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五年级语文教案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再见了亲人五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再见了,亲人》教案11-20
小学五年级《再见了,亲人》教案04-0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再见了,亲人》教案12-05
五年级语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08-04
《再见了亲人》语文教后反思06-28
五年级语文上册《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09-26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练习题06-04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