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时间:2021-11-25 09:34:00 五年级 我要投稿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篇1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该怎么读好这句话?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分页标题#e#

  ③如果单纯是苇……

  Δ谈理解。

  Δ“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话吧!)

  6、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7、小节: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8、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9、学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 篇2

  一、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纲要,以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积极开展绍兴县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讨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2、理论依据: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大力发展创新教育。

  3、设计特色:

  以"最好的苇出现在采蒲台"为主线,进行研究性阅读训练。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悟,利用音乐、画面、文字等有效结合,深化主题,升华文本中心,加强人文教育。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本课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堂教学。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本课分为"人与苇的关系"、"无数英雄事迹"、"掩护抗日干部"三方面内容。

  3、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本课是以"借物喻人"为主要写作特点的。

  联系:本课也是描写"抗日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的。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已初步认知抗日英雄事迹。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难以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难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可能自主研读,或小组探讨,或听老师讲解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1、能初步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句的含义。

  2、理解过渡句的意思及其过渡作用。

  3、感觉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感觉白洋淀人民奋勇抗敌的气概,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句的含义。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模式:

  以"最好的苇出现在采蒲台"为主线,进行研究性阅读训练。

  2、教学策略:

  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悟,利用音乐、画面、文字等有效结合,深化主题,升华文本中心,加强人文教育。

  3、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利用音乐、画面、文字等有效结合,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课外查阅本课内容的有关资料,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借助旁注多读课文,理解课文。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资料,精心备课,制作好课件,思考课堂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等。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选择在空旷的大厅上课,厅内保持安静。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八、教学过程

  县级备课设想

  一、课前活动:

  1、检查学生课外自学情况。

  2、认真朗读一遍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听写词语:指生按要求板书词语。

  (点评:既检查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又可为本课教学作板书,提高课堂效率。)

  2、揭题:"苇",并出示课件"苇"的图片,质疑:本课主要写"苇"还是写?引出"人与苇"的关系,教学课文第一段。

  (点评:有利于学生对"苇"的初步认识,及初步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为主线,进行研究性阅读训练:

  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⑵、教学第二段:无数英雄事迹。

  ①、点拨重点词:"名胜"、"清白"

  ②、品读感悟,理解句子含义。

  ⑶教学"最好",引出第三段教学:

  ①、点拨重点词:"不约而同"、"刚强"等。

  ②、朗读训练: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

  ③、感悟"人"的内在精神。

  (点评:以"点"代面,"全面开花",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小结:

  ⑴、再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理解句子含义。

  ⑵、概括写作特点:"借物喻人",深化文本主题。

  三、情景再现:

  1、课件出示:音乐、画面再现,渲染氛围。

  2、练笔写作:(写其中一句)

  ①、"我"想对"妇女们"说:

  ②、"我"想对"抗日英雄"说:

  ③、"我"想对"日本侵略者"说:

  ④、"我"还想对"采蒲台的苇"说:

  (点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感,真切体会心中真实的感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的语言、写作、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升华中心:

  教师结语: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点评:情感渲染,渗透人文性教育,中心得到升华。

  九、板书设计:

  苇 名 胜

  采蒲台的 清 白

  (最好)

  人 不约而同 机智团结

  刚 强 宁死不屈

  十、作业设计:

  练笔写作:(见教学过程)

  [问题研讨]

  1、本课内容所反映的时代,距离现在比较远,如何使学生走近文本?融入情境中去?

  2、课文中的对话,让学生摹仿日本侵略者的语言,容易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怎样改变这一现象,值得探讨。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采蒲台的苇》教案】相关文章: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26

小学五年级语文采蒲台的苇同步练习题06-19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花脸教案09-19

雨后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01

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26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29

沪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火烧云》教案11-02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25

但愿人长久的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