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小班教案模板合集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听辨音源的方向,提高听音能力。
2、能遵守游戏规则,愉快地参与游戏。
3、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活动准备:
1、音乐盒、沙锤、铃鼓
2、头饰(小动物、大树、河流、石头)
3、小仙女(助教老师),老狼(助教老师)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有一天,小动物在森林里玩的开心极了,不知不觉天就黑了。森林里一片漆黑,看不见回家的路了,就在这时,小动物们遇上了可怕的老狼,这可怎么办呢?大家都非常着急。幸好,有个好心的小仙女出现了。她用爱心的音乐盒帮助小动物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2、认识“小仙女”和“老狼”
分别出现“小仙女”和“老狼”两个角色让幼儿认识。
3、角色扮演
让幼儿自选角色,并带上头饰。教师边讲故事,幼儿边表演。
(1)“现在这就是大森林了,让我们尽情的和朋友们玩吧!”
(2)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出相应的动作,当看到老狼出现的时候,“小动物们”就将自己的头饰向下拉,遮住眼睛。
(3)小仙女来帮助大家了。小动物们跟随“小仙女”音乐盒里的音乐,慢慢地向前走。幼儿听辨声音的来源,跟随“小仙女”前进,寻找安全的出路。
(4)音乐停止,幼儿摘下头饰,高兴的欢呼,一起说:“谢谢小仙女!”
(5)游戏重复几次后,可请一幼儿拿一种乐器学扮小仙女。请小动物们分成两组,一组跟随音乐盒的音乐走,另一组跟随乐器的声音走,加深难度。
4、幼儿同小仙女制服了老狼,快乐的在森林里玩。
活动反思:
在《小仙女的音乐盒》这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情景化的游戏方式,因为我班孩子人数太多,因此我设计了多个角色,如大树、小动物、河流、小石头,孩子们在活动时自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喜欢动的孩子和喜欢静的孩子都能在活动中有所释放,参与到其中。
通过这次感官训练,我发现游戏化、情景化的表演确实很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们喜欢演绎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的声像。
在活动中,“小动物们”能够按照游戏规则参与进来,并能够较准确地听辨声源的位置。但孩子们只能听辨出音源的前后左右,并不能很好的听出音的高低位置,这有待于我们以后的训练。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还可根据幼儿情况设置三个或四个音源让幼儿听辨,加大了声音的干扰,为听辨制造更大的困难。
小百科:音乐盒是机械发音乐器,1796年由瑞士钟表匠安托·法布尔发明,转动盒内的链环,可自动演奏音乐。目前这项古董收藏于上海八音盒珍品陈列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一、作品分析:
《变色鸟》这个富有诗意的故事给了我们最基本的颜色概念,白鸟吃下红色的果子,长出红色的羽毛;吃下黄色的果子,长出黄色的羽毛;吃下蓝色的果子,长出蓝色的羽毛。当它又吃下几种颜色的果子时,就成了一只彩色的鸟。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构想出一个这样美丽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告诉了孩子们色彩变化的原理(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能变出另外一种新颜色来)让孩子感受颜色的奇妙变化。玩色活动是小班孩子所热衷的,但作为一个教学活动单纯的玩色游戏内容是不够丰满的。于是我将绘本《变色鸟》中白鸟吃三种颜色的果子于有趣的玩色游戏相结合,使孩子们通过故事和游戏感知颜色混合所发生的色彩变化过程。
二、活动目标:
1.结合绘本《变色鸟》的故事情节,感知三原色混合所产生的色彩变化。
2.玩吃果子游戏,体验色彩涂鸦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1.幼儿操作红、黄、蓝颜料各6瓶(颜料瓶)。
2.棉签若干(每三根用透明胶绑起来)。
3.小白鸟纸鸟人手一只。
4.教具大纸鸟一只。
5.红黄蓝果树三棵。
6.鸟巢四个(用稻草做成)。
7.背景音乐。
四、活动过程(一)谈话活动1.教师出示一只大白鸟于胸前)看看我是谁?(小鸟)它是什么颜色的?幼:白色的。师:今天我就是你们的白鸟妈妈。
2.师:白鸟妈妈也想和你们一样有一件漂亮的花衣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它是怎么做的?
(评析:教师创设了鸟妈妈的角色,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同时也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兴趣对于幼儿从事美术活动并得到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幼儿只对他们能够理解并符合符合他们发展需要的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二)教师讲述故事开头部分,引出活动。
1.师:灰色的天空有白云,灰色的大地有树林,一只白鸟妈妈向前飞,飞呀!飞呀!白鸟妈妈落在树枝上,“啊呜啊呜”吃了几颗红果子,好香好甜哪!白鸟长出了一些红羽毛。(老师用棉签在“白鸟妈妈”身上画上一些红颜料)2.师:白鸟妈妈吃了一颗红果子,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她长出了红色的羽毛。
3.师:哦,白鸟妈妈吃了一颗红色的果子,长出了一些红羽毛,真有趣丫!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只小白鸟跟着白鸟妈妈一起去吃果子呢?(想)4.师:瞧,鸟宝宝们都在鸟窝里面休息,请你们轻轻的把他们拿出来。(教师带领幼儿来到“鸟窝边上”,每人拿一个小白鸟)5.师:小白鸟们,我们一起去吃果子吧。
(评析:故事的讲述有一定的渲染力。当白鸟妈妈吃下了红色的果子时长出了红颜色的羽毛时这一“神奇”的现象引起了幼儿的关注,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在此情况下,幼儿能够主动地学习。再者,教师在白鸟妈妈身上画上一些红色的颜料其实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三)玩吃果子游戏,体验色彩涂鸦的乐趣。(背景音乐)1.师:飞呀飞呀,我们飞到了一颗红果子树下面,吃了两颗红果子。好香好脆丫,“啊呜啊呜”!(幼儿拿着小白鸟“吃果子”)2.师:赶快让小白鸟的身上长出了一些红色的羽毛来。(教师引导幼儿认识红颜料宝宝,并且利用棉签将红色的颜料涂在小白鸟的身上)3.师:白鸟宝宝们,我们要继续往前飞咯,赶快跟上鸟妈妈哦,可别走丢啦!
师:我们又来到了什么颜色的果树下呀?幼:黄果子。
师:我们一起再来吃两颗黄果子吧!“啊呜啊呜”!(幼儿一起吃黄色的果子)师:我们的羽毛变得更漂亮了!鸟宝宝们,我们继续往前飞咯~4.教师引导幼儿继续吃蓝颜色果子。
5.师:吃了那么的果子,我们请鸟宝宝们回到鸟窝里面休息一下,好吗?(引导幼儿将鸟宝宝放进鸟窝里)(评析:通过幼儿喜欢的吃果子游戏形式,来体验色彩涂鸦的乐趣,符合小班幼儿年龄发展的特点。一次吃一种颜色的果子,使在幼儿涂色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颜色的变化,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性。在轻松的背景音乐下,幼儿们开始“变色”,此时的环境气氛积极而又宽松使幼儿体验到涂鸦的乐趣。但是教师在吃果子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关注到个别行动比较慢的幼儿。)(四)集体交流1.师:哟,你们太了不起了!瞧,刚才的白鸟宝宝已经变成了一只漂亮的彩色鸟啦。而且每一只彩色鸟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的彩色鸟身上都有哪些漂亮的颜色?(请幼儿说一说喜欢那个彩色鸟)幼:有绿色、紫色、黑色、橙色……评析:活动的衔接比较自然。但有个别幼儿可能对于紫色还不是很认识,也可能是红蓝的比例关系,出现了“黑色”。
2.师:咦?刚才我们一起吃了红色、黄色、蓝色的果子,怎么会变出绿色、紫色的花?谁发现了这个秘密?(出示鸟妈妈)谁愿意在鸟妈妈身上变出好看的颜色?
(幼儿1选择了黄颜色的果子和蓝颜色的果子,在鸟妈妈身上变出了绿色;幼儿2选择了红颜色的果子和和蓝颜色的果子,变出了紫色。)师:原来两种漂亮的颜色宝宝抱一抱、亲一亲,会变出另外一种漂亮的颜色来。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乐于参与音乐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2、 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3、 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 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 图片《小松鼠的秋天学校》
2、 软垫 布球
3、 音乐:小松鼠进行曲
活动过程
1、 故事引导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名字叫做《小松鼠的秋天学校》跟老师念一遍。看看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这只松鼠小喜在做什么事情呢?松鼠老师准备带小松鼠去哪里呢?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飘落下来,果实也成熟了,所以松鼠老师带着小松鼠们去户外摘栗子,在他们排队的时候,发现松鼠小喜不见了,原来小喜偷偷跑去欣赏秋天美丽的景色,被老师带回队伍中,他们一起踏着音乐出发咯!
2、 感应固定拍
(1) 准备与出发
师:早上起床摘栗子了,首先要做什么事情呢?(洗头、洗脸、刷牙)
我们一起随音乐来
间奏与前奏:拍膝。
A段:洗脸、洗手、刷牙、梳头等
(2) 行进步伐与路线
3、 勇敢者的道路
间奏与前奏:拍膝
A段:双脚跳、单脚跳、踏步
4、 延伸活动
师幼一起踏着《小松鼠进行曲》一起去喝水。活动结束
反思:
活动过程紧凑,教学内容正确,容量适当,能抓住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幼儿的学习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注重师生互动,孩子表现的兴趣浓厚。
整个活动,我很注重孩子的即兴表演,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感应音乐固定拍的时候,我自行设计律动,让孩子用不同步伐或方式行进,变换不同的排列队形,给活动增加趣味性,把孩子的兴趣拢进来,只是在进行的时候,我应该向孩子提出又细又易懂的要求,然后再进行游戏,这样孩子的常规就不会乱。
此活动的教学重点是感应固定拍,我给予孩子足够欣赏音乐的机会,先是让孩子整首欣赏,间奏提示;接着让孩子和我一起玩音乐游戏,每到音乐的第一拍,我都会提醒孩子准备开始了,这样做孩子就能很好的感应固定拍。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达到我预期效果。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了解小桃仁发芽的条件和过程。
2、尝试用适当的语气表现出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3、知道谁帮助了小桃仁,理解小桃仁成长的快乐心情。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二、活动准备:
1、有一定的植物发芽的知识经验。
2、故事磁带、挂图、幼儿用书。
三、活动流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引出,幼儿猜出谜底“桃子”。“小朋友,你们吃过桃子吗,桃子吃完剩下什么?小桃仁怎么才能长成一棵小桃树?”引导幼儿讨论。听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
(二)老师向幼儿讲述故事,帮助幼儿分析理解故事内容。
1、教师用不同的语气,有表情的讲述故事。并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桃仁最后变成了什么?
2、结合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体验春风、春雨、太阳光,老桃树对小桃仁的爱以及它们的不同对话。
(1)观察小桃仁,让幼儿萌发对小桃仁的喜爱之情。“突然有一道暖洋洋的亮光从泥土缝里射进来,这亮光是谁?”“太阳光照在身上感觉怎么样?”“太阳光又是怎么说的?”(引导幼儿说出太阳光的话,体验太阳光暖洋洋的)“啊,外面多么美,小桃仁又使劲挺了挺身子,出来了,它只觉得眼睛前面一亮,它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优美的情景,体会小桃仁的快乐心情。)小桃仁终于见到妈妈(老桃树)了,它的心情怎么样?它会怎么说,妈妈对它说了什么?(体会小桃仁见到妈妈的惊喜及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
(2)小桃仁在谁的帮助下变成了小桃树?
(3)它们是怎么帮助小桃仁的,小桃仁的心情是怎样的?小桃仁为什么要使劲挺直身子。
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种植的季节,农民伯伯都是在这个季节进行播种,植物吸收了空气、阳光和水就会大胆的生长,使劲的生长,到了秋季就会收获很多。
3、总结小桃仁发芽生长的三个必要条件。同时进一步让幼儿体会小桃仁是在众人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小桃仁是怎样变成小桃树的?小朋友们又是在谁的爱抚下长大的?(通过小桃仁的长大也能想到别人对自己付出的爱,体会爱与被爱的美好。)
4、幼儿再完整的欣赏故事。并且教师有表情的与幼儿互动的讲述故事,鼓励幼儿尝试将角色对话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来。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春风、春雨、太阳光、桃树妈妈、小桃仁说的话。
(三)引导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绘画小桃仁的生长过程,也可制作成连环画。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倾听和理解故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
2.尝试讲出故事中感兴趣的部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PPT(配具有音效的对话),大、小图书各一本,狮子表情图片(大、小若干),可操作的背景卡若干。
2.经验准备:日常生活中有更换发型的经历;欣赏过动物角色的故事。
活动过程
1.采访小朋友换发型的感受,调动对发型的已有经验。
(1)指导语:今天的发型有什么改变?换了新发型有什么感觉?
重点:引导幼儿在观察伙伴发型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经历讲出换发型时的心情,为故事中的线索做铺垫。
(2)指导语:有一只狮子也梳了新发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猜想。
(由于调动了孩子们对发型的经验,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孩子们用较为丰富的语言表达出对改变发型的看法。)
2.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边播放PPT边带领幼儿欣赏完整的故事。
(2)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指导语: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一段?
重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中喜欢的部分。
(这是个开放的提问,孩子们根据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内容进行表达,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最后大家都梳辫子”。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得细致,所以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关注的地方基本与预设的关注点一致,在帮助幼儿分享的同时梳理和提炼需要掌握的要点。)
3.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
(1)集体讨论狮子表情的变化。
指导语:狮子喜欢这个发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狮子一共出现了几次不同的表情,我们来学一学。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重点: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
(孩子们理解了狮子的表情变化,包括现场探讨了大狮子最后躲在洞里的孤独,让大家印象深刻。可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表达的热情不高,与设想的表现以及平时参与活动的激情很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调整后,在这个环节我加入了“如果你是狮子,心里感觉怎样”,效果也不十分明显。)
(2)幼儿操作材料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故事中的语言再现故事。
指导语:在什么情况下狮子出现这样的表情变化?
重点:摆表情图的重点——情节;讲的重点——使用故事中的语言。
(由于材料十分吸引孩子们,大家在操作环节比较投入,但请孩子们讲时,大家都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喜好,把故事简单呈现,但讲时也没有更多的热烈气氛,显得比较沉闷。)
活动延伸
教师展示故事的原版图书,拓展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故事梗概(略有改编)
大狮子来到小兔子的家,发现小兔子头上梳着一条大辫子,可爱极了!小兔子说:“大狮子呀,你的头发真乱啊!”大狮子说:“是呀,真不好意思!”小兔子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说:“那我来给你梳梳头吧。”大狮子坐在矮矮的凳子上说:“好啊,谢谢你!”小兔子给大狮子梳头,梳着梳着,给他梳了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照镜子,吓了一跳:“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头上有许多许多辫子,大狮子一点也不喜欢。“太难看啦,太难看啦!”大狮子用手捂住脑袋,逃出门去。大狮子跑过小马(陆续跑过水牛、山羊、骆驼)的身边,小马(水牛、山羊、骆驼)说:“大狮子,你的头发好特别啊!”“特别,特别难看吧?”大狮子反问。“好看,你的头发就像麻花一样,多可爱啊!”最后大狮子躲进山洞里,藏起来了。第二天,大狮子从山洞里出来了。他看见了小马、水牛、山羊、骆驼。小马把辫子梳在鬃毛上,水牛把辫子梳在尾巴上,山羊把辫子梳在胡子上,骆驼把辫子梳在驼峰上。大狮子看到大家,笑着说:“哈哈,原来你们也梳辫子啦,真好玩啊!”由《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带来的反思
邓老师:
您好。看了您的教学案例,活动中有思想有层次的引导式问题,勇于质疑并挑战自我的反思性问题,使这篇案例充满了创新、质疑、探索的精神气质。和您一样,初接触这一案例时,我除了感到童话故事文本的文学性稍差以外,也对孩子们对大狮子的情绪变化不感兴趣颇感疑惑。是您在反思中质疑的“难道是描写心理活动的绘本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欣赏”,提醒我去查阅有关幼儿情绪认知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从解读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学习特点入手来思考与探讨这一问题。
让我们针对您所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和反思性问题,循着分析幼儿、分析文本素材的思路,来反思这一教学案例。
一、“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幼儿应具备的情绪认知水平与社会认知经验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这一故事的欣赏要点。我们知道,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其有趣的情节、紧扣主题的清晰线索、文学戏剧冲突点的设置以及为此而做的巧妙铺垫,来吸引并打动读者的。《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也是这样。这一故事的戏剧冲突点是“惊讶”,因此您将教学活动的首要目标确立为“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准确地抓住了这一故事的欣赏要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引起幼儿与大狮子产生“惊讶”共鸣的话,就能取得预想的教育效果。但无论是面对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还是主动反思后的调整,幼儿一直不“惊讶”,也就无法沉浸到故事所营造的特有的情感氛围中。
“惊讶”,也就是心理学所指的“惊奇”这一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告诉我们,惊奇情绪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情绪,这里的“信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情境的主观看法或认知评价,是理解客观事实和人类行为的中心。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的“想法”、“看法”等。当事物或情境表现出与人们原先的“以为”、“认为”反差过大时,“惊奇”才会产生。研究证明,4~5岁儿童才逐渐理解“惊奇”这一情绪状态,但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及共鸣离不开自身的愿望与信念,而且幼儿虽然能够正确说出他人所持有的信念,却较难根据这一信念正确推测他人的愿望(想要还是不想要)。
结合故事情节,大狮子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新发型感到“惊讶”呢?虽然“他”并没有明确说出自己认为什么样的发型好看,但通过“你给我梳了这么多辫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以及后来大狮子看到全体小动物都梳了辫子后释然的情绪,我们可以读出“他”对“难看”发型的看法(信念):第一是大家比较少采用的“特别”(各色)发型,第二是男生梳了女生的发型。于是“他”开始时不想要这样的发型,尽管众多小动物当时就告诉“他”大辫子“多可爱啊”。但当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发型不再“特别”、“各色”时,“他”也就不再纠结于“男”、“女”,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新发型。
按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中班4~5岁幼儿对理解大狮子的这一信念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还处于以自己的信念和愿望推断他人的阶段。对于发型、衣着,他们会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情感、想要和不想要的愿望,却并无性别成见以及让“会不会各色”这类的想法来束缚他们自由自在的思维与心灵,而且当今社会对于个人生活方式的态度是十分宽容和开放的,幼儿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有关发型的明确的男、女界限,以及“标新立异是难为情的”这一类几乎是二三十年前的社会观念。因此他们难以由己推人地理解大狮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情绪反应,倒可能有点儿迷惑于狮子的“大惊小怪”。
让我们循着教师的提问,层层递进地分析幼儿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进程。“你猜他的心情怎样呢”,引导幼儿对改变发型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为什么狮子会有这样的表情”,引导幼儿“明显可以理解到这些情绪变化”(其实这里的“理解到”更准确地说似乎应该是“识别到”,即幼儿只是进行了情绪判断与识别)。但对于“狮子心里是怎么想的”这一真正指向个体信念的提问,幼儿则是“表达的`热情不高”、“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说明幼儿并不能深刻地去理解故事中基于大狮子信念的看法。即使后来教师使用移情的方法再提出“如果你是大狮子,心里感觉怎样”,他们仍然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狮子认为“标新立异、男扮女装是难看”的想法。于是幼儿无法和大狮子一样“惊讶”,无法感悟由“惊讶”而营造的故事意境与效果,教师期待的“平时参与活动的激情”没有出现,孩子们复述故事时更是“简单呈现”、“没有更热烈的气氛”、“显得比较闷”。这些表现证明了“充分感受狮子表情的变化以及内心的变化”的教学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
二、“你最喜欢的故事是哪一段?”——该班幼儿喜欢的童话故事的特点
这一提问体现了鼓励幼儿个性化、自由欣赏故事的理念,孩子们的回答也为我们分析他们喜欢的故事类型提供了依据。他们有的“喜欢小兔子帮狮子梳头”,有的“喜欢狮子跑”,有的“喜欢动物之间对话”,有的“喜欢最后大家都梳辫子”。可见,幼儿喜欢的故事显著呈现着对话重复与有趣、动作性强、大家都一样以及互相帮助等状态描述的特点。而教师作为第一目标提出“感受狮子惊讶、害羞、快乐的情绪变化”,在故事文本中只以一个比较抽象的“吓了一跳”来交待作为戏剧冲突点的“惊讶”,这怎么可能使“惊讶”产生异峰突起的文学效果,从而鼓动起孩子们的欣赏热情与兴趣呢?对比来看,故事中以“捂着脑袋,逃出门去”、“躲进”、“藏起来”等相对生动的动作描写了大狮子的“害羞”,就使孩子们“现场探讨了大狮子最后躲在洞里的孤独,让大家印象深刻”。可见,能打动幼儿、让幼儿浸润其间的文学作品,必须充分运用有趣的对话、形象的动作以及能打动孩子的状态描写这些文学手段,来巧妙地编织线索、铺垫情节并揭晓结局。
其实,教师对幼儿的故事欣赏特点与经验是心里有数的。案例中,您虽然将“感受情绪”作为了故事的首要目标,但却在教学的设计中使用多媒体技术重点描画了大狮子的一路狂奔以及与小动物的对话,“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经过截图、特技处理的动态PPT,将故事里动物的对话提前做成录音音效”,果然孩子们对这一段是感兴趣的,他们喜欢的故事部分基本都集中在这里。
三、“描写心理活动的绘本不适合孩子欣赏?”——激发幼儿热情与主动参与的策略
难道描写“惊奇”这一基于信念的情绪与心理状态的童话故事真的不适合幼儿欣赏吗?还记得一本名为《兔子先生去散步》的绘本吗?它通过兔子在散步路上遇到的重重险情,以“标志”为线索,以“看见标志——形成个性化解释(看法或者信念)——意想不到的结果反馈”的情节铺垫方式,以滑落、跌倒、掉进、逃出等构成戏剧冲突点,最终以“哥俩好”这一孩子们喜欢的“在一起”(大团圆)的状态为结局,生动描画了与“惊奇”相关的惊讶、惊恐、惊喜等一系列情绪。对于“标志”,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们并不陌生,诸如交通标志、公共设施标志等,早已为孩子们初步形成“标志是便利人们生活、提醒人们小心的”这一信念打下了基础。曾有教师把这一绘本改编成童话故事,给中、大班的幼儿欣赏,孩子们完全被故事吸引,跟着兔子先生不安、疑虑、惊恐、惊喜,较好地体验了相应的情绪变化,基本上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果把《大狮子的许多许多辫子》与《兔子先生去散步》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本案例中教学活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选择教学资源(故事文本)的失误。根据中班幼儿的欣赏特点,教师选择的童话故事应具有以下文学特征:
语言表述,以生动有趣、充满机智、韵律感强、语音语调感强且重复较多的对话和大段的动作性叙事描述为主,描述场景时的语言要具有画面感、色彩感强的特征;
叙事情节,三段对比式的叙事方式较多,带有循环重复的元素,属于开放式的重复,情节在角色的行动与结果的对比中推进,使读者被故事情节牵引而深入地对比;
情感线索,较紧密地随故事结构展开,故事虽有悬念,但在幼儿可联想的心理空间内起伏,符合幼儿的心理承受力,还有的作品出现了心理活动描写;
主题表达,以惩恶扬善的基本伦理、正义战胜的昂扬基调为主,具体分为表达朋友情义、爱的主题和想像的世界、聪明机智、诚实等。
四、“你从哪里知道的?”——教育活动反思中对幼儿反应的具体描述
这一提问本来是老师问孩子们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注意欣赏文学作品的细节、描画手段、氛围与意境。但这一案例还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观察、记录幼儿的语言表达与参与状态的基础上进行的质疑与反思。正是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具体记录,才使我们能从解读幼儿的经验、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入手,更加准确地锁定问题,正确归因并为找到解决策略提供有效路径。我在分析中不厌其烦地引用教师的原文,意在于此。
这一案例也有让我们感到些许遗憾的地方,在很关键的第三步“分析故事中狮子情绪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尝试讲述”,幼儿没有如教师期待的热烈讨论狮子的情绪变化,没有热情参与复述故事。这里教师应该呈现几条有代表性的幼儿的具体回答,以使我们能够循着孩子们的思想,进一步探讨、分析他们究竟是怎样看待狮子的“大惊小怪”的。
当教师们把问向孩子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也用于反问自己时,我们将会更深透地理解并遵循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幼儿、研究领域学科与教学资源、研究教育教学策略”,使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