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4-07-22 11:51:48 五年级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1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了作者9岁时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堂上作者想起自己9岁时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因而当众受罚。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此引发思考及老师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回忆部分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叙事中,作者的意识在飞快地流动但脉络清晰,所叙之事也环环相扣,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现了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知识的渴求,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是一篇向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理解“胚胎、随心所欲”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想象、概括小标题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 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我”是怎么发现的;引导发挥想象,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2、创设情境,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当我们渐渐长大,童年便如风中的羽毛越飘越远。但是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却常常会萦绕心头,久久难以忘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童年的发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由朗读文章,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概括交流:课文写了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后来因这一发现被老师误解受到惩罚。)

  哪些段落是写我发现的经过?(3—12段)

  哪些段落是写我被老师误解而受罚?(13—18段)

  三、了解“我的发现。”

  (一)理解:胚胎。

  出示解释(有条件的可以展示胚胎发育图片):胚胎是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胚胎发育成胎儿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成长过程就是胚胎发育的过程。

  (二)了解“我”发现的规律。

  1、课文中有一句话,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我所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请你找到句子读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现。

  2、出示下面两句话,比较。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九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表达一个具体,一个简洁。

  3、指导朗读。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1)师补充进化论知识:这种“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的理论叫——“进化论”。进化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个发现被恩格斯誉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2)谈感受:学到这里,说说你现在的感受。

  费奥多罗夫——了不起(自豪,骄傲)!

  (3)朗读句子。

  四、学习第二段——“发现的过程”。

  (一)了解发现的经过。

  胚胎发育规律是怎么被费奥多罗夫发现的呢?请认真读3—12自然段,想想“我”的发现经历了哪些过程,把每一个过程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

  (二)交流。梦见飞行——请教老师——探究猜测

  (三)精读发现的步骤。

  1、学习发现经过之“梦见飞行”。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梦想的奇妙。

  (1)师范读。生闭上眼睛想象梦境,谈感受。

  (2)师引读并拓展说话,感受作者“异想天开”、“天马行空”、富于幻想。

  师:我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

  飞过——(生:街道上空);

  飞过——(生:白桦林梢头);

  飞过——(生: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

  飞过——(生自由想象说)。

  我想去哪里就飞到哪里,真是——(用课文中的词)“随心所欲”。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学习发现经过之“请教老师”。

  过渡:“我”和同学经常在梦中飞翔,我们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便去请教老师。

  (1)同桌分角色读读我和老师的对话。

  (2)请“学生”说说:你一个接着一个提问,当时是怎么想的?

  请“老师”说说:你刚才与学生的谈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想象当时的情景,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习发现经过之“探索猜测”。

  过渡:老师的答案并不能令我满意,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对于“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的这个答案的渴求越来越强烈。

  出示句子:“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为了解开人是怎么来的谜底,他是怎样研究这条鱼的呢?他翻来覆去地在看些什么?想些什么?

  (2)朗读这句话。

  4、再次感受作者的自豪,朗读。

  我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发现是多么不容易啊,所以费奥多罗夫一想到这个发现他就会从心底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五、小结;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费奥多罗夫发现胚胎发育的经过,让我们来一起来读读这两段话。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二、学习第三段——“误解、受罚”。

  过渡:三四年过去了,六年级的一堂生物课上,这个发现在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作者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而当众受罚。

  1、创设情境想象,感受“受罚”的情景。

  1)出示句子:“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钱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2)请你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老师继续问下去,容我解释,我会如何应对,同学又是什么反应,教室里又会是一副怎样的情景,请你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

  3)学生想象,练写。

  4)交流。

  2、理解难句。

  老师误解了我,同学们嘲笑我。这时候,费奥多罗夫会想些什么呢?

  1)出示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2)读句子,理解。

  3)讨论交流。

  经历了曲折的探究之路,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规律,在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啊;被老师轰出教室,被同学嘲笑,这就是我受到他“驱逐和迫害”。

  4)感受作者的精神。

  出示句子,填空补充: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但是……”

  5)小结:小朋友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驱逐还是迫害,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挫折,都牵绊不了费奥多罗夫在科学道路上的探究的脚步。多么乐观,多么幽默,多么顽强!

  三、感受人物形象。

  1、学到这里,你喜欢这个小朋友吗?(交流。)

  2、小结:作者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富于幻想,执著探究的孩子。

  3、出示简介。费奥多罗夫:俄国天文学家,俄国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也是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和人类思想发展胆的乌托邦的创始人。费奥多罗夫学问渊深,博览书史。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他在哲学、自然科学、艺术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百科全书” 。

  四、总结。

  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侯别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也许这正是你研究创造的开始。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用你这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世界,享受发现的快乐。

  作业:在追求科学的路上,科学家受迫害的事例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讲人物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2、讲述者要选择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事来讲,要讲得具体生动。听众听时要认真,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3、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三、教学难点:

  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要求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人物故事的活动。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爱听故事吗?我们今天就来开一个故事会。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这次我们讲什么故事呢?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看的电影、电视里,有一些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天的故事会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后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还可以补充相关情节。

  (三)讲故事。

  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他的什么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在小组内交流。

  各小组推举一—二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四)评选故事大王。

  评评:谁讲的故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五)总结:

  要想故事讲得生动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七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一个人,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生齐读作文要求)

  2、你身边这么多人,你准备写谁,你为什么要写他,你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让我们先交流一下。

  (二)学生交流:我准备写谁,我为什么要写他,我准备抓住他的哪些品质去写?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在全班交流。学生边交流边评议。

  (三)指导写法。

  我们下面讨论如何写这个问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想想写人,一般都抓住他的哪些方面来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教师板书这些词语)

  你们的积累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一些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根据内容,选准方法)。

  为了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你准备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试着说一说。

  学生练习说,评议。

  (四)学生自己练习写,写好后,同桌交换修改。

  (五)定稿。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同学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俺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俺”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溢诗情画意,会令俺们发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溢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俺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俺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溢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俺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家长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考虑: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同学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俺”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俺”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

  了解马克土温的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预习探究

  1.孩子们,前段时间老师听到这样一件事,一个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在一家电器商店选电冰箱,当她向服务员咨询时,却遭到白眼。后来这个老奶奶到旁边的一家百货商店去为她的儿女买了两台电冰箱,先前那家商店的服务员看到后瞠目结舌,不后悔莫及。

  听了这件事后,你们有什么想法?

  2.嗯,刚才孩子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在金钱面前是怎样的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二、合作交流

  1.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准生字读音,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蹩脚、刻薄、武断、窘况、兴致勃勃、撵跑、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3.根据词语理解再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三、品读体验

  1.出示自学提示:

  (1)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

  (3)从他们俩的态度,你体会到他们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2.汇报讨论结果,相机理解重点语句。

  (1)“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这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

  (2)“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笑容遍布满脸,里面还有“纹”──折纹、皱纹、螺旋纹。一个见钱眼开的家伙,托德见是大钱后的笑容,牢牢地凝结起来,像一片一片的熔岩。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可能托德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马克·吐温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则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3)“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对。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此时站在老板面前的是位百万富翁,见钱眼开的.老板已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反反复复,啰啰唆唆,透过这言语,不难看出老板那副奴才相。)

  3.请孩子们再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受到的待遇怎样?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四、巩固延伸

  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写得如此鲜明?

  (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堂作业:

  1.看《百万英磅》全文。

  2.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人物描写。

  板书设计金钱的魔力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努力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能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点;了解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同学从小时候到现在,大多都有一次购物的经历,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也写了一次他的奇妙的购物经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出示学生卡片或小黑板,指出学生领读课文生字并扩词,教师提示重点。

  3、再读课文,找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出示句子练读。

  5、分组齐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流利

  6、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三、带着问题深入研读课文

  “一进桃园”——这是一个怎样的桃园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二进桃园”——

  1、这么特别的桃园,如果他的主人在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他吗?

  2、让我们再次走进果园,去寻访一下,也许在对课文的品味中你会对桃园主人了解得越来越深入,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默读课文,思考:这位桃园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呢?

  请画出重点词语,补充批注。

  3、在小组里交流,分享个人的理解,做好集体交流的准备。

  4、全班交流,老师适时引导。

  四、课堂练习

  1、学生说说生字书写的难点。

  2、学生练写,教师提示写字姿势和占格,运笔要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借助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并积累写花的四字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来,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来,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走进那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德国。

  2、齐读课题。抓住“自己”、“别人”读好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有一句能全面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那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句子)

  4、板书:奇丽奇特从字面理解,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非常美丽;与众不同)那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

  二、品味“奇丽”

  1、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圈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词语并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齐读

  3、同学们,你们都划了哪些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呢?

  4、预设1: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多么美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师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理解“花团锦簇”:让学生说说所想到的画面?(许多花儿成团成簇地紧拥在一起,非常的华丽。)借助图片形象化理解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

  (2)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结合图片理解。这里侧重写花的色彩。

  (3)这样的画面,你还想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呢?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

  (4)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景色奇丽?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花不仅美而且还很多。(是啊,这里从数量上去写花的美丽)作者的用词是多么准确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在这指什么?花多得眼睛看不过来,在这里它还包含着观花者一种怎样的情感?谁体会到了?

  观花的人舍得错过哪怕一处景物吗?(生:一下子把所有美丽的花都看完,但唯恐眼睛看的东西有限,看不过来(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5、还有其他词语吗?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应接不暇)

  6、同学们,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多媒体出示图片)师配乐讲述: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谁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指名读,学生评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

  三、随文练笔

  刚刚我们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等词语,从形态、颜色、数量上感受到花的美、多,此刻,让我们将这几个简练的词语化为具体的内容,写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

  四、感受“奇特”。

  1、刚刚通过想象练笔,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那奇丽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多么奇丽的景色!”那这与奇特的民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找出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

  3、(出示)1。“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在自己屋里看到的是什么? (花的脊梁。)

  (2)理解“脊梁”(花叶、花茎。)

  (3)联系养花实际,谈谈养花目的

  (为了好看/为了净化空气……是啊,咱们养花是为了看美丽的花朵)

  4、德国人为什么要看花的脊梁呢?如果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5、(课件出示第二段对话: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正是这样)

  (1)读对话。”

  (2)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怎么样?生答:很正常。

  (3)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红字出示)

  莞尔一笑,怎样笑?同桌互相莞尔一笑。对,微微一笑。

  这样莞尔一笑笑出了房东的什么?“善良”,你说,“淳朴”。说得多好!

  6、在德国是不是只有这位女房东是这样的奇特?你还从哪得知,大家都这样。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师:是啊,正是这样。正是怎样?

  (2)分析境界

  过渡:师:正是这样,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7、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生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课文字并板书)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耐人寻味,什么意思?(值得仔细琢磨体会)

  (2)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德国人乐于助人;很高尚!)

  (3)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才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

  8、小结: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挖掘“美丽、奇特”的深层意义

  1、过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样的奇丽的景色,这样高尚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从哪能看出?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美丽指什么?作者认为美丽的东西很多,除了花以外,“美丽”还指什么?“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2)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美丽的东西。

  (3)回读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读课题,深化情感

  这奇特的民族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同学们记住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一读课题;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一种伟大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二读课题。

  六、作业布置:推荐阅读

  1、想要对德国有更多的理解吗?那我们就要翻启这样一本书——《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

  2、《重返哥廷根》,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相信读完之后,就会对他的思乡梦有更深的了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认识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本课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一)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1、教具准备。演示文稿。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准备

  1、 你认为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举例说明。

  2、 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 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 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3、 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 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 讨论结果:(1)总结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播放民谣)

  (一)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二)还想了解什么?(黄婆婆为什么要教这儿的人织布?)

  二、 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 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 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三、 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一)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二) 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三)学生读句子

  演示: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段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的书上。

  2、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演示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4、从中你感受到黄道婆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四、 自主归纳

  演示: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 、 、 、 、等方面。

  五、 读写结合

  (一)你对集体的爱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 学生讨论发言。

  六、 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桂花雨》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出示桂花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

  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

  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

  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

  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

  (“邻居”“整个村子”“全年”)

  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理解:桂花盛开时,花香弥漫四方。不开花时,人们可以把以前晒干的桂花拿出来,做各式食品,如文中所说的桂花茶、桂花糕,除此之外,还有桂花酒、桂花元宵,等等。因为有了桂花食品,人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桂花香甜的气息。也就是说,村里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是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四、品读文段,再闻花香。

  1.对作者而言,她的童年又是如何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的?

  (1)结合课文内容,我们来看看。

  (摇桂花、品花茶、吃糕饼、送桂花。)

  (2)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2.小结

  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快乐的时光是最难忘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温故知新。

  二、创设情境,感受摇花乐。

  ⒈体验摇花乐

  (1)师:年少的琦君,站在桂花树底下,望着星星点点的桂花,闻着迷人的花香,她是多么想快点摇桂花啊!默读第五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那些句子,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当时的迫不及待。

  (2)课件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3)情境对话,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想想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呢?(早晨睁开眼睛,吃饭的时候,睡觉前,放学一回家)体会迫不及待的心情

  (4)带着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出示课件: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2.师生对话体验情感: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了你的头发上,落在了你的脸颊上,落在你的眼睛上,你的脖子里,你的手心里,你的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预设:(桂花轻轻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多幸福啊!)(桂花落在我的颈间,有一股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多舒服啊!多快乐啊!)

  师:此时此刻,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喊?

  课件出示:我( )地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快乐、激动,拍着手、又蹦又跳、手舞足蹈、闭着眼睛、陶醉)

  3.快乐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难怪多年以后作者还总是想起这阵阵桂花雨,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板书:摇花乐)

  三、品读句子,感悟思乡情。

  1.师:“桂花雨”,是迷人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今,桂花雨,是回忆之雨,更是思乡之雨!难怪母亲会说——(课件出示:“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母亲会怎样说这句话?(压低声音,放慢速度来说。)

  3.师:试着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离开家乡二十几年的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除了桂花,母亲还会想起故乡的什么呢?(板书:思桂花)

  预设:生:想起家乡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

  生:想起家乡的田野。

  生:想起家乡的老宅子。

  生:想起家乡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生: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茶。

  生:想起家乡的桂花糕。

  4.出示“这里的环境再好,也比不上(  )。”

  “这里的邻居再热情,也比不上(家乡的左邻右舍好呀!”)

  5.师:同学们,能自己模仿这个句式说几句话吗?

  生交流。

  6.师:同学们,虽然母亲嘴上说的是桂花,其实心里想的是家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情感呀?(板书:思乡情)

  7.总结:

  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童年难忘,千般情,万般情,化成了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地萦绕在作者的心中,也飘落在我们的心间。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板书:片片桂花雨,浓浓故乡情)

  四、拓展阅读,加深感悟(课件出示琦君背景资料)

  1.师:琦君为什么对故乡有这么深的感情呢?听了老师介绍她的生平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2.师: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11岁来到杭州,32岁移居台湾,60岁移居美国,84岁回故乡探亲,86岁定居台湾。

  3.师:就是这样一位背井离乡的老人,一生都在用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乡。咱们来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

  (1)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选自琦君的《<烟愁>后记》

  (2)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选自琦君的《家乡味》

  五、拓展延伸,抒写童年。

  1.学习本文写法,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味道的呢?请以“儿时的味道”为主题,写写你的童年记忆吧。)

  2.荐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手镯》和《下雨天真好》,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中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使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3、理解课文按照“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媒体相关阅读

  学生:预习:读课文,划词语、理解词义(指定几个查词典),思考问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洁,使同学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同学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身的习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布置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俺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身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身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身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身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一起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 冯琛莉)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俺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俺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俺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俺们童年时代捕获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同学交流翻看影集。

  3.过渡:同学们,童年的歌声还在俺们的耳边吟唱着,童年照片中的美好画面还在俺们的眼前浮现,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想吧!一定回想起了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其中,有一定很多有趣的事情!现在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几句话把自身童年最有趣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大家,好吗?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俺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身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相互分享。(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1.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同学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同学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同学写一个自身认为最有掌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缺乏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出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溢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同学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洁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

  4.生一起评议。

  导语:刚才听了这位同学朗读了他的习作,大家看看,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师生评价)

  导语: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同学评价。肯定优点,指出缺乏。注意不挫伤同学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同学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同学在小组内读自身的习作,先指出自身习作的优点和缺乏,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15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一、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三、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二、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三、精读“草原景色”,品味“动情”

  第二课时

  一、“草原人民的热情”,再品味“动情”

  (一)学习“远迎”一节

  (二)学习“热情款待”一节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二、总结感悟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

  作业设计:

  1.跟家长交流学习本课的体会。

  2.搜集草原的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景色——风光美——动情(写景抒情)

  草原{ 人民——人情美——更动情 (写事抒情) } “我”

  蒙————情深————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增进学生对非洲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的了解,感受非洲的独特魅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

  3、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生词比如: 炽(chi) 沛(pei) 聆(ling)等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非洲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张图片(打开ppt展示一幅图)。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我知道这是非洲。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那你那你知道非洲的哪些资料吗?你印象中的非洲是什么样的呢?

  生:反馈

  师:看来同学们都对非洲有些了解,这很不错,说明同学们课外学习了很多知识,那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非洲是怎么样的,今天我们学习28课《彩色的非洲》。

  (在黑板上写《彩色的非洲》)

  二、初读课文

  导语: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

  第一,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第二, 提出你不懂的问题

  第三, 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三个直接说明非洲是彩色的感叹句。

  (学生默读过程中,教师用ppt把本课的生字展示出来,默读时间控制在4分钟)

  1师: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把课文默读了一遍,现在大家看电视出现的生字,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

  (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地去掌握这几个生字。

  2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你认为难懂的问题,谁来?请举手

  生:反馈

  师:根据这些问题回答

  3“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构成了七彩的非洲!”“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你发现了什么?(首尾呼应)

  三、精读课文 (学习提示中的大问题是什么?)

  读了课文,你觉得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非洲的?老师梳理、总结。

  1.赏读彩色的植物

  导语: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孕育了怎样一个彩色的世界?首先我们走进的是彩色的植物世界,请你细细地读描写第四自然段,想想从哪里看出这片蓝天之下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呢?交流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何处,并感情朗读。

  (1)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繁花似锦,绿海荡波,到处是绿色,处处是花海。

  (2)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放的花朵比绿叶还要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 “一棵似一团火,一排是一片霞”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

  (3)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像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

  (这么优美的彩色文字,积累下来吧!怎么积累)

  ③此时,你感受到非洲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可以用什么词来描述?五彩缤纷 色彩斑斓 多姿多彩等

  教师小结:是的.,作者抓住了非洲“许多树也开花”这一特点,写出了非洲植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2彩色的动物世界

  1导语: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 在非洲彩色的动物世界这一部分内容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

  2生:反馈(印象最深的是蝴蝶)

  3师:对,不过非洲不仅存在这些常见的热带动物,而且还有许多的美丽蝴蝶,请大家一起朗读“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这几句话

  4生读完后。老师文同学们想看看非洲的动物和蝴蝶吗,此时用ppt展示出来)

  5结:非洲的动物多种多样,作者无法面面俱到地描述,所以抓住了自己印象最深的蝴蝶来写,详略得当,写出了非洲动物世界的色彩斑斓。

  3彩色的日常生活

  (1)导语: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通过这个过渡句作者又将我们带入了非洲彩色的生活中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文中的第六自然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非洲人的日常生活的?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划下来。

  (3)生反馈,老师引导作者通过花花绿绿的衣服、五光十色的食物、绿树红花掩映的住房和五颜六色的宾馆,来体现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

  (4)资料交流:你还知道非洲哪些彩色的日常生活吗?

  (5)PPT展示:非洲的日常生活。

  4彩色的艺术

  1.导语:非洲人彩色的日常生活造就了彩色的非洲艺术。

  2.学生交流最令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从彩色的绘画、彩色的工艺品、彩色的音乐、舞蹈,来体现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3引语:人们常说,非洲舞蹈是非洲艺术的灵魂,非洲的舞蹈质朴、清纯、火热。请同学们朗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非洲舞蹈的魅力。(“果你有幸参加他们的篝火晚会,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旁那穿着花衣裙欢跳的人群,不,那是流动的、五彩的旋律,你就会更深地领悟非洲彩色的美,非洲彩色的涌动与无限的活力。”)

  5课件展示非洲的舞蹈片段

  总结: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来自舞者的心灵。它诉说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诉说非洲的热烈与奔放。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6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回到课前学生的质疑,如: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为什么课文要以“彩色的非洲”为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四、作业

  1(抄写)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和词语

  2推荐阅读 非洲地理杂志》、《非洲之旅》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感受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能在生活中运用智慧与人沟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的字词。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非常。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就,于是。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这。没有听说。

  二、重点研读,感受人物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明确:课文是围绕第一句话“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杨氏之子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表现在:

  ①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②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回答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从“儿应声答曰”中的“应声”一词可以感受到。

  ③能听懂言外之意。

  3.拓展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说话的技巧。

  (1)为什么孔君平单单指着杨梅说,而不是指着其他水果说?他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预设:抓住“杨梅”及“杨氏子”来思考,理解孔君平所说的话,进而把握其言外之意。

  明确: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于是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是,孩子姓杨,水果叫杨梅,杨梅和杨家就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而且还显得亲切。

  (2)那么,杨氏之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吗?

  预设:找出文中杨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话,体会他的话中的深意。

  明确:孩子听懂了,而且不假思索地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拿孔君平的“姓”和孔雀联系起来反驳。

  过渡: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回应了孔君平。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怎么回答他?比较下面几种不同的回答,你认为哪种回答好?为什么?

  (课件出示)

  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孔雀是君家禽。

  ③难道孔雀是君家禽?

  明确:很显然第①种好。因为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更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拓展练说:如果来访的客人不姓孔,而是其他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示例:梅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柳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马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黄先生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_________________。”

  ……

  4.引导学生再次品读全文。

  (1)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读出意味。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体会话中深意。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三、想象练笔,充实文本

  1.课件出示话题,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下来。

  (教师课件出示)

  话题一: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些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话题二:“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他们难道就说了这两句话吗?展开想象,扩展他们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把杨氏之子的聪慧表现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朗读,教师点评。

  示例:在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街坊邻居无一不夸奖称赞他。有一日,他父亲的朋友孔君平前来拜访。不巧,父亲正好有事出去了,孔君平便叫出了九岁的孩子。孩子给客人端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知道这孩子才思敏捷,又一时兴起,指着杨梅开玩笑道:“早闻你的聪明才智,不知是否真也?喏,此是君家果。”杨梅和孩子是同一“姓氏”的,故此一说。那孩子早已领悟其中的含义,眼珠一转,决定就来个顺水推舟,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又和孔君平是同一“姓氏”。孔君平一愣,见这孩子婉转又有力地反驳了自己的话,明白这孩子的智慧并不是吹的。他为这个孩子而高兴,忍不住拍手叫好:“好哇,孩子!小小年纪如此优秀,长大一定会有所作为。”孩子只是含笑不语,因为他明白--要做到“有所作为”,是要靠自己努力的。

  四、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把课文改写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

  2.分享自己课外搜集的幽默故事。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或笑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教学重难点)

  师: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我知道,是围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来写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杨氏之子非常聪明,而后面的人物对话就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非常聪明”来的?

  生:我是从“甚聪惠”这几个字读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一下吗?

  生:“甚”是很的意思,“惠”是智慧的意思。所以“甚聪惠”就可以理解为很聪慧,非常聪明。

  师:大家对他的解释满意吗?此处是否有掌声?(掌声)

  师:我发现了,他很会学习,能结合书上的注释来理解课文,希望大家也能像他这样学习。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课文哪里具体写了杨氏之子的聪明?你们哪个小组找到了,并能把杨氏之子的聪明进行详细解读?

  (各小组合作研讨“对话”部分)

  生1:我们小组成员认为,从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就是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里杨氏之子由孔君平的“孔”姓联想到了孔雀。他是一语双关,回应了孔君平的话。

  生2:我来补充。当孩子端来杨梅时,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这话里有所指,暗示杨梅就是杨家的水果。而聪明的孩子听出了孔君平话里有话,并及时作出了回应。

  师:其他小组,你们是怎么体会的?你们有哪些独到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的理解是:杨家小儿反应敏捷,回答巧妙,体现了语言的'艺术。大家看,如果这个孩子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虽然也表达了他的言外之意,但显得力度不足。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成语解释--反唇相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啊!不仅巧妙,而且有力!

  师:你很有想法!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生:(齐)是。

  师:那让我们再设想一下,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应呢?

  生1:啊!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听出我的言外之意,真聪明啊!

  生2:我觉得,孔君平会无言以对。他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这样回击他,而且这样的回答也做到了无懈可击。

  师:这也验证了“甚聪惠”这层意思!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

  生:(齐)喜欢。

  师:你们谁愿意用朗读表现出孩子的聪明?

  (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赏析:《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又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借助书上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读懂文本。另一方面,全文围绕“甚聪惠”展开。故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甚聪惠”引导学生“读得进去,悟得出来”。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式研读,探究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敏之处,挖掘孩子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艺术,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教师十分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以互动式的民主课堂,为学生营造学习的氛围,让他们乐于读书,勤于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在多元探究孩子的“聪惠”之时,引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思,以读升华情感,以读感受杨氏之子的品质。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通过记述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对答,不仅使一个聪慧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了清晰的突现。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导入时,我由一则幽默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艺术。在解题时,我又结合文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在积极、发散的思维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亲近了文本。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我告诉他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接下来我进行范读,并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的地方进行指导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划分文章的节奏。学生一边读,一边划,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就读得很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我感觉学生读得越来越好了。

  (三)抓住谈话,突破难点。本单元的主题是“幽默和风趣”,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四)教给方法,学以致用。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过程中,我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后面几句的理解,我就让同桌合作,自主学习,最后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这样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了学习其他古文的兴趣。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对学生语言的评价,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到位、及时,评价语言不够丰富。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神奇的克隆》课文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20世纪开始,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

  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

  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神奇的克隆》教案

  一、教材解读: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克隆的意义及其神奇,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这篇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按照什么是克隆?分类举例说明克隆的情形,克隆造福人类,前景诱人的顺序铺排展开。克隆是全文的中心,神奇是全文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的条例,理解课文电脑内容不,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叙述的条例,知道克隆的意思,大致了解当前世界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条例。

  2、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初步理解克隆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克隆”――读!

  质疑讨论:你知道克隆吗?(生交流)

  师: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译音,源于希腊文klone。原来指的是用植物的幼苗或嫩枝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现在我们说的克隆就不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了。

  而今天意义上的克隆,我们的祖先早就想到了。你信不信?为什么指名说呢?究竟什么是克隆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交流:你知道什么叫克隆了吗?

  二、初读课文

  1、过渡导读:

  我们已经有点知道什么是克隆了。那么自然界的生物又是怎样进行克隆的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应用克隆技术为人类服务的呢?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从课文中让我们去寻找答案。

  2、学生初读课文,明确初读要求: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生字的音读准,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所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3、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1)读生字词语,进行词义质疑。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我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例。

  1、交流概括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3)植物的克隆。(4)低等生物的克隆。(5)高等生物的克隆。(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7)克隆技术可以用以培育优质产品。(8)克隆技术的其他广泛应用。(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2、练习根据自然段意义之间的关联给课文分段

  根据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将相关的或者关系比较密切的合为一段,这样,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三段),你能做到吗?

  (学生思考分段,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第一段:什么叫克隆;第二段: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三段: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前景诱人。)

  3、教师小结。

  四、学习课文的一段――什么是克隆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讨论:孙悟空真的能够用自己的毛变出许多个自己吗?

  “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自己科隆自己。”这是作者说的,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克隆这种技术了,对吧?

  (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克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读了课文第二段,你知道什么是克隆了吗?能举个例子吗?

  (生交流。)

  质疑:我们知道,孙悟空的变化其实根本就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克隆,与克隆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老师觉得,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完全可以删去,你认为呢?有什么理由?

  (用形象化的内容巧妙有趣地说明克隆的含义,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完成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从课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迅速()复制()繁殖()临近()

  噩运()协调()奇特()成效显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9自然段,了解植物和一些低等生物是怎样进行自我克隆的,了解科学家对高等生物的克隆情况。知道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好处。

  2、理解课文是如何有条理地进行介绍的,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妙之处。

  3、初步懂得,科学的'发展,其根本宗旨就是为了造福人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讨论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克隆吗?(生交流)

  二、导入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3-5节)

  1、我们知道克隆就是无性繁殖。那么在自然界有没有这样的生物,它们就是通过克隆来繁殖的呢?

  请同学自读课文3-5小节,找找答案。

  2、讨论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生物自我克隆情况?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1)课文从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个方面来介绍自然界的生物克隆情况。

  (2)课文运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通过我们比较熟知的一些例子如:柳树扦插成活、马铃薯、仙人掌等的繁殖,细菌的分裂等来说明自然界植物的克隆情况。3

  3、讨论2:高等生物的繁殖都是有性繁殖,但是科学的发展,使得高等生物的繁殖也出现了成功的克隆。

  读课文第三段。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1996年科学家成功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师: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为动物的克隆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那么克隆技术的发展究竟对于人类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6-8节)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六至八自然段,想一想: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

  2、交流:

  出示句子: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

  朗读,为什么这么说?课文是如何具体向我们作介绍的?

  (交流: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齐读: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在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3、小结:

  这一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意义,课文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来进行说明的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前后呼应,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内容概括一下吗?

  2、关于克隆,你还有什么想要和大家一起交流的?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初读第七课《神奇的克隆》,说实话自己对克隆的概念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开始在网上不断搜索有关克隆的资料,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再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一番后,顿时清晰了许多。在学生这方面,我布置他们在预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参考书,鼓励他们可以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什么是压条什么是嫁接,哪些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课堂。虽然这是一篇我布怎么擅长执教的课文,但是走上讲台的我依然自信,因为有了先前的准备工作我的底气足了!孩子们也不曾因为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而感到乏味,他们依然高举着激动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与我交流。我想这样的情景不就是我们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幸福吗?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是有利还是有弊?学生们分成两派,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会造福人类,但无限制地克隆动物或人,也会给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堂课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结束。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走廊”等词语。积累四字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左公柳的刚强。

  3、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描写左公柳的语句。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体会左公柳的刚强。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以及四字词语卡片。

  2、戈壁滩、左公柳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河西走廊到玉门关,数千里关山路,没有春风,没有绿色。而一走进玉门关的茫茫大戈壁,我们就能看见一道“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那就是数以万计的左公柳。(教师板书课题)

  2、全班读课题,教师强调“柳”的声母是“l”。

  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指名说,教师归纳)

  ⑴左公柳长什么样?

  ⑵为什么称其为左公柳?

  ⑶左公柳是怎样在茫茫大戈壁扎根、生长的?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画出本课的四字词语。

  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左公柳形态的相关语句。

  ⑶找出介绍左公柳名称由来的有关段落。

  ⑷想一想左公柳是怎样在茫茫大戈壁扎根、生长的?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渎,集体正音。

  3、教师强调部分生字的要点。

  字音:“廊、拱、愫、湘、淌、纤、策、纤”。

  字形:“廊、慨、屹”。

  4、指名反馈画出的生字词语。

  5、教师出示这些四字词语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读中积累词语。

  傲然挺立 高大茁壮 身姿挺拔 刚劲有力 纤巧柔软 楚楚动人 英勇无畏 日益严重 挺身而出

  力排众议 干辛万苦 千里荒漠 贫瘠之地 慷慨激昂 铁骨铮铮 主动请缨 以身报国 忠义之举

  刚毅坚韧 风烟滚滚 浩浩荡荡 视死如归 泪流满面 置之度外 为之动容 年逾花甲 情不自禁

  不屈不挠 坚韧顽强

  6、指名分段读课文,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三、品句,体会树之刚强

  1、教师:读了全文,我们知道这“左公柳”指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柳树。但它和一股的柳树又有所不同。你们刚才都画出哪些描写左公柳的语句了呢?

  2、指名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语句。

  “突然,我们发现前方不远的地方,傲然挺立着一棵柳树。”

  “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枝条刚劲有力,树冠宛如帷惺。”

  “这里的柳树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雄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它依然屹立在黄沙之中,那茂密的树叶,那铁筋般的枝条,那挺拔的身躯,那在同沙漠进行生死较量中流淌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3、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把自己读后的感受旁注在句子边。

  4、教师指名反馈:同学们,再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生长在戈壁滩上的左公柳是一株怎样的树?(学生说一说)

  左公柳是一株 的树。(傲然挺拔、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刚强、英辱无畏、技繁叶茂)

  5、教师出示戈壁滩图片或录像,小结:是啊,茫茫大戈壁上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左公柳居然能长得枝繁叶茂、刚劲挺拔,足可见它顽强的生命力。

  6、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些语句,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7、指名反馈:你体会到了作者对左公柳怎样的一份情感?(敬佩、赞叹、惊叹)

  8、抓住加点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左公柳和普通的柳树一样、又和普通的柳树不一样。恶劣的生长环境塑造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尽管身处戈壁滩,却长得枝繁叶茂、刚劲挺拔,真令人敬佩和赞叹啊!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述左公柳的语句。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以及课后“读凄写写”中的词语。

  3、看拼音,写词语。

  pí bèi xié dài ɡē bì yī lí kānɡ kǎi móu huà liú tǎnɡ

  ( )( )( )( ) ( ) ( ) ( )

  4、比一比,组成词。

  俄( ) 拱( ) 屹( ) 慨( )

  蛾( ) 供( ) 吃( ) 概( )

  郎( ) 备( ) 棺( ) 湘( )

  廊( ) 惫( ) 馆( ) 箱( )

  5、照样子,改写句子。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这不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

  ⑴你怎么能对长辈这么没礼貌呢?

  ⑵难道我对你的关心还不够吗?

  ⑶我们怎么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友谊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探究“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凄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究“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难点:体会部分句子的含义以及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收集左宗棠的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了解左宗棠

  1、教师出示下列四字词语卡片,全班一起读一读。

  挺身而出 力排众议 千辛万苦 慷慨激昂 铁骨铮铮 主动请缨

  以身报国 忠义之举 刚毅坚韧 视死如归 置之度外 年逾花甲

  2、引导学生发现:同学们,请你们再轻声地读一读这些词语,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3、指名反馈: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和一个人有关,都是用来形容左宗棠的。)

  4、介绍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 1881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慕命督办福建军务。ll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东渡台湾。L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二、探究由来,体会人物品质

  1、教师:同学们,这个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铝称的由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再读课文。

  2、学生带着问题,静读课文,思考。

  3、指名反馈:左宗棠和“左公柳”这一名称的出来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人们为了纪念左东棠,便将这柳树称为左公柳。)

  4、教师导读: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左宗棠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叙述了左宗棠的哪些事情?

  5、集体反馈。

  第一件事:新疆将被侵占,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并主动请缨,收复了新疆失地。

  第二件事:左宗棠在征战中不忘建设新疆,为新疆戈壁植下了一片树林。

  6、引导学生联系这两件事情,说说人们用“左公柳”纪念左宗棠的原因。

  7、教师小结:是呀,如果没有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并主动请缨,收复了新疆失地,新疆有可能已经被外国人侵占;如果没有左宗棠为新疆戈壁植下了片片树林,玉门关今天就不会有“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所以、人们用“左公柳”纪念左宗棠,这就是“左公柳”这一名称的由来。

  8、教师:了解“左公柳”由来的同时,我们对左宗棠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从课文所述的两件事情中,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指名反馈:爱国、坚韧顽强、睿智、祝死如归、不屈不挠)

  9、教师导读:同学们,左宗棠的爱国、坚韧顽强、睿智、视死如归、不屈不挠全都流露在他的言行举止中。请大家再读课文,画出左宗棠令你感动的地方。

  10、集体反馈。

  教学步骤:⑴指名反馈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说说自己感动的原因。⑵引导其他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感受。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关键的语句如下:

  “眼看新疆将要被外国人侵占,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

  “他慷慨激昂地反驳道:‘天山南北粮产丰富……如果放弃新疆,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这位铁骨铮铮的六旬老人主动请缨,他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和满腔的爱国热忱折服了满朝文武。”

  “那是一个令人神伤的夜晚……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风烟滚滚的战场。”

  “啊,原来……但是他已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就是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完成了收复新疆失地(除伊犁外)的伟业。”

  11、教师小结:是呀,同学们,当时的左宗棠年逾花甲,但他为了祖国仍挺身而出,率兵出征,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的满腔热情感动着我们,他的精神可敬可佩。

  三、总结深化,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1、教师:同学们,通过导游的讲述,我们全面地了解了左宗棠爱国的忠义之举。当老师回头看破[ 棵柳树和时候,和作者有一个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教师出示语句,学生读)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

  2、指名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教师小结:同学们,这是一株酱普通通的柳树,但这株柳树是无数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的象征。作者是在赞扬柳树,更是在赞扬尤数热爱祖国的中华的英魂。

  4、拓展思维:作为新时代的你们,能为祖闰做些什么呢?(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又一个爱国志士用他们的铿锵言行感动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2、搜集资料,进一步阅渎有关左宗棠的故事。

  3、多音字注音。

  冠ɡuān( ) 乘chénɡ( ) 累léi( )

  ɡuàn( ) shènɡ( ) lèi( )

  纤xiān( ) 度 dù ( ) 奇 jī ( )

  qiàn( ) duó( ) qí ( )

  4、先把句子补充完整,再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这柳树高大茁壮,身姿 ,枝条 ,树冠如 。

  ⑵这 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 、 !

  ⑶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 、 的精神之树!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09

五年级语文下册经典教案11-06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25

五年级下册语文习作教案03-2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鲜花》08-24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1-18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3-24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04-12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06-06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下册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