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
《精彩的马戏》是一篇选学课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有六个节目。其中,重点写了“猴子爬竿”、“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的精彩表演。全文围绕“精彩”从两方面进行了描写:一方面是动物表演时的神态、动作,另一方面是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映。
在进行教学时,我就抓住“精彩”一词,和学生一起重点学习了“猴子爬竿”让学生通过找句子、圈动词、读句子体会小猴的表演节目很精彩,然后教学生通过观众们的反应来体会节目之精彩。在重点学完这个节目后,我进行了简单的小结,告诉学生作者是抓住动物的动作和表情以及观众的反应来写“猴子爬竿”这个精彩的.节目的。这样一来,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接下来的同桌合作学习就轻松多了,同时达到选学课文的学习目标。
在学完三个节目后,我让学生再来看三个节目,发现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先概括写它们表演什么;再抓住动物的动作和表情写它们是怎么样表演的;最后写观众们看完节目后的反应。这样一总结,再加上我给学生看了一段表演视频,下面的小练笔环节就能基本顺利地进行了。
本课教学的主导思路是:先导,再扶,后放,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感觉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不够细致,读得还不够到位,引导语还不够精炼,期待下一次的进步。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2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教学第十九课《生命生命》后,自己感觉在课堂中有失有得,现在与各位老师分享一下,恳请指正。
这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生命的好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我本着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则,在品析课文时,既有朗读的指导,又有写作方法的指导,还注重了教学方法的多样。“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力争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合作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时,通过启发、暗示、点评让学生进入到语言中,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在找出使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以后,我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体会用词,在读、思、想、议中体会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例如,从“跃动”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从“竟然”体会作者的不敢相信等等。在指导读句时,我围绕“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让学生联系课文谈出自己的理解,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在文本中自由地进出,在阅读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培养了语感,训练了思维。
虽然我做了许多努力,但感觉部分学生情感并没有得到激发,感受不到生命的可贵,不能理解“珍惜生命,不让它白白流失”的意义。也许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家中孩子不多,深受父母的宠爱,可以说快乐无忧。但这种环境也使他们耽于安逸,不懂得风险和感恩,要让他们认同“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是多么困难。所以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3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思维带来了教学领域的巨大变革,学生由此得以从多年来一成不变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变得乐学而善学,学习变得高效而优质。但我们要清醒的看到,不少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操作环节对新学法的指导存在着“形似”而“神离”的现象。
(一)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相互评判、相互诘问和补充完善的过程,更应当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质疑、评价和补充,还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使不同智能、不同认知结构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在思维交锋中实现共同发展。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4
课上完后,正如万校长讲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情”。这篇课就是以“情”动人。我的情感、语感没有跟上,学生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背袋里意想不到的信和母亲的眼泪都只是课文里的,没有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以信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后,直接切入到文中直接描写信的部分,以“什么细节最能打动你?”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课文。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几个“全”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写这句话,从而去感受爸爸的不容易,感受爸爸为什么这样做。设计思路确实是想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然。这里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在内容分析上过了,而这些内容学生应该是比较好懂的。面对这些信文中人物的反映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之处,特别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应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思考,却把两个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最后对母亲哭泣那一段的体会可以说是渲染情感最好的环节,但是情还未充分激发出来,课就要结束了。
因此,一堂好课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这一自主的空间包括表达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质疑的空间、展现的空间等,并让四大关系、六大原则教学思想在每节课上去兑现、去实践。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5
冯骥才的叙事抒情散文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传神细腻的描写,准确生动的用词,记叙了珍珠鸟由怕人到亲近人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
文本写的非常有趣,但就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我班的有些学生而言,在理解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决定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确立为:通过朗读文本,赏析好词好句来理解文本的中心,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想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引导学生从感受文章所表现的情趣入手——小珍珠鸟怎样一点点地由对环境的熟悉逐步转变为对人的熟悉,最后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同时,“我”怎样使小珍珠鸟对“我”消除戒心,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通过本文中想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揭示的人生哲理。
在让学生发现“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过程——也就是本节课的主要情节时,由于教师的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学生难以有一个相对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思维空间,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在概括小结,没有寄予学生应有的信任。此环节过程如下:
师:“我”为珍珠鸟做了什么?能让它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生:因为我没有去伤害它。
师:为什么说我没有伤害它呢?
生:因为珍珠鸟经常打扰我的写作,我都没有责怪过它。
师:在这之前,我是怎样对待珍珠鸟的呢?看看前面的文章。
生:我知道了。是在文中的第三小结:“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的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
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非常好,这也是我所想要的。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6
一、激励交往热情。
合作学习论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进而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另外采用小组互相评价,激发组际之间的竞争意识,营造组内的互助合作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因此,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回话重说。所以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先想好再说,学生经历内部语言的加工再外化表达,就可以逐渐把话说明白。还有"认真听"的培养,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这样应用多种方法,逐渐让学生形成听的习惯。为了使小组合作交流有序有效,我们可以要求小组成员商量、安排学习伙伴的发言顺序,引导学习小组的伙伴互相评价。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在这方面许多实验教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给予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一年级学生收集图片资料的好习惯。由于每个学生收集的途径各不相同,收集的质量也有差异。班级教学时教师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收集资料的快乐。还有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交流,如"你知道大海的哪些故事?""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叫声?"学生在交流中再现生活积累,促进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改造。此外互读、互说、互问、互评、小组表演、小组游戏等都是学生交往的机会。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小学合作学习将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7
学习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第一、二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读悟写作方法
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评议修改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同桌互查。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图片)展示出来。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8
我需要灵感,很多事情也都是在一瞬间捕捉到的。课堂中的很多更是在灵感中获得的。 我听过别人讲《比尾巴》,正是因为听过,在打算讲这课之前犹豫了很久。下定决心讲这一课,是因为我找到的媒体资料很美、很实用,它不仅会使我的课堂更生动,也能让课文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更会给孩子们带来从未有过的感受,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接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机会太少了。
决定讲课之前,我让自己的大脑空白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害怕自己受到影响,受到别人的束缚,走到听过的这课的老路中去。虽然我听的是市级的公开课《比尾巴》,但我也不想受到什么影响,我要按照我自己理解的去诠释这节课。于是脑子里演绎的是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怎样让课件中内容与我的课堂内容结合的恰到好处,怎样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得愉快,能第一次面对全学校的老师不害怕不紧张……我发现自己顾及的竟然很多,最顾及的就是我能给孩子们什么,这也是我每一节课中所顾及的。因为工作了整整九年的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责任,我从未像现在这样会顾及到孩子们的感受,他们的成长时间令我羡慕,今天就是他们的昨天,我倍加珍惜。(似乎有些扯远了。)
设计《比尾巴》这一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12个会认的字。认识两个偏旁“八”字头和“鸟”字旁。
2、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几种小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能试背课文。
4、养成喜爱小动物的感情,树立自觉保护小动物意识。教学重难点是朗读课文中的问句。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整节课的大概思路也就形成了:导入新课、识记生字、朗读感悟、拓展延伸、总结全文。一切很自然的就形成在自己的脑海中,剩下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每一个环节很自然的衔接起来,也就是过渡语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话语:它们六个要在小朋友面前一起比尾巴呢!(板书课题:比尾巴,注音)。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读课文。现在请小朋友们根据黑板上的字和图片,把有联系的用一句话说出来。小朋友们说得真不错!课文中说得跟你们说得可不一样。那该怎么读问句呢?小朋友们自已试着读第一节……我很重视过度语的设计,因为我不愿意课堂中的'内容很唐突的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因为课堂需要的是艺术的感觉、自然的感觉,不知不觉的感觉。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板书的问题,我几乎是没怎么想,就是头脑中的闪念,就把板书的问题解决了,我很满意自己的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图片、识字卡的结合,不仅让孩子们借助图片识记生字、借助拼音识记生字,更为我的过渡起了一个重要的作用。我感谢我的灵感。
我追求完美,但《比尾巴》这次教学并不完美,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问题或者说教学内容过多。(公开课和平时的课就是不一样,如果都能像对待公开课一样来上平时的课就好了,孩子们获得的会更多。)正是由于时间的安排不当,致使自己竟忘了试背课文这一环节。 每一次总结都会令我进步。灵感需要积累,更需要思考。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9
我读过一本书,书上说,有一位大学教师,在学生读文的时候,如果读不出什么感觉来,那么就请学生们再读,再读,再读。直到读出点什么为止。我在预习的时候要学生读文三遍,课上在问学生读出了什么时,可是学生们不知道怎么回。我就他们再读,举手的不多,那么再读,举手不多,那么再读。反正到最后学生们举手的`越来越多了。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没有学字,只是不停的让学生读,感觉人物的心情和语气,然后读出感觉来。一生在读“把绿铅笔借我用一用行么?”这句话时,提示语是“小声的”可是他没有小声,反而更大声了。其他学生哈哈大笑,都说他读得错了,这么大声,老师一定不让这么大声的说话的。看来孩子们已经能够注意到提示语的作用。可是大部分学生要在教师的暗示之下才能领悟。这方面要再加训练。为了达到多读的目的,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加强预习的指导和检测。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0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索溪峪的“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野”在课文中指什么意思?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这种“野”的?3、是怎样写出这种“野”的?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例如:我在教《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时,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上网去查阅有关天文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自己感兴趣内容,和解决课文中的疑惑。再让学生在班上把上网后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汇报,各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大大激发对天文知识的浓厚兴趣,课外我还让学生组织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再上网或到图书室借阅课外书及观测天体,进一步让学生去认识、探索宇宙的奥秘。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1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我在上这堂课之前的教学设想是,通过熟字换偏旁或是加偏旁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抽、续、驶”等生字,通过交流识记方法让学生体会识字的快乐。会写“吸、极”两个形近字。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表演、找重点词语等手段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训练学生的想象说话。但是,上完课后我还有几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为此,我针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是我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如: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结交新朋友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亲切的叫一叫风娃娃,同时让学生对风娃娃的到来说几句欢迎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会因为喜欢风娃娃而去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在指导学生朗读风娃娃在田野里和河边两个小节时,我先向学生们提了一些问题:(1)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2)他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这个段落,这样做效果不错,许多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得上来。
然后,我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教学《风娃娃》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表演大风车慢慢转动的样子、风娃娃使劲吹风的形态)、说一说(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的呢?以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2、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新课程指出:第一学段阅读应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安排了自由地读课文,然后是检查词语。原以为学生能够很快且准确的完成这一环节。但是,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站起来都读不准词语。特别是一个学生在读“行驶”这个词语时,读了几次也不能把这个“驶”的第三声读准,但我并没有这样过去了,我通过学生帮助、教师范读等方法终于使他纠正了读音。虽然这样的做法使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只有读准了词语才能正确地读课文,如果连正确都做不到,谈何有感情地朗读呢。同时,我相信这个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他肯定不会读不准这个词了。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个人认为,低段的学生教师应教给她们一些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教学“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句子时,我在让学生感悟大风车在转动时很吃力后,问学生词语“慢慢转动”应怎么读?学生回答说:读得慢一些。对啊,这就是朗读的技巧。低段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叫有感情地朗读,仅仅靠感悟是不够的。我们教师应通过感悟后再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如感悟到伤心时,语速可以放慢;感悟到着急时,语速可以快些;感悟到快乐时,语速可以轻快些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划出这些重点词,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在朗读时应注意这些重点词语。这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
当然,这堂课上我的自身语言不够精练,有时不断的重复学生的话,导致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太高。
以后的教学得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了。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2
今天上《黄山奇石》,课后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课文内容和要求看,本课还是需要有背诵部分的,但是这些内容要学生自己喜欢的,虽然挺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还是挺让我为难的。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我还是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对待的,于是,我查阅了网络,发现了许多不同
的观点:
有人说:这就需要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最好让学生“全盘照收”,最笨的办法往往有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又与编写者原来的出发点相去甚远。唉!令人左右为难呀。
有人说:跟着感觉走呗!只要你认为有可能会出题的.内容,死命令一条:背!宁可多背十篇,不可放过一段!
有人说:对于自主选择和考试这一矛盾,我个人的看法倒是象以前一样规定死好。课文里哪些内容最精彩,最值得学生背诵,便指点学生背诵,这样不是很好吗?哪些内容最精彩,并不是无法确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学生自己选,自己定。假如有学生都不喜欢,就不要背了吗?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现人们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关键词,而是“是否需要考试”。是呀,如果不背,到时要考试你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采用“全文背诵,全册背诵”的“两全”方法,甚至有的采用“背诵加抄写”的保险政策,你听了也不要惊讶!
为了搞清楚“自己喜欢的部分”,我翻阅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几册语文书,发现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有这样的要求,而且呈每年上升的趋势。到三年级还增加了“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要求。而且提出这样要求的课文一般是写景或者比较抒情有哲理的文章。如二年级上册中《黄山奇石》、《北京》、《清澈的湖水》、《我是什么》。这些课文中有相当多的句子写得很美,很精彩,但是真的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似乎有些难以取舍。于是出现让学生全文背诵,也是情有可原。
此时,我想到了上面那句话:“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编者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其实不仅只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点明了指导方向,要求老师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积累的。相信从一开始老师有意的牵引到最后学生自由选择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中,有硬性要求,有老师同伴影响,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懂得积累,懂得欣赏。
于是,我在引导学习《黄山奇石》时,以“仙桃石”为例,让学生抓住“好像,飞下来,落”等重点词理解“仙桃石”的“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这段话。再运用类似的方式,划出写“猴子观海”的特点,用自己想象、动作演示、对比表演等表现出“猴子观海”的奇特。并要求把“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一句话背诵下来作为课外作业。而其他课文中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再选择背诵。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堂引导背诵,指明内容背诵和自己选择背诵”相结合,是否比较适合刚开始起步的低年级孩子?当然这只是个人设想而已,值得不断地实践与改进。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3
在教学课文最后一段中“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这句话中,孩子都知道该怎么读。但是朗读的时候没有感情。
刘湘很会说,立即说这是因为我们很自豪,应该很自豪的读。我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了,表扬了刘湘的感悟很准确,便问孩子什么是自豪呢?有同学立即喊出来是骄傲的意思。可是立即有反对的`声音,很坚决的声音“不是,不是骄傲的意思!”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进一步反问孩子是吗?我看到胡家海正在玩着什么,故意以他为例子,说了“胡家海最近的字写得很有进步,老师表扬了他,他立即得意洋洋,骄傲极了!这是个骄傲。”接着又引用课文语句,“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我们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我为身为民族小学的一员而骄傲。请同学们说说这两个骄傲意思一样吗?在这么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孩子立即分辨出不一样,立即说第二个骄傲就可以用自豪了。
那么我们课文里的自豪是为什么自豪?“为这所学校的美丽自豪!”“为小朋友在这里快乐的生活自豪!”嗯,已经点到了,我就此止步。还是用读的方法,读了孩子喜欢的句子,有一些学校环境美的句子,一些窗外安静的句子,请孩子们多读读这些句子,读好这些句子。
在生字的学习中,我只重点和大家学习两个字”舞”和”戴”两个难字,其余的几乎略过不说。看到孩子们的作业交上来时,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写正确,个别孩子不对。不过书写的质量不高,写得不漂亮。写一手好字,是语文课应该追求的,应当是每节课都必须要的。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选择学习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习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习。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处于同一水平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15
通过这段时间的语文远程平台培训,使我感受很深。我不禁回想到我的一年级语文课,不由而然地想谈谈自己心里的一些看法:
一、一年级语文教学童趣的语言是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菜园里》是一节识字课,本节课教师本着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里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以图片的形式引出了蔬菜的各种的实物图片,教师以富有童趣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源于生活,只有让教学回到生活才能获得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
在识字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场景——菜园。色泽鲜亮的蔬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生活情景,激起学生探索生活的兴趣和欲望,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回想家里的彩园,为学生开创了一个愉悦的识字空间,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识字、记字的过程。在课中还涉及了蔬菜小宝宝、拼音宝宝跟小朋友捉迷藏等有趣的环节,引导着学生由带拼音读生字词到读生字卡,逐步加深生字识字的难度,整个识字过程,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在无意识的学,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生字、学会了合作。由原来枯燥无味的机械及以变为学生愿学愿记的行为。
三、及时评价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教师始终都用鼓励的'口吻,以多种形式奖励学生,学生在读过儿歌后互评,合作学习,再加上我的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使学生乐学,达到了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充满自信、有了成功的体验,调动了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
1、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
对于农村学生对蔬菜经常见,但又不理解这个词,在介绍时候可以介绍一下。
2、教会学生在兴趣中模仿。
教学生字在田字格里书写时,教师应该呈现的是清楚的田字格。教师范写,学生再写。
3、在让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教师的语言应该明白具体,泛指不能太大,否则学生不能明白老师的意指。
四、恰当的色彩对比能够增强儿童的分析和识记能力。
在本节课中老师既然运用了多媒体进行了教学,在进行生字教学和偏旁部首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偏旁部首与字体的其余部分用上鲜明的对比色彩,我想这样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因为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对鲜明色彩的呈现会胜过教师反复提醒他们要好得多。教师有意地引导生进行无意识而自觉的观察,然后自己去获得知识,这就更好了。
总之,我认为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从生活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计教案,适合儿童的心理成为儿童中的一员走人课堂,以他们所喜爱的形式和他们一起互动,才会实现新的课标理念,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03-31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08-28
小学语文课《口技》教学反思02-04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03-3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反思02-05
小学语文课《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2-05
小学语文课文《找骆驼》教学反思02-05
小学语文课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1-07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精选6篇)03-19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