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3-01-04 16:11:32 四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四年级语文教案2

  《球王贝利》教案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你们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那个足球明星?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

  问:这么多小球迷,那么你们知道球王贝利吗?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贝利,身高1.74米,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O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贝利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个3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多次荣获“世纪十大球员”、“世纪运动员”、“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等称号。曾入大学深造5年,获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学士学位。

  20xx年12月,贝利荣获国际足联评出的“本世纪最佳足球运动员”称号。

  贝利在1978年挂靴后曾在1995年至1998年任巴西体育部长。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大使。贝利爱好广泛,1981年开始进入影坛,出演过十几部影片,并导演过一部影片。

  师:这么传奇的人物,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球王成功的经历。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利的哪些情况?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绍了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并对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踢盒箱拣壳诞铲训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学生默读,读后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结合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体会,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充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在班内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贝利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练习踢球,可以看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执著;从贝利从买不起球到踢教练送的球再到参加球队踢球,可以看出贝利的勤奋和进步等。

  学生每交流一处,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再读中再次丰富自己的感受,同时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了解更多关于贝利故事。听下面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个球最好》

  球王贝利不知道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人生真悟:

  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永远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辉煌吧。

  四:了解更多体坛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师:你喜欢哪位体育明星?为什么?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介绍他们辉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绍他们成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并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些人物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3、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四年级语文教案4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执教《观潮》有感

  (荆门市沙洋县毛李中学 宋娟)

  海潮如约到来,而且

  总是被我们提起

  就像现在。在此刻

  在五里初中的五楼电教室

  请做好准备,观潮吧

  我们如此喜欢倾听潮水的歌唱

  涌动,涌动。海潮的呼吸渐渐粗重

  扑腾,喘息,扑腾

  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向着更远处,更高处

  灵魂深处

  梦想,色彩,声音,全都牵起手来

  海潮,暂时停留也好

  一直前进也罢

  不管昼夜轮回

  我们的注视不会转移

  我们触摸潮水

  我们心潮澎湃

  我们把呼叫挂在了耳边

  我们会骑一匹白马,我们

  和海潮一样,拥有一颗年轻快乐的心

  海潮的高度

  就是我们渴望的海拔

四年级语文教案5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而“捡”

  只是拾取。)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同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地久、散发地远、散发地广、散发地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

  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

  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摇花乐),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着”“铺”“帮着抱”“使劲地摇”感受小作者的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相关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老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么样缠妈妈?

  ②想象填空,出示:(时间),“我”就(动作),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①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②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③快看,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④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⑤再次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心中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列举,让学生辨别同音字与形近字,正确地搭配词语。

  2.积累名言警句。

  3.练习写字。

  4.阅读欣赏《繁星》,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感受本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

  5.通过语文综合学习(搜集、交流与星空有关的资料并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融观察、阅读、交流、习作于一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

  阅读欣赏与习作。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

  2.准备“漫谈星空”发言稿。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读词语、读读想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明确“秘、密、蜜”三个字为同音字与形近字。

  3.讨论:怎样区分“秘、密、蜜”这组形近字。

  4.学生齐读词语体会。

  5.学生列举其他同音字及形近字,并想办法区分它们。

  如:恼——脑决——绝在——再尝——常

  二、词语搭配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个别现象由同学互帮互助解决。

  三、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反馈,解疑。

  3.明确:本类三组词语都是戒骄戒躁、虚心类。

  4.引导学生继续积累这类名言。

  5.读一读名言,增强记忆,加强理解。

  6.选择或收集一则写在语文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

  四、作业

  1.积累同音字、形近字。

  2.收集名言。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2个左右结构的字或4个上下结构的字,看看它们各部分占位比例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写其中的一两个字。

  4.学生练写。

  5.小组内评比打分。

  二、阅读欣赏

  1.自读思考,文章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默读:用“”画出你不懂的地方。

  用“”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

  4.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如:半明半昧:昧——昏暗的意思。

  摇摇欲坠:坠——落下的意思。

  5.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6.指名朗读、赛读。

  7.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词语库”)

  第三课时

  一、学习准备

  1.让学生观察星空,找一找北斗星、北极星、银河等。

  2.读一读有关星空的丛书,了解一些有关星星的传说,搜集一些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及完成作业情况等。

  三、活动程序

  1.小组交流有关星空的资料。

  2.小组报选代表准备在班级汇报。

  3.小组代表逐一汇报。介绍的内容包括资料的出处、内容、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接受同学的提问。

  4.评出最佳资料搜集员、最佳发言者。

  第四课时

  一、习作指导

  1.说一说:参加“漫谈星空”活动,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还听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故事?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应该选择哪些资料?

  3.讨论:开头可写些什么?怎么结尾?

  二、习作练习

  1.将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发言稿,题目自拟。

  2.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誊写作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7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有趣的汉字、词语超市、写字板、阅读欣赏

  教学程序:

  一、有趣的汉字:了解汉字的一字多音。

  1.学生读一读各组词,注意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

  2.查找工具书,了解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积累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读一读与“勇气与正义”有关的成语。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三、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四、阅读欣赏:《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难字词的意思。

  3.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4.写一写自己最深的感触。

  5.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关注世界儿童)

  学习程序:

  一、提前布置。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反映世界儿童生活和命运的文字、视听资料。

  二、主题班会或出板报。

  1.分组推选口头或书面汇报的学生,完成任务。

  2.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展开互动。

  三、活动小结,布置习作。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习作写信)

  学习程序: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回顾活动过程。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把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学生习作情况,随时评价,并及时指导困难生的习作。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讲评习作)

  学习程序: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做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四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师生小结。

  ⑷再读。

  2、练习:

  ⑴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师生再读。

  ⑶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以“我要做哪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背景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欣赏导入

  1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 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小结仿写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 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四年级语文教案13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凰、骄、州、绣、棚、寿、侧、柚、炸、距、舀、葱”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学会积累。

  感目标:感受小城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城的美。

  教学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咱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语文教案14

  一、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材在编排上强化了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模式,将全组课文放在单元主题的大环境下去学:先通过导读课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再分别从4篇课文中体验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自然美景,最后再通过单元总结课整体感悟,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因为《燕子》是精读课文,因此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精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品味,在精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学字词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激起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欲望。

  2.板书课题《燕子》,指导书写“燕”字。

  3.自读课文,勾勾画画,自学生字词。

  4.交流汇报学习字词的情况。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字词的学习、掌握还需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字词的时间,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把字词学好学会。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二)设境激趣,读通课文

  设立比赛的机制,鼓励学生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在学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很有必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可以为下一环节的品读感悟做好准备。)

  (三)默读感悟,小组探究

  1.老师引导学生由读通课文进入到下一个自读感悟的环节,提出要求,提示学生拿起笔,边读书边勾画边思考。

  2.学生读完,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所得,互相启发,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学习也是一样。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引导去自读自悟,充分的思考,到学习课文的时候,他们就有话可说了。这就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不断的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四)教师小结学习情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第二课时)

  (一)汇报收获,研读课文

  1.过渡语引入。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汇报前教师提示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汇报。

  3.在学生汇报的同时,研读课文重点语句。

  ⑴研读第一自然段。

  A.用课件展示小燕子。

  B.用缩句、扩句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小燕子的方法。

  C.通过设疑促思,来感悟作者突出小燕子特点的写法。

  D.用感悟词语、体验朗读感悟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⑵研读第二自然段。

  A.引导想象春天的景色,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

  B.引读长句“微风吹拂着……柳丝”采取缩句扩句的方式让同学理解句子意思,并学习把句子写优美写完整的方法。

  C.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赶集”的意思,体会打比方的句子的妙处,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萌生的繁荣景象。

  D.课件动画出示小燕子,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在春天里的作用。

  E.指导朗读。

  ⑶研读第三自然段。

  A.学生汇报小燕子出现的位置,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小燕子。

  B.赏析“斜”、“掠”、“沾”等词的妙用。

  C.师生扮演小燕子,展示课文中对飞翔的小燕子的描写,拓展联系想象说话。

  D.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读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⑷研读第四自然段。

  A.课件出示五线谱的图案,引导学生想象燕子停歇图。

  B.赏析“痕”的妙用。

  C.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的妙用,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

  D.启发想象,小燕子在电线上说什么了?

  E.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F.美读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后,就会感觉有好多话要说出来,希望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因此,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精心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穿插进预设的教学方案,使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共创和谐。)

  (二)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创境激情,引导品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有位名师说过:理解了再读,就更有味儿了。的确如此,等学生们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导读,学生的情感就会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就会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借助朗读,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水到渠成。)

  (三)赏读课文,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享受美文的熏陶。

  2.激情引读,指导背诵。

  3.集体背诵,抒发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要把课文背下来。现实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背诵课文的练习留到课下去完成,结果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能完成。主要原因是没有给学生创设情境,没有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把背诵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让学生学会背诵的方法很重要。)

  (四)搜集资料,课外拓展

  1.关于写燕子的文章,关于燕子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去查找来与大家共享!

  2.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小燕子,别忘了把看到的和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要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以《我是一只小燕子》为题写一篇小练笔(选做)

  3.仿照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话。(选做)

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

《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04-01

《语文园地》四年级语文教案03-19

语文园地一四年级语文教案03-19

四年级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8-14

语文四年级教案03-31

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01-14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3-31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教案04-29

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八》教案05-12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七教案05-11

在线咨询

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四年级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四年级语文教案2

  《球王贝利》教案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吗?你们经常看足球比赛吗?你喜欢那个足球明星?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喜欢的球星。

  问:这么多小球迷,那么你们知道球王贝利吗?

  请班上的小球迷介绍球王贝利。

  贝利,身高1.74米,贝利是他的雅号。他1940年1O月12曰出生在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人们注目,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棒回了世界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军第7届和197O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至今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冠军的球员。贝利被称为“本世纪最伟大球星”,是世界上第一个3次被评为世界最佳足球运动员的超级球星。多次荣获“世纪十大球员”、“世纪运动员”、“20世纪世界最佳运动员”等称号。曾入大学深造5年,获心理学、运动医学等学科的学士学位。

  20xx年12月,贝利荣获国际足联评出的“本世纪最佳足球运动员”称号。

  贝利在1978年挂靴后曾在1995年至1998年任巴西体育部长。1994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大使。贝利爱好广泛,1981年开始进入影坛,出演过十几部影片,并导演过一部影片。

  师:这么传奇的人物,你们知道他是怎么成功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球王成功的经历。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利的哪些情况?请用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文章介绍了贝利小时候的故事,并对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介绍。

  2.出示课件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踢盒箱拣壳诞铲训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学生默读,读后用简单的话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四、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师: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你发现贝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结合问题默读课文,思考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体会,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充实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在班内谈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从贝利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练习踢球,可以看出他对足球的热爱和执著;从贝利从买不起球到踢教练送的球再到参加球队踢球,可以看出贝利的勤奋和进步等。

  学生每交流一处,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阅读,再读中再次丰富自己的感受,同时进行阅读指导,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三)了解更多关于贝利故事。听下面的小故事,体会其中的包含的哲理。

  《下一个球最好》

  球王贝利不知道踢进过多少好球,他那超凡的球技不仅令千千万万的球迷心醉,而且常常使场上的对手拍手叫绝。有人问贝利:“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回答:“下一个!”

  当球王贝利创造进球一千的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对这些球中的哪一个球最满意?”

  贝利意味深长地回答:“第一千零一个!”

  师: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小结。

  人生真悟:

  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止前进的步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要放松自己,因为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永远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去迎接你更大地辉煌吧。

  四:了解更多体坛精英,感受人格魅力

  师:你喜欢哪位体育明星?为什么?

  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他的感人的事和同学们分享,也可以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介绍他们辉煌的成就,也可以介绍他们成功经历中的感人故事。并和同学们谈谈在这些人物身上值得赞扬和学习的地方。

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材简析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 朗读课文 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挂图:爬山虎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墙壁上爬着的一种绿色的植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吗?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爬山虎

  二、初读感知3、

  1、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小结过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提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哪些地方写得美?你喜欢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4、老师指导读出美感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

  5、拓展

  为什么作者能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这么美呢?思考: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爬满墙,这跟它的什么有关系呢?下节课再来学习。

  【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四、学习本课生字。

  1、读生字词。

  2、注意易错的字。

四年级语文教案4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本文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执教《观潮》有感

  (荆门市沙洋县毛李中学 宋娟)

  海潮如约到来,而且

  总是被我们提起

  就像现在。在此刻

  在五里初中的五楼电教室

  请做好准备,观潮吧

  我们如此喜欢倾听潮水的歌唱

  涌动,涌动。海潮的呼吸渐渐粗重

  扑腾,喘息,扑腾

  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向着更远处,更高处

  灵魂深处

  梦想,色彩,声音,全都牵起手来

  海潮,暂时停留也好

  一直前进也罢

  不管昼夜轮回

  我们的注视不会转移

  我们触摸潮水

  我们心潮澎湃

  我们把呼叫挂在了耳边

  我们会骑一匹白马,我们

  和海潮一样,拥有一颗年轻快乐的心

  海潮的高度

  就是我们渴望的海拔

四年级语文教案5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到这时”是指什么,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任意强调“每到这时”“童年时代”“摇花乐”“阵阵的桂花雨”等不同的词,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现朗读的个性化。)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初识“桂花雨”。

  (1)“桂花雨”是什么意思?(是指很多桂花一齐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用文中的话,是怎么说的?出示(读):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关注“!”,指导学生读出对“桂花雨”的赞叹。)

  (3)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桂花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上批注。

  (4)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5)集体汇报:这是一场的桂花雨,请用上一个词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香)。这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乐)。这是一场香香甜甜的桂花雨,这是一场难忘的桂花雨,是一场充满思念的桂花雨(板:念)。

  2.品读“桂花雨”之“香”。

  这是一场香喷喷的桂花雨(板:桂花香),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①把这句话换个说法,变成肯定句。

  ②“浸”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投入的、陶醉的、忘我的、沉醉的感觉就是“浸”的感觉。)想象一下,“几十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借助老师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老师再小结: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房前、屋后,左邻、右舍,村里、村外;不论白天干活,还是晚上休息,都会闻到桂花的香味。总之,香气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③让“芬芳的桂花香”飘满整个教室,飘满整个校园,飘满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都浸在这浓浓的桂花香中吧。请用你自己的方式读出你独特的理解。

  (2)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联系上下文区分为什么用“拣”而不用“捡”。(“拣”是有选择、有目的挑选。而“捡”

  只是拾取。)分别用“拣、捡”说句话。

  (放在文中感受词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说话,这都是理解同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好方法。)

  ②这里的“沉浸”和前面的“浸”有什么不同?“沉浸”是什么意思?在这句话里又是指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全年”“整个”“沉浸”等词体会桂花香气的散发地久、散发地远、散发地广、散发地深入。)

  ③此时的人们,全村的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提示引导:一个月,两个月,半年,全年??一户人家,两户人家,全村的各个角落??)

  ④读出桂花的浓香。

  (3)出示: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花雨缤纷入梦甜。

  ①读读父亲的诗,说说有哪些不懂的词,再说说诗的大体意思。

  ②这段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指导朗读,轻轻的、甜甜的。

  (4)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想象一下,摇落桂花时那纷纷扬扬的情景。大声喊---;

  ②看桂花纷纷落下的课件,再大声喊---;

  ③看着身边的小伙伴,边摇边大声喊---。

  你喊出了什么?又喊出了什么?还喊出了什么?请一齐再把小作者的感受喊出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1.品读“桂花雨”之“乐”。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桂花雨”的香,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场奇特的桂花雨。这还是一场快乐无比的桂花雨(板:摇花乐),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请圈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交流,触摸文字的温度。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①指名读。说说哪些字词让你感受到“我”的乐?

  ②引导学生抓住“可乐了”“帮着”“铺”“帮着抱”“使劲地摇”感受小作者的难以言表的快乐。

  ③为什么说“我可乐了”?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读相关的第一自然段,知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真是迷人。”使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课文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④辅以表情、动作再次朗读。

  (2)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大事”“老是”“缠着”这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盼望摇桂花时的急切心情。什么样的事是大事?“我”会怎么样缠妈妈?

  ②想象填空,出示:(时间),“我”就(动作),地说:“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③师生即兴表演。

  (3)现在终于可以摇桂花了,所以我可乐了。我们也快来和作者一起摇桂花吧。(出示“摇桂花”的动画。)师生互动采访式对话:

  ①咦,你怎么这么开心,你在干什么呀?

  ②哟,瞧你乐得,你心里在想什么呢?

  ③快看,一阵阵的桂花从树上落下来了。这桂花像什么呀?

  ④呀,看,一些桂花落在你的头上了,有什么样的感觉?瞧,又落到了你的脖颈上,你有什么感受?哈哈,落到了他的身上了,你又有什么感受?

  ⑤再次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引导读出心中的快乐。

四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列举,让学生辨别同音字与形近字,正确地搭配词语。

  2.积累名言警句。

  3.练习写字。

  4.阅读欣赏《繁星》,感受文中描绘的意境,感受本文用词语造句的特点。

  5.通过语文综合学习(搜集、交流与星空有关的资料并完成一篇相关的习作),融观察、阅读、交流、习作于一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教学重点

  阅读欣赏与习作。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

  2.准备“漫谈星空”发言稿。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自读词语、读读想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明确“秘、密、蜜”三个字为同音字与形近字。

  3.讨论:怎样区分“秘、密、蜜”这组形近字。

  4.学生齐读词语体会。

  5.学生列举其他同音字及形近字,并想办法区分它们。

  如:恼——脑决——绝在——再尝——常

  二、词语搭配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个别现象由同学互帮互助解决。

  三、名言警句

  1.学生自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反馈,解疑。

  3.明确:本类三组词语都是戒骄戒躁、虚心类。

  4.引导学生继续积累这类名言。

  5.读一读名言,增强记忆,加强理解。

  6.选择或收集一则写在语文笔记本上作为座右铭。

  四、作业

  1.积累同音字、形近字。

  2.收集名言。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让学生仔细观察对比2个左右结构的字或4个上下结构的字,看看它们各部分占位比例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重点指导写其中的一两个字。

  4.学生练写。

  5.小组内评比打分。

  二、阅读欣赏

  1.自读思考,文章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默读:用“”画出你不懂的地方。

  用“”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句。

  4.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如:半明半昧:昧——昏暗的意思。

  摇摇欲坠:坠——落下的意思。

  5.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6.指名朗读、赛读。

  7.积累好词好句。(充实“词语库”)

  第三课时

  一、学习准备

  1.让学生观察星空,找一找北斗星、北极星、银河等。

  2.读一读有关星空的丛书,了解一些有关星星的传说,搜集一些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及完成作业情况等。

  三、活动程序

  1.小组交流有关星空的资料。

  2.小组报选代表准备在班级汇报。

  3.小组代表逐一汇报。介绍的内容包括资料的出处、内容、自己的感想和体会,也可以接受同学的提问。

  4.评出最佳资料搜集员、最佳发言者。

  第四课时

  一、习作指导

  1.说一说:参加“漫谈星空”活动,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还听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故事?

  2.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应该选择哪些资料?

  3.讨论:开头可写些什么?怎么结尾?

  二、习作练习

  1.将发言的内容,整理成一篇发言稿,题目自拟。

  2.学生修改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誊写作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7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有趣的汉字、词语超市、写字板、阅读欣赏

  教学程序:

  一、有趣的汉字:了解汉字的一字多音。

  1.学生读一读各组词,注意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

  2.查找工具书,了解多音字在词语中的意思。

  3.积累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读一读与“勇气与正义”有关的成语。

  2.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三、写字板。

  1.学生发现写字板中六个字的结构特点及写的时候应该重点留意的笔画。

  2.学生汇报发现所得。

  3.学生写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同桌互评写字情况。

  四、阅读欣赏:《儿童和平条约》。

  1.学生自学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

  2.学生通过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了解难字词的意思。

  3.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4.写一写自己最深的感触。

  5.完成词语库的积累。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关注世界儿童)

  学习程序:

  一、提前布置。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反映世界儿童生活和命运的文字、视听资料。

  二、主题班会或出板报。

  1.分组推选口头或书面汇报的学生,完成任务。

  2.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展开互动。

  三、活动小结,布置习作。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习作写信)

  学习程序:

  一、明确习作要求:

  1.回顾活动过程。

  2.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把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学生习作。

  教师巡视学生习作情况,随时评价,并及时指导困难生的习作。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

  语文生活(讲评习作)

  学习程序:

  一、引导学生自评

  将你的习作读一读,重点修改不通顺的句子、标点符号,还可以增减一些内容,对文章进行润色。

  二、引导学生互评

  同桌之间或者好朋友之间交换习作,互相评价。

  互评重点:发现对方习作的优点;帮他提建议,如错别字、内容方面等。

  三、教师点评

  1.教师评介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

  2.教师以两三篇不同程度的习作做范本,引导学生共同点评,教师作引导讲评。


四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师生小结。

  ⑷再读。

  2、练习:

  ⑴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师生再读。

  ⑶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以“我要做哪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四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背景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教师在细化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细读文本,确定具体学习内容。

  《桂林山水》排比句“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通过先赞赏后描述的写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学生感悟积累、练习表达的佳句。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2、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来写身边的景物。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欣赏导入

  1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请你默读想象,想一想:这句话写了什么?出示:静、清、绿 再听老师读一遍,想想这句话写得美吗?美在哪里?你想学会这种写法吗?明确学习主题:学习“先赞赏、后描述”的排比句式。

  品读感悟1、句式对比,感悟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表达得更具体形象。

  2、感悟排比句式朗读起来整齐美,节奏美。

  3、感悟从多角度来写景:感觉、视觉、想象后的比喻句。

  小结仿写

  1、回顾用“先赞赏后描述”的句式写排比句的方法,多角度写出具体形象写出景物的特点。

  2、提供图片,景物特点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总结 1、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听范读、对比读,思考读等方法,便于感悟积累。

  2、选取的内容来源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优美的图片,多彩的语言,便于调动兴趣、指导和实践。

  3、随文练笔选取学生最常见、最熟悉的美景,更有效果。前有铺垫后有实践,水到渠成。读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四年级语文教案13

  知识目标:

  认识、会写“凰、骄、州、绣、棚、寿、侧、柚、炸、距、舀、葱”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学会积累。

  感目标:感受小城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城的美。

  教学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挚爱,学习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录音机、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词语,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咱们的湘西,有这么一座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征服着世人。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将它赞为中国最美的小城。你们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吗?(凤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28课,走进小城凤凰,一起领略它那独特的美。(板书课题:小城凤凰。齐读课题)

  2、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学习小组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1)认识生字词。

  骄傲、凤凰、贵州省、绣起、瓦顶棚、万寿宫、左侧、橘柚、油炸、距离、舀起、葱绿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凰”是三拼音节,不要读成“fàng”;“炸”字在本课读第二声,不能读成第四声;“葱”字的声母是平舌音,后鼻韵母。

  运用观察比较、部件拆分、难点解析等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

  “凰”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部分,第二笔是“横折斜钩”,要注意留出“皇”字的空间;“骄、绣、棚、侧、柚、距”几个字均为左窄右宽的字,要注意写均衡;“舀”字的两短横不能连起来;“葱”字中间部分的一点不能丢。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城的美?

  2、找出具体描写小城美的段落。

  3、在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准备质疑。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四年级语文教案14

  一、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材在编排上强化了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模式,将全组课文放在单元主题的大环境下去学:先通过导读课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再分别从4篇课文中体验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自然美景,最后再通过单元总结课整体感悟,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省时高效。因为《燕子》是精读课文,因此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精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分析中品味,在精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学字词

  1.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激起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欲望。

  2.板书课题《燕子》,指导书写“燕”字。

  3.自读课文,勾勾画画,自学生字词。

  4.交流汇报学习字词的情况。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字词的学习、掌握还需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引导,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字词的时间,适时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才能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把字词学好学会。为理解课文内容打基础。)

  (二)设境激趣,读通课文

  设立比赛的机制,鼓励学生读通课文。

  (设计意图:在学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很有必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课文,可以为下一环节的品读感悟做好准备。)

  (三)默读感悟,小组探究

  1.老师引导学生由读通课文进入到下一个自读感悟的环节,提出要求,提示学生拿起笔,边读书边勾画边思考。

  2.学生读完,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所得,互相启发,进一步探究。

  (设计意图: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学习也是一样。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引导去自读自悟,充分的思考,到学习课文的时候,他们就有话可说了。这就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且在不断的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理解能力。)

  (四)教师小结学习情况,制造悬念,激发学生下节课的学习欲望。

  (第二课时)

  (一)汇报收获,研读课文

  1.过渡语引入。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汇报前教师提示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汇报。

  3.在学生汇报的同时,研读课文重点语句。

  ⑴研读第一自然段。

  A.用课件展示小燕子。

  B.用缩句、扩句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小燕子的方法。

  C.通过设疑促思,来感悟作者突出小燕子特点的写法。

  D.用感悟词语、体验朗读感悟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⑵研读第二自然段。

  A.引导想象春天的景色,课件展示春天的美景。

  B.引读长句“微风吹拂着……柳丝”采取缩句扩句的方式让同学理解句子意思,并学习把句子写优美写完整的方法。

  C.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赶集”的意思,体会打比方的句子的妙处,感悟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萌生的繁荣景象。

  D.课件动画出示小燕子,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在春天里的作用。

  E.指导朗读。

  ⑶研读第三自然段。

  A.学生汇报小燕子出现的位置,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出现小燕子。

  B.赏析“斜”、“掠”、“沾”等词的妙用。

  C.师生扮演小燕子,展示课文中对飞翔的小燕子的描写,拓展联系想象说话。

  D.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通过读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⑷研读第四自然段。

  A.课件出示五线谱的图案,引导学生想象燕子停歇图。

  B.赏析“痕”的妙用。

  C.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的妙用,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

  D.启发想象,小燕子在电线上说什么了?

  E.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F.美读感悟。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后,就会感觉有好多话要说出来,希望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因此,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精心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穿插进预设的教学方案,使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共创和谐。)

  (二)品读课文,升华情感

  创境激情,引导品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有位名师说过:理解了再读,就更有味儿了。的确如此,等学生们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后,再导读,学生的情感就会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就会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借助朗读,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水到渠成。)

  (三)赏读课文,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享受美文的熏陶。

  2.激情引读,指导背诵。

  3.集体背诵,抒发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中有一题,要求学生要把课文背下来。现实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把背诵课文的练习留到课下去完成,结果有的同学根本就不能完成。主要原因是没有给学生创设情境,没有教给学生背诵课文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他们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把背诵放到课堂上来完成,让学生学会背诵的方法很重要。)

  (四)搜集资料,课外拓展

  1.关于写燕子的文章,关于燕子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去查找来与大家共享!

  2.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小燕子,别忘了把看到的和大家说说。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要把生活情景引入课堂,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觉处处皆语文,语文即生活。)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以《我是一只小燕子》为题写一篇小练笔(选做)

  3.仿照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一段话。(选做)

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辅助手段】

  课件、音乐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1、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吗?

  (钱塘江大潮。)

  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好几千里。如果说四川的峨嵋全国都很有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3、课题中的“观潮”和“天下奇观”这词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如有不懂,鼓励学生后回答。)

  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根据理解回答。)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吗?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回答。)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1、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想不想去看看呢?

  2、别遗憾,老师有有关大潮的图象,想不想看?

  3、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刚才录像里大潮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课文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3、请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适时指导朗读:

  ⑴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抓“闪雷滚动”这词来体会:可让学生模拟雷响时“轰隆隆”的声音。)

  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⑵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表演。)

  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答:人声鼎沸。)

  让我们一块儿来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好吗?

  (生齐读。)

  ⑶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心情激动:指名读→齐读。)

  ⑷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十分壮观:分组比赛读。)

  ⑸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喜欢这句的举手。

  (生举手。)

  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老师试试吗?

  (师读。)

  该你们了,能让我再一次为你们喝彩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4、愿意把3、4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吗?

  (生齐读。)

  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回答:从远到近。)

  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让我们配着录像,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亲自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准备。)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2、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一生领读,其余各生跟读。)

  3、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老师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师生共同评价,还可引导学生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

  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七、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一条白线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 横贯江面 天下奇观

  白色城墙

  白色战马

  潮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