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4-05-24 10:44:50 四年级 我要投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合集(1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

  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 玉壶(hú)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

  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平明,天刚亮。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

  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来?过得好吗?为什么会被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片冰心在玉壶。”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诗人想表达什么?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么口信?(报平安)

  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

  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力量。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 山孤 (孤寂)

  冰心 玉壶 (高洁)

  - 第二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 遁(dùn)逃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上下文。)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月黑雁飞高”)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夜遁逃”)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欲将轻骑逐”)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大雪满弓刀”)

  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被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第三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 乾坤(qián kūn)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枣红,玫红……)“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

  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色淡气清)

  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物喻人)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那么,王冕就像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气)

  “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吟诵。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像《墨梅》这种托物言志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竹石》《青松》。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体会诗人的精神品格。

  墨梅

  王冕 题画诗

  色淡 淡泊名利

  气清 洁身自好

  本课叩开诗歌的大门,步入古诗的殿堂,欣赏送别诗、边塞诗和题画诗,领略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从知诗人、释题目、诵古诗、悟诗意、品诗情、拓展读几个环节,诵读感悟。

  (1)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引导点拨,进行学法迁移。

  (2)通过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

  中彩那天

  一、 学习目标:

  1、 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 学习重难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难点是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三、 学习准备:写著名言的投影片

  四、 学习时间:两课时

  五、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二、 初步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2 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解决问题。

  3 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整体感知:

  1 课文围绕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了这一天的事情?

  2 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3 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二、 讨论交流:

  1 默读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2 小组讨论汇报。

  三、 学生读3——8自然段

  1 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2 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3 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四、 学习第十自然段

  1 齐读。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五、 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件、相关资料。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包公吗?(学生发言。)老师介绍包公:包公被称为“包青天”,他为官清廉,为民做主,断案更是神奇。这节课我们就来看包公审理过的一个案子。(板书:包公审驴)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3.熟读课文。

  三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

  2.根据熟字,学习本课的.生字。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

  懊恼:烦恼,悔恨。

  闻所未闻: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事情。

  冒名顶替:假冒了别人的名义去做事或窃取别人的权利、地位。

  4.小组内互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四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以分几段。

  2.全班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刘五的毛驴被人偷换成了一头瘦驴。

  第二段(第3~10自然段):包公审驴的过程。

  第三段(第11、12自然段):瘦驴回到了自己的家,刘五的驴被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

  五自读喜欢的段落,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小结

  包公审驴

  告驴——审驴——找到驴

  1.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因此教师可以从课文题目入手,让学生就课文题目提问,进行质疑,这样,不仅仅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使学生带着“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而不审人,怎样审驴”等问题主动读书才是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

  2.阅读是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可采用两种读的方式,一种是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另一种是师生一起去接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内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然后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分段,要分得合理,并能说明理由,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看拼音,写词语。

  ào no(懊恼) wén su wèi wén(闻所未闻) shn l(审理)

  yá yì(衙役) mào mín dn tì(冒名顶替) àn jiàn(案件)

  2.比一比,再组词。

  3.把词语补充完整。

  守口如(瓶)胆小如(鼠)用兵如(神)

  洁白如(雪)心乱如(麻)水平如(镜)

  挥汗如(雨)家贫如(洗)暴跳如(雷)

  心急如(焚)视死如(归)对答如(流)

  挥金如(土)疾恶如(仇)爱财如(命)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快与慢”。“快与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快”是相对于“慢”而言,“慢”是相对于“快”而言,主观感觉起很大作用。解决“快”与“慢”的矛盾,应从主观上努力:一是要树立时间意识;二是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从反面说明了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齐景公情随事移,越来越焦急,终于失去理智的心情,懂得事情越紧急,就越不能性急图快的'道理。

  2、独立认字学词练句。认字6个,写字4个。

  3、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徒步、索性、焦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读相应的古文片段,感知古代汉语的特点。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身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辩论,引出课题并解题。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快好”还是“慢好”?举个例子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挑山工》和《和时间赛跑》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分成两大组)

  生1:“快好”,可以节省不浪费时间,做题时快点做就能多做几道。

  生2:“慢好”,这样能使事情做得好,俗话说:慢工出细活。

  生3:我认为“快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我们应该抓紧时间。

  (学生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其实无论是快还是慢,我们都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怎样做事情并合理安排时间。

  师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师:这是《论语》当中的一句话,你们能试着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稍做说明即可,在学习课文时再深刻理解。)

  师: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则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师板书课题)请大家看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解题,着重点“欲”、“则”、“达”。)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初读课文,根据同学实际情况纠正读音,遇到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3、出示词语检测:驿使、索性、驾车驭马、徒步、晏婴、驺子韩枢、心急如焚、危在旦夕、焦急、霍地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分小段读课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文中有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出示齐景公资料)你能说说课文围绕这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自探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齐景公动作、语言的词句,在旁边作批注。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例如:霍地、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4、汇报交流。

  5、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6、思考:从《欲速则不达》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全班交流、讨论、汇报

  7、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乘从时空穿梭机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齐景公身边当一名侍从,你会怎么说服齐景公回到马车上不要徒步跑回去呢?请写在课堂笔记上,下节课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根据挂图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文,了解特点

  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二、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吞食虫子

  捕食蝎子 名副其实的虎将

  胃口大

  10 飞檐走壁的虎将 飞檐走壁

  巧妙避敌 大自然的神奇

  静静冬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能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二是进一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讲述故事。三是激发学生读故事的兴趣。教学本文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2、词句解析。

  (1)一听所罗门早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从“立刻”一词我们可以看到魔鬼凶恶狡猾的本性,因为对所罗门心有所惧,所以一出来时还是一副卑躬屈膝的软弱模样,等听说所罗门已死了,须臾间,原形毕露,凶恶无比,恩将仇报,并且编了一串谎言为自己无耻的行为找借口。我们不由得会想到《狼和小羊》中的狼,想做坏事还给自己编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狡猾之极,无耻之极。

  (2)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这是课文唯一一次对渔夫心理活动的描写。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满了智慧,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通读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重点交流从哪看出魔鬼的狡猾凶恶和渔夫的智慧。

  2、故事通过人物的外貌和对话展示人物的特点,因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读出不同人物的特点,在读中培养语感。要读出魔鬼的凶恶狡猾而又愚蠢;渔夫的从容镇定聪明。

  3、指导学生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

  4、可以随文阅读《东郭先生和狼》这个中国故事,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感悟。另外,《一千零一夜》里面收集的故事大多是充满智慧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本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几个小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的目光引到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引到读大量名著中。如果学生读过《一千零一夜》,可请学生讲其中最感兴趣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四、教学案例(片段)

  师:大家都读了《渔夫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却要杀了他呢?这也是渔夫急于要弄清楚的。

  生:魔鬼被关在瓶子里的时候,400年过去了,没有人救它,它恼羞成怒,发誓谁来解救它,就要杀死谁。正是因为渔夫救了它,所以它才要杀了渔夫。

  师:看来,这魔鬼还是说话算话的。只可怜,渔夫不是在400年前救了它,要不,可就发大财啦。可是,你们都相信魔鬼的'话吗?

  生:我认为魔鬼说的话根本就不可信。它说谎成性,当渔夫把它关在小瓶子里时,它不是说刚才是开玩笑的吗?

  生:对,它说的是谎话。魔鬼自己说,它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那就是说,它净做坏事,哪会懂得报答别人呢!另外,杀人是它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当然要杀害渔夫了。

  师:杀就杀吧,为什么还要编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从中我们又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魔鬼十分狡猾。

  师:同学们,我们再注意一下课文的第5 7自然段,揣摩一下魔鬼的语言,看看你有什么体会?

  生:从魔鬼的语言可以看出它很狡猾。开始,它以为是所罗门放了它,所以就赶紧说好话。可是,一听说所罗门已经死了,面前是个弱小的渔夫,马上凶相毕露,恢复了本性,要杀了渔夫。

  生:从这里还可以看出,魔鬼是在说谎。要是它说的理由是真的,它出来就该说要杀死所罗门了,怎么会求饶呢?

  师:多么凶恶狡猾的魔鬼啊!谁来读读魔鬼的谎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它的凶恶与狡猾。

  生:读课文中写魔鬼的谎言。

  师:但结果,我想,结果肯定是魔鬼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它又回到了那个小瓶子里,被渔夫扔回大海。我不知道,你们怎样评价渔夫?因为一开始,他明明是被吓呆了,听完魔鬼的话时,只得哀叹自己倒霉了。

  生:但是,我觉得渔夫很聪明,他想了一个很好的计策,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子里的,使魔鬼上了当。

  生:渔夫临危不乱,在可怕的魔鬼要杀自己时,没有被吓得丢了魂,反而很冷静地想办法。

  生:我认为渔夫有一句话说得好:“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这句话,是使用了激将法,魔鬼肯定想:你不是不相信吗?我偏让你看看,到时候你敢说不信!这样一想,它就上当了。看,渔夫多么有智慧!

  生:我补充。渔夫的智慧还可以从这里看出:当他收服魔鬼时,魔鬼还想说谎骗渔夫,可是渔夫识破了魔鬼的谎言,坚决把它投进大海。如果是别人,恐怕要犹豫,一犹豫,魔鬼会说出更动听的谎言,比如给他财宝等等,那就会重新落到魔鬼的手里。

  生:渔夫还很自信。我来读一读他的话:“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没有这份自信,他就不会想出那么好的计策。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现有的识字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15个生字,理解新词;

  2.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和想象,提高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方法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完成课后第二题;

  2.通过合作解疑,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

  教学重难点

  1.复述、把握主要内容。

  2.懂得诚信是人生的精神财富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疑,导入新课:

  1、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讲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 (出示:一位母亲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请根据母亲的这句话做一道加法题。(诚实﹢信用﹦财富)做对了吗?

  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

  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略读。自由读课文,读通语句。

  2.鼓励好同学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出示关键词。

  (教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幺事情?)

  3.请成绩一般的同学根据提示复述主要内容。对表达完整的同学提出表扬,发放进步星。

  4.请学困生根据提示复述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敢于起来说,就应该表扬,发放进步星。

  5.识字教学:学生自主识字后出示幻灯片,请学生将课后的15个生字归类,当堂学习掌握。

  跟“手”有关的字:

  跟“心”有关的字:

  最容易记的字:

  最难写的字:

  自己练习组词写两遍,然后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重点,直奔中心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文章的3-8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读3-8自然段,注意读得准确、流利。读后想一想,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还不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提问题,小组进行讨论解决。

  3、提问题,解决问题

  师:你们都提了些什么问题?(生:为什么父亲中了彩还不高兴?生:我不理解母亲说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师:中彩了,我们应该是欣喜若狂,喜出望外、激动、兴奋才是,可是同学们看看图中的父亲,他高兴吗?这又是怎么回事?父亲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出示句子1)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师: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请学生仔细阅读,想一想,并和小组的成员说一说。

  师:这个道德难题难就难在是留下奔驰轿车,还是还给库伯,让我们一起走进父亲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母亲让我看了什么?

  (出示句子2)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请学生齐读。这句话中连用了(3个看)从这三个看中,你又看出了什么?谁能走进这位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句话请你们揣测一下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出示崭新鲜亮的奔驰汽车图)

  师: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想一想,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是以一人的工作承担起家庭责任的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作个记号。(出示句子3):“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指导读:“梦寐以求”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自己”要重读)

  指名汇报:用上句式:因为……所以,也许我可以……

  师:面对一辆如此充满诱惑力的车,同样是面对这些看起来如此堂而皇之的理由,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句话怎么读呢?“淡淡”应读得慢一些,显得意味深长(师范读--生齐读)

  师:这就是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父亲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有没有作决定呢?

  师:父亲的道德难题解开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生读九自然段)

  师:为什么父亲打了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读一读。

  (出示句子4)“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你怎样理解母亲这句话的?

  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

  (引读)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生)最富有的时刻。“最富有的时刻”是什么意思?(生:是说父亲摆脱了道德难题,战胜了自己,坚持了诚实、有信用的原则。)

  师:这个道德难题就是作一个人的——诚信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两句话。

  二、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有感情朗读4-10自然段,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2.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①库伯把汽车开走后,“我们”一家的心情怎样,体会人物对话。

  ②“父亲”不把汽车给库伯,结果会怎样?

  ③如果你是文中的某一个角色,又会怎样做?

  3. 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1)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4.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心里。我们已完全被父亲的这种诚实打动,对于一个人来说,物质的富裕当然重要,但是精神的充实、具有高尚的情操,才是生活快乐的真正源泉。文中,还有一个人物也是我们所要好好琢磨的,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

  让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改成问题,向其它同学提问。

  学生问:“父亲”正面临的一个道德问题是什幺?

  教师追问:没有道德的`人会怎样做?

  学生问:为什幺“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教师追问:汽车难道不是财富吗?

  教师帮助学生举例:“父亲”为什幺中了彩还不高兴?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充分地说明理由和根据。

  5.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一写。

  板书:

  5、 中彩那天

  不是自己的

  中彩------→神情严肃

  ﹨ 诚实 /打

  诚﹨有信用/电

  信↘↙话

  高兴

  5、 中彩那天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通过品读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深入人物心灵,体会父亲崇高的精神世界。

  2、 联系实际,理解母亲说的“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分析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理解母亲常安慰家人的这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 对比导入,引出诚信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彩那天》,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了很多收获,不仅学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而且还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那么谁来说说父亲中了什么彩?(车)

  过渡:多么令人高兴、兴奋的一件事,好像喜从天降。现在请大家观察课文插图中的“父亲”和“我”,说说他们中彩之后的表情。

  2、 谁能说说?我 兴奋 父亲 神情严肃

  你能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把你的兴奋劲儿读出来)

  出示句子: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请你读出父亲此时的心情)

  3、过渡:父亲中彩了,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汽车,可是,当父亲驾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时,他却……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我们来看看母亲是怎么说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言把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和父亲的不同表情,从而引出父亲的道德难题。)

  细读课文,探究父亲心理的矛盾过程

  (一)、理解道德难题

  1、出示句子: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齐读) 师:当你读到这个句子时,你的脑海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生: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父亲怎样解决这个道德难题的?

  师:同学们很会提问。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父亲的道德难题是什么?请大家认真的再读读课文7、8两个自然段,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生:父亲的道德难题是到底是把车留下还是还给库伯。

  师:你有一双慧眼,这就是父亲的道德难题。那你们说说,这辆车是还,还是留?同意还的举手;同意留的举手。

  (设计意图: 大纲提出:“中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涵。这一环节遵循认识规律——“感知——重现——理解”让学生深入父亲的内心,更深地感悟父亲内心的矛盾。)

  2、小小辩论会

  咦,好像不还车的理由多,那我们就不要还了吧。还车的呼声也不小呀。那我们来进行一个辩论会吧。请同学们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找找看还车的理由都有哪些;留车的理由有哪些,并用不同的记号把有关句子标出来。

  3、不还车的学生把找到的理由摆出来。教师顺势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读中感悟。

  (二)、为父亲寻找理由

  A、家庭生活条件: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理解拮据,读出家庭的困难

  B、自己的梦想: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理解梦寐以求,读出对汽车的渴望

  C、库伯家比他们家富有:

  D、库伯并不知道这事。

  E、这张彩票是我买的。

  F、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经属于我家。(人尽皆知)

  过渡:听了你们的发言,我也认为有理由把车留下来,父亲他真的是太需要这辆车了!不还车的理由一个又一个,那还车的理由呢?谁来交流?

  A、出示: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说说你的体会。

  B、出示: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伦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说说你的体会。

  师:辩论会结束了,看似不还车的理由很充足,(原来你们的观点和父亲一样。)让我们回到课文,看看父亲是到底是怎么做的?

  (读: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设计意图:辩论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强烈参与感,老师通过恰当地引导,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辩论言言有据,句句有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综合能力。)

  三、创设情境,体会诚信

  1.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你就是父亲,我想采访一下:此时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生读第9自然段,读出父亲的高兴,轻松。

  2、车被开走了,家里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怎样?他们可能说些什么?

  3.创设情境,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教师随机提问

  你就是库伯,父亲把车还给你,你会说什么?

  你就是旁观者,看到这一幕,你想说什么?

  你就是孩子“我”,你会怎么评价父亲?

  你就是父亲的老板,你知道了此时你会怎么想?

  父亲失去了( ),但是却得到了( )

  此时,你还觉得他们家贫穷吗?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所以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再读,小组读,齐读)

  这件事让我对母亲的话理解更加深刻,师边说边板书:诚实+信用=财富。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财富,从而突破难点。)

  4、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体会开关与结尾之间的关系。

  四、写话练习,拥有诚信

  母亲的话成了至理明言,请你也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并在结尾处写.......的名字。

  师:诚信让我们拥有友谊,诚信让我们获得尊重,诚信让我们受到重用,让诚信永远住在我们心里。

  让我们轻轻地把母亲的话告诉自己:(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让我们真诚地把母亲的话告诉你身边的朋友(读这句话)

  让我们把这段话大声地告诉全世界的人(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进一步体会中心句。)

  (四)作业设计 学完了课文我们来逛一逛作业超市(三选二)

  1,读-这个故事可真感人,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2,找-我还知道很多关于诚信的小故事,我要告诉我小组里的同学。

  3,写-我能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我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5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车

  还 留

  诚实+信用=财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德育目标: 通过学文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的,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图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

  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

  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方法】

  讨论式、电教辅助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民间故事的特征

  二、检查课后练习四、进行正音

  渔yu锡xi撬qiao魔mo耸song桅wei唆sou吻wen

  三、板书课题,解题并介绍《天方夜谭》

  四、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五、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结构

  1、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觉得非常奇怪”)描写渔夫捕鱼捞到一个黄铜瓶。

  2、第二部分(从“隔了一会儿”至“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具体写渔夫同魔鬼的斗争过程。

  3、第三部分(最后一节)交代斗争的结果。

  六、组织学生讨论故事的细节描写

  1、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

  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2、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

  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3、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

  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4、魔鬼的外貌描写:

  结合练习三,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

  七、分角度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本文的寓意

  2、分析渔夫同魔鬼的对话描写

  3、准备“正义战胜邪恶”的有关故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设悬念,激趣导入

  1、请两位同学做走路比赛的游戏,其中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赛后各自谈感受、

  2、(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3、(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6三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4个人组成一小组,边讨论边完成这张实验表格、

  实验顺序实验方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1、蒙眼没响不靠眼睛

  2、塞耳响靠耳朵探路

  3、封嘴响靠嘴巴探路

  4、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5、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

  6、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

  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7、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疑问、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2、读懂了吗?请同桌边讨论边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探路的

  3、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4、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八自然段

  1、自读第八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障碍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学生自画自说、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4、出示小黑板、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xx、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xx、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xx、

  七、总结

  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千里马等词语在生活中的引申义

  2、积累和动物攸关的气象谚语

  重难点:

  1、 能够通过工具书、查阅资料等办法了解千里马等词语的其他含义。

  2、 2、能够抓住自己喜欢的动物的 特点来写写出动物让人觉得新奇有趣后印象深刻的内容。

  3、 课时划分: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1、 出示题目中的词语,让学生读读

  2、 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中都有动物的名称)

  3、 教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些词语的字面意思吗?

  4、 教师导读,其实这些词语还有其他的比喻义。例如:千里马就是比喻有才能的人。

  5、 引得学生借助资料和工具,了解其他词语的意思。

  6、 集体反馈。

  7、 补充练习:连一连

  孺子牛 比喻没有骨气,摇尾巴乞怜的人

  笑面虎 比喻在当地称王称霸、胡作非为的人

  地头蛇 比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的人

  丧家犬 比喻外表善良,实际是心狠手辣的人

  二、 语海拾贝

  1、 学生自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第一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好“焦、雷、响”等字

  3、 大家一起读一读

  4、 教师:同学们,这些都是通过动物预报天气的谚语。读了这些句子,你知道哪些动物都有预报天气的本领吗?他们又是怎么预报的呢?

  5、 指名反馈

  6、 拓展: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气象谚语?引得学生反馈他们手机的资料。

  7、 再读句子,熟读成诵。

  三、 点击成语

  1、 教师出示成语“熟能生巧”。指导学生读一读

  2、 指名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熟读了就能找到窍门)

  3、 教师导读: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故事呢!生读故事,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

  4、 学生自读短文

  5、 指名反馈

  6、 教师: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你们受到 了什么启发呢?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四、 自主阅读园地

  1、 教师导读

  2、 指名反馈

  3、 教师:同学们,本文的作者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可爱的绿毛龟,还流露了自己以及家人对绿毛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读书时读出感情

  4、 集体反馈,指导朗读有关的词句

  5、 教师小结: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都有的憨厚可掬,有的机灵活泼,有的姿态优雅,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他们吧

  五、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

  二、词语接龙,说含动物的的'成语

  活动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同时进行竞赛,时间为一分钟。小组成员一个接一个说成语, 内说的与动物有关的参与最多的小组获胜。

  三、积累歇后语

  1、指名说一说收集到的和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2、教师出示常见的和动物有关的歇后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1)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 牛鼻子穿环------让人牵着走

  3) 老虎嘴边的胡须---------谁敢去摸

  4) 兔子不吃窝边草---------留情(青)

  5) 鲤鱼跳龙门--------高升

  6) 蛇头上的苍蝇------自来的食

  7) 马槽里伸个驴头------------多了一张嘴

  8) 羊群里跑出个骆驼-----抖什么威风

  9) 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10) 鸡毛炒韭菜-----------乱七八糟

  11) 狗逮老鼠猫看家------反常

  12) 猪嘴里挖泥鳅--------死也挖不出来

  3、再读,积累歇后语

  四、 猜谜语

  学生出谜面,同学们互相猜一猜。

  五、 自由汇报

  六、 布置作业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上月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发丰富的想象力。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海上月出的壮观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1、(播放优美的乐曲)同学们,每当迷人的夏夜来临,坐在竹椅上乘凉的你,遥望夜空,看见空中那轮朗朗的明月会引起你无限的遐想…

  月升月落,月缺月圆,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领略的却是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很少见的海上升明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跟随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上月升那奇美的景色。(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解释课题: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请解释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题,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还要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3、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初步领略了海上夜来月出,皎月当空那动人景观。现在谁愿意用你真情的朗读带我们大家再次走进大海,走近明月,然后说一说观后的感受。

  三、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根据阅读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2、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延伸,积淀情感

  1、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查找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并把这些诗词写在积累本上。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检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读课外读物中《明月情思》,读后谈谈收获。

  4、课后在读一读课外读物中《故乡月光》一文。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了海边,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海上月升初的绮丽、辉煌,另我们陶醉;月升后毫无纤尘之境,另我们感叹,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

  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的这组教材的主题是——以诚待人。通过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这个主题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会。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本单元的最后略读一篇课文:将心比心

  这两个“心”,一个指的是我们自己的心,一个指的是别人的心,那么将心比心就指的是用我们自己的心比照别人的心。课文讲谁将心比心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带着问题各自轻声读课文。

  ②交流:阿姨将心比心。奶奶将心比心。

  引:能说说她们的做法吗?可以简单地说一说。

  (引导简练、概括地说)

  过渡:真能干!课文就是通过这两件事写出了阿姨将心比心,奶奶将心比心。同学们可能发现了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浅显很朴素。但是,朴素中饱含着真情,朴素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老师相信,读着读着你一定会深受感动,那么就把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划一划,再读一读,还可以写写批注。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①按要求自读课文。

  过渡:好,让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第一件事

  预设:

  生: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

  指名多人读。

  评价:阿姨和奶奶素不相识,但她却如此主动如此真诚地帮奶奶,多感人哪!在这感人的举动背后,阿姨又是怎样想的呢?。

  当奶奶向她道谢的时候,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指名读,你受感动了吗?

  引:于是,她就去主动为别人的妈妈开门。这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将心比心哪!同学们,阿姨做的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而作为奶奶的孙女儿“我”,听了这件事,心里更是——温暖了许久。

  过渡:阿姨的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老师相信,妈妈做的这件事一定让你更加感动。我们也来交流交流。

  第二件事

  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读——讲——读——补充——读

  扎了两针、鼓起青包——疼

  师:针眼处都鼓起青包还不要紧吗?

  师:是呀,母亲此时想的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这位护士急需要她的鼓励!同学们,这就是——将心比心哪!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导感叹号的读法。

  师:母亲的话语虽然很轻很轻,但是这句话语中包含的情感却很深很深!再次读。

  过渡:母亲高尚的言行背后又是怎样的一颗心呢!谁来读一读下面的一句话。

  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对护士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指名多人读

  师:读了这一段话,你是否再次被感动了呢?

  交流,回到课题。

  指导朗读时结合课文插图。

  引读: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你读懂了吗?

  ③引读总结(课件随机出现):同学们,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像文中的阿姨那样做到将心比心,那么,当年迈的老奶奶进商场时,我们会为她推开沉重的大门。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像文中的妈妈那样做到将心比心,那么,当初次扎针的护士屡扎不中时,

  我们会报以她鼓励的微笑。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将心比心,那么,我们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同学们,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做到将心比心,当同学不小心碰落了我们的铅笔盒时,

  我们会怎么做呢?

  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当 碰到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又会怎样做呢?请联系生活写一写。 有些同学特别会思考,特别能写,那么你也可以多写几节。

  ⑤交流。

  机动:小小组组合成一首诗歌。

  如果我们能将心比心,

  我们心中将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我们人间处处将温暖如春。

  四、课外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复述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滑和渔夫的智慧,引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我小的时候,就读过《渔夫的故事》,好长好长的一个故事。多少年过去了,我还难忘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你们想读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开展“一分钟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把长故事变成短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二、自己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简要讲

  三、讲故事比赛

  1、小组初讲,评出最佳故事选于,参加班级比赛。

  a.商定比赛评价规则。

  师生一起讨论商定,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抓住故事主要内容,讲得流畅完整,时

  间控制在一分钟内。

  b.小组比赛。

  2、全班比赛,评出优秀小组。

  3、拓展阅读,鼓励课外阅读。

  四、读资料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故事导读: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一个故事,与《渔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处。《渔夫的故事》是讲智慧的渔夫战胜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荐大家读的故事,则是讲智慧的'农夫收服了狡猾

  凶狠的狼。想读一读吗?

  读《东郭先生和狼》,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与《渔夫的故事》的相似之处。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吸引人,文章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小男孩形象。小男孩的几处话语一语双关,既麻痹了敌人,又流露出对敌人的憎恨,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值得学生推敲琢磨句子的含义。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或是渲染主题有关的气氛,或是为了表现人物,文章有两处环境描写,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开头一处描写破败景象,显示战争的残酷,中间一处:“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上。”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森林越来越密、越来越深,又暗示小男孩把敌人一步步引入了游击队的包围圈,已到了小孩易退、敌人难逃之地。

  课文首尾呼应,紧扣中心,以“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开头,以“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结束,暗示小男孩又在迎接新的战斗。首尾呼应使文章线索清晰。课文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从始至终充满了“夜莺的歌声”:歌声把敌人引到河边,歌声把敌人带进森林,歌声把敌情传给游击队,歌声又在河边响起。这样的写法提示了学生故事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迅速理清长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明白课题在谋局布篇中的作用。

  3.能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并能借助相关句式来表达,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知识,以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小英雄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三教时

  学情分析

  1、文中的小夜莺机智勇敢,与四年级学生年龄相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时,一是使学生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2、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战争年代发生的事了解甚少,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更是不曾体会。因此对学生进行珍爱和平的教育很有必要。况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本节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心灵受到一次震撼,经受一次洗礼。从而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珍爱和平、追求和平。

  教学预设

  第一教时

  (一)情景导入

  1、知道夜莺鸟吗?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夜莺的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悠扬宛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这婉转动听的夜莺歌声却有着特别而深刻的含义。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小夜莺神奇的歌声!(板书课题)

  2、《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大家对苏联卫国战争知道多少啊?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汇报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3、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夜莺的歌声》就是其中的一个!(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

  1、轻声读课文,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多音字:钉

  解词:轻蔑 沉寂 宛转 搭拉 凝神

  (三)再读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谁)把____________引到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2、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题是“夜莺的歌声”,快速浏览,找一找文中几处写到夜莺的歌声?每处歌声发生在什么时候?

  每一部分分别在讲什么?给各部分内容加一个小标题。

  3、小结课题的作用:“夜莺的歌声”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讨论: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教师总结

  1、读了课文后,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的小夜莺浮现在我们眼前。大家是从课文的那里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2、作业

  (1)朗读课文,在早自修试着与同学分角色朗读。

  (2)抄写课后生词。

  (3)阅读战争中的小英雄故事。(这个作业可以放到课前或课后)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

  1、请大家浏览全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难没有解决?

  (二)品读课文

  1、一个战争中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小男孩的,如此沉着镇定地对付敌人,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找一找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学生细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找读画小夜莺和德国军官的五次对话,感情朗读指导。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你读懂了什么?(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怎样读好这个句子?

  边读边联系当时的情境。指名读——评价——齐读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野兽”其实是指德国强盗,但德国兵却没有听出来。由于他巧妙地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天真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

  (3)“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孩子回答。

  (德国军官想知道森林里有没有游击队,所以突然问孩子,希望突然发问能在孩子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获得真实情报。孩子机警地装做没有听懂他的话,故意用“蘑菇”来和他打岔,巧妙地掩盖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如果孩子回答“没有”会引起德国军官的怀疑,回答“有”又会引起敌人的戒备。故意答非所问,使德国军官进一步认定他是个一无所知的小孩子,从而放松了防备。孩子的答话,说明他能随机应变,显示了他的聪明机智。)

  读时要读出小夜莺的镇静坦然,天真机智。

  (4)过渡:小夜莺是多么机智勇敢,是一个真正的战斗小英雄!接下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他与敌人的五次对话。分角色练读——表演读——评价——再读

  (三)学习表达

  1、夜莺的歌声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边读边体会,小男孩是怎样用歌声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员传递情报,帮助游击队歼敌的?

  2、交流: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这句话既导出了事情的起因,又引出了下文。小男孩学夜莺的叫声,是用来吸引敌人的注意。果然,敌人“注意听着”,“开始注视”,发现了他。)

  (2)、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森林里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这句话含蓄地告诉我们:游击队已经作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已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说明游击队已经从“夜莺之歌”中完全掌握了敌人的兵力情况,并作好了战斗的准备。)

  (3)、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

  (这句话表面看来是赞美夜莺的歌声宛转动听,实际上是赞美小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里起了点题的作用,也可以看出课文注意了前后照应。)

  (4)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

  (“学夜莺唱,学杜鹃叫”以便后来他用不同鸟叫和游击队员联系时不引起敌人的主意。在这里夜莺和杜鹃不仅仅是鸟叫,而是联络暗号。)

  第三教时

  (一)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两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4、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二)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3、你还知道那些战斗中的小英雄?

  4、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战争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这个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呼吁和平,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小夜莺,记住小夜莺的歌声吧!下节课,我们将去认识一位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小英雄,他就是——小英雄雨来。

  (三)听写词语

  1.同桌批改,订正。

  2.对错的比较集中的词语讲解、辨析,加强巩固。

  (四)作业

  1.摘录5段写人物动态的句子。

  2.摘录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3.阅读战争中小英雄的故事。(课外)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9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5-23

语文园地一四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3-07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7-2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03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将心比心》11-14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01-17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11-07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4-22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