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5-17 10:20:01 五年级 我要投稿

[推荐]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看过)

  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情节?你觉得有趣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没错,里面的情节能抓住读者的心,有一定的险情,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聪明的'人带着大家脱险,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我们觉得惊险又有趣。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板书: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读图表及要求,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探险无小事,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在发生危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只有一个小孩子,怕没有人可以交谈,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你选择的是哪两位?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要结伴而行的伙伴是谁,原因又是什么。)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还是南极冰川……(引导学生讨论探险的相关地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遭遇猛兽、暴雨来袭、断水断粮、落石雪崩、突发疾病……)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板书: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板书:遇险情)

  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板书:脱险境)

  多媒体呈现:

  怎样写探险内容的作文?

  (1)把探险过程写完整。

  到哪里去探险?和谁去探险?探险的过程是怎样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要完整。

  (2)要写出具体内容。

  把探险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变化等,都要写出来,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

  (3)写出感受。

  探险的过程往往是神秘而紧张的,要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就需要时时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心理变化。这样,人物心理的变化,也印证了探险过程的紧张气氛。

  (二)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拿起笔,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的时光吧。

  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学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提议全班同学相互交换作文,哪些写得不具体的,把它补充具体,哪些可以写得更有吸引力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的,再改一改。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集成一本书叫《神奇的探险之旅》或《探险日记》等。

  板书设计

  神奇的探险之旅

  入险地

  遇险情

  脱险境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习作,让学生懂得了写作文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把自己喜欢的、想象的事情具体地写下来,再进行修改,修改成能吸引人的文章,就算完成了。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我也发现学生们对探险很感兴趣,也看过相关电影、漫画,但读文学作品的较少,应注重对学生读文学作品的培养,进而使其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等15个字,会写“粉刷、师傅”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结合课文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音乐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刷了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2.在我们的印象中,粉刷匠就是那个花了鼻子的小工人,那么冯骥才先生笔下的粉刷匠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与我们之前所了解到的又有何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俗世奇人——刷子李。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白浆(jiāng)、师傅(fu)、包袱(fu)、蘸(zhàn)、发怔(zhè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袱、馅、傻”,并在黑板上示范。

  (“袱”是左右结构,是“衤”,不要写成“礻”。“馅”右下是“臼”,中间两横不相连,“傻”右上是“囟”,不要写成“白”。)

  4.作者作品介绍。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是当代著名作家和民间文艺家,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著有《啊!》《俗世奇人》《雕花烟斗》等。他的作品选取素材的角度新颖,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于天津的民间传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1)刷子李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2)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刷浆时,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3)刷子李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在刷浆时,不仅能圆满完成工作,还能细心观察,注意到徒弟的心思变化。

  2.刷子李有什么绝活?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刷子李的绝活是刷墙。“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3.课文是怎样表现他这一绝活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用“( )”勾画,分组进行讨论。

  (1)请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展示出他们的答案。

  (2)请其他小组成员补充或点评。

  (3)师点评。

  (4)将所有相关的句子分类别出示,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然后让学生总结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体现刷子李的绝活的。

  点拨要点:刷墙的衣服、刷墙的动作、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刷墙的衣服:

  ①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

  ②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浆较上了劲。

  ③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刷墙的动作: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刷墙的规矩:

  ①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②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③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刷完墙的效果:

  ①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②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5)拓展。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跟刷子李一样立下规矩,重质,不求速度,慢慢地刷;还是会选择跟其他粉刷匠一样,重量,求速度呢?

  (引导学生积极自由地回答,两者都正确,加以引导应重质量,在当今社会时间也很重要。)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刷子李技艺的高超。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探讨。

  思考问题: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与《描写人物一组》有何异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语段赏析:画出第5自然段中描写刷子李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第一句写师傅刷墙的动作;第二句写师傅刷墙的效果。为了说明效果好,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刷墙是一件辛苦的事,而对于刷子李来说却是一件(快乐、轻松、简单)的事。可见刷子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技艺高超)。

  (1)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2)点评学生的答案。

  师:我们通过完成第5自然段的阅读,了解到刷子李确实技艺高超,可是他的徒弟曹小三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生:曹小三最关心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

  2.找出描写曹小三的语句,小组交流汇报。

  (1)在文中找出所有描写曹小三的句子(可以加上横线),其中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请重点勾画(可以加上波浪线)。

  (2)学生先独自阅读,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①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②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看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③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

  (“居然”“竟然”“奇了”这三个词都表现了曹小三意外的心理活动。)

  (4)你能简单地概括出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小结曹小三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

  3.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1)曹小三这一天跟着师傅所见所闻和传说有出入吗?

  生齐读第1自然段。刷子李敢立这样的规矩,说明什么?

  (自信,艺高人胆大)

  (2)刷子李的自信、高超技艺是怎样来的?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能找到吗?

  出示:好好学本事吧!能将“好好”换个词来表示吗?(认真、刻苦、老实、乖乖等)

  (3)描写曹小三有什么作用?

  对曹小三的描写是侧面描写,能够衬托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烘托或衬托)

  4.课件出示: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曹小三明白了什么?你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刷子李的特点:技艺高超。

  2.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的?(正面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刷墙的规矩、刷完墙的效果)

  3.曹小三的心理变化(半信半疑→神圣不可侵犯→轰然倒去→发怔发傻),还有四个“然”相对应,是哪四个词?

  (果然→居然→竟然→忽然)用这四个词写一段话。

  4.点明应重视真才实干,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生活,好好学本事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刷子李》激发学生对原著的兴趣。对刷子李的形象抱着好奇的心,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介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人物,如泥人张等。

  2.本课着重讲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表现出刷子李技艺的高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较少,教师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发言并简要分析。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D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跳水》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宁对他的评价是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对他的评价是“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4

  设计说明

  本课讲述一群海军士兵驻扎在一座小岛上,用自己的力量改造出一片绿地,一位将军到访,参观菜地,与士兵分吃一锅菜汤的事,表达了士兵们甘于吃苦、敢于创造的革命精神,以及将军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本教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假设自己是课文中的那位将军,介绍小岛的情况,介绍上岛后发生的事情,写成一篇上岛日记,并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汇报的方式品读文本,练说日记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守岛夫妻》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1.了解小岛的相关资料。

  2.完成学习活动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1.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这样一座小岛,它远远望去,就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将走进这座小岛,去聆听一个动人的故事。(指读、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查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图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合作。

  出示小组交流目标:

  (1)读准音——读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义——交流课前预习中新掌握的词语的意思。

  (3)提困惑——统计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问题。

  2.师生互助交流。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咙”读lónɡ,不读lǒnɡ;“舀”读yǎo;“炊”读chuī。

  ②“哼”是多音字,本课读hnɡ。

  ③“域”右部是“或”;“舀”下边是“臼”,不是“白”。

  (2)理解字义、词义。

  预设:

  礁石:出示礁石图片帮助理解。并与“岛”进行区分。

  牙龈溃烂:探寻原因,缺少维生素。

  怔:发愣。

  哽:①食物堵塞喉咙不能下咽。②因感情激动等原因喉咙阻塞发不出声音。(引导学生明确文中的“哽”是第二个意思。)

  设计意图:五年级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尤其应该强化对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这个环节重在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并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解决字词的困惑。

  三、整体来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介绍一件事,我们要交代清楚哪些要素?

  预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交流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预设:课文讲了将军上小岛检查,发现了一片菜地,守岛战士用珍贵的小白菜请将军吃晚饭,将军不忍吃,最后与战士分吃蔬菜的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点,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准备。

  四、介绍小岛

  1.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思考:小岛是一座什么样的岛?

  预设一:小岛很小。(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远远望去,像一片云在天边浮着。”

  “小岛转一圈也用不了十分钟。”

  预设二:小岛很热。(引导学生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将军上岛时正是这儿比较凉快的时候,但也有二十多摄氏度。”

  预设三:小岛不适合居住。(引导学生从第1、4自然段中找出相关依据。)

  出示相关语句:

  “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

  “在这个地方,蔬菜是很难生长的。因为主要吃罐头,有的战士上岛一段时间后,就会牙龈溃烂,嘴里起泡。从大陆上运来的蔬菜,还没上岛,就要烂掉一大半。”

  2.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军人不怕吃苦、守卫国家的伟大精神。)

  3.指名读小岛的相关句子,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小岛的情况。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并指导学生掌握从文本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概括整合的能力。

  五、感悟军人情

  1.过渡:小岛虽小,居住条件虽差,却对我们有着重要的作用。海军士兵们不怕吃苦,他们长年驻扎在这里,保卫着国家的安宁。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想想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说说理由。

  (1)出示阅读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写感受。

  预设一:战士为将军送上一盘珍贵的小白菜。(引导学生品读第31自然段,感悟战士尊重将军,关心将军身体的用心。)

  ①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那番话,你会怎么想?

  ②学生交流。

  预设二:将军与战士分食一桶菜汤。(引导学生品读第33~35自然段)

  采访活动。

  环节一:将军,你给战士们分菜,看到他们马上躲远,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

  环节二:将军,你为什么把菜倒进汤里?

  学生交流。

  环节三:将军,看着战士们自觉地围了过来,喝着你舀给他们的菜汤,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图片指导学生揣摩将军的内心活动,为写将军日记做准备。

  ①学生交流。

  ②小结:战士们关心年迈的将军,为将军送上一盘自己亲手种的珍贵的蔬菜。将军心疼战士,把菜倒入汤里和战士们一同吃。

  预设三:战士背土带菜种到岛上。(引导学生品读第6~8自然段,感悟战士思念家乡,又善于改造环境的决心。)

  ①学生交流。

  ②追问:如果你是将军,听到了队长的这番话,你对这群战士又会有怎样的想法?你想对岛上的战士说些什么呢?

  ③小结:正是有了这样一群爱动脑、肯创新的战士,才有了小岛上的一片绿色菜地。这是小岛的希望。

  预设四:油布的秘密——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品读第29自然段,感悟战士的中国情,爱国心。)

  ①追问:将军,当你看到这一幅由菜构成的中国地图时,你的想法是怎样的?

  ②学生交流。

  2.小结:守卫祖国的每一位战士眼里是中国,心里也是中国,满满的爱国情,让我们牢牢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设计意图: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揣摩语言,交流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换思想,重点品悟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六、指导写日记

  1.将军带着我们参观了小岛,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不怕吃苦、热爱祖国、敢于创造的守岛战士。将军有一个习惯,就是写日记,他准备把这次小岛之行写进日记里。我们来帮他回顾一下他上岛之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和战士们又发生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2.指导学生选择一个环节来写日记片段,强调突出将军的心理活动。(相机板书:心理活动)

  3.学生写日记,教师巡视。

  4.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让学生书写的情境,善于捕捉学生书写的题材,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书写指导,并鼓励学生交流。

  七、延伸到课后

  1.写一篇完整的《将军上岛日记》。

  2.观看《守岛夫妻》的视频。

  设计意图:课堂授之以渔,课外拓展延伸,趁热打铁,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小岛

  1.将军上岛。

  图片看到:油布

  绿油油的菜地

  听到:土和菜种是战士们从家乡背来的

  2.战士邀吃晚饭。

  看到:一盘小白菜

  菜地里的中国地图

  3.与战士让菜。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两点:

  1.不动笔墨不读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读书做记号。解决生字词难题时,我指导学生将小组内的困惑记录下来。感悟小岛特点时,我指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品悟人物形象时,我指导学生找找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写写体会和感受。教师一定要创设学生学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任务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提倡讨论式教学。课堂初,我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困惑,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确立学的主体性地位。课堂中,我抛出主要问题:“找找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在读文、思考之余,进行大胆交流,思维的火花碰撞,让课堂在交流探讨中深入文本背后,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品质,揣摩人物心理,为写日记做好准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2.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寻求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生字词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些生字词?你们都会了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读好不好?看来大家预习得非常好,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句段,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课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请大家把这两句话分别朗读一下,看看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就应该注意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四、了解过程。

  1.“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呢?老师拟定了学习计划,请大家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

  2.课件出示:(1)找出有关的句段。(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个四字短语。(3)在白纸上画出四字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合作学习真是热火朝天呀。现在请每一组用一个词来概括发现的过程。

  一组,梦见会飞。(板书:梦见会飞)

  二组,请教原因。(板书:请教原因)

  三组,痴迷研究。(板书:痴迷研究)

  四组,发现原理。(板书:发现原理)

  师:大家真会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家的合作探究进行得非常棒!

  4.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根据板书回答: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

  5.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有没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给自己一双善于观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你还会成为未来的发明家、科学家呢!

  2.课后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并把它写出来。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见会飞 请教原因 痴迷研究 发现原理

  敢于提问 不断探究 大胆想象

  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一文,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我课前预设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时一定有话可说,才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学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并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浆、傅、袱”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袱”等15个字,正确读写“粉刷、绝活、半信半疑”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3.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4.开展群文阅读,学生小组学习《泥人张》,课后阅读《快手刘》,激发学生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粉刷、绝活、半信半疑”等14个词语。其中“袱”字是二声,但在“包袱”这个词中读轻声。“露馅儿”指导读出儿化音。本文要求会写“浆、傅、袱”等15个字,除了“馅”和“傻”这两个易写错的字,老师做重点指导,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朗读教学

  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着眼全文,自主探究,研读重点句子,凭借对曹小三内心世界的揣摩,了解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变化,感受刷子李之“奇”。

  3.语言运用

  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进故事情节。既抓住了刷子李技艺高超的正面描写,又抓住了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的侧面描写。让学生学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小说《俗世奇人》。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浆、傅、袱”等7个生字,会写“浆、傅、袱”等15个字,正确读写“粉刷、师傅、绝活”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默读这副对联,结合大家对第14课的预习,猜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

  课件出示

  上联:白壁光滑,刷板显功底;

  下联:黑衣无瑕,绝活传真谛。

  横批:俗世奇人

  2.学生猜出:刷子李。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刷子李》,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简单介绍作者及本文出处。

  5.从课文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我知道他姓李。

  生2:我知道他是刷墙的。

  生3:我猜他刷墙刷得很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文题目中提取信息,使学生感受课文题目的“独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出示由会认字组成的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课件出示

  刷浆师傅包袱蘸水露馅狡诈发怔

  3.重点指导“馅”和“傻”的书写。

  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顺,再由老师范写,最后学生练写。特别注意“馅”的右下边是“臼”,不是“曰”;“傻”的右下边是“夂”,不是“又”。

  4.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生1:刷子李收了一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觉得师傅刷墙刷得很好。

  生2:有一天,曹小三跟着师傅干活,发现师傅身上有个白点。

  生3:一天,曹小三跟着师傅干活,开始他居然连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后来他竟然发现师傅身上有个白点,最后他才知道白点是里边的白衬裤从外边的裤洞里透出来的。

  5.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李这个人物的特点。(刷子李技艺高超)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刷子李是俗世中的一位奇人。

  板块三正面描写,感知技“奇”

  1.用横线画出描写刷子李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2.学生交流汇报句子。

  课件出示

  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l可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

  l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l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l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3.学生品读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

  4.学生归类、交流表现刷子李技艺高超的三个方面。(板书:规矩奇效果奇动作奇)

  5.师小结:原来作者是从规矩奇、效果奇、动作奇三个方面直接描写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这种表达方法叫正面描写。(板书:刷子李正面描写)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直接描写刷子李技艺高超的句子,了解作者在写人的文章中运用细节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课文是怎么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

  2.开展群文阅读,学生小组学习《泥人张》,课后阅读《快手刘》,激发学生阅读《俗世奇人》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爱读书的孩子一定会变得更有智慧,更有创意,更有气质,更有内涵。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走进“刷子李”这位奇人的故事之中。

  2.出示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课件出示词语)

  3.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冯骥才从三个方面写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是哪三个方面

  作者是从规矩奇、效果奇、动作奇三个方面正面描写了刷子李技艺的高超。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正面描写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刷子李》的兴趣。

  为学习侧面描写的表达方法做好铺垫。

  板块二精读课文,感悟写法

  1.(板书:规矩奇效果奇动作奇)这三个方面,哪一个令你印象最深刻呢先欣赏刷子李刷墙的效果。(课件出示描写刷子李刷墙效果奇的3个句子)

  指名学生读这三句话,你能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效果的不同凡响吗(能)

  2.再体会刷子李刷墙的动作。

  课件出示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指名学生读这句话,思考:你觉得刷子李仅仅是个粉刷匠吗(刷子李还是个艺术家)

  3.最后学习刷子李刷墙的规矩。

  课件出示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l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

  读了这两句话,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他的规矩最贴切(让人叫绝)

  4.以上都是对刷子李的正面描写,接下来我们要侧面感受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这篇文章的主角是谁

  (刷子李)那冯骥才先生为什么要写曹小三呢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么侧面写出刷子李的特点的。学生交流汇报。

  指名读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句子,感悟他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

  5.找出描写曹小三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填空。

  课件出示

  (半信半疑)→()→()→(五体投地)

  学生交流汇报。(板书:半信半疑→一落千丈→发怔发傻→五体投地)

  6.作者为什么要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侧面烘托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7.教师小结: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就是侧面描写的表达方法。(板书:曹小三侧面描写)正是在对刷子李的正面描写和对曹小三的侧面描写中,刷子李的形象才变得越来越丰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技艺真叫人拍案叫绝。所以有人这样评价:冯骥才的.笔就像女娲的手。我希望同学们也能将这种写作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设计意图】为了烘托人物的形象,作者用徒弟曹小三的心理变化为暗线推进故事情节,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个教学环节既抓住了刷子李技艺高超这根明线,又抓住了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这条暗线,让学生更能深刻感受作家笔下人物形象的鲜活,体会作家描写人物方法的奇妙。

  板块三运用学法,拓展阅读

  1.《俗世奇人》是一本十分有趣的小说,在我们认识了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后,现在你们四个人一个小组,再来学习大作家冯骥才笔下的另一位奇人《泥人张》。(课件出示《泥人张》这篇文章)2.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课件出示

  l默读《泥人张》,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l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用笔画上横线。

  l小组讨论交流泥人张有什么过人之处。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教学生运用阅读《刷子李》的方法读《泥人张》,群文阅读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快乐地交流、快乐地分享。

  板块四激趣导读,引入奇书

  1.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快手刘》。

  2.《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本民间奇人小说。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课件出示《俗世奇人》简介)

  课件出示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全书由短篇小说连缀而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之意。书中所讲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在津门的民间传说、奇人异事,如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风筝魏、机器王等。每个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让学生因爱读《刷子李》《泥人张》《快手刘》,进而爱读《俗世奇人》这本小说,推荐学生阅读《俗世奇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个“奇”字,让学生在“读”中晓“奇”,在“议”中悟“奇”,从种种“奇”中感悟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刷子李”是一个“奇”人时,先引导学生品味“规矩奇”“动作奇”“效果奇”各体现在哪些方面

  2.我把本课教学定为两大板块:聚焦文本资料,从细节描述中感知“技艺高超”;聚焦表达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内心活动中感知“一波三折”。我始终思考学生的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对教学资料进行了整合,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心里有文本,眼里有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3.本课中我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生运用阅读《刷子李》的方法读《泥人张》《快手刘》,激发学生爱上《俗世奇人》这本书,进而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群文阅读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仅仅是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快乐地阅读、快乐地交流、快乐地分享。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8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难理解的字词。

  过程与方法: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体会祥子的善良朴实和他对生活的希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祥子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体会祥子的善良朴实和他对生活的希望。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挺脱”是什么意思?

  挺脱:强劲结实;挺括舒展。

  2.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老舍的文学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诙谐,具有较浓的北京韵味。

  3.这篇文章选自《骆驼祥子》,题目中的“他”指的就是祥子。

  二、精读肖像描写,品读人物形象。

  1.学生读课文,解决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

  2.出示自学提示: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祥子的,从中看出祥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学、勾画、批注、交流)

  3.学生汇报。

  (1)文章从装束、体态、体型、容貌等方面来对祥子进行外貌描写。(板书)

  (2)“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这两句话把祥子刻画得有血有肉,鲜活丰满。

  4.从以上的描写中可以看出祥子(起初):健壮、朴实、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充满生气,充满活力,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旧中国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板书)

  三、拓展延伸。

  1.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曾经是那么要强的头等车夫,他热爱生活,热爱北平,他善良纯朴,对生活具有像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后来他又变成什么样了呢?

  2.出示资料:

  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

  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3.体会祥子的性格特点,并说说什么原因造成祥子性格的变化。

  祥子渐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直到最后,祥子成了自暴自弃、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原因是旧中国的黑暗,文章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了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平底层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4.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骆驼祥子》这本书读一读。

  四、板书设计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

  祥子:健壮朴实坚韧

  吃苦耐劳充满活力

  课后反思: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抓住人物的装束、体态、体型、容貌等方面来对祥子进行外貌描写,学生大都基本能完成这一目标。都是,在学习祥子的外貌时,如“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只是简单地说了说这是外貌描写,给学生没有留下健康、威猛的祥子形象。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9

  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

  古埃及文明形成于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前王朝开始于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征服埃及。

  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最大的是开罗郊区胡夫的三座金字塔。

  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是一座位在卡夫拉金字塔旁的雕像,外型是一个狮子的身躯和人的头。位于埃及开罗西萨市南郊沙漠中,在金字塔的前方,为著名的景点。

  古埃及人在“大金字塔”附近建造了一座“人面狮身像”。至今仍然没有人确定建造这座由“狮身”与“人面”组成的巨大石雕的`原因。一些人相信“狮身人面像”可能是金字塔的守护神,另一些则认为它是古埃及伟大文明的象征。

  尼罗河

  尼罗河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尼罗河长667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尼罗河从苏丹首都向北穿过苏丹和埃及,所经过的地方均是沙漠。从古代开始埃及的文明就依靠尼罗河而形成和兴旺。除海港和海岸附近的城市外埃及所有的城市和大多数居民住在阿斯旺以北的尼罗河畔,几乎所有的古埃及遗址均位于尼罗河畔。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4、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

  2、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四给我们带来了多种学习方法的指导。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板书:语文园地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2)

  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感。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

  生总结、汇报师总结:(出示课件3)

  ①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如,《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是________之情;《少年中国说》表达的是___________感情。

  ②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等来体现课文的感情。如,《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读得________一些;《少年中国说》的第三自然段应该读得________________一些。

  板书:痛惜豪情壮志缓慢、沉痛高昂

  2、词句段运用

  (1)每组词语的意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出示课件4)

  小组活动:

  A、朗读这些成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B、这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异同。

  C、选择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生查字典,并说明两组词语的异同。

  生汇报:(出示课件5)

  每组上下两个成语的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它们的感情色彩。上面的成语是褒义词,用作褒扬、赞美;下面的成语是贬义词,用作贬斥、斥责。

  生展示自己写的话。

  板书:褒义词、贬义词

  (2)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再给最后一句加上标点。(出示课件6)

  A、读这两个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顿号和逗号,看看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B、体会它们的不同。

  C、给最后一个句子加上标点。

  生总结,汇报

  板书:顿号、逗号的异同(出示课件7)

  师:逗号、顿号均表示句内停顿,但停顿性质不同。

  逗号属句内一般性停顿,而顿号有专门的用途。

  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不外乎三类:一是表示分句之间的停顿,二是表示句中成分之间的停顿,三是表示句子成分内部的停顿。

  而顿号呢,在句子里,一个顿号相当于一个连词,停顿时间比逗号短,有时也用来表示次序语之后的停顿,如一、二、三等

  顿号用来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小。

  生给最后一个句子加标点:(出示课件8)

  毽子越做越讲究,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3、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

  我们在书写一首诗的时候发现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横写的时候,我们要从左到右写,竖写的时候,要从右到左。要注意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称,使篇章看起来美观。

  每个字要做到笔顺正确,结构合理,使每个字看起来很美观。

  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学生临写

  点评学生作品。

  4、日积月累(出示课件11)

  (1)朗读这些成语。

  (2)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

  (3)感悟两组成语所描绘的不同生活状态,珍惜美好生活。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师总结:这两组成语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状态。第一组成语描绘的是“太平盛世”下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第二组词语描绘的是  板书: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以及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还明白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积累了许多成语,收获不小。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积累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住词语、句子的意思,并根据要求完成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一些成语的意思,我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其意思,让学生对成语有个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训练,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致使一些基础不牢固的同学理解不透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2.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些技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内容。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的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积极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进而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2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他们把石头放在木橇上,用人或牲畜来拉。载着很重石块的木橇在不平整的路上拉不动,于是他们又专门修了一条石路。

  开始砌金字塔了,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铸( ) 愧( ) 熠( ) 遐( ) 埃( )

  寿( ) 魂( ) 皆( ) 假( ) 挨( )

  非( ) 逢( ) 监( ) 放( ) 甚( )

  菲( ) 缝( ) 滥( ) 淤( ) 湛( )

  二、照样子写几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黄澄澄 金灿灿

  三、把下面句子中划线部分换成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金字塔不愧是鲜耀地发着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

  2.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它每年定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给河两岸带来肥沃的淤泥。

  ( )

  3.除了金字塔,古埃及人还有石窟陵墓、神庙等多种令别人感到惊讶和赞叹的建筑成就。( )

  小学五年级语文金字塔教案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远远望去,它像漂浮在沙海中的三座金山,似乎一切金色的来源,都是从它们哪里放射出来的。你看,天上地下,黄澄澄,金灿灿,一片耀眼的色调,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

  1.从选段第一句话我们了解到金字塔位于( );从第二句“沙海”一词,我们了解到沙漠的( )的特点。

  2.“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和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

  3.这段文字刻画细致入微,通过这些极具( )的景色描写调动了读者的( ),给人呈现一种立体画面感,高超的表现艺术与表现技巧造就了文章绝美的意境。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描写一下你的文具盒吧。

  参考答案:

  一、铸造 寿命;愧疚 灵魂;熠熠生辉 皆大欢喜;遐思 假期;埃及 挨着;非常 不菲;相逢 缝隙;监视 泛滥;放学 淤泥;甚至 精湛

  二、红彤彤 白茫茫 黑乎乎 黑幽幽 白花花 绿油油

  三、1.熠熠发光 2.泛滥 3.令人惊叹

  四、1.沙漠中、尼罗河沿岸 广大 2.赞叹 3.色彩 视觉

  五、示例:我有一个长方形的文具盒,它长20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盒面上那精致的图案,特别引人注目:那活泼的小红兔,正对着我“微微笑”。还有一些调皮的小桔子,它们表情不一:有的开怀大笑,有的目瞪口呆,还有的愁眉苦脸,有趣极了。文具盒不光图案逼真,漂亮,而且样式新颖,使用方便。轻轻打开“文具城堡”的“大门”,你就会发现:“居住”在内的文具还真不少呢。盒内分上,下两层,上层有性格爽直的钢笔和几支普通的铅笔,都被削得尖尖的放在那里,无声无息,仿佛在酣睡。一支黑色三角形的水芯笔也排在哪儿。掀开上层,下层又分成几个格:又细又长的格内,分别“住着”自动铅笔和铅芯;自动铅笔旁又有两个差不多大小的“房子”,“房主”分别是刨笔刀和橡皮檫。文具盒,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保管着我的学习用品,为我服务,他永远都是我的好朋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请大家观看《田忌赛马》录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场比赛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内容

  1.抽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认读下列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3.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4.小组合作学习。(拿出课前准备的马,演示比赛的经过,说出比赛胜利的原因。)

  5.指名朗读,指导理解两句话。

  (1)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打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2)一天,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我又办法,保证能让您在赛马时获胜。”

  6.假设:

  (1)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快得多,孙膑的计策能成功吗?为什么?

  (2)如果要进行加赛,齐威王看破了孙膑的计策,调整了马的出场顺序:中下中;下上中,田忌要想取胜,应该怎么办?(黑板连线)

  7.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你认为齐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角色朗读,升华认识

  表面上是马的竞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的较量。课文在写赛马这件事的过程中,把每个人物的特点刻画得很是鲜明。下面,我们就来把课文中人物的对话部分再用心地读一读,读了以后看看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或发现。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注意过渡语的理解,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2.指名角色朗读,并说说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这样读?有什么新的认识?)

  3.学生评价并朗读。(启发说出理由)

  4.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四、课外练习,巩固认识

  查找孙膑、田忌的有关古诗资料,请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名叫田忌的大将特别喜欢赛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与他相关的历史故事。

  2.田忌和谁赛马?最后赢了吗?

  二、学习“赛马”部分

  1.找出赛马的段落。

  (1)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经常同谁赛马,大家的马脚力相差多吗?

  (2)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交待了赛马背景。从哪儿到哪儿写的田忌赛马取胜?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总结:1~2自然段交待了赛马的背景;13~14自然段写田忌听取了孙膑的主意,在赛马中取胜。)

  2.自学这两部分。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弄懂。

  (1)出示学习要求:

  ①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4自然段。

  ②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赛马取胜的经过。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主意,先用对齐威王的,接着用对齐威王的,最后用对齐威王的。由于,所以田忌。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比赛取胜的过程。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田忌取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②指名读13~14自然段。

  ③另一生上台讲述田忌赛马取胜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4)教师适时传授写作方法:我们今后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出示问题3: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4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评价——全班齐读。

  3.小结:谁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4.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

  五、总结积累

  1.指名总结全文,教师适时指导。

  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

  六、悬念作文。(选做)

  (1)田忌赢了赛马,非常高兴,正想与孙膑回家畅饮一番,忽听齐威王在背后大喊:“孙膑,慢着!”……田忌将如何应付?孙膑还能帮得上忙吗?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课文。

  (2)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什么方法帮齐威王在第二次竞赛中获胜吗?请同学们拿笔将第二次竞赛改写一下。

  [教学板书]

  16田忌赛马

  前提条件:马脚力相差不多,且能分成上中下三等

  田忌(赢)齐威王(输)

  下上

  上中

  中下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反思]

  《田忌赛马》是一篇历史故事,田忌听取孙膑的主意在赛马中取胜是教学的重点,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等。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为了尊重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释放各自阅读体验,我说:“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不做统一结论,只是引导。

  在课上我设计了:还是原来的马,田忌如果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会有哪些方式?结果又会怎样?学生很兴奋,又摆弄起学具马来,课堂学习得到延伸。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收获,做到了“语思融合,文道统一”。通过这一堂课,感受到自己评价语言的匮乏、评价方式单一。如果在这方面提升一下,相信整个课堂的氛围会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好。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二十年后的家乡进行写作。

  2.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3.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4.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编写习作提纲,在叙述中做到详略得当。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1)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对比。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感受。

  师: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瞧,我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基本都普及了。二十年的变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板书: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课件出示3)

  1.指导审题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作?

  板书:想象习作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4)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文章,离开了感情,就会缺乏生气和真实感。

  (3)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二十年后的家乡》应该写些什么呢?

  板书:写什么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5)

  师:是呀,我们可以从景物、建筑、人、交通等方面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三、指导想象,书写变化。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有哪些?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6)

  板书:写变化, 融入感情

  师提示: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家人。

  ⑵ 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⑶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生组织材料,并汇报。

  2.汇报自己的材料。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2)再请中等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3)请习作稍差的同学做汇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指导。

  四、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课件出示8)

  板书:怎样写

  1.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4.叙述过程中要详略得当。

  为了读出重点,我们要把材料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次要材料略写,也就是要做到详略得当。同学们思考自己收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五、试写初稿,自行修改(课件出示9)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提示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板书:要修改

  六、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课件出示10)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七、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片对比,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主题,我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然后通过明确主题,讨论写法等步骤,引导学生抓住习作重点进行写作,效果较好。

  2.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习作方面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我通过让不同写作程度的同学汇报的方式,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学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前面的环节用时太多,致使“佳作赏评”这个环节用时较少,只评价了个别同学的习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统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5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指导朗读。

  二、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互相交流:讲述故事时要把哪些问题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3.了解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1)谁能说说文言文《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楚国;主要人物:一个楚国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

  (2)了解“楚人”。

  ①“楚人”是做什么的?(卖盾和矛。)

  ②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③“鬻”是什么意思?(卖。)“者”是什么意思?(……的人。)

  ④是能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一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⑤教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学生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

  4.了解事情的经过。

  (1)韩非是怎样描写事情的经过的?(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誉之曰”是什么意思?(“誉”,夸耀;“之”,这里指盾;“曰”,说;“誉之曰”的意思是夸耀他的盾说。)

  (3)那个人是怎样夸耀他的盾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盾吗?(“吾”,我,我的;“之”,的;“坚”,坚硬,坚固;“莫能”,不能;“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

  (4)“又誉其矛曰”是什么意思?(那个人又夸耀他的矛说。)他是怎样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自己的话替这个人夸夸他的矛吗?(“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

  (5)指导朗读。

  ①那个人是怎么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学生各抒己见。)他先夸自己的(盾——坚固得很—

  —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②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多人朗读,学生评价。)

  ③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引导学生读出“夸耀”的语气,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5.了解事情的结果。

  (1)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2)如果你就是其中围观的人,听了那个人的话你会怎样想?又会怎样说?(学生自由发言。)

  (3)文中“或曰”是什么意思?(“或”,有人;“曰”,说;“或曰”,有的人问他。)有人说了什么?(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用;“子”,你;“之”,的;“陷”,动词,戳、穿;“何如”,会怎么样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面对别人的质疑,那个卖矛和盾的人有什么反应?(其人弗能应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其人”,那个人;“弗”,不能;“应”,回答。“其人弗能应也”,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5)你认为,如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坚固,这跟他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一句话相矛盾。

  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锐利,这跟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6)指导朗读,读好人物对话,注意表情的变化,加上适当的动作。

  6.了解后人评价。

  (1)后人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不可陷”,无法穿透;“无不陷”,什么都能穿透;“之”,的;“同世而立”,同时存在;“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7.你能用自己的话再一次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吗?(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8.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总结学习方法,课本剧小表演。

  1.交流学法:通过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你觉得文言文好不好学?(好学)你是怎样学习《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的?(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熟读课文,读准语气,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2.表演朗读:学生自愿到讲台上表演读课文,鼓励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得意扬扬地炫耀自己的矛和盾,后来被问住,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五、联系生活,明白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你受到什么启发?(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学生自

  3.拓展交流: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刘彪大概是生病了,所以没来上学。(“肯定”和“大概”矛盾。)

  (2)我估计今天一定会下大雨。(“估计”和“一定”矛盾。)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昨天”和“一夜”矛盾。)

  (4)六一儿童节到了,会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五颜六色”和“红”矛盾。)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清明上河图就是仅有的一个。(“很多”和“仅有”矛盾。)

  (6)我今天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一篇日记没写。(“全部”和“只剩下”矛盾。)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

  2.总结全文:《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3.课堂练习:

  (1)我能说出下列加粗词的意思,我还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吾盾之固,物莫能陷也。

  (固:坚固。莫:没有。)

  ②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利:锋利。物:东西。)

  ③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子:你、您。何如:怎么样?)

  (2)快乐阅读,开心做题。

  学习之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填空。

  “子曰”中的“子指(孔子),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创始人,“不亦说乎中的“说”的读意是(yuè)。这段话出自《论语》一书。这本书中关于学习方面的一句名言是(温故而知新)。

  ②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a.说: (说。)

  b.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c.有朋自远旁来,不亦乐乎? (朋友从远方来,难道能不高兴吗?)

  (3)阅读《徐孺子赏月》,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的内容,了解徐孺子的思维过程。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②尝:曾经。

  ③瞳子:瞳孔。

  ④语:对……说。

  ⑤然:是这样。

  ⑥戏:玩耍,嬉戏。

  参考答案: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曾经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如同人眼中有瞳孔,没有它,眼睛就不明亮。”

  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徐孺子的思维过程妙就妙在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优于对方的“月中有物”,这是辩论中常用的技巧---“偷换概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05-16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精选】05-17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6-24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23

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案01-16

部编版六上语文教案01-23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25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05-16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汇编[15篇]05-17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精选23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