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4-06-09 06:16:51 秀凤 一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猴”字。

  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2.游戏中复习回顾。课件出示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词中“子”是轻声。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运用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学情,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朗读全文。

  (1)教师引言:小猴子下山,他先后走了哪些地方?(师画一座山,并板画路线。)指学生接读课文。

  (2)师生听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1)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相关事物的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依次为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兔子。)

  (2)师生交流订正。

  3.练说量词。

  (1)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2)量词训练。

  ①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指导书写:一看,二写,三对照,明确左小右大;书写笔顺。

  ②教学:棵。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运用排列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降低概括的难度,再给句子填充量词,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生字,积累语言。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会认字”。

  教师导学:知道了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字卡,集体学习生字。

  (1)结:多媒体出示图片,学习“结玉米”“领结”“中国结”“张灯结彩”等词语。

  (2)学习“掰”。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3)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4)“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

  (5)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6)扛、捧、扔都表示手的动作,都是提手旁。

  (7)追:出示小猴子追兔子的图片,用“追”字说话。

  (8)蹦:左右结构。编字歌:“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

  2.指导会写的字。

  (1)教师引学:观察写字表中的汉字,你最喜欢哪个字?说说这个字是怎么写的。

  (2)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学习。

  ①学习“瓜”。注意第三笔是竖提,第四笔是点,一起描一描,写一写。

  ②学习“常”。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学生描字,再写字。

  ③学习“空”。多音字,一声“天空”,四声“填空”;先书写部首“”,再书写整个字。

  ④学习“非”。把握两竖,一短一长;明确笔顺,口诀记忆“竖、三横、竖、三横”。

  ⑤学习“往”。扩词:来往、往东、往事、南来北往。

  ⑥学习“进”。最后写部首“辶”。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因此,本环节依据本文会认字和会写字,采取多种识字与写字的方法,如:结合图片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汉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1.字卡巩固生字。

  (1)同桌游戏,互考字卡并组词。

  (2)全班开火车游戏巩固生字。教师口令: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对口令:火车火车这里开!

  2.多种形式熟读课文。

  (1)小组推荐代表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评选“最佳代表”,奖励小红旗。

  (2)指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认识生字之后,为学生创建自主读文与巩固识字的平台,使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得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树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总体感知

  1.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拼字游戏:给提手旁找朋友。

  (1)先将提手旁分别与“工”“奉”“乃”组合,学生念字组词。

  (2)请学生边表演动作边读字:“捧”“扛”“扔”。

  2.学生活动:请你边贴词卡,边讲故事。(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最后得到了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提手旁生字,同时从整体上理清故事情节,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

  (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中,词语训练是重点也是难点,此环节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词语训练,使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又~又~”式词语,并能拓展组词,学会恰当应用,巧妙地突破了词语训练的难点。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4.指导朗读。

  (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

  (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

  (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联想和朗读,感悟小猴子见异思迁的特点。此环节积累了关于小猴子的动作的词语,同时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了对小猴子性格特点的理解。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

  ①猴妈妈会怎么问?

  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

  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

  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

  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因此,在学习完故事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故事续编一个结尾,并用自己的话完整复述故事,从而培养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小猴子身上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

  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通过给家人复述课文的内容,深化所学的故事情节,升华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4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动作表演自主识字。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形成,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

  结合本阶段识字和阅读的重点,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正确认读“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瓜、非、常,”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式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写字,教学难点是读准后鼻音。

  四、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定为: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字理识字法,归类识字法。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由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学法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先拿出一只小猴子的手偶,并说:“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再让学生亲切的叫叫它的名字,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并引导学生通过与熟字时候的“候”字进行比较记住“猴”字。随即继续追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和小猴子做朋友,再用小猴子要下山的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小猴子下山。并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

  1、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出示插图,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让学生根据插图说出小猴子下山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小猴子心情变化引入课文,“小猴子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去看看文中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吧。”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让学生根据要求读课文,学习更有目的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然后小组合作再读课文,通过小组之间合作让学生自主学习,互相纠正字音,接着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然后检查学生字词学习,课前己经布置了预习,由课件集中呈现课中的生字,反复拼读。

  3、指导学写“瓜”。“瓜”是独体字,也是象形字。我利用字理识字法出示瓜的象形图片,不仅增加趣味,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然后运用编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住瓜的笔顺规则和重点笔顺在田字格的位置。

  4、因为读准后鼻音是个难点,出示:“捧,扔,蹦,”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字在字音上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5、将带有提手旁的字全部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汉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然后通过游戏你说我做,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正确理解词义,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这些词的准确理解,接着让学生带上词语读,并选几个动词说话,最后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编入儿歌中,采取这些反复与生字见面的方式识字。因为儿童的认识规律离不开具体环境和反复接触,反复实践,也就是字不离作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通过反复诵读生字词及时复习巩固。通过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不仅能够熟练认读这些生字,对识字方法的掌握也更加灵活。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听老师讲故事,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指导写字,练习反馈。

  1、指导学写“非,常,”两个生字。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位置、占格以及字形结构特点,师生交流总结,然后教师范写,点拨要点。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过程中要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优秀作业,并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

  教学反思。

  由于本人从教时间不长,经验有限,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强,对于学生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做得不够好;我的字也写得不太好,导致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同时也欢迎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认识“猴、结”等 12 个生字,会写“块、非”等 7 个字。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的句式讲故事。

  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始终如一,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写字。

  理解课文内容,能用指定句式讲故事。

  难点:明白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出示猴子的谜语,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识字教学

  利用生字卡片、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组词练习,巩固识字。

  (四)精读课文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找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和所做的事情。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讲故事

  让学生仿照句式讲述小猴子下山的'经过。

  (六)明理

  引导学生讨论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七)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书写重点生字。

  (八)课堂小结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效果较好。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让学生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讲故事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引导学生明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引导,让学生不仅能理解表面的道理,更能深入思考和体会。同时,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还可以更加流畅自然,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让学生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让学生通过故事体会做事的道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讲猴子的小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识字教学

  (1)逐一出示生字,多种方式认读。

  (2)讲解生字的结构和写法。

  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和行为。

  (2)分析小猴子每次的选择和结果。

  讨论交流

  (1)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手而归。

  (2)让学生说说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猴子的心理变化。

  拓展延伸

  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小猴子会怎么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在于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识字教学扎实,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较为牢固。在精读课文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较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和蕴含的道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在朗读指导方面,还可以更加细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角色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7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随文识字,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手而归,体会做事要专注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通过猜谜语引出小猴子,激发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识字教学

  (1)逐一出示生字,通过多种方式认读,如拼音读、组词读等。

  (2)结合语境理解生字的含义。

  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和做的事情。

  (2)分析小猴子每次的选择和结果。

  讨论明理

  (1)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2)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是小猴子会怎么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优点在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落实了识字教学目标,并且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蕴含的道理。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8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识“猴、掰”等 12 个生字,会写“块、非”等 7 个字。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的后果。

  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通过猜谜语引出小猴子,激发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识字教学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生字。

  精读课文

  (1)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猴子的行为和心理。

  (2)分析小猴子空手而归的`原因。

  讨论明理

  (1)组织学生讨论: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引导学生懂得做事要专心。

  指导书写

  (1)教师示范书写重点生字。

  (2)学生练习书写。

  课堂小结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形式多样,效果较好。通过插图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和蕴含的道理。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9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词。

  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教学,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能应用到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猴子的`图片或视频)引出小猴子,激发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倾听。

  识字教学

  (1)利用生字卡片,逐一认读生字。

  (2)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巩固。

  精读课文

  (1)结合课件,逐段分析小猴子的行为和心理。

  (2)引导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和经历。

  讨论明理

  (1)组织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手而归。

  (2)让学生说说自己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拓展延伸

  让学生思考自己有没有类似小猴子的经历,应该怎么做。

  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和道理。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教学较为扎实,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生字。在精读课文和讨论明理环节,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理解故事的内涵。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部分学生较为胆怯,不敢大胆发言,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在拓展延伸环节,有些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今后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总体来说,这节课有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识记重点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寓意,培养知足常乐的心态和做事要有始有终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及其心理变化。

  难点:领悟故事背后的寓意,联系实际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故事动画、生字词卡片)

  小猴子头饰、道具(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

  分组讨论题目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猜谜语或简短动画引出“小猴子”,激发学生兴趣。

  初读课文,识字解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领读,强调生字词发音,运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的拼音、笔画及组词。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分段落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每段的主要内容。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体会小猴子的'心情变化。

  合作探究,领悟寓意

  小组讨论:为什么小猴子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它应该怎么做?

  全班分享,教师总结寓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体会。

  拓展延伸

  创编故事:如果小猴子再次下山,它会怎么做?

  绘画或手工作品:创作一幅反映故事寓意的图画或手工制品。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本课学习要点,强调知足与坚持的重要性。

  作业:复述故事给家人听,并写下自己从中学到的道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角色扮演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对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能主动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了课堂的互动性。

  改进空间:部分生字词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当延长,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牢固掌握。在讨论寓意时,可以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让寓意更加贴切、易于接受。

  未来设想:考虑引入更多的多媒体资源,如音频故事、互动游戏等,使课堂更加多元化,同时利用钉钉班级群发布作业和收集反馈,以便更好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5-02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04-26

语文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4篇04-26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13

《小猴子下山》名师教案设计(精选11篇)08-01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4-25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04-25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03-20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