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3 14:03:12 五年级 我要投稿

[合集]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认识14个生字,识记新词。

  2.通过看彩色非洲教学视频和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非洲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去感悟彩色的非洲。

  2.自读自悟,与人交流,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非洲风情风光的课件。

  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产生疑问。

  1、今天这一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我们的目的地是广阔无垠的非洲,孩子们先来聊一聊,在你的的心中,非洲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彩色的非洲

  3.齐读课题,产生质疑。

  二、自主学习,初读课文。

  任务:

  1、快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游历了彩色的非洲,你有什么感受?哪几句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划一划)

  3、课文围绕非洲的哪些方面去写的?

  学习写法:

  1、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

  2、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3、过渡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和“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

  三、分组合作,细读文本。

  1、明确任务,指导学习。

  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请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个最感兴趣的方面交流非洲的多彩。学法指导:想一想从哪些句子或词汇中你最能感受到非洲是彩色的?用横线画出,并美美地读一读,品一品,写批注,再在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从具体景色、修辞、用词等方面进行品析。)

  2、小组汇报,合作展示。

  预设一:蓝天骄阳

  出示句子: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

  预设二:彩色的植物(重点交流)

  ①出示句子: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到处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②出示句子: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百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红的玉环,火炬树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1)体会:连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树开花的奇丽景色。

  (2)了解:树开花的景色是非洲的特色,所以细写。花开花的现象很常见,所以略写。

  (3)指导朗读。

  (4)教师随机展示非洲植物图片,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③出示句子:“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

  出示图片。

  预设三:彩色的动物

  出示非洲野生动物图片。

  师:在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这一部分内容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出示句子: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变幻着,交织着,渗透着,辉映着,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

  (1)体会:蝴蝶的颜色多、美、艳、变幻。

  (2)教师展示蝴蝶图片,学生想象:游客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预设四:彩色的生活

  (1)这段话中描绘了几幅非洲人民彩色的生活画卷?(花花绿绿的衣服、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中的住房)

  (2)猜测非洲人的性格或是生活态度。(热情,乐观)

  (3)教师随机展示图片。

  预设五:彩色的艺术

  (1)出示句子:非洲人的绘画--无论是木雕挂画、沙画,还是龟壳画、蝴蝶画,是彩色的;非洲人的工艺品,无论是黑木雕、灰木雕,还是象牙雕,是彩色的;非洲人强悍、粗犷的音乐、舞蹈更是彩色的。

  体会:排比句概括介绍绘画、工艺品、音乐、舞蹈都是彩色的。

  (2)播放非洲音乐舞蹈,感受热情奔放的生命激情。

  (3)导语: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来自舞者的心灵。它诉说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诉说着非洲的热烈与奔放,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4)学生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小结文本,指导朗读。

  那么,我们再来聊一聊,此时,非洲给你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非洲的骄阳蓝天是彩色的,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非洲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非洲的艺术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练笔:如果要开辟去非洲的旅游线,你会怎样设计旅游广告?请尝试一下吧!

  2、想更多地了解非洲,可以阅读《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也可以继续上网查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

  3、摘录积累优美的词句。

  五、板书

  彩色的非洲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非洲的骄阳蓝天是彩色的,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非洲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非洲的艺术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A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乐园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巩固所学的词语,积累词语。

  2、学习并掌握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3、阅读《仰望布达拉》

  4、说一说自己不喜欢或喜欢的课程以“一堂 课”为题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习作,并能够突出这节课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教学难点

  把印象深刻部分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西藏的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语文乐园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语海拾贝和自主阅读部分。

  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从不同角度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词语,要求读准确。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个别读,检查学生认读的情况。教师强调下列字的读音。

  “炯”读作“jiǒng”,不能读成“jǔn”;‘’烬“是前鼻音;”俑“

  3、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4、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的书写要点。

  注意区别”宏,和“弘”;“考,字下面不能多一横,写成”与“;‘’虑”字注意和“虚”区别;毁“字的左边书写要注意,特别是”臼‘的书写顺序要注意;’煌“是火字旁,不要写成”光“。

  二、金钥匙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指名反馈:读了这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原来,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写。)

  3、教师:那么:段中为我们介绍了哪些主要的方法呢?请大家把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4、指名反馈。

  (1)直接写感受。

  (2)通过动作来写心理。

  (3)直接写心里的想法。

  (4)通过侧面描写他人的强烈反应,烘托人物的内心。

  5、教师:这段话中编者分别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呢?(指名反馈)

  6、教师: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学生到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心理,不仅避免了重复,而且生动地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文章的表达更加的生动。

  三、词语接龙

  1、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2、集体反馈。

  3、学生一起读一读,读中积累。

  四、自主阅读

  1、教师板书”布达拉宫“,导读:同学们,对”布达拉宫“,你们一定不陌生吧,你们能用收集到的资料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教师一边展示相关的图片,一边简单的介绍布达拉宫。

  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高原圣殿“--布达拉宫。

  教师提纲导路,学生自读: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布达拉宫的? 画出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集体反馈,深入探究。

  指名反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布达拉宫的?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概括,教师适当的引导:作者先后从四个方位仰望布达拉宫(宫前,红山西侧,红山北麓,八角街,主要写宫前所见,其他三处又各有不同)

  教师小结:同学们,布达拉宫气势恢宏,庄严神圣,作者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呢?找出体现作者内心的语句。

  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指导学生由感情的朗读。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使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噢们还有许许多多向布达拉宫这样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超市的词语。

  2、收集中国名胜古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互相传阅。

  3、预习语文乐园六中没学的部分。

  语文乐园六(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谈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明确说话要求,相互交流。

  教具准备:课程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同学们,我们都学习过哪些课程?(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导:这么多的课程,总是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课程。 。

  二、读题目,明确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本次要求说的内容。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说不喜欢或喜欢的课程,说出自己不喜欢或者喜欢的地方和原因。

  (2)说一说记忆深刻的课堂经历,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不愉快的。

  三、以小组为荤位,互相沟通

  四、指名反馈,其他人补充或质疑

  五、指导表达

  1、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几位同学表达存在的不足。

  2、教师对这些不足进行总结。

  (1)注意语畜的表达要清晰、洪亮。

  (2)把喜欢或不喜欢的地方及原因讲清楚。

  (3)把印象深刻的地方说具体,并适当地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

  3、小组内相互提建议,然后再说一说。

  4、指名集体反馈。

  六、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个人的喜好不同,所以对所学科目的情感也不相同。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而重某些学科,轻某些学科。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各方面知识、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不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应认真对待每一课程的学习。

  七、布置作业

  1、课后和你的朋友交流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

  语文乐园六(第三、四课)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写好习作

  教学重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习作,并能够突出这节课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教学难点:把印象深刻部分写具体,写生动。

  教具准备:上节课的笔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活思维

  1、教师:通过上节课的交流,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留下许多发生在课堂上的愉快的、不愉快的、有趣的、伤心的`画面吧!能简单地说一说吗?

  2、指名说一说。

  3、教师导: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堂--课“。

  二、读题,明确要求

  1、指名读题目,其他人思考本次习作的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表达有一定的顺序。

  (3)把主要的事情写清楚、写详细。

  (4)写出自己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所思所想。

  三、指导表达

  1、学生阅读《别了,语文课》,想~想:这篇课文对我们写这篇习作,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

  3、教师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如何把主要事情写清楚、写详细。

  (1)写好细节,把内容写具体。

  文章中,往往有最能表现中心的小章节,把这部分写详细,不但有助于很好地展现中心、表达感情,更有助于把内容写具体。写好细节的例子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我们应认真地体会其作用和写法,并努力把它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帮助我们把内容写具体。

  (2)要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什么样的…‘怎样地“。我们不少同学,在作文中常常用”高兴极了“、”难过极了’‘等字眼,给人以非常模糊的印象,为了使印象变得清晰起来,同学们可以问一问这个人高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难过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把什么样子写出来了,内容也就具体了。

  四、学生习作,老师巡视辅导

  五、布置作业

  语文乐园六(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练习用毛笔字写“海…’绿…‘钱”,掌握相关的部首的写法。

  教具准备:毛笔、墨水、纸。

  教学过程:

  一、认清字形,掌握部首

  1.教师出示本课要练习写的字,学生读一读。

  2.教师:这些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呢?(左右)

  3.指名说说这三个字的部首。

  4.教师:今天,我们不仅要练习写这三个字,还要掌握三个部首。

  5.指导写好这三个部首。

  (1)读一读文中的书写要点。

  (2)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讲解部首的书写要点。

  (3)学生练习写部首,教师巡视辅导。

  二、把握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海’,”绿“”钱“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海”:左右结构,左让右;“每”横画比较多,横要写出变化‘

  “绿”:左右结构,左让右;右边下边“水”的横撇要变成点、提。

  “钱”:左右结构,左让右;两横和一撇间的距离相等,点不能丢。

  三、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四、集体评议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教学语海拾贝部分

  教学重点:

  1、巩固复习所学的生字词语。

  2、了解环境描写在习作表达中的作用

  3、积累名人名言,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要求学生自读词语,巩固对所学字词的认读。

  2、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检查个别读的情况。

  3、强调部分生字的读音。

  4、再读词语,读中巩固。

  二、金钥匙:

  1、引导学生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东边的天空火红火红的……闪出一种紫色……”

  2、启发:这个语段写了什么》它出了给我们介绍了阳光照在芦苇上的美丽景色以外,还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3、作者在交代时间和地点的同时,为什么要对景色进行这样具体的'描写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赞颂了刘老师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在这里是想通过景色的美丽来衬托人物心灵的美。)

  4、小结:写作的时候,对周围景物、环境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环境描写。

  三、名人名言: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一说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反馈。

  4、师:世界各国的名人对友谊有着不同的认识,他们的名言时刻警醒着我们,要珍惜友谊!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这些话,用它们来激励自己。

  5、学生熟读成诵。

  四、作业布置

  听写生词,背诵并默写名人名言。

  语文乐园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阅读短文《“差生”档案》

  教学重点难点:教育学生珍惜友谊,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教学准备:收集贝多芬等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阅读短文《“差生”档案》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差生”为什么加上了引号?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自主阅读,解答疑难。

  集体反馈,畅谈感想。

  1、“差生”档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这些所谓的“差生”是谁?

  3、他们真的是“差生”吗?你知道他们哪些成就?

  4、现在,你知道差生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他们并不是差生。虽然小时候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比别人落后的地方,但是后来经过努力,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份档案给蔡林?她想告诉蔡林什么呢?

  6、小结:是呀,同学们,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退缩,不能被自己打败,我们要鼓起勇气,面对困难,不懈地努力!

  语文乐园四(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朋友”。

  教学重点: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流露出自己和朋友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读写结合,在读中感悟,在写中实践。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友谊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拓展思维。

  1、《童年的朋友》为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2、小结:同学们,小熊陪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成了“我”的好朋友。

  们都有哪些好朋友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二、明确内容,指导选材。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朋友”(板书),可是这里的“朋友”为什么加上了引号呢?

  要求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第一点。

  3、指名反馈:因为这里的“朋友”不只是真实的朋友,还包括和自己有感情的小动物或小物品等。

  4、师:你们能列举一些你的朋友吗?(指名说)

  三、把握要求,指导写作。

  1、师:从同学们的口中,老师知道带给你们快乐的不仅有自己身边的朋友,还有一些不会说话的玩具、动物,它们共同建构了你们快乐的童年。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大家呢?

  2、学生自由读习作提示2-4点。

  指名反馈:你掌握了哪些写好本次习作的技巧呢?

  突出特点。

  写出相处的故事,表达出情感。

  写认要注意刻画出人物的动作和语言。

  写物要注意观察,适当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进行介绍。

  齐读习作提示。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语文乐园四(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写毛笔字“松”“种”“精”,学习并掌握部首“木”“禾”“米”的写法。

  教具准备:毛笔、墨水、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掌握部首书写要点

  1、教师出示“松”“种”“精”,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三个字的部首。

  3、指名反馈。

  4、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部首,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这三个字笔画中都有横、竖、直撇、点)

  5、指导学生写好这三个部首。

  6、指名读一读要点提示,教师边示范边调 。

  7、学生动笔练习写部首。

  二、读贴,指导学好字。

  1、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说一说,教师强调“精”右边的“青”横画多要把横画间的距离缩短。

  三、学生写字,教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习了部首“本”“禾”“米”,还学习了“松”“种”“精”的书写要点,希望同学们回去后能够好好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够积累玉城雪岭、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等新词,写摘录笔记。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尝试背诵。通过多层次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想象补充的方法,了解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理解称其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3、了解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色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尝试运用个性化诗句表达对浙江潮的发现和感受。

  4、激发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浙江潮的特点,理解之所以称之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诗句表现浙江潮的特点。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自读课文《观潮》。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1、世界上的自然奇观数不胜数,它们各具特色,无比神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我国的`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去看看闻名中外的“浙江潮”。

  (结合地图明确位置,板书课题。)

  2、播放视频资料:

  (1)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浙江潮。(播放解说视频)

  (2)试着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或者感受。

  (学生根据自主观看的感受进行简单描述。)

  (3)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文学家周密,用不到一百字就展现出了浙江潮的风姿,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下来。

  (2)指名朗读,正音:最盛(shèng)江横玉系(jì)腰

  出示不同字音对应的字义,让学生根据义项进行选择。

  (3)同桌互读,检查正音,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4)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和停顿。

  (5)学生练读后展示赛读。

  2、解读文意:

  (1)你读懂了吗?给你同桌讲一讲,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提出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怎样学懂它?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代文、图文想象、查工具书、询问他人等方式解读文本。)

  (3)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文言文,不仅要有节奏,跟要有韵味,那就是融入其中的情感。想想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又该怎么读呢?

  (指导学生读出对浙江潮的赞叹。)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两句该怎么读呢?(配乐读出声势变化,指导按照顺序诵读。)

  说说这两句写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对形色声势的描写,概括出基本特点:形态多变,如雪似玉,声势浩大。)

  ③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引读:当著名诗人杨万里看到浙江潮这汹涌澎湃的气势,也不由得发出感慨······

  3、感悟文眼: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吗?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简要写下你们的理由。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从声势浩大、雄伟壮观、变化万千、经久不衰等方面入手点评。)

  (3)引读赞叹:

  当年,周密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得赞叹——

  今天,我们每年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想说一句——

  未来,浙江潮还将这样汹涌澎湃下去,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说——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辨析“幽静”、“幽雅”、“幽深”词义的不同。

  2、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4、搜集有关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维也纳景色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能用一句话说说对维也纳的印象吗?

  2、出示句子,读句。

  3、揭示课题,读题

  4、作者写维也纳,为什么选取穿越维也纳森林来写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解“触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着重号在文中进行标注。

  (3)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请学生串读课文。

  (2)读词语:

  恬静 苍翠 百鸟争鸣 触景生情 生机勃勃 俊俏 呜咽 低吟 芬芳

  “呜咽”的“咽”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àn,谁能为它组个词?(狼吞虎咽)另一个是yān,谁来组词?(咽喉)

  “低吟”的“吟”最后一笔是横折。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①正音:淙 妩

  ②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①把句子读正确。

  ②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

  1、师: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媒体出示: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乐家?有什么惊世之作?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4节到第6节,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劳斯:

  (1) 理解词语:触景生情

  (2) 施特劳斯触的什么景?生了什么情?

  (3) 欣赏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加深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贝多芬: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我无望地遭受着折磨……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几乎让我绝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舒伯特:

  (1)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2)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景阳冈》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23回改写的。主要记叙了108条好汉之一的武松打虎的故事。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文章对武松形象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语言描写,突出音容笑貌。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重点难点】

  了武松的勇武和机智,语言气势磅礴、生动传神,我把这个环节作为教学重点。而引导学生明白武松到底怎样打死老虎以及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中正确评价武松、店家和官府则成为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水浒传插曲。

  《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塑造了108个英雄好汉。你知道谁?

  林冲、宋江、李逵

  看来同学们对《水浒》并不陌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好汉武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死老虎)

  三、推前想后、理清课文脉落

  1、课文除了写武松打虎还写了什么?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按照以上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四部分)

  3、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武松打虎)

  四、学习武松打虎

  1、武松是怎样打虎的?请同学们边看书边听老师范读。

  2、从这部分内容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武松的机敏、勇敢、力大无穷

  老虎的.凶猛、强悍

  3、武松知道冈上有虎吗?从哪看出?

  酒店喝酒店家的劝说、官府的榜文。

  过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就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武松的英雄气概。

  五、了解武松的性格特点。

  1、用笔划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学生交流、体会

  3、分角色朗读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在读了。你同意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

  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 )

  2、词语积累

  ① 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

  ② 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

  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

  ① 大门, 石砌的甬道, 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 宽宽的石阶, 了宽阔的操场。

  ②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行描写的不同地点是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

  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3、出示课题, 母校 一齐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高兴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

  到操场

  出校门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到操场

  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

  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我慢慢来到拱形校门下……”

  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

  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填上合适的动词。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

  3.读读句子。

  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 ;像百花的清香 ;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 。)

  5.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入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

  四、初步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引入

  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行描述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

  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始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想象填空

  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 ,于是又重新跳起来。

  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 。

  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

  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

  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

  指名读,学生点评。

  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

  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多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

  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

  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

  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3.教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

  望着 ,我似乎 ,似乎 ,似乎 。

  再读9——11节。

  教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 ,想到 在操场,看到 ,想到 ;出校门,看到 ,想到 。

  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熟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进行概括,循序渐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交流感受。(引出孙悟空)这节课我们要到文字中去感受一下孙悟空的风采,看看文字大师吴承恩是怎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光鲜的美猴王的形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读议议,感受猴王形象,了解成王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

  2.出示自读提示: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石猴是从哪来的?谁能用书中的话来告诉大家。(学生交流第一段中的.语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活无忧……)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么?(指导朗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描述。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猴王的过程,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默读2——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写写批注,留下读书的痕迹。

  A学生畅所欲言:活泼可爱、无私无畏、勇敢机灵、别有心机、善良无私、本领高强等。

  B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C预设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等语句。

  指导朗读:

  ⑴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① 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② 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⑵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 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读出猴王的个性特点。

  三、学习语言表达。

  1. 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刻画出这只活泼可爱、神通广大、丰满光鲜的石猴的?请从“怎么写”的角度谈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随机指导朗读。交流语言表达的方法:排比、对比、拟人、三字短句、对子、语言、动作的描写。

  2.师: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只怎样的时候?(自信、敢作敢为、心中有数)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西游记,心中就有一千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下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筷、恰”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泊”,会写“冈、饥”等15个字,会写“一饮而尽、性命”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注意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4.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武松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好汉歌》,导出名著《水浒传》)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足智多谋。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四大名著中的另外一部——《水浒传》,看看今天,我们在景阳冈上,会遇到谁?(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识字。

  (1)学生自由练习读生字,练习完毕,随机指名检查练习成果,指导正音。

  (2)注意:

  多音字“泊”读bó时,多是动词,停泊;读pō时,指水域,如湖泊,所以,梁山泊中的“泊”应该读“pō”。

  3.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喝了酒之后趁着酒兴上了冈,遇见老虎并与之搏斗,最后杀死老虎并挨下冈来。)

  (2)根据故事情节,你认为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四个部分)如何划分?第一部分:喝酒(1~4自然段);第二部分:上冈(5~7自然段);第三部分:打虎(8~12自然段);第四部分:下冈(1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1~4自然段,说说课文第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武松去店里喝酒,酒后不听店家劝告,执意过冈。)

  1.大家在读这部分时,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懂的词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筛、客官、如何、但凡、吊睛白额大虫)大家遇到这些不懂的词时,会用什么方法理解呢?其实,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比如说,筛了一碗酒其实就是说倒了一碗酒。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词语了。

  2.我们从这部分的内容了解到,武松赶了几天的路,到了阳谷县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晌午),这时他感到(肚中饥渴),这时,他望见了一家酒店,酒店门前挂着一面旗,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

  3.武松到了店里坐下,招呼了店家点了牛肉,又叫了酒,不过,酒只上了三碗,就不再上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武松没钱了吗?(不是)那是因为什么?(店家说这酒喝三碗就会醉,过不了前面的山冈)原来,三碗不过冈是这个意思呀!那么武松信不信呢?(不信)于是,他前后喝了(十八碗),多么豪爽又倔强的性格呀!

  四、小结。

  喝完了酒,武松想要过冈,店家阻止了,因为——(冈上有老虎)。然而武松还是不信,所以,趁着酒兴,他便上冈了。上冈之后发生了什么呢?下节课为大家揭晓!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武松在门前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感受到了他豪爽倔强的性格特点。我们把这部分的内容,用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来,那就是——喝酒。那么,接下来,他上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

  二、抓住细节,探究赏析。

  1.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第二部分,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武松上冈之后,看见官府榜文,才相信有虎,但仍继续上冈。)

  思考:为什么他在相信有虎之后,依然敢只身上冈?(喝了酒胆子大、他本来就不是胆小鬼、好面子)那么,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用小标题概括为——上冈。

  2.很快,武松酒力发作,这时,他想休息一下。这时,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呢?我们一起来默读文章第三部分。

  (1)武松刚躺下,乱树后就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这一吓,武松就清醒了。那大虫如何攻击他?武松又如何应对?出示“说时迟,那时快……又闪在一边。”

  ①找出大虫一开始抓人时的动词。(扑、掀、剪)

  ②武松的应对。(三闪)

  第一回合对阵,结果怎么样?(大虫劲儿泄了一半)为什么呢?(因为武松消耗了它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武松用“三闪”沉着应战,体现了他的以退为进,有勇有谋。

  (2)大虫肯定不甘心,所以它又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剪不着……只拿着一半在手里。”这一回合,武松战绩如何?(哨棒折做两截,只拿着一半在手里。)

  (3)这时大虫又展开了第三回合的攻击。出示:“那只大虫咆哮着……搭在武松面前。”

  ①武松没了武器,他用什么应对大虫?(赤手空拳)如何应对?出示:“武松把半截哨棒……只剩下口里喘气。”

  ②从武松打虎的动作和经过中,你体会到什么?(武松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

  (4)在第三回合中,武松绝境反击,但是这时大虫还没彻底死去,于是,他又找来了折断的哨棒,把大虫打死。经过这番激战,武松已经手脚酥软了。

  (5)这一部分,可以用“打虎”作为小标题。自己练习讲述这部分的情节给同桌听,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使故事情节更生动传神。

  3.打死老虎之后,武松体力耗尽,而且,天色也已经黑了,所以,他只能把老虎的尸体放着不管,自己先(一步步挨下冈来)——下冈。

  三、拓展延伸。

  有人说武松真勇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又有人说,武松很要面子,有些鲁莽,不听别人的劝告,虎口逃生只是侥幸。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四、小结。

  无论如何,武松打虎这一壮举,已经塑造了他勇武过人的英雄形象,而这一切也归功于作者施耐庵,正是他塑造了这样生动传神的形象,有血有肉的英雄,我们才能读到这精彩刺激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精读课文,除了需要学生掌握故事情节,更要体会人物形象,所以重点讲解打虎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材简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为一体的记叙性散文,作者用极精炼、极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奇丽景色,热情歌颂了蒙汉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全文激荡着美的旋律。闪烁着民族团结的光彩。

  在本篇中,作者善于抓住草原环境的特点和在这个环境里生活的人们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牧民生活风俗画,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用词精炼,行文流畅,作家想象丰富,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文章充满了诗意。

  【教学设想】

  1、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再创造。语文课上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将文中之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出来。对于《草原》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才能明白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语的精妙,积累它的语言。为此,在教学描写草原自然风光的段落时,可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并说说读了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找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并结合一定的意境,通过评读、想象等方式促使学生把学生把这些句子读好,充分体会草原风光的美。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

  2、《草原》这篇课文中介绍了蒙族人发是怎样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虽然有的同学以前通过电视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风情,但文所写的事情毕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所以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这种场景,体会出蒙汉的情深。在处理这一环节才时,可自制CAI课件,向学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样待客的,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蒙汉情深何忍别”的含义,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来了。

  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主动地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画地为牢”。要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就要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争辩的气氛,促使学生独立读书、思考、理解、品析,让学生圈点批画,讨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让每个学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想己所想,说己所说,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学《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互帮互助自学完成。在全班交流时,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读你想读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绍民族风情;可以谈谈自己读了某些句子后的体会;还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或点评。这种做法。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改要求,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查阅资料,课前预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掌握课文内容,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来领悟文章的情感。采用背诵、摘抄、仿写等方式积累语言并加强运用。本课教学还要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求异思维。基于以上想法,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读懂课文,从中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并积累一定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

  入情人境,学习语言;启导点拨,叙谈见解。

  【课前准备】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过课内外搜集、查找资料了解草原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查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内容,释疑存疑,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自学,我们对内蒙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们想去大草原看看吗?

  2、CAI课件播放草原风光,欣赏后导说:“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辽阔美丽

  (在上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力求做到通过由文入图,发散思维,激趣导说。

  采用课件展示草原美丽的风光,引人入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同时,让学生感知草原的`美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景,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和衔接。)

  3、导题:

  今天,我们就随大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内蒙古大草原上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课题:

  草原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启由读课文,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⑴自主发表见解。

  ⑵导读:

  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名读。

  ⑶评读。

  2、大家都想读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先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教师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

  以下节选句例的顺序随学生的回答而定:

  ⑴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点拨:

  你们能想象得出来吗?试着想一想。

  出示画面:

  你们想的和画面上画的一样吗?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朗读句子,展现画面,引导学生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

  ⑵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导: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草原真的很美。(同时出示画面)老师也想来读读,你们愿意听吗?(师读)我读得怎么样?(生评)相信你读得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试一试好吗?

  (该处采用了师读生评的形式,师生合作,学生读的兴致将会大大增强。)

  ⑶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点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老舍先生的身边,面对如此辽阔美丽的草原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主发表自己的见解。

  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导: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都沉醉在其中了。我真想低吟一首小诗,来表达我满心的愉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们想吟诗吗?可以现编,想好了就坐在位子上低吟。谁想念给大家听?可以站起来试一试。

  (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语,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面,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即兴低吟小诗,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

  3、指导朗读、背诵:

  ⑴引读:

  下面,咱们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充分展示出来。

  课件出示文字内容并配乐。

  ⑵引背:

  这一段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就把它背出来;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⑶大屏幕上出示提示语,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师导: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那么这里的蒙族人民又是怎样对待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呢?让我们再入草原去感受一下。

  ⑴课件播放蒙族人民接待客人的情景(配有解说词)。

  ⑵结合学生自主发言,板书:

  热情好客

  2、小组学习:

  提出要求:

  下面是小组学习的时间,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课件提示自学内容:

  1、读读你想读的句子。

  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做做简要批注。

  3、介绍民族风情。

  3、全班交流。

  (该环节设计,重视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通播放画面、指导朗读和泛谈体会,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了时间,忘记了太阳已尼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谁也不愿走,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同时出示画面(该画面为夕阳西下,蒙汉人民告别的情景)。

  是啊!大草原景美,人更美,此时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来表达我的心情。同学们,愿意和我一起唱吗?

  师生齐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原遍地花……”

  (以师生同虽抒发感情的形式结束,使学生体会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四、自选练习

  1、画草原风光图。

  2、练写(选其一):

  ⑴写几句话赞美大草原。

  ⑵仿写一处景:

  这次,我看到了……

  3、摘抄你喜欢的词句,并适当写些点评。

  五、课外延伸

  搜集、阅读描写草原风光的文章。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

  2.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了解到毛主席平易近人和真切关怀人民的美好品质。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毛主席的生活小故事。

  关于“花山”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自由读课文,认清生字生词,自主提出不懂的问题

  比如: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句子

  (建议: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再读时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进一步自学课文,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练习朗读,解决问题

  ↘在四人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全班交流

  (从毛主席让警卫员请群众回来碾米和给群众沏茶、替母女俩推碾子这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他不愿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而耽误全村群众吃饭,还给群众沏茶喝,帮他们推碾子,充分表现出毛主席关心群众,把自己视为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的好作风。)

  (从毛主席教育警卫员的那一段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革命需要老百姓的支持,二是革命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这也说明毛主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他更愿意和群众打成一片。)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课外延伸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一篇读后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知和感受。教师可以协助同学理清思路,让同学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知,比方: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知。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俺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同学自由朗读,假如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惊涛骇浪,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示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同学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同学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俺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同学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身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俺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俺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要求:

  1、学习了解故事的含义并对相反的观点加以辩论;了解一些有关书法的知识。

  2、诵读词语,积累语言知识。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就难题进行选择并流畅、清晰地表达。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文人都要花大功夫练习书法下面读读这个小故事。

  (2)学生读小故事。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度过后明白了什么道理。

  (4)学生联系故事谈一谈当中蕴含的道理。

  2、教学第二部分。

  (1)提出问题。(由上一部分的教学结论导入,学生读题)

  (2)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

  (3)指明几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言,重点是回答“为什么”。(学生可从文化、艺术、学习、生活几方面去谈)

  (4)小结性发言。(只作为一种观点)

  3、教学第三部分。

  (1)谈话导入:在我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史上,产生过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认识、了解哪些书法家呢?

  (2)学生回忆、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师生共同最大限度地说出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4)根据情况选个别书法家讲讲他们的书法小趣闻。(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词语都是关于“郑和远航”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大致了解它们的意思。

  (4)学生试着说说这些词语可能会连成一个什么故事。

  (5)学生练习诵读。

  2、反馈。

  (1)指名诵读。

  (2)学生比赛看谁能说出更多相关的词语。

  (3)集体练读。

  (4)集体齐背。

  (5)指名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指出这是选自刚刚学过的课文《郑和远航》。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的结构的匀称、合理。特别是“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在整体布局中的'写法。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

  (3)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范写。

  (3)学生再次练写。

  第二课时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话题“我来说一说”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如题中所说的问题。这时,你会怎样作出决定呢?(板书:我来说一说)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 引导学生读题并思考。

  (2)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问题认真思考,准备口语发言提纲。

  (3) 学生分组练说。

  3、练习。

  (1)分组推荐代表上讲台就某一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针对实际情况)

  (2)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上台说出不同的看法。

  4、反馈。

  (1)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作更加深入的思考。

  (2)点评。

  五、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是:土、牛。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笔画极其简单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及时指导。

  3、练习。

  (1) 学生临摹,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 学生将每一笔写在米字格中的正确位置。(注意每个笔画的写法和力度)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3)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在小组内个人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5: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课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

  (二)、学文悟情展示(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5: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5、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课堂练习】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______标出。

  ⑵ 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安排】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哥伦布竖鸡蛋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回到西班牙后,受到达官贵人的藐视,他巧妙地予以回击的事,表现了哥伦布超人的聪明才智,赞扬他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始终坚定地去探索未知的可贵品格。

  哥伦布(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曾向葡萄牙建议向西环航以探索通向东方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路,未被采纳。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奉西班牙统治者萨伯拉和斐迪南之命,携带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船3艘,水手87名,从巴洛斯港出航。历时10个星期,于1492年10月12日,星期五,清晨两点,他与水手发现了新的陆地———美洲大陆。以后,他又3次西航(1493年、1498年、1502年),先后到达牙买加、波多黎各诸岛及中美、南美洲大陆沿岸地带。晚年贫病交加,抑郁而死。

  课题“哥伦布竖鸡蛋”是一个主谓句,点明本文的主人公、主要事件。鸡蛋是椭圆形的,无法竖着立住,但是,哥伦布却办到了。这使读者产生疑惑与好奇,进而激发出阅读期待。这就是作者拟此题所要追求的引人入胜的奇效。

  〔结构分析〕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受到达官贵人的忌妒、藐视与讥讽。

  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写一次酒会上,面对讥讽,哥伦布与达官贵人比赛竖立鸡蛋,获得胜利。这是本文的重点,写了三个层次。其一,酒会上,达官贵人讥讽哥伦布。其二,达官贵人都不能把鸡蛋竖立住。其三,哥伦布稳稳当当地把鸡蛋立了起来。

  第三部分(第8~10自然段),写对哥伦布竖立起鸡蛋的议论。议论有两类,达官贵人讪笑,认为这样竖立鸡蛋太简单;哥伦布认为,简单的事也需要人去发现、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

  〔语意理解〕

  “他是干什么的?他不是从意大利来的穷海员吗?像他这样的人,能穿洋过海?真是天大的笑话!”

  这是达官贵人藐视、讥讽哥伦布的恶毒语言。上文交代了故事背景。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美洲大陆的航海家。鉴于他的功勋,哥伦布晋升了高官,并且受到国王与王后的重视。于是引起达官贵人的忌妒,有了藐视、讥讽的恶语。“达官贵人”,指职位高的官吏和地位尊贵的人物。达官贵人都属于上流社会,这些人长年吃喝玩乐,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养成严重的`歧视贫民的畸形心理。面对哥伦布的出身、功绩与地位变化,自然升起极强的忌妒之心。讥讽的话共4句,3个问句,1个感叹句。第1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藐视哥伦布的低微出身。第2句用疑问口气回答第1句的问题,强调哥伦布是外国人,又是穷困的海员。第3句质疑哥伦布航海的业绩的可靠性,在他们看来,这么大的业绩应出自出身高贵的西班牙航海家。第4句是感叹句,污蔑哥伦布航海成功是谎言,是“天大笑话”,表达达官贵人的气愤与强烈的忌妒心。

  “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他从盘子里拿起了一个鸡蛋,对他们说:‘太太们,先生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熟鸡蛋立起来?’”

  这是哥伦布对达官贵人的还击。他面对达官贵人的藐视、嘲笑、讥讽,没有采取一般的做法———用愤怒、有力地语言去反击,或愤而拂袖离席。他反击的方法很巧妙,先“沉默了一会儿”,平静一下心绪,思考采取的态度与策略。他的沉默只“一会儿”,说明哥伦布非常聪明、成熟、有涵养,能迅速沉静并拿出对策。接着提出将熟鸡蛋竖立起来的挑战。熟鸡蛋是不可能立起来的,他知道达官贵人必败。以“挑战”对“讥讽”,让他们以简单的事都做不好的惨败而自取其辱,实在是高明。哥伦布说话,既有礼貌,不失一个有修养的“上将”,又有挑战性;既平静,又充满自信和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

  这两句话极具哲理性,是哥伦布的传世名言。第1句讲出这样的道理:创造不单指对重大问题的解决,发现并证实简单的未知,也是创造,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因此,也是值得赞扬的。第2句说明只说不做,即或头脑再聪明,也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大胆而积极地去探索,并力争最先成功。第1句讲明创造的本质,第2句承接第1句鼓励人们率先实践对未知的探究。哥伦布用简单的问题抨击了达官贵人的傲慢与藐视,又用这两句话阐述深刻的哲理,回击了达官贵人,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写作特点〕

  1.以简驭繁,以事说理。

  本文阐述了深刻的道理,但作者却仅写了一个极平常又简单的事例:竖立熟鸡蛋。达官贵人面对一个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最后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总结出了一番大道理。以简驭繁,以事说理,容易使人理解与信信服。

  2.对比的反衬作用。

  本文写两类人,一类达官贵人,一类是哥伦布。前者傲慢无礼,愚蠢无能;后者谦和沉稳,聪明机智。前者浮躁妒嫉,后者冷静高雅。两相对比,达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09

五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11-0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25

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教案03-2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鲜花》08-24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1-18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3-24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04-12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06-06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