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19 10:57:51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按照我的计划,《桃花源记》的教学花了三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但这三节课还有半节课的预习指导。也就是说我这次的教学时间是比以往的教学时间缩短了半节课的。但是我认为,这次教学的过程有几点需要给予肯定。

  1、预习方法指导到位。尤其是指导了学生如何使用参考书和如何翻译文章。

  2、教学过程大胆放手值得肯定。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读三读精实词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上我基本没有讲解,学生自己解决的有需要纠正和指导的我就说一下。所以这三读基本上由学生自学完成。

  3、美读配乐效果超好。我给课文配上了《寒鸦戏水》的音乐,上课时放了一小段要大家找找感觉,然后让那个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诵读。读文章时,我读了第一自然段,其他的由学生演绎,结果让人惊喜,诵读带给大家的快乐就写在孩子们的脸上,他们渴望阅读的目光让我快乐和满足。

  4、简化问题,拓展阅读空间,把文章阅读挖深品细。如果按照以往讲《桃花源记》知识点是很细碎的。线索、理想社会、现实社会、桃林特点、写桃林作用、桃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民风、篇章布局、写作目的、评价作者的思想等等,讲的时候生怕落下哪个,考试就完蛋了。这次,我只讲了两个大问题。一条线索、两个社会。由一条线索,把文章的五个段落内容涵盖其中,由桃源理想社会的特点和现实社会的对照,就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囊括于其中了。学生们解决问题也简单了许多。一节课下来,知识点全部了然于胸,效果不错。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新闻两则》,发生的事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为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原设计采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的战争场面,但因设施没有到位,没有实施。之后我做了改为老师代讲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处理。当我在讲述当时的局势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充分调动,原来我的学生是一群喜欢听故事的孩子。

  之后就是落实新闻内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明确,尤其是导语的解析,以及新闻的语言品味,体会新闻的三大特点。知识点的落实在课后练习来看基本有效,但个人觉得品味语言环节用时稍微快了点,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深下心去思考,有些地方因时间关系,我做了代答,这个方面下次得注意。

  因《新闻两则》是放在了战争题材的单元,所以还得落实战争主题。在设计教学时,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通过这个窗口,让学生充分感受毛泽东的胜利豪情,以及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但因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落实,所以我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时间调控的能力。总的来说,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学生都很认真。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八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比如,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习作中不拘形式的要求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郭优和牛梦晓是极具语文天赋的两位女生,她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浓烈,文笔优美,阅读鉴赏及审美能力都很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老是给她们灌输要争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闯的勇气和决心,因此,在两年的每次考试中,她们都能考出好分、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

  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我对学生要求严格,愈是好生,我更是当面说坏话,背后说好话。在我的班上,优生没有趾高气扬的神态和养尊处优的病态,因为他们跟所有同学是同等的,有时甚至更苛刻些。占伟同学曾因少做一道阅读题在全班同学面前作检讨,党展红同学因写错一个字而被罚写一百遍,刘雪峰同学因重理轻文被罚向全班同学做思想剖析等,这些同学因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经过努力在本次语文测试中都取得了90多分的高分。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还可往上一些,我把他们归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趋势,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对中等生关爱非慢怠,在我所带的班中,有这样一类女生,语文成绩较好,但理科成绩弱,总名次总是上不去,因而也没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找她们谈心,肯定她们的长处,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我常常拿巴东的名人、著名文艺导演周龙然的事例开导启发她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也上升极快,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3、给差生以上进心

  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我班有个叫党渊博的同学,学习上一窍不通,但他会用电脑,因此我常常在语文课上穿插信息技术知识,让他表演,获得大家称赞,还有一位张万春同学,学习极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难题(也许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机会大肆渲染,鼓励他,促使他上进。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有了一点学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宁永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对他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允许他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我并没放弃他的求知,上课要求他抄课文、练字,45分钟并不白白浪费。这个孩子尽管成绩差,但初中两年来从没拖欠过作业,其实也是一个可爱的学生。

  二、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令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这些障碍,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我意识到: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不足:

  1、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对部分教材内容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内容实质。

  3、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4、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为了配合学校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去马牧池中学听课学习之后,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在10月11日由王校长带队,全体语文教师到沂水实验中学参加了市优质课评选的听课学习活动。

  这次学习,共听了七节课,第一节是由胡珊珊执教的《风筝》;第二节课是由邢斌执教的《苏州园林》;第三节课是由临沂三十五中学的刘宁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第四节课是由沂南三中的张元志执教的《爱莲说》;第五节课是由庄政亭执教的《天上的街市》;第六节是由莒南道口中学的徐艳云执教的《春》;第七节是由临沂十八中学的侯兴福执教的《钱塘湖春行》。

  这七节课都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先进。都不同程度的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都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的基本功都很扎实。特别是刘宁的《记承天寺夜游》的诗歌的教学环节:“初读---译读---品读---美读”。学生对文章挖得深、挖得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共鸣。张元志执教的《爱莲说》,通过读莲、品莲,小组合作学习,更是把莲品得透彻。侯兴福的《钱塘湖春行》以“智勇大闯关”的形式,更是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轻轻松松积累关—你追我赶朗读关---集思广益赏析关----紧锣密鼓背诵关---超越自我拓展关”。几个环节不仅新颖,而且科学。学生的学习收到了好的效果。

  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的老师的课堂上的表现相差很大,这主要是执教老师的引导、老师课堂的风格不同导致的。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努力引导学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这次听课学习,对教师的上课水平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将极大的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一、教材分析: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一切景语皆情语”,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这里既寄托了作者的情思,更表达了作者的张扬的个性。

  二、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定位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体味感情;

  3、赏读课文,理解文本;

  4、师生互动,探究写法;

  上课时力图创设开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地谈感受,议寓意,说理解,析语言,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感知散文诗的描绘的意境,理解课文的所寄寓的思想,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三、对课堂呈现的反思

  本着以上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了教学设计,从教学展示的效果看,应该说已经较好地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高兴。文章虽然难,但是因为起点设得低,大家都觉得有话说,有话想说。随着和“雪”的对话的逐层深入,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在今后重读《雪》时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感悟,那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不是现在一堂课所能够涵盖的。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叙述、描写与说明的区别,能够鉴别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说明要点,了解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语言表达得清楚明白。

  1、要在比较中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同学们可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原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体会中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本单元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在初读课文后,回忆前面学过的记叙文和抒情意味比较浓的课文,在比较中发现说明文和它们的不同之处,如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在学完课文后,再总结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2、要把握说明文的各方面要求在各篇课文的显现。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馆》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在学习课文时,要各有侧重。如学习《中国石拱桥》时,重点体会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并注意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一方面重温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要求,一方面学习说明方法;学习《故宫博物院》时,则侧重体会说明顺序。这样根据各篇课文的特色有侧重地学,能够使学习任务化整为零,便于把握知识。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中国石拱桥》一文逻辑顺序很清晰,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2)说明顺序

  与记叙文有记叙顺序类似,说明文也有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都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次地介绍故宫的。

  (3)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引用等。同学们不必死记这些说明方法的定义,只要细致体会每个类别中的一两个典型例子,就能心领神会了。例如: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②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③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列数字)④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引用)

  3、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苏州园林》教学反思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从2—9

  段中找出含有“图画”的句子。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征和说明的顺序,但这有一定的难度,对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否会完成,我心里没有底,但总想试试,结果出乎我意料之外,有部分学生很聪颖,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为这10个句子标上序号,分组讨论,找出说明整体、局部、细部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本文的说明顺序。又由“局部”的句子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各自的说明对象,从而解决每段的中心句。第二课时学生配乐选段朗诵,赏佳音、品美文,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已是水到渠成了。

  课堂结束之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讨论“课文的'结尾是否画蛇添足”,想象“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学生纷纷动手,擅长画画的用彩笔勾勒,长于写作的用语言描绘。学生笔下的校园美五彩缤纷,虽然稚嫩,但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已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去开拓,学生身上闪耀出的智慧的火花,也令我倍受鼓舞。

  如果说还有不足的话,就是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于培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了。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理清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应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了解以空间为序的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培养学生按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能力,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性,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一、 导入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看图片,更能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故宫博物院的宏伟壮丽,建筑精美,有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 在文中画出故宫博物院特征的句子。

  (2) 根据课文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示意图。

  (3)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故宫博物院。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阅读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所以提出阅读要求。

  说明文首先要明确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括故宫的特征的语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下文对故宫建筑群的介绍就是围绕这几个特点来写的。

  画出故宫示意图,便于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通过直观再现课文所介绍的故宫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去繁就简地把握课文内容,并初步认识到课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2你有什么疑问?

  老师整合探究问题

  (1) 本文为什么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2) 本文为什么运用这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3) 本文是怎样运用这种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设计意图: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主动质疑。老师整合学生的问题,给学生确定探究方向。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探究问题。

  三、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小组讨论

  (1) 本文为什么运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

  友情提醒:A如果用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怎么写?

  (结论的结果:如果运用逻辑顺序,写故宫的特点则有主有次,选感兴趣的方面来详写,对故宫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如果运用时间顺序写,则写明清、解放后故宫的修建和维修,也不能全面认识)

  友情提醒:B如果用逻辑、时间、

  空间顺序,哪个好? 练笔《我们的学校》,注意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注意重点突出。

  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进行三结合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的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此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 、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 、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对于科普文章,我不想在写作思路的分析上花太多的时间,因为这样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分析、理解、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高科技知识的文章,学生较为感兴趣,但如果老师过多的介入,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阅读本文,你了解了什么知识?问题较浅而且范围很广,同学们畅所欲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全由自己的水平而定,回答问题的同学争先恐后,热情高涨,在这个过程中,结合他们在生物课上学的关于细胞学的知识,便很快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在拓展延伸的部分里我还设计院一个辩论题:正方——克隆技术能为人类造福,反方——克隆技术不能为人类造福。以课本的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加上他们课外所了解的事例、数据、故事等作为论据,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男女双方你不让我,我不服你,争得面红耳赤,场面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一环节里,课文的一个难点: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分析,

  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非常的轻松。

  虽然是按照课文内容把预计的知识点都贯穿完毕,但总感觉有少许的不踏实——挖掘得不够深入,之后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就是要走出文本,类化迁移,读以致用。这种“致用”,不只是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视角去思考克隆技术的革新发展和兴利除弊,还要立足语文,从写作学、阅读学的视角去吸取克隆技术的精神营养。这是语文课区别于生物课的分水岭,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远的界碑。生物“克隆”作为一种科学的创造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鉴到文章、文学的写作和阅读中的。鲁迅写小说,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创造,“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把互相没有必然联系的东西,重新组织在一起,杂交成新的机体,新的生命,这难道不类似于无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吗?这就是典型的“写作克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恋花》一词本是写离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登高望远的宏伟志向;柳永《凤栖梧》一词本是写痴情,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忠贞不渝的奋斗毅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本是写失恋后的落寞,却借用其中的名句来表达豁然开朗的成功喜悦。如此断章置换,重新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

  意,熔铸了读者独创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学的三境界,而且开发出一切事业从追求、奋斗到胜利的三境界。这是典型的“阅读克隆”。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王国维的榜样,运用“杂交创新”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大胆进行“写作克隆”和“阅读克隆”的实验,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学到家了,“有创意的表达”和“有创意的阅读”就算学到手了。

  一篇文章能有这么深层次的挖掘,便能把克隆技术与我们语文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们会发现,克隆是那么的神奇,语文原来也是那么充满趣味,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通过认真吸取、理解,就可融会贯通,应用自如了

  《生物入侵者》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而且也要重视基础教学方针,结合本课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几个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积累词语。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时,由学生根据事例给“生物入侵者”定义入手,学生初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了解文章大意,在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时,注意体现教师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说明文章的写作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最后联系实际,请学生出谋划策提出可行性对策,在此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此环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环保意识。

  授课后,我认为此堂课基本实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面较广,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轻松、民主、主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让学生把三、四自然段连读后再分析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会更好;由于时间较紧张,一些环节处理不够到位;分析说明顺序时,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关于最后一个环节“出谋划策”,在课堂上时间紧张,我想充分利用好时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光学知识上,但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科普文不单单要讲科学知识也要讲语言的形式。

  从文本来说,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不必专门做讲解。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语文不是科学常识课,上语文课要搞好:知识,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这次考试考得太差了,没有到达目标,也没有挤进年级前一百,下个阶段必须好好听课,认真复习,端正态度,认真做拓展,远离电子产品,好好学习。

  这次语文考试中阅读丢分太多,作文也扣了太多分,基础的课外阅读扣了一般的分,实属不该。下个阶段,我应当多读些课外书,把规定的书籍看完,多做些课外阅读,多背些好词好句,好好提高自我的赏析本事。

  这次的数学考试也不太满意,一些基础知识都没记住,错失了几分,考试时太慌,将两个答案弄反,大题中的分析过程写得不太完整,完完错失了3分,还有些难题在做题时太急没分析出来,下次考试要认真仔细,不慌,心态放好,下阶段也要多做拓展,展开思维。

  这次的英语考试,阅读理解理解得不太到位,扣掉太多分数,一些生词也不太理解,词汇题也没有到达满分,选词都选错了,fewer和least的用法还没弄得太清,下个阶段我要每一天做两篇阅读理解,多练练听力,将基础知识理解透彻,不要每次做,每次都错。

  这次物理考试虽然分数到达了95分,可是一些该掌握的还没掌握好,上课必须要认真听讲,不开小差,不懂的及时去问教师,不要闷在肚子了,多做做课外拓展,见识见识多种题型。

  小四门一向都是我的死穴,下阶段认真听课,及时将相应的作业完成,每个星期将所学知识温习一遍,上课没听懂得及时问教师,将其理解透彻,下次每门都要45分以上。

  下个阶段我要记住以下几点:

  1、明确个人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2、心动不如行动;

  3、我想我能行,决不轻言放弃;

  4、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1.广泛收集科学家的故事,相关图片等资料。

  2.组成四人合作小组,每人一个档案袋,准备自评、互评。

  3.教师准备科学小品、科学童话,以便引导学生仿写。

  4.学生推举出3~5人,组成班级评价小组。

  (二)操作过程

  分三个阶段:

  1.将科学家如何迷上科学的故事;

  2.谈自己第一次迷上科学的事情;

  3.交流、展示仿写作文。

  第一阶段:

  小组内交流科学家的故事,以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

  每小组推荐1~2篇,班级交流,以便资源共享。

  (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阶段:

  小组内自由畅谈第一次迷上科学的故事,以便相互启发。也可以谈第一次迷上科学是如何受到挫折的。

  这一步骤,旨在促使学生回忆自己从童年到少年时代如何第一次与科学结缘,从而重新唤醒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畅谈。

  (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提出口语表达的要求)

  第三阶段:

  教师提供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等例文。学生范读、听读。

  根据自己迷上科学的故事和同学的启发,思考自然之谜,仿写一篇探究科学的作文。

  考虑课堂时间的有限,可在课下提前将教师及学生准备的仿写的例文,发到每一小组。例文以四、五篇为宜。不限制仿写的例文,可从中间经小组决定任选其一。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完成一篇仿写作文。

  1.学生范读一两篇例文,其他学生听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仿写的作文。自评、互评。

  3.每一小组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在班级交流,读给全体学生欣赏。学生及教师给予评价。

  4.课后选择优秀作文在班级黑板报中展示。

  [活动反思:]

  通过“科海泛舟”的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学生的兴趣,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对科学的全面认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自主情感的体验,有合作讨论的收获。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有机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第五周用了三个课时开展《海燕》的教学活动,按计划是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结果用了三个课时。

  根据教学安排,计划在第五周的周一、周二完成《海燕》的教学工作,结果用了三课时,并非是因为教学开展得不顺利,而是因为在教学中显现出其它的问题,为了能根据实际对学生进行大语文的教学思想改变,临时增加了教学内容。在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实验问题式教学方式,然由于同学们对于问题的回答不积极,在调动方面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增加一些新的元素进去,造成了时间受到影响,虽然如此,教学目标仍然过到了。其中还出现了个新的让我意想不到的东西。由于同学们参与意识不到位,在讲到三个现画面时,正遇到外面下着小雨,我要求同学们观看外面的景物,说自己想说的话,结果许多同学都理解了,并说出了许多让我意想不到的描写小雨的语句。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面部表情不丰富,或者是自己在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学生不易接受的情感在内,造成了同学们参与的不积极。这可能是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认为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吧,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让我认为最感动的是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之中,虽然有一点被迫的味道,但还能参与,可以说也是种幸福吧,特别是一些教师认为不学习的同学都能动手了、动口了!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自己与本班同学之间还没有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甚至于与许多同学还没有讲过一句话,大家缺乏一种沟通与交流,彼此之间还没有达成和谐。

  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与同学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同时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考虑到同学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好处。另外,在板书设计方面必须改变过去的随意性,力求板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在暗示学生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掌声》一课主要叙述了身患残疾而内心又极其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最后她终于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整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法,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动作、神态,感受人物的心理等方法。并通过多角度的读,最终感受到了小英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整节课我努力挖掘教材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情怀,发表独立见解,揣摩人物内心,以便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如:我巧妙地运用换位思考,让学生走进文中的角色,假如你就是小英,你会怎样做?你会怎样想?并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小英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3、在体味中升华

  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但本节课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

  一节语文课,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合理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灵活,要真正地走进文本,过分追求形式的灵活,往往会与知识的掌握相碰撞。教者要本着“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备课,课堂上应更多地注重让孩子有收获,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深入地钻研教材,提高课堂的效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十分清楚,这节课上到底要教会我们的学生什么?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文本,提高语文能力,还学生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我是根据时令而设计的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过程设计细致,留有较大的活动空间:选题1、2项内容可任选,第3项必做,突出了在实际体验、艺术欣赏中的创造性发挥。成果的呈现方式注重多元化;课内活动将记录——展示——创造与活动选题的三项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体验和总结交流中,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我注重了学生的探究性和创新意识;注重在实际观察、记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了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已走过了灾难深重的十年xxx,社会呈现青春的朝气,诗人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生活中出现的真情,用自己的笔对它们加以讴歌。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和人关系密切,诗人是怎样将它写得可感可触的?空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是本课要解决的两大问题。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一)成功之处

  语文课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品味,重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语文情境的创设,重视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发现等等。因此,真正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润。《台阶》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通过上课,我觉得在本课书的教授上,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重视了语文味。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应该是不经意的,应该是于文本的解读中水到渠成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朗读:默读——速读——精读,每次朗读均有相应的学习任务。

  第一次初读文本我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故事的梗概。默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静下心来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心灵。在默读中学生会读有所思。读过之后要复述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把握要点真正做到读进去。然后通过复述故事,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还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第二次朗读文本我采用速读的形式,让学生用“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第 行这样写道 ” 这样的句子说话。通过速读让学生继续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注重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通过速读、说话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了父亲形象的意蕴。

  第三次再读文本,我采用精读的形式,选取三个精美段落,设计了“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读出重音,读出人物语气、情感”三个活动来体会人物品质,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读的目的是为了读懂全篇,要精细地读,反复读。既要领会文章形式,又要掌握文章内容;既要仔细理解文章字词句篇的表层含义,又要深究其深层含义;既要把握整体,又要重视细节。精读之后,文章的精彩之处就会刻印于心中,终生难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那么本文就是在对父亲的描写之中表达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我选取了这三个片段进行精读,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来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我这三次读文本,均结合语文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均遵循了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原则。

  另外,还有一处朗读我觉得处理得比较成功,同样体现了语文味:就是在感知人物形象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在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的情况下,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让学生再次体会,学生通过我的朗读悟出了这个破折号其实是表现了父亲说话的不连贯,进一步表现父亲“要强”的性格特征。

  (二)不足之处

  1.对作品主旨的处理

  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只是通过自己的讲述给出,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因而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感知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的目标。

  2.对于分层教学做得不够

  本节课在布置作业环节注意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但是在整个教学中没有体现分层教学。这样有些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握分层教学生的实质,虽然对于南大附中的学生了解不足,但这也不应成为理由,因为备课就要备学生,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确有实效性。

  通过《台阶》一课的教学,我对语文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原则,一种特色,一种美感,也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一种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真正让学生喜欢,才可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更浓一些。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多提问,多讨论,学生都善于表现自己,就要给他们表现的舞台。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古诗》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课后十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把可爱的学生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03-20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反思12-22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学反思02-06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16

八年级语文《饮酒》教学反思03-18

八年级语文组教学反思03-17

八年级语文期中教学反思12-15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5-22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3-05

八年级语文期末教学反思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