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发现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小容器、蜡烛、颜料等若干份,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萤火虫”画丛)。
活动过程:
活动(一)冻冰花
1.带领幼儿在院子里或幼儿园附近寻找结冰的地方。师生一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泼一些水,建造一个小小滑冰场。
让幼儿在自己建的小冰场上滑冰、拉冰车,充分地感知冰的特性(凉、滑、硬、脆),享受冰上游戏的快乐。
2.请幼儿用一个小容器盛上水,在水中放些颜料或彩纸屑。将盛满水的小容器放到室外。
第二天早晨,让幼儿看看自己的小容器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取出自己冻的.冰,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水为什么会冻成冰。
活动(二)小实验
1.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小实验。鼓励他们用各种办法把冰块变成水。如太阳晒、暖气烤、开水浇、凉水泡等。让幼儿比较哪种方法能让冰融化得快一些。
引导幼儿发现温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2.当冰化成水后,再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水还能变成什么?怎样才能让水发生变化?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实验,用各种办法将水加热,观察水变成蒸气的过程。
以上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继续向幼儿提出问题:水蒸气还会变成什么呢?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
活动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冬季进行。如果在其它季节进行,可以重点放在“小实验”上。或利用冰箱来制冰。
平时可指导幼儿阅读图书《小水滴旅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丰富关于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知识。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2
一、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知道蚂蚁是群居的,在地下过冬。
2、初步学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学会协商解决问题。
3、体验与同伴共同协作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和快乐感,激发幼儿亲近自然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收集的蚂蚁过冬资料、看图讲述图片或小故事等、蚂蚁头饰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一天早晨,小蚂蚁跟着妈妈来到树林里找东西。树林里变了样,树上的叶子都掉了下来,只有光秃秃的树干,一阵风吹来,它感到很冷。小蚂蚁奇怪地问妈妈:“怎么我的好朋友燕子,大雁,青蛙,乌龟他们都不见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蚂蚁妈妈会什么说呀?”
妈妈说:“冬天到了,燕子大雁都飞到南方去了,青蛙乌龟到洞里冬眠了。”
小蚂蚁又接着问妈妈:“那我们蚂蚁怎么过冬的呢?”
“谁来告诉小蚂蚁呀?”
蚂蚁和青蛙都是在洞里过冬的,他们的过冬方式一样吗?
青蛙是冬眠过冬,蚂蚁是躲藏过冬。
风越刮越大,蚂蚁妈妈马上带着小蚂蚁到蚂蚁奶奶的洞里去躲藏。
2、观察讨论:
(1)蚂蚁奶奶的洞在哪里?地面上有些什么呢?
(2)蚂蚁的地下通道是宽宽的还是窄窄的?通道象什么?(四通八达)
(3)那些宽大的地方是干什么用的?有几个储藏室?里面藏些什么东西?
3、相互交流:
过一会儿风小了,蚂蚁妈妈带着小蚂蚁钻出了洞口,他们也准备挖洞过冬,可是天很冷他们人又少,怎么办呢?
帮小蚂蚁挖四通八达的蚂蚁洞,使蚂蚁舒舒服服地在洞里有吃有玩高高兴兴地生活。
4、教师小结:
蚂蚁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辛勤地劳动。那么到了严寒的冬天它们又到哪里去觅食呢?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蚂蚁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介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从这些昆虫身上吸取排泄物做为食料(奶蜜)。
四、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进行游戏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比比、尝尝、数数等活动,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工功能。
2、知道保护牙齿的方法,了解换牙的一般常识。
3、发蔚县幼儿的感官,培养探索自身奥秘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镜子人的手一个、食品若干。
2、牙齿模型一个,有关牙齿三兄弟(门牙、犬齿、臼齿)形状、功能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出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嘴巴里的牙宝宝。"
(二)运用感官进行探索,了解牙齿的一些简单的特征、功能。
1、数一数(知道牙齿的数量)。
(1)"知道你嘴巴里有多少牙宝宝?让我们请镜子帮忙,照一照、数一数。"(幼儿自己数,同伴之意相互数)
(2)"你们嘴巴里上面有几颗牙?下面呢?一共有几颗牙?"
2、比一比(知道牙齿的名称)
(1)"你们嘴巴里的牙宝宝模样长得一样吗?张大你的嘴巴看一看,比一比"。
(2)"守在门口的叫什么名字?有尖尖的头的`呢?最里面肥肥胖胖的又有什么名字?"
3、尝一尝(知道牙齿的功能)"牙宝宝模样不一样的,名字不一样,它们的本领也不一样,让我们来尝一尝,看看它们的本领到底有什么?"给舍图片、模型小结:现在我们小朋友嘴巴里的牙齿有差不多有20颗,每天你开口笑的时候,第一个看到的是门牙,它负责将食物咬断,门牙旁边有尖尖的头是犬齿,它负责将食物撕碎,最里边肥肥胖胖的叫臼齿,它负责食物过口腔的最后一关将它们完全磨碎后吞进肚子里。
(三)了解的换牙的一般常识。
1、刚出生的婴儿有牙齿吗?你有没有的换过牙?
教师小结:刚出生的婴儿没有牙齿,这样,吃奶时就不会咬痛妈妈的了。大约长到七个月大小时,小宝宝就开始要吃些主食了,这时,也开始长牙了。我们称它为"乳齿",到六岁开始换牙,新长成的称为"恒齿",全部长成有32颗呢。
2、人会的是牙,那动物会不会的换牙呢?
丰富知识:动物也会的换牙,马和狮子一生的换一次牙,蛇和鳄鱼则一生的是好几次牙。
(四)了解护牙的一般常识
1、假如人没有牙齿会怎么样?
2、牙齿会生病吗?我们怎么样保护牙齿?
师生共同小结:当我们牙齿痛、有蛀牙时就必须去找牙医治疗。不过最重要的是平时的保健,吃完东西要立刻刷牙、漱口同,才不会蛀牙喔!
活动延伸:
1、回家找资料查查还有哪些动物也要的换牙,它们一生换几次虎?
2、看看老爷爷、老奶奶的牙,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又要掉牙了?掉了还会再长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4
活动目的:
1.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区分泥土,石头,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
2. 通过尝试,激发幼儿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石头、泥土、水箱、小筐、小工具、抹布等。
活动过程: 区分泥土和石头
1. 幼儿尝试区分泥土和石头。
师:这是什么?请你们试着把他们分开。
2. 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区分?
3. 引导幼儿边分边讲,鼓励幼儿讲述。
4. 说一说你是怎能么发现这里有泥土和石头的。
5. 老师归纳小结不同的区分方法。
6. 让幼儿再尝试的分找泥土和石头。
一、 给泥土石头洗澡
1. 师:给石头洗澡,看看石头有什么变化?
2. 试说给石头洗澡后的`结果。
3. 给泥土洗澡,观察泥土的变化和洗后的结果,引导幼儿将两种物体作比较,并小结。
二、 做泥团
1. 能不能试着把泥做成团?
2. 引导幼儿尝试泥干了怎么办?湿了怎么办?
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成功地把泥团起来的?
4. 观察泥土在水里的变化。(变混合)
三、 介绍泥土和石头用途
1. 请幼儿试说石头的用处。
2.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造桥、铺路、假山、石雕、石桌等)。
3. 请幼儿试着说出泥土的用处。
4.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种杆、雕像、陶器、泥房、泥娃娃)。
5. 大家都知道石头和泥土的本领。等我们长大,我们要让石头和泥土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5
【活动设计】
蒜头是日常生活常见的植物,我们请幼儿带来了蒜头,在自然角中进行植物发芽的活动。一段时间过后,蒜瓣长出了嫩绿的小芽,在这发芽过程中,还有伴有浓烈的气味,甚至还有点“臭”。可孩子们天天都往自然角跑,还好奇的观察着。我们知道只有自己亲手尝试实践,获得的知识才会真实而牢固,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也是《幼儿园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于是结合我的个人课题探究《让科学教育更贴近幼儿生活》,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科学活动《有用的蒜头》,让幼儿对蒜头有一个初步的全面认识。通过看、摸、剥、数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的特征,了解蒜头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让幼儿体验了探索蒜头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体验发现的乐趣。
2、会手口一致地点数,感受用数字记录地简便、明了。
【活动准备】
1、蒜头人手一个,统计表。
2、笔、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蒜头,导入活动。
师:看,这是什么?(蒜头)
看一看蒜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什么颜色?
(分析:首先开始部分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蒜头引起幼儿观察兴趣,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初步感知蒜头的外部特征,同时引导孩子从蒜头的不同角度来想象其像什么,这环节充分调动了幼儿想象力。)
二、通过看、摸、闻、掰等方法,发现蒜头的特征。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蒜头,仔细的摸一摸,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幼儿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滑滑的,上面有纹路)(硬硬的)
小结:蒜头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身上有像线一样的花纹,凹凸不平的,里面还藏有一个个的蒜瓣。
(分析:幼儿在近距离观察蒜头时,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感知蒜头外部的基本特征。在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怎么知道里面的蒜瓣是什么样的呢?(剥)那我们来剥一剥。剥的时候注意看看蒜头的外衣是怎样的?
幼儿剥蒜衣,师:蒜衣是怎样的?
(分析:引导幼儿在剥蒜衣的过程中发现蒜衣一层层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师:看看现在的蒜瓣怎样的?(一个个紧紧的抱在一起)那掰开看看一一个的蒜瓣是又像什么?怎么看出?(每人拿一瓣)
再看看它们的身上有什么?其实每个蒜瓣身上还都有件小衣服呢,让我们剥开看看里面又会是怎样的?(白色的…)闻闻什么气味?有股特殊的气味,甚至有点臭。
那蒜瓣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吗?(有的大有的小)
师小结:蒜头除了一层层的外衣,每个蒜瓣都还有件小衣服,剥开小衣服有一股特殊的气味,我们还发现蒜瓣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分析:该环节逐步深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感知蒜瓣的特征。知道蒜皮除了一层层的外衣,其实每个蒜瓣身上都还有一件“小衣服”,并再剥开来进一步观察。通过闻一闻蒜头特有的气味,从而可以加深幼儿对蒜头的认识。)
4、那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呢,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小朋友动作要快快的,并用笔记下数出的总数哦。
师:你的蒜头里有几个蒜瓣?有谁也是XX请举手?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记录。
小结:看,在这张统计表中几个小朋友数到了几个蒜瓣,几个……,最多的有?,最少的有?原来蒜头里的'蒜瓣是有多有少。
(分析:借助记录和数量统计,让幼儿通过数数,发现蒜头中蒜瓣的数量是有多有少的。这也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引导幼儿能数出正确的总数并进行记录。在科学活动中渗透了数学领域的知识,提升了幼儿的数数能力。)
三、迁移生活经验,了解蒜头的作用。
师:那你知道蒜头有什么用呢?
教师小结:大蒜可以生吃杀菌、做菜除腥味、预防感冒、抗癌等等,还可以当做种子呢。那小朋友觉得蒜头的作用大不大呀?那我们可要多吃哦!
(分析: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蒜头的作用。有了对蒜头作用的了解,能激发孩子想吃、愿意吃蒜头的欲望。也使本次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选材来源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材料的难度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符合幼儿兴趣点,所以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较高。本次活动采用看门见山的方法来导入活动,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由里到外的探索蒜头的特征,积极地投入到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经过三次磨研活动,使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科学活动中幼儿才是主体,孩子们的发现应让孩子自己来表达。在设计科学活动时应巧妙的运用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大胆动手、独立思考及积极地表达。并根据不同的内容,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6
设计思路:区域工作时我班大部分孩子被纸杯吸引,他们把纸杯变成机器人,又把纸杯变成很多东西,我看到孩子们对纸杯变化那么感兴趣。所以设计这节活动,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进一步探索纸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探索用各种方式或使用各种辅助材料是纸杯变化。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用纸杯接一杯水喝,问:我刚才干什么了?用什么喝的水?
2、纸杯除了喝水还能干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引导。
4、评析。
5、教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可变的东西,只要我们爱动脑子,一定会让更多可变得垃圾变得有用。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7
设计意图:
夏天,西瓜是幼儿经常吃、喜欢吃的瓜果之一,但家长平时往往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西瓜的特征以及西瓜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西瓜作为教学内容,是为了引导幼儿在观察和品尝的过程中,发现西瓜的主要特点,了解怎样吃西瓜、为什么吃西瓜、什么样的西瓜更好吃等内容。
目标:
1、感知、探索西瓜的特征。
2、通过比较、品尝,体验新品种无籽西瓜的优点。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评:目标2体现了科技、发明与人们之间关系密切的观点。]
准备:
1、外形各异的普通西瓜及其他瓜果若干。
2、无籽西瓜若干。
3、餐巾、点心盘人手一份;刀、抹布各一。
4、课前请幼儿洗净双手。
过程:
一、用故事引出“怎样吃西瓜”的问题[评:以有趣的故事引出课题,既能启发幼儿联系自己的经验,又能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
教师讲述故事《猴王吃西瓜》,提问:1、猴王是怎样吃西瓜的?2、你们是怎样吃西瓜的?
二、请幼儿在许多瓜果中挑选出西瓜进行观察、品尝
1、这里有许多瓜果,哪些是西瓜呢?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知道西瓜的多样性,同时也锻炼幼儿的分析、思考能力。]
2、西瓜是什么样的?
(1)请各组幼儿观察桌上的西瓜,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评:每组一个西瓜为每个幼儿直接感知提供了条件,保证了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克服了怕幼儿不会观察、怕纪律难以维持、怕西瓜被打碎等等思想,让幼儿充分观察,从而了解幼儿的观察方法,感知水平以及参与该活动是否主动、积极等情况。]
(2)请幼儿表述各自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小结:有的西瓜是圆圆的;有的瓜皮是深绿色的,有的是浅绿色的,还有的是带花纹的;西瓜是滑滑的、凉凉的、硬硬的;敲一敲会“砰砰”地响,推一推还会滚动。
[评:在幼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安排了让幼儿表述的环节,这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感知结果,以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3、西瓜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可让幼儿猜测,以引起他们对观察、探索西瓜内部特征的兴趣。)
(1)你们喜欢吃西瓜吗?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小结:西瓜水分很多,甜甜的,很好吃,能解渴、祛暑。
三、引导幼儿感受无籽西瓜的优点
1、请幼儿品尝无籽西瓜,说说它和刚才的西瓜有什么不一样。(特别甜,吃起来特别方便。)
2、根据幼儿的讨论作一小结,让幼儿感受科技新产品的优点。
[评:无籽西瓜又沙又甜,吃的时候不需要吐籽,很方便。幼儿通过比较,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附:猴王吃西瓜(故事梗概)
很久以前,山上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一只猴子捡到一个大西瓜,就把它送给了猴王。
可猴王不会吃西瓜,于是它就招来许多猴子问:“谁知道怎么吃西瓜呀?”其中一只小猴就叫道:“我知道,我知道,西瓜是吃瓤的!”可另一只老猴子却说:“不对,不对好像是吃皮的!”“是吃皮的!”“不对,是吃瓤的!”于是猴子们就争吵起来。
最后,猴王听信了老猴子的话,啃起了西瓜皮,而那些小猴子则吃到了甜甜的瓤。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不是用本班的幼儿来上的,对幼儿的已有经验不了解。所以重点认识休止符“0”,知道休止符“0”的出现表示停止。把重点设得太简单了,当提问到“0”在音乐里表示什么,幼儿能很快的回答出来。而难点已基本突破,幼儿能自己编动作来表现吃西瓜的经过。
可是,在引导幼儿怎么样才能吃到好吃熟的西瓜这一环节,由于我的引导语用的不好,幼儿很难说出什么样的西瓜才是好吃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8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经验。
2、指导幼儿尝试观察记录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小陀螺、纸花片、长方形小积木、风车、球形插塑每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儿有五种不同的物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这小陀螺会怎样?
这几种物体都会转动吗?
二、幼儿预测结果
请幼儿把你自己认为转或不转的想法记录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三、幼儿操作,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记录。
要求幼儿动脑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转动的?
四、讨论记录结果
请幼儿告诉大家玩的结果与开始认为的一样吗?你又是如何记录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六、再次探索物体转动的现象。
请幼儿再玩一次,仔细观察它们转动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结束:
制作风车,玩风车。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9
一、目标
1.引导幼儿根据时间顺序排列图片,学习用“首先……然后……最后……”讲述图意。
2.认识汉字:羊、狗、袋鼠。
二、准备
图片三组,汉字卡:羊、狗、袋鼠
三、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今天早上我收到了三封好朋友的来信,我们来看看是哪些好朋友。
(二)排图讲述
1.第一个朋友
(1)猜谜:年纪不算大,胡子一大把;不论见了谁,开口叫妈妈。(幼儿猜出后出示“羊”,读准“羊”字的后鼻音)
(2)出示三幅图。老师:“咦,小羊的信里没有字,你们来猜猜小羊信里说了些什么?”
(3)引导幼儿按时空顺序排图片,并讲出为什么这样排?(用“先……然后……最后……”讲述小羊先撒种子,然后种子发芽了,最后长成三棵大青菜)
2.第二个朋友
(1)猜谜:从小爱啃肉骨头,长大能把家门守;看见朋友汪汪叫,你来猜猜它是谁。(出示字卡“狗”,读准字音,并请幼儿组词。)
(2)出示图片:幼儿排图讲述。(引导幼儿排顺序时注意太阳的.变化)
3.第三个朋友
(1)猜谜:有个妈妈真奇怪,胸口有个大口袋;不装吃的和用的,生下宝宝随身带。
(2)出示字卡“袋鼠”,读准“鼠”字的翘舌音。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小袋鼠身体的变化并进行讲述。
(三)强化巩固
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
规则:幼儿按顺序摸字,如老师可命令:“请先摸×字,然后摸××字,最后摸××字。”
四、提示与建议
本活动旨在发展幼儿的时空知觉,只有当幼儿理解了各幅图片的内容,才能正确地按照事情发展先后进行排列,最后用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本活动中,理解图意、口语表达、认识汉字三者是层层递进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0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颜色变化的兴趣。
2.幼儿通过操作,知道两种颜色配色后会发生变化,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涂有红、黄、蓝颜色的小手掌;魔术箱;红、黄、蓝颜色的水:装有红、黄、蓝颜料的瓶盖。
活动过程:
一、游戏:《碰一碰》,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1.幼儿随音乐《碰一碰》进入活动室。
师:咦,小朋友,你们的小椅子上都放的什么呀?看一看你的小手掌上都有什么颜色?(红色、黄色、蓝色)
请幼儿自由回答并提问。如:你在哪里见过红颜色的东西?鼓励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有颜色的东西。(以此形式再提问黄色、蓝色)
2.开始游戏
请小朋友随音乐《碰一碰》找一个跟自己手掌颜色不一样的好朋友来碰一碰,并提问:“小朋友,你的小手掌颜色有什么变化?(变色了)。让小朋友随音乐再找一个跟自己颜色不一样的朋友碰一碰,再次感知两种颜色碰在一起会发生变化。
二、魔术表演,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配色后会变成另一种颜色
今天,老师不仅给小朋友带来了好玩的游戏,还给小朋友准备了神奇的魔术呢!小朋友要瞪大眼睛,看看魔术到底是怎么样神奇的呢?
教师准备三个瓶子,里面分别装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每个瓶子里插上两根带有开关的塑料管。音乐响起,教师进行魔术表演。表演完后提问幼儿:“瓶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小了)到哪去了呢?(流到鱼缸里了、不见了等等)有的小朋友说是流到鱼缸里去的。瓶子里装的是红色、黄色、蓝色的水,为什么鱼缸里却没有红色、黄色、蓝色的水呢?鱼缸里现在是什么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此过程让幼儿各抒己见。
“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魔术的秘密吧。(教师拉开帘子)哦,原来水是顺着管子流到下面鱼缸里去的,看一看每个鱼缸里都有几根管子,管子里有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能说出:红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橙色,红色碰上蓝色就会变出紫色,蓝色碰上黄色就会变出绿色。
三、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两种颜色配色后神奇的变化
“刚才这个魔术不仅老师能变出来,小朋友也可以变出来,小魔术师们,你们试试吧!”
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瓶子里有一种颜色,请小朋友找一个相同颜色的即时贴贴在瓶子的身上,记住它就是瓶子里现在水的颜色。还有的颜色藏在瓶盖里,请小朋友找一个跟自己瓶子里颜色不一样的瓶盖盖上去,拧拧紧。
此时,教师为幼儿准备了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红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蓝色标志的瓶盖;第二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黄颜色的水,并配有蓝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第三张桌子上放有瓶子里是蓝颜色的水,并配有黄色和红色标志的瓶盖。
小朋友,快到老师这里来!我们的魔术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变魔术要有神奇的咒语呀,跟老师一起念咒语吧:“水宝宝,水宝宝,变变变。”让我们一起来变魔术吧。
播放音乐,幼儿随音乐晃动瓶子里的水,让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小魔术师们快看,你手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是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通过提问,巩固哪两种颜色碰在一起分别会变成橙、紫、绿三种颜色。
四、幼儿喷色,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魔术师们可真厉害,变出了这么多漂亮的颜色!小朋友,看,这里有什么?(大树、小草)大树和小草都是什么颜色的呢?(绿色)以同样的形式出示南瓜、桔子、葡萄等。现在就让我们用手中的颜料来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吧。
幼儿进行喷色活动,体验颜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五、结束部分
颜色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让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更多有颜色的东西吧。幼儿随音乐离开活动室。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1
【活动目标】
通过对豆豆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豆豆被泡大了。
(2)豆豆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试一试。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说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数一数,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想一想,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2
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提供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科学词汇斜坡:
就是一个斜的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小结。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提供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3
活动目的: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流程:
观察环境,引出主题—观察尝试,操作发现—自我创造、描述构思—情感激发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
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环保教育)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4
活动目标:
1.关注西红柿的生长,了解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2.学会区分生熟西红柿。
3.乐意参加劳动,对劳动感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收拾整理好种植园地
2.西红柿秧苗、铲子、水桶。
3.《西红柿生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去栽西红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吃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了。你愿意去栽西红柿吗?
二、栽西红柿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延续活动:
锄草(西红柿成活后进行)
1、引导幼儿认识杂草,学会从根、茎、叶的不同来区分杂草与西红柿。
2、组织幼儿为西红柿锄草。(提醒幼儿不要弄断西红柿的枝和叶、不要弄脏衣服和鞋子)
四、采摘西红柿。
1、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的果实。
师:"西红柿的果实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2、采摘西红柿。
提醒幼儿要摘熟的西红柿,别把生的西红柿摘下来。
3、品尝西红柿。
将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带到教室里清洗干净。
师:"西红柿有那几种吃法?"(幼儿自由讨论并交流)将西红柿切成片状让幼儿品尝,师:"今天吃的西红柿是谁种出来的?西红柿吃在嘴里是什么滋味?好吃吗?"记录活动:
从移栽到收获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西红柿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随机教育,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细心观察幼儿的好奇心及兴趣,及时给予支持、合作、引导。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实施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5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想想、找找、说说的过程中知道动物尾巴的各种功能。
2、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并大胆想象,能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猜猜我是谁,兔子舞的flash。
2、情景设置:树林。
3、动物和动物尾巴的图片,动物胸饰人手一份,幼儿游戏用录音磁带等。
4、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积累一些粗浅的动物尾巴功用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1、师:最近,我们一直在和动物交朋友,现在,我的电脑里有几只小动物想和大家捉迷藏,请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2、课件
由局部观察到整体联想猜测。
3、师:你们发现这些小动物都有什么?它们为什么要有尾巴呀?(幼儿自由讲述)
二、找一找,说一说。
1、师:那边树林里还有许多小动物想和你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你们快去找找吧。(幼儿寻找小动物)
2、师:你找到了哪个动物朋友?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尾巴)
3、这些小动物没有了尾巴,它们都怎么了?它们为什么要(着急)呀?(幼儿自由讲述)
4、师:哎呀,原来动物的尾巴有的.可以保持平衡,有的可以掌握方向,有的可以用来帮助逃跑,有的可以当成武器,有的可以缠绕,有的可以当成被子,还有的可以用来报警、储存脂肪、趋赶蚊蝇……它们的尾巴有这么大的用处,我们快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尾巴吧。(幼儿寻找动物朋友的尾巴)
5、师:你的动物朋友的尾巴找对了吗?请你和你的朋友看一看,都找对了吗?
师:有谁找错了吗?它的尾巴应该是怎样的?
6、师:动物朋友找到了自己的尾巴可高兴了,我们和它们一起庆祝一下吧(看flash舞蹈)。
活动反思:
1、从课题选择上来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好奇心都特别强,加之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动物,但通过了解我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某一身体部位,比如说“尾巴”的了解就比较少。我选择这一课题,就是为了满足幼儿对这方面的探究欲望。
2、从设计思路上来说,《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在本节活动课的设计上,是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教学。作为教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另外,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手段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幼儿从中知道各种动物尾巴的用途,同时克服活动难点——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通过观察、描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游戏环节里,让幼儿在合作参与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升幼儿热爱科学,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课中班教案06-24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08-15
《滑坡比赛》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2-18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15篇02-11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优秀教案设计12-18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转起来》09-22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花菜和卷心菜》09-22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08-19
幼儿园科学课件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