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1
我个人非常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软弱而胆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他自认为无法穿越的狭窄拐点,是父亲的智慧,引领他坚强而勇敢地顺利拐弯,从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开朗的广阔——这个叫莫顿·亨特的八岁小男孩,一直体弱有病,所以妈妈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险,有一天他在小伙伴们的激将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悬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认为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坚信自己“会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绝望里,父亲用平静的语气指导他“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谢教材的编写者,充满智慧的,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我想其初衷,就是为了让刚刚步入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学习怎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难,走向生命的开朗与开阔。
感谢课文中的“父亲”,他以一个父亲的智慧,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胆怯的儿子,从此勇敢。
其实我们也不必谴责课文中的母亲——她从母爱的本意与本能出发,一再告诫孩子“不要冒险”,虽然她的告诫对孩子充满了消极性的无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个母亲,不是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生怕本来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闪失呢?
因为喜欢,所以教课文的时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发出了课堂生成中的亮点与暗点。
亮点一:
引导孩子朗读第11段——“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我”的语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结果,孩子读的非常的精彩。他们用颤音,来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真正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点二:
引导孩子朗读第16段“父亲”刚刚出场时的一段话: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父亲的口气,是低沉的,还是响亮的?是着急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都不是。父亲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特别是“晚饭做好了”这一句看似与孩子眼下困难无关的话,更彰显出父亲其实是想用平静的语气,来平静孩子恐惧的心理。
就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们逐步感受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热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爱自己的父亲。惟有如此,父亲的伟岸,才能够助推他们少年历程中的成长。
最得意的,是亮点三——
我在第18段,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有足够宽阔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怀里,自己用双臂接住儿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艰难爬下来呢?”
但是暗点,也在此时产生——
有的学生回答说“父亲不能让孩子跳下来”,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这个时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设离地面并不高,那么父亲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牵强了。
其实,应该接着引导——真的是20多米吗?
这样,可以领着学生细读课文第8段,让学生在争议中弄明白课文的内容——“我”只是停留在“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的狭小岩石架”上。
可惜,我当时不够机智,没有以这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细读课文”“读细课文”的意识——课文中的“我”到底离地面几米并不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具有“深读课文”的意识,却是我工作的重点。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2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3
说句实话,上课前还真有那么点儿紧张。之前听了姚老师的课,心里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这堂课上不好。虽然也是把教材细细翻阅,反复斟酌之后写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课都上完了,还说这些干嘛呀,真是的。还是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吧。
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忆了自己儿时的一段历险、脱险的经历,并借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艰难险阻,应当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解决,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一个人生哲理。
基于这是一篇叙事文,教学中我所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帮助学生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并借助这六要素指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让大家注意比较同学的“复述”和原文内容的差异,由此引入人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还是挺流畅的,但是,课后感觉最黏糊的地方还是在人物分析这一块。由于本课的人物描写比较多,特别是心理描写与神态描写互济较多,感觉学生的理解有些混乱,他们在分析作用的同时已经忽略了对人物描写的分辨。而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也没有很好地帮助他们去作辨析,有力不从心之感。课后也和姚老师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还是觉得有些茫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4
学完了本文,我认为成功之处一是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导学生探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过自己小时侯的一次遇险经历,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个经验使他“能应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领悟这哲理,运用这哲理。因为在学习上有人是三分钟的热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时的努力不见成效,就泄气了,放弃了。授课中恰恰是这个从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于是,我向同学们推荐了寓言《钟摆的启示》,钟摆面对一年要摆动31536000下的任务,有了畏难情绪,但它听从了时钟老人的劝告,“坚持每秒钟动一下”,最终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坚持每秒钟动一下”与“坚持每节课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与“坚持每一天,再坚持每一天”何其相似,这样学生们就联系到如何学习的问题上了,这正是我所希望的读文本,用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生活。
不足之处是对写作方法的探究不够深入。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往往是叙事完了,文章也写完了,不能就事论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课堂上针对这一写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我认为还应再来个“练习”。“课文无非是例子”,它是“例题”,讲方法,还应找一篇类似写作方法的文章,做“练习”,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5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用两个课时上完了,感觉还比较好。因为这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6
上这一课时,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总之,今后我要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平,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7
今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节复习课,执教者是青年男教师C。我在评课中提到了几个优点:一是C老师的声音响亮,学生听课效果较好。二是注重学生诵读习惯培养。上课前先轮流背古诗,在日常习惯培养中。二是目标明确,复习什么,让学生一开始有个数。三是注重学生的互动,真实的互动。注重暴露思维过程,学生在讨论中犯了很多错误,这是可喜可贺的。一堂课如果学生回答的都很顺利,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因为至少这样的课堂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上的难点。学生答不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C老师在几次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都不错,这说明C老师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
几点建议: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一些传统的或者现代的技术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效率。复习课要给学生学法指导,不要简单地回顾以前记忆的东西。发挥好小组教学的互助评价功能。拓展复习课深度,按照“定向——梳理——提炼——拓展——检测”设计好复习思路。教师要建立错题记录,增强复习的深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8
一、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讲述的主要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故事情节复述问题。上节课末尾请同学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王伟钊一直在举手,可是,还没等叫到他就下课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说:“下节课一上课老师就叫你复述!”
师:“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不要啰嗦。”“王伟钊!”
王伟钊:57年前7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在费城,我和五个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鲜的游戏,于是决定去爬悬崖。另外五个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顶并且“迂回家了”,而我体弱多病又胆小,爬到一半的时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来。杰利把我的爸爸找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悬崖。
师:他复述得怎么样?六要素讲全了没有?
生:讲全了。
师:但王伟钊复述的过程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其他小伙伴是“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回家”。(生笑)要注意啊!
师:课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有名字的有几个?
生:一共有7个,我和五个小伙伴(有名字的是内德和杰利),还有我的父亲。
(师板书人物的名字)
师: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
(生七嘴八舌)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默读一次课文,特别注意从对话中体会你喜欢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用一些关键词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征。
生1:我最喜欢的是“父亲”,因为他没有直接把“我”抱下来,而是鼓励我自己爬下来。
师:从“父亲”的做法,你能看出什么?这位父亲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师板书:父亲——懂教育)
生2:我最喜欢作者,因为他很勇敢。
师:作者很勇敢?他是一开始就很勇敢的吗?
生:不是,作者开始很胆小,在父亲的鼓励下变得勇敢。
(师板书“我”——胆小-勇敢)
师:“我”并非一个一贯勇敢的孩子,小伙伴最初提议爬悬崖时“我”还“一时拿不定主意”,但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爬下悬崖,慢慢变得有信心,勇敢起来。还有吗?
生3:我喜欢内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师板书:内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欢那些小伙伴们,他们都非常的活泼、勇敢。
(师板书:小伙伴们——活泼、勇敢)
生5:我也喜欢父亲,他不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气。
(师补充板书:沉着,大气)
生6:我喜欢杰利。因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仅鼓励我去爬悬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难时帮我请父亲来帮忙。
师:别的小朋友都走了,杰利却去请我的父亲了。这说明杰利怎么样?
生:讲义气,热心帮助别人……
生2:杰利见义勇为。
师:大家说得不错,杰利很讲义气,热心帮助遇到困难的我。但我们能说杰利是“见义勇为”吗?见义勇为是什么意思啊?
生:不能用见义勇为,不合适。
(师板书:杰利——讲义气,热心)
师:同学们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概括总结出来了,很不错,现在老师带同学们来拍一场三幕剧。同学们看看课文,我们课文里有三个对话比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们就把这每一部分看成一场戏的一幕,老师做导演兼旁白,请同学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联系到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用独具个性的语调和表情来“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请全班同学来给每一幕定个标题。第一幕(1~6)
生:爬悬崖前
师:好,爬悬崖前,这是个时间状语形式。那后面两个小标题我们统一都用跟悬崖有关的词语来命。
生:第二幕,爬悬崖;第三幕,悬崖脱险
师:“脱险”这个词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课前自读提示里有。
师:这是非常好的阅读习惯。课前的阅读提示会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师:我们准备开拍了。第一幕有几个人物?按他们的出场顺序来说。
生:内德,有个孩子,杰利,和我。
师:王伟钊来扮演内德吧,庄健鹏,有个孩子;张创豪,杰利。有点瘦弱的“我”,就由朱俊东来扮演。
(师读旁白,生读对话,有人笑。)
师:好,我们这场戏的第一幕落幕了。我们一起来开个总结会。来看剧本——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时间已经过去57年了,“我还记得那年的闷热”?
生(七嘴八舌):因为那天他爬悬崖了。
师:“我”难忘的仅仅是爬悬崖的经历吗?
生:不是。还有“我”在悬崖上学到的东西。
师:“我”学到了什么?课文哪里提到了?
生:最后一段,我难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师:请同学们好好研究一下最后一段,把“我所学到的经验”读出来。
生齐读: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师板书:闷热——学到的经验(难忘))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刚刚几位同学的表演。评价之前,我们要先了解那些台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辅以怎样的表情说出来。内德说的那句话“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出的,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是“玩弹子游戏玩厌了”,突然想出一种新鲜的游戏。应该读出惊喜、灵光一闪的感觉。
师:分析得非常好。刚刚张创豪表演的“惊喜”的感觉差一点。再看第二个人物,“有个孩子”,他说的话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很着急。
师:你从哪里看得出他很着急?
生:我们现在就去爬吧的“现在”,还有“飞跑”。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啊,真不错,找得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里边为什么要提到“八年来我一直有病”啊?不说不行吗?
生:不说不行。这里告诉我们作者体弱多病,后面别的小伙伴都能爬上悬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较真实,让人相信。
师:那这里提到就是提前做什么?
生:铺垫,伏笔。
(师板书:有病——铺垫,伏笔)
(第二幕开拍。“我”仍由朱俊东扮演,其他两个人物另选。)
师: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个孩子”那句“再见”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生:高兴。
师:这里跟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高兴”的心情是一样的吗?看到别人被困在悬崖上却无动于衷,反而“哈哈大笑”,这叫做什么?一个成语。
生:幸灾乐祸。
师:第三幕剧情有点复杂了,特别是“我”的心理变化值得好好揣摩。父亲刚来时,我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对于自己爬下悬崖有没有信心?哪里能找到根据?
生:没有信心。“我”刚开始时是“哭着”说话的。表示我一点信心都没有。
师:很棒。同学们已经学会从课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后来呢?
生:后来慢慢有点一点点信心,因为文中说“这‘似乎’能办得到。”接下去,“我‘顿时’有了信心”,再到后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动一直在变化。)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朱俊东要好好体会这些微妙的变化哦,用不同的语调和表情把它表现出来。
(板书:没信心(哭)-有一点点信心(似乎)-有信心(顿时)—信心大增)
(第三幕开拍。找一个看似沉稳点的男生扮演“父亲”。)
师: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各位演员的表现。
雷雨洁:我觉得罗培彬(扮演父亲)读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应该读出很惊喜,都要叫出来的感觉,因为父亲之前并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师:雷雨洁读书非常仔细,我们看看这句“很好”后面怎么说的,“父亲‘叫’到”。的确应该读出非常惊喜要叫出来的那种感觉。罗培彬,要好好修炼哦!
梁楚君:还有父亲在18段说的话,应该用一种很平静很沉重的语气读出来。刚刚罗培彬读得太随便了。
师:父亲的这句话,应该是一种怎样的语气?沉重不太合适,换一个词?
生:沉稳。
师:非常棒。应该是一种沉稳的语气。当然,同学们只有十一二岁,想要读出中年男人的沉稳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量靠近这种感觉。来,大家一起体会一下——
师:我们看22段,我爬下悬崖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然后呢?
生:我先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了,然后开始啜泣。
师:啜泣什么意思?前面出现过这个词吗?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现过。是我被困在悬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时候。
师:那两次啜泣分别是怎样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惧了;第二次是太高兴了。
师:第二次的啜泣同学们觉不觉得奇怪?明明爬下悬崖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哭啊?你尝试过或者见过这种场景吗?
生:喜极而泣。
师:同学们文学素养非常高,成语运用很恰切。就是喜极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用哭泣来表达。看来,“我”实在是感慨万千。
师:三幕剧圆满落幕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让老师们叹为观止。关于这篇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父亲来救我时,刚开始为什么说“晚饭做好了”这么随便的话啊?
师:你希望父亲说什么?“天哪,孩子,你怎么在那儿啊!”(师扮一惊一乍状,生笑)
生:这样说一句很随意的话目的是为了让“我”平静下来,不要太紧张。太紧张的话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问,杰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亲也叫了那么久,也许他跑去哪里玩去了,很久之后才想起来我还在悬崖上才去叫父亲的。
(下课铃声响起)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讨论了。请同学们以“杰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吗?”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写在读书笔记本上。下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9
本文是篇讲读课文,第一节课重点是复述故事情节,第二节课重点是学习文章的写法,如环境的渲染、情节的铺垫、心理的刻画,细节的描写,以及全篇文章的先叙事后抒情的行文结构。
此课,本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字词的巩固方面,学生在齐读课文之后,我给了学生两分钟时间看文中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接下来我迅速让学生完成“同步训练”中1、2题,抢占时间,减少学生课外做“同步训练”的时间。二是教学生如何进行复述时,我因时因地制宜,我先传达一个意思给班长(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长告诉学生今天第七节课下课后周寄生和通学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师组织看电影,明天、后天由老师组织文体活动,所有学生赶到星期天晚自习。),这样学生兴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复述的重要性及其要点。三是在具体复述时,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讲台当着全面学生的面复述,我而是在组内面对面复述,这样学生参与面大大扩大,真正形成了全员动起来的局面。
在教学时本人也有点困惑,教师有时一圈又一圈的.提问,我们是否可以用试题的形式来让学生来写,因为学生阅读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终要体现在答题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课堂上非常活跃,老师的每个问题,他们总能迎刃而解似的,结果一到考试,阅读得分却相当低,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阅读分数,本人真是有点困惑。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10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七年级语文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11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人物为学生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的孩子克服不但让孩子体会了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
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的父亲我要儿子该多么幸运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欢谁为?”这时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大家批评的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同情心的人所不齿的不过我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你喜欢呢?”“我喜欢勇敢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目的敢于舍弃”“哦?敢于舍弃?”“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四个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老师你们有想过那四个小伙伴并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悬崖也有的任务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都去帮助‘我’了有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下来。
还有现在的社会弱肉强食谁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那你的意思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每个人每个时候强者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人先富起来呢?”“并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要求一场辩论赛就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才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吗?你去应聘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同情别人而把位置让给别人?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怎样的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事实有一应该说的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己见但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对问题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平时不动脑筋说不的!”王寅的脸上的放松了许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极力掩藏“同学也不错
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大雁的故事说每大雁的雁队中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受伤雁队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突发事件和面对所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个故事测验:外国女士到了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拉就会被海水淹死
听完要求以后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奋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着个、个、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都做过实验但孩子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被淹死了你们真正了实验!你们真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老师习惯了用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学生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总想着要“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学校既然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的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潜移默化比生硬的说教不会有好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12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语文教学反思03-18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反思03-1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04-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2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范文04-03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及反思05-06
《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教后反思01-30
《走一步,再走一步》――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10-17
走一步再走一步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