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获得言语美感。
2.品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感悟九寨沟的迷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九寨沟如童话世界、人间仙境般的美丽神奇是教
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九寨沟》。(齐读课题)
这课的四字词语比较多。谁来读?出示词语,组织认读。(认读词语)
2.每一个词语都蕴涵着很美的意思,你能边读边想它的意思,再读读吗?
(边读边想意思,再读。)
二、精读感悟,感情朗读
1.从学生的朗读中,老师觉得大家还记得“九寨沟”的美。那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一个最能概括和赞美“九寨沟”的美的词语或句子吗?
(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找。)
2.组织交流。相机板书:神奇。
出示“童话世界”和“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3.你觉得“童话世界”“人间仙境”是怎样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互补充。联系生活经验,谈谈对“童话世界”及“人间仙境”的理解。)
过渡:那九寨沟又是一个怎样的童话世界、人间仙境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九寨沟旅游一番,好好感受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自由读第三段。)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边走边看,遇到自己喜欢的景色,不要忘记用照相机拍下来。
●组织交流(引导抓住山、水、木等方面)。
⑴、刚才在游览的过程中,什么景色吸引着你?你用照相机拍下了什么景色?⑵、相机出示句子。
能说说这里的景色是怎样的吗?你觉得那里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⑶、播放课件,出示图片。
你觉得怎样?你觉得怎么读这句话更好?(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把你领略到的神奇美丽用朗读表达出来让大家欣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竞赛读,比比谁读得最传神。边读边想像。)
▲重点指导体会“雪峰插云”中的高;“平湖飞瀑”的数量多、湖水清、色彩丰等美丽壮观景色;“古木参天”中的密。“五花海”的形成。
▲随机点题“神奇”“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播放课件,将各部分连起来欣赏。指导配乐朗读。(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整段。)
过渡:九寨沟的神奇景色如诗如画,引人入胜。我们不要停下脚步,前面还有很多美景等我们去欣赏呢。我们继续向纵深行进,(自由读课文第四段。)……我们会看到哪些珍稀动物?(交流有哪些动物?)
⑴、你最喜欢作者介绍的哪种动物呢?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边读边找,边想边体会。)
⑵、组织交流。(读读有关句子。谈自己的感受。相互补充。)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出示句子和图片。指导体会不同的特点。
(演一演,体会“憨态可掬”。)
⑶、你能读出你喜欢的原因吗?指导朗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各自的特点。)
⑷、出示四句。你从这四个“也许”知道了什么呢?组织分角色读。(齐读,分组读。)
▲出示第五段,再次总结,引导学生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三、实践作业
1、寨沟的美相信已经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你想为自己布置一个什么作业呢?(为自己布置一个作业。交流,相互补充。可读、可背、可抄、可画、上网了解更多的九寨沟风情。)
2、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
雪峰插云
古木参天
9、九寨沟(人间仙境)
平湖飞瀑
异兽珍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风光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
(二)范读课文
学生初步感受课文。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本就很绿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优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八)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九)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出示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
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
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 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6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用具:小黑板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 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 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 详细地复述课文
(2) 简要地复述课文
(3) 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 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 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教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后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3.按拼音填空
yì 才华横( )、文( )、回( )、容( )、翻( )、( )思、友( )
jiāo( )阳、( )傲、( )花、( )气、上( )、香( )
zǔ( )挡、( )织、( )力、( )国、( )成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深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忆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二) 深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母亲捐献角膜
(1) 默读课文,找出"我"对父亲同意母亲捐献眼角膜这件事态度的句子,体会一下当时"我"的态度是怎样的?(不理解)
(2) 画出父亲说的话:
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所能给以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① 自由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思考:父亲认为怎样的死是有意义的?(我们的死亡之躯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② 听了父亲的话,"我"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2.学习第二部分:父亲捐献角膜
(1) 自由读课文,画出父亲的心愿:
他愉快地告诉我:"我去世后要捐赠所有尚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①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体会父亲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愉快)
③ 指导背诵这段话
(2)"我"将父亲的心愿告诉了温迪,温迪有什么表现?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孩子热泪盈眶,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体现出温迪对外公的敬佩之情。)
(3) 父亲也遵照遗愿捐赠了他的角膜,这使温迪有了怎样的认识?
体会最后一句句话:
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自己默读这句话
③ 体会"骄傲"指的是什么?
(4)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
3.学习第三部分:女儿温迪捐赠角膜
(1) 齐读"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来信的内容"
(2) 理解句子:
我那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结合题目"永生的眼睛"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
③ 请同学说一说
(3)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内容,老师适时指导
(三) 回读课文内容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感想: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你一定有什么感想吧,请谈一谈。
3.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四) 布置作业
将你的感想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二)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巩固、扩展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理解"永生的眼睛"这个题目的意思
3.指名回答
(二)自由读全文,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品质
1.自由读课文
2.讨论:①说说全文要歌颂的是什么精神?(歌颂了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②那些句子体现了这种精神?
3.指名回答
4.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扩展练习
1.请你结合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死后捐赠角膜"这件事的?
2.指名说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 (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
孔子及其门人创立的儒家思想,在当时的春秋时代就有一定影响。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树儒术"以后,统治阶级更是把儒家思想视为教化中国百姓的正统文化。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儒家思想仍然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他,了解他。或许,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会体会出一些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孔子学琴》的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课文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是位思想家、教育家,有多方面的特长,还向师襄学习弹琴。表现了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的优秀品质。从已经"是位音乐行家"了,"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的人了"还特意向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
课文第2~6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表现出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孔子学曲谱用了将近十天,从“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可以看出孔子做事很踏实,"弹完一遍又弹一遍"说明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
“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说明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
师襄第三次看孔子弹琴,被孔子"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表明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最终,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孔子成功了。所以师襄称孔子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课前准备:
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司马迁写过《史记》,《史记》里有一篇写孔子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拜读一下好吗?
2、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中《史记》原文,请课前预习的有能力的学生读一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下面我们家来看看现代文是怎样写孔子学琴的,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绳子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位与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4、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5、孔子学琴的第三个阶段是那段?他领会了什么?满足了吗?最后呢?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7、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五、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知道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进行独立的写字训练。
与第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承上启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读古文,增加传统文化的韵味。
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 体会寓言所蕴涵的寓意: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学会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枝吐出了新绿,花儿绽开了笑醒的笑颜,世间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有这么一条小路,它的一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让踏上小路的人们满怀欣喜地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一路花香。(一路花香:板书)
(1)看到花、花香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来赞美它呢?(老师也送给大家一组词语)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常寓言故事里会隐含一个人生哲理,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3) 花儿五彩缤纷,花香沁人心脾,请大家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 读通课文。
1、谈话: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朗读时老师有一些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3)在书上圈圈划划,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师: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收获不少吧,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2.认识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分小节)
4.师:刚才读完了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三、学习第二小节。
1、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只破水罐很惭愧,他惭愧的是什么呢?请大家去读一读第二小节后,我们再来交流。
2、 学生读文讨论:
(1) 是啊,这只破水罐为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挑水任务而惭愧,为连累了挑水工而惭愧,你们看,他多伤心啊!
(2) 出示:“两年后的一天……回报。”
(3)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破水罐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自己练练。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1、我觉得他读得还不够伤心;2、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难过、伤心的水罐。3、这是一只充满歉意的水罐。)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只破水罐的话。
(4)破水罐道歉后,挑水工讲了什么话呢?你能找到吗?
(5) 齐读第二小节。
四、学习第三小节。
1.谈话:挑水工为什么要它注意小路旁那些美丽的花儿呢?这个问题我们读了第三自然段就会知道了。(生自由朗读)
师:(1)当破水罐听了挑水工的话去注意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从此不伤心了呢?你从哪些话里面知道呢?
(2)读到这也许好多同学也会有这样的疑问,“破水罐只能灌半瓶水,挑水工为什么不扔掉呢?你从哪里读懂了?学生找
(出示挑水工的话)再请同学读一读这段话!
这里“利用了它”,这个“它”指什么呢?利用它做了什么呢?(板书“浇灌”);破水罐给主人带去了美丽的花,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那些花儿只长在你这边),所以给大家带来了(回到课题:生齐读)是它渗出的水浇灌了这一路美丽的景象,让人们陶醉于这一路花香。
3、 小结:挑水工真聪明,他知人善用,恰倒好处地利用了破水罐的裂缝,浇灌了一路鲜花,使这条路上充满了鸟语花香,给自己,给破水罐,给主人,更给所有从这条路上走过的人,带来了 —— 一路花香,带来美的享受。
板贴:
4、让我们一起来把挑水工的话读一读,再次体会挑水工的聪明和良苦用心。
五、抒发感受。
1、听了挑水工这番话,这只有裂缝的水罐,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集体交流)
2、此时此刻的破水罐他快乐、他自信,他不再为自己有一条裂缝而感到内疚、自卑。(世界上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能够发扬自己的长处,又能够善待自己的不足,聪明地利用自身的特点,,就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获得“一路花香”。)出示
3.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他心中……
教学反思:颇为得意的课前准备,明确而清晰的教学思路,成了我为《一路花香》精心砌成的颇为美丽的“墙”。
围绕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步骤:以一组词语引出课文内容。激起学生兴趣,揭示课题,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抓住破水罐和挑水工的话来讨论体会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还精心设计了板书帮助学生体会破水罐的心情的变化,并把这一感情变化为一条线索。但课后心中却有一份说不出的遗憾:
1、 交流有不充分之处。关于学习挑水工这段话,学生在谈感悟时,大都是脱离课文在谈,而我作为老师,没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从而使讨论交流流于一种形式,学生的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2、教学机会有丢失。我们在课堂上如果更多的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更深刻地关注孩子的发展,那么就会获得更多的教学机会。这课堂上在讨论 “破水罐为什么惭愧?”这一问题时,有一位同学非常有条理地说出三点理由,多不简单,他不但学会了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而且还能在其他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这不正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学生的能力吗?如果我在此时能够以一种欣赏的话语来评价他该多好,既鼓励了他,又是给其他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可是却因为我的疏忽而丢失了一个极好的教学机会。
《一路花香》的教学,使我感到自己的精心设计,就好像砌在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一堵“教”和“学”的墙,牵制着我的教,学生的学。或许这种墙,我已砌得太多了,以至自己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才能守助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
一、学习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读懂什么。
板书(卡片):老实贪玩尽职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
胆小古怪不高兴一声也不吭
3、读板书。
4、出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要求选自己喜欢的一种形式,填进黑板上写猫性格的词。
5、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按一种形式,摆猫性格古怪的词。
6、指名学生具体地讲讲猫的性格为什么古怪?
7、教师领说黑板上的句子。
8、看来,这段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第一段的段落大意,这种方法叫做摘录法。
9、教师领读第一小节。
课文是用什么句式把猫的老实、领玩、尽职的矛盾性格连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
10、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出示: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三自然段的句式。
二、再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1、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比较: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第一句体现出什么感情?
女同学读出第一句中的讨厌感情,男同学读出第二句中
喜欢的语气。
2、还找出了哪些句子?(它还会丰富多腔地)
(1)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
生:(接答)像唱歌、说话
(2)指名读这句句子。
3、还找出了什么句子?
4、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
(1)尽职、闭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2)出示填空:
闭息凝视()
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专心、耐心、决心)
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3)指名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5、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再读读第一段,找出刚才没有读的句子。读出味道。
三、朗读第一大段。
师:读着读着我们也喜欢上了猫,朗读全文。
四、写作练习。
师:老舍爷爷把这只古怪的猫写得这么可爱,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老师这里有几幅图,同学们可以用说它
的确可是的句式,围绕一句话来写。
五、学生写作。
板书:
猫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
胆小勇猛
摘录法说它的确可是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竟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张望、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有关资料。
2、全班交流:
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同学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介绍,如可以概括来谈热爱生命的人都有哪些,也可以简要谈谈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介绍的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故事,太令人感动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就如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细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
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自学生字,并在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练习给生字组词。
4、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瞬”字的书写。
四、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寻找学习伙伴帮助解疑。
3、全班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较为浅显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含义深刻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书中画出,暂时不做讨论)
五、合作研读,领悟语句
1、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含义深刻的语句,需要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请同学们再来找一找、画一画、想一想,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请同学们读一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感悟)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语句,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2、认读9个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生字;重点理解“最喜欢”和“满地”两个生词。
3、初步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读9个生字,正确书写部分生字。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四、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孩子们都喜欢猜谜语,本环节将出示两则谜语,谜底分别是“鲜花”和“星星”,从而揭示课题;并读好“鲜花”和“星星”。)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
1、自由读全诗,圈出8个生字重点拼读。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在阅读中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该文本是一首诗歌,共分两节;概括两节诗分别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对诗歌体裁及其分节的知识有初步了解。)
(三)学习第一节诗。
1、练习正确读第一节诗。
2、检查6个生字的读音,并放回诗句里读,训练读好轻声。
3、联系生活经验、借助图片理解生词“最喜欢”和“满地”的意思,指好诗句,初步感知鲜花的世界多么美好。
4、有感情地读第一节诗。
(设计意图:体现在阅读中分散识字的特点;通过部分生词的理解实切入对诗歌内容的初步理解和意境的初步感悟。)
(四)学习第二节诗。
1、读第二节诗,学习本节中的3个生字,重点指导多音字“数”。
2、围绕“你见过满天的繁星吗?怎么样?”勾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3、出示“满天繁星”画面,问:你发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4、指好此节诗。
(设计意图:由于有第一节诗学习的基础和生字较少的原因,本节将弱处理。)
(五)齐读并练习背诵全诗。
1、创设情境齐读全诗:白天有满地的鲜花,晚上有满天的星星,这个夏天多么让人期待。连起来读一读。
2、练习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学习用本诗句式练习说话,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七)再次复现本课生字,进行复习。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特点和人的遗忘规律,生字再次复现,以达到巩固识字的效果。)
(八)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1、根据学生的建议确定要指导书写的两个生字。
(设计意图:由学生确定要指导书写的生字,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2、指导写好生字,加强写字姿势的指导。
3、师生共同参与。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3
一、 谈话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 从六一儿童节谈话揭示话题。
2. 板书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
3. 指名读本词说话要求。
4. 师小结归纳要求:
① 要了解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② 想想担任班级庆“六一”联欢会的主持人该怎么说。
③ 当众演一演。
二、 指导。
1. 联系生活经验,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谈谈你认为当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
2. 指名读。
3. 师小结,板书:一要有表情地说普通话;
4. 讨论主持人的常用语。
5. 指名说。
6. 师小结,板书:节目开始前要用敬语;节目之间要有衔接语;节目结束要说祝贺的话。
三、 练习。
1. 根据书上的节目单,分组讨论如果你担任这次联欢会的主持人,你会怎么说。教师巡回指导。
2. 指名上台表演。
3. 学生评价,指出不足。
4. 针对不足,再次表演。
5. 小结:鼓励学生今后积极争当班队主持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崩溃、禁锢、击溃、驯服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金钥匙的提示,学习对描写景物的文章的基本质疑思路,通过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提倡学生背诵这篇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春潮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的气势和春天到来时的作者的喜悦心情。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理解春潮来时恢宏的场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图片或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黄河上游壶口瀑布春天解冻时的画面资料。相应的音乐磁带。2、教师准备小说《苦菜花》的背景介绍以及与此文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课文,通过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想象和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看到春潮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引出课题。
(播放海潮大浪滔天声音如雷的录像(画面),也可以找到《观潮》中的录像播放大潮来时的景象。)
这是大海浪潮翻滚的场面,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象?(波浪滔天、势不可挡、震耳欲聋)《春潮》描写的也是潮,它是什么样的呢?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例如寒气凛凛、山涧、朝阳处、禁锢、喀嚓、驯服等词语都要让学生读准。
3、同位或小组间再把课文读一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4、说说课文描写的春潮是什么。(师总结:北方冰冻的江河融化――开江的景象)
三、插入金钥匙,学习对散文质疑的方法。
1、自由读金钥匙内容,说说读明白了什么。(没有质疑习惯的班级或学生要把此作为重点环节,告诉学生质疑的好处,要求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已经有质疑习惯的班级和学生可以不用金钥匙提示的问题,而是提出自己更有独到性的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大体找到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思路)。根据问题明确哪个自然段是重点段。
四、细读课文,通过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内容和思想感情。
1、默读1、2自然段,说说第一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总起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第一段)。从哪里看出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找出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说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寒冷的威力在衰竭,雪水融化,冻结的瀑布开始活动,冰封的大江变酥、变软、变暗4句话的主要意思。(也可以用表格填写的形式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衰竭的意思。
3、自己练读这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读重一些,体会景物的变化。指名读,其他想象画面。
4、小结:在山中,雪水一股股汇集起来流进冰封的大江,终于有一天爆发了,那景象势不可挡。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春潮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5、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说画出来的句子,教师标出来。指名读。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气势很大,不可阻挡。抓住哪些词语才能把春潮的气势读出来呢?小组讨论一下,试读。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读,其他组评议,在评议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中相关的词语(崩溃、禁锢、驯服)。
7、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哪句好,好在哪里,然后把认为好的句子朗读出来。
①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②风从窗缝里吹了进来,在我耳边吹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吹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②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竖起来,又摔倒下去。
8、自由朗读3、4自然段,体会这两段的不同语气,再全班交流一下(急促、气势很大――平缓、喜悦)。
9、配乐朗诵3、4自然段。
10、教师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基本含义: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力量汇集起来,就像势不可挡的春潮。胜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春潮
雪水融化――大江酥软――坚冰崩溃――奔腾汹涌――春水欢笑
由弱到强、势不可挡
教学后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篇】相关文章: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08-12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11-24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08-14
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05-1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08-23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7-31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秀教案07-30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10-25
小学四年级语文《雨中》教案05-21
小学四年级语文《秋天》教案05-20