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灰椋鸟》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28 11:06: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灰椋鸟》教学反思范文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其中文章的3—5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灰椋鸟》教学反思范文

  一、抓“实”几个点

  《灰椋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无论是词语的使用,还是语言的表现力,都具很强的鉴赏性。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来品味这篇优雅的语言,但一堂课仅40分钟,如果面面俱到,处处涉及,反而如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处处无痕。因此,从教者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大刀阔斧,精心取舍,抓住几个训练点,再由点到面,把语言文字的锤炼落到实处。

  点一:“排空而至”。学生交流到这个词的时候,大抵能说出灰椋鸟多而壮观。但只是感性认识,也许还是从词面上猜出来的,并不能深入其精髓,在潜意识里想象出那样的画面。所以我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这样的场面,尤其是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情景,让学生想象,直观感受壮观的气势。有了这样真切的体验作支撑,再次走进文本时,所有的感悟就不会是凭空而来的。接着我让学生找出文中其它能展现这样壮观场面的词。(一小群一小群,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再精读感悟这几个词的妙处。他们不仅展示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而且有力地表现了灰椋鸟还是一种守纪律,有灵性,团结和睦的鸟。在学生感悟的同时,他们也能领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点二:“俱乐部”。我紧扣“俱乐部”一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先对俱乐部有个感性的认识,俱乐部是一个大家放松心情,寻求快乐的地方,接着让学生来说说俱乐部了可能会有什么(学生的答案应是五花八门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多姿的舞者,欢乐的音乐……)然后走进天然的俱乐部,首先师生对话:这个俱乐部在哪里?(在刺槐林和竹林里),所以文中称它是(天然的俱乐部),然后生本对话:这个天然的俱乐部里有灯光吗?学生结合文本(有,夕阳的映照就是灯光)有跳舞的人吗?(有,一只只灰椋鸟,它们在翩翩起舞。)有美妙的音乐吗?(有,百鸟争鸣声,呼朋引伴声)同学们想听听这样美妙的乐声吗?在学生激情高涨时播放百鸟争鸣声。

  语文姓语,以文载道,以文学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作用。以上两个片段的教学,我紧扣关键词、重点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在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过程中,深入研读,深层对话,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感悟鸟儿的幸福快乐。“排空而至”、“俱乐部”在孩子的眼里逐渐丰富、厚实、灵动起来。有效的课堂对话,就应抓住像“俱乐部”这样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作为对话的切入点,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对话,才能把课上出灵气,上出滋味来。

  二、抓“顺”作者情

  编者在课后设计了一个习题:比较两句话,说说“观察”和“观赏”能否颠倒位置,为什么?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呢,备课中,必须有所考虑。原来这两个词正是作者那细腻的情感变化所在呀,原来看灰椋鸟貌不惊人,所以不感兴趣,后来在一个电视录像的吸引下,对灰椋鸟产生了兴趣,于是在兴趣的支配下,来到林场,只想仔细看看灰椋鸟归林的场面,是否像录像中展现的那样。所以开始作者用了观察这个词。但后来,亲眼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那如精灵的鸟儿,那热烈欢快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更震撼了作者,所以在仔细观看的同时,还在用心欣赏着眼前美好的事物,产生了美好的感受,所以作者此时的情感理应上升到观赏的层面。如何把这个一种情感的变化呈现给学生呢?第一次备课时是在学完第四自然段之后就引出观察、观赏的比较。但从课堂效果来看,不仅使学生感到突然,也给听课老师带来突兀之感,仿佛是硬塞给学生,但学生却不愿接纳。看来,是时机未成熟,学生还没品出滋味,又怎能说出滋味呢?第二次备课,课初,我轻描淡写提出观察,在认真看了归林、闹林的场景之后,让学生尽情欢呼。在学生一阵惊叹之中,我重新请出“观察”,让学生来体悟,“此时还仅仅是观察吗?”在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观赏”一词时,我知道,“观赏”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符号了,它成为了有呼吸,有脉搏的灵性之物。作者在“观赏”一词中所承载的情和意已叩击了学生的心。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含情”。语文教学就要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牢牢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说说、议议、品品,让学生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积累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那学生就会和老师一样,感动于作者的语言,感动于作者那由不感兴趣、到欣喜、到被震撼的情思。

  三、抓“醒”学生心

  教师要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观,要真正读懂作者的心意。徐秀娟写下《灰椋鸟》,其一,想表达自己对鸟的喜爱之情,其二,想表达对林场工人的敬仰和赞美之情,其三,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如果不能准确地领会这三点,那该文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价值。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课文,是需要被唤醒的”。这里的唤醒,不是教师对课文的孤芳自赏,不是教师对课文的独自解读,而是在轻轻的呼唤中让孩子自己习得,那如何用文来唤醒孩子,让和谐从孩子的嘴里轻轻流出呢?我在“是否要拓展”上徘徊了许久,最终决定还是要拓。首先,我抓住最后的反问句,引出人、林、鸟三字,然后用圆圈圈出,让学生来思考它们的关系。我还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鸟类生存的资料,然后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取出几个令人揪心的数字,取出一句特别平凡的话语“鸟类灭绝的速度非常惊人”,然后我把这些资料重新组合,让它们在《无间道》那感伤的音乐声中缓缓升起。这一环节揪住了孩子的心,改变了课堂的温度。它带来的心的潮润,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适度拓展,自然生成,升华了主题,一切都在缓缓之中进行,却深深透入孩子们的心底。这也许就叫教育无痕吧。

  外来的“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使语文更为健康红润而诱人。譬如,课堂和音乐,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合适的音乐非但不会伤害语言,而且还会让这篇文章在孩子心中保持的更长久,让该文所具有的人文性历久弥新。

  结束了这一课,我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基础上,悄悄陶醉于自己的设计。但当我静下心来,再次回到课堂,我才猛然发现,这堂课太顺了,一切都是那样的水到渠成,可是,每个孩子真的都动起来了吗?都悟出来了吗?都喜欢上了灰椋鸟了吗?我不敢下这样的定论。因为课堂上我曾听到异样的声音,只是我害怕不顺,而不敢深究。课堂上曾有学生认为,池塘里的很多的'小蝌蚪在一起,那就是“排空而至”的场面,也曾有学生认为我播放的鸟叫声很吵。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反思我的教学,还有几点不足。

  其一:我漠视了课堂宝贵的生成资源。以上两点我在课堂理应把它们抓住了,而且要把它们抓好。如果重新回到课堂,在学生说到池塘里的很多小蝌蚪是排空而至的场面时,我会让她把排空而至再读读,从字面上来猜,可能是什么意思?当对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时,再让大家想象这样的画面。当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构建了“排空而至”的场面后,再回到课文中找出表现场面壮观的句子,让学生尽情地说出气势大,规模大,有纪律性。以上是我对第一处生成的再设计。第二处生成,同样不可漠视。当我播放完音乐,有学生说很吵时,我应该把它抓住,也许是因为我录制的鸟鸣声不够清脆,也许是那个孩子还没有入情入境,总之,他在课堂上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了,我可以追问他:你能说出“吵”的近义词吗?作者怎么说的?找出“喧闹”。为什么作者没感觉出吵呢?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我想: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机智的应对,让课堂的“旁逸斜出”都能为我所用,让生成的资源成为真正启智的“武器”。

  其二:我的教学机智。课堂上,让学生为鸟类学大会设计护鸟宣言时,我看了下时间,离下课还有四分钟,我也知道时间太长了,但我还是按照原计划,让学生来说一句护鸟宣言。其实我可以把这四分钟,充分利用起来,对学生的设计有一个过程性的指导。首先,让学生想一想,有一个静静思考的时间,也是细细揣摩的时机。半分钟后,让学生拿出笔写一写,这是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一分钟后,交流。如果学生的宣言还是很长,我就要来一个现场指导:同学们,护鸟宣言就如广告语一样,既要简短精炼,又要寓意深刻,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老师刚才想到了一条:保护鸟类,共建家园。相信同学们能设计的更好。如果这样来重新设计最后这一环节,我想:那天的课堂一定会是精彩纷呈,生生间智慧的火花也会不断迸发。

【《灰椋鸟》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学反思?汇编04-27

苏教版课文《灰椋鸟》的教后反思04-15

小学语文《灰椋鸟》ppt04-27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学实录03-07

苏教版五下《灰椋鸟》教案(汇编)03-2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反思?3篇04-18

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学片断05-08

《灰椋鸟》教学实录「第二课时」05-05

苏教版《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3-21

灰椋鸟五年级语文教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