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体会使者是怎样找准事情的关键,用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自己试着用工具书解决)
2学生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3小组内交流识字、解词情况。
提个醒:哪些生字易写错?如:“配”左边不能写成“西”。哪些生字易读错?如:“蕃”读“bō”,不读“fān”;“拴”读翘舌音。
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课文里指赞普松赞干布派大臣禄东赞到长安求婚。
许配:由家长做主,跟某人订婚。课文里指唐朝皇帝把女儿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4教师出示生字、词语检查认读情况,大家相互帮助正音。
5同桌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通顺,不加字、不减字。
6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皇帝向使臣们出了哪三个问题?分别在课文哪些段?
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二、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讲了一位聪明的使者能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动脑筋,急中生智,圆满地解决了三个难题,促成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美好的姻缘。通过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动脑筋,做个聪明的孩子。
三、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五、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评析学生习作。
开心提示:这一环节在教师修改以后再进行。
二、习作讲评
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具有特色的习作,请习作者欣赏,教师加以点评,鼓励2对写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也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小节
学生自由交流这次习作的收获或一些好的'建议,以完善今后的习作训练。
四、习作构思
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人手来写。
1.这次习作围绕什么来写?(第一次)
2.怎样才能把自己第一次的经过清楚地告诉别人呢?(指名回答)
说清自己第一次干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3.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过程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4.讨论交流,确定习作材料。
五、资源共享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共享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六、习作方法
1.把自己第一次做的经过写清楚。
2.可抓住场面细节展开描写。
3.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重点
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使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2、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生: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爱因斯坦)
3、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4、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
5、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过渡: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二、检查朗读情况,反馈自读效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3、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4、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擦去相应的?)
5、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6、(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读”阶段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扎扎实实抓好“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呈现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课文
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2、学生交流发现(要点:a、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b、 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3、你很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撞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等
3、 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a、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b、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
[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二、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1、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
2、交流读后的体会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指导生有感情地读第三次交往的有关句子。)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读的是“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一句。(该生有感情地读这句)
3、(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a、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
b、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引导生齐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c、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生: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4、对此爱因斯坦感到(生说: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生: 衣着整洁 知识渊博 完美无缺……
5、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衣衫不整。
6、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7、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
(指名表演)
8、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
9、他是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三、拓展延伸,丰富课文内涵
1、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2、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3、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四、分角色朗读
1、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2、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小结: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衣衫不整\精神憔悴 小姑娘的教诲
爱因斯坦虚心接受 整洁 有精神
(伟大,不拘小节)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大小、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有关知识。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发及说明事物的常用方法,还要注意用词造句的准确性。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四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纠正读音(jTng,注意读出后鼻音)。
激发读趣,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鲸有多大,鲸怎样睡觉,鲸吃什么,鲸有些什么种类……)好,让我们大家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学完之后,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2、读“学习要求”与“自学程序与方法”。
3、明确本课时学习内容:本课时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和三的部分内容。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1、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一。
自学提示:①边读边想,每一自然段写的什么;
②课文讲了有关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2、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老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述说每自然段段意。
2、引导学生将自然段段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课文从鲸的大小、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四个方面来介绍鲸。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1、朗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二。
自学提示:①查字典,读准字音,掌握方法,理解字义;
②通过查带点字的意思,理解词语:鲸。捕获、上腭、前肢、后肢、鳍。通过查词典,理解两个词语:垂直、倾斜。
③完成课后习题一、二。
2、学生自学,教师行间辅导。
五、知二
1、检查生字自学的情况。
①读准字音:
鲸、获、肢、吨
②掌握字形:
肢(肢体)滤(过滤)肺(肺部)胎(胎生)
枝(树枝)虑(考虑)柿(柿子)治(治病)
2,检查生自学的情况。
①教师解释几个词语:退化、进化
②检查生词学习情况。
③订正课后习题一、二。参考答案。
第一题:捕获、宽敞、倾斜、垂直
第二题:见前。
六、结
小结本课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
一、启
1、明确本课时的学习内容;
2、读“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四、五。
必要的方法提示:读、想、划、批、说。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一段)
学生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一自然段
教师巡回辅导。
三、知一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为了说明它的,‘大”,作者采用数字的说明方法,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oo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4万公斤重,17米长的鲸。
师小结:举数字说明方法,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3、为了说明鲸的“大”,作者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
①用鲸和人们熟悉的认为很大的象比较,说明鲸很大;
②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是用鲸的舌头与人们熟悉的大肥猪比较,说明鲸的重;
③用人举起手,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和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说明鲸的.大。
师小结:鲸对于我们来说;本是很陌生的事物,但作者拿陌生的事物和我们熟悉的事物像大肥猪、人作比较,通过比较,陌生的事物我们的头脑中渐渐变得清晰了。于是,陌生的事物不再陌生了,所以,拿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说明方法。
4、“宽敞”的反义词“狭窄”。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自学课文第二段)
教师巡回辅导。
五、知二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师相机点拨。
1、朗读第三自然段,并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3、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远的古代、后来/良长很长的年代;表示地点的词语有:陆地上、靠近陆地的浅海里、海洋;表示演变特点的词:变成、退化。
4、完成表格
六、结
第三课时
一、读练三――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三段)
学生根据旁批,读、想、划、批、说、写,自学第三自然段。
二、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评议。
2、鲸有两类,它们的区别是须鲸没有牙齿;齿鲸有牙齿。
三、读练四――自学程序与方、法四(自学课文第四段)
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课文旁批和参照表格自学第四段。
教师巡回辅导。
四、知四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1、第四部分,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内容。
①朗读第4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4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一句话):提出疑问:鲸吃什么?第二层(第二、三句)写须鲸吃什么。第三层(第四、五句)写齿鲸吃什么,第一层与第二、三层是总分关系。第二层与第三层是并列关系。划线部分运用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②朗读第5自然段,并引导评议。第5自然段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鲸不属于鱼类。鲸是这样呼吸的,“鲸的鼻孔……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须鲸和齿鲸呼吸不同: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③朗读第6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鲸睡觉时的样子。课文中的叙述有:“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
④朗读第7自然段,引导评议,第7自然段鲸生长的三个特点:吃奶长大;生长快,寿命长。
用数字说明的部分: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10多米长,7删公斤重,一天能长30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⑤第四部分总的讲鲸的生活习惯,包括吃。呼吸、睡与生长特点。
2、根据自学情况,完成表格占
五、练知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五。
六、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特别强调说明方法的认识:
2、总结本课时学习情况。学得主动的同学提出表扬。
板书:
特点:大
类属:哺乳动物
鲸 种类:须鲸 齿鲸(虎鲸)……
吃食
生活习性 呼吸
睡觉
生长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作者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现代诗借助意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正确读写“白桦、毛茸茸”等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1
教学过程
一、初识白桦
1、导入音频。
(1)音频播放加拿大儿童歌曲《白桦林好地方》,并出示歌词。
①师:侧耳倾听这首歌,你听出了什么?再看看歌词,你又明白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
示例1:听到了一群孩子的欢声笑语,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的欢腾和喜悦。
示例2:听到了孩子们走向大自然的欢声笑语。
(2)师小结:听着这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儿童歌曲,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水、山、森林、湖泊,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中。欢快活泼的旋律似乎是一队郊游的孩子们踏着鼓声走向白桦林,走进美妙的自然……
(3)课件出示白桦图片。
①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种树吗?看看图片,这种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②生交流。
示例1:这是一种高大笔直的树,很美丽。
示例2:无论是一棵白桦,还是成片的白桦林,都很美。它有着洁白的树干,碧绿的叶子,给人明朗的感觉。
(4)师小结:白桦很美,有一个国家,就以它为国树。这个国家就是俄罗斯。白桦生性耐寒,树干银白,气质高雅。俄罗斯人民喜欢白桦的美丽、高洁。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苏联诗人叶赛宁,他留下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他的诗歌语言朴实动人,多赞美家乡的风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叶赛宁一起仰望他家乡的那棵高洁的白桦。
(2)板书课题:白桦。(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简介。
(2)生自由读。
2、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桦”读第四声;“穗”读“suì”,不要读成了“shuì”或“huì”。
(3)指导识记。
①师引导: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②生交流。
示例1:利用形声字特点记住“桦、穗、绣、霞、潇、朦、胧”。
示例2:说文解字记“茸”,理解字义。
课件出示:
茸,现多形容动植物细毛丛生的样子。(艹,指嫩芽)+(耳,聪的简写,表示机灵),茸字上下两部分合起来的意思是机灵的嫩芽,机灵的鹿头上的芽状柔嫩器官。
示例3:
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一组字:
绣(绣花)霞(霞光)
锈(铁锈)假(假日)
透(透过)暇(目不暇接)
遐(遐想)
③书写“潇”字。
a、视频出示“潇”字的书写笔顺。
b、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三、初触白桦
1、释题。
(1)师指名读诗题,引导:读了诗题,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预设:一棵茂盛的白桦;一棵高大挺秀的白桦;一片白桦林,碧绿的叶,洁白的干……
(3)生齐读诗题,师引导生读出对白桦的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4节)
(3)同桌互读;小组分节比赛读,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描绘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示例:《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
3、练习朗读。生分成四人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解读明义
1、导入新课。
(1)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白桦》。(板书课题:白桦)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引导:诗歌以“白桦”为题,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桦的?请大家试着从每个小节中找到答案,并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
2、生自由默读全诗,试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3、学习全诗。
(1)学习第1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1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导:诗的开篇,就让我们的目光停留在窗前的白桦上,我们仿佛看见诗人每日与白桦对视,与白桦低语。窗前的白桦,是诗人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朋友!
③师指名读。
④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白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⑤生交流。
示例1:枝条挂满白霜的白桦树,是那么圣洁!
示例2:我仿佛看见一个沉思的诗人,伫立窗前,深情地看向白桦,眼里满是怜爱。
⑥师指导朗读。
a、师:娓娓道来的诗句——“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这句诗藏着作者对白桦的深情;如见其貌的诗句——“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字里行间藏着对高洁的白桦的爱。
b、师指名朗读。
⑦概括本小节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节诗主要写了什么?
b、生交流。(预设:窗前的白桦;涂银霜;披雪花……)
c、师小结:“披雪花”更具体地概括了本小节白桦的特点。(板书:披雪花)
⑧师引导想象画面,生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2)学习第2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2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范读后引导:在听的过程中,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预设:白桦在雪中傲然挺立;白桦树的枝头沾满了雪,似乎是给树枝绣上了白色花边;一串串的树枝交错着,像花穗绽放,像是流苏舞动……
④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并评价。
⑤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b、生交流。(预设:雪中的白桦、白桦枝头、绽流苏……)
c、师小结:“绽流苏”与上一节的“披雪花”对称,显得更和谐。(板书:绽流苏)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3)学习第3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3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指名读,并评价。
③预设:这位同学读得很流利、准确;读的时候注意了“灿灿”“晶亮”这样的形容词。
④想象画面。
a、师引导: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你会看到诗人眼中的白桦。
b、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指名朗读。
⑤引导理解。
a、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白桦?(生交流)
b、师讲解:白桦静中有动。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用“朦胧”来修饰“寂静”,写出了白桦的含蓄和高洁,“玉立”写出了它的挺拔,写出了它的高贵气质,写出了它的非同凡响;“灿灿的金晖”,衬托出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使之前静静挺立的白桦展现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⑥概括主要内容,拟小标题。
a、师引导:根据上两节的小标题,我们可以拟定结构对称的小标题,谁来说一说?
b、生交流。(相机板书:立金晖)
⑦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4)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第4小节,生自由读。
②师:你又读出怎样的白桦?(预设:朝霞中的白桦,身上披着彩霞,煞是好看!)
③指导朗读。
a、师指名读,引导评价:他读出白桦的美了吗?你会怎样读?
b、师指导:读的时候注意“白、银色”这样表示色彩的字词。(生自由读)
④引导理解。
师述:最后一节诗中,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了朝霞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⑤拟小标题。
a、师引导:这一小节诗写了朝霞中的白桦。谁能从下列短语中选择合适的小标题?(生自由交流)
课件出示:
朝霞中的白桦;白雪皑皑的树枝;沐朝霞;抹光华
b、相机板书:沐朝霞。
⑥生想象画面,试着背诵这一小节。
二、品读悟情
1、师述:叶赛宁的这首诗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风姿绰约,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r自由读一读整首诗。
r找出能表达作者对白桦不一样的情感的地方。
3、生自由朗读全诗。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全诗。
(1)师指名交流。(相机将课件中的重点词设置成不同的颜色)
示例1:“银霜”和“雪花”写出了白桦的洁白;“涂”准确描绘出白桦树干上的一层洁白的表皮;“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字里行间藏着对一身洁白的、高洁的白桦的爱。
示例2: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落的叶子上落满了松软的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白桦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如流苏一样好看。
(2)师小结:这些美丽的诗句中藏着诗人对白桦的爱!
5、体会意象,悟出真谛。
(1)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对白桦有着这样深厚的情感?
(2)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诗人对白桦的礼赞中,包含着对自然的爱,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炽烈情感!
(3)师范读后指名读。
(4)小组读;全班齐读。师指导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诗中所传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
三、研读赏韵
1、拓展阅读《悬崖边的树》。
(1)师:《白桦》,是诗人叶赛宁的情感流露;白桦,是诗人叶赛宁情感流露的寄托。诗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它需要解读,需要遐想,需要与诗人来个心灵之约。仔细读读下面的小诗,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有没有读懂诗人的心?
(2)课件出示《悬崖边的树》。
(3)生自由朗读后,师指名读。
(4)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悬崖边这个特别的地方的树作为自己的写作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示例2:诗中写了悬崖边的树虽然经历了风雨,但依然坚强。
师小结:诗人选取生活中独特的自然意象,以表现人间的种种精神品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悬崖边的树的赞美,对不屈的精神、高远的理想的赞美。
(5)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①课件出示《白桦》和《悬崖边的树》。
②师引导:这两首诗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③示例:两首诗都借助事物表达情感,这样的情感不虚假。
(6)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如果说,诗歌是一盏灯,那么诗中美好的情感就是这盏灯的光。生活就是一首诗,只要我们有有趣的心灵,有友善的眼神,有倾听的耳朵,有真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四、布置作业
以自己喜欢的植物为题,写一首小诗。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惜动物,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3.会认“榜、棕、孕、匿、厄、沛、衍”等7个生字,会写“涂、榜、敏、捷、繁、殖、孕、匿、输、基”等10个生字,掌握“滩涂、敏捷、繁殖、销声匿迹、输出、基金会”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麋鹿的传说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激情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出示图片——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三、检查读课文。
指名读文。
四、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 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2.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认读:榜、棕、孕、匿、厄、沛、衍
读词:滩涂、敏捷、繁殖、销声匿迹、输出、基金会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4.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5、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这是一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
建议大家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六、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涂、榜、敏、捷、繁、殖、孕、匿、输、基”,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涂”:与“除”、“徐”比较。
“捷”:右边笔顺是横,横折,长横,横,竖,短横,撇,捺。
“繁”:“敏”+绞丝底(敏的第四笔是横折,没有勾)
“殖”:与“值”、“植”比较。
“孕”:“乃”盖住下面的“子”。
“匿”:若+三框,三框的横最后写。
“输”:与“偷”、“喻”比较
六、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然后默写在本子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麋鹿,姿态奇特,命运坎坷。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
二、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学文:
(一)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
为什么说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想象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练习读。指名读。
(二)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哪些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外形奇特——“四不像”
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角型、尾巴、蹄子、毛色)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角也很长,站着的时候,角的各个枝尖都指向后方,这是它独有的特点哦,因为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
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
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
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
作为大丰自然保护区的讲解员,你如何向来宾介绍麋鹿?
(三)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1 “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令人奇怪,还有同学担心今后这些麋鹿会不会有“销声匿迹”的可能。
2 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3 研究麋鹿的过去
⑴人为因素:
麋鹿减少甚至到即将消失,关键于人,因为人们没有爱惜它,任意去狩猎,去残杀。
补充:麋鹿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
特大的洪水带来的灾难。
得出研究结论:人类给麋鹿带来了灾难。
⑵人为环境因素:
古时候,人们为了多种庄稼,把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所以许多麋鹿被迫远离家乡。
适宜的生活环境:气候、温度、以及沼泽地带的湿地环境。
得出研究结论:适宜的生活环境是麋鹿生长的必要条件。
⑶社会因素:
可恶的是国外侵略——
外国人的发现和撰文介绍是麋鹿从国内移居国外的导火线。也是麋鹿再次遇难的重要原因。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
“导致麋鹿坎坷命运”的原因不但有人为因素、环境因素、更有社会因素。
得出研究结论: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是麋鹿乃至其他动物以及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总结:
展示大丰麋鹿保护区画面,由于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几乎绝迹的麋鹿有了自己的家。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把你知道的珍惜动物介绍给大家。
2.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板书: 麋 鹿
外形奇特 命运坎坷
教学反思: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学习运用抓住重点词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壁虎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3、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介绍的壁虎的有关知识,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时划分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根据挂图简介壁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壁虎的常识性课文,请用一句话把你眼中的壁虎向大家介绍一下。
2、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
3、好,我们今天进一步学习有关壁虎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抽生读课文,注意准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课文介绍了壁虎的哪些特点?可分为几个部分?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文,了解特点
你对课文的哪部分感兴趣?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展开学习,注意用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学习方法。
1、复习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法”、“反复朗读,读悟结合法”等。
2、自选学法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二、汇报交流,深入理解
1.从壁虎的外形,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地方你体会到了壁虎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虎将?
(1)捕捉蚊子、苍蝇、飞蛾。抓住描写壁虎动作的词,如“伸长”、“跃起”、“张开”、“吐出”等分析体会。
(2)捕食蝎子。抓住“面无惧色”、“毫不在乎”、“大发虎威”、“纵身一跃”等词进行体会。
(3)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壁虎胃口很大、能飞檐走壁、巧妙避敌、喜欢清静、机警的特点。
3.可借助多媒体教学,重点理解第六段。
(1)读读画画: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勾出来。
(2)可借助媒体演示体会壁虎是怎样“丢卒保帅”的。
(3)多种形式读,体会壁虎的机灵可爱。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体会壁虎冬眠的情景,说说哪些动物也像壁虎一样冬眠。
5.总结交流、读写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壁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3)读写结合:运用本课所学方法,观察、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吞食虫子
捕食蝎子 名副其实的虎将
胃口大
10 飞檐走壁的虎将 飞檐走壁
巧妙避敌 大自然的神奇
静静冬眠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2、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4、师范读全文,学生勾画好词好句。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板书设计
7 华山的险
华山天下险 山崖险
山路险 赞叹 热爱
峰峦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一、需要注意的字音
请教jiào 穿梭suō 虽然SUI 成绩Jì
扎针ZHā 骨髓suǐ 疼痛téng tòng
多音字
中 zhōng 中国 教 jiāo教课 悄qiāo 悄悄
Zhòng 中彩 jiào 教学 qiǎo 悄然
扁 biǎn 扁鹊 间jiān 房间
Piān 扁舟 jiàn 间隔
二、需要注意的字型
彩(彩色) 汤(汤药) 剪(剪刀) 桓(蔡桓公)
睬(理睬) 烫(烫手) 箭(射箭) 恒(永恒)
三、需要掌握的词语解释
百发百中:原指射出的箭全能击中目标,限制技术高超,没有失手的情况发生。
四、近义词
百发百中——弹无虚发 高明——高超
五、反义词
满意——失望
六、照样子写词语
百发百中:百依百顺、一心一意、不理不睬、自由自在
百发百中(数)千恩万谢、三心二意、三言两语、朝三暮四
聚精会神: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手舞足蹈、气急败坏
七、句子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学习态度的虚心和认真。他虚心听从老师指导,并且真正按着老师的要求去做,一点也不犹豫,一刻也不耽误。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这两句话写出了纪昌练习眼力的决心、毅力和恒心。说他有决心,是因为他练习的目标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来回穿梭的梭子,这就增加了追逐目标的难度;说他有恒心、毅力,是因为他躺在织布机下面,并且一躺就是两年,其学习之劳苦可想而知;并且,据说他练习看虱子时又用了三年。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基本功,其恒心和毅力可见一斑。纪昌学习的态度及决心、毅力、恒心,与他成为一个射箭能手,也是不无关系的,这点教学时不能忽略。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这些句子,前几个句子都以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后来他的“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八、相关练习
1、《纪昌学射》原文见《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功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
2、《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3、纪昌是个有毅力,刻苦练习坚持到底的人。
4、 蔡桓公是个自以为是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 掺 涩 兜 俊”等5个生字,会写“略 涩 裤 惭 愧 掠 唯 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掺杂:混杂 羞涩: 心里害羞而举动拘束不自然 惭愧:1.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
惟恐:只怕,就怕。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这二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出示预习提纲。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展示交流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喜欢南郭先生的做法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检测反馈
一、读拼音,写词语。
gāo chāo zī shì mó fǎng làn yú chōng shǜ
( ) ( ) ( ) ( )
二、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三、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 ( ) ( )
第二节
1.总结学法,迁移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然后分学习小组自学第二则寓言。
2. 出示预习提纲
步骤: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a.那个学走路的人为什么要爬着回去?b.他是怎样学习走路的?c.像他那样学本领行吗?d.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四、熟读升华,超越文本
1.熟读这两则寓言。
2.小组再度合作,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演一演。
3.汇报表演。
4.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五、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六、检测反馈,拓展训练。
1.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2..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小学弟、小学妹听。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姿势不好看 机械模仿 爬着回去
课后反思:
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使他们的想像力与口语交际能力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还异常精彩。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
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一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用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四、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五、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六、眷抄习作
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话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没有花的绿地,藏在草下的花,花的原野。作者的情感态度贯穿在三个画面之中,最终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针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向,我大胆取舍,决定抓大放小,主要抓住两个画面(藏在草下的花,花的原野)展开,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来朗读,谈感受,体会作者的内心。当孩子们的感悟达不到深度时,我适时点拨,由物及人,让他们列举身边的事例,从闪光的事迹中感受生命的真谛是勇气。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在于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原作的兴趣。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设计时,将原作贯穿课堂始终。从原作导课,先把孩子们引入到一片明媚的春光中,感受玫瑰花的灵性,感受作者精妙的文字产生的吸引力。在课堂上,又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的词语,如:“改天换地”、“拔地而起”等,再配以优美的`图片,通过结合与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如此美好的景致作者竟是用了如此有气魄的词语来描写,欣赏之余更让人惊叹。在结课时,又不失时机链接原作,激励孩子们走出课堂,阅读原作中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感受不同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触。课下,我在深思,什么是语文课?最质朴的语文课是让孩子们走进文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亲近作者原作,拓展阅读空间,真正实现从文本中走出来,用文字去创作。这何尝不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呢?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
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24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03-31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9
语文园地一四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3-07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4-29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3-08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案05-11
谁有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08
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2-17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