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27 15:58:0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后都会进行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一起来看一下吧!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1

  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2

  鲁迅先生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刊于同年2月2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12期,1927年4月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是一部真实记录鲁迅独特思想、心境的作品,它表达了鲁迅对人生、对世态的独到的感悟.灌注其间的人生体验、哲理意蕴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体味的。这篇文章在《野草》里面可以说是相对特殊的一篇。

  《野草》中大多篇目是符号化、象征化的,有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特征,充满奇特的想象和荒诞,如《乞求者》、《死火》、《过客》等,惟独《风筝》这篇文章有具体的人物刻画、故事情节、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主观抒情,因此,它在《野草》这部散文诗集里倒很像一篇小说。

  《风筝》这篇文章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上真正接触鲁迅、认识鲁迅。“鲁迅精神”的解读难度一般比较大,没有一定的'文化思想底蕴和人生经历,阅读鲁迅作品和鲁迅精神是非常吃力的。因此,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在反映《风筝》教学难度之高。认为对于刚刚深入初中的学生来讲,根本没有坚实的底子来理解学习文本。大多数教师都用长达三、四个课时来教学。当我的指导老师看到的我教案只有短短三个课时时,就开始对我进行教育。因为按照我的安排,我的第三课时是用来归纳总结外加讲作业题。

  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个人对《风筝》教学时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教学时的误区:

  1、先入为主的危害

  教师经历过高等的教育培养,对于鲁迅的作品不会陌生。但是,那些有关对

  鲁迅作品的解读都是基于成年人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去探讨的。《风筝》这篇文章虽然不是《野草》里面最经典的文章,但必须要想到,我们现在是从事教育工作,而不是鲁迅专题研究。现在大部分教师的授课都是以成年人的探究眼光去进行解读的,一上台马上介绍的就是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而且通篇都是让学生做好笔记。在教研活动上还大吐苦水,说这篇文章不好教,不适合学生学习。这就是先入为主的危害,认为鲁迅的作品不好讲,还质疑为什么要编入初一教材,让一群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经受“精神折磨”。

  在老师们看来,鲁迅作品就是要深度挖掘鲁迅人格,告诉学生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写的文章,思想一定是很深刻的,只要是鲁迅的作品,里头一定包含着深度的社会反思与国民批判,一定包含着对民族命运的悲悯与思考,一定包含着对自我或国民的解剖,一定是一个反抗绝望抗争到底的勇士形象。学生以后,如果一拿到鲁迅的作品,头脑里就有这样一种框框,就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我想这对阅读文本本身来说,是非常可怕的。语文教学怎样去掉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色彩,怎样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意思,读出深度,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2、教学设计忽略学生实际

  不管教材如何编写,教师的课堂设计都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出发。当然,教师的备课过程首先应该有一个深层解读文本过程,独特体验过程,这对于上好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

  课文前面有一段导语是这么写的: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读了导语之后,知道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亲情故事,这显然是在他们接受能力之内的。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学生又进一步知道文章说的是作者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作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想一心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这篇文章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意识到鲁迅和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这应该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结果;还有鲁迅的自省精神,这也许就要教师的适当启发了。这篇文章能上到这里也就算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了。

  3、多角度解说增加难度

  对风筝主题意义的解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的观点主要围绕“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自我解剖”“儿童教育”“亲情”等展开,或者说是这几种主题观的综合。近几年有研究者开始关注鲁迅一生最大的两块心病“兄弟失和”和“包办婚姻”之事,展现了新的学术空间和视角。有研究者曾试比较过《我的兄弟》与《风筝》之言语表达,来探析鲁迅何以5年以后重写“风筝”事件的真正动因,结论是是“兄弟失和”。因此,学术界出现了以下几种比较流行的主题解读--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说、自我解剖自我赎罪说、倡导正确的儿童教育方法说、歌颂亲情美、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暗示“兄弟失和”的悔怨之情、对妻子朱安的忏悔等。

  对于这写多角度解读,有些老师也一字不落地灌输给学生。一堂课就只讲了文章主题。当我看着学生茫然外加发困的样子,我也觉得好无聊。其实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解说,只需要把握一点“表达了作者的忏悔之情以及无法补过的悲哀”就可以了。

  二、我的教学反思

  1、没有“导课”、“作者介绍”这些教学环节

  “作者介绍”这一环节的设置省略,那是因为在上课前,本课的预习工作,我已经领着学生做了很多事情了。从网上下了一个介绍鲁迅的视频,播放给他们看;给他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些鲁迅其他作品;由于大一就通读过《鲁迅传》,写过小论文,所以对鲁迅我了解的也应该说比较多,我曾花时间讲过有关鲁迅的一些重要事迹。所以,通过预习工作,事实上,学生对鲁迅这个人已经有大体上的了解了。照这样来看,还有必要在课上花几分钟来介绍一下鲁迅吗?根本没有必要。

  2、教学问题设计既是缺陷也是困惑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问题呈现的,在这堂课的设计好以后,我自己也感觉问题较多,自己想整合成几个主问题,这样可以一条线贯穿下来。但是一直苦思冥想都一无所获。本来想请教老师的,后来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的,又没问。本来以为自己能想出来,但是事实证明,我是自不量力!我还是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一直想着把某几个问题删掉,精减成几个问题,但是,自己又比较“小气”,总感觉这几个问题都是挺重要的,不忍割舍任何一个。所以到最终上课的时候,主问题的设计与流程依然很糟糕,不尽如人意。

  3、教学预设大于教学生成

  整堂课的教学,最失败之处就是每一个环节都是顺着我设计的环节一步一步往下走,而教学的动态生成可能并不是特别理想。就算学生有动态的生成,那也是在我的预料之内的,说的答案也是我所期望的答案。

  教师理解是不是就一定要传授给学生?鲁迅作品《风筝》确实有很多隐喻意义,但是,这种深层的解读,是不是老师自己懂了,就一定要把它全教给学生呢?学生能接受的了吗?备学生远远比备教材重要。深知这一点的我,可是,或许是自己太自以为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都能传授给学生,所以,整堂课的控制上,问题的探究上,知识的呈现上,主要还是以我原先的预设为主,我设好了圈套,等着学生来钻。

  但是有个环节还是取得了成效。我主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读出自己的心得,并不要求理解到作者思想高度。学生的回答,有说亲情的,有说孩子教育的等等,这些都是我预设以外的,整堂课没有一个环节的设计和这种解读有密切关联,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读出来的见解,都是他们自己的心得。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教师的理解并不等于学生的理解。况且,这种理解,学生也能自圆其说,讲得合情合理。我觉得这样挺好。

  综上所诉,我觉得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抛除教师的成年思维和细细专研教材,读懂课标,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就可以上好课。有时候,简简单单还原本真或许就达到了目标。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反思12-20

人教版七年级上《风筝》教学反思12-07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10-24

《理想的风筝》语文教后反思06-28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08-25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反思07-16

小学课文《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04-27

《纸船和风筝》的语文教后反思06-27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反思?06-09

七年级语文风筝教案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