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五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17 16:20:35 五年级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五年级语文教案1

  基本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读懂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4、能根据图片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发展目标:

  1、激发学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收集课外信息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经过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3月26日

  复习导入

  1、读题后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呢?

  2、天火之谜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读: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1、根据老师的提问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

  2、背诵老师引读的内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上堂课已经学习了第1自然段,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第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可以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来帮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学生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师收集到了这样三份资料,从这些资料中,你就会有新的发现。这些资料能帮你说明问题吗?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话,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吗?齐读这一段话。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板书“风筝实验”)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2、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联系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读懂课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和解决自己或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4、与老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不断理解课文,体会课文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先从整体上了解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运用读懂课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自能读书的本领

  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进行积极的信息处理过程,理解课文内容,在讨论理解的过程中相机指导朗读课文。

  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课外收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教师收集到了一段动画,请同学们看仔细了,或许可以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看了这一段动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4、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相机讨论、指导朗读。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

  (2)为什么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就说明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指导读两个感叹句:第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最后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4)让学生联系课文和补充课外资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这一段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够把“风筝实验”的经过复述出来吗?出示多幅图片,让学生练习复述。

  6、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7、如果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复述就更加生动,谁来?

  1、学生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理解有关语句,不理解地方做上记号。

  2、观看动画,理解课文。

  3、讨论理解同学当中不理解的地方,深入理解课文。

  4、体会富兰克林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

  5、对照图片练习复述课文。

  学习这一重点小节,以读懂课文、朗读课文、体会思想、复述课文贯穿,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复述是课文后的要求,即是编者的意图,一改通过文字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而是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并辅之以多幅图片指导学生复述。

  学习第5自然段

  1、“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板书:证实推测)

  2、联系上下文想想看,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相机板书:震惊世界)

  1、知道实验的结论。

  2、说说做成功了“风筝实验”在当时的影响。

  通过想象,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风筝实验”对当时影响以及富兰克林所作出的贡献。

  学习第6自然段

  1、雷暴就是大规模的放电现象,这是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但富兰克林并没有沉醉于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继续不懈地努力,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2、避雷针有什么作用呢?

  1、齐读第6自然段。

  2、说说避雷针的作用。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的意思,感悟富兰克林在科学上的不懈精神。对照板书总结课文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2、出示富兰克林简单生平和其它发明介绍资料。

  3、拓展作业:

  (1)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

  (2)搜集关于避雷针的课外资料,说说避雷针是怎样避免雷击从而保护建筑物的?

  1、了解富兰克林的生平和其它发明创造。

  2、课外完成作业。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板书设计

  25、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解 开 风筝实验 证实推

五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

  介绍三大战役。

  二、初读感知

  1.读读通顺流利。

  2.读说说讲了哪个人的小故事。

  3.读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事?

  4.读你对哪段最感兴趣,为什么?有感受情的读一读。

  三、理解升华

  1.小组交流

  读出你最感兴趣的场面,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在故事情节和写作手法两方面加以说明。然后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2.全班讨论

  为什么说沧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历史。

  四、教学字词

  1.小组内自学本课词语。

  2.小组自学本课生字。

  五、积累内化:

  摘抄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六、拓展升华

  汇报收集到的三大战役的资料。进入知识补充,加强对历史的了解。

五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2、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3、能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正确地运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运用“胸有成竹”。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让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理解成语的意思并掌握其用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成语故事: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说过许多的成语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

  2、师小结并导入:

  小朋友们刚才讲的成语故事很有趣,今天,老师要与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个新成语,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38页。

  二、初读成语故事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成语故事。

  三、再读成语故事,理解它的内涵。

  1、让学生默读成语故事,边读边思考: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来理解?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⑴ 文与可的笔下为什么能出现一竿竿生动传神的竹子?

  因为文与可经常去观察竹子,看它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变化,总之,文与可对竹子非常熟悉。

  ⑵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画的竹子“生动传神”?

  第三段话中,猫把那幅当成真的了,并把它抓着玩。

  ⑶ 你能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段话来理解?

  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一段,并让学生说说他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胸有成竹”的意思。

  (指画画时,胸中有现成的、完整的竹子,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有成算。)

  四、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

  ⑴ 师举例:

  小明平常学习很努力,再加上他在期末前认真地复习了,所以,在期末考试时,小明是胸有成竹。

  ⑵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胸有成竹”的意思。

  五、作业

  1、让学生用这个成语说1~2句话。

  2、课后将自己喜欢的成语积累下来,写在积累本上。

五年级语文教案5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就是“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又名纳兰容若)的传世之作《长相思》。20xx年10月,全国首届经典古诗文诵读观摩会在江苏无锡举行。王崧舟老师凭他的才情,凭他的智慧,凭他对新课标的体认和对作品的诗意解读,对这首词作了激情演绎。

  一、起——如此冰霜如此路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张籍的笔下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把《长相思》这首词仔细读四遍,前两遍争取把生字、多音字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把词念通顺,注意内部停顿。(学生读)

  师:来,孩子,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后,教师读一遍,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

  师: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有节奏,还要读出味道来。

  (一学生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词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而连觉都睡不好了。

  师:是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这首词。(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赏评]

  从王安石、张籍两位词家的乡愁切入,引发学生探寻本课纳兰词中的离愁别恨,这样的导入自然是最适切,也是最“诗意”的。之后,深谙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的王老师祭出了“朗读”的法宝,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至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终于不仅读出了“味道和感觉”,也在读中感知了词的大意。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二、承——望断关山万千重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高山上。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稍做停顿)那么他的心在哪儿?

  (连问数名学生,均答故乡或故园)

  师:好的,在故园。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板书“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把它连起来(用圆圈圈住这八个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是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心情读出来。放开声音,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再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怆》并深沉、深情地范读)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都在思念他们的故乡。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因为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思乡的情绪更重了。

  ……

  [赏评]

  语文课既要书声琅琅,又须静思默想。诵读过后,王老师的导读策略转为让学生“默读这首词,看看插图和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大概在讲什么意思”。由“非常思念家乡”而过渡到对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的叩问,这是极其自然的步步递升。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轻巧而精准的“点击”,学生又在潜心涵泳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幽怨哀愁。其间,教师随机点拨和深情范读则又对特定场景作了的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

  三、转——曾经沧海难为水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大大的“碎”字,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

五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雪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五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疏理小说情节,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对比描写和出人意料的结尾;

  2、 分析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3、联系生活谈体会,感悟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引导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解读人物,体会小说所揭示的人性的美与丑;

  2、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温故入新 导入新课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小说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孔乙已的自命清高、迂腐不勘折射出了封建文化教育对人性的扭曲;胡屠户的前倨后恭、骄横奉承折射出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奥楚蔑洛夫的欺上瞒下、趋炎附势折射出了沙俄社会的黑暗。小说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智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透过人物形象来感悟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二、导学引领 感知文本

  导学提纲:

  1、请你参照下面情节示意图,简述故事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3、举例说明本文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描写方法。

  4、指出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三、汇报展示 互动释疑

  内容提炼:

  1、文章里是怎么描述窗外美景的?

  备注:

  u 清澈的湖水

  u 漫游的鸭鹅

  u 玩耍的孩子

  u 散步的情侣

  u 盛开的鲜花

  u 整齐的商店

  u 隐约的市区

  u 精彩的球赛

  u 美丽的姑娘

  2、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这番景象吗?

  备注: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生动活泼、生机勃勃等等。

  3、远窗者听了近窗者娓娓动听的叙述是怎样一种感受?

  备注:“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4、为什么那一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啊?

  备注:生命是宝贵的,又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世界多留下美好的记忆。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人都强烈渴望自己的生命能长久、平安。窗边的病人所描述的景色是那么的有生命力、有生气,对于一个渴望生命、渴望活着的人而言,简直是太诱人了。

  5、诱人的景象,赋予他动人的渴望;动人的渴望,又令他萌生了可怕的想法。什么想法?

  备注:“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6、一开始,他还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也竭力不再这么想。但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反而越强烈,“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备注:由对事发展到对人。 对窗边病人的妒忌,引发了他内心的私欲或自私心理。

  7、他的这种私欲影响到他什么样的行为呢?

  备注:他见死不救---- 一天晚上,他的同伴突然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8、你怎么知道他是见死不救,文章里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这点的句子或词语?

  备注:同伴半夜醒来,呼吸急促,两手摸索着救命时用的电铃按钮。“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纹丝不动”、置曾为他带来”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顾,嫉妒心恶性发作,私欲膨胀,灵魂丑恶,冷酷无情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9、身边的生命消逝了,不靠窗的'病人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当他如愿以偿地靠在窗边时,小说的结局竟是如此地出人意料。

  备注:“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结尾

  形象透视:

  靠窗的病人: 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热爱生命、乐观向上

  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见死不救, 冷酷无情、卑劣可耻

  描写方法:

  作者通过心理、动作的描写,将两位病人作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读者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心灵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在对比中“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表现更为突出

  揭示主题:

  1、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为什么结局是如此的出人意料?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备注:靠窗的那位病人无私高尚博爱,他的心灵之窗是打开的,他的心中有最美的风景。冷漠的心中是不会有春天的,也看不到春天。他的心灵之窗是紧紧关闭着的,就象堵着一堵墙,所以他无法看到那美丽的图景,只能看到那光秃秃的一堵墙。

  2、为什么死去的病友要编出如此谎言呢?借此,我们来评价一下这两位病人吧!

  备注:第一个病人他渴望生命,对生活有着满腔的热情,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生动活泼的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的心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第二位病人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是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嫉妒的阴影蒙蔽了他善良的人性本色,自私扭曲了他对生命的诠释。在同伴面前,他显得是多么渺小不堪。

  四、拓展延伸 情感渗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拥有了什么收获?

  ---在生活中做人不可自私自利,不可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在生活中不应有嫉妒之心和贪婪之 心。

  ---给自己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自己,更爱他人

  结束:学生齐读《多一些宽容》的“四互”。 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让我们懂得了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让我们在平坦的学习与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我们班美丽的风景,那么我相信我们班的师生就会相处的更加和谐!学习的更加愉快!生活更加美好!

五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学习莫泊桑前两次拜师,弄明白莫泊桑的疑惑所在,读懂福楼拜的话,知道福楼拜是个怎么样的老师。

  3、明白要想写出好作品来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4、让学生感受到莫泊桑的勤学好问,并能自觉以漠泊桑为榜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1、弄明白莫泊桑的的疑惑所在,读懂福楼拜的话,知道福楼拜是一个怎么样的老师。

  2、明白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本课采用开门见山导课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0课《莫泊桑拜师》,看老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的预习。听写由本课生字组成的四个词语。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高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此举意在检查同学们的独立识字能力如何,同时也在督促独能识字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概括主要内容。先出示以下词语:

  孜孜孜不倦、焦急万分、一无所获、万般无奈、全神贯注、勤奋努力。

  先让学生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是写谁的。然后让学生选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莫泊桑拜师》这个故事。这样做的意图是既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让学生明白抓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2)理清文章脉络。

  A、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名著”。

  过渡: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文中写了莫泊桑几次拜师(三次)这三次拜师的结果是(大屏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全班齐读。)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生读完后师边总结边板书“名著”二字。

  B、请同学们再看看莫泊桑第一次拜师时带去的是什么,第三次拜师时带去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在“名著”二字前面板书“文章、作品”,最后形成这么一行板书:文章→作品→名著。

  C、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三个词语,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在老师的指导下,莫泊桑的写作水平越来越高。)是啊,莫泊桑写作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他的拜师经历,离不开老师福楼拜的悉心指导。

  三、精读莫泊桑前两次拜师的内容。

  (一)走进莫泊桑第一次拜师。

  1、哪里写的是莫泊桑第一次拜师的内容,请找出来。(2——5自然段)

  2、默读这一部分文字,思考:莫泊桑是带着怎样的困惑去拜师的

  3、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出示莫泊桑的话,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4、仔细琢磨这句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莫泊桑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先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如果学生说的不太准确,就用以下填空的方式帮其梳理清楚:老师,都说读书破万卷,我已经读了很多书,按理说我应该,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5、聆听大师的教诲。

  听了莫泊桑的疑惑,福楼拜是怎么说的呢

  (1)根据学生回答,大屏出示福楼拜的话。“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2)琢磨福楼拜的这句话。然后用自己话说说你的理解。(老师说莫泊桑虽然在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功夫,但功夫还不够。学生能理解到上面这层意思就行。)

  (3)福楼拜老师承认莫泊桑在写作方面已经下了一定的功夫了,那么就请同学们联系前文想一想,莫泊桑在哪些方面下了功夫了。

  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他已经读了很多书,学生会从前文读到这些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多读勤写。

  (4)读了许多书,写了很多文章,福楼拜老师说,只有这些功夫还不够,那么,还要做些什么呢默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福楼拜老师告诉莫泊桑了些什么。

  (告诉莫泊桑要肯吃苦,勤练习;要天天站在家门口看马车;要把看到的情况都记下来;要记详细,还要坚持长时间记下去。)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总结边板书:要天天看,也就是要天天观察(板书观察)原来,要想写出生动的文章,不仅要在读书、写作方面肯吃苦,勤练习,还要在观察方面肯吃苦,勤练习啊。

  (二)走进莫泊桑第二次拜师。

  莫泊桑得到老师的真传,兴冲冲地回到家,老老实实在按老师说的去做。

  1、指名读莫泊桑怎么做的句子,感受莫泊桑的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体会他一无所获的莫泊桑万般无奈的心情。

  2、莫泊桑第二次拜师又是带着怎样的疑惑去的呢?

  (1)读莫泊桑的话。万般无奈的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的家,一进门就说(生一齐读莫泊桑说的话: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画,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2)理解莫泊桑的困惑。

  认真读读莫泊桑的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理解。

  (马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很单调,没什么好看的,也没什么好写的。)(看马车太没意思了,太无聊了,您为什么要让我看马车呢?)

  (3)针对莫泊桑这样的困惑,福楼拜老师又是如何指导的呢(指名读福楼拜老师的话,学生读完后大屏出示这段话。)

  (4)品味这段话。

  A、用心读一读这番话,细细品一品,想一想,福楼拜老师想通过这番话告诉莫泊桑什么。这里要放开让学生畅所欲言。(告诉莫泊桑马车不单调,很有看头)(告诉莫泊桑看马车不是无聊的事,看马车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想告诉莫泊桑马车里也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的马车富丽堂皇,有的马车装饰简陋。)(告诉莫泊桑即使是同一辆马车在不同的路上走表现也不一样,上坡时跟下坡时不一样,在马路上走跟在土路上走不一样。)(想告诉莫泊桑即使是同一辆马车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表现也不一样,烈日炎炎下一个样,狂风暴雨中一个样。)

  B、根据自己的体会读好福楼拜老师的话。听了福楼拜老师的话,我们才发现,原来马车有这么多值得看的地方!福楼拜老师让莫泊桑看什么,写什么呢让我们再来用心地读一读福楼拜老师的话吧!

  C、注意这段话的形式。再用心看看福楼拜老师的话你会发现,这段话很特别。(老师的话全是问句!)

  数一数一连用了几个问号(九个)

  D、体会这种形式的好处。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老师问,学生才会动脑想。老师这样说是为了让莫泊桑好好想一想。)

  (5)走进莫泊桑的内心。

  A、是啊,老师的每一问,都在莫泊桑的心里激起了很大的波澜,那么,他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B、师生对读,体会福楼拜的话对莫泊桑产生的巨大影响。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么单调的马车,就是没什么好写的嘛。)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我还真没注意)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真不好意思,没太仔细看,我还真说不出来。)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我刚看了三天,还没遇上刮风下雨天呢)上坡时,马怎样用力(不知道)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我以为只用眼看就行了呢,怎么吆喝根本没听。)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我只顾傻瓜兮兮的看马车了,没看人。)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您说的这些我都没看到,怎么能写清楚呢)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现在我知道了。马车竟然有那么丰富的内容,有那么多可看的,可写的。以后,我一定按您的教导去做,用心看,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我就一定会有东西可写了。)

  (6)你们看,听了福楼拜这样一指点,莫泊桑恍然大悟。请你说说,福楼拜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师(很会教育学生。教育有方。循循善诱……)

  (7)理解“滔滔不绝”的意思,读出滔滔不绝的感觉。

  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口气说出了九个问题,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滔滔不绝。请同学们滔滔不绝地再读一读福楼拜老师的话,让他的教诲也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四、课堂小结。

  老师的这次教诲莫泊桑铭记在心,回去后他在观察方面更加肯吃苦,勤练习了。于是他写出来的东西终于可以称为“作品”了。那么,要想写出“名著”来,还需要有哪方面的功夫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20、莫泊桑拜师

  多读文章。

  勤写↓

  观察作品

  ↓

  名著。

五年级语文教案9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五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在读文中理解"迤逦、喜怒哀乐、千种情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在研读课文中根据语言环境选用合适的动词。

  4、能体会作者对培育自己成长的母校的热爱,对童年集体生活的留恋。唤起自己对母校的依恋不舍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学习

  1、媒体出示:两张不同时期的毕业照,激发情感,引出课题。

  2、媒体出示课题:母校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完成填空

  媒体出示:

  我重返母校,跨入( ),漫步( );想起了五年的( )。走出( ), ( )涌上心头。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师小结:我们跟随作者跨入拱门,漫步操场,走出校门,每到一处熟悉的地方,都让我们回忆起五年中的喜怒哀乐,唤起千种情思。这就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触景生情。

  三、 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媒体出示句子:

  我似乎又尝到了与小伙伴们手拉手欢呼着跑入拱门的喜悦,似乎又闻到了那淡淡的油漆的清香,似乎心中又涌起最后一次迈出校门时的留恋之情。

  2、读句子,发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这三个"似乎"包涵着作者跨入拱门那一刻的喜悦(板书:喜悦),如果你是那位作者,你似乎想起了什么呢?

  (二)学习2 — 8小节

  过渡:从大门到操场,路不长,但在作者写来却是十分优美。

  1、媒体出示句子:

  走进大门,沿着石砌的清道,穿过秋菊傲放、松柏沃青的花园,踏着宽宽的石阶,我来到了宽阔的操场。

  2、“沿着、穿过、踏着”都有“走”的意思,可是作者用了不同的动词,你从这三个动作中又似乎体会到了什么呢?

  3、指导朗读。

  4、下文中还有一句和它结构相类似的句子。

  5、媒体出示句子:

  我( )在操场上,( )着花木,( )着幼苗, ( )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6、不看书,你能选择不同的动词来说说吗?

  7、媒体出示作者写的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10、来到操场,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请两位同学来读读4—8小节。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当时的感受? (板书:兴奋)

  11、朗读体会

  (三)学习9 — 11小节

  1、媒体出示:

  我慢慢来到拱门下,踏着遍地落叶,看着迤逦的阳光拖成长长的身影,缓缓回首,千种情思涌上心头。

  2、学习词语:迤逦

  ①读准音

  ②看清字形发现什么?

  ③看看这两个字,再看看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3、是啊,在这迤逦的阳光下,熟悉的校园中,唤起了作者的什么情思呢?读读课文,找一找。(板书:留恋)

  4、出示第10 — 11小节

  这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读读吧!

  5、指导朗读

  四、 复习巩固

  1、复习词语:

  媒体出示:

  熟悉、喜悦、留恋之情、松柏常青、兴高采烈、甜蜜蜜、稚气

  2、仿照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写一写。

  媒体出示:

  例:

  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我驻足在教室里, ,五年的喜怒哀乐,像 ,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五、 拓展作业

  1、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没过几天,我们就要毕业了,再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照片)此情此景,唤起了你们哪些喜怒哀乐,千种情思呢?

  今天母校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明天我们将放飞理想。最后让我们带着万分不舍向母校告别吧!

  齐读: 母校,再见!母校,再见!

  2、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36、母校

  跨入拱门

  漫步操场 喜怒哀乐

  走出校门 千种情思

  触景生情

五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过自主认读词语,在互相交流中积累词语,并认读量词。

  2、了解包含递进关系的复句,并会正确运用。

  3、积累名言警句。

  4、通过短文,引导学生搜集资料。

  5、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5、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1、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1、课前观察了解:课中交流、交流习作,修改提升。新-课-标-第-一-网

  2、观察、体验生活法、合作探究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叙事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积累量词。

  2、理解关联词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3、习作要按照一定顺序表达的能力并努力做到详略得当;表达具体通顺,能运用一些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个性化备课:

  一、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

  2.带着问题去发现:

  (1)指名读词,想想能发现什么

  (2)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结论:相同的字在不同的词语环境中意思不同。

  (4)指名读第一排和第三排的字,想想能发现什么

  (5)交流与提示:带点的字与数字连在一起。

  (6)结论:这些字与具体的数字在一起,是数量词。

  3.齐读,积累词语。

  4.你能想到具有相同规律的另外几个词语吗?

  二、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说说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师讲解转折。

  4用这些关联词写句子。

  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

  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

五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

  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春绿江面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秋思见秋风意万重

  思乡浓说不尽又开封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

  (思乡浓)

  课后反思:

五年级语文教案13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白杭稠、甚至、无所谓、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让自己感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二)能力与方法目标:

  1、进行默读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

  2、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梅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么,以前的学习中,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歌曲等。)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弄明白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课题,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搭建一个良好的沟通的桥梁。激发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自由舒展的平台。

  二、初读,了解“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魂”的发音与笔画、“缕缕幽香”、中“幽”,“衰老”中“衰”的笔画,“缕”的是边音,“葬”是平舌,注意发音规范。)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在受感动的部分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4、思考:读完课文,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谁能概括地谈一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读书、感悟、小组交流、研讨,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寻求合作伙伴的帮助,较好地照顾了个体间的差异。

  三、反馈,交流“魂”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

  2.思考: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深入体会梅花“魂”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回顾,总结全文

  再次总结课文大意(师生合作完成。)师: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和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播放歌曲

  《故乡的云》师:当你听到这首歌曲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与本可课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思路:歌曲声中营造思乡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感情基调,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的基础。

  二、品味,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哪些“魂”感动了你?把有关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在尊重每个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将情感体验,朗读指导,言语表达结合起来。)

  A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a)外公为什么会黯然泪下呢?

  (b)指名读,评议(缓慢,低沉),齐读。

  (d)而此时的我,能理解外祖父吗?男女生对比朗读下文两句人物对话。

  B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有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出示“墨梅图”,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b)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外祖父很珍惜这幅墨梅图。(“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用红色显示)

  (c)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及强烈的反诘语气。

  C出示:“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自由轻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b)我们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呢?举例说说。

  (c)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梅花魂"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板书:民族魂) 《梅花魂》精品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畅谈读后的感受,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也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展示的空间,同时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思想得到升华。

  3、思考,书写“梅花魂”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设计思路:以笔传情,既让学生的文笔得到了锻炼,又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充分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三、总结,升华“梅花魂”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既是文本学习的总结,也是文本的升华。

  四、作业超市

  1、朗诵描写思乡的诗歌:

  故乡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的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2、抄写本课让你感动的词句。

  3、搜集具有“梅花魂”精神的现代人物的故事读一读,开展一次小故事会。

  设计意图:由学生任选一道练习,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题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之间的整合,以及语文课内学习向课外的拓展。

  附:

  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赠送梅图

  递梅花巾

五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读懂课文,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语名,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教学难点:

  抓住调达前后不同的两副嘴脸,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分角色表演故事。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只美丽的鹿,(出示挂图)你能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九色鹿的样子吗?

  指名说。你能读出九色鹿的漂亮可爱吗?指名读,女生读。

  这么美丽的一只鹿,在它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来学习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图片,回忆九色鹿的样子,通过课文语言激发学生对九色鹿的喜爱之情,为下一步体会九色鹿的高尚品质作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二段:﹙第2~5小节﹚感受九色鹿的善良美丽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问题:九色鹿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落水者的?

  指名说。

  出示:九色鹿在河边散步,听见有人喊“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思考: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该怎样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2、在这形势万分危急的时刻,九色鹿做了什么?

  出示:“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九色鹿的这一举动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出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立即”,指导学生读,读中体会。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九色鹿的什么精神?

  (板书:见义勇为)

  3、当一个人在死的边缘挣扎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奋不顾身地救起了他,使他重又获得了新生。那么,他会怎样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出示:调达向九色鹿连连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板书:救调达)

  什么叫“叩头”?你能表演一下吗?“连连叩头”呢?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连连叩头” “感激”等词,读出调达的感激之情。

  4、获救后的调达对九色鹿万分感激,大家看文中的插图,此时的他还在九色鹿面前郑重起誓呢。假如你是调达,你会起什么样的誓言?

  出示:调达千恩万谢,郑重起誓说:“ 。”

  学生自由想象说话。

  5、面对感恩戴德的调达九色鹿说了什么话呢?

  出示:“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教师指导问学生,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生畅所欲言)(板书:不图回报)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来感受九色鹿的品质。(指名读)

  6、教师小结:是呀!生活中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学会感激、感恩,调达按照他的誓言去做了吗?调达的誓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他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救人”这个中心展开,通过感情朗读、动作表演、想象说话让学生体会九色鹿高尚的品格。重点围绕救人前情况的危急,救人时九色鹿的奋不顾身和救人后调达的感恩戴德进行了人物刻画,学生对九色鹿的美好心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下文提示调达的丑与恶作好了铺垫。)

  (二)学习第三段:﹙第6~9小节﹚感受调达的丑恶无耻

  1、自由朗读课文6~9小节,边读边体会调达的品行,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或是你认为用词造句特别精确、传神的地方简单写写你的体会。

  2、(小组讨论交流) (告密、带路)

  3、调达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4、是呀!重金悬赏的诱惑太大了,同学们想象一下,面对重金悬赏的皇榜,调达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练习。

  5、这是那个又是叩头,又是感激,又是郑重起誓的调达吗?想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6、九色鹿面对自己曾经救过的调达背信弃义领着国王的军队来捉它时,它心里怎么想的?它向国王说了什么?

  真是太令人气愤了!让我们一同来斥责这个小人吧!齐读这段话,读出气愤。

  (板书:出卖)

  7、什么是见利忘义?他见到什么利?忘掉了什么义?(板书:见利忘义)

五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 (解题)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⑵指名朗读。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打虎: 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习。老虎:一扑 一掀 一剪 武松:闪在青石旁 闪在大虫背后 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喝酒: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习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习作六五年级语文教案02-03

语文乐园三五年级语文教案02-03

《语文乐园》五年级语文教案02-25

《语文乐园三》语文五年级教案10-05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迟到》教案03-07

五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四》教案04-22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6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7-27

五年级语文《风》教案03-30

五年级语文猫的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