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
【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对我国端午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 。
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端午节、菖蒲、艾草、流放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感受中国人民龙一样的精神。懂得一心想使祖国富强,一心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预设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聊聊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端阳节……)
二、揭题释题。
1、教师引导理解:端即为初,五谐音午,五月初五就称为端午,我国农历讲究阴阳,即初一,初三、初五……为阳日,初二、初四、初六……为阴日,所以称为端阳。(板书:五月端阳)
2、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五月,去领略端午的风俗人情吧!
三、初读感知。
1、请大家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
2、读后思考:端午节有许多美好的画面,请你用(每逢这一天“谁干什么”的句式)
每逢这一天,菖蒲、艾草 板书:姑娘们 缝香袋 妇女们 包粽子 小伙子们 赛龙舟 老人们 讲屈原的故事
四、再读梳理。
1、哪一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你能做一下讲解员,介绍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吗?
2、借助板书能概括地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吗?
五、研读,走进屈原。
导:绵绵的端午习俗,深深的端午的文化,化成了我们浓浓的端午情结,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个人,一位诗人——屈原。
1、走进屈原,出示屈原简介。
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诗中抒发了爱国情怀,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传统。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国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看了材料说说对屈原有哪些新的认识?
3、就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结局如何呢?(投江自杀!)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故事吧!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交流导读:
研读板块一:
(1)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心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他对国君的忠臣,对人民的关爱,从“一心”中可以看出来。
以上的拓展信息,从哪些可以看出屈原一心想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
(2)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一纵身跳入江中。(出示),抓住“长叹一声”感悟“叹”!
A、为何长叹?
B、这是怎样的一叹?(学生边谈边带着感情去读)
C、这一叹,叹出了什么?(对祖国、对于人民的爱;对于奸臣的恨;对于楚王昏庸的无奈;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又遭流放的痛苦,对于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百姓的同情……)
D、这屈原投江的场面,他以死来表忠心。回读(1)。
(3)师:是啊!屈原带着无比的悲愤死去了,虽然他一心爱国,但仍无法挽回祖国的命运当他得知国亡的时候,他用生命的毁灭来表过对祖国的一往情深,把所有的情感都融入了“永别了……祖国!”(生接读)
(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研读板块二:一个如此忧国忧民的伟人就在这一瞬间死去了,你当时的人们听到这消息心情如何?他们为这样的伟人做点什么呢?
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别伤害屈原的身体。
1、现在的你,你会为这样的伟人做点什么?
2、交流、朗读。
3、诗歌朗诵
《吊屈原》节选
……
为了风雨中的祖国
你苦谏,你呼号,你抗击,但,在黑雾弥漫的朝廷里
谁能理解你的正直,你的忠贞?
纯真的诗人呵
你不肯唯唯诺诺地保平安
你庄严地选择了你的道路
像一颗流星陨落于大海
在滚滚的江流中
熄灭了你的生命……
你去了,但没有随波逐流
你的正直,你的清白,你的坚贞,你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哺育了中华民族魂!
你像一道眩目的霞光
从汨罗江上腾空而起
穿过漫漫长空
永远在人民心中闪耀!
4、现在的人们又为他做了些什么呢?(借助板书,回答)
5、师:就因为这样,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是———(生接)人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这位伟人的———(生接)。带着这份怀念几十年过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过去了,这种行为已成为一种风俗、一种传统。
六、设置悬念。
今天,我们除了用这些活动来怀念他,纪念他,下节课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中国的这种传统,这种风俗,这种文化,来传承我们华夏炎黄子孙的浓浓的端午情结吧!
附板书设计:
18、五月端阳——五月初五
挂菖蒲
节日风俗 缝香袋
包粽子
划龙舟
节日缘起——纪念屈原——一心爱国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端阳节)的由来和习俗,理解并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菖蒲”、“艾草”等。
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操作目标:
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将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习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品味课文。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热爱与尊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理解生词和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体会节日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难点: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味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端午节习俗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准备一些端午节相关的实物,如菖蒲、艾草等,供学生观察和体验。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或展示端午节习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
识字与朗读(10分钟)
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词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教师巡视指导。
课文理解(15分钟)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引导学生分段理解课文,重点讲解端午节习俗的描写部分。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回答几个问题,将答案连起来的方法表达出来。
品味课文(10分钟)
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品味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描绘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学生分组选择课文中的某个部分进行朗读和表演,如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等情景。
拓展延伸(5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家里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你觉得这些习俗背后有什么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分享并讨论。
教师总结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强调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用这些词语造句。
要求学生搜集并整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和文化故事,准备下一课时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味课文,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在识字与朗读环节,我注重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里的端午节习俗,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五月端阳)的由来及传统习俗。
学会本课中的8个生字,并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自主归纳和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品味课文,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掌握本课生字词。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味课文,感受节日氛围。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端午节习俗的图片和视频。
课文相关道具,如菖蒲、艾草等(如果条件允许)。
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等。
简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生字词学习(10分钟)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标记出生字词。
教师领读生字词,学生跟读并尝试记忆。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的读音、意义和例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课文朗读与初步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停顿和重音。
学生再次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风格。
课文分析与品味(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品味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提问学生:你看到了哪些颜色?闻到了哪些气味?尝到了哪些味道?观察到了哪些形状?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并引导学生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民族精神。
拓展延伸(5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家端午节是怎么过的?有哪些特别的习俗?
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端午习俗,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地区的端午习俗,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端午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和本课生字词。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搜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资料和信息,准备下一课时的分享和交流。
五、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品味课文,感受节日氛围和民族精神。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8个生字,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回答问题、将答案串联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味课文1-4自然段,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学习课文中的描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激发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生字新词、图片、视频等资源。
实物或图片:菖蒲、艾草、粽子等端午节相关物品。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端午节的.习俗和氛围。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为什么我们要过端午节?”
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尝试理解其意思。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生字新词问题。
学习生字新词
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跟读、齐读。
教师讲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学生尝试用生字新词造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能用几个问题来概括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答案串联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味课文1-4自然段
学生自读1-4自然段,找出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品味课文中的描述手法。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描述,加深对端午节习俗的理解。
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菖蒲、艾草、粽子等端午节相关物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提问:“你们家里端午节是怎样过的?有哪些特别的习俗或故事?”
学生分享自己的端午节经历和感受,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总结回顾
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了解端午节的更多习俗和故事,并尝试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讲解生字新词时,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将答案串联的方法来进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充分利用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点,增强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并书写本课8个生字。
学生能够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能联系生活加以解释。
学生能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并尝试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描述端午节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体验,感受中华民族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进行课文的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培养学生尊重传统、珍视文化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其在文中的意思。
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感受端午节的'特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体验活动,深入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端午节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实物或图片展示:菖蒲、艾草、粽子等端午节相关物品。
课文朗读音频。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家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端午节经历和感受。
课文学习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端午节的时间和节日气氛。让学生找出描写节日气氛的词语或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端午节的主要习俗。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菖蒲、艾草、粽子等物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同时,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描述这些物品的特点。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认读。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分段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感受端午节的特色。
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例如:“端午节是哪一天?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你最喜欢哪个习俗?为什么?”
拓展延伸
让学生分享自己家里过端午节的习俗和故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播放端午节相关的童谣或歌曲,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包粽子或制作香袋等传统手工艺品,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拓展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6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会8个生字,并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意思。
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体会端午节习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归纳等方法,理解和分析课文的能力。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简单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端午节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学会生字并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端午节习俗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并表达节日情感。
三、教学准备
端午节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课文生字词卡片。
菖蒲、艾草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家里端午节是怎样过的?”
2、生字词学习
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跟读并尝试理解其意思。
重点讲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3、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节奏。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
分组朗读,让学生互相纠正发音和语调。
4、课文理解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习俗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并补充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深层文化内涵。
5、情感体验
展示菖蒲、艾草实物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特点和节日氛围。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里过端午节的情景,分享自己的感受。
强调端午节习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的重要性和文化内涵。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向家人介绍自己今天学到的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并尝试参与家里的端午节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通过朗读、讨论、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通过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端午节习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课文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对课文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记忆8个生字,同时能够掌握并解释“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意思。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如挂菖蒲、艾草,以及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的方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学习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描述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解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感受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体会节日的文化内涵。
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并描述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三、教学准备
课文《五月端阳》的文本或电子课件。
菖蒲、艾草等端午节相关物品的图片或实物。
端午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或包粽子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家里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不认识的字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解释词语意思。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分段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提问:“端午节家家门上为什么要挂菖蒲、艾草?”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提问:“课文中描述了哪些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引导学生复述课文中的精彩描写。
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如“翠绿的菖蒲、清香的艾草”等,学习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描述事物的方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其他传统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屈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端午节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讨论:“端午节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节日?”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观看端午节相关的视频资料,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8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五月端阳)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学会并理解相关的生字词,如“菖蒲”、“艾草”、“流苏”等。
操作目标:
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并连贯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
教学重点
学会并理解生字词,如“菖蒲”、“艾草”、“流苏”等。
能够通过阅读课文,概括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教学准备
课文《五月端阳》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端午节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端午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提问:“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
二、生字词学习(10分钟)
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跟读并理解其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句子,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
三、课文阅读(15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
四、概括课文内容(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概括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和文化内涵。
五、情感升华(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它有什么独特的文化魅力?”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六、作业布置(课后)
背诵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句子。
搜集关于端午节的更多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端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并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自主获取并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在文中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端午节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端午节相关实物或模型,如粽子、菖蒲、艾草等。
课文相关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营造节日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对这个节日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初步认识。
新课呈现
展示端午节相关图片,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卡片展示、造句等方式加深理解。
深入探究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总结并补充学生的讨论内容,进一步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拓展延伸
展示端午节相关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并感受其文化内涵。
提问学生:“你们家里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最喜欢哪个习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家庭传统习俗和感受。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避免停留在表面层次的介绍和讨论。此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互动游戏或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0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学生能够识记本课中的8个生字,并理解“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的含义。
学生能了解端午节(五月端阳)的基本习俗和文化背景。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用回答问题并将答案串联起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从色、香、味、形等多个角度欣赏和品味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端午节(五月端阳)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学会用回答问题并串联答案的方法概括课文。
难点:
体会课文中对端午节习俗的细致描写,感受节日氛围。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深入理解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文《五月端阳》的复印件或多媒体展示材料。
菖蒲、艾草等端午节相关的实物或图片。
端午节习俗的视频资料或图片集。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习俗的视频资料或图片集,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
初读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和生词。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和生词,特别是“菖蒲、艾草、流苏”等词语。
整体感知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分段学习
聚焦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了解端午节的时间和节日气氛。
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了解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活动(如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等)。
引导学生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品味课文中对习俗活动的描写。
情感体验
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对端午节有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总结归纳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特点。
指导学生用回答问题并串联答案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观看赛龙舟视频,体验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鼓励学生查找更多关于端午节的文化知识,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生字和生词的教学,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在情感体验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能够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中的生字词,如“菖蒲”、“艾草”等。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并能够通过朗读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体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特点。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尊重。
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意义,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端午节的图片、视频、音频等。
实物展示:如菖蒲、艾草等端午节的特色物品。
生字词卡片,用于生字词的认读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你们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生字词学习(10分钟)
展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教师领读生字词,并纠正学生的发音。
学生自读生字词,并尝试用这些词语造句。
初读课文(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阅读节奏。
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节日氛围?”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深入理解(15分钟)
分段朗读课文,并让学生标出重要的词句和段落。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点,如挂菖蒲、艾草、吃粽子、赛龙舟等。
提问学生:“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菖蒲和艾草?你知道粽子是怎么来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展示实物菖蒲和艾草,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其特点。
拓展延伸(5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家里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你们最喜欢端午节的哪个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文化和个人喜好。
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如团结、爱国、健康等。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特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并尝试与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观看赛龙舟比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见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注重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到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加强生字词的认读和巩固练习。同时,我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五月端阳》优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五月端阳作文11-19
《鲸》优质教学设计03-19
《口技》优质教学设计09-07
《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08
《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06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1-23
《白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08
识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19
《广玉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5-07
《花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