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

时间:2021-12-17 08:25:5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通用2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通用20篇)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新课标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这是一篇寓言性质、趣味地介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种葫芦的人不懂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懂得葫芦的生长规律,一味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邻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几点。

  新课标强调,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本课要写的生字比较有规律,因此,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要写的子进行仔细观察。比如:观察生字的结构。相同偏旁的字:怪、慢;相同部件的字:挂、哇;相同结构的字:治、棵、挂、哇、怪、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然后再观察每个字的重要笔画。进行练写、评议。

  同时,还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逐步品味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引到学生,“真可惜,小葫芦都落了!这是不是种葫芦的人的错误所导致的呢?错在哪里呢?”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到(种葫芦的人错了,他错在:①他没有听邻居的劝告;②他不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叶子都落了,小葫芦也没了,种葫芦的人看见这个景象,会想什么呢?(让学生充分自由发言。)

  改进之处,教学评价还要继续到位,有时为了赶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地评价,不利于课堂问题的生成,应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引导学生。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3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这两种教学法,在只有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缺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农村小学特别适用。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4

  1、 理解教材: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

  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2、确定好教学思路。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4、环节设计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5、过渡语精心设计。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7、课上教师要真情流露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5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其一,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其二,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其三,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由此课我得出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6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分别学习课文第一、四两个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学习二、三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找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施教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随时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促进学生,今后还有待提高。其次,语言过于生硬,不够儿童化。这点在试教过程中反映尤为明显。在师傅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式上课时进步不少。例如将呆板的介绍蚜虫,转变为教师模仿蚜虫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调动了课堂氛围,增添了不少乐趣。最后,希望教学语言能够再精炼一些,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继续努力,继续学习!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7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8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9

  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于是当叶子上长了蚜虫,他觉得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后来当邻居劝说时他也是漫不经心,不加理睬。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这个故事教育了孩子们如果小病不去治,也会造成大损失.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课后拓展,让学生在课文的插图处进得补白。学生联系上文,发挥想象力,不仅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读写结合,促进了学生写话能力的培养。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真正学好了吗?这是留给我深深地思索。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0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一个人种葫芦,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有蚜虫他不治,邻居劝他他不治,最后葫芦都落了。

  教学这篇课文时,主要是要引导学生研究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我再顺延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我又从图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葫芦,那他都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

  两个问题串起一堂课,简洁有效,学生学得快乐,老师引得自然。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1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小葫芦会落?我设计了问题导读的方法。

  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分别是:这个“我”指的是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然后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在交流时,我让他们充分地说,一来检测他们的自学情况,二来可以借此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课文第1、4节,找出葫芦的前后变化,从开始的“可爱的小葫芦”到后来的“都落了”,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质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下来呢?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导读第2、3自然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例如:“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的比较,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个人在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在讲到“叶和果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所了解的知识,由此轻松地解决“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

  但是上下来,还是感觉教师的“导”过多了些,使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2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3

  章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4

  由叶校长指导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核心目标”的实验课第一轮磨课结束了,从刚开始分析别的老师的案例,到在叶校长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教材尝试制定一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再到自己备课上课,这一轮的尝试走下来,虽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了些许的收获。现将这一轮的学习反思总结如下。

  实验课题的关键词是“怎样制定核心目标,怎样落实核心目标”,众所周知,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的。在此之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注重朗读,注重文本内容,注重让学生体会你从课本中感受到了什么,唯独忽略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语言训练。当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磨课,我们渐渐明白,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不是思品课,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语言训练点,我们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下来,教给了学生无数个知识点,但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学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叶校长告诉我们一节语文课有许多个知识点,但却只有一个核心的训练点,只要核心目标定好,一节课都应该为它服务。这个时候,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也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当每一节课都定好了核心目标,课堂反而变得简单化了。

  第一轮的实验课,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来分析磨课。《我要的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词句的训练。纵观文本内容,有好几个语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教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现了不少的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再仔细查看课后练习题与园地,课后练习是出现了两组句字的朗读。我在第一次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以为这两组句子的出现是要学生掌握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所以第一次备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进一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尝试把反问句、感叹句转换成陈述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课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于句式的转换掌握得不是很好,课后,叶校长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课的问题所在:核心目标制定得过高。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或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点应该是让学生先认识,但我却直接提升到了运用,难怪学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叶校长的指导下,我修正了这一课的核心目标:认识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第二次磨课,要求降低了,并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充分有效的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通过这一轮的实验磨课,我认识到要准确制定好核心目标除了对该文本要深入解读,对于知识点的承前启后也该明白清楚,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串起来,随时都能明白这个知识点出现在哪里该有怎样的训练要求。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5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6

  我请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想一想,你读了本课知道了什么。

  没有想到,学生的语言虽然不太规范,可是还是有人能说得出来,只关心葫芦不关心叶子是不对的。可是原因呢,却不好说,因为孩子们毕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呀。只是明白,但说不来道理。这已经不错了。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的感想。学生说得也不错。

  在朗读指导时,还是注重训练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感知。原来在读的时候,虽然也教给他们方法,可是学了一个文章之后,才知道符号的作用,和具体的指导方法。常说的一课一得,我想不仅学生一课一得就可以,教师也是一课一得才行。像这样的课,训练朗读就可以了,不必面面俱到,对学生培养的效果来看,更实际,更深远。远强于博而不精。

  在指导的时候,注意让学生用这些标点说一说平时的话,学生更容易理解句子的语气。可能这就是打通与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吧。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7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语文是情感的载体,教师、学生和教材是形成课堂教学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个情感源点。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

  我以教材为凭借,以情感为纽带,以形象为中介,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孩子们说的挺好的,有的说“小葫芦长得枝繁叶茂”;有的能根据葫芦藤—葫芦叶—小葫芦的顺序来表述。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引导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地落了,你会怎样地说什么?说之前让同学小组交流讨论,建立同学之间信息交流的通道,师的参与,便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由于这个问题一下子拉近了种葫芦人和学生的距离,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种葫芦人那种后悔、伤心、自责、痛恨等复杂的感情。在这一创造性学习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锻练了学生说完整话,让学生的说话有了依托,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课后我结合老师们的建议,我反思在教《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时除了角色朗读外,如果能再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通过邻居的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而不是先让他们用成语概括自己的体会,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头交际的临场发挥中,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声中,才能更好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这种愉悦之情,无论是在视觉、听觉等生理上,还是精神、智力上,都获得了满足、快感。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8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19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个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芦,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芦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20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习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后向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