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29 17:44:47 进利 五年级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经典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语文教案(经典15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课文顺序。

  2、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意义,主动积累词语。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法制和诚信意识,努力做到懂法、守法知错就改的人。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法制和诚信意识,努力做到懂法、守法知错就改的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那么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给一个犯错误的孩子带来什么?

  二、理解课文,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边读书边思考:

  1、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精彩片段分析。

  库伯立即朝教室门口的丹尼斯叫了一声。但是,只顾着跟同学打闹的丹尼斯没听见。库伯又叫了一声,依然没有回应。库伯张开嘴,刚要叫第三声,一个念头忽然从脑中闪过。

  从“突然”“立即……叫了声”“又叫了一声”“刚要叫第三声”等词句中,让我们认识到库伯原本没有占有十美元的想法,

  在连续叫了两声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经不起诱惑,闪出了错误的念头。

  可一走出教室,库伯就后悔了。他竭力说服自己,那只是从地上捡到十美元;(捡到别人的'财物不归还失主就是非法占有,数额巨大就是犯法)但是,另一个声音总是不断提醒他:那不是捡的,是偷!整整一个下午,库伯一直非常不安。

  3、在这个过程中,丹尼斯的爸爸是如何给库伯机会的?(学习课文4~9自然段)。

  4、只有库伯吓得心里乱跳,手掌出汗,生怕丹尼斯的爸爸一个箭走冲过来,像老鹰抓小鸡似的把他这个“小偷”揪(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侵犯人身自由权)出来。

  5、丹尼斯的爸爸是警察,为什么不直接找出拿钱的孩子?发信封这个办法好在哪里?(既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又不伤他的自尊心)

  三、合作与探究

  讨论:(1)从这件事情中,你看出丹尼斯的爸爸是个怎样的警察和家长?

  (2)库伯是个怎样的孩子?

  (先在书上用横线划一划,小组里讨论,再班级汇报)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想法?班级自由发言

  四、教师总结

  丹尼斯爸爸的给库伯改正错误的机会,库伯用特别的方式承认了错误,同时体现了丹尼斯爸爸懂法、守法,不去侵犯一个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权,并让库伯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做一个诚实守法的小公民.后来库伯也成了一名出色的警察。丹尼斯爸爸的行为使我们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一件小事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也可以毁掉一个孩子一生,其实法制教育就这么简单。

  美元诱人,企图占有(非法占有)

  欲还钞票,情况突变(知错就改)

  方法巧妙,承认错误(懂法守法)

  颁发嘉奖,归还太阳(成就人生)

  五、小练笔

  你有犯错误的时候吗?你是怎样面对的?又是用什么方法改正的?请把你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如果你还没有改正错误,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又会怎样做呢?请把你的感受也写来。

  六、作业布置

  1、从你身边找出懂法、守法、知错就改的人和事。

  2、组织”假如我是库伯”小小讨论会。

  七、板书设计

  19

  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

  丹尼斯爸爸

  ————————懂法守法,保护孩子

  库伯————————————知错就改,成就人生

  五年级语文教案 2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险恶”把第一段分三个部分。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详写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设计: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五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正确抄写汉字,要求写得匀称。

  2、能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确定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能读背两条格言,大致理解意思,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4、改正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的病句。

  5、阅读短文,批指出画上哪些景物使人产生联想。

  第一课时:

  指导并完成第1、2、3题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一题

  1、说说这些字是什么结构?

  2、正确、端正地抄写汉字,要求写得匀称。

  3、组词。

  二、指导第二题

  1、复习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2、自由练习。

  3、反馈交流、较对。

  三、指导第三题

  1、复习学过的格言。

  2、读格言,说说这两句格言的意思。

  3、熟读、背诵。

  4、默写这两条格言。

  四、完成作业本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指导完成第4、5题

  教学过程:

  一、指导第四题

  1、辨别句子正误,小组交流。

  2、指名说。句子错在哪里?怎样改?

  3、小结:

  这里的`病句有两种类型,第(1)、(2)题是搭配不当,(3)、(4)是关联词

  使用不当。

  4、补充练习:

  辨别句子正误:

  (1)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立意都很丰富。( )

  (2)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

  (3)假如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我就怎么能进步呢?( )

  (4)尽管没有加佐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喝了个够。( )

  二、指导第五题

  1、带着问题自读短文,在书上作上标记。

  2、小组交流讨论:

  (1)说说齐白石是用什么方法画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情景的?

  (2)画上哪些景物会使人产生联想,仿佛听见山泉的流淌声,呱呱的蛙声音?

  3、反馈交流。

  五年级语文教案 4

  一、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有7道题。主要让学和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形近字和意思相近的词,以此来巩固生字新词,还让学生巩固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第7题是根据据本单元训练重点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材料而设计的。

  二、教学目标

  1. 能注意辨别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2. 会比较形近,并用形近字组成词语。

  3. 能正确选用近义词,用好反义词。

  4. 能将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注意分句内容间的因果关系,用好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5. 知道短文是按事物的几个主面安排材料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6题。

  四、教学准备

  小黑析若干块。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能辨别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给形近字组词,正确选用近义和反义词,完成第1-4题。

  2. 能把否定说法换成肯定说法,完成第5题。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完成第1题。

  (1) 读题,审题。

  (2) 自由读,读准这8个音节。

  (3)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读准确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并正音。

  (4) 独立完成音节、生字的接连。

  (5) 指名一对一对地读词,并正音。

  2. 指导独立完成第2题。

  (1) 学生独立完成组词练习。

  (2) 以馈时说一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或混淆?

  (3) 订正。

  3. 指导完成第3题。

  (1) 自由讨论这三组近义词使用时如何区分?

  (2) 交流,归纳:纯洁与整洁,都有洁净的意见,但使用的`对象不同。纯洁一般形容思想、心情、感情,整洁一般用来形容场所、场地。战斗与战役的意思都是打仗,但使用范围大小。战役是一定时间内,一系列战斗的总和。范围大。温暖与温和都含有暖和的意思,但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温暖侧重于暖,温和侧重于和,常用来形容态度、脾气等。

  (3) 填空并反馈,矫正,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4. 指导完成等4题。

  (1)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反义词。

  (3) 交流、反馈、订正。

  5. 指导完成第5题。

  (1) 审题并读懂例句的改法,即把否定说法改成肯定说法,一般把否定说法句中的没有就没有改成肯定说法的有了才有或有了才会(才能)

  (2) 学生独立完成改写任务。

  (3) 交流反馈并订正,注意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漏词理解或改变了句义。

  五年级语文教案 5

  一、目标:

  1、教育: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2、教养:

  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读书能力和质疑能力。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展: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三、教具:

  挂图、幻灯、小黑板。

  四、准备:

  家庭作业(初读第一自然段后,每人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五、过程: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请用段意归并法简单说说全文主要讲什么?

  (二)学第三段。

  1、教师边指图边感情引入:是的,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末句,学生默读,抓重点词质疑,教师归纳具有深究性的问题。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①它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③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

  3、引出学习上文的思路:

  要弄清“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联系上文理解好以下三个问题:(小黑板出示三个问题)

  a、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b、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 │

  游人多?

  c、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三)学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用──划句子。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1)“他们肩上......保持平衡。”作者用简短的语句,形象地描画出挑山工挑着重物上山的样子。(登山姿势的特点)

  (2)“他们走的路线......扁担换一次肩。”(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出示几幅学生画的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分辨对错。依据课文说理由。

  2、老师小结:边读文字边想象,动手画图,也是一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图说话(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内化语言。

  4、引读: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5、从哪儿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读第二节,边听边想,交流。

  6、过渡:对此,我觉得很奇怪。我的疑团是怎样解开的?课文讲了我

  和一个挑山工4次相遇,经过了解,终于解开了不解之迷。

  (四)学第二段

  1、 快速默读,我和挑山工在哪4个地方相遇?用( )括出。并且找出表现我们和挑山工速度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老师小结:这几次相遇,每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超过了挑山工,但结果又总是他走到了前面。

  2、那为什么挑山工反而走到我们前面去了?这使我感到很惊异,所以走过去跟他交谈,挑山工的哪些话解开了我的疑团,用~~划出。

  3、汇报后,请抓住重点词提问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提的问题(“随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为什么一步踩不实不行?“耽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4、教师贴出写有道理的.字条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并指着小结: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五)回头再深究第三段。

  1、引入:所以从泰山回来,我就画了这样的一幅画,(指挂图)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出示幻灯(文章末句和学生质疑的3个问题)

  (1)“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指什么?第二个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2)教师:作者体会到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启发,所以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让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3)教师小结:边读边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同样是重要的读书方法。

  3、“一直”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要把“因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这样处理起强调作用,强调什么?

  5、教师:对,这种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师同样需要它,同学们更加需要它。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的。(指着写有道理的字条讲)

  6、教师指着“一直、因为我需要它”小结:作者围绕写作目的精心用词造句。

  (六)质疑。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用“耽误、朴素”造句。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4 挑山工

  挑山工 游人

  沉甸甸 没挑子

  路程长 一条道

  速度快 落在后面

  一个劲儿走 玩玩闹闹

  五年级语文教案 6

  【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文章。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些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走进郑和远航这一伟大事件,让课堂充满浓烈的语文味。感知郑和的勇往直前、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追求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郑和“启航”时的雄姿英发。

  2、以学定教,凭借对语言文字的品评,通过情境、讨论、朗读、补白等多角度的阅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近郑和,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初步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初步了解郑和远航的经过,感受郑和远航时“启航”的雄姿英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

  出示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式图片: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指名学生说一说。)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学完课文,相信你会找到你要的答案。

  2、出示课题 郑和 远航 简介郑和的生平

  3、讨论交流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从哪儿出发?经过哪些地方,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的?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脉络。

  1、默读全文,找出生字新词,凭借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活动,扫除阅读障碍。

  理解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停顿正确

  3、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朗读思考曾提出的相关问题

  5、指名按自然段读文,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段(1—5)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的情况:

  (1)扬帆起航(2)友好交往(3)战胜凶险

  第二段(6—7)简要介绍郑和的七次远航的意义与影响。

  三、紧扣结尾,品读感悟,情文相生。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自主思考,同桌间交流。

  (4)交流阅读收获。

  (5)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对郑和远航这一伟大壮举的赞美和对郑和“顽强的探索精神”的赞颂。

  7、精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指名读文。思考: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出“规模之大”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来,用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2)四小组讨论交流: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

  (3)指导朗读,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4)场面的壮观,规模的宏大,都是郑和出场的背景。郑和的首次亮相,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o圈出来。指名回答后读第三自然段。

  (5)此时,人们眼中的郑和是怎样的?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体会“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的内涵。人们对郑和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6)体会“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7)指导读图:图上的两个人,谁是郑和?你是怎么知道的?

  (8)如果你是岸上送行的人,你会怎么说?

  8、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扬帆启航”的情景。

  四、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习字册。

  2、搜集和阅读有关郑和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郑

  和

  远航(规模之大 时间之长 范围之广)

  扬帆启航 人多 人山人海

  (宝船) 船大 雄伟壮观

  船队 浩浩荡荡

  五年级语文教案 7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设计意图:

  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

  有这样一位词人,他贵为清代康熙年间相国家的公子,是皇帝身边一等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他拥有显赫的出身,惊世的才华,他就是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学习诗词奠定基础,作者独特的背景,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朗读。注意“畔”、“聒”、“更”的读音。

  2、你在读的时注意到什么特别的地方了吗?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在字面上以空格的形式分开,而在朗读是要注意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3、朗读古诗词,正确的停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可以带领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一读,试着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和衔接,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节奏。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的词的第一步要读正确,在初读这首词时,通过读准字音,读出上阕和下阕之间的停顿,读出词句间的停顿和节奏三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明诗意,入诗境。

  1、阅读古诗,除了词本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不能忽视,那就是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默读这首词。

  指名读。通过注释,你大致可以理解这首词写了什么。请带着你的理解和节奏读,其它同学听一听,词中提到了哪两处地方?

  (板书:榆关,故园)

  请同学们书空“榆关”“那畔”这两个词。注意“榆关”的“榆”的写法。从注释中得知,榆关指的是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起名“山海关”。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两个地方之间的联系吗?

  (作者离开故园,要去榆关外。)

  2、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指名读(读出自己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这首词的情感线索,以“榆关”和“故园”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身处关外,思念家乡的情感。通过读注释,激发学生运用所学古诗词的'方法理解诗句,同时用一个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3、理解诗句。你从哪句词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跋山涉水赴榆关

  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由晚上的“千帐灯”你想到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板书:听风沐雪思故园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习古诗词重要的方法,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带着画面朗读诗句,理解诗句,感受作者远离家乡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带着画面还原诗歌的意境,这样的体会更真实。)

  四、感悟诗境,体悟诗情。

  1、纳兰性德一生多次随康熙出巡,征战杀场,这首长相思正是他扈从康熙到关外途中所作,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写将士征战杀场的诗句,比如。

  指名回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是边塞军旅诗,这首诗没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少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和其它诗人相比,纳兰性德是不是不够慷慨,不够豪迈,不够英勇,或者说他有些儿女情长呢?说说你的理解?

  师:这就是纳兰性德,他的这首长相思,即是词牌名,又是这首词的题目。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报国的慷慨,报国的壮志,思乡的孤独,都化作了这首《长相思》。

  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诗句,通过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

  2、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生在关内,就是现在的北京,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

  是啊,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体悟诗情,走近诗人。

  1、体会作者的无奈和思念。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板书:身,心

  2、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兼修的性情中人,却英年早逝,三十年的生命,留下了众多的诗句,著名诗人王国维评价纳兰性德的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留给世人一首《长相思》让我们感受这份无奈的离别和久远相思。

  全班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跋山涉水赴榆关,听风沐雪思故园

  身,心

  五年级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读6个字。

  2、默读课文,能够说出作者在慕田峪的所见所闻。

  3、摘录文中描写云海的词语或句子,并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描写云海的千姿百态,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讲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用“目不暇接”的词语练习说几个句子。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同桌互相读,检查反馈。

  (三)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默读全文,独立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用笔标注下来。

  逐个检查学生是否画正确,请同学在自然段旁批注,每一段写的是什么?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好描写云海的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慕田峪云海和黄山云海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同学结合一段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三、激发想象。

  (一)再次朗读全文,思考:作者看到这些后想到了什么?标画。

  (二)激发想象:如果你就在这里,看到此情此景,你还会想到什么?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摘抄。

  摘抄课文中描写云海的句子。

  五、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与前三篇文章的不同。

  课后小结:请学生找一找慕田峪云海与黄山云海的相同之处时,学生不太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还应在课前请学生反复读文章,做到文章在信中,对于理解文章大有帮助。

  五年级语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快乐王子在小燕子的帮助下,牺牲自己帮助穷人的故事,感受快乐王子无私的爱心和小燕子心地的善良。

  [学习课文]

  《快乐王子》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含意深刻。文中对真、善、美的孜孜追求为人所乐道。快乐王子原是快乐的,一直到他被塑成雕像,站上了城市的高处,他用明亮的蓝宝石做成的双眼看见了“城市的一切丑恶和穷苦”。快乐王子为了帮助那些身处困苦的人们,先是奉上了自己剑柄上那颗闪光的红宝石,而后又献出了自己眼睛里的那对美丽的蓝宝石,最后,他将自己浑身上下的黄金叶片也一一送完了。一只无牵无挂、过路歇脚的小燕子,偶然地栖息在了快乐王子的脚下,王子悲悯的泪水滴在了燕子的心里。于是,有着一颗善良心灵的小燕子为了替快乐王子实现愿望而改变了行程计划,最终下定决心与这位正在变得灰暗无光并且一无所有的王子做伴。尽管燕子的心装满了对埃及的向往,但他还是留下来陪伴快乐王子,做了王子最忠实的信使,就这样,秋去冬来,小小的燕子终于还是无法抵抗无情的严寒,他跌落在王子的脚下,死了,与此同时,快乐王子的用铅做成的心也破碎了……故事给我们讲述了这样几个情节:小燕子受快乐王子之托为女裁缝送去一枚红宝石,还用双翅替裁缝生病的女儿扇风;给穷困的学生送去一颗蓝宝石,好让他换钱来买食物、木柴;为了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王子又把另一颗蓝宝石取下送给她,并把身上的金叶子都送给了穷苦的人们。

  故事贯穿着一个主题,就是歌颂善良人的自我牺牲精神,体现了作者对受欺侮的弱者的同情。在淡淡的悲哀中我们能够看到小王子的善良、真诚、单纯。

  这是一篇选读文章,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重视学生的感受,遇到生僻或不理解的词语,学生可以借助字典解决问题。在读、悟的过程中,可以作适当的批注。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快乐王子都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帮助穷人的?哪些内容最能感动你?(复述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故事中的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词句积累]

  可以让学生将一些自己感兴趣或备受感动的词句,添加在自己的词语库中。

  [教学设计]

  (课前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回顾以前的阅读欣赏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揭示课题《快乐王子》,根据你的预习情况,说一说,今天我们认识的快乐王子指的是谁?他生活得快乐吗?

  教师揭示《快乐王子》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篇充满辛酸的童话。

  学生简单介绍自己认识到的快乐王子。

  二、自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把自己不熟悉、不认识的字在课文中找出来加注拼音,重点读一读,然后再尝试着读通课文。(教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书。)

  2.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力争自己解决,可以查字典,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来解决问题。如还有疑问,做出标记,待解决。

  三、了解内容,复述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指名读文。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都了解了哪些内容?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并交流自己读书后所了解的内容。

  3.练习复述。

  四、阅读、欣赏、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把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句段,勾一勾,画一画,可以做出批注。也可以把自己的读书体会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默读,做批注、勾画或摘抄。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课文内容。

  学生复述课文。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是怎样看待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读边议,相互交流。

  例:1.为快乐王子的无私爱心,小燕子的善良友爱所感动。

  2.为小燕子的死去而悲伤,快乐王子那颗破裂成两半的铅心让我们每一个人更是心痛不已。

  ……

  三、课本剧表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带着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尝试着表演课本剧。

  学生分组表演。

  四、师生总结。

  五年级语文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1白杨又叫大叶扬,在我国北方沙漠地区广泛种植。白杨树干挺直高大,能扎根于戈壁漠,生命力极强。白杨树能防风固沙,被人们称为"绿色长城"。

  2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构思巧妙,文字质朴,托物言志,咏物抒情,含蓄深沉。作者借白杨抒发了对边疆建设者的敬意,表达了扎根边疆的决心。是训练学生边疆的决心。是训练学生从语句理解中体会中心思想的发材料。

  3文章写了一们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带年幼子女去新疆的途中,向他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孩子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所根、成长。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讲大戈壁和大戈壁上的白杨。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望"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扎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第三段(从"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到结尾),讲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新疆茁壮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时解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准备

  课前向学生介绍有关边疆、白扬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散重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简介白杨。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1)填写生字表格:

  字音序音节部首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戈

  限

  茁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1、教师出示形近字,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容易写错的字,想一想它与哪个字相近及如何区别,以促使学生记准字形。

  2、抚洪埋介疆晰茫辨挺

  扶烘理价僵析芒辩廷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这一部分在课前解决,课上教师可通过提问词义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戈壁--清楚表白--表明分辨--辨别

  软弱--懦弱界线--分界分辨--辩解

  精壮--健壮沉思--深思

  反义词:

  清晰--模糊软弱--坚强动摇--辩解

  消失--出现粗壮--细小

  3、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这篇课文以白扬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4-13段自然段)"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

  第三段(14-16自然段)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新缰茁成长。

  (1)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崇高品质做准备。抄写生字、新

  (2)词。

  (3)读熟课文。

  第2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灯片。同学们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主要写件什么事?

  2.逐段阅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的外形特点。)

  ①默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的?划出重点词句。

  ②读后讨论。通过解词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大戈壁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

  小结: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让你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就在这样在大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么样呢?

  作者为什么不说"高大挺直"而说"高大挺拔"呢?(引导学生理解"高大挺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过渡白杨给大工大戈壁增添了绿意,带来了生机,人们怎能不喜欢不赞美它呢?这白杨自然会引起列车上旅客们的注意。那么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爸爸"又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呢?

  (2)学习二、三段。

  ①自由读课文

  ②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一位旅客""卫士"各指谁?为什么称白杨树是"卫士"?

  ③白杨树不仅吸引起了父亲,也吸引了孩子们。他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呢?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④理解"爸爸"两句话的含义:

  第一句:"白杨从来就是这样直……长出茁壮的枝干。"

  指名读。(哪儿……哪儿……)

  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铁路沿线为什么需要白杨?需要它干什么?从这句话看出白杨树具有什么特点?

  小结。

  让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白杨生命力强这一特点。

  第二句:"不懂……不管……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自由读。(不管……不管……总是……)

  结合第一段思考:白杨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它仍长得如此高大挺拔,说明白杨具有怎样的品质?

  体会上面一组关联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⑤白杨具有这样可能可的品质,爸爸的心愿了吗?联系爸爸,说的两名话想一想,爸爸在这里要表白自己如何的心意?(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用不着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建设者品质。

  小结:祖国的建设者们就像白杨一样服从需要。南方需要他们,他们就工作在南方;北方需要他们,就们就工作在北方,而今,新缰需要他们,他们就情愿地生活、工作要条件艰苦的新疆。无论在哪日里,他们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⑥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⑦有感情的再次齐读。

  3、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小结:学了这课文,老师希望你们也像白杨那样做一个生活上、学习上的强者。长大后,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五年级语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感悟并运用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方法: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定向诱导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鸟国迎来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围绕金奖章,课文详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是什么?(板书:争奖章、颁奖章)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看一看鸟儿们在使者到来前后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鸟儿们的不同表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得知使者要来鸟国颁发奖章的消息后,群鸟是怎样争奖章的?他们的表现又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同学们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文中鸟儿争奖章的部分,划出描写鸟儿表现的生动语句,并从中体会鸟儿的性格特点。

  交流:

  (1)你觉得哪些语句对鸟儿的表现描写很生动?(生自由读句子)这句话抓住了对鸟儿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你感受到这只鸟儿的什么特点?(生谈体会)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鸟儿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带着表情、动作生动朗读)

  小结:在得知使者要来颁发奖章的消息后,鸟儿们一扫往日彬彬有礼的样子,争得不可开交,展现出了他们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

  (2)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如果把鸟儿们的表现想象成一幅画,你想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争名夺利)

  (3)所有的鸟儿都在“争”吗?哪一只鸟儿与众不同?

  (乌鸦),请你找出描写乌鸦的句子读一读。如果把乌鸦的表现也想成一幅画,也请你给它起个名字?(默默奉献)

  四、过渡:使者捧着奖章来到了鸟国,面对金奖章,鸟儿们前后又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呢?(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2:默读颁发奖章这部分课文,划一划鸟儿们前后表现有怎样的变化,思考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

  (1)读一读你划出的.描写鸟儿表现的精彩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鸟儿怎样的心情?(生结合句子中出现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群鸟面对金奖章时的强烈渴望与迫不及待)

  (2)然而使者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将奖章颁给这些鸟儿,而是出乎意料地颁给了--乌鸦。对于即将挂在脖子上的金奖章,乌鸦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从中感受到乌鸦怎样的品质?(生读句子,体会乌鸦的谦虚)

  (3)面对功劳如此大,却又如此谦虚的乌鸦,群鸟最终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鸟国的一员,看着眼前“美丽”的乌鸦,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自己、乌鸦或大家说些什么?(角色换位深入体会主题)

  讨论解疑

  五、我们来回顾一下群鸟和乌鸦在颁发金奖章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出示幻灯片,对比显示)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反馈总结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生自由谈)

  2、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文中乌鸦这样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你能想到谁呢?课下,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笔,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一个人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情景

  五年级语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语言感受福楼拜的善教和莫泊桑的勤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听写。

  2、交流人物资料。

  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

  1、几次拜师?分别在哪里写到?

  2、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一次“请教”

  1、自由读2——5自然段,看看莫泊桑怎样请教的,福楼拜如何指导的?

  2、通过莫泊桑的'话体会他的困惑到底是什么。

  3、抓住福楼拜关键的话“功夫还不到家”,品味大师第一次指导的针对性。

  4、福楼拜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呢?体会福楼拜就是指导莫泊桑在观察方面肯吃苦,勤练习的。

  5、感受莫泊桑“万般无奈”的心情及困惑。

  五、学习第二次“请教”

  1、抓住人物的语言特点,感受福楼拜的善教。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六、小结。

  五年级语文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10个生字,读写“创作、幻觉、关注、津津有味”等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巴尔扎克写作入迷的程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能力培养:

  感受巴尔扎克写作入迷的程度,领悟写作的道理。

  重点

  从巴尔所克写作入迷的故事中感悟写作的道理。

  难点

  从巴尔所克写作入迷的故事中感悟写作的道理。

  教法

  读中感悟

  教具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几乎不停地写了15年,每年写上六七部作品,以96部作品,近20xx个人物构筑了一个宏伟的文学大厦,这个人就是巴尔扎克,本文就讲述了巴尔扎克写作入迷的几个故事。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阅读提示,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围绕写作入迷,写了巴尔扎克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上小标题。

  3、感悟内容

  学生浏览全文。

  讨论:从巴尔扎克写作入迷的故事中,获得了哪些习作的启示?

  要求学生先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再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

  全班交流:明确写作的方法。

  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4、拓展练习

  推荐类似作家的故事,让学生阅读。

  三、词语积累

  摘录好词佳句。

  五年级语文教案 1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品味语言的优美,以及试胆量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变化和试胆量德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完成课后思考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2)明确只要敢于实践,实践之后就会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并抓住重点部分——试胆量的过程进行重点学习体会。

  2、体会校长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实效。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你觉得自己最勇敢的经历是哪一次?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乐吗?

  2、交流。

  3、你们都很勇敢,真见小英雄。

  4、在一个叫巴学园的学校里,有一群孩子在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试验。

  二、板体、读题

  1、板题、试胆量。

  2、读题。

  3、引导学生据题质疑。

  三、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

  2、词意。

  3、指名读文,正音。

  四,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和脉络

  1、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和叙述顺序是什么?

  (3)请按着一顺序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讨论、交流。

  3、汇报。

  (1)课文写了校长组织大家夜里到九品佛寺院和墓地里进行“试胆量”的游戏,结果不当鬼的同学吓得跑回来了,当鬼的同学也因为害怕而回来了。

  (2)叙述顺序是事物发展顺序。

  (3)按题目、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23~24自然段)

  五、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优美及人物的心理变化。

  六、体会文章中的深意。

  1、讨论:这次试胆量有什么意义吗?

  2、体会校长教育方法的巧妙。

  七、你觉得怎样可以使自己的胆量大起来?

  板书设计:

  哭

  “鬼” 怕蚊子咬 世上没有鬼,克服胆怯

  跑回家去了

  五年级语文教案 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叔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2、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奇怪的圣诞包裹”到底奇怪在哪?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奇怪的圣诞包裹》一文,感受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词语。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交流回报:按照“给叔公送礼物成了头痛的事-——回忆叔公眷恋祖国的事——全家讨论送什么——寄去奇怪的礼物——叔公的回信”这个过程记叙的。

  写小标题:发愁——回忆——讨论——邮寄——读信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

  (2)从奇怪的圣诞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能否换成“与众不同”?

  2、全班交流,边理解边有感情地朗读,并解决问题:

  (1)第17自然段:“故乡的泥土。”

  (2)第20自然段:“祖国的泥土。”

  (3)第24自然段:“内容价值——无价之宝;”“中国药材——令人奇怪。”

  (4)第27自然段:“最合我心意。”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能体现叔公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叔公对祖国深深地眷恋。

  五、拓展阅读

  师生朗读《乡愁》一诗,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

  板书设计:

  叔公

  奇怪的圣诞包裹泥土和菊花种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教案07-01

语文五年级教案01-03

五年级语文新编教案01-01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02-20

五年级语文莫高窟教案10-23

五年级语文复习教案03-27

五年级语文主题的教案01-19

五年级语文风教案12-31

五年级语文《白鹭》教案12-21

五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