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1
教材分析:
《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沙滩上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霍霍”、“绯红”、“广漠”、“苍穹”等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征细腻描写景物变化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以“流动的画面”表现夜景及人物感受的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两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式学法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解决字词,熟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山村,结识大海的机会很少,但我们并不遗憾,因为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如果我们能置身海边享受着晚霞、轻风、星光与明月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定会深醉其中。今天,作者峻青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我们跟随峻青的脚步,伴着诗一般美妙的语言共同去领略《海滨仲夏夜》的诗情画意吧!
二、教师范读
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文中出现的画面
读完后教师问:听罢此文,你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找同学回答
教师:老师也构思了几幅,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出示幻灯片)
三、朗读课文
文中出现了很多的景物,且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都很美,下面请同桌之间大声的.朗读课文,拿起手中的笔勾画出文中出现的景物和你认为的一些精彩语句或语段。
四、品读课文
1、师设问:文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晚霞、启明星、明灯、人
2、教师继续问:作者把这些景物写的很美,如同几幅图画,我们来给他们起个名字吧。
教师范起名字,学生跟随:霞光图、明星图、夜色中(月色中)海滩图
3、教师设问: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或文中的哪个语段?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景物特征、色彩变化上分析。
示例
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美
霞光图:作者抓住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天上的霞光由橘红——深红——绯红——浅红,作者在描绘霞光时,还写出了动态,以动写静,使整个画面滚动了起来,这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这幅流光溢彩,海天一色的壮美景象美不胜收,使人感到一种自然美。
明星图:当天边的那一抹色彩淡下去之后,继而代之的是一幅静谧的图画,“当一切红光消失”,这时“高而远了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这些描写为启明星的出现作了铺垫。如果说霞光下的大海是一位焕发着青春热情的少女,那么启明星下的大海则像一位温柔娴雅的女孩,在深蓝的天空下,闪烁着一颗明星,整个画面显得典雅、古朴、庄重,它的静谧、诡异令人沉醉。
夏夜乘凉人的感受美
夜色、月色下的海滩图:面对多姿多彩的大海,在领略了它的热情、温柔之后,此时充溢作者心间的是无法言喻的兴奋和愉悦,作者感受到了海的温柔、宁静,接触到了海滩是软绵绵的,看到海水轻轻的抚摸沙滩,听到海水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迎面吹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夹杂着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作者的心情怎能不愉快呢。在沙滩上散步的乡亲们的心情也感染了作者,他们在谈论着收成,大好的年景鼓舞着他们,谈话声充满了愉快欢乐的笑声,作者也为他们的幸福生活而高兴。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一定要达到自然美与人的和谐统一,这是我国散文所追求的意境,认为人最终要回归自然。
如:朱自清的《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沙滩上的人,有的躺着……休憩吧。”
这些都贯穿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主题探究
作者把景、人的感受写的那么美,他最终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
(对生活的的赞美突出主题)
六、练笔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来展示大自然中的色彩美,都会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绚丽的图画,相信同学们的文采也不亚于作者,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
教师提出要求
1、拿起手中的笔,勾画你心中美丽的图景,展现你心中的那份最美。
2、选择校园的一处场景,用文笔描绘它的美。
教师提示:校园中有很多花草树木,正值秋季,他们的颜色可谓丰富多彩,同学们可抓住颜色的变化来写;再者校园外就是一片果园,秋风送爽,也送来了瓜果的香味,可调动你的感觉器官来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2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及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以“流动的画面”表现夜景及人物感受
教学难点: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法选择:导读、讨论式
学法指导: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表现景物
授课过程
一、定向引题
1、生齐读课文题目
2、师板书“写景”,问:
⑴找关键词
⑵“写”是什么意思?
⑶怎样写“元霄之夜”的作文?
3、板书课题
⑴“海滨”是什么地方、“滨”是什么意思?
⑵仲夏是什么季节?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及预习提示,回答:
⑴本文写景有何特点?
⑵对景物的描绘和人物的活动难以分开,课文第一次写人物出现在什么地方?
2、作者起笔不写人物,却写什么呢?(夜色)对夜色的描写只用一幅画面吗?(用“流动的画面”)
三、赏析“夜色”
1、大家在什么地方见过流动的画面?(电视、电影上见过)我们现在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首先我们做一个摄影师:
⑴摄制的.第一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什么?(板书:霞光)
⑵霞光是以什么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板书:燃烧)
2、接下来的主要景物是什么?以什么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板书:启明星-----明灯)
3、继续讨论第三幅画面(板书:灯火----星斗)
4、从摄影师的角度分析比较以上三幅画面中的不同特点(一、镜头切换二、闪回和特写三、全景、广角式)对我们的启发:从不同角度写景,才有真实感。(板书:不同的角度)
5、生齐读课文
四、赏析“海滨”
1、幽美的夜色拍摄完了,下面我们的摄影镜头出现了什么呀?(人物)同时我们的摄影师也有些为难了,因为有些东西是摄影机难以拍摄的?师生讨论,那些东西难以拍摄,怎么办?(加画外音)
2、生个别读和齐读相结合读课文
3、这样以来,作者笔下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就完全统一在下面的几幅画面中了。(师生讨论,板书见后)
五、赏析“月色”
用以上学会的方法,在做摄影师,讨论,从作者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我们该用什么镜头表现“月色”?(特写和闪回)
六、总结作业
1、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怎样给电视专题片加进去音乐?由此而体会文章的情调。
2、写作文:元霄之夜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出示大海画面)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
3.简介作者。
4.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
2.检查: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
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
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粗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
2.第二组画面(4~10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
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
四、朗读课文,抄写课文生字词。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
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相机板书:霞光启明星灯光)
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
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
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
(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
(2)比喻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
(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
4.词语分析。
(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
(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
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
5.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自然美)
6.再指名朗读。要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
(二)研读4~10段。
1.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分析。
(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
作用: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2)比喻句: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板书:月亮)
(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2.理解词语。
“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为什么用“抚摸”,而不用“拍打”“冲刷”?(用“抚摸”不仅让“海水”拟人化,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
3.思考: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
(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
(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
(3)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
(4)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在沙滩上乘凉的人们的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
(三)小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四)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仿造比喻句。
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口头仿造比喻句。
背诵课文1~3段。
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
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
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
(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
板书: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
动态:“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
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
4.全班齐背诵。
1.配乐朗读全文。
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总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
4.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家乡夜色美》为题目,把家乡的美丽夜景介绍给大家,注意要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
教学后记:这篇文章相较于《天山之夏》孩子们感兴趣很多!特别是我用课件导出一些图片时,他们惊叹连连。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海滨仲夏夜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随著名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滨仲夏夜的迷人景色。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 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 分小组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4. 读完全文,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海滨仲夏夜给你的感受吗?
三、细读课文,感受美景
1. 课文每段写了些什么?
2. 默读课文第1~3段,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适时点拨学生抓住要点简洁地说)
3. 再次诵读这三段,评价后再有感情地读。(细细地读,体会夏夜迷人景色)
4. 面对迷人景色,人们有什么表现?(自由读后面七段)
5. 交流感受,总结出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
6. 请同学读相关的语句,注意把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在互评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人们享受迷人景色时的愉悦和满足。
7. 再读课文,齐读、赛读。
四、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2. 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自己的想法。
3. 课文中有通过描写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体会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好处。
4. 自由练读,再次感受夜色的迷人。
五、积累背诵,拓展升华
1. 这么美好的景色大家想记在脑海中吗?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背一背。
2. 还见过类似的景色吗?请选择一处说一说。☆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省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了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家乡胶东半岛参加革命工作,并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后曾任《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5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变化写景的手法
2、体会贴切的比喻对表现景物的作用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大海夏夜美景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读之前,请学生思考:如果让你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话,你将拍摄哪些主要的镜头?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如果让你也做一个电视编导,将本文编排成一部电视专题片的话,你将拍摄哪些主要的镜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
明确:首先应该拍摄一个大夜景,拍一下海滨幽美的夜色。准备拍摄三个镜头:
⑴摄制的第一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霞光,霞光是以燃烧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⑵接下来的第二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主要景物是启明星,启明星是以明灯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⑶摄制的第三个镜头的主要景色应是灯火,灯火是以星斗的样子呈现在画面上的。
其次,拍摄完幽美的夜色后,下面我们的摄影镜头再拍人物。可是,我们作为摄影师又有些为难了,因为有些东西是摄影机难以拍摄的。(师生讨论,那些东西难以拍摄,怎么办?)那就需要我们加“画外音”了。(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画外音”)这样以来,作者笔下的景物和作者的感情就完全统一在下面的几幅画面中了。
最后,我们再拍月色。我们应该用镜头表现月光下的灯光像流动的珍珠,满月像光辉四射的银盘,银波像一片鱼鳞似的。
2、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怎样给电视专题片配音?(由此而体会文章的情调。朗读)
明确:用轻松舒缓的音乐伴奏,用轻松舒缓的充满幸福感情的语调来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并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使用的比喻。
3、摄影讲究、镜头切换、闪回和特写、全景和广角式等技法。那么,你从摄影师的角度分析你在拍摄《海滨仲夏夜》中运用的不同技法,考虑一下,摄影技法对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明确:从不同角度写景,才有真实感。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光远夜色美》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注意多用一些比喻句来写。下节课集中展示。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 6
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作者抓住“海滨”“仲夏”“夜”等景物特征,依次写了“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月己经很深了”时的海滨幽美夜景。突出了特征,用词准确优美,比喻贴切生动。因此全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味文章绘物的美上。
教学难点
“一切景物描写都是人在描写,为描写人。”在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为表现人物、烘托思想感情服务的。故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自然美之中所蕴含的人的美、生活的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目的,让学生默读课文,并通过查检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二、朗读全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整体把握本文特色。
方式:可请学生朗读,也可由教师范读。
三、谈后讨论,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去回答,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总体围绕“美”即可。
朗读前提示:读这篇文章的感受是什么?
讨论后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给人的感受是所描绘的景色像画一样美,而且这些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化的。
四、下面我们再次默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一,看看本文依次描写了哪三组画面。注意要尽量选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学生默读全文并做课后练习。(参见课文分析)
五、请学生任选一幅画面,用手中的画笔把画面再现出来。准备第二节课交流(谈谈画这幅画的依据是什么。)此环节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把握、理解,同时发挥想象力。
第二课时
一、教师在观看全班学生的作品后,可挑选出各个画面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错误正确的都行,通过学生谈做画的依据分析、理解课文。允许学生在画中加入自己的合理的想象,表现出色彩变化及动感即可。学生做画及讨论。要求尽量使用文中的语句,语言简练,条理清楚。
教师总结画面的特点:动态的图画。通过霞光的色彩,光亮的变化及浪峰中的红光及白色的灯光所展现出来。
二、请学生朗读第1、2、3段,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三、学生在本上抄写精彩段落,完成点评。并用一段文字结合课文的实例归纳写作特点。
四、为同学朗诵自己摘抄的段落,并交流点评。
【小学五年级语文《海滨仲夏夜》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海滨小城》教案06-07
语文《海滨小城》教学设计03-13
语文《海滨小城》教学设计06-21
语文《海滨小城》教学设计6篇06-18
语文《海滨小城》教学设计5篇03-13
语文《海滨小城》教学设计(5篇)03-13
海滨小城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24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