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时间:2023-10-16 16:32:43 兴亮 幼儿园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通用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马铃薯》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通用11篇)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1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以及种类。

  2.产生探索马铃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观察力。

  活动准备:

  1.马铃薯的生长过程PPT。

  2.马铃薯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马铃薯又和我们见面了,我们和它打个招呼吧!你们知道马铃薯是怎么长出来的吗?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马铃薯的世界,看看它是怎么生长的。

  二、欣赏课件,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欣赏课件,了解马铃薯的播种过程。

  (1)马铃薯发芽。看看马铃薯的`芽是在哪里长出来的?

  (2)马铃薯的播种。怎么样来播种马铃薯呢?带有芽的马铃薯叫“种薯”,切开以后马铃薯该怎么种呢?

  2.继续欣赏课件,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马铃薯发芽。马铃薯种下去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2)地底下的马铃薯。地面上马铃薯的叶子在不断长大,那地底下的马铃薯在生长吗?

  (3)观察地底下马铃薯的生长图片。

  (4)马铃薯开花。你们知道马铃薯会开花吗?它的花是什么样的?因品种的不同,马铃薯的花朵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如:白色、紫色等。马铃薯开花的时候,地下的马铃薯也在悄悄的长大。

  (5)叶子枯萎了。等花凋谢后,马铃薯的叶子怎样呢?这时候地下的马铃薯长成什么样了呢?

  (6)观察地下马铃薯。

  (7)挖马铃薯。这时候的马铃薯已经长大了,可以挖出来吃了。因为马铃薯是长在地下的,又多,所以要用工具挖出来,用手是拔不出来的哦。瞧,个头多大,肯定很鲜嫩。

  3.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马铃薯是怎么长成的吧。先要等它发芽,然后用刀切成几块,种在地下。接着它会发芽,长出叶子,然后开花,等花朵凋谢后叶子会慢慢枯萎,这个时候就可以去挖马铃薯了。

  三、观看图片,了解,马铃薯的种类

  1.我们平时看见的马铃薯是什么样的?其实马铃薯有很多种类,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样的。

  2.观察不同种类的马铃薯图片。

  四、活动延伸

  准备一个容器,里面乘1-2厘米的水,将马铃薯放在水里,观察马铃薯的变化。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酒精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清水 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5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教材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活动。学生对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1课,继续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体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有些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知道了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具备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思维难度不太大。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过程和方法:

  1、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总结归纳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准备:

  马铃薯14个,烧杯16个,食盐若干,酒精灯14盏,火柴14盒,筷子14双,铁匙14个,小匙14个,滴管两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马铃薯

  2、提问:马铃薯是我们平时吃的蔬菜,今天我们把马铃薯拿到课堂上,老师这还有一杯液体,想一想,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课题。)

  二、马铃薯的.沉浮

  1、预测:假如把马铃薯放在这个装液体的杯中,你们猜它是沉还是浮呢?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2、演示:谁愿意上前面来试一试,请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板书:观察,发现)

  师:怎样放马铃薯?扔进去吗?(轻轻放)

  (生操作:马铃薯放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

  3、猜测:同一个马铃薯,在1号杯中沉,在2号杯中浮,马铃薯在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生:(在教师引导下推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可能与杯中装的液体有关。师:我们不知道这个杯中装的是什么液体,但根据刚才看到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测出什么?(两个杯中的液体不一样)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知道这两种液体不同呢?怎样验证呢?

  生讨论、汇报检验方法。

  师:你们要想用加热的方法检验,需要些什么材料呢?(板书:验证)(生讨论汇报实验所需要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并加以说明。)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

  4、小组分工,取液滴,1号勺取1号杯中的液体,2号勺取2号杯中的液体。

  5、分组实验。

  6、汇报研究结果:

  师: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加热一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加热二号杯中的液体,铁勺中留下了白色的痕迹。(白色的颗粒状物体。)

  师:这两杯液体一样吗?我们的推测对不对?这说明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生:里面溶解了一些物质。(板书:溶解物质)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能让马铃薯上浮的液体中溶解了一种白色物质,那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盐、糖、碱都可以溶解在水中,你能用其中一种材料做实验去验证你的猜测吗?你打算怎样调一杯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呢?需要什么材料?每种材料用来做什么?

  1、师生讨论:调制盐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师:杯中盐是一次性加入,还是分批加入?

  生:一勺一勺地加。

  师:一勺盐是多少呢?

  生:一平勺。师:加入后还要做些什么?

  生:加入后要用筷子搅拌,使盐充分溶解,再放入马铃薯看它是不是浮起来了?

  2、投影:温馨提示

  调制盐(或糖、碱)水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每次加一平勺。

  (2)每加一勺,都要搅拌至完全溶解,停下来观察,看看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在表格上做好记录。

  (3)夹出马铃薯,继续加盐搅拌至完全溶解,再放入马铃薯,再继续观察记录。

  3、小组合作: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盐水)

  4、汇报:

  师:说一说你们调制的过程和发现。

  (生汇报使马铃薯浮起来的盐水调制的方法和过程。)

  师: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生:不是的。

  5、教师小结:水中溶解了足够多的食盐等物质时,马铃薯能够浮起来。足够多就是液体达到了一定的浓度(板书:一定浓度)

  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种。

  四、阅读资料:课件演示相关图片

  1、死海

  2、中国运城盐湖

  五、课外延伸

  1、你能使刚才浮起来的马铃薯沉下去吗?

  2、除了食盐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其他可溶性物质也能调制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吗?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②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究未知液体的性质。 ③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依据。

  教学重点:

  怎样使马铃薯在清水中浮起来。

  教学难点:

  验证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是有一定浓度的溶液。

  教学准备:

  教师:浓盐水、清水、一个马铃薯、胶头滴管。学生:每组一个马铃薯、一个大烧杯、酒精灯、木夹子、两把勺子、清水、40克食盐(或200克白糖)、一根搅拌棒。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这有一杯清水,现在我把乒乓球放进去了,它怎么样了?(浮在水面。)我把棋子也放进去了,棋子怎么样了?(沉下去了。)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现象?学生: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的,落叶在水中是漂浮的,泡沫在水中是漂浮的?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别眨眼,看,这是什么?学生:土豆,马铃薯。

  教师:对了,这就是一年四季经常出现在餐桌上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蔬菜——土豆,学名马铃薯。它可是今天的主角,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1号溶液,如果我将这个马铃薯放进去会怎么样呢?学生1:浮起来。学生2:沉下去。 ??

  教师:有说浮起来的,有说沉下去了,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看清楚了吗?马铃薯它??(沉下去了。)板书:沉

  教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老师这还有一杯300ml的液体,标号2号溶液,还是这个马铃薯,如果我把它放进这杯液体中会怎么样呢?学生1:沉下去。学生2:浮起来。 ??

  教师:我们来试一试,看看谁猜得对。怎么样?马铃薯它??(浮起来了。)板书:浮

  教师:老师奇怪了,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液体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号液体中却是浮起来的呢?板书:1——沉2——浮

  学生:可能两杯液体不一样。

  教师:两杯液体不一样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必须要用实验去验证。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辨别液体的办法?学生1:尝一尝。

  教师:能尝吗?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液体,万一对我们的身体有害怎么办?所以大家记住:不知名的物质不要随便尝!学生2:闻一闻。

  教师:请第一桌的同学代替你闻一闻。你闻出来了么?(没有)说明这个办法??(行不通)

  学生3:可以用眼睛观察,我发现2号液体有一点浑浊。教师:你观察地可真仔细,一看就是个学习认真的孩子。还有什么办法能辨别这两种液体呢?

  学生4:可以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把水分蒸发掉看看它们留下的物质都是什么。

  教师:你真聪明,请坐。这位同学的办法非常的科学,我们就采用加热蒸发的办法来进行探究。现在请你们打开课本第17页,自己先看看怎么做这个实验。(生读书。)看懂了吗?学生:看懂了。

  教师:那好,结合书上的要求,再看一看小组实验桌上,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实验器材,想一想怎样用托盘内的东西来做这个加热液体的实验?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全班交流。(学生讨论)

  教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

  学生:可以用勺子来盛放液滴,在酒精灯上加热。教师:你说的真好!请坐。用酒精灯加热液滴,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

  (学生回答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全面,老师给你们总结一下。(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及要求,指名朗读。)

  教师:为了方便实验,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两把勺子,一把勺子有红色标记,一把勺子有绿色标记。我们事先约定一下,用带有红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1号杯中的液体,用带有绿色标记的勺子来盛放2号杯中的液体,记住了吗?(记住了)那好,现在每组派两名代表来老师这取液滴。(学生取液滴)开始做实验吧。

  (学生进行加热液滴的实验)

  教师:谁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1,学生2拿勺子及报告单到前面边说边展示)教师:你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吗?学生:一样。

  教师:1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它就是一杯??(清水),2号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有白色的物质,那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盐、糖、味精??

  教师:同学们,光有白色的物质,我们还不能判断它是什么,必须要有更多的依据,以后进入高年级就会学到验证它的方法,现在老师就先解开这个谜底,2号液体就是一杯盐水。板书:清水——沉盐水——浮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漂浮,这与马铃薯的本身有关系吗?学生:没有。

  教师:那与什么有关?学生:盐,液体。

  教师:那么也就是说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板书: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师: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只要在清水中溶解了盐或者其他物质,马铃薯就会浮起来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考虑的非常全面。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吧。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学生:烧杯,水,盐,搅拌棒,马铃薯??

  教师:真聪明,我们还需要搅拌棒搅拌来加快溶解。像老师这样拿起来搅拌可以么?生:不可以,要放桌子上。

  师:对了,但是最好用一只手握住杯壁,这样会更安全。

  为了我们的实验更有说服力,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盐和糖两种物质,都是随机摆放的。你们拿到的糖就调制糖水,是盐就调制盐水。请大家看一下实验要求。(课件展示,指名读)教师:现在开始做实验吧。(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结果?带上你的实验报告单。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只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或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也就是说,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板书: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使物体浮起来)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神奇的湖,人们可以漂浮在湖面上读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学生:死海。

  教师:你想了解它吗?(想)请你打开课本18页,阅读《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教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学生汇报)

  课后实践作业:除了我们课堂上实验的这两种物质外,同学们回去后探索一下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溶液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物质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比如说洗衣粉水、肥皂水、醋水等等,我们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7

  教学目标: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关;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

  培养实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提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能力。

  激发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A、教师用:马铃薯水槽(分别盛清水和盐水)。天平1架、量筒1只、大小相同的小塑料杯2只,食用油、水银等。

  B、学生小组实验观察用:水槽、玻璃杯、大小马铃薯各1个、搅拌棒、食盐、盐勺等。

  教学重点:

  改变盐水的浓度,使马铃薯悬浮在水面上。

  难点:

  马铃薯沉浮还跟液体有关。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引入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今天我们桌上放着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我们把它放进水里,看看是沉还是浮。你打算怎么把它放进水里去?

  课件引导(学生淹马铃薯)

  观察到了什么?

  是沉还是浮?(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老师也试一下――――怎么浮了?

  谁愿意到老师这儿试试,给大家看一看?(结果都浮了。)

  这是为什么?是老师的水缸大?水多?马铃薯有轻重?还是有另外原因?

  讨论:两缸水一沉一浮的原因。

  马铃薯的沉浮

  1、是跟马铃薯的大小有关系

  2、是跟水的多少有关系

  3、是跟放进去的动作有关系

  4、是跟水有关系

  老师的这缸水跟你们的水不一样,能观察出来吗?

  三、选择研究方法,组织探究

  这水有什么不同?想知道吗?

  怎样才能知道老师的水里有什么?(不知道水里有什么,不能用嘴尝!)

  设计实验,证明老师的水槽里是盐水。

  实验一验证水中有盐(演示)

  v操作步骤:

  v1、取铁皮木夹;

  v2、取水1-2滴;

  v3、点燃蜡烛;

  v4、加热把水烤干,观察留下什么。

  第一阶段小结:盐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清水中马铃薯是沉的。

  新问题:盐水中马铃薯为什么会浮?

  实验二:自己制作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

  1、分发刻度杯;

  2、指导实验方法:

  取水200毫升,再一勺一勺地加盐,边加边搅拌,同时观察实验中的变化。记录下用了多少盐,刚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止。加太多会融化不了。(进行计时)。

  汇报加盐多少。

  加盐

  第二阶段小结:现在你知道了,盐水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马铃薯就浮起来了。

  四、在实验中探究新发现,解决新问题

  1.新问题:为什么清水中马铃薯沉,盐水中马铃薯就浮?

  讨论: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启发观察加盐后杯中满了多少)

  用天平称清水和盐水哪个重。(条件:一样重的空杯子,再加入同样多的清水和盐水。)

  测定结果: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所以盐水的浮力比清水大。(其实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你加了许多盐,水的.体积却增加不大,所以这水变重了。)

  除了盐水,其他物质能使水的重量增加吗?

  2.认识不同的液体,同体积的重量不一样的,液体越重,浮力就越大。

  3.取食用油、酒精、蜂蜜各一杯;用马铃薯实验,(或食用油、酒精、水,用蛋实验)

  猜测:哪一杯的浮力大,哪一杯的浮力小?

  五、总结与扩展:

  1.总结:我们通过做实验发现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这是因为同样多的盐水比清水重。重的水就比轻的水浮力大。如果我们这里有很重很重的“水”,它就能浮起清水中下沉的物体(出示水银)。你们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要想想它会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课件展示:

  死海――世界上盐度最浓的盐水湖;

  我国也有许多盐水湖;

  为了旅游的需要,人们制成人工盐水湖……

  六、练习与应用:

  1、物体的沉浮,与物体轻重,体积大小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2、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还可以有那些?(继续实验)

  3、食用油-清水-盐水-水银,哪种液体浮力最大?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8

  教材分析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深入研究造成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条件和变量,从改变液体成分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目的。在本课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对一些浮力现象已有所认知,知道木头、塑料、船等能浮在水上;铁、石头等会沉入水中;知道物体的体积、大小、重量决定了它的沉浮关系。但对于马铃薯能否在水中浮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可能会发生争论,当然学生可能会在课外知道鸡蛋能在盐水里浮起来,物体在海水里受到的浮力要比一般的水大。因此,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目标是可行的。

  设计理念

  科学课从走进教室就深受学生的喜爱,究其原因,因为在科学课中可以动手做自己想做的有趣的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的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科学课中的活动性、探究性、主动性深深诱发着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这堂课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然后由学生商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在交流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计划。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可能猜测出是盐水溶液使马铃薯浮起来,应该说本课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并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着重考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探究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使我们的科学课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成分有关。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两个200毫升的烧杯,定为1号和2号(分别盛有100、150毫升的纯净水,其中一杯150毫升的为饱和盐溶液);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一幅天平(备用)。

  2、四人小组:一只盛有150毫升纯净水的烧杯,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实验袋(一支蜡烛,两个不锈钢调羹,一包火柴,一把药匙);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质疑、提出假设

  1、教师提问:你知道有哪些物体能浮在水上,哪些不能?

  (学生罗列出许多能浮在水上的和不能浮在水上的物体。)

  2、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叫学生判断是沉还是浮。

  生:大的沉,小的浮。

  生:都会沉。

  生:都会浮。

  师:(疑惑)这两个马铃薯的沉浮究竟会怎样,我们怎么来验证你们的观点?

  生:实验。

  师:好办法。我们只要将马铃薯放进水里就能看出来?

  生:不对。如果放水的东西不一样大就不能比了。

  生:对呀,应该用一样大的东西盛。(其他的学生此时也议论纷纷)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实验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应该公平,对吗?还应该有哪些公平的条件呢,各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体现实验的公平性

  ⑴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教师一一板书: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水里的沉浮

  公平条件

  (注意点)

  一样大的杯

  一样多的水

  操作方法

  把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水里

  ⑵修订计划,体现公平条件

  (出示两只烧杯1号和2号)

  生:两杯水要一样多。(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前监督教师加水的过程)

  师:把大的放在1号还是2号?

  生:放进1号。

  4、观察实验,进行科学假设

  教师将两个马铃薯轻轻放进杯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生:大的沉了,小的浮了,为什么?

  生:把它们调换一下。

  教师将马铃薯调换放入。

  (生看到大的马铃薯浮,小的沉,兴致高了。)

  生:水有问题。

  师:有什么问题?

  生:2号杯的水密度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什么是密度?

  生:我在书里读到过,密度大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

  师:你很会思考,可是你怎么来证明2号杯里的'水密度大?

  生:可以用天平称一下两杯水。

  在教师帮助下,学生用天平称出2号杯里的水比1号杯里的水重。

  师:2号杯为什么重?

  生:水里可能有别的东西。

  生:水里有盐。我以前见到过鸡蛋在盐水里会浮起来,有一个死海里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沉下去。

  师:难道就不会是别的吗?糖、味精?

  生:一定是盐,我们可以尝一下。

  生:不行,那样很不卫生。

  生:用火烧一下,水干了就能见到盐。

  生:我现在真想知道水里到底有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师:需要怎样的工具?

  生:锅。

  生:锅应该小一点,水要少一点。

  师:(教师予以表扬、鼓励)这些东西太笨重了,可以用别的工具替代吗?(生答略)出示工具袋,要学生说说注意什么。

  生:用火要小心。不要烫着。

  师:眼睛离调羹远些。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

  二、实验论证,知道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原因是水里加了盐,水的成分变化了。

  实验员领取材料,各组开始实验。

  生:是盐。

  生:这白颜色的是盐。我刚才尝了一下是咸的。

  师:(严肃的)白颜色的就一定是盐吗?没弄清之前去尝可很不安全。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就是盐?

  生:可以在清水里加盐,再烧一次。

  生:可以先在水里放进马铃薯,再加盐,看它会不会浮起来。

  生:可以把他们的方法和起来。

  师:这个建议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你们觉得呢?

  (生答略)

  师: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我们得——

  生:制订实验计划。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杯150毫升的纯净水,一个药匙和一个马铃薯,你们认为在这个实验中可以研究哪些项目?

  (各小组制订计划并展开讨论应有哪些实验项目,如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验计划进行交流,博采众长;重点讲讲自己的计划中哪部分实验成功的关键。)

  生:我们认为要弄清要几勺盐。

  生:每次应该是一平勺。

  生:要等前一勺盐没有了才能在放第二勺,要不就不准了。

  生:还要记录马铃薯浮还是沉。

  (投影出示一份计划)

  实验名称

  马铃薯在盐水中浮

  要几勺盐

  操作方法

  一平勺一平勺放,还要搅拌

  实验现象

  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水里含有盐,是它使马铃薯浮起来的)

  师:是什么使马铃薯浮?

  生:盐。

  师:150毫升纯净水在加盐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盐。

  生:纯净水更浓了,密度增加了。

  生:还有别的方法能让这个马铃薯浮起来吗?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生:水里加进糖行不行?

  生:马铃薯放在其它液体里能浮吗?

  生:还有那些东西放在盐水里也能浮?

  三、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新问题,老师觉得值得研究研究,我们不妨到课后自己去做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想法,也希望你们有更多的新发现,好吗?

  (分小组讨论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制订计划,教师适当指导)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9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教科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第七课。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编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最后是对本课的扩展。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②让学生体验“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说教学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的水槽, 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3、学生交流发现:水槽中的液体也是也是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碰撞,这一锤就敲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 鼓励学生讨论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 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

  3、 验证实验: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4、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盐。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在水中溶入了盐就可以使马铃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因而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 通过不断的探究实验,推理出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学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水,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猜一猜,动一动手。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获得一个发现的“经历”,他们的科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同时,我还对教材进行了挖深研究,引导学生推理出另一个重要的结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深化了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科学、用科学热情。

  1、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分层漂浮实验、铜砝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介绍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相同体积时:盐水重 浮力大

  清水轻 浮力小

  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浮力越大,越轻浮力越小。

  为了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用以下的板书,简洁明了地概况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 “组织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这个环节中我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新科学课程的魅力!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教学内容。它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本课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马铃薯的沉浮。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通过实验验证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第三部分,推测与验证。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物体沉浮与液体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教学难点:推测及验证清水、盐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自行设计验证实验。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物体沉浮的因素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一定的联想。在以往的实验中,他们还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方法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踏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水槽里的马铃薯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以及进一步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综合运用发现法、实验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2、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进行有意识的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从而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知道相同体积的液体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轻的浮力越小。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教学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次我为本课准备了如下教学具:马铃薯若干,烧杯7个,食盐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灯一盏,火柴一盒,试管架一个,玻片2片,玻棒7根,药匙7个,滴管一支,镊子7个,量杯1个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就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准备两个水槽,教师拿起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问:“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学生讨论、猜测,教师动手演示实验。

  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老师把两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马铃薯在盐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两只马铃薯同时放在清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沉在水里;把马铃薯同时放在盐水中,结果两只马铃薯都浮起来。根据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槽里的液体有关。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入,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获取结论。

  水槽里的液体到底是什么?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要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

  1、观察比较两个水槽的液体。

  (1)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液体。

  (2)引导学生用火烤的方法来检验。

  (3)预测:在水中加盐是否可以使沉在水里的马铃薯浮起来。

  (4)实验验证:在清水中慢慢加盐。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马铃薯可以上浮是因为在水中溶入了一些能溶解于水的物质。

  设计意图:此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两个水槽里的液体有哪些不同?怎样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尝、闻等方法来鉴别。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于陌生的物质,不能用尝和闻的方法来观察。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水里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质呢?教师引导学生研讨,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质,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蒸发,然后看有没有一些物质出现。通过加热,学生发现了一些白色的颗粒,有的学生说是盐。到底是不是盐呢?学生说可以尝一下,能不能尝?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确实溶解有一些物质,至于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反过来,如果水中加盐,能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科学讲求实证,但是仅凭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就认定是溶解有盐,显然是不够的。

  2、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盐水的确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为什么呢?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引出第二个问题:寻找盐水浮力大的原因。

  (1)研讨:盐水和清水有什么区别?怎样知道?

  (2)实验:用量筒分别从两个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体,放在天平上比较,结果发现同体积的盐水比清水重。认识盐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

  (3)推断:如果有比同体积盐水更重的液体,放入马铃薯会怎么样?如果比同体积的盐水更轻的呢?如果是一个铁块,怎样能使它浮起来?

  设计意图:《科学》是一门强调“做”的学科,实践出真知。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做”去获得要掌握的知识,从中体会到,科学并不神秘,动手“做”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三)扩展活动。

  1、演示:分层漂浮实验、铜法码在水银中漂浮的实验。

  2、师生共同研讨死海的有关奇特现象。

  3、利用“加盐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师生一起做有趣的实验,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死海的奇特现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看到这一奇观之后,萌发“用科学”的热情。接着让学生课后思考,令科学知识从书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 11

  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学科学教师吴杰.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三课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课做一个简略的说明。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之后,在会用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从物体所浸液体探究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一课。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内容:一:观察马铃薯的沉浮并推测原因。二、观察比较两个水槽里的液体的不同,验证马铃薯在盐水中能浮起来。三、比较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的重量,观察不同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的现象,加深学生对物体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 “观察——发现——推测——证实” 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核心.教学流程的设计,要围绕学生探究为核心,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观察时间、有充分的思考提问时间,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学生分析:

  我们黑河市第五小学是一所市内的窗口学校,大多数的学生是城市的孩子,见识比较广,知识丰富,对科学学习有积极的热情。他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们经历了三年级上册一系列有系统的观察活动,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氛围,敢于提出问题,乐于合作交流。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又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课中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学生对“体积”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时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较液体的轻重过程,寻找马铃薯在盐水中上浮的原因对学生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在实验探究中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马铃薯的沉浮实验中,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进一步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主动在课外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目标:

  1、我在实验探究中感知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我要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影响马铃薯沉与浮的因素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教学难点: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物体沉与浮的因素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

  学习方法:观察、发现、比较、推测、验证等方法。

  说教法与策略------目标导学法

  目标导学法包括五个部分:

  一、课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课上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学流程,实施学习目标

  四、当堂检测学习目标

  五、拓展延伸,应用学习目标

  本课的教学流程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内容,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采用了直观、引导、网络辅助教学和突出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教学策略。

  对于本课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我做了一些处理。学生学习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盐水使沉在水底的马铃薯浮起来后,盐水为什么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很少学生知道要比较两杯液体的轻重,即使老师将这个实验端出来,要进行同体积的比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体积相同的盐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较轻重,看似简单的一个实验,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对两种精密仪器的使用,学生还难以把握,要做好这实验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因而我把“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这一教学内容由师生合作完成。把不同物体放在不同液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自己课内阅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辅助答疑。

  教学流程

  本节课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使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运用我校推行的“目标导学法”进行有效教学。

  一)、质疑导入,出示学习目标

  质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一起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实验探究,实施学习目标

  实验探究是教学流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实施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一环节突出学法的指导,通过观察、发现、体验、推测、验证实现学习目标。

  1、探究马铃薯沉与浮的原因

  我认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在导入中学生就带着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要寻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于是,我就演示实验:把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当作是薯爸薯仔放入两个不同的水槽(1号槽和2号槽里),让学生观察现象发现 。小的沉、大的浮,从这现象让学生从前面的猜想小的浮,大的沉等和自己看到的现象相反,这就激发他们要寻找原因的欲望。接着我对学生说:“你们也来试一试,可以采用不同方法放马铃薯,结果会怎样,从实验中你们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涨,开始分组实验。有的小组学生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时发现1号水槽里马铃薯全沉,2号水槽里马铃薯全浮的现象,这时学生马上提出:为什么马铃薯在水中有时沉有时浮呢?这个环节我为学生创设产生问题的情景,使学生了解把两个马铃薯同时放在同一个水槽中,马铃薯的浮和沉与马铃薯本身的大小、轻重都没有直接关系,而让学生们从马铃薯的沉浮现象中产生了新的关于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又让他们再一次经历了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原因的活动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的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所浸的液体有关。

  2、观察比较的液体。

  学生观察和实验后想探究出原因的愿望更强烈了。这时,我让他们推测: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水槽中全都下沉,在2号水槽中全都上浮,你认为这种现象与什么有关?学生可能会用排除法推测:与水有关 。我又提出,你能想什么办法证实这两个水槽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我就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提出的想法,在本课的实用性,与学生达成共识。实验活动前,(课件)温馨提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这对学生成功实验是很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任何探究活动必须要有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从而逐渐形成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的`习惯,并且还要学会尊重组中的每一个人,做到最终方案的产生是在小组中取得一致意见。

  学生讨论交流后,分组实验:比较两个水槽的水有什么不同。通过实验,从其中的一块铁片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多学生会猜出这是盐,能让马铃薯上浮的是盐水.。(实验结果不确定一定就是盐)。于是,学生很自然想通过进一步实验来验证猜想,从而增强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接着我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调制盐水,也可以使用小组水槽,做在水里加盐把马铃薯浮起的实验。让他们汇报实验结果及交流对实验现象的看法(学生分组实验:用一杯水、盐、药勺、筷子,作为实验材料,往水中加盐,使马铃薯浮起来。)我在巡视小组实验活动时,可能发现很多组并不是第一次把马铃薯放进盐水里就能把马铃薯浮起来, 他们经历多次的放马铃薯,再拿出,再加盐,再放马铃薯这样反复的过程。有的组动作较慢的还不能把马铃薯浮起来,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发现马铃薯在水中的沉和浮与水中的盐溶解了多少有关系。实验证明了是盐溶解使马铃薯在水中浮了起来,我又给学生讲死海故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展示图片)以理论为依据进行说明马铃薯在水中浮了起来的事实。

  3、推测与验证

  在“比较盐水和清水的轻重”的实验里,要比较物体的轻重需要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量它们的体积,就需要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但是两杯体积相同的盐水、清水,它们的重量差异很小,凭手掂的感觉是不能准确地比较出来的,这就需要天平。使用量筒和天平两种精密仪器对学生来说是难以把握的,由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较液体的轻重过程,教师一边指导学生操作,一边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结果证明盐水比清水重。(板书:轻重)

  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沉浮与所浸液体有关系,物体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会怎样呢?学生自己阅读课文54页 ,汇报交流,教师辅助答疑,完成此项内容。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了第二个学习目标。体现教学目标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三)、提出问题,检测学习目标

  目标检测是目标导学法中验证学习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测这节课学生是否达到应完成的学习目标,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这节课我是通过填空、提出问题的方式,检测学习目标。经过目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程度。

  四)、拓展延伸,应用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中发展,创新中提高”教学特色,运用目标导学法不断的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不断的获取知识,并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使学生从课堂到课堂以外都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寻找答案。在拓展延伸中,应用学习目标,即动手实践,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自主探究精神。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马铃薯》教案03-20

关于马铃薯的幼儿园科学教案08-25

幼儿园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认识马铃薯》10-27

描写马铃薯的三年级作文(精选34篇)10-07

幼儿园教案美术教案12-01

幼儿园大班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及反思06-09

幼儿园经典教案09-17

幼儿园教案06-12

【精选】幼儿园教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