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1 14:48:5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相较于教案,教学反思也很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一)

  语文课不是单纯地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落实生命教育呢?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我决定抓住语文课的本质,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并像“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般毫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将学科德育落到实处。

  因此,教学《床头上的标签》整堂课,我设计了培养学生静心读书、仔细思考和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加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提炼,使之变成自己的知识与他人交流)、对于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的能力;重点抓住两处。

  一处是:当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证明自己失误的论文时,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此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比希对科学研究慎重的态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处是:描写李比希制作“标签”的过程。是这样写的,“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生动地再现了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二)

  《床头上的标签》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以别巨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要不断吸取教训,就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教学本课时,我将阅读的过程真正教给学生,如:预习内容的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这两个板快的设计,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预习开始就与文本产生直接对话,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在自主合作与交流中得到了解决,老师起到了组织和理顺的作用。另外,还抓住细节描写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节课,文章的写作方法却没来得及让学生细细品味。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三)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科学精神,而《床头上的标签》是本单元拓展阅读中的第一篇。说的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错过了发现“溴”这个元素之后,痛定思痛,将错误的标签贴在床头,从此后,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最后终于成为化学巨人的事。

  课文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好掌握的,所以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了写法的分析和指导上。在归纳了文章大意,质疑、释疑之后,让孩子想一想,假如将下面一段话要放进文章中,文章的结构应该做何调整?

  “李比希经常从黎明工作到黄昏,又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他的仆人常常这样抱怨说:‘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使得我简直没有机会等您不在时打扫它。’”

  孩子们反复斟酌之后,张子欣说,应该放在第一自然段后面,而且文中的两件事也应该调整顺序,既:把“柏林蓝”的内容与“溴”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换;而敖天翔则认为,应该放在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后面,因为有了“溴”的失败,李比希才更加努力地工作了。两方意见相持不下,胡睿捷又有不同看法,这两个例子应该删去一个。结论自然是删去有关“溴”的内容,但还可以补充什么内容呢?

  一番猜测之后,胡睿捷不无遗憾地说:“可惜对李比希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要不应该可以再加点事例。”于是,补充介绍了李比希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们看看可以加在文章的什么地方。

  最后的结果是,一篇本来是写因为工作的不严谨而错失机会,最后改变工作态度的文章,变成了只有工作努力,耐心细致才能成功的内容。人,还是那个人,因为选择材料的不同,因为材料的编排顺序不同,文章的主题就发生了变化。当然,孩子们也发现,这样一来,文章的题目也应该相应的改变了。

  课文只是个例子,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懂得从课文中习得写法,今天的尝试也算是一个诠释吧。只是,如果课前让孩子们云搜集一下李比希的事迹,可能上起课来效果会更好。

【《床头上的标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床头上的标签》ppt(下册)06-27

梦见头上长虫子的解释10-22

三人两床的日子作文03-07

为什么会梦到搬床11-17

《天鹅的故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05-05

《生命的壮歌》教学札记+教学反思?03-20

语文掌声的教学反思07-05

语文雾凇的教学反思06-28

语文翠鸟的教学反思06-28

《天马》语文的教学反思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