特点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最后我设计了简单的教学程序,以切入点引出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再根据这三个词去学句学段学篇,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二、 以老师之情拨动学生之情

  虽然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但它的`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关键词引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通过朗读表达情感。例如结合收集的资料:比欧洲同类的设计早七百年,并经受住了洪水、地震、风雨和使用的考验,至今仍然雄姿不减当年,体会它的坚固,感受它的“世界闻名”。我告诉他们一个数字往往胜过千言万语,从“1400多年”、“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中体会这些数字传递出来的信息,体会赵州桥的坚固雄伟。抓住关键词“抵”、“回首遥望”,做动作体会桥的图案的传神。最后我让学生利用不同形式读赵州桥精美的段落… …此时学生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三、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效果显著。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9

  《墨渍》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特别大。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养尊处优,环境过于优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失败的滋味,不知道挫折的滋味。因此,极少有孩子能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难。而我们这个社会是个多变的社会,有着人们无法预料的太多的意外。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能面对着人生中的变数呢?

  在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了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动脑筋,在不断的思考中有的时候会获得“意外的成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很到位,知道文中所说的意外的收获指得是什么,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学习生字效果很好。学生能结合课文的内容比较容易地说出“意外的成功”指的是什么。

  讲完课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思索觉得有许多遗憾之处,就是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或收获。应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去自由的去学习,让学生知道做事要善于动脑,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在面对这种乱课堂的情况,我们教师要引用好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学习上,把学生转换成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会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会乱。

  所以,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跃而不乱,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形式与学习方式上拟定好课堂秩序的`新规范,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要明确要求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郑重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

  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在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

  三、要发挥示范作用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作提示,但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发言时要让学生养成举手的好习惯,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再说,不要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

  教师的评价中也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这样学生会在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我相信在这样秩序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无其间慢慢流淌。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很多,我这里所举的一些方法也仅是“抛砖引玉”。但我相信,教师只要时时反思,工作是不是比过去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学生学习兴趣是不是更为浓厚、学习热情是不是更为高涨。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就会日益提高,在教海中探索就会更接近成功的彼岸。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山茶花》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山茶花”颜色多、形状各异的特点,然后指出,山茶花的美丽源于花骨朵一个月又一个月,一季又一季的准备,赞扬了花骨朵坚韧顽强的品格。

  教学这课时,我最初有两个思路:一是上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后再教学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第二课时再学习课文四至七自然段,写生字;二是第一课时进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写生字,第二课时再重点学习课文内容。但根据我们班的孩子的学习习惯,我选择了第二种教学设想。在此我主要针对第二种思路的第二课时来谈谈自己的教后感。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研读了教材,并查找阅读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制作了漂亮的课件。课堂上,为了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山茶花的`美丽,我是这样教学的:

  整体感知课文后,我问:“山茶花到底美在哪儿呢?把相关的句子做上记号。”学生读完书后,能够很快的找到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的相关语句:

  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山茶花的白,那是怎样的白啊!像高山飞瀑溅出的水花一样晶莹。那墨茶,仿佛一汪碧绿的清潭,带着波光,又带着阳光。粉红的呢?那是织女用朝霞和白云织成的轻纱。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有叠成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

  在师生交流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课件的直观感受,学生能从以上的文字中深刻的感受到山茶花的颜色丰富,颜色美艳绝伦,花形多而美。在理解之后的朗读中,我也能感受到他们对山茶花的喜爱。在学习作者写比喻句时,学生说出了令我惊讶的话语,如:山茶花的红,那是怎样的红啊!像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焰;那紫茶,仿佛刚从水中捞出的玛瑙一般。学生能说出这么美的句子,应该已从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的山茶花的美不一般,不然,这股源泉从哪里来?

  在接下来的4—7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读课文,很快的理解山茶花开得美的原因在于它的花骨朵有一股特别劲,而这种特别劲又体现在它的骨朵几乎是在花一谢就又冒出了来年的骨朵,这些骨朵就是在一季又一季,一个月又一个月的准备着。

  这是令我满意的教学,但在这课教学时,还有几个地方讲得不够透彻,如:“真是美极了。白的、红的、紫的、墨色的、粉红的……一株树上有好多种颜色,一朵花上甚至也颜色不同,那真叫绝!”这段文字中的“绝”是什么意思?理解山茶花的花形时,有这样几个词语:大小疏密排列有致,潇洒而舒展。教学时,我只是自己对照课件简单的提了一下,什么是排列有致,对“舒展而潇洒”没有讲解,这回让学生留下疑惑:究竟什么叫舒展而潇洒?

  在接下来的时间,我讲继续到其他班级上《山茶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注意以上不足,争取课堂教学令自己满意。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人教版三年级教材第一组课文编入了一组描写家乡景物的文章,紧扣第一单元主题,在语文园地一中编入了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主题的一次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训练。这次口语交际的主题以介绍家乡景物为交际内容,紧扣学生生活实际。课前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布置学生观察了一处身边的景物。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开课时我以一位旅游公司的同学要求老师推荐几名优秀小导游代表宜昌市参加省优秀小导游竞赛,就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为题在全班展开选拔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为了让本次口语交际课与作文教学衔接,让学生有好的介绍效果,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我出示了五条介绍要求:

  1、这处景物在什么地方?

  2、介绍出景物的特点。

  3、按一定的顺序说清楚。

  4、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感情。

  5、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后,教室里举手要求表达的学生并没有如我预期的哪样纷纷举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学生有困难,我又提示学生可将景点里自己想介绍的`具体景物列成提纲以便介绍。学生们都去思索提纲,好半天没想好的样子。一节课在沉闷与学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时间。此后匆匆的分小组交流、派代表介绍,草草收场。

  课后与组内教师反思失败的原因一是过分重视与作文衔接,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课型特点。忽视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二是一口气提出了作文的五点要求,忽视了学生年段特点,要求学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语交际的要求。老师贪多求全,反而挡住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学生由于无法同时满足种。种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级以段的教学为住,这一思想同样运用贯穿于口语交际教学之中,学生能说一段话,能针对五项要求在一段话中体现一项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这节失败的口语交际课提示我们,教师应时刻将学生年段特点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要求。将教材中的种。种要求想出具体的办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对学生的要求。在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在创设宽松交际氛围同时,更要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说话材料,即让学生有具体的说话内容,知道按怎样的顺序说,有哪些具体的词汇和方式(如拟人、比喻、数字说明等)去说清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一步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宽松、自由、有话可说、知道如何说的交际平台。在扎实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我一直在苦恼,现在的孩子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孩子对学习经常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教师不得不绞尽脑汁来想很多的策略来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过有一次在一节语文上孩子的表现,让我有了新的一些收获。

  那是一篇叫做《冰灯》的课文,课文中提到小军的爸爸用钱给小军买了一个很美的玻璃灯,作者也很喜欢透明的等,就让爸爸做一个,家里没有玻璃,爸爸为了做这个灯,就冻了一块冰,在除夕早上起来,磨冰块,做冰灯。为了让孩子感悟爸爸的爱,但是为了让孩子有思考,讨论的余地,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哪个冰灯更美一些?

  有学生回答我:"老师我觉得小军的灯更美,因为它是玻璃做的,而'我'的灯是爸爸做的,还是用冰做得,怎么可能做得好看呢?"

  这时候,很多学生愣了一下,大家对这种想法都有点意外,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多人开始思索,有人马上去读课文。

  我咋一听也觉得学生是不是没有理解课文中得含义呢,我很想引导他理解这层含义,可是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尊重一下学生的看法,让学生再读一读,和同学讨论一下,再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一场小小的争论呢?新课程不是很注重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吗?我也尊重一下学生。学生经过读、讨论,开始发言。

  一学生:"老师我还是觉得'我'的冰灯更美,因为那是爸爸忍受着寒冷,在除夕早上做的……这是包含着爸爸对我深深的爱的冰灯,所以……"然后学生还读了书中的词句来说明。大家也很赞同他的看法。因势利导,我就让他们带着感情来朗读课文。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读得特别认真。读完后,那个我让另一方的同学来发表他的意见。

  一学生说:"老师,你们都说那个冰灯含着爸爸对'我'的爱,那小军的玻璃灯不也包含着他的爸爸对他的爱。"我和很多孩子都很感兴趣,我也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一点,对呀!我让他继续说说他的看法:"小军的爸爸给小军买的冰灯不也是爸爸跑到镇里买的,这也是爱的表现,另外,他爸爸买的冰灯比较贵,要花很多钱,而这些钱不也是爸爸辛苦挣来的,和'我'的爸爸辛苦地做冰灯不是一样的吗?"

  我真佩服孩子这种独特的想法,真佩服他那样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有道理,也表示赞同,当然其他孩子也针锋相对,认为'我'的爸爸的爱更美什么的,但是在争论中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也毫不放过一次次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发表各自的意见,朗读,效果很好。

  在另外一篇课文中,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学习《电话的发明》的时候,课文中出现一句话"……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个孩子发现了这句话中有个"又"字,马上提出:"老师,课文只讲到他们做的一次实验,为什么这里还用'又'呢?"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注意到,备课的时候也没有在意,而其他孩子对这个问题很疑惑,很有兴趣,我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再读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本来这篇课文没有什么味道,孩子不是很爱读,来这么一个问题,孩子们马上来了兴趣,很多孩子认真读起课文,寻找原因。经过这么一读,他们找到了了用"又"的原因,同时他们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兴趣似乎也提高了很多,接下来的学习中好像都不放过课文中的每个字眼。

  以上两个的小环节中,我发现,其实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这样,对很对自己不明白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只要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抓住这个特点,抓住孩子每一次的灵感的闪现,抛弃原来固化的模式和你原来的打算,让孩子自发的对学习中的疑惑或一些不同看法激发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孩子自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这样不就是所谓的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作为老师,我想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设置有时还得鼓励;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中的灵光的闪现,要捕捉住那一瞬间,因为有时候那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光"就是一闪而过的;老师更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让孩子用兴趣引导学习;老师还得要有热情,我发现如果老师能够像孩子一样,兴奋地、热情地对待这些瞬间,孩子也对因为你地投入而更加投入。

【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反思11-01

语文单元复习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2-14

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01-20

语文三年级教学反思02-22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4-07

语文《赶海》教学反思01-29

语文雾凇的教学反思01-30

语文《花脸》教学反思03-15

语文《囚歌》教学反思03-15

语文拼音的教学反思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