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1
这两天听了岳希志老师的《爱莲说》和张建娟的《曹刿论战》,思路都较清晰,都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多年不教语文的'我获益匪浅。
过去,我在教文言文时自认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而且文言文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一直以来我在教文言文时生怕学生不会于是把所有的重担全部自己扛起来,自己虽然很累,但收效甚微。
新课程下课程改革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讲授。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
这两节课,学生学得都较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也使我认识到,这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上应更合理些,两节课最后时间都很紧,都没有作总结性评价。
2、应多采用一些方法来促进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方面我也很茫然,说起来容易但实践起来难,希望各位同仁多出主意。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2
1.胡老师作为新老师,刚上讲台,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完整地完成了此次公开课。整体上课的脉络清楚,以朗读为主,把握了《春》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的特点,以读为抓手,引导学生体味春天之美,把握作者描写的方法。胡老师可能是有点紧张,但神态自若,语言清晰,举止大方。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第一次上公开课,什么情况的都有,能这样,已经不错了!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以读的`主要方法是科学的。但这里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读?”我个人认为,读的方法如果运用的不好,就会使整堂显得呆板平叙,很难有亮点或高潮。如果运用得当,也是也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首先要注意的形式性。可以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整体读、老师读,听配乐读,也可局部读、整体读。尽量形式多一些。
其次要注意每一次读的目的性,即每一次叫学生来读,老师一定要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是让学生解决生字词,可以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也可以是让学生体悟作者的情感。总之,不可盲目叫学生,甚至是用读要打发时间。
再次要注意读的反馈与点评。学生读的好,老师要讲出好在哪里,甚至可以让这个学生把读得特别好的地方再读一遍,让其它同学感觉一下。学生读的不好,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点评,可以老师自己点评,甚至老师范读一下。
如果我来设计,可能会这样:1.让一个学生(成绩差一点的)读全文,解决字词、课文主要内容问题。2.让一个学生来读重点要讲的一段,读完后提问:写了什么对象?所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修辞)去写的?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老师可以多讲一些。再让学生用相关的修辞造句。讲完这一段后,再让一部分学生来读,回味一下。3.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春风图、春雨图之类的来讲读,读出感情,让学生自己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当然文章千般教,每人方法异。但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抓住一个基本线:“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什么情感”。老师都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明白。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3
《竹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有童趣且又富有艺术性,要如何把握童心,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很难拿捏。金玲老师在课堂中很巧妙地进行融合、过渡,使整节课整体性很强。佩服金老师上课的姿态:沉稳而又灵动、大气又近人。
一、教学构思巧妙。
金老师先在黑板上用湿抹布写上“竹影”二字,再请一位描字高手进行描摹,黑板上的字立马生动形象起来。然后,她问学生,黑板上的艺术字是谁写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辩驳,有些同学认为是金老师写的,有些同学认为字那同学写的。金老师接此话题,她问,书本中水门汀上有衣服画是谁画的?有些同学说是作者、弟弟、爸爸画的,有些同学说是月亮画的,大家争得面红耳炽,金老师只是淡淡一笑。
二、文本细读精彩。
金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水门汀上的竹子图,是谁的作品?
2、在地上照着影子描画的柱子,是否就算是画了竹子的中国画呢?
3、为什么在画中国画中,用黑笔和朱砂画竹子呢?
根据以上三个主问题,金老师带领学生细细评读文本。金老师刚进教室时,着装朴素,妆容淡雅,下面还有个别教师在嘀咕:这就是所谓杭州来的高级教师啊?但当金老师开始细读文本时,我们听课老师就都无不叹服了。金老师教会学生如何读文章,她个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对美术艺术与文学艺术以及教学艺术相结合的本领,实在非凡。最后,通过她的解读,她告诉大家:其实无论是画还是字,都是她们共同完成的。字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画是作者、伙伴、爸爸和月亮一起共同完成的。
三、拓展认知深刻。
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丰富的课堂,不仅仅教授课内知识,更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明白语文天地的绚丽。一位老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一位语文老师的成长,更不能过多注重课堂技巧,而要每天记点读书笔记。金老师,教授这篇文章,引入了许多课外内容,想必很了解丰子恺先生。比如丰子恺作品——中国画、西洋画。还有丰子恺的话“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她还指出:其实,书本中的丰子恺的爸爸其实就是丰子恺本人。观点新颖、独到但却论据充足,让人信服。
四、方法运用多样。
金老师运用了诵读法、换词比较法、改编法,激励宣告法,使得课堂教学多样化而有生气。尤其是最后一句“希望我们大家也可以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智慧的起源,艺术的起源,能吗?”,学生的回答刚开始是很轻的,老师一激励,学生的回答就非常的响亮,自信心就大大增强了。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观摩课,它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学习。这堂《竹影》,展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展现了语文老师的教学魅力,实在令人叹服。
七年级语文《竹影》评课稿2
整节课听下来,我们没有丝毫的倦意,更多的'是敬佩和深深地思索。渐行渐出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原有的能力点上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需要着重注意提升的是什么,也更清楚的为老师指出了教学中应着重训练什么。“我们要把学生领到哪儿?我们怎样把学生领到那儿?我们怎样确信我们已经把学生领到了那儿?”翁老师的课堂明确的给我们出示了答案。
就评价标准而言,翁老师的这两节课可以说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学生在自己的原有认知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方法。不全面,老师也不急于补充,而是在接下来的学习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由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有了新的成长。学生越学越得法,越学越有劲儿,越学越兴奋。学生与老师思想的碰撞,学生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在整个课堂上充斥着一种思维之美。学生的眼睛被点亮了,我们这些听课的学习者的眼睛也被点亮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啊!在翁老师的课堂上我分明看到了那点点火光,在燃烧着孩子们,也在燃烧着我们。
“老师能将孩子领到哪儿取决于老师自己在哪儿。”“只有自己是自己终生的老师,人要有自我教育。”面对着翁老师的殷殷希望,面对着孩子们渴求的眼神,面对着自己教育的良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进步、不成长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去懈怠。成长路上,我要努力。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4
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听课评课,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次可爱的课堂,为什么可爱呢?因为老师可爱,学生可爱,课题也可爱,再加上汤老师的循循善诱,整个课堂就显得和谐可爱了。以下内容是本次听课对我的一些启发:
(1)首先汤老师教态自然,精神饱满,有感染力,就能很自然地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教态可以透露自信。
(2)是汤老师的'预习单,干脆利落,重点突出。预习单是教师对整堂课的凝练,这张干脆利落、重点突出的预习单体现出该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值得新教师学习与借鉴。
(3)汤老师课堂上所引用的资料与课题贴切,恰到好处,尤其是作者法布尔相关资料的引用,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很快就引出文章的主题,水到渠成。
(4)对于一个新教师,最羡慕的莫过于那恰如其分的连接语,连接语也是影响课堂流畅的一个因素。
对于汤老师自己说最后还有准备的资料没有用上,我认为那些资料已经足够说明主题。如若再加上资料,就显得多了。
最后,我认为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 导入新课后,没有及时及时写上板书,表明课题、开宗明义。
作为老师,如果能把课堂上得轻松,学生也乐于接受,我想那就是一节好课。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5
今天我们听了晁xx老师讲授的阅读课《论语》十则。课文所选的《论语》中的十则语录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孔子的治学态度和精神,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
我觉得这节阅读课最大的优点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亮点一: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
晁老师在讲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从介绍孔子的生平,然后简单的介绍孔子的著作《论语》,为学生听后产生想学习论语的兴趣和欲望。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利用讲故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第一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第一则的'内容有所了解,完成了第一则的教学任务:“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接着晁老师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了第四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且,通过第一则和第四则的学习,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这两则的方法,并进行了学法指导。如“读——释——拓”等。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孩子终生受用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是每个孩子都有尝试探究的机会,饱尝和经历了自主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
亮点二: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晁老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宰,而是自觉地转移了角色,使自己成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以至灵感的导演,成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朋友,并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鼓励学生闪现出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参与,沟通,交流,营造出崭新的师生互动局面。教法上可以说是能弃旧图新,改弦易张,为学生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做得很好。
亮点三:扭转了文言诗文教学囿于一隅、自成一家的局面,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注重促进学生在文言诗文学习中具备更高思维层次上的融会贯通能力,将自学能力推上新的台阶。
下面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点建议:
教师不要在讲完基础知识后,再分析作品内容,当然这样做内容理解起来轻而易举,不过,在分析内容的同时又会再次强调字、词、句,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与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是矛盾的。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6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须。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需要落实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多重对话,引导学生用全部的心智积极地感受,欣赏,领悟,评析文本,碰撞、融合思维的火花,真正获得内化于心灵的知识、技能或情感。
一、精——精选对话话题
恰当的话题是决定课堂对话是否有效的基础因素之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开展对话,也不是所有的对话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对话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的宽与窄,本身内涵的深与浅,结论的开放与封闭等。话题难度要适宜,简单的话题易被学生一眼看穿,一问一答便匆匆收场,流于形式;话题过难,初中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思考出什么结果,易造成冷场,教师会处境尴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紧扣文本,适当拓展,引领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木兰诗》初中老师教学过程中能运用的多媒体资料已经有很多,但对于文本的解读仍停留于木兰“英雄”形象的分析,而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早已通过故事书、动画片等媒体得以认识。可是文本中作者对花木兰“女英雄”的特点设置恰恰不在其英勇善战中,因为对其从军十二年戎马生涯的描写是本首叙事诗中最略写的部分,而出战前对亲情的不舍,立功后急切的归家之情,以及恢复女儿身的叙事成为了详写部分,所以,对于《木兰诗》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师如果想要找到最精确的话题就必须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二、准——切准思维的引爆点
进行课堂的“有效对话”,教师要切准学生思维的引爆点,及时有效地设计话题。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方睿老师在处理《木兰诗》这篇文章时就抓住了学生熟知的“英雄”和学生忽略的“女儿”两种身份对学生原有的认知进行了拓展,从而把握了一个最佳的话题,使学生思维在对话中有所提升。由此,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凸显,在身临其境的朗读中个性得以张扬,也进一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能够预设的,他们的想法可能只是瞬间消逝的流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每一个引爆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三、巧——巧设对话情境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适时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深入领悟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的朗诵是学生走进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朗诵的情况将直接确定学生对文本阅读基调。方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很强调学生的朗读,从一开始的初读,到后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英雄豪气感受之读,甚至对于战争场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场面身临其境的朗读都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此时的朗读为后面分析木兰“女儿身”时的朗读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后面“女儿身”分析中我们看到学生对于“叹息”“不闻爷娘唤女声”“不用尚书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着我旧时裳”等情节的细致分析,以及入情的朗读,都是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而双向互动,学生进入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情感交流而产生的有效课堂对话。
有效的对话应产生于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境中,在思维碰撞和相互作用中,使学生在动情的体验中获得认知升华。学生的思维在情境中会更加活跃,撞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自然就会高效。
四、活——活引生活外延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作者存在着时代、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距离,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跨越时空距离,快速、深入地走进文本,细细咀嚼,领略芬芳。《木兰诗》中木兰“女儿身”的教学重点是多年教学中被老师所忽略掉的,方睿老师通过与文本的精细对话,从而找到这样一个独特的阅读话题。但作为学生他们并不能和老师站在同一个阅读高度,如何引导他们能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有所发现,这就需要展示教师在课堂对话中的高超技巧了,而方老师巧妙的运用了自己改编的《木兰诗》,用自己的作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真正的与文本产生了对话,而不是由老师强硬给予的对话。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真正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有效对话。
对话不是简单的“说话”训练,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它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动、创造、生成、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应该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交流,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启发、引领,防止课堂变成毫无章法、漫无边际的问答,甚至是争吵。有效的对话教学,能够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活力。
重视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让学生通过对话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这对提高课堂效率有事半功倍之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7
确切地说,《勇气》这本绘本读物,个人以为适合2年级以上的任何年级段,听着张老师执教的《勇气》,一些思考在笔端流泻。小记于此,聊作回忆。
一、原来绘本可以这样教
绘本,在我们眼里是几分钟就可以读完的书本,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读,但是有些绘本我们却是似懂非懂,更有一些小角落的图深藏玄机,不指明我们还真是琢磨不透。如何把简单的绘本教成一节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懂、学会?如何把深藏玄机充满奥妙的绘本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懂得更多,学得更多?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听了张老师的课,一条很清晰的线呈现在眼前。
师生合作欣赏读→带着思考学生合作读(此环节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其自身的情感价值)→将书读成篇(就这一绘本,张老师引领学生将整本的绘本读成了一首诗,这点为下一个学生创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避免了学生产生对原本陌生的绘本创作的畏惧心理)→创作绘本,让绘本走进学生心灵
整节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精彩,张老师只是在串着学生的一个又一个回答,在学生的思维间游走,用他幽默的语言给整个课堂添加了许多情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张老师用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如果说,论教师的主导,我想更多的是在第一环节,那就是师生共读,欣赏读同一本绘本《勇气》。让我们继续第二个话题。
二、巧用资源点,轻松读绘本。
1、绘本有一个特点——悬念。
很容易找到一个切口,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同时因鲜艳的.插图而勾起了往下读的欲望。这一点张老师也用力,而且用得很巧,用得多样。如:“勇气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查看房间动静。”抓“黑夜”特点,利用屏幕空白,制作课堂变奏,引发兴趣点。先出示一幅图,继而猜文字等手段,让课堂充满了情趣。
2、教师引得得法,促得有效。
在读到“勇气是精彩的侦探小说不翻看最后面的部分。”教师补了一句:“有时候忍住也是一种勇气。”看似不经意,但对于对勇气的理解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能够在这个不经意间明白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曾看到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幽默的人是用知识堆起来的。我想张老师的幽默正体现了她教学的睿智,学识的厚实。值得我好好品味学习!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8
刘老师上的《王几何》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自然:
一、导入自然。刘老师以“与学生交朋友”的形式打开话题:在你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老师,为何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唤起同学们对自己老师的记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王几何》的学习。在这自然的导入语中,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温馨”的感情基调。
二、教师教态自然。自然就是本色,就是真实。在整节课中,刘老师上课所提的问题、说话的语气都像是在与同学交谈,没有炫耀,没有做作。让学生和听课的都非常轻松。
三、师生沟通自然。“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
四、朗读教学自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刘老师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刘老师让学生们读关于王几何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从读中体会王几何幽默、亲切、做事利索、和蔼可亲、画图水平高的形象特点。
此外,很重要也很值得我学习的`一点是,刘老师的《王几何》真正实践了以学习单为抓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一、字词学习让同学们提前预习,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上台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省时省力,同时也让学生提高了成就感,锻炼学生上台胆量和学习能力;
二、运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王几何的特点,并且找出相关的句子说明。表格让答案更加清晰有条理。便于学生上台展示。
三、本堂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夸张、拟人修辞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作为一名新教师,刘老师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第一次上这些课文,难免会有所紧张,刘老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自然的教态与沟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持之以恒的积累。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9
听完陈xx老师的这两节《安塞腰鼓》的教学,感受颇多:
1、关于课文的朗读
这是一篇表现艺术之美的美文,作者写得是激情澎湃,这节课陈老师也让学生读得激情澎湃,应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然后再抽生读,若学生在朗读时不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感情时,教师再进行范读,通过教师规范激情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
2、关于教师的引
视频导入时,陈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这样一步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当学生活动时,教师也注意引导,让学生自己泛读(文章写得好吗?),再让学生思考读(文章是怎么写的'?),然后将自己的思考及困惑在小组里互相交流,最后教师再引导提升点透。
3、关于课堂的训练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写法(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时,结合课文指导写作,练写结合让学生读透课文,解透课文,再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仿写训练,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读——思——议——导——悟
总之,陈老师将语文课上成具有“浓浓的文学味,浓浓的生活味”的语文课。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 10
x月x日,听了x老师执教的《木兰诗》,对这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想x老师的这堂课的成功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成于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许多教育性价值,诸如坦诚对话的态度、高超的言语解释和表达能力、思想的活跃、人格的独立等,唯有在一个身心倍感自由、人人畅所欲言的“对话场”中才能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就是一种对话实践,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亦是一种对话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语文知识与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对话与人一人对话这两种对话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实现人本对话
木兰是英雄,在我们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木兰不仅是英勇善战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女英雄。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这两个男性的职责。而且木兰主动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这个英雄的内涵,是从承担起“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所以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师的分析下,还原了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这篇经典深邃的特点,从思想到艺术,就如同泉水一样冒出来了。
优秀的文本往往有意识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义的语文文字形式,如象征、隐喻等构成的词义空白以及整体意境空白等激发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关于如何创造性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就成了文本解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我们备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上好课的基础。
二、关注师生对话,展现灵动课堂
x老师用问题推到教学。从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形象导入,引导学生到诗文中找依据,并以读带动讲,学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牺牲、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受到她的不慕荣利、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感受到木兰的英勇善战的精神品质。学生从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朗读,感悟,分析融合在师生对话中。在分析中,又将师生对话推入更高层次,木兰与赵子龙、岳飞不一样,她是一个女英雄。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木兰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悦与欢快。在层层剖析之上,概括木兰形象,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教学包含的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它们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知识与意义是否生成的关键。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怀,彼此接纳,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在共同的话语上沟通与交流,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生生对话更多的是体现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养成,是关于学习主题、意见、情感的交流与分享。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才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这些对话之所以得以开展,是因为一直围绕有价值的对话话题展开。话题是师生对话的中介,亦是对话教学运作的轴心。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提问并不具有思维启发性,存在的弊端具体表现在:笼统贫乏,中心不明;过于简单,无须动脑;琐碎频繁,缺乏主次;对待回答,反馈不当等。x老师在本堂课设计的对话教学的话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越。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听评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听评课活动总结06-19
语文听评课心得体会04-16
听评课活动总结02-25
听评课活动总结03-28
语文课《城堡上的大炮》教学设计与反思11-02
七年级语文上教学反思04-01
数学听评课活动总结02-22
小学听评课活动总结02-28
听评课活动总结(优)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