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教案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意思。
2、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3.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紧扣题目,节节深入表达主题,理解“用目光倾听”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师生:网络查询“金波”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板题质疑、认识作者
1、同学们,看板书:倾听,是什么意思?通常情况下,我们听他人说话,用什么听?生答后师补充板书:用目光,你怎么理解用目光倾听?你还有什么疑问?生提问,师梳理:带着“怎样用目光倾听?”和“为什么用目光倾听?”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金波爷爷的抒情诗歌:用目光倾听。
2、生交流作者的资料,师课件出示金波的照片及资料,适当补充。
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过渡:今天,我们有幸拜读这位作家的作品,希望同学们用心读,有喜人的收获。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歌,检查朗读情况,学生评价,纠正个别字音。
3、再读全诗,标出节数,说说诗歌主要告诉我们什么?(和他人交流时,要用目光倾听)
三、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诗,找找:哪一句写怎样用目光倾听?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怎么理解这一句?(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仅用耳朵,还要用眼睛倾听。)
师:从哪里发现的?引出诗歌的第一节。
(3)课件出示:妈妈说过一句最平常的话: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师引导体会:请同学们读这句,想想“最”可否去掉?为什么?学生谈理由。这真是句平常的话吗?从哪看出来?引出“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长大,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课件出示该句,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妈妈教会他这一交往之道的感激之情。
(4)指导朗读,读出妈妈的轻声细语,亲切温柔和作者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过渡:是啊,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使作者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可是,为什么听别人说话时要望着对方呢?找出相关语句,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
2、学习第二、三节。
(1)学生默读诗歌,找句子,写体会。
(2)重点交流:
①听别人说话是一种交流,交流最需要的是真诚。(课件出示)
师:你怎么理解”真诚”一词?你认为与人交流时,怎么做才能表示我们的真诚呢?用目光倾听还能体现出我们的什么?
(使学生明确:交流时,看着别人,认真地倾听是一种尊重和礼貌,要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诚恳和真心,这样的交流才是心与心的交流,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与人交流时,真诚非常重要。)相机板书:交流真诚
举例认识真诚的重要: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和他人交流,回想下,有没有过:你说话的时候,别人很认真地听,而且还望着你的经历,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觉?那有没有过:你和他人交流时,虽然他在听你说话,但是他左顾右盼,或者还在做自己的事情的经历,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觉。
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经历,你明白了什么?(交流最需要真诚)齐读诗句。
师: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沟通和了解,而交流、沟通、了解,最需要、最重要又必不可少的是真诚,希望同学们一定记住:交流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
师:作者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他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仅用耳朵,而且用目光去倾听。他牢牢记住了妈妈的那句话:(学生读: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2)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师:真诚的目光有这么大的魅力吗?你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抓“千言万语、温暖的春天”体会)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引导学生谈自己用目光倾听时,从对方的眼睛里感觉到他人发自内心想对我们说的话及当时的感觉。)
(谈一个事例,读一遍诗句。)
师:用目光倾听,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人对我们的关心、爱护、鼓励、期待、、、、、、这种感觉让我们如沐春风,倍感温暖,幸福,仿佛步入阳光灿烂的春天。可见,真诚的目光在交流中多么重要啊!
(再读:真诚的目光胜似千言万语,目光传送的是温暖的春天。)
师:俗话说的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子。作者始终记着妈妈的那句话,所以,我的窗子永远-----明亮灿烂。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呢?(他为妈妈教会他与人交流时要真诚而自豪。)
(指名读,读出自豪,得意的感情。)
(朗读第二、三节,范读,指名读,配乐读。)
小结:作者的眼睛是纯净的,他能用真诚的目光去打动别人。多亏了妈妈教育他的那句话,你们记得吗?
(学生读)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师:这句话伴随着作者长大,教会了他很多很多东西,到底教会了他什么呢?
(指名回答:如何与别人交往,如何生活,尊重别人,真诚待人。)
师:从妈妈这句最平常的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妈妈的爱,伟大的母爱。)
4、学习第四节。
师:是啊,生活中还有许多道理值得我们去揣摩,但真诚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妈妈用她那真诚的目光,教会了我用目光去倾听,用真诚去与人交往。
集体读第四节:妈妈一句话教会我生活,她真诚的目光至今仍照耀着我。(读出感激。)
现在你读懂妈妈那句最平常的话里饱含的感情了吗?(对孩子的爱,作者感激妈妈,其实就是赞美伟大的母爱)
四,总结:
让我们共同聆听妈妈的教诲,用真诚的目光去交流心灵,让人与人在真诚的目光里更亲近,让情与情在真诚的目光里地久天长。请大家带着对妈妈的感激和对伟大母爱的赞美之情在音乐声中齐声朗读诗歌《用目光倾听》。
(配乐,全班齐读。)
(全班背诵)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与人交流,那么,除了用目光倾听以外,还用什么方式能表示我们的真诚?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写写你对真诚的认识,指名板书,再交流。
4、老师推荐诗歌,(课件出示)学生在音乐声中读、悟真诚的重要。
真诚
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
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得美丽;
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有了真诚,就有了朋友的关怀;
有了真诚,就有了同事的信任;
有了真诚,就有家人的支持。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甘泉滋润;
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
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的抚慰;
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
一颗充满戒备关闭的心门,是多么需要真诚这把钥匙去打开啊!
生活在真诚中,会如沐春风。既如此,何不真诚走一生?
板书:用目光倾听
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交流真诚
五年级语文教案2
一、故事导入、兴趣揭题
1、导语:师:(饶有趣味地)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声情并茂地)从前,有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到郊外去玩,忽然一头熊向他们逼过来。那个瘦子手脚非常麻利,迅速地爬上了一棵大树。而胖子怎么也爬不上去,他急忙向瘦子求救:“朋友,快拉我一把!快拉我一把!”这时,只要瘦子停下来拉他一下,他就可以爬上去。可瘦子好像没听见一样,只顾自己往上爬。眼看着危险一步步逼近,胖子在情急之中忽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于是,他马上屏住呼吸。倒地装死,终于躲过了这场劫难。当危险过去之后,胖子对瘦子说了一句话:__________。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胖子会对瘦子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你真是一个绝情的家伙,我再也不会和你交朋友了!
生:危险之时见真情!只顾自己逃命,你真不够朋友!
生:唉,刚才太危险了!不过,现在我懂得了交错朋友更危险啊!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胖子说的是“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今天,我们来学篇新的课文,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会对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2、2.师板书课题:《她是我的朋友》,指导生读好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生根据课题质疑。(预设:“她”是谁?“我”又是谁?“她”和“我”之间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3.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次读文,整体感知
小组开火车读文,其他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1.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记。
3.交流: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2)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3)指名生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休克 输血 迫在眉睫 阮恒 草垫 擦拭 抽泣 捂住 呜咽 竭力等词。(指名生读、小老师领读、全班齐读,其他生认真聆听,是随机纠正字音。)
四、学 师: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想象一下。
(教师读课文1-4自然段并配小姑娘伤势严重的画面)
(二)交流汇报,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
交流汇报: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让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明白:
1.一个小姑娘受伤了,伤势很严重,甚至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输血能够救活她,因此需要立刻给小姑娘输血。(相机理解“迫在眉睫”一词,读准字音,明白意思。)
2.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有几个未受伤的孤儿可以给她输血。
(意图:结合对以上几个要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小姑娘伤势的严重:如果不及时输血,就会有生命危险。
3.交流:
(1)“迫”的部首是{ },再查{ }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 逼迫;b 急促;c 接近 “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
(2)用“如果.......就.........说话。
(3)小姑娘的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4)指导朗读。
4、小结: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小姑娘伤势严重,如果不能补足她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的。输血迫在眉睫啊。那是否有人愿意给她献血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5—14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老师充满哀伤和渴求的朗诵,激发学生用心朗读,用心感悟。)
二、探究表现,体味内心
(一)、有人愿意献血吗?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1、出示句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看到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归纳三个问题,其他随机解决。
(1)“一阵沉默之后”说明了什么?
(2)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
(3)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3、重温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当我们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联系上下文读书找答案;小组组讨论;请教老师或同学等等)
4、请大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先试着自己运用读书方法来解决,解决不了,再用其他办法。(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学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非常勇敢。你能边做动作边读吗?在座位上试一试。
愿意读的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
(二)由表及里,洞识内心。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板:阮恒),他害怕过,犹豫过,但仍然数他最勇敢。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再把6~10自然段读一读,把阮恒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2、提问,出示4个重点句。
★重点句1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重点句2
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重点句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重点句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3、刚才我们学 请同学们看屏幕,边听边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配乐)
(3)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在这些句子中写他哭的词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4)“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你能把阮恒献血的过程演一演吗?老师来读句子,大家演一演,体会他内心的变化。
师读,生演。
(设计意图: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问:你为什么这样哭呢?
(6)如果你们是医生,你怎么用轻柔声音安慰他?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他以为把所有的血都献给那个小姑娘,让她活下来,自己就要死了,但他为什么还愿意这样做呢?
几名同学讲这句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说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阮恒的这种爱心、对朋友的这种友情(板书)把我们深深感动了。(音乐起)小姑娘得救了,她会对阮恒说些什么呢?小伙伴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有益。)
结束语:
让朋友间的这种爱心和友情永远留在我们心间,衷心地祝愿大家友谊地久天长!
四、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
1.小姑娘得救了,阮恒也安然无恙,他们一起在孤儿院里生活、游戏,还会发生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一个小故事,要写清楚她们的神情、动作、语言等。(难度较大)
2.观察生活中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写在自己的作文或日记里,注意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
五、板书设计:
18 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 献血
爱心 友情
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
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
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 )
2、词语积累
① 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
② 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
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
① 大门, 石砌的甬道, 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 宽宽的石阶, 了宽阔的操场。
②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4、熟读全文,写出课文按地点的转换进行描写的不同地点是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一个月,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升入中学,用几句话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理感受。
2、是呀,母校是你成长的摇篮。当你第一次迈进校门时,你还是个充满稚气的顽童,当你迈出校门时,你已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母校》,看看作者阔别母校十年后,再次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3、出示课题, 母校 一齐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学习正是学生面临小学毕业的时刻,内心有一定真切的感想:怕与好朋友从此分别,与熟悉的母校说再见;高兴自己将成为一名中学生。学习之前寥寥数语激发内心情感,有利学生较快投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生字的音,初步填空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
到操场
出校门
指名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主要讲清课文的顺序,其余的学生能说多少就多少)
地点看到听到的心里想到的
进校门我看到翠绿色的拱门。我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到操场
1、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2、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一篇沸腾。
3、我看到操场中间举行长绳比赛。我想到了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出校门我看着迤俪的阳光拖成的身影。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根据上述表格的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小结,看这篇文章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操场上看到、听到、想到的2——8节)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回顾全文交流。
出示:地点的转换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甬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我慢慢来到拱形校门下……”
找到句子中的一系列动词。读一读,体会几个动词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交流、填表活动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8节
默读课文2—8节,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由所看所见而产生的联想。
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填上合适的动词。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扶摸着幼苗,倾听着琅琅读书声。”句中将“欣赏”与“扶摸”调换,可不可以?为什么?
3.读读句子。
4.想象: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除了像“天鹅”还可以像什么?(像夏天阵阵的风 ;像百花的清香 ;像南归的大雁,排着长队 。)
5.把句子说完整具体。
设计意图:重点部分按“触景”与“生情”两部分写的,比喻句把所见所闻与联想到自然地连接。阅读、体悟、想象说话使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深入透彻,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懂得了写作技能。
四、初步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知道作者在离开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看着熟悉的校容和学生,按照地点的转换勾起了学生对对童年生活的一连串回忆。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词语。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引入
1.课文是按哪两部分进行描述的?(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二、继续学习课文2——8节
过渡: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那作者看到了什么?
出示
看,操场中间在举行长绳比赛,十几个精神抖擞的小男孩正准备呢,身上的运动服特别显眼。长绳刚一摆动,中间的一个男孩的腿就绊住了绳,周围的小学生善意地哄笑起来。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又重新开始跳起来。
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当年,为了集体的荣誉,我们也努力过,奋斗过。
想象填空
1.被绊住的男孩低着头,红着脸,使劲搔着后脑勺,心想: ,于是又重新跳起来。
2.我在一旁看着,不由得笑了,那是因为 。
3.小组学习,大组交流。
4.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
5.从小男孩与我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什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6节,感兴趣的同学练习背诵。
7.我由此想到了什么?四年级时的那次拔河比赛,大家的表现如何?(同样积极努力地为班级争光)
找到有关的句子与词,交流读。
自己自由读,将大伙的表现传达出来。
指名读,学生点评。
8.全班齐读2——8节。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9.下面两句比喻句意思一样吗?为什么文中用第一句?
①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②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涌向宽阔的操场。
10.小结:作者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
随后写下了下课铃声一响,操场上沸腾的长绳比赛情景,由此联想到四年级时的拔河比赛。这些描写特色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比喻修辞手法在单元中多次出现,但在表达时句式和以前学习的有所不同,学习过程中要弄懂比喻句为了表达的需要,本体和喻体的顺序可以有变化。
三、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者除了写操场上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由此联想到的情景外还写了什么?
1.轻声读课文的开头,。
2.交流:看到“翠绿色的拱门”
联想到“我似乎又尝到了和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3.教师引读,从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兴奋心情。
4.根据课文内容,再仿照这样的句式说一句。
望着 ,我似乎 ,似乎 ,似乎 。
再读9——11节。
教师学生交流,朗读,体会作者的留恋之情。
四、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结构特点是什么?(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
2、提示概括:我回到母校触景生情。进校门,看到 ,想到 在操场,看到 ,想到 ;出校门,看到 ,想到 。
3、自由说说,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因文而异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正确、熟练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单元训练的重点。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特点(按地点的转换以进校门、在操场、出学校门为线索,从“触景”与“生情”两个方面叙述)进行概括,循序渐进提高这一方面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作业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发挥。
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哪些同学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出示课件:珍珠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珍珠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引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1.学生读课文,理清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四、合作,探究质疑
1.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有何用意?
(4)“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2.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回答其他组提问,全班讨论。
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言特色
六、联系生活实际,再次理解课文重点句
“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七、片段练习
1.让学生选取文章某一段落或片断,并拟一个标题。
参考标题:“营造绿色的环境”“富有灵性的娇憨可爱的鸟儿”“人鸟相亲,情谊浓浓”“舒适的巢”“雏鸟儿的梦”“妈妈的呼唤”“可爱的小红嘴”“雏鸟熟睡图”。
2.文中意境很美,请从前面的标题中选取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片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具体描绘,要写出美感,写出深情,写出蕴味。
板书设计:
16珍珠鸟
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
人细心呵护小鸟,真好↓
鸟和人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真好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五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美好,培养孩子以诚待人。
2、通过精读文本,培养学生品词品句体会文本内含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信任”,“谁来读读这个词?谁来说说生活中你最信任谁?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个关于信任的美好故事。因为它产生于陌生人之间。”
二、精讲文本
1、自由放声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桃子——自采——三里路)
这个告示牌是故事的起因,也是作者此行的线索,更是全文的线索,那么快速浏览全文,找找想想,它把人们引向了什么样的地方?
3、拿起笔,请你细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划下来,品一品,在旁边用简单语句批注上你的体会。
4、小组交流
刚才,我们通过____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先读句子,再说体会其他同学补充。
5、全班汇报
小结:醒目、准确的告示板,温暖热情的小纸条,无人看管的钱箱,训练有素的猫、狗时时处处体现出了主人一颗怎样的心?(真诚)主人用自己一颗真诚的心,信任来过的每一位客人,而客人们则从主人的点点滴滴表现中感到了被信任的喜悦。信任与被信任是相互的。这种感觉真好。
6、文章读着读着,我突然觉得(7—8)段有些多余,你们认为呢?先齐读,再议议。看来感受这份喜悦的人不止一个,而是有许多,老师相信他们不仅会带走这份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更会将这份喜悦传递给更多人。
7、作者马上要离开桃林,他的心中有千万句话想说,在他临别之际,请你代她给桃园的主人也留下一张小纸条吧!
动手写一写。……齐读第9段。
三总结:
故事虽然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也接近了尾声,但老师相信这种陌生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一定深深的留在了你的心底,相互的信任拉近了我们心灵。孩子让我们也变成火炬手,回去将这个美好的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朋友听,让我们也把这种喜悦传递给更多的人,共建一个美好的精神乐园。
板书设计:
信任
桃子——自采——三里路
醒目准确真告示板
温暖热情纸条
无人看管城钱箱
训练有素猫狗
喜悦
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回顾学过的山水田园诗,继续积累古典诗词。
②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终南望余雪》:缘景探情;《宿建德江》由情入景。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诵读欣赏,以读促品,培养学生感知画面,进入情境,领悟情感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践,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山水、热爱自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传情的特点。
2. 教学难点:突破山水田园诗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教学准备】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面对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诗人总会情动于衷,形诸于文。诗人以景传情,独抒性灵;我们就要诵其诗,绘其景,品其情。我们能不能诵读一下之前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呢?
复习已知:唐代山水田园代表作家、作品。
好,这些诗歌风光景致是其表,景中之情才是里,正所谓山山水水总关情。我们今天就来走过山水,走过田园,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引导学生缘景入情学习《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祖 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读字词,通诗意。
①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感知。
②参考注释,理解大意,自由诵读,快速背诵。
阴:山的北面,因终南山在长安南面,从城里只能望见山的北面;
霁:雨雪后放晴;霁色:雨雪初晴是的阳光;
寒:融雪要比下雪冷。
③完成填空,明确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 )的诗歌,写的是诗人在( )季的( )时分,从长安城遥望( )所看到的景象。
答案:终南山雪景,冬,日暮初晴,终南山
2.读画面,品情感
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呈现的图画,说明它的特征。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难点提示:浮:用一“浮”字,体现动态,终南山高出云端,阴岭积雪未化,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云在山腰流动的,高高覆盖的积雪如同漂浮在云端。
明:落日余晖,积雪反照,两相辉映,明丽动人
参考答案:一幅远望积雪图。
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的北面,山形秀美;山顶上的皑皑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寒光闪闪,似乎浮动在云端;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两相辉映,一片明亮;积雪消融,暮色渐起,城中更觉寒冷。
画面特征:清冷邈远、明净秀丽
②小组讨论,这样的画面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情感:“城中增暮寒”,由“寒”而“忧”,景美而情冷。山顶积雪消融,长安城内更觉寒冷,考场之中,心忧寒士。
3.融情感,读意境
请仔细揣摩本诗的情与景,融入情感,回读全诗,读出意境。
朗读指导: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因此在朗读时可以抒情些,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读时要沉重一些。
《终南望余雪》向来被认为是一首思想情感比较隐晦的诗,刚才我们通过品画面、抓特征,把握了诗歌的情感,这是鉴赏诗歌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是,很多的山水田园诗表达情感都很明显,我们就更需要把握住诗歌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辨析“幽静”、“幽雅”、“幽深”词义的不同。
2、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4、搜集有关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维也纳景色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能用一句话说说对维也纳的印象吗?
2、出示句子,读句。
3、揭示课题,读题
4、作者写维也纳,为什么选取穿越维也纳森林来写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解“触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着重号在文中进行标注。
(3)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请学生串读课文。
(2)读词语:
恬静 苍翠 百鸟争鸣 触景生情 生机勃勃 俊俏 呜咽 低吟 芬芳
“呜咽”的“咽”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àn,谁能为它组个词?(狼吞虎咽)另一个是yān,谁来组词?(咽喉)
“低吟”的“吟”最后一笔是横折。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①正音:淙 妩
②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①把句子读正确。
②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
1、师: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媒体出示: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乐家?有什么惊世之作?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4节到第6节,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劳斯:
(1) 理解词语:触景生情
(2) 施特劳斯触的什么景?生了什么情?
(3) 欣赏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加深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贝多芬: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我无望地遭受着折磨……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几乎让我绝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舒伯特:
(1)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2)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
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提示:
1、楚王为什么侮辱?这是故事的起因,从第( )到( )自然段。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对待的?这是故事片的经过,从第( )到第( )自然段。
3、结果怎样?故事的结果,是第( )自然段。
二、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想趁机侮辱晏子。
第二段: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有力的反驳,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三段:楚王不敢不新生晏子。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
五、课外作业:把《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了解音乐家舒伯特的艺术人生、艺术魅力及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终身热爱音乐的情感。
2.指导学生用柔和、甜美的音色和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柔情真挚的爱,培养热爱母亲,热爱生活的情感。
3.了解《摇篮曲》的曲式结构及这种歌曲体裁形式,体会它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能用歌声表达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装饰音、附点音符的掌握。
教学方法:
体验法、交流法、听唱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1. 播放舒伯特《摇篮曲》。
师:这首曲子长不长?师:这样一首不长,甚至可以说是比较短小精练的乐曲,居然能卖到4万法郎,大家想不想知道它的名字和来历?
2.播放视频《舒伯特摇篮曲的来历》。
3.师:是啊,正是因为这首曲子好听而又简单,才被千家万户所知晓。当我们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就经常摇着摇篮,哄我们入睡,现在,我们就跟随音乐一起,轻轻抱起你们的双手,哄你们手中的小宝宝入睡吧。
二、学习歌曲《摇篮曲》。
1.初听,跟随歌曲一起做律动,感受歌曲的宁静,温柔。
2.师:视频中出现的小宝宝们,他们是几胞胎啊?(三胞胎)。
师:刚才摇的时候,大家摇得真棒!那么,谁知道哄小宝宝入睡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轻轻地,慢慢地,温柔地)。
师:而且,我们的嘴里,还要轻轻地念些什么,来帮助小宝宝入睡,刚才的歌曲中是怎么来哄小宝宝入睡的呢?(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3.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老师的伴奏,一起轻轻地,慢慢地,温柔地,来哄这三个小宝宝入睡吧。
4.师电子琴伴奏旋律,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注意部分词语念法上节奏的纠正。
5.大家念得真好!我们的宝宝已经睡着了,它睡着的时候,也会想着它的爸爸妈妈刚刚为它哼唱的旋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到宝宝的梦境中,看看它究竟梦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旋律)。
6.请大家用“la”来轻轻地,温柔地演唱唱这条旋律,同时注意坐姿。然后加入歌词。
7.摇篮里,还有个宝宝的弟弟,他的名字叫做贝贝,让我们来看看,贝贝,又梦到了些什么呢?
8.多媒体出示贝贝的旋律,也用la来哼唱,然后加入歌词。
师:刚才我们一共看到了几胞胎?(三胞胎),所以,宝宝和贝贝,还有个妹妹,她的名字叫美美,让我们也来看看,美美的梦,又是什么样的呢?
9.出示美美的旋律,跟电子琴,用“la”来学唱这条旋律。然后加入歌词。
10.师:因为美美是女孩子,所以美美有时还要撒娇,听老师唱,找找看,美美,在什么地方会撒娇呢?
11.演唱不带倚音和带倚音的旋律(加歌词),让学生找不同点。
12.大家找得真准!(出示倚音歌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加了撒娇以后的唱法吧。(学生学唱,难点重复练习。)
13.师:这三个小宝宝真的很可爱,每人记住了一条旋律,如果把他们的旋律连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摇篮曲了。(出示歌谱)。请大家找找看,哪个宝宝记住的旋律,出现了两次啊?(宝宝)
14.分组跟琴演唱,一组一句。(第一段)
15.第二、三段全体一起跟钢琴演唱。
16.跟伴奏演唱。
三、歌曲处理,情感体验。
1.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几拍子的吗?(4/4拍)。
2.大家知道4/4拍的强弱规律吗?
按这样的强弱规律来演唱,应该怎样演唱?请一两个同学示范一下。全体练习一段。
(出示三角铁、沙锤),你认为什么时候伴奏比较合适?
(多媒体出示)两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请学生试奏。
下面,我们就请这几位同学轻轻地演奏乐器,我们温柔地唱着歌曲。
跟伴奏再次演唱。
四、情感抒发,深化拓展。
1.大家的歌声很让我感动,妈妈对我们无私的爱,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铭记!请大家说说看,妈妈对我们的爱,表现在哪里?
2.看视频,感受妈妈的爱。
妈妈对我们的爱,是一股清凉的风,是一把遮雨的伞,是一串关怀的泪,是一个甜甜的吻。妈妈的爱,就在这一个个最平凡的细节之中。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着妈妈对我们的爱,也对这些小宝宝们,轻轻地唱出摇篮曲,让他们也在我们的歌声中,甜甜地进入梦乡吧!
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2.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同时初步懂得自己以后如何去面对困难挫折,树立积极奋进的学习、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它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谚语激趣,导入新课
1、西方有一句谚语叫“条条大道通罗马”听说过吗?谚语中的“罗马”在哪里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罗马广场,去看看那美丽、古老的地方。(这是罗马的城市广场,这是通往罗马城市广场前面的一条大道,这是城市广场的侧面的风景,这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广场,俯瞰整个城市广场——你能说说这句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的意思呢?
2、揭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正音检查
师: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句子想再读读的吗?
师:课文读准确通顺了,接下来该学习课文了,不过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与我们平常要学习的课文有点不一样,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有一个好帮手。
2.学习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这个好帮手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怎么做呢?
3、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克服的?
4、交流:
两次:
第一次是——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时,维黛安太太一个人两个星期内不能完成织四十件毛衣的定单,我想到请其他妇女一起来完成。结果成功了。
第二次是——举办时装展览时,缝纫姑娘跑光了,时装展不能如期举行。我改举办不是成衣的时装,结果成功了。
5、小结引出:作者之所以能成功的克服这两次的困难,这都得益于——父亲的教导,(赶快找到父亲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知道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吗?(自由说)
6、过渡:父亲所说的“这条路”在作者遇到的第一次困难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路呢?让我们赶快来读读作者遇到的第一次困难吧!
三、从事例中深入理解题意
(一)克服第一次遇到的困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条路”在作者遇到的第一次困难中具体指的是什么路?
2、交流:这条路——维黛安太太一个人两个星期内织四十件毛衣
3、师:一下子就有了大商场经理的四十件毛衣的定单,这对于刚刚踏上设计师之路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大喜过望。)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兴奋、激动)
出示: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A.带着你的兴奋、激动来读读这句话。
(你的朗读把作者的兴奋、激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好一个“大喜过望”!
作者都飘飘然了。
那么激动、那么兴奋,你都差点喊出作者的大喜了。)
B.那么兴奋、那么激动,那就把你的“大喜”读出来吧!(齐读)当作者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维黛安太太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他——“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引读)当作者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时,维黛安太太却告诉他——“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引读)
4、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呢?(3-4人)
预设:先让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分类处理
(怎么会这样呢?你都快接受不了了,这对于作者而言,无异于是一个青天霹雳啊!你心情怎么样?
既然一个人不行,那我就请别的人来帮忙。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父亲的话启发了你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A伤心、难过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带着你的失望、难受、伤心来读读这句话吧!
看来叫维黛安太太织四十件毛衣这条路是走不通啦!
B有了灵感的、受到父亲的话启发的——你会读课文里的哪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有别的妇女会织。
一个“猛然”、一个“一定”我感觉到你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路”了,是吗?
稍快的语速,惊喜的感觉说明你也已经找到了“另一条路”了,是吗?
5、那“另一条路”指的又是什么呢?
说话练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假如 ,就 !
师: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啊。作者同维黛安太太想尽办法终于找到了20位懂得这种特殊针织法的美国妇女,两星期内完成了四十件毛衣。
6、引读: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7.再次领悟父亲的教导
师:第一次的困难成功克服了。此时,我若是想起父亲的教导,会怎样表达内心的情感呢?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二)学习第二次遇到的困难
1.回文实践:
师:父亲的教导我一直记在心间。在举办时装展览会这件事上,我又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话呢?请你把这句话加到课文的12自然段中去读一读吧!
2、寻找“另一条路”
师:是呀,这回该从哪儿找到另一条路呢?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假如 ,就 !
父亲的教导带给你思考。
师:看来,父亲的教导带给了你灵感。
师:听得出来你很自信、很有勇气、很智慧
3.师:那好,我们一起去看展览吧!(齐读13自然段)
师:时装展的结果是“络绎不绝”,这个结果说明作者——成功了
4.补充作者生平经历
师:其实作者的成功远远不止这些。她成功的实现了自己做时装设计师的梦想,她还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一位成功的演说家。这一切都源于父亲的那句话:
出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四、总结升华
父亲教导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作者用自己的成功证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也一定会想起这么一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悟“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启发,明白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感受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启发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感悟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准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感受“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你们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这个人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被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
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1)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又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2)逐句指导:请展开想象,当儿子向父亲再次投去乞求的目光的时候,父亲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我当儿子,谁来当父亲?(师生合作表演)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
3、讨论师: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3、摘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附板书设计
29、钓鱼的启示
我父亲钓鱼
得意,放鱼,依依不舍,不容争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课文后半部分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小结。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4、指导朗读这段话。
三、课外拓展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28、钓鱼的启示
严格,教育道德,实践勇气和力量
延伸阅读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通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
二、抓重点词,感悟情境。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进措施: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鱼’”。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
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钓鱼的启示》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理解了课文,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研读第4——10自然段。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
2、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
2、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三)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3、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
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师小结。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板书]
29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兴奋
放鱼回湖沮丧
受到启示感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评析
东莞市师范学校沈诗平
本教学设计,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导入新课,巧妙而富有层次
本课的导入,根据该课文课题概括和篇尾点题的构文特点,抓课题,抓篇尾,首尾呼应,切入重点,导出问题,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首先,符合构文特点,突出作者构思成文的写作思路,体现语文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教学思想;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二、学生学习,主动而方式多样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重点突出探究学习,是本设计的重要思想。为体现这一思想,设计中的(二)、(三)教学环节,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以学生的自主读书为重点,通过默读、带着问题读、配合音乐读、体会情感读等多种方式,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读书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促进学生对个体生活的回忆与体验。三、立体探究,综合而力求创新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以问题为核心的立体探究的教学设计,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将读文、悟情、辩理三者有机结合、综合、统一起来,充分体现“立体探究”设计的特点和价值。立体探究的设计,正体现了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规律。就本文而言,学文是基础,悟情是体验,辩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统一于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不容偏颇,更不容分割的。在学文中思考,在学文中悟情,在学文中明理。通过品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质疑辩论,联系个人生活实际等具体操作环节的有效实践,基本达到实际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考虑,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2
、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身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身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一起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同学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同学自身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同学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身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同学汇报的顺序,引导同学深入体会:
A、同学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身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同学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b、说说自身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 “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洁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五年级语文教案14
【词语超市】
对“读一读,记一记”的学习,应该将重点放在读音上。这些词含有本单元的会认字,“澎湃”“眼眶”等字音平时学生容易出错,要重点练习。可以采用自己读、找学生领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训练。
“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具体把握以下几点:1.词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查词典,也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体会。2.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词语,培养学生的语感。3.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4.由学生自由选词造句。
【金钥匙】
这一段文字实际上是阅读、写作的一个小窍门,从肯定、否定两方面去说明同一个问题效果会更好。可引导学生先自己读读这段文字,弄懂它的意思后,教师提问:作者想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从肯定方面怎么去说明的,从否定方面又是怎么说的。然后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举例,看是否真正弄懂了。
【语文故事】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讲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可是一上午他都没有要到一分钱。诗人让·彼浩勒看到后,在他的牌子上加“春天来了,可是”这几个字后老人便讨到了钱。小故事充分表现了语言的魅力,虽然只加了短短几个字,但看起来更易引发了人们的同情心。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读书,看看究竟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哪里,先在小组交流讨论,再指名阐述观点。
【自主阅读】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名作《猫》。文中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儿,既贪玩儿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几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小猫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儿;二是稍大一点儿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文章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其次是老舍先生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认认真真地读,用心品味,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还要让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语文生活】
本单元语文生活安排的是写一种喜爱的植物或动物。小孩子通常比较喜爱动植物,因此这项习作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但要写好并不容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有内容可写。
1.课前布置,让学生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植物要注意观察其样子、颜色、习性、用处等,不懂的可以询问家长或查找资料。动物主要观察外形、性格特点、与人的关系等。
2.用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3.提出写作要求之后当堂写。教师选出优秀的习作读给大家听,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五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认识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丰碑"是什么意思?
(2)《丰碑》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一件事?文中为什么把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为"丰碑"呢?
二、出示目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红军在过云中山时,那里自然环境怎样?(环境十分恶劣)
2、除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在威胁、考验他们?(装备差)
3、指导有语气朗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军长听到警卫员的报告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带点的词,理解句子的意思。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2)军长知道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又是怎样做的?
2、读课文,抓词,谈体会。
军长听到"前边冻死一个人"的消息后,先是"一愣",表明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想到,接着他边"急步朝队伍前面走去",表明他心里很着急。"军长思索着,脸变得阴云密布,嘴角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他为冻死了战士而痛心,为军需处长没有发给这位战士棉衣而愤怒。从军长"喊""大声命令""给我找来""叫来"可以看出军长心中充满了对军需处长失职的愤怒。"好像一尊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死者的崇敬之情。"镇定、自然"表明这位老战士甘愿牺牲,从容赴死的心境。当军长从一位战士口中得知眼前死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满脸怒气的军长冷静下来,他向前几步,深情地注视着眼前这位死去的战友"他因误解军需处长而悔恨、自责;他因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而感动。于是他"慢慢地举起了右手,庄严地行了一个军礼,泪水湿润了他的眼睛"。表达了军长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对失去战友的悲痛。
3、讨论:这段课文有几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连句成段的?
(这段课文共十五句话。引导学生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弄明白上下句之间的承接关系。一、二句写军长听了警卫员的报告,疾步朝队伍前走去。三至六句写军长赶到队伍前边看到了已经冻死的老战士的神情和衣着。七至十三句写军长心中的疑问、面部表情以及发怒时的语言。十五句写军长感情的变化。句与句顺承相接,前因后果紧密相连,先发生的情况先写,后发生的情况后写。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连句成段的。)
4、学了这段课文,你敬佩军需处长吗?为什么?
5、小结:
这段课文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军长感情的变化(吃惊、着急——疑问、愤怒——冷静、悔恨、自责——崇敬、悲痛),具体、细致地描写了已经冻僵的老战士的神情、衣着,并把两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结合起来,表现了军需处长这位老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6、指导有语气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体会"丰碑"的含义。
(投影)注意带点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去的军需处长,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做光亮透明的高大的石碑,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伟大的红军战士的崇敬心情。)
2、指导有语气朗读。
3、练习背诵。
五、结束语:
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克己奉公的精神却象高山一样永存,他所代表着的红军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
【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习作六五年级语文教案02-03
《语文乐园》五年级语文教案02-25
语文乐园三五年级语文教案02-03
《语文乐园三》语文五年级教案10-05
五年级语文《叶公好龙 》的教案04-27
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03-10
五年级语文桥教案03-18
五年级语文《冬不拉》教案04-28
五年级语文《斗笠》教案02-26
五年级语文教案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