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时间:2022-03-02 11:26:34 幼儿园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精选22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精选22篇)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

  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2

  [幼儿分析]

  小班孩子,年龄小,对于生活中见到的圆的东西太多了,但是需要有条理的说出来,还不是太容易,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为幼儿创设了相关情境,让幼儿感觉到就在自己的身边,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了解生活中的圆。

  2、喜欢联想,发展幼儿扩散思维品质,大胆想像。

  3、喜欢探索,在体验中体验创新思维的乐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喜欢绘画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初步了解其特性。

  [活动准备]

  圆圆乐园的图片,羊角球,皮球、铁环、陀螺、呼啦圈、小篮球架等,添画示范画:花,太阳等,圆形拼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讲述故事《圆圆乐园》

  (二)扩散思维活动:让幼儿充分发挥想像力,近距离地感知生活中的圆。

  “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了圆圆乐园里有好多东西是圆形的,动动小脑筋想一想,你还见过什么东西是圆的?

  (三)逆向思维活动:提出假设:宝宝们想一想,如果把汽车的车轮变成三角形的,行不行呢?为什么呢?引出圆的特性。

  (四)让孩子动手操作:添添画画,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大胆想像和绘画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

  孩子们,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魔术师,他有一块神奇的魔板,能让一个圆变成一样东西,他会变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教师操作电脑绘图)

  孩子们,你能把一个圆变成什么呢?幼儿自由说,那让我们也来做魔术师,看看能把一个圆变成什么,好不好?让幼儿动手操作,发现。

  (五)教师出示多圆的拼图。

  看,孩子们,刚才我们用一个圆变成了好多东西,老师用好多个圆,变成了什么?(蝴蝶、毛毛虫、小鸡等)

  (六)活动体验:玩一玩,启发幼儿创新圆的各种玩法,看谁玩的花样多,让孩子在玩过程中,认识圆的特性。

  刚才我们认识了好多圆的东西,它们可好玩了,今天老师准备了好多圆形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看谁玩的花样多?与幼儿一起活动。

  [活动延伸] 室外游戏

  在活动室里地方太小了,让我们到院子里一起玩,好不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紧扣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设计结合动静交替的方式,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思维活动,培养了幼儿主动参与想像、操作的能力。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添画,放手去玩,使幼儿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体验发散思维的乐趣。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块是水变的,冰又能变成水,并能用语言表达。

  2、有探索冰变化的兴趣。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冰块、毛巾、热水、大盆子、冰花、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出示冰)你们看、这是什么?请你猜一猜这块冰是从那里来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从那里来的?

  小结:水遇到冷会变成冰。

  二、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征

  1、幼儿第一次玩冰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的冰,等一会请每个人拿一块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有什么感觉?(冷、滑)

  2、再次玩冰(引导幼儿压衣服、压冰两者进行比较)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硬)

  3、(纸和冰进行比较)冰是什么颜色的?(透明)

  4、小结。

  三、冰的融化

  1、刚才玩冰后你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从那里来的?冰拿在手里为什么会变成水?

  2、实验:热水和冰

  “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办法让它马上变成水?老师给冰请来了好朋友,请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变化?”老师到热水,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丰富词:融化)

  3、老师这里有许多冰,请小朋友把它们拿到太阳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样变化的?

  四、延伸活动

  1、幼儿到室外观察冰的变化。

  2、幼儿观察冰花,教师讲解冰花的制作过程。

  3、请幼儿回家制作冰花。

  教学反思:

  但由于现在的气候原因,并不是每年的冬季都能看到这样的雪景;父母长辈的过度关爱,怕受伤、怕冻坏、怕生病,也使孩子们享受不到玩雪的乐趣。而在《冷冷的冰》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给了幼儿与雪、与冰的亲密接触。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冰块放在幼儿的面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小手亲自摸一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时,我看到有的孩子大胆地伸出手,来来回回地摸了又摸,嘴里还一直嘀咕着:“怎么这么硬呀?”;有的孩子胆怯地用一个手指,轻轻地触碰了一下;还有的孩子根本就没伸出手,而是振振有辞地说:“我爸爸、妈妈说了夏天才可以玩冰,冬天不能玩冰的!”

  看着孩子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次的教学活动安排是正确的,因为在我们印象中再普通不过的冰,在幼儿的眼中,成了陌生的“玩具”,成了不可触摸的“禁地”,也成了无法想象的“危险品”。我想这都是大人过度保护的结果吧!因此在这次活动中,我鼓励不敢与冰块亲密接触的幼儿,抛开顾虑,开开心心地做游戏,让他们在玩乐中进一步了解了冰、认识了冰、喜欢了冰,也通过切身体验,学到了许多知识,让孩子走进了有趣的冰的世界!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海洋中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大小、颜色不同的鱼,种类繁多。

  2、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鱼类的身体结构是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3、喜欢鱼,能大胆的在班级中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鱼的知识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些小动物,你们猜一猜他们是谁呢?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卧也是行。

  二、海洋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鱼,你认识哪一种?他有什么特征吗?介绍给小朋友听一听。

  幼儿拿着图片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鱼的名称和特征。(教师适当的加以补充和小结)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究海底里其他神奇的鱼

  射水鱼:能从口中射出水滴,射猎水面上的昆虫为食物,身体有黑色斑点或有黑色条纹,射水鱼十分爱动、调皮,色彩鲜艳。

  提问:你发现射水鱼有什么特有的本领?

  2、蝴蝶鱼:是大海里的小型鱼,体型均小,游动姿态像蝴蝶飞舞一样,色彩特别鲜艳,所以起这样的名字。提问:你喜欢蝴蝶鱼什么地方?

  3、比目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

  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提问:比目鱼有什么特点?

  电鳐: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巴粗粗的,整个身体像一把扇子,以能发电伤人而闻名……提问:你觉得电鳐哪里最厉害?

  5、教师小结:

  海里的鱼真多,每一种鱼跟别的鱼长得都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圆有的细长,有的身上有刺,有的有美丽的花纹,还有的鱼会变色,甚至连游泳的方式也不一样!真是有趣极了。

  四、结合各种鱼类,绘画丰富的海底世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请家长配合,在纸上用及时贴等材料制作海底世界背景图。

  五、活动结束

  展示每一组的作品,进行评比。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在观看各种各样图片的小鱼时都惊叹“: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氛围一下子就上来了。在第二环节个别幼儿上来撕自己的鱼,导致后面幼儿都照着上来幼儿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样的鱼。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自制喷水壶,初步感知空气的压力。

  2、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培养幼儿对科学试验的兴趣。

  3、能与家长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教具:自制的喷水壶一个、空矿泉水瓶一个、吸管两支、锤子一个、水桶一个、水枪一枝、喷壶两个,打气筒一个;学具——幼儿及家长四人为一组,每组一份操作材料(矿泉水瓶4个、吸管8支、钉子2颗、锤子1个、螺丝刀1支、零碎窗纸若干),装有自来水的大盆四个。

  经验准备——幼儿在活动前对“工具”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回忆、讲述。

  “上个星期,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工具,你们还记得有哪些吗?”(幼儿自由回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干些什么?”

  2、出示课件“生活中的工具”,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呢?”(引导幼儿说说)

  3、教师小结。

  “原来工具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多的方便。”

  二、利用自制喷水壶帮助幼儿理解空气压力的原理。

  1、出示喷水壶,引起幼儿的兴趣。

  “你们看,老师也做了一个工具,你们猜一猜我的工具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讲述)

  2、老师示范使用喷水壶。

  “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从吸管里喷出来吗?”(幼儿讲述)

  3、老师小结。

  “因为老师向瓶子里吹气,空气的力量让吸管中的水喷出来,这种空气所产生的力量就叫空气压力。”

  4、逐一出示水枪、喷水壶和打气筒,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空气压力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工具都是通过空气压力的原理制作而成的,你们看。” (请个别幼儿出来示范操作)

  三、幼儿和家长进行分组,开展亲子制作活动。

  1、帮助幼儿迁移经验,激发他们参与制作的兴趣。

  “你们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喷水壶吗?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一个喷水壶,你会用它来做什么?”(个别提问)“你们的想法真好,等一下我们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喷水壸好吗?”

  2、老师讲解、演示制作过程。

  “等一下请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分组,4个家庭为一组,然后每个家庭拿一个瓶子并把瓶盖打开,再请爸爸、妈妈帮忙利用桌子上的钉子、锤子和螺丝刀在瓶盖上打两个洞,然后将两根吸管插入洞内,最后把瓶盖拧紧,喷水壶就做好了。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平时做手工剩下的碎窗纸给瓶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明白了吗?现在请大家搬椅子到我们的操作台去,一起做喷水壶吧,”

  3、家长和幼儿分组开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延伸活动。

  “你们的喷水壶做好了吗?现在,我们带上自己做的喷水壶到操场上、装上水,一起玩一玩这个有趣的喷水壶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取成功感

  2:扩展幼儿快速记忆的能力

  3:在游戏中进一步增强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识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重难点:

  重点:扩展幼儿快速记忆的能力

  难点: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取成功感

  活动准备:

  红桃1—红桃10扑克牌人手一份

  剪刀队和磁铁队图标及计分牌

  奖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语言导入

  欢迎小朋友再次来到我们记忆大比拼的游戏现场。按照以往惯例我们仍然分为两个组,我的左手也就是你们的右手是剪刀队,欢迎你们!我的右手也就是你们的左手是磁铁队,欢迎你们!今天依然是每答对一个问题就得一朵红花,最后看哪个队红花多,谁就是最后的赢家。现在游戏开始,第一关《谁最快》。

  二、过程

  (一)谁最快

  1、出示三张牌,幼儿快速记忆,师翻牌

  提问:请你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这几张牌分别是什么?从左往右数第二张牌是什么?从右往左数第一张牌是什么?幼儿回答完毕,师亮牌验证。

  2、添入一张牌活动过程同上

  3、再添入一张牌至五张牌活动过程同上

  (二)少了谁

  1、出示三张牌,幼儿快速记忆,师翻牌,从中拿走一张。

  提问:拿走的是哪一张?还剩下哪几张?幼儿边回答老师边出示牌验证幼儿的答案

  2、再从中拿走一张问题同上

  3、在三张牌的基础上添加一张,过程同上。

  4、在四张牌的基础上添加一张,过程同上,可加深难度,一次拿走二至三张牌。

  (三)幼儿操作我最棒

  1、组织幼儿回到操作台

  2、请幼儿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摆放红桃7红桃3红桃9。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快速记忆,并指导翻牌

  提问:请问这是那几张牌,请你从左到右读出来。

  请你找出红桃7,请你举起红桃3

  4、组织幼儿放好扑克牌,进行游戏小结

  三、活动总结

  1、导入: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游戏基本接近尾声,那今天哪个队是最后的赢家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记分牌。和幼儿一起数红花,多的队为冠军队,少的队为最佳进步队

  2、发奖牌

  活动反思:

  游戏能引起孩子的喜爱,活动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严谨的数学让孩子掌握,还要有新颖有趣的环节和语言来引起孩子的注意,并让孩子们积极的去想、说、做。本活动以小朋友喜欢的游戏为主。整个活动孩子们能积极主动参与。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图书(资料室)。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们,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不想来玩“吹纸团”的游戏呢?

  2、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教师: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教师: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教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找资料好吗?

  【延伸活动】

  教师: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教学反思:

  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刺激手段。讲授法、提问法刺激听觉感官,示范法、观看法刺激视觉感官,练习法、游戏法综合刺激各种感官……因此,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刺激性。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

  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

  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习。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能够细致观察并发现排序的规律。

  2.能够合作发现两种以上排序规律,并按照规律进行排序。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有规律排序》ppt,大卡纸4张,一段舒缓的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规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ppt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请幼儿读一读每张图片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图片一,提问:有哪些图形在排队?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www_dakao8_com)后面还可以怎么排? (引导幼儿用ABABAB分组。)

  (2)出示图片二,提问: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 (引导幼儿ABB ABBABB分组。)

  (3)同样,出示图示三,引导幼儿小结ABCABCABC排列的规律。

  2.幼儿自创排序规律。

  创设情境,提出要求:动物园的小路坏了,要帮助小动物们铺一条小路。要求:有规律,与众不同。

  3.展示作品,总结作品中的创新之处。

  4.游戏:幼儿用身体动作排序,拓展排序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用身体动作排序。

  (2)听音乐,自创有规律的动作并与同伴交流。

  5.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斑马身上的'条纹、斑马线、项链、毛衣花纹、花坛、昼夜交替、四季轮换等。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

  活动反思:

  上个星期,聆听了张老师的一节《按规律排序》的公开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聆听张老师的公开课,发现张老师这个活动上得特别成功。我想,成功的背后肯定付出的许多,比如课前准备等都非常的充分。一开始,她用情境的导入法进行,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花环的出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寻找花环的排序方式。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张老师很会处理活动的活动的重点,在孩子回答的同时,请孩子共同复述,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这样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孩子明白花环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时就显得异常的轻松,孩子也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去。接着在老师出示半成品腰带,请孩子先读出腰带的规律,在老师操作,请孩子检验,这样孩子很容易发现老师操作上存在错误-----在这个环节上,我发现张老师请孩子先读腰带的规律,然后请孩子检验,把难点分解的比较好,这样边读边操作,孩子就不容易出错。

  这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老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孩子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活动的主体性。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了解石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3、引发幼儿对周围石头的兴趣,关心周围的物质世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形状各异的石头;装满水的玻璃缸;内装纸盒、积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笔。

  3、石头制品:石狮子、假山、石茶具、石头画、石臼、石雕等。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探索石头奥秘的兴趣。

  带幼儿参观“石头展览馆”,通过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制品,了解其名称用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石头制成)。

  二、第一次玩石头,初步发现石头的秘密。

  告诉幼儿每块石头都藏着许多不同的秘密,以寻找秘密的方式比比谁找的秘密最多。

  1、引导幼儿玩石头,用看、摸、掂、捏、敲、滚等方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

  2、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师幼小结:石头摸上去凉凉的,颜色有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圆的,鹅卵石是椭圆形的,很硬、有点重……

  三、第二次玩石头,进一步感受石头特征。

  指导幼儿把石头放在水中玩,然后再往水里投入塑料、积木、纸盒与石头比较,发现问题。

  1、启发讨论:玩石头要注意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问题。

  a、透明的石头在水中变得更透明;

  b、有的石头会变色,图案变得更清楚;

  c、石头会沉在水底,塑料、纸盒、积木会浮在水面。

  3、教师小结(结合幼儿的回答和幼儿一起重复一次实验过程,并作完整小结)

  四、通过谈话、分类等活动深入了解石头。

  1、石头的家在那儿?

  (江、河、湖、海、沙滩、山上、公园……)

  2、石头有什么用途?

  (盖房子、铺路、造桥、造假山、制工艺品…)

  3、启发幼儿按大小、颜色、形状给石头分类。

  【活动延伸】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石头进行粘画,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1

  目标:

  1 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盐溶解于水会增加水的浮力的现象。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准备: 杯子若干,盐,小苏打,白醋,搅拌棒,土豆片

  过程:

  自由探索

  1 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个土豆),我把它切成了土豆片,现在我要把土豆片放到水里去,你们猜猜会怎样?

  2 把土豆片放到水里会怎样呢?我们来试一试。

  3 我这还有三杯水,我又要把土豆放到水里去,这回会怎样呢?(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引导发现:

  1 为什么这个杯子里的土豆片会浮起来呢?

  2 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看看是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3 你们每人拿一个杯子,先放土豆片,再放盒子里的东西,记住绿颜色标签的杯子里只能放绿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红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红颜色盒子里的东西,蓝颜色标签杯子里只能放蓝颜色盒子里的东西。看看土豆怎样了?

  4 不管你的土豆片有没有浮起来,我们来听听你在实验的时候都发现了什么?

  5 现在请你们再拿两个不同颜色标签的杯子,想个办法让土豆片浮起来,每个杯子里只能放一样东西,要不你们就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土豆片浮起来了。

  6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为什么他们也放了盐,可是土豆还是没有浮起来?他放了很多盐,土豆片才能浮起来,你们再去试试。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2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正方形、长方形变成三角形的方法。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操作方法。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步骤图,记录纸、笔、剪刀。

  2.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探索用正方形纸变成三角形

  1.小兔子有一块正方形的布,它准备把它变成两条三角形的围巾,小朋友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兔子吗?

  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老师请个别幼儿进行操作。

  2.这次小兔子想请小朋友用正方形的布变出四个三角形,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

  幼儿操作,教师注意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变出四个三角形的?谁的方法和他不一样?引导幼儿相互介绍自己变三角形的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二、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变成三角形的方法

  1.小兔子还有一块长方形的布,也请小朋友帮它变出四个三角形。这次请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来变,你有几种方法就拿几张纸试一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教师将幼儿的方法用步骤图的方式进行记录,帮助幼儿直观了解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创设“图形变变变”展览板。

  提供图形请幼儿变成三角形,再请幼儿将变成的三角形拼回成原来的图形,粘贴在纸板上进行展示。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设计我能够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形式。由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整个科学活动我都采取了操作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动手的过程中亲自感知、探索、总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3

  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体验,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主动的探索精神。

  2.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3.在动手尝试的基础上,会自己说出、找出并制作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材料投放:

  1.教具准备:用各种圆柱体制成的机器人一个。胡萝卜、粉笔、小刀、磁带、录音机。

  2.操作学具: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浆糊。①长方形纸8张、水笔8盒②废卫生纸筒8个、各色腊光纸若干③吸管一篮、薯片筒若干④各种空心小形体、铁丝

  3.环境创设:①体育角,内放高跷、圆柱状沙袋、棍、易拉罐、滚筒、金箍棒等]②自制玩具角,陈设会叫的陀螺、望远镜、万花筒、柱状风铃等③实物角,内置电池、果汁罐、卷糖、球、椎状物体、花瓶、废旧蛋糕盒等。

  指导要点:

  一、通过机器人柱柱激发幼儿参观圆柱世界的兴致。

  1.介绍机器人引题: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它的名字叫柱柱。柱柱想请小朋友到柱柱世界宫玩,你们想去吗?

  2.听音乐开火车带领幼儿到柱柱世界。

  二、通过反复尝试初步认识圆柱体,引导幼儿体验圆柱世界的秘密。

  1.玩一玩、想一想--

  引导幼儿第一次游戏尝试,知道圆柱体的名称。

  ①让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自由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②启发提问:

  A、你玩的是什么?它象什么形状?

  B、你还发现了圆柱世界的什么秘密?

  ③鼓励幼儿完整表述自己的经验,重点能说出它象什么形状?

  ④以机器人口吻小结--柱柱世界里的每样东西都象柱子一样,这种形体就叫圆柱体。

  2.量一量,说一说--

  引导幼儿第二次测量尝试,感知圆柱体的特征。

  ①启发尝试:

  A、你发现圆柱体是什么样的?它跟圆形一样吗?

  B、请你再玩一玩,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

  C、每个圆柱体摸上去都是什么感觉?请你用绳子或尺子量一量好吗

  ②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圆柱体的主要特征,能用手,绳子,尺子量一量圆柱体的两端和中间是否一样。

  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④小结:圆柱体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放倒了还会滚动。

  三、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巩固认识圆柱体,提高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辨别能力。

  1.迭一迭,变一变--让幼儿在比较尝试中加深对圆柱体的印象。

  ①启发提问:

  A、你知道硬币是什么形状的?

  B、你能不能用许多硬币变一个圆柱体?

  ②幼儿操作,思考:你是怎么变的?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迭起来象什么?

  ③小结:一个一个一样大的圆形迭起来象圆柱体。

  2.找一找,削一削--让幼儿在寻找相似与不似中加深对圆柱体的理解。

  ①以柱柱口吻夸奖操作认真的幼儿,并寻求帮助:你能不能帮我把象圆柱体的东西找出来?

  ②引导幼儿观察陈列柜内实物,分辨相似与不似圆柱体的东西,并说出原因。

  ③提出疑问:怎样使胡萝卜变得象圆柱体?

  ④教师操作:用削刀将胡萝卜削掉,中间部分削去外皮,变成一样粗细。

  四、通过联想生活中的圆柱体,开拓幼儿对圆柱世界的迁移发散能力。想一想,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到、用到的东西有哪些象圆柱体?

  五、通过分组小制作延伸幼儿对圆柱世界的想象创造能力。

  1.制作望远镜--在长方形卡纸上先涂上花纹,再粘制两个一样大的圆柱体,并用胶水固定。

  2.花链数字玩具--在许多形状中寻找圆柱体的小纸链,并串到弯好的铁丝上,变成花链玩具。

  3.纸筒小动物--利用废卫生纸筒,卷上色纸,粘贴眼睛、嘴巴、耳朵等制作小兔、小鸟、螃蟹等小动物。

  插吸管--把吸管有规律地插入纸杯,并调整吸管两边长度,变出各种形态东西。

  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4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块白布和叶子;

  2、四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小番茄、各种颜色的花瓣等);

  2、小积木,白色棉布每人两份;

  3、各种食物:糖果、有颜色的馒头、面粉等;

  4、黑板一块、PPT、做彩色面的视频。

  教师示范材料:白布,绿叶。

  活动过程

  一、观看魔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观看魔术表演。

  (1)你们有没有看过魔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棒的魔术表演,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表演魔术:现在我的魔术开始了,这是什么?(出示白布)那这是什么?(出示叶子)看一看,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魔术结束,发生了什么现象?(白布变成绿色的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有趣么?那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变一次。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变“魔术”。

  (3)观察自己“魔术”后白布的变化。

  老师提问:为什么布会变成绿色的呢?(因为叶子上的绿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结:原来植物的叶子里有绿颜色,它有一个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儿预测猜想。

  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那你们猜一猜植物的身体里还会不会藏着其他的颜色?(幼儿猜想)

  2、幼儿探索验证。

  (1)熟悉材料

  师:我们现在自己来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体里有没有其他的颜色。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实也有植物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逐一介绍材料:胡萝卜、小番茄、柠檬皮青瓜皮杨梅各种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魔术这个本领了,这一次请你们自己来变魔术。道具呢还是有一块白布,然后请你们在箩筐里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放在白布上来变魔术,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变好以后请你在白布上写上你的学号,把它送到这里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

  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

  其它

  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也添加过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教师小结:

  这种加在食物里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四、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已经在白布上找到了一种颜色,想不想把这块布变得五颜六色,更加美丽?请你们一起回到教师继续来完成好不好?

  活动反思:

  得知活动主题《物体的颜色》后,T老师提出了深色吸热快,浅色吸热慢这个原理,我们一听,的确跟物体的颜色有关,感觉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点子,只要填充里面的小实验就可以了。大家讨论开了,纷纷提供一些科学小实验来验证这个观点,如用吹风机分别吹或将布包在手电筒上,用手电筒的光照,看看黑色和白色的布是不是有温差;点燃蜡烛,外面套一个玻璃瓶,瓶子外面分别包上白色和黑布,看看两块布是不是有温差……但是我们马上又想到了使用蜡烛不安全,使用吹风机又不方便,没有那么多的电源,而手电筒,经过科学验证,照了3分钟,温度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根本得不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由此可见,这些实验都被推翻了,自然地,这个活动也被推翻了。我们又上网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同时还询问身边的朋友,最终觉得贴合主题,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征的内容有“植物的颜色”和“动物的颜色”。植物的颜色可以从中挖掘的是植物色素,而动物的颜色,可以从中挖掘的就是动物的保护色。考虑到“动物的保护色”对于中班孩子来说缺少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而且这个活动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马上被我们推翻了。最终,我选择了《植物色素》这个内容,原因有以下几个:

  1.植物色素是幼儿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的,如杨梅的颜色染到了孩子的手上、衣服上,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

  2.植物收集比较方便,要多少有多少;

  3.《植物色素》这个活动可操作性强,幼儿可以通过操作,亲自验证植物里面藏有植物色素;

  4.这个活动我自己曾经在名师带徒活动中开展过,对此教案比较熟悉,而且教案相对成熟;

  5.比赛时间非常紧迫,连确定教案、制作教具、研磨活动,总共只有3天时间;

  6.琴琴是初次开区公开课,初次开展科学活动,而且是借园借班上课,如果实验过于复杂,琴琴难以把控。

  正是考虑到了这些,我们走进了“奇妙的植物色素”,再一次对这个活动进行了研磨,希望通过此次研磨,更加完善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5

  设计意图:

  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会操作各种玩具、材料,不同的操作方式会带来物品不同的运动状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力”已经有了许多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联系幼儿的生活,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提升到粗浅的科学知识、以合适的方式让幼儿形成“力”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与需要,我们设计了“神奇的力”的活动,让幼儿在反复操作中体验探索带来的乐趣,了解“力”的初步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操作活动和游戏,幼儿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状态、形成与力的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幼儿能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合作交流。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和形变的现象,探索其原因。

  活动准备:

  皮球、毽子、橡皮筋、小汽车、铅球、绒球、油泥、拉力器、弹弓等。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或形变需要力,提出“力”的概念

  1、导入: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好玩的东西,等一会儿你自己拉一拉、抛一抛、推一推,看看这些物体会怎样。现在请你选择一种玩具,找一处空地玩一玩,玩过后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并第一次尝试。(教师参与并巡回观察)

  3、幼儿集体讨论:你刚才玩的是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4、运用运动与静止的对应关系引导幼儿发现“力”。(集体把玩具放在桌上)

  师: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呢?(因为只有手和脚用力了,玩具才会动)

  5、教师边操作边小结:如果物体运动或发生形变,那么它一定受了某种作用,这种神奇的作用就叫“力”。

  二、再次操作探索,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与导入: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一种玩具,发现了“力”。现在请你们再选择一样不同的玩具,不过这次你要试一试,轻轻地用力它会怎么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么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并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

  2、幼儿自由选择并第二次尝试。(教师参与并巡回观察)

  3、幼儿集体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轻轻地用力,它会怎样,用力很大它又会怎样)

  4、教师边操作边小结:我们用力大的时候,物体就抛得高、滚得远、运得快,形变幅度就大……我们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抛得低、滚不远、动得慢,形变幅度就小……

  三、自由玩玩具,引导幼儿感受、发现用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过渡与导入:小朋友,刚才我们都是一个小朋友玩一种玩具,现在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好朋友一起玩一种玩具,想一想、试一试,你们怎么使这些玩具向不同的方向运动或形变?

  2、幼儿自由玩各种玩具,使这些玩具向不同方向运动。(教师帮助能力弱的幼儿选择伙伴,并巡回观察)

  3、幼儿集体讨论:你和谁玩的,怎么玩的,物体是朝哪个方向运动或形变的。

  4、教师边操作边小结:我们向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或形变。

  四、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位看不见的朋友,它叫“力”,它能使物体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用力大,物体就动得快,形变就大;用力小,物体就动得慢,形变就小。我们朝哪个方向用力,物体就向哪个方向运动或形变。“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除了藏在我们身上的力能使物体运动以外,“力”还藏在哪里呢?

  例如:壶里的水原来不动,烧开后水为什么会在壶里翻滚?电风扇为什么会转动?

  反思:

  1、从教师方面看:教师熟悉活动的内容与流程,了解本班幼儿园的水平和个别差异,活动准备充分、细致;组织活动精神振奋,教态大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活动设计目的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具有独创性;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玩具导入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层层深入的三次探索活动,有效地调动和保持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能适度地给幼儿以帮助并针对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指导。

  2、从幼儿方面看: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投入探索之中,能够注意力集中地倾听老师及其他幼儿的讲解和回答;绝大多数幼儿能和同伴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探索问题的答案,并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从教学效果看:绝大多数幼儿通过探索活动了解了“力”的基本知识,在活动中获得了锻炼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幼儿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结伴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延伸将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也要求一定的家园配合,激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4、不足之处:由于本次活动幼儿有几次自由操作的过程,故场地较难布置。课堂上幼儿需动静结合,故教师的现场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活动前教师的知识储备还应增加,这样临场应变能力会提高,对此课堂会更驾轻就熟。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6

  活动名称:

  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类型和特征。

  2.了解一些汽车的特殊用途。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知道的汽车

  1.教师:大家平时见到的汽车长什么样?

  (幼儿的讨论)

  2. 特殊功能的车(播放PPT1、2、3、4)

  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汽车的基本特征以及功用。

  二.找一找:儿歌里的汽车

  1.教师:除了刚刚说到的小汽车,你还见到过哪些车呢?

  (1)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出示PPT 5、6、7、8、9

  (2)这些车有什么用呢?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欣赏儿歌:

  (1)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儿歌——车,我们先来听听。

  3.教师:儿歌里都说了哪些车?它们长什么样?各有什么作用?

  三.学念儿歌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边看PPT边逐句学念儿歌《车》。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7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浓度和水之间的关系,对科学现象感兴趣。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教师:红色的饱和糖水、透明水。

  幼儿:抹布人块

  第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第二次操作:普通红色水、透明水(每人份)、

  糖(每组份)勺子(每人个)

  第三次操作:红色的饱和糖水(每组份)

  糖(每组份)勺子(每人个)普通的红色水、透明的水(每人份)

  活动过程:

  教师表演魔术,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1、导入,幼儿猜测。

  教师:今天谢老师要给小朋友表演个魔术,请你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教师实验。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老师慢慢的将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能不能变成两层?

  二、幼儿尝试探索实验。

  1、试试。

  教师: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神奇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

  2、讨论:

  教师:小朋友,你们成功了吗?

  教师:为什么你们没有成功呢?(想想,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三、出示神秘的添加物“糖”,幼儿再次进行探索。

  1、出示糖。

  教师:因为老师的水里加了种的东西,而你们的水里没有,是什么呢?(糖)

  教师:老师的水里加了糖,可是你们看到糖了吗?糖去哪了?

  总结:糖都溶解在了水里,所以我们看不见。

  2、幼儿进行探索实验。

  教师:这次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材料再来试试吧!

  3、讨论。

  教师:孩子们,这次你成功了吗?

  @成功了。你是怎么做的?(和大家分享成功的方法)

  @没有成功。为什么加了糖还是没有成功?(幼儿讨论)

  总结:放很多很多的糖。

  四、出示红色的饱和糖水。幼儿进行探索。

  1、出示饱和的红色水,幼儿观察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老师的放了很多很多的糖的红色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老师的水很粘稠。

  2、幼儿实验。

  教师:让我们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放很多很多的糖,水变得粘稠的时候再来试试吧!

  3、讨论。

  (1)教师:这次成功了吗?

  (2)教师:为什么加了糖红色的水会沉下去呢?(幼儿讨论)

  小结: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溶解在水里,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

  五、延伸活动

  小朋友红色的水里放了糖能变成两层。如果放入盐会发生什么呢?如果在透明的水里放入糖又会发生什么呢?回家和爸爸妈妈起试试吧!最后,自己把桌子收拾干净。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磁铁和铁制品的关系。

  (2)通过有趣的游戏认识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猫头饰13个、鱼钩12个、2个塑料篮子、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鱼。

  环境布置:

  墙面布置(可爱的宠物、宠物的图片)语文角、益智角、图书角、科学角

  活动过程:

  (1)引起动机∶

  老师将猫妈妈,小花猫的头饰拿出来让幼儿猜猜今天玩什么游戏。

  (2)中心内容∶

  1、老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玩“花猫钓鱼”的游戏。老师扮做猫妈妈,让幼儿做小花猫,带上头饰对幼儿说:“今天,猫妈妈带你们去鱼塘钓鱼。”

  2、老师带领幼儿来到鱼塘边对幼儿说:“鱼池里有许多鱼,让我们快来钓鱼吧。”

  3、老师把幼儿分成两组,请幼儿钓鱼,老帅鼓励幼儿,先钓完鱼的那组为胜。

  4、游戏结束后,老师再放入不一些鱼让幼儿再钓,结果,都钓不上来。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这些鱼钓不上来,而第一次的却可以钓上来。

  5、在讨论中,幼儿知道钓上来的鱼身上都有回形针,而没有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回形针。鱼钩上因为贴上了磁铁,所以能将鱼身上有回形针的鱼钓起来,因此,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

  6、老师将准备好的橡皮筋、回形针、铁制汽车、塑料鱼让幼儿再钓钓看,让幼儿进行试验,以巩固幼儿对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的概念。

  7、请幼儿分组的进入角落

  语文角

  益智角

  图书角

  科学角进行活动。

  (3)结束部分:

  老师放音乐让幼儿把角落收拾好回到大组。老师总结,磁铁能够吸住铁制品。让幼儿在轻松活泼中结束今天的课程。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19

  设计思路:

  在进行“有趣的水”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水的变化(包括三态、沉浮、溶解)都特别感兴趣,很想了解变化的秘密。而我们周围的事物又时时在变,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用心去观察,你都会发现周围万物都是在变化之中的,只不过有的时间快,有的时间慢。大班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幼儿获取周围世界广泛的科学知识,并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兴趣。既然班上的孩子对变化这么的好奇而且有探索的欲望,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和思辨,知道一切物体改变条件都会发生变化。

  2、增强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热情。

  活动准备:

  气球、水、黄豆、固体胶、速溶咖啡、回形针、书、笔等物品;课件;“变”和“不变”的标记。

  活动重点:

  区分变和不变。

  活动难点:

  知道改变条件万物都会变。

  活动流程:

  发现——区分——拓展。

  活动过程:

  一、发现

  提问1、去年你们是中班的小朋友,为什么现在是大班了呢?

  提问2、还有谁和你们一样长大了就发生变化了呢?

  小结:原来我们人类、动植物等有生命的物体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

  二、区分

  1、观察区分“变”和“不变”的东西。

  教师提问:人类和动植物会发生变化,那么这些东西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幼儿操作:会变的放在“变”字这边,不会变的放在“不变”的一边。

  2、探讨为什么xx会变?它是怎么变的?

  还有哪样东西和它一样变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随机小结

  3、探讨为什么说xx不会变?谈谈你的理由。

  4、探讨有没有办法让不变的xx改变呢?

  请一个幼儿来说或操作。

  让幼儿观察不变处的材料,让幼儿再次尝试摆放材料。

  如果还有物品在“不变”处的,教师针对“不变”一边的物品产生质疑。

  如果没有物品在“不变”处,教师小结:原来不仅有生命的物体会发生变化,那些没有生命的物体只要改变条件也会发生改变。

  三、拓展

  1、那么世界上所有东西都会变么?

  2、你能提出不会变的东西么?

  3、有些东西在短时间内我们能发现它们的变化,但是有的东西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出它们的变化,我告诉你们我发现的变化。

  4、课件显示:人类的变化、汉字的变化、珠峰的变化、通讯工具、老房子新建筑。

  6、总结:原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改变条件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比较,我们再去看看周围还有哪些变化呢!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20

  学习目标

  1、 了解海豚的本领,并能进行相关的讨论,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2、 根据指示做相应的动作,发展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3、 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 海豚布偶。

  2、 视频短片“海豚”(《动物真有趣》电子书第 2 - 3 页),以及有关海豚帮助人类的录像等。

  3、 铃鼓。

  活动过程

  形式 :集体/小组

  1、 出示海豚布偶,老师与布偶进行对话:

  老师:海豚,请问你住在哪里?

  海豚:我原本住在海洋里,后来人们把我和我的同伴带到海洋公园来,为小朋友们表演节目。

  老师:你们会表演什么呢?

  海豚:我们会表演很多节目,跳高、顶球都难不住我们。

  2、 老师引发幼儿对海豚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 播放电子书第 2 - 3 页的视频短片,让幼儿观看海豚表演的片段。,播放海豚为人类服务,救助人类的录像。

  4、 与幼儿讨论海豚的本领,例如会跳出水面用嘴巴顶球,会用鳍做出挥手的动作,会发出类似唱歌的声音、能帮人做事情等。

  5、 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模仿海豚在水中游泳。当老师用力拍打铃鼓一下时,幼儿便模仿海豚向上跳一次;老师用力拍打铃鼓两下时,幼儿便跳两次。

  活动评价:能较清楚地说出海豚的本领。能根据铃鼓声的指示模仿海豚跳跃。

  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幼儿基本达到,幼儿能清楚的说出海豚的本领,播放视频幼儿兴致很高,只是漏了一环节,观看图片后没有描述海豚的外形特征。整个活动过程有些单一,最后结束部分,可以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海豚,模仿海豚在水中游,听指令模仿海豚跳圈向上跳,根据指示做动作。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21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比较常见的化肥,知道化肥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了解化肥的特性、储藏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2.尝试给植物施肥,在施肥过程中能注意把握施肥的量。

  3.喜爱种植活动,乐意亲近自然。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蔬菜们需要的营养素,你们看看,它们是怎么样的?

  师:这些化肥都是已经加工过的,叫做化肥肥料。它们的名字叫:磷肥、氮肥、钾肥,这三样是植物需求量最大的化肥肥料。

  二、基肥和追肥

  1.播放课件。

  2.了解施肥的重要性。

  你们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施肥吗?

  种植以前施肥叫什么?

  种植完以后再去施肥又叫什么?

  小结:开始种植时,泥土就需要有个良好的基础,这时施肥叫基肥。在植物生长时,再次对泥土进行施肥叫追肥。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施肥呢?施肥对我们的农作物有什么帮助吗?

  化肥要洒在哪里呢?

  化肥可以洒在土壤也就是植物的根部,也可以洒在植物的茎叶上,分别叫土壤用肥和叶面用肥。

  三、化肥的存储

  1.教师出示问题,请幼儿选择对和否:

  问题一:化肥能不能放在潮湿的地方?(防潮湿)

  问题二:化肥能不能暴露在空气中?(防挥发)

  问题三:化肥能不能晒太阳?(防受热)

  问题四:化肥能不能混在一起放?(防混放)

  问题五:化肥能不能和吃的东西一起放?(防误用)

  四、给植物施肥

  1.幼儿讨论

  施肥的时候要施在什么位置?

  施肥的量是多少?

  多少时间施肥一次?

  2.幼儿尝试给植物施肥

  施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肥料不宜过多 ,容易将植物烧死。

  施肥的时候也可以施在土壤上或者叶面上。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篇22

  活动目标:

  不受长度的曲直、横竖等形式的影响,感知长度的守恒。

  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每人两根一样长的细铁丝、四根一样长的毛线、八根火柴棒。

  指导要点:

  提出问题:

  1.两根铁丝一样长吗?让幼儿比一比、说一说这两根铁丝是不是一样长。

  使其中一根铁丝弯曲,另一根铁丝保持原样,改变铁丝的排列位置后,再让幼儿观察并说一说铁丝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2.出示两根一样长的毛线,一根伸直,另一根团成一团。提问:这两根毛线是否一样长?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的?为什么一样长的毛线看起来不一样长?请幼儿自己验证它们是不是一样长。

  3.将八根火柴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别摆出直线和曲线,比较不同排列形式的图是不是一样长,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数火柴棒的数量来判断长度。

  活动反思

  优点:

  1、目标制定明确,各环节能围绕活动目标来进行。通过有效策略来突出活动的重点、难点,使活动过程更加顺畅。

  2、在活动过程中,关注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的策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实验感知量的守恒,很好地完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

  3、从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上来看,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以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超市场景的设置,另外课件的巧妙设计与运用,也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4、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关注每位幼儿的发展,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

  不足:

  相对于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设计内容相对单一,不够丰富,略显容易,欠缺难度。

  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幼儿理解“量的守恒”,明确守恒的概念。

  对幼儿的启发,引导不够,应该在提出更多不同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精选22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及反思三篇02-24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9篇)03-01

幼儿园托班科学教案9篇03-01

幼儿园中班奇怪的螃蟹科学教案02-26

《磁力组合》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02-22

有趣的转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02-22

《狐假虎威》说课稿及反思07-17

《变脸》教学实录及反思05-05

《变脸》教学设计及反思03-27

《画风》教学设计及反思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