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

时间:2024-10-24 07:58:49 五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1

  一、教材解读

  1、教材位置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10课,位于第三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共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一个回顾拓展。其中《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为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为略读课文。这个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围绕“语言的艺术”来组织单元:《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2、基本内容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3、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通过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体现了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4、内涵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5、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2)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6、相关资料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二、学情分析

  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文章后,能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有语言的专题在前几册课文中有所涉及,但本单元内容有所扩展,内涵更加丰富。

  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不能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学生不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会体会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将

  感情表达出来,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指导的。

  三、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

  ★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

  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生疑惑)

  师:怎么啦?

  (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 “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又是什么东西?(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不是两种东西了,它就产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些句子,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知道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吗?

  简介韩非子“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后同桌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楚国卖矛盾戳穿夸口锐利坚固张口结舌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抓住“夸口”理解课文内容

  师:在文中,用了“夸口”这个词,来说那个卖矛又买盾的人,“夸口”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夸字的上面是个什么字?(大)。夸口就是说大话。夸口就是说大话,文中的楚国人,说了什么大话呢?出示: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读句子,要读出“大”的感觉。)(自读、指名读、齐读)

  现在,我们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现在我们再来把句子变一变,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一说。

  (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也用上面的方式变一变,说一说。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说大话好不好?

  2、(遮住夸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个什么字?亏可以组成什么词?(吃亏、亏损、盈亏)

  3、说了大话就要吃亏,楚国人说了大话,他就要吃亏了,他吃了什么亏?(当有个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板书:张口结舌)

  4、张口结舌什么意思?(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5、我们把问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他的盾(),这跟他说的“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相矛盾;如果矛戳不穿他的盾,这说明矛不(),这根他说的“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相矛盾。也就是说,他说的两句话不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不对,要么后一句不对。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五、反思?提升认识

  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交流。)

  六、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聪惠”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把握好文言文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文言文与现行白话文在断句上有很多不同,古今词义也发生很多变化,因此,朗读的目标设定为正确朗读,把握停顿,更有现实意义。文章仅有55个字,读起来颇有韵味,在引导学生诵读的同时练习背诵,也是学生能达到的目标。目标3的设定着重考量学生初学文言文,降低学习难度,指向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把握好文言文的停顿,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应对的巧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初识文言文。

  1、课前玩接话游戏。老师说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

  接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学生交流类似的句子。

  3、简介文言文

  (游戏无疑是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优秀媒介,以学生熟识的文言名句来接话,唤醒学生的已知经验,拉开了文言学习的序幕,自然过渡到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

  一、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

  2、释题: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文写的是谁呢?相机理解“之”的意思。杨氏之子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读正确。

  1、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读起来与平常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

  2、指名读,正音。

  注意指导多音字“为”、“应”的读音。

  3、师范读。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本。

  4、生练习读文。

  5、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相机纠正。

  指导学生读好以下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齐读。

  (初读文言文,难免拗口,教师的范读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在教师的范读和节奏划分的帮助下,努力让学生读得正确,逐步做到有板有眼,初步领会文言文的音律美。)

  三、再读,读明白。

  1、提示学习方法,生默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方法提示:参考注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展开想象;结合课文插图等)

  2、生读书自学。

  3、全班交流对句子的理解。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以下语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解释”甚“”聪惠“,提示”惠“是个通假字,并指导写字:惠。

  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闻”、“应声”的意思。

  4、同桌合作,说说课文的意思。

  5、指名说说课文的意思。

  (读通了古文,根据学习方法的提示自读、猜想,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步步晋阶。)

  四、三读,悟精妙。

  过渡:读到现在,我们知道了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板书:甚聪惠)

  1、生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甚聪惠”的文字,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交流:一是从“应声答曰”中体会到孩子反应快;二是从“未闻”“为设果”中体会到孩子有礼貌。

  3、聚焦对话,体会智慧:

  A.出示二者对话的语句:“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思考:孔君平会以什么语气说这句话?他的用意是什么?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B.让学生畅谈发现后点拨:这组对话体现了辩驳的一个重要方法:“按照其观点继续推敲,发现后面结论是错误的.,证明其错误。” “杨梅与杨氏同有一个杨字,可划为一类,是一家人。”这是孔君平的逻辑,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孔雀与孔君平同有一个孔字,是一家人。”这个结论成立吗?“未闻”,没听说过,显然不对,因此,孔君平的逻辑推理也是错误的。双方论辩,杨氏子完胜。

  C.师生对读,同桌对读,辅以动作表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杨氏子应对的巧妙、高明。

  D.拓展说话。如果来的是李君平呢?如果来的是黄君平呢?

  (杨氏子的回答无疑是本文的关键句子,他的回答为什么巧妙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本环节设计以体会“甚聪惠”为抓手,重点聚焦两者之间对话的巧妙,从而体会感受古人的聪慧和言语的智慧。为了把课堂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分析,宜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来咀嚼、品味、欣赏语言蕴含的智慧和神韵。拓展训练,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五、四读,背诵课文。

  配乐,师生一起试着背诵课文。

  六、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1、抄写生字。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故事,尝试读懂,并说说言语的精妙体现在哪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不是学习的终结。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甚聪惠

  反应快

  回答妙

  有礼貌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4

  一、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二、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4、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5、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

  子慢慢抹净、”

  6、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7、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a、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b、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c、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d、“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8、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9、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a、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10、美读升华:你能像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11、、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三、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四、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五、注重积累,延伸拓展。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合作交流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品读体验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10、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11、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四、巩固延伸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4、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读背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6

  教学设想:

  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学习的资源,如听课教师的指点、网络社区资源的利用、学生特长资源的开发等,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在学生已经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外补充材料,让学生感悟乡村生活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个网络交流社区“资料室”栏目下的《村晚》

  教学设计: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1、我们先玩个游戏。

  举个例子,我这儿有个词:树,我给它前面加个词儿:

  高大的树

  大家懂了吗?好,现在开始,准备,想到了就站起来说。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绿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红红的落日

  放牛娃——快乐的放牛娃

  牛——悠闲的牛

  ……

  2、很好,现在换一种方式,把要加的词放在后面,比如:树——树长得根深叶茂

  学生说。

  3、我们再加大难度,现在把所给出的'词语前后都加上一些修饰性词语,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说。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

  学生上黑板板书古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学生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问题假设:

  1)、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明白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学生找出诗句中和图画上想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这一行诗写出了水草丰美的样子,写得生机勃勃。

  2)、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将要落下去的太阳)为什么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区动画上和诗句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凉的水面波纹。)“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从图画上能看出这句诗的内容吗?为什么?你能相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4)、“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明白这句的意思是:手里拿着短笛不成腔调地在吹。)听一支牧童短笛。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同学们,研究问题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运筹帷幄,最终方能决胜千里。让我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谁有好的建议?

  让学生讲讲解决的办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讨论、查找课外资料、结合课文插图其实,还有很多办法,荀子曾说过:“君子生非异也,善借于物也”,今天我们周围有许多老师,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更要告诉大家的是,李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一个网络社区,上面稍微有一些资料和动画,可供大家学习时参考,你们可以把自己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解决的问题答案回复到社区里,这样,我们大家资源共享了,呵呵~

  学生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教师根据评议在社区中划分出这首诗的节奏: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5、教师分行领读,学生跟读。

  草满池塘——

  山衔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打开相关网页浏览)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

  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感

  想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7

  一、课题名称:草船借箭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正确读写本科生字词

  ②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③朗读课文,自读自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情境教学法、阅读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时代背景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聊故事,创氛围

  师: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古典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是指的那四本书吗?举手回答

  生:《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师:没错,就是这四本书。其中啊,《三国演义》被称为智慧之书和谋略之书,谁来说说自己都知道这本书中的哪些故事呢?

  生:……

  2、揭题

  师:刚才大家讲了“……”这些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3、齐读课题

  师:好,现在请大家用自己最洪亮的声音把课题读一遍!

  4、简介时代背景

  师:话说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天下三分,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其中曹操的实力最强。于是,在打败了刘备以后,曹操继续南下攻打孙权,准备扫平江南。为了抵抗曹军,刘备和孙权决定联手,于是刘备派遣诸葛亮至孙权那里,帮忙出谋划策。故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想知道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吗?赶紧把课文读一读吧!在读的时候看到注音的字多读几遍,不会的字问一下会的同学。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分别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作业,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那么现在老师想让大家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来给课文中的四个人物排一下名次。(最终无论其他人怎么排,诸葛亮都会是第一,引出诸葛亮是最聪明的`)

  师:诸葛亮是最有智慧的,这是大家读了一遍课文以后达成的共识,非常好!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的地方很多,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把课文仔仔细细的再读一遍,把你认为写诸葛亮的智慧,写诸葛亮的谋略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仔仔细细的读一读,读出精彩!明白吗?好,开始,放声读!

  师:好,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尤其是你认为写得好的地方读得更加有味道。咱们现在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生读课文,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智慧与谋略)

  师:大家读得都不错,这节课我们先分享这么多,下一节课再接着分享,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下课。

  六、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8

  一、班级基本情况

  五(1)班共有学生43人。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认真做课堂笔记,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语文教学上,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每月继续向学生推荐一、两本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量。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借助新课改的强劲东风,认真贯彻和落实市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工作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叙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关于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4)关于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5)关于综合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些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些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方法和措施

  1、充分借助“精读课文”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1)正确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知识自学课文生字。

  (2)加强学生词、句训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推含义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进行积累。

  (3)继续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努力激发学生多读、要在读中悟情。

  1、学生以读为主,充分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训练等时间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坚持多读少讲。

  2、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自生的各方面情况,努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后进生,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生带动落后生,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努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从原来的“厌学”到“爱学”。

  3、充分利用“略读课文”的安排,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其中进行自学,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4、指导学生自学“读写例话”并将所学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5、以作业、测试等形式进行句、段、篇、章的巩固。抓住作业质量不放松。

  6、注意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利用周记形式,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要尽量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9

  课题:

  杨氏之子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导入(8)分钟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互相交流:

  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

  (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

  (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

  (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学生齐读课题。

  6.理解课题:“氏”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之”的。“子”儿子。“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8.简介作者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9.教师范读课文。

  交流文言文名句,联系以前的学习的文言文,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回忆以前了解的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教学重点生字。

  (1)“曰”不能写成“日”,“惠”和“禽”不仅要把结构写匀称,还要注意把笔画写正确;

  (2)有两个多音字要读准,一是“为设果”中的“为”读“wèi”,二是“应声”的“应”读“yìng”。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节奏。

  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3.教师领读,学生再读。

  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现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学生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10

  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阅读本组课文,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我们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1、正确规范地书写“梁、惠、禽、诣、乃、曰”等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能读懂文言文意思,感受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4、初步感知文言文,运用逆向翻译法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读懂文章的意思。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教师准备:学习课标,通览教材、教参,细读文本,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预设教学活动。准备一些巧问妙答的'小故事。

  教具准备:课件、田字格黑板贴、课文纸、练习纸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课前热身

  1、讲述几个巧问妙答的小故事,体会语言艺术的精妙

  2、白话故事导入

  a、师讲述白话版《杨氏之子》。

  b、点名复述。

  c、同桌互讲。

  一、导入课题

  1、这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古代的文言文如何讲这个故事的?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我们走近《杨氏之子》去感受一个古代孩子的智慧。这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一书。(板书:文言文。课件出示文言文和《世说新语》介绍)

  2、板书课题。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10、杨氏之子)

  3、理解题意。课题是什么意思?指名反馈。

  我是姓敖人家的女儿,那我就是敖氏之女,你能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介绍自己吗?指名反馈。

  二、初读文言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课件出示课文)

  2、指名朗读:根据学情强调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法,使学生学会根据文意判断多音字读音的方法:(课件出示多音字用法)

  为wèi设果儿应yìng声答曰

  3、学生自己根据语感划分节奏读。

  4、出示正确的划分,教师范读,生小声跟读,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声断气连的读法。(课件出示带节奏线文本)

  重点练习:“孔指以示儿曰”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是“家/禽”而不是“家禽”)

  5、再读,评价。

  三、文白对译,疏通字词句。

  (一)文白对译,疏通句意。师说白话文,生读对应文言文。引导发现文言文语言精简的特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难点字词。

  1、同桌合作学习:一起读读古文,完成练习理解难点字的意思(“甚、惠、诣、乃、曰、示、禽”等)。

  生汇报并反馈学习方法,师相机板书。

  2、指导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四、精读品味对话之精妙

  (一)把文章读短

  1、引导学生回顾白话文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浓缩成一句话、一个词。(课件出示下划线。板书:聪惠)

  2、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杨氏子的“聪惠”?(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二)把文章读长,理解人物间关系,体会语言精妙

  1、话说这孔君平去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这不约而来,可以看出他们两家的关系怎么样?生反馈。

  杨氏子知不知道来人是谁?从哪看出他知道?那又一次证明他们两家……生反馈。

  2、理解人物内心: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看着这杨梅心里想到了什么?一句“此是君家果”是有意刁难吗?如果你是那聪慧的杨氏子,听到这句“此是君家果”又会怎么想?

  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语气的不同,从“未闻”中感受杨氏子的委婉、礼貌及句子的言下之意。

  3、学生反馈,教师随机点拨。

  引导学生读懂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杨氏子是用同样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的聪惠表现。(相机板书:杨梅杨家果孔雀孔家禽)

  4、若来者是柳君平、黄君平、李君平、梅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答?扮角色演一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趣味练习:看白话说文言。(课件出示练习,视学习情况出示)

  五、熟读成诵

  生读没有标点的、竖向排列的课文;背诵。(课件出示)

  六、自选课外拓展

  1、发挥想象将《杨氏之子》扩写为一则生动的白话文故事。

  2、收集有趣的巧问妙答故事、经典的广告语等,与同学交流。

  3、阅读《世说新语》中感兴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七、总结

  板书设计:略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1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这。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回答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

  明确:很显然第①种好。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

  话题一: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这两句话吗?展开想象,扩展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把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不夸奖称赞他。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孩子给客人端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不知是否真也?喏,此是君家果。”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眼珠一转,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孔君平一愣,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他为这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哇,孩子!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会有所作为。”孩子只是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有所作为”,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学重难点)

  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非常聪明”来的?

  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甚”是很的意思,“惠”是智慧的意思。所以“甚聪惠”就可以理解为很聪慧,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有掌声?(掌声)

  师:我发现了,他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上的注释来理解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学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你们哪个小组找到了,并能把杨氏之子的聪明进行详细解读?

  (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

  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里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来补充。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这话里有所指,暗示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而聪明的孩子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的理解是:杨家小儿反应敏捷,回答巧妙,体现了语言的艺术。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解释--反唇相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

  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以对。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击他,而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谁愿意用朗读表现出孩子的聪明?

  (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赏析:《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借助书上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本。另一方面,全文围绕“甚聪惠”展开。故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甚聪惠”引导学生“读得进去,悟得出来”。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式研读,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之处,挖掘孩子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教师十分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互动式的民主课堂,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在多元探究孩子的“聪惠”之时,引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思,以读升华情感,以读感受杨氏之子的品质。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突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本。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接下来我进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读得很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12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局部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办。第二局部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分,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小朋友内心世界。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同学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同学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身的内心感受。

  【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同学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教学建议】

  1、本课故事情节充溢童真童趣,令人忍俊不由的同时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教学中放手让同学紧扣“发现”一词,自行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即“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形式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明白其中道理,感受人物形象的可贵之处。

  2、本文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真实可感,又极具情趣。教学中引导同学进行赏析评价,教学后可引导同学借鉴课文写法,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鼓励质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要想学习好该怎么做?(有疑问向老师请教)

  2、是的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节课就让我们比比谁会提问?谁的进步大?

  二、板书课题,质疑学问。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发现》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你读了课题后有何疑问?

  2、学生汇报:(重点问题: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

  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13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教学重点:武松打虎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锰虎。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景阳冈》。

  二、初学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1。(分别是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1

  (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三、学习重点部分武松打虎分小组讨论1、武松是怎样打死锰虎的?用自己的话说说。

  2、你从中体会到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1)自读练习

  (2)指名读,学生点评。四、展开讨论,延伸课外,深化中心。提供一则新闻一个饿熊闯进一家农户对其农人进行嘶咬,可是村民却束手无策,原因是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熊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上级命令不能擅自伤害。待村长打电话请示上级后再去营救那村民,那村民已被熊咬死。提出讨论题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人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武松打虎这类文章不该看了,你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去打虎,而当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还是应当机立断保护。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五年级下册语文《杨氏之子》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设计01-22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优秀教案(精选10篇)03-12

五年语文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说课稿04-27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教案(通用10篇)07-31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教案(通用11篇)07-28

杨氏之子作文03-27

杨氏之子说课稿01-08

杨氏之子的说课稿01-31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04-21

杨氏之子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