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1
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授课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学会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交流汇报。
四、教师小结。
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秉笔直书
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
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
(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
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
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
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
(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
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串讲板书,引导归纳。
3、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布置作业:
1、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2、写摘录笔记。
四、板书设计:
附:
秉笔直书
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权力一向至高无上,但有一种官员每天跟随在皇帝身边,随时记录皇帝的言行与得失,皇帝却不能随便阅读这些记录的内容。这种官员就是史官。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史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记录和编撰历史。为了完成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有时史官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但他们不屈不挠、秉笔直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据《春秋襄公二十五》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崔抒与齐庄公为争夺美女发生矛盾。崔抒借机杀死齐庄公,自己做了国相。对此,齐国太史记道:“崔抒弑其君”。崔抒不愿意留下弑君的恶名,下令把太史杀了。太史的弟弟接任太史,仍然写道“崔抒弑其君”,又被杀了。太史的二弟继任,还是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又遭杀戮。太史的三弟继续担任太史,仍旧这样写:“崔抒弑其君”。崔抒颤栗了,他想正直的史官是杀不绝的,只好作罢。齐国另一位史官南史氏,听说接连有三位太史因实录国事被杀,惟恐没有人再敢直书其事,便带上写有“崔抒弑其君”的竹简向宫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实记录没有被杀,就回去了。齐南史的不畏强暴,秉笔直书,几千年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官的典范。
与这几位正直的史官相比,西汉的司马迁毫不逊色,他不但秉承了“秉笔直书”的实录传统,而且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为后世留下一部辉煌而浩大的历史著作,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一个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在京城长安担任太史令,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目光远大的史官,立志要编写一部宏伟的历史巨著。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开始跟随两位博学的高师孔安国和董仲舒学习古代典籍。20岁时,司马迁从京城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他考察历史遗迹,采集传说故事,凭吊古代先贤。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他探访大禹的遗址;在沅、湘水滨,他凭吊诗人屈原;在鲁国,他拜谒孔子的庙堂……通过这次漫游,司马迁掌握了编写史书的大量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35岁的时候,父亲在洛阳一病不起,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辈是周朝的史官,已成累世家学。后来咱们家一度衰落。你如果能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完成编订史书的大业……”司马迁泪流满面,低着头对父亲说:“儿虽然不成材,但一定能继承先辈的事业。”不久,司马谈就去世了。
三年后,司马迁果然继承父职,做了太史令。朝廷上,他一丝不苟,详细记录下君王朝臣的一言一行,严格履行着史官的职责。私底下,他却时时牢记父亲的遗愿,决心写一部贯穿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巨著。司马迁废寝忘食,刻苦攻读藏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开始着手撰写《史记》。
正当司马迁雄心勃勃撰写史书的时候,不想祸从天降。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战败被俘,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不想触怒了汉武帝,把他投下大狱。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并判处司马迁“诬上罪”,处以死刑。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当时,司马迁俸禄不多,拿不出这么多钱赎买自己。接受宫刑,是最耻辱的一种选择。但是如果接受死刑,那么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东流,父亲的遗愿也就无法实现。司马迁在绝望中只好选择接受宫刑。宫刑,既是对身体,更是对人的精神的极大摧残。受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悲愤欲绝,几次想要自杀。但是,想起父亲的临终嘱托,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只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
太始元年(前96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马迁遇赦出狱,这时候已经五十岁。喜怒无常的汉武帝又召司马迁入宫做中书令。*佞小人群起而嘲笑司马迁,朋友们知道后纷纷劝阻司马迁入宫。可司马迁说:“不进宫怎知宫廷秘史?不和帝王将相打交道,怎知他们灵魂善恶?我不应诏,史书又怎么写?”司马迁入宫做了太史令。他每天都忍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在私底下,司马迁却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废寝忘食地写作《史记》。
司马迁很清楚,这本实记实录的《史记》,必然会遭到汉武帝的毁灭。完稿后,他就同时准备了三份。一份是手稿,后来汉武帝追查,他便将手稿呈交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手稿被汉武帝当众烧毁了。第二份是副稿,由才智出众的女儿司马英抄写,以便“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第三份是腹稿,他每写一篇,都让外甥杨恽(司马英的儿子)学懂背熟,牢记于心,以确保《史记》能够传给后人。祖孙三代,就这样继承祖辈写史大业,苦心孤诣,精心保存,才让这部不朽的著作流传下来。
经过前后十六年的时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终于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纪传体通史。
在历史上,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史官的厄运由来已久。司马迁忠言直谏,横遭劫难。司马迁去世500年后,北魏时期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崔浩《国书》血案。崔浩因为直书国史,惨遭杀害,许多无辜者也横遭屠戮,这次血案共杀死20xx余人。就在不远的清朝,也曾发生过一件惨绝人寰的“庄氏史案”。庄氏虽非史家,却因私撰史书被清廷判罪,全家被满门抄斩,已经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与此书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阅者、资助者,就连刻字、印书、卖书、买书、藏书、读此书者都一并处死,有人根据祸及700家的记载推算,认为被屠杀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中国史官的厄难,给人们留下了一道永远抹不去的心理阴影。清初诗人陈恭尹有诗云: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历史还是公正的。那些随意掩盖罪恶、粉饰历史的,反倒曝光在历史的青天白日下,把自己涂抹得一团漆黑。一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也因为恣意草菅人命,在历史上留下极不光彩的一页。因为司马迁,因为李陵,更因为无数屈死的冤魂,他将难以逃脱历史的审判。
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充满了无数的眩惑,随着时过境迁,更是迷雾重重。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畏权贵、秉笔直书的史官,才让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还原历史的本色。“晋之董狐,书法不隐”,“齐之南史,直书崔弑”。他们代表着公正,传承着人类的良知,他们用整个生命书写历史,用血肉之躯维护着历史的真实。
统治者疯狂的杀戮和残忍的刑罚并没有彻底阻断真理的声音。透过一场场血雨腥风,我们仍然能够窥见历史的本来面目,或许有些模糊,有些支离,但让后人总结成败得失,辨别善恶忠*,以史为镜,鉴往知来,足矣!
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3
《秉笔直书》原文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学习本文时,我根据编写意图和安排
意图,确立了“以读为本,引导感悟”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的设计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4
教材依据:
《秉笔直书》一文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即“话语”主题情境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光,他让史官们更改历史,史官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史官,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据实记录。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本文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齐庄公。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写崔杼妄图篡改历史,史官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三位史官仍未得逞,最后不得不让史官按史实记录。
设计思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本课“秉笔直书”的主题内容-语言的魅力,众史官尊重史实、尽职尽责、恪守本分的高尚节操,加以课标对四年级的阅读要求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聚焦“史官精神”的质疑、探究、解疑的过程,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纳精神,尽量确保每位孩子参与到课堂的对话中来,尽可能珍视每位孩子的阅读感受。
学情分析:
本文为历史故事,但仍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字卡,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人物,从而拉近和文本的距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识字方法运用灵活多样;故事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可采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激活人物,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及其高尚的精神;亦可根据人物特点及表达的情感,采取多种方法读,如指名读,同桌、师生互读,声情并茂,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内化表演,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任务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名人名言:读史使人明智。
预设:师:同学们,读一读这句名人名言,说一说它的意思。
生:读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聪明。
……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秉笔直书》这个历史故事吧。
二、温故知新。
1、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忠实、蛮横、畏惧、冷笑、屈服、独揽大权、颠倒是非、无权无势、面不改色、贪生怕死及意思,指名学生上台连线,再任选词语说说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四年级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2、出示金钥匙:学会用“谁”,“怎么样”,“为什么”,“结果怎样”,这些要素连起来叙述一件事情。教给方法,学生两人一组探讨交流。
预设: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从以上方面给予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目的不是完全叙述正确,而是学会这种方法。
出示内容概要:春秋战国时期,崔杼弑君,独揽大权,他让史官们在史书上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因为史官们不畏惧崔杼的权势,秉笔直书,以事实写历史,结果有三位史官被杀害了。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四年级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三、合作探究。
1、出示合作学习任务、过程及方法:
任务:默读、同桌互读课文,画出几位史官的语言、行动及神态的句子,在书上画出来,小组交流。
过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汇报:他们的语言、行动和神态表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单。
语言行动及表现神态太史伯太史仲太史叔太史季南史氏
3、分享成果及表演内化。
预设:小组发言人上台汇报表演,集小组智慧于一身;
学生点评,教师指导朗读:
(1)读出太史伯的“严肃”,太史仲的“面不改色,冷笑”等;
(2)读关键词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 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
教师进一步指导这些句子的有感情朗读,随文营造情境,学生上台表演内化,设身处地地感知,情感共鸣,从而为下一步理解史官品质奠定基础。
语言行动及表现神态太史伯"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史官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书: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严肃太史仲"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书: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面不改色、冷笑太史叔不畏惧、不屈服……太史季"我当然爱惜性命。但倘若贪生怕死,就失了我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史官,越显出您心虚。"还是那句话……南史氏放下心,回去了
(3)从几位史官的语言、行动及神态可以看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精神?
预设:
学生:他们勇敢,不畏强权;他们尽本分,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秉笔直书等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4、这篇历史故事在写作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通过以上表格引导。
出示:
写作借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及神态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特点及品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
四、小练笔。
史官们秉笔直书的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读史使人明智”,读完这篇历史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预设: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教师指名说。
1、 学生写下来,教师选取1-2个投展,其他同学同桌互评,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书写、标点三个方面进行点评,每个方面得一颗星。
2、 反馈得星情况,得三颗星的同学为本堂课“书写之星”,其他同学再接再厉。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五、作业布置。
拓展、积累以下和语言有关的词语: 美言 谎言 直言 谣言 忠言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的学习要指导学生不断丰富
语言积累。本课从“秉笔直书”拓展开与“语言”相关的词语,引导学生从这方面进行积累,丰富词汇量。】
板书设计:
人物:
品质:
教学反思: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本节课:
得:
1、本节课内容的设定能够遵循本班学生学情,在学生思维和能力能触及的范围内,操作性较强。
2、课堂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失:
1、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另外,学生回答完,有重复学生话的情况,有待改进。
2、指导朗读史官语言的环节,仅仅指名学生读了一遍,应反复采取多样化方法读,如同桌互读,并相互评价,将读落到实处。
效:读文并随文设定主题情境,这样学生内化表演起来水到渠成,达到共鸣,入文入情;读完课文,写启发,将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改:
1、丰富课堂评价语言。
2、采取多种方式读,将读落到实处。
3、加入课堂检测环节,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5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认读生字8个,正确规范书写生字11个;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3、▲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抓住重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教学媒体课件教与学活动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
一、回顾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品悟第一课时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历史故事《秉笔直书》,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本课这篇历史故事并且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检查课文阅读3、检查生字认读4、通过预习,你还读懂了什么呢?学习课文1-3段1读课文,边读边画能够表现太史伯刚正不阿的词句;2默读画出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引导: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3、对比来看崔的表现,读读他的话,再看插图,让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根据课前学习,了解历史背景及人物的关系,轮读课文。课件出示读生字。
了解课文的大意
1、读课文划词句。
2、默读思考。学习内容教师导学学生主体活动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不同的精神小结:秉笔直言的太史伯牺牲了,正义并消失了吗?
学习课文四、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
2、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人物太史仲、季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对比人物不同表现深入理解
3、小组合作谈自己的理解
4、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精神
5、为什么描写太史叔的部分写得简单呢?
小结:
阴谋又没得逞的崔此刻心情如何呢?
学习课文六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读课文
2、想想:作者写这段想告诉读者什么?
3、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角色朗读课文
二、回顾本课的学习方法
三、学写生字四、读一读“语文天地”中四句写“听话”感受的句子,说说你对这些句子含义的理解。
1、“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表现出一种“话不多,但意蕴深刻,意味悠长的意境”。
2、“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在赞美说话者的博学。
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忠言的好处。
4、“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出了良言与恶语给人们的不同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边读边画边体会如:“面不改色”“冷笑”“忠实”“贪生怕死”“事实”等重点词语都能表现人物性格。
3、小组学习
4、朗读课文,明白写作中内容相近的简写突出太史们坚贞不屈的精神。
5、读课文,明白一批又一批的太史们都具有的秉笔直书的精神
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6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趣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2、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合作提升。
1、出示自学提示。
2、细读课文,读后小组交流。
3、讨论: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2)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3)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四、总结解惑。
1、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3、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4、(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爱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五、巩固运用。
1、小结: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2、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
3、学习丛书《爱因斯坦》《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圈画好词佳句,并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1、本课字、词掌握较牢固,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能提出问题,知道太守们的可贵品质。
【四年级语文教案:秉笔直书】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秉笔直书》教案03-18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秉笔直书》教案优秀03-18
下册语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11-08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秉笔直书》教案设计范文(精选9篇)11-24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06-09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12-16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优秀09-14
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优秀11-25
(精)《秉笔直书》教学设计优秀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