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精选5篇)
在现实社会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 1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 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出塞》。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播放古代战争的视频片段,展示战争的残酷场面,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在古代,战争频繁,无数战士远离家乡,奔赴战场。有许多诗人用诗歌来表达对战争的看法和战士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这样的古诗——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介绍作者王昌龄,强调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读音是否准确。重点指导“塞”“征”等字的读音。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畅。
3. 理解诗句,解读诗意(15 分钟)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讲解: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长期的战争使得无数战士远离家乡,一直未能归来。提问学生:从这句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战争时间之长,战士们的痛苦)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讲解:“但使”是只要的意思,“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只要有像李广那样的将领在,就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这样说?(表达对良将的渴望,希望能抵御外敌,保卫家园)
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 深入体会,感悟诗情(10 分钟)
再次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这首诗既有对长期战争中战士们苦难的同情,又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希望有良将保卫国家,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戍边战士,体会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无奈。
5. 拓展延伸(5 分钟)
展示一些其他边塞诗,如《凉州词》等,让学生读一读,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这些边塞诗与《出塞》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6. 课堂小结(3 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出塞》的诗句、意思、表达的情感。
强调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出塞》。
收集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
在这堂《出塞》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导入环节利用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理解诗歌的战争背景奠定了基础。在朗读环节,注重让学生多读,从初读的字音准确到有感情朗读,逐步深入。理解诗句时,借助注释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了诗句的意思。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体会诗情的环节,虽然引导了学生讨论,但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可能需要更多的情境引导和资料补充。在拓展延伸部分,对边塞诗特点的分析可以更详细一些,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一类型诗歌的内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难点,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 3
一、教学目标
1. 文化素养目标
学生能准确背诵《出塞》,积累经典古诗词。
了解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包括题材特点、常见意象等。
2. 语文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能力,通过节奏、语调的把握体会诗歌韵味。
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鉴赏古诗的能力,学会从诗句中解读情感和意境。
3. 情感体验目标
让学生感受戍边战士的艰辛与豪迈,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句中字词的含义,如“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进而理解全诗。
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通过朗读展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复杂交织的情感,包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英雄的追慕等,并理解这种情感在古代边塞诗中的典型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1. 制作包含古代边塞风光、战争场景图片和相关音频的多媒体课件。
2. 准备与边塞诗相关的资料,如历史背景介绍、其他边塞诗人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具有西北边塞特色的音乐(如《十面埋伏》),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边塞大漠、长城、烽火台等图片。教师旁白:“在遥远的`古代,有这样一片土地,它黄沙漫天、战火纷飞,无数的战士在这里戍守边疆。这里有壮丽的风景,也有残酷的战争。今天,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出塞》,去感受那一段历史的沧桑。”
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及边塞诗的概念。
2. 初读诗歌,感知韵律(8 分钟)
教师范读《出塞》,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示范朗读后,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的节奏特点(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再次指导。重点强调“龙城飞将”中“将”的读音和“人未还”中“还”的读音。
3. 理解诗意,突破字词(12 分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尝试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句中较难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谁?为什么诗人希望龙城飞将在?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如互文修辞手法的理解,通过更多的例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进行详细解释。
4. 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 分钟)
再次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对戍边战士有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从诗句内容、用词等方面寻找依据。例如,从“万里长征人未还”可以看出战争的漫长和残酷,诗人对战士们不能回家的同情。
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情感:既有对战争中士兵苦难的同情,又有对和平的渴望,同时希望有像李广那样的英雄出现来保卫边疆,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种情感在古代边塞诗中普遍吗?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其他边塞诗(如王之涣《凉州词》)进行思考,体会边塞诗情感的共性与个性。
5. 朗读升华,拓展延伸(5 分钟)
指导学生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塞》,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男女分读、小组齐读等。
拓展阅读其他边塞诗人的作品片段,如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让学生感受不同边塞诗的风格差异,加深对边塞诗题材的理解。
6. 课堂总结(3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出塞》的诗句理解、朗读技巧、诗歌情感以及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强调《出塞》作为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背诵更多优秀的古诗词。
7.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出塞》,并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简单的画,体现诗歌意境。
查阅资料,了解李广的生平事迹,写一篇短文介绍李广。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出塞》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导入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环节,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诗歌韵律。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然而,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拓展延伸环节,对其他边塞诗的解读稍显仓促,学生可能没有充分理解不同边塞诗的风格差异。在今后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对比分析和讨论时间。此外,对于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在理解诗歌情感方面还需要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古诗学习中有所收获。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 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出塞》。
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歌意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古诗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古代战争场面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出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从而导入《出塞》。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古诗,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3. 理解诗句,解读诗意(15 分钟)
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句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请小组代表发言,解释诗句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重点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引导学生理解明月和边关在不同时代都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出征的战士长久未归。讲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介绍“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让学生体会诗人希望有像李广这样的名将保卫边疆,使敌人不敢侵犯的愿望。
4. 深入体会,感悟诗情(15 分钟)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戍边战士,在明月下思念家乡;或者想象自己是诗人,看到边关的景象心中的感慨。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诗人既表达了对长期战争的厌恶,又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还有对良将的渴望。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5 分钟)
展示其他描写战争或边塞生活的古诗,如《凉州词》等,让学生读一读,感受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让学生谈谈学了《出塞》后的收获和体会。
6. 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出塞》的诗句、诗意和情感。
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和反映社会现象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传承中华文化。
7.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出塞》。
收集更多边塞诗,选择一首喜欢的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出塞》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在导入环节,利用视频激发学生兴趣,为理解诗歌内容铺垫了情感。初读环节注重字音和节奏,为后续的理解和感悟奠定了基础。
在理解诗句含义时,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然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发现部分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对一些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
在体会诗情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但部分学生在想象情境时,情感投入不够,还需要更多地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古代戍边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在拓展延伸部分,学生对其他边塞诗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在以后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的教学时间。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准确认读、书写诗中的生字,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资源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含义和意境。
掌握边塞诗的特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时空交错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并能与当代的和平观念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
1. 制作包含古代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
2. 收集与《出塞》相关的资料,包括诗人王昌龄的生平、边塞诗的背景等,打印分发给学生。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3 分钟)
播放一段带有古代边塞音乐的视频,画面展现明月照耀下的雄伟边关、荒凉大漠和戒备森严的烽火台等场景。
在音乐和画面营造的氛围中,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能想象到古代边塞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课题《出塞》。
2. 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作品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题材。
介绍《出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唐朝边疆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受到影响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3.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7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关注个别学生的读音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生字,如“塞”“征”“还”等,强调其读音和书写注意事项,带领学生认读几遍。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节奏、语调等问题进行指导,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节奏划分。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分明。
4. 理解诗句,感悟诗意(15 分钟)
学生再次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小组内交流讨论对诗句的理解,互相解答疑问。教师参与到各小组讨论中,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逐句解释诗句含义。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总结和梳理: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朝时的明月照着汉朝时的边关,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强调边关战事由来已久。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万里的战士还没有回来,表现了战争的漫长和残酷。
“但使龙城飞将在”: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这里介绍“龙城飞将”是指西汉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
“不教胡马度阴山”: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体现了诗人希望有良将保卫边疆,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如明月下的边关、出征的战士、李广的画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含义。
5. 深入探究,体会诗情(10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在诗中提到‘龙城飞将’呢?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古代名将的怀念,实则是对当时将领无能、边患不断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提问:“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诗人对战争中士兵的同情?”引导学生从“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古代战争中士兵艰苦生活的资料,如戍边的艰辛、家人的思念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让学生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读出诗人的感慨和对和平的向往。
6. 对比阅读,拓展延伸(5 分钟)
教师展示王昌龄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让学生自主阅读,比较两首诗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边塞诗的一般特点,如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战争生活、表达戍边情感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还知道的其他边塞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7. 课堂总结(3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出塞》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强调《出塞》作为一首经典的边塞诗,不仅展现了古代边塞生活和战争场景,更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安宁的关切,希望同学们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8.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出塞》,并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简单的画,展现诗中的意境。
收集整理至少三首其他的边塞诗,写一写自己对这些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在本次《出塞》教学过程中,情境导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较快地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在作者及背景介绍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通过自主收集资料和课堂分享,对诗歌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
在初读诗歌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读准字音,但在节奏把握上还需要进一步练习。在理解诗句环节,小组讨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互文这种修辞手法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类似知识点的讲解。
在体会诗情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和资料展示,学生对诗人复杂的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情感表达的朗读上还稍显欠缺,需要更多的朗读指导。对比阅读拓展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过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以后可以适当调整时间安排,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交流和分享。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时间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古诗《出塞》教学设计带反思】相关文章:
《出塞》教学设计08-11
(实用)《出塞》教学设计10-28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01-16
《出塞》古诗赏析08-20
《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10-12
出塞古诗译文及赏析11-18
《幸福鸟》优质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11-08
《长恨歌》教学设计(带反思)08-13
杜甫《前出塞》古诗赏析05-15
《出塞》古诗词鉴赏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