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
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
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
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
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咱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自己探索五官的热情和兴趣。
2、学习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认识自己的五官。
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五官的用途。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能看、听、尝的物品。如鲜花,各种甜、酸、咸食品。
2、手鼓一类的乐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教
师:"小朋友们,老师啊,最喜欢看你们可爱的脸了。那就请小朋友们相互看一看,说说我们的小脸上有什么?它们长在小脸的什么地方?"(重点引导幼儿讲述小脸上有眼睛、鼻子等五官,联系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五官歌》)
(二)展开部分
1、教师:"桌子上有许多东西你可以自己找一个东西,用你的'小耳朵去听一听,小眼睛去看一看,小鼻子去闻一闻,小嘴巴去尝一尝,看看它们有什么秘密。"
2、幼儿分组,自主选择物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探索事物的奥秘,并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请个别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以及发现的经过,并总结五官的用途。
(三)结束部分教师和幼儿一起念着《五官歌》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与拓展让幼儿以后注意观察,人们都想了哪些办法来保护自己的五官。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孩子们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认识了五官,并能用汉语表达它们的名称,但由于我们班都是民族孩子。汉语底子薄,在了解这五官的用途时,掌握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延伸。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应该用双语教学效果会更好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根据科学活动《为什么会响》的活动进行修改。设计思路:《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指导幼儿观察自然角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究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活动重点: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引导幼儿探究豆子的多、少、软、硬、大、小在瓶子中发出声音大小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比较豆子的大小、软硬、多和少在瓶中产生的声音大小的关系,使幼儿明白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一、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知识准备:
1、幼儿对所提供的农作物已认识,能说出名称。
2、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或与幼儿一起做实验。
二、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有的声音较大,有的声音较小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 介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豆子的软硬、大小。
② 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选择一种豆子进行操作。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③ 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软硬、大小、多少在瓶中产生声音的大小的关系。(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①得出结论: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②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5、请幼儿利用手中的瓶子与教师一起随音乐起舞。
6、活动延伸: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千姿百态的睡姿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四、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
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
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的颜色、形状,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对探索影子的活动产生兴趣,提高细致的观察力和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一个美丽的布娃娃。
2.幼儿已获初步经验,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3.时间安排:有阳光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兴趣。
1.教师:你们认为人有影子吗?你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把它画下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
1.教师: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呢?
2.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幼儿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颜色和形状变化。
3.借助布娃娃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师:美丽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教师:布娃娃举起双手,她的影子怎么变化了?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教师:你和你的影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四)绘画记录,请幼儿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画下来。
1.教师提醒幼儿思考怎样画出自己的身体和影子。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哪个?
3.教师和幼儿讨论:影子在身体的什么位置?
活动评析:
中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玩影子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教师紧紧抓住幼儿这一特征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深入,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的舞蹈——进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奥秘——到户外寻找影子,结束本次活动。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活动中,教师提供大量的图片等操作材料,并分层次逐步投入,鼓励幼儿想办法,让这些材料跳起舞来,这种与材料互动的学习方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设计玩影子的游戏,并教几种手影,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更手影。(用应集灯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灯光中间,射到墙上的各种形态的影子,让幼儿自由操作感受到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向幼儿提问: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通过幼儿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并为他们提供手电筒和一些立体物体,请幼儿用手电筒往物体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关掉手电,观察还有没有影子,并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实验观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产生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并小结初,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了光线产生了影子,让幼儿发现光照方向与投影的关系。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并通过交流讨论是幼儿感知,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从中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对“溶解”和“饱和”现象产生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幼儿能够大胆动手实验并会记录实验中的发现。
3、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记录,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重点:理解溶解和饱和现象
活动难点:幼儿亲手做实验和做记录
活动准备:
1、实验用品:白砂糖、记号笔、搅棒(一次性筷子)、教师用记录纸、一次性透明杯若干。
2、幼儿对溶解现象有初步的接触。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桌面上都有什么东西。
幼儿:有杯子、白砂糖。(让幼儿猜白砂糖)
师:对,我们的桌面上有水杯、白砂糖和筷子。那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要当小小科学家来做一个实验游戏。一会小朋友们拿到杯子后排队接水,接水的时候接这么多就可以了(老师示范接水的过程),接完水后轻轻地晃一晃,注意晃动的时候不要把水洒在地上了,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1、幼儿操作并充分感受溶解的现象
师: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
幼儿:糖化了
师:对,这些一粒一粒的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白砂糖被水吃掉了。就像小朋友吃掉米粒一样, 水也把白砂糖吃掉了。
2、幼儿继续操作并感受饱和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水里加糖,小朋友们看会怎样呢?
幼儿:会化掉。
师:老师继续往杯子里放白砂糖,小朋友们又会看到什么呢?(老师继续往孩子里的被子里放白砂糖,并让幼儿继续操作)
幼儿:化掉了。
师:白砂糖都化到水里了吗?
幼儿:还剩下一点点。
师:大家觉得白砂糖还能够完全化到水里吗?请小朋友们继续晃动,亲手试一试。我们可以用小棒搅拌一下,搅拌可以让白砂糖化得更快。(请另一位老师帮忙发搅棒)
幼儿:白砂糖无法继续化在水里了
师:为什么化不了了呢?请小朋友举手回答
幼儿:糖太多了
师:就像小朋友的胃吃饱了以后就再也吃不下东西了,所以,水吃饱以后就再也无法吃下更多的白砂糖了。
小结:白砂糖放到水里化掉,水把白砂糖吃掉的现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溶解,小朋友们跟着老师说一遍,“溶解”。
3.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了一个关于溶解的实验,老师感到非常高兴,知道了白砂糖会溶解到水里,如果继续往水里加白砂糖的话,水呢就会饱和。但是,科学家做实验的时候对于实验的结果需要记录下来,以便让其他人也知道这个实验结果,所以老师想把我们的发现白砂糖会溶解的现象记录下来。谁能够帮助老师想个办法,用一个符号表示白砂糖呢?
幼儿:用点点,用圆圈,用方块
师:谢谢你们的想法,老师觉得白砂糖是白色的,所以用小白圆圈来表示白砂糖。(老师在白板上画小的圆圈)当然,小朋友们可以用其他方式记录。
师:老师还有一个困难需要小朋友们帮忙,那就是,老师用什么符号表示溶解呢
幼儿:用对号、用笑脸……
师:老师用一个简单的`对号来表示吧。(老师在黑板上演示记录过程)
4.小游戏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呢
幼儿:糖、药粉、果维
师:石头和沙子会溶解吗
幼儿:不会。
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那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当老师说道一个溶解的东西时,例如老师说道白砂糖的时候,小朋友们回答“溶解”并趴到自己的椅子上装作化掉了。当老师说到一个不溶解在水里的东西时,例如沙子,小朋友们说“不溶解”,然后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5.结束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做了溶解和饱和的科学实验,颗粒跑到水里不见了的现象叫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当继续往水里加东西,水吃不掉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跑到水外面去的现象叫什么呢?(幼儿回到)请小朋友们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今天学到的溶解和饱和的知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连接大师:螺丝
活动一:拧一拧
活动目标
1.认识螺丝,知道螺丝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2.了解螺丝螺旋上升的特性;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及观察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不同口径的饮料瓶、灯泡、螺口;
2.不同自径的螺丝;
3.钢笔、圆珠笔。
活动过程
1.投放材料,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
2.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好玩儿吗?”
3.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这些材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能拧在一块儿。都能扣紧……)
4.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瓶口上有一道一道的;瓶盖上也有一道道的;灯泡上有圈一圈的纹,转着转着就上去了;这个圈套在螺丝上,一拧就拧上去了;教师向幼儿讲解螺丝的构造一由螺杆和螺帽组成。
5.幼儿讨论,总结答案。生活中有许多的物品都是利用螺丝的原理设计的,这些物品接口的地方像盘山公路一样,是旋转上升的。
活动二:奇妙的螺丝
活动目标
1.知道螺杆和螺帽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连接、固定物体;
2.了解螺丝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活动准备
1.不同直径的螺丝;
2.绳子,方便胶,透明胶,细铁丝等;
3.需用螺丝连接的玩具。
活动过程
1.“你能把玩具连接在一起吗?”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各种材料。
2.幼儿相互交换玩具材料。体验各种连接效果。
3.探究比较哪一种材料使用起来最方便,结实?
幼儿分组操作,比赛验证。(用螺丝连接材料,是最方便、结实的。)
4.教师提供匹配和不匹配的螺丝若干。幼儿操作发现:(帽太大了,拧不紧;帽小了,拧不上去。有的却能拧上去。)
5.引导幼儿分析比较,为什么有的螺丝能拧上去?
6.幼儿讨论,得出结论,螺丝在匹配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的连接,固定物体。
7.幼儿相互合作用螺丝连接材料,制作玩具。
8.教师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幼儿园中班06-30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3-1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滚动01-08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优秀]11-08
幼儿园中班《玩冰》科学教案03-30
幼儿园中班影子科学教案反思06-1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10-23
肥皂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1-09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7-24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颜色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